人文地理本科培養方案
㈠ 人文地理學考研
人文地理下面有分很多方向:聚落地理、經濟地理、旅遊地理、文化地理回、歷史地理、地緣政治地理等答等。
就目前幾個方向來看,發展最快速的是旅遊地理,這和全國各地大力發展旅遊業有關,以至於旅遊地理學有明顯向設計和社會科學方向轉移。其次就是聚落地理學中的城市地理以及城市與區域規劃等方向,這和國家最近的政治舉措有著密切相關的關系。人文地理學有史以來接到的國家最大規模的上千萬的項目就是在這個方向,是關於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再次就是文化歷史地理等方向了,這些方向大多是一些大學在發展著,但是項目較少,更多的是偏重理論研究。所以在就業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差異巨大。
人文地理學相對來說涉及面要小偏向人文就業選擇面也要小待遇可能不是很樂觀。但也有好的去向如旅遊局等旅遊單位社會科學研究單位等。
就業方向
畢業生可到科研機構、學校、企業從事科研、教學、管理、規劃與開發及在行政部門從事管理工作,也可從事旅遊、國土、資源環境、城鎮規劃等經濟建設、管理工作。總體來說,高校、設計院、科研所、或者考公務員去政府部門都不錯,只要能力強,能去的地方很多。
㈡ 大學里人文教育專業(人文地理方向)都學什麼
主要課程說明
課程編號: 課程名稱:邏輯學
邏輯學是四年制人文教育本科專業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程。
本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邏輯學的對象、性質、作用、研究與學習方法,命題邏輯基礎,傳統詞項邏輯,現代謂詞邏輯,模態邏輯基礎,歸納邏輯和科學邏輯方法,語用邏輯基礎,論辯邏輯,辯謬邏輯。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系統地學習和掌握邏輯學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通過自覺地進行邏輯思維和表述論證的訓練,提高思維的准確性和敏捷性,增強論證的邏輯力量並培養學生的分析理性精神和創新意識。同時,為進一步學習和理解其他各門具體科學知識提供必要的邏輯分析工具。
課程編號: 課程名稱:人文科學概論
人文科學概論是四年制人文教育本科專業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程。
本課程從宏觀上介紹人文社會科學的對象、任務、性質和研究方法,科學和人文科學分類系統結構,人文科學的功能系統、歷史發展及規律,當代人文科學發展的趨勢和人文科學研究成果的評價,以及人文科學工作的主體素質和人文科學工作管理等。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整體把握馬克思主義人文科學體系,增強對人文科學知識的全面了解,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掌握收集人文科學信息的途徑與方法。
課程編號: 課程名稱:自然科學概論
自然科學概論是四年制人文教育本科專業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程。
本課程以科學發展的歷史為線索,比較全面、系統地介紹古代、近代和現代自然科學的主要部門和技術革命的主要內容,重點講解20世紀50年代以來出現的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耗散論和協同論的基本概念、原則、方法,使學生對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特點、功能、體系與發展規律有一個基本了解,具備自然科學的基本知識。
課程編號: 課程名稱:中國通史
中國通史是四年制人文教育本科專業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程。
本課程系統介紹中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事件和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及規律,重點介紹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的奮斗史,特別是新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史,使學生懂得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和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必然性,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樹立科學的歷史觀和歷史方法論,增強民族自信性和歷史責任感。
課程編號: 課程名稱:世界通史
世界通史是四年制人文教育本科專業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程。
本課程簡介世界上古史、中古史,系統地介紹世界近現代歷史的基本線索和基本知識,使學生了解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濟、政治、文化等發展概況及特點,了解各國各地區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把握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過程和客觀規律,具備深入學習世界歷史的方法和能力。
課程編號: 課程名稱:馬克思主義哲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四年制人文教育本科專業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程。
本課程系統介紹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和唯物史觀等基本內容,使學生准確地把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確立辯正唯物的物質觀和意識觀、唯物辯證的發展觀、科學的認識論、真理觀和價值觀、唯物辯證的歷史觀,科學地理解毛澤東哲學思想、鄧小平哲學思想特別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學基礎,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理論思維水平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方法論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課程編號: 課程名稱:中國哲學概論
中國哲學概論是四年制人文教育本科專業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程。
本課程主要講授先秦儒家哲學(孔子、孟子、荀子)、道家哲學(老子)、法家哲學(管子、韓非子)、墨家哲學(墨子)、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教哲學、宋明心性理學、清代實學、當代哲學等內容。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中國哲學的主要內容,吸取傳統文化之精華,增強辯證思維能力,提高自身之人文素質與修養,並鑄造健全之人格。
課程編號: 課程名稱:西方哲學概論
西方哲學概論是四年制人文教育本科專業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程。
本課程將概要介紹希臘哲學的精神和問題、早期自然哲學、智者運動和蘇格拉底、柏拉圖哲學、亞里士多德哲學、晚期希臘哲學、基督教哲學的誕生、早期經院哲學、經院哲學的亞里士多德主義、英國的經院哲學家、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思想、近代哲學與自然科學的精神、笛卡兒的唯理論、唯理論的發展、英國經驗論、法國啟蒙哲學、康德的批判哲學、絕對唯心論、黑格爾哲學體系和黑格爾哲學的餘波等。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西方哲學的基本知識和方法,引導學生思考哲學與人生問題,培養學生的歷史感、批判精神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課程編號: 課程名稱:倫理學
倫理學是四年制人文教育本科專業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程。
本課程系統介紹倫理學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倫理學的結構與本質,倫理學的規范及其價值功能,倫理學與法、宗教、哲學、政治的關系等。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倫理道德觀,用共產主義的道德品質來指導自己的行為。
課程編號: 課程名稱:應用寫作
應用寫作是四年制人文教育本科專業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程。
本課程主要講授求職用文體、禮儀用文體、辦公用文體、策劃用文體、商務用文體、調研用文體、財經用文體、法律用文體、科技用文體等應用類文體的基本理論和寫作方法。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常用的應用類文章的實際用途及其寫作要領,培養和提高為高級應用型人才所必備的文章寫作能力和文章分析與處理能力。
課程編號: 課程名稱:中國文學
中國文學是四年制人文教育本科專業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程。
本課程主要內容為分析和講解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作家作品,並簡要介紹中國文學發展的概況。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閱讀和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使他們了解我國歷代文學的輝煌成就和發展歷史,從而提高文化素養,增強民族自豪感。
課程編號: 課程名稱:外國文學
外國文學是四年制人文教育本科專業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程。
本課程教學內容主要包含除中國以外的世界各國文學發展和外國文學思潮的演變歷史,世界文學史上重要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通過學習本課程,使學生初步了解外國文學發展的基本線索以及主要的流派、作家及其代表作,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培養學生分析和鑒賞外國文學作品的能力。
課程編號: 課程名稱:政治經濟學
政治經濟學是四年制人文教育本科專業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程。
本課程以生產關系為研究對象,在揭示社會經濟制度與經濟運行一般原理的基礎上,系統闡述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實質和經濟運行,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實質與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運行,以及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經濟關系與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問題。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觀點,深刻認識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實質,把握反映社會化大生產客觀要求的經濟運行的一般規律,全面認識資本運行和社會主義經濟運行的基本問題,把握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大趨勢,以及認識在這一趨勢下世界經濟發展的新變化與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新問題,從而科學認識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
課程編號: 課程名稱:人文地理學
人文地理學是四年制人文教育本科專業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程。
系統介紹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方法、地位和作用,人地關系理論,人口的變化、構成及與生態環境的關系,城市的形成和城市化,人類文化現象的分布、空間組合及發展演變規律,國家和領土,世界政治格局等。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人文地理學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規律,具備一定的分析和處理人文地理問題的能力。
課程編號: 課程名稱:自然地理學
自然地理學是四年制人文教育本科專業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程。
本課程系統介紹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徵、形成機制和發展規律,以及各要素之間的物質和能量變換關系,自然地理環境的空間分布規律,自然區劃和土地類型劃分,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評價,以及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途徑及方法等。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自然地理學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規律,具備一定的分析和處理自然地理問題的能力。
課程編號: 課程名稱:法學概論
法學概論是四年制人文教育本科專業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程。
本課程從法學的基本原理入手,重點講授我國的憲法、民法、刑法、訴訟法、市場秩序法等法律制度,通過具體的案例,分析不同部門法的概念特徵,進而闡述我國法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內容。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法學的一般原理,了解我國憲法及其他法律的主要規定,增強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並能夠運用所學法律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存在的一般法律問題。
課程編號: 課程名稱:美學
美學是四年制人文教育本科專業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程。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審美、審美經驗 、自然美、工藝美、藝術美 、生活美、審美價值、審美功能等。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系統掌握美學的基礎知識和方法,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課程編號: 課程名稱:文化學
文化學是四年制人文教育本科專業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程。
本門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文化的含義、文化的起源和發展、文化的本質與特徵、文化的結構與類型、文化的模式與規律、文化的變遷與轉型、文化傳統與現代化。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系統掌握文化學的基礎知識和方法,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修養。
課程編號: 課程名稱:社會學
社會學是四年制人文教育本科專業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程。
本課程系統介紹社會學的形成與發展過程、社會的本質與結構,社會角色與人的社會化,基本群體與社會組織,階級、階層與社區,社會制度、社會生活方式與社會交往,社會流通與社會變遷,社會文化,社會問題與社會控制,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社會學的研究方法,提高科學地看待和分析現今社會問題的能力。
課程編號: 課程名稱:政治學
政治學是四年制人文教育本科專業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程。
本課程主要研究國家起源和發展、國家本質、國家消亡的一般理論,重點分析與講解國家類型與職能、國家結構、國家政治體制等,同時介紹政治權力、政治文化、政治心理、政治道德等。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政治學的基本理論,樹立正確的政治觀,具備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政治現象的能力。
㈢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 所學課程有哪些
1、課程名稱:自然地理學
課程簡介:自然地理學是和人文地理學並列的地理學兩大分支之一,是地理學的重要基石,是高等院校地理學一級學科的專業必修課之一。現代自然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層(即自然地理環境)的科學,它主要闡明地殼、大氣、水文、土壤等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徵,分布規律及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地理環境整體特徵和分異規律,是其它地理學課程的基礎。本課程的基本教學任務是通過向學生傳授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培養其地理觀察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及空間思維能力,為進一步學習資源環境城鄉規劃管理專業課程奠定基礎。
2、課程名稱:城市規劃原理
課程簡介:本課程的教學對象是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本科學生。作為其專業骨幹課程,對學生專業素養和專業技能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其任務就是使學生通過學習本課程,能夠基本認識城市規劃工作的意義和階段、了解城市規劃發展的歷史、掌握重要的規劃思想,以及城市規劃基本內容。
3、課程名稱:經濟地理學
課程簡介:經濟地理學是地理學的重要分支學科,主要研究地理環境與人類經濟活動之間的關系。1998年我國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學科專業介紹》,將經濟地理學列為地理學所有三個專業必修的專業基礎或主幹課程,同時,這門課程也被作為相鄰專業的主要必修課程,在地理學各專業課程體系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本課程的主要任務是:(1)使學生較全面地了解現代經濟地理學的基本理論、基本內容與基本研究方法,並為今後進一步學習區域經濟地理學與部門經濟地理學奠定必要的基礎。(2)通過經濟地理學的教學,為培養將來能從事經濟地理研究與經濟建設的人才服務。
4、課程名稱:地理信息系統
課程簡介: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集地球科學、信息科學與計算機技術為一體的高新技術,在國外已成為一門蓬勃發展的新興產業,在國內也日益受到各級政府和產業部門的高度重視。目前,GIS技術已廣泛應用於資源管理、環境監測、災害評估、城市與區域規劃等眾多領域,成為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有效的輔助決策支持工具。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多種GIS軟體的使用、數據結構和數據組織關系,加深對地理信息的認識和空間數據的可視化表達方法,並了解各種軟體的空間數據轉換關系,了解空間數據的採集、編輯和空間數據的分層處理方法、空間數據的分析功能等。
5、課程名稱:計算機輔助制圖
課程簡介:本課程的基本目的是讓學生掌握用AutoCAD、Photoshop等軟體進行制圖的基本步驟、方法,能獨立運用此軟體上機完成一個制圖項目。教學內容「精要」、清晰易懂,讓學生較輕松地全面地熟悉和了解主要制圖軟體的基本內容和制圖方法,基本能自如運用。在基本掌握上述內容的基礎上,達到增長學生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素質的基本目的。
6、課程名稱:地圖學
課程簡介:地圖學是地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地理信息的載體。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地圖的基本原理以及各種地理現象在地圖上的表示方法和表現形式,了解地圖的構成、特性以及編制地圖的方法、程序;具有閱讀各種地圖和分析地圖的能力;掌握地圖的編制方法。
7、課程名稱:遙感概論
課程簡介:遙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隨著感測器技術、微波技術及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遙感應用在技術上不斷創新,其應用廣度不斷拓寬,應用深度不斷加強。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遙感科學的基本理論、方法、基本技能和發展動態,初步掌握應用遙感技術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了解遙感技術的發展動態與實際應用。
8、課程名稱:環境科學
課程簡介:《環境科學概論》是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程。它是自然地理學的重要分支學科,與該專業開設的自然地理學、城市總體規劃等課程的關系密切。通過對本課程的系統學習,要求學生掌握自然環境的組成結構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消費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尤其是污染物的排放對環境所造成的危害以及改變了以後的環境對人體、生物的反作用;掌握污染物質在自然環境中的遷移轉化規律;要求掌握城市環境問題及減輕城市環境污染危害的途徑和措施;人為活動所造成的全球性環境問題及其危害;充分認識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正確的環境倫理觀念、環境經濟觀點和環保意識。
9、課程名稱:區域分析與區域規劃
課程簡介:區域分析與規劃是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一門應用性理論課程,是在學習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經濟地理學等專業基礎課程的基礎上而開設的。通過該課程的教學,為今後學習有關專項規劃等方面的後繼課程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獲得有關區域發展、區域規劃方面的基本知識,為從事人口、資源、環境等方面的教學和研究打下基礎,也可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10、課程名稱:規劃及相關政策法規 課程簡介:城市規劃是一項政府職能,必須依法行政。城市規劃從編制、審批到實施管理是一個有機的過程。城市規劃師應該具備城市規劃管理與法規方面的專業知識。本課程主要介紹城市規劃法規、政策和職業道德的有關知識。介紹了城市規劃師需要掌握、熟悉和了解的我國城市規劃法制建設的歷程,城市規劃法及其相關的全國性的配套和相關的法規文件,以及城市規劃和建設方針政策和行業職業道德。
11、課程名稱:城市詳細規劃
課程簡介:本課程是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專業必修主幹課,是一門理論與實踐並重的課程。通過學習,要求學生能較好地了解城市詳細規劃中的重要性,熟悉詳細規劃的任務、編制內容和程序,掌握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內容、編制方法、成果要求。熟練掌握居住區詳細規劃的任務、內容等,掌握居住區的組成、規模、類型、規劃結構,掌握居住區規劃設計的基本原則和方法要求,牢固掌握居住建築、公共建築及其用地的規劃布置,以及居住區道路交通、綠地等的規劃布置,掌握居住區規劃的技術經濟指標和計算方法,並通過課程規劃實踐將居住區規劃的理論方法靈活地運用到居住區的規劃、房地產開發等工作,從而為全面、科學地從事城市規劃的實踐工作、管理工作以及研究工作奠定較為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㈣ 人文地理專業學些什麼
人文是個大專業,其中也分很多小專業。這些專業名稱的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樣的「人文內涵」呢?或者說,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性格,更適合哪一個專業呢?
秘書學專業:最適合那些可以安下心來、處理瑣碎事務的人群,這一專業看上去似乎比較簡單,但辦事不細心、沒有條理性的人還是不適合的。另外,這一專業的就業起點比較低,要可以從基層做起、耐得住寂寞的人。
漢語言文學專業:這是我們一般意義上對「中文系」的狹義理解,沒錯,它學的就是文學,一般要涵蓋現當代文學、古代文學、古代漢語、外國文學、文藝理論等等基礎課程,它適合對文學有天然愛好的人們,以及思想比較深邃、可以一下子抓住事物本質的人。
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這是很多人都覺得很枯燥的一個專業,整天與「故紙堆」打交道。說實在話,每天翻閱那些沒有句讀、豎排版、繁體字的古代文獻,不僅要有相當的耐心和敬業精神,還絕對需要古文天賦和深厚的專業知識。山東大學的古文獻學全國首屈一指。
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在本科學習階段,古代文學和現當代、外國文學、文藝理論等等是一起上的,都是作為中文系文學類的本科生所必須掌握的知識。到了本科快要畢業、寫學位論文的時候,就要涉及這一方向比較專門的知識了。它要求我們要熟練、精確掌握古代文學知識,這是必然,另外還有古代文論--從很大程度上說可以算作我國古代與文學有關的「哲學」理論,還有相當的古文字功底。比較適合準備繼續深造的考生。這一專業比較「強」的是一「南」一「北」--北京大學和南開大學。
戲劇戲曲學專業:有些高校的此專業名稱為「影視戲曲」等,是文學與藝術學相結合的學科,適合想像力豐富的同學們來大展身手。但此專業在高校中並不算普及,最棒的當然是中國傳媒大學(即前北京廣播學院)。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不喜歡中國傳統文學?我可以理解,就像我有一個學哲學的朋友,就是喜歡西方哲學,打死也對中國哲學不感興趣,一個道理。我們在高中時後接觸的「閑書」,大多是「世界名著」,外國文學對我們的文藝感覺有「啟蒙」之功啊。要想向這一方向努力,首先,多看著作;其次,學好外語;再次,有在比較中發現問題的能力和天賦(因為對外國文學的研究都是伴隨著與中國文學的對比進行的);最後,學好文藝理論。適合比較活潑、接受能力強的同胞選擇。
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這個專業與「古代文學」專業同理,是本科的基礎學習之後的向一個固定方向的精深發展。就看你對當代文學感興趣,還是對古代文學感興趣了。還有,「現當代文學」的意思,是從1919年五四運動開始的文學,一般認為改革開放以前叫做「現代」,開放以後叫做「當代」。武漢大學的現當代專業實力在國內無二。
漢語言文字學專業:雖然也有「語言」,但這個專業的主要研究重點還是在「文字」,以研究文字為主、研究語言為輔助,這一方面的人才將來一般從事對外漢教的工作或者專門的研究、教學工作。
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這才是真正專門研究語言學的專業了。可以說,語言學與文學的研究方法截然不同,如果說文學的感性因素多一些的話,語言學簡直就是文科中的「理科」,需要科學的實據(語料調查)和嚴密的推理。近幾年語言學在我國的發展非常火爆,因為下設的應用語言學可以用於對外漢教、計算機語言處理等等領域。北京大學的本專業無人可比,很多名師、大家。
文藝學專業:「文藝學」是什麼?它即不是文學,又不同於藝術,通俗的說,就是進行文學、藝術創作或欣賞的指導性理論,我們學習這個專業,要做的就是結合作品闡述理論,或者結合理論分析、評價作品,是人類文藝欣賞和創作經驗的總結。適合善於哲思、邏輯性強的同胞們選擇。
地理是個大專業,其中也分很多小專業。在葉寶明主編的《人文地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中,主要分支學科劃分為:1.人口地理學 2.資源地理學 3.經濟地理學 4.政治地理學 5.文化地理學 6.旅遊地理學 7.歷史地理學 8.聚落地理學 9.社會地理學 10.社區地理等、
我佷贊同復旦大學副校長陸昉的觀點:
他認為:首先,開展通識教育!
這也是實際上世界各個高校努力建設一流大學的目標所輻射帶來的結果。
牛津、劍橋、哈佛這樣的世界一流大學,都採用了通識教育的培養模式,在這些學校,通識教育是大學教育的一個主體部分,各個學科課程逐漸向科學與人文、專業與通識緊密融合的方向發展。其次,上世紀90年代後,科技飛速發展,技術更新的周期越來越短。 大學里所學的知識實際上已經跟不上社會發展的需求。 事實上,現在不少國內外名企在招聘畢業生過程時,已經不看重學生在大學里所學的專業,他們更看重能力與綜合素質。 如果你有能力,經過培訓以後馬上就可以滿足職業化的需求。 比如他所指導的研究生,學的是半導體物理,以前去微電子行業發展的比較多;金融危機後,該領域對這類畢業生的需求減少,他的學生就轉到其他領域工作,到銀行、保險公司總部、證券公司,甚至房地產公司。在許多非主流領域都表現較為出色。
所以說學為所學,學為實用,學用泛用的最終目的是要:杷我們的大學教育去引導學生不僅僅單以傳授知識為目的的教育體系。而是向學生傳遞一種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品格、能力和智慧。
現在教育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導致單純的專業教育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發展需要,教育改革也就呼之欲出。 通識教育逐步走進中國的大學校園,目標就是要尋求人文精神的回歸,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使學生在知識的融會貫通中,集聚智慧,獲得心智的提升,使他們不僅要具備創新精神,批判性的思維以及熟練掌握跨學科知識,同時,也應該要具有愛心、責任心、崇高的道德水準,人與人和諧共處、共贏的健全的人格。通識教育逐步走進中國的大學校園,目標就是要尋求人文精神的回歸,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使學生在知識的融會貫通中,集聚智慧,獲得心智的提升,使他們不僅要具備創新精神,批判性的思維以及熟練掌握跨學科知識,同時,也應該要具有愛心、責任心、崇高的道德水準,人與人和諧共處、共贏的健全的人格。
這就是專業學些什麼?該學些什麼!
說了些文不對題的話,我想也引人深思!
㈤ 人文地理有沒有其對應的本科專業
我認為.法學比較好.法學的政治學與行政學以及國際政治都屬於你政治專長處的范疇.而且屬你歷史很好.對於學習政治學與行政學有不錯的幫助.但法學學習相對來說比較枯燥.
出此以外你還可以考慮的是當下比較"熱報"的國際經濟與貿易.但那個對專業外語要求相對較高些.外語功底要扎實.而且對分析統計方面也有一定要求.
㈥ 全國大學人文地理學專業排行
人文地理學高校排名:
頂尖院校是: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大學、華東師范大學
比較內好的院校是:南京師容範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浙江大學;
其他學院還有:東北師范大學、福建師范大學、河南大學、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蘭州大學、首都師范大學。
可以參考好美網
不考數學的有:武漢大學、中大,浙大,
其他不考數學的還有:雲南師范大學,雲南大學,西南大學,貴州師范大學,湖南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的人文,福建師范大學,江西師大,華中師大,山西師大,河北師大,遼寧師大,寧夏大學,山西大學,湖北大學,廣州大學,湖南農大等。
㈦ 本科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考研方向應該怎麼選擇
如果打算抄考城市規劃研究生的話,那麼建議選擇像北京大學中的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中山大學的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或者南京大學中的城市與區域規劃系,這樣的地理類城市規劃院校。
地理類的學科基礎有助於後續課程的實習,在研究生入學考試中,對繪圖和方案的要求相對較低。城市規劃更多地指向實踐,而且大部分的學習都不是單純在學校里就能完成的。
如果要轉學城市規劃,建議先找地方體驗一下規劃和設計的流程。然後逐步了解城市規劃的知識體系,最後如果可以適應,那就可以繼續,至於考研難度就在規劃設計能力上。
(7)人文地理本科培養方案擴展閱讀: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以素質教育為宗旨,以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為根本,為學生公共素質拓展與專業素質拓展提供良好的環境。
培養掌握地理學、經濟學、管理學、城鄉規劃等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城鄉規劃設計、土地資源利用和規劃、旅遊資源規劃等專業基本技能。
熟悉資源與環境、城鄉規劃有關政策和法規,了解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領域發展動態,能夠從事城鄉規劃設計、城建管理、土地規劃和管理、旅遊規劃和開發及相關領域工作中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㈧ 有關大學本科地理科學專業
1 地理學引論
課程內容: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地理學的產生發展和主要學派,基本地理過程和基本地理規律,人地關系的區域協調和持續發展,地理技術,現代地理學發展趨勢以及中國地理學近期重點研究的領域。
考核方式:作業、開卷考試
教 材:《地理科學導論》王錚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地理學思想簡史》楊吾楊,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
參考書目:《地理科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學出版社1989年;《論地理科學》錢學森,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理論地理學概論》王錚、丁金宏等,科學出版社1994年;《現代地理學辭典》左大康主編,商務印書館1990年
2 地球概論
課程類別:專業基礎課 學時:48 學分:3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的: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整個大的宇宙空間以及基本的天文學知識,同時了解地球內部的基本結構,即對地球系統知識進行初步的了解與認識,為學習地理學其它專業課程打下基礎。
課程內容:地球概論是關於行星和地球的基礎知識。它是以地球的整體為研究對象,其研究內容分為兩個方面,即地球的天文學和地球的物理學。前者主要講地球的運動及其地理意義以及地球和月球的關系,這是本課程的重點,這部分還包括地球的宇宙環境及地理坐標和天球坐標。後者簡要講述地球的形狀、大小、內外結構及其物理性質。
參考書:劉南,地球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
3 地質學基礎
課程類別:專業基礎課 學時:56 學分:3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的: 地理科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它對引導學生進行地理知識學習和培養地理思維的有重大作用,能夠使學生樹立科學的地球觀和世界觀,初步掌握地質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也為其他地理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
課程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 課堂講授——側重於地質學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論述、說明;室內實驗——室內實習是使學生加深、融會貫通課堂講授內容的過程,安排在有關章節授課之後,在實驗室中,藉助實物標本、模型、等教具進行觀察分析和實驗操作;野外實習——結合課堂和校內教學內容,使學生在野外對礦物、岩石、構造等地質基本現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進一步深入理解。
參考書:陳智,基礎地質學,地圖出版社;宋春青等,地質學基礎,高教出版社;趙不億等,普通地質學,地質出版社;張寶政等,地質學原理,地質出版社。
4 氣象學與氣候學
課程類別:專業基礎課 學時:72 學分:4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的: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氣候變化基本規律以及天氣變化的基本原因,為深入理解地理環境形成、演變規律等奠定基礎。
課程內容:系統介紹氣象學與氣候學有關內容,包括大氣能量、水分和大氣運動、大氣環境、大氣系統,在此基礎上分析氣候系統的形成、氣候屬性、氣候變化及人類對氣候的影響,青藏高原對氣候的影響,城市氣候等。
參考書:周淑貞、張超,城市氣候學導論,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5;王紹武,氣候系統引論功,氣象出版社; Lockwood JG ,氣候成因,盧言文芳譯,氣象出版社,1985。
5 地貌學
課程類別:專業基礎課 學時:54 學分:3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的: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認識各種地貌並理解各自的形成原因,是地理專業野外考察的必備知識。
課程內容:地貌學是地理專業的必修基礎課程,主要研究地表的形態特徵、成因、分布及其發育規律。先修課要求:地質學基礎。
參考書:地貌與第四紀地質,高等教育出版社;地貌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6 水文與水資源學
課程類別:專業基礎課 學時:54 學分:3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的: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水資源的分布和利用現狀,理解水循環規律,並認識水圈在地球表層系統的角色和作用,是地理及相關專業的必修基礎課程。
課程內容:主要介紹水文要素的基本知識和基礎理論,以水循環和水量平衡為綱,著重研究水的性質、分布、循環、運動變化規律及其與地理環境、人類社會之間相互關系。
參考書:黃錫荃,水文學,高等教育出版社;武吉華,自然地理基礎,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熊怡,中國的河流,人民教育出版社。
7 土壤地理學
課程類別:專業基礎課 學時:72 學分:4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的: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土壤的形成原因,土壤肥力及其土壤的基本物質循環,並認識土壤圈在地質大循環和生物小循環中的作用,充分理解土壤在生態環境變遷中的響應和反饋功能,認識土壤環境變化對全球變化研究的重要作用和保證人類糧食安全的關鍵性。
課程內容:主要內容包括土壤的組成、性質和分類、土壤的形成條件及地理分布規律;土壤基本實驗,土壤學野外采樣及其土壤剖面野外判別常識和土壤化學基本理論。
參考書:李天傑,土壤地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南京大學等,土壤學基礎與土壤地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國土壤,科學出版社;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系統分類課題組等,中國土壤系統分類(修訂方案),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
8 植物地理學
課程類別:專業基礎課 學時:63 學分:3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的: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常見的植物,並系統學習植物的分類知識,掌握植物生長和演替的基本規律,並了解基本的生態學知識,認識地理環境因素對植物生長發育的影響和植物的逆境生理。
課程內容:各種生態因素對生物生長發育的影響(包括人類活動及生物之間的影響),生態系統,生物群落及其主要類型,生物區系,生物地理野外調查方法。
參考書:武吉華、張紳編,植物地理學,哈爾濱地圖出版社;北京大學等編,植物地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9 地圖和測量學
課程類別:專業基礎課 學時:72 學分:4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的: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地圖和測量學的理論知識,培養學生運用地圖和繪制教學地圖的能力,同時掌握基本的土地、工程測量基本技能。
課程內容:地圖和測量學是以地圖信息傳遞為中心的、探討地圖的理論實質、製作技術和使用方法的綜合性科學,同時包括土地、工程基本測量知識和實踐技能。
參考書: 蔡孟裔,新編地圖學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測量與地圖學,高教出版社。
10 地理信息系統
課程類別:專業基礎課 學時:54 學分:3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的:設置本課程的目的是使學生掌握地理信息系統常用軟體的應用,硬體設備的操作,以及信息處理的一般步驟和方法。
課程內容:地理信息系統是地理科學專業必修課程。主要內容包括地理信息系統的基本知識、遙感數值圖像處理系統與地理信息系統的結合、地理信息系統對圖形圖像的三維模擬表達方法和實際應用、專題應用信息系統和電子地圖以及常用地理信息系統軟體等。
參考書:地理信息系統概論,黃杏元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地理信息系統實習教程,黃杏元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地理信息系統,張超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地理信息系統導論,Kang-tsung Chang 著,陳健飛等譯,科學出版社。
11 遙感概論
課程類別:專業基礎課 學時:54 學分:3 考核方式: 閉卷
課程目的: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遙感基本原理、遙感圖像的獲得和解譯方法,並了解遙感的最新技術進展。
課程內容:遙感基本概念;遙感理論基礎,包括遙感電磁輻射基礎、遙感光學基礎;遙感數據獲取,包括感測器、航空遙感、航天遙感和微波遙感;遙感數據處理,即圖像校正和增強;遙感信息提取,包括圖像目視判讀和計算機信息提取,以及遙感技術應用。
參考書:梅安新等,遙感導論,高等教育出版社;劉慧平,遙感實習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呂國鍇等,遙感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彭望祿,遙感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
12 環境學概論
課程類別:專業基礎課 學時:54 學分:3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的:設置本課程的目的是使學生了解人類與環境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本課程的理論性較強,教學中要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科學的環境觀。
課程內容:環境學概論是地理科學專業必修課程。主要內容是人類環境的基本理論、人類與環境的關系、環境污染及其治理、人類環境保護等。
參考書:劉培桐主編,環境學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劉翊亭等,環境學導論,清華大學出版社。
13 人文地理學
課程類別:專業基礎課 學時:54;學分:3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的:通過學習,使學生具備必要的人文基礎知識並能對其實踐研究奠定了必要的理論基礎,並充分了解當前人文地理學所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等重大問題。
課程內容:全面闡述人文地理學的基本理論(人地關系論、行為論、區位論等)和主要方法,以及人文地理學的各分支學科(人口地理學、旅遊地理學、城市地理學、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行為地理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
參考書:張小林等,人文地理學導論,測繪出版社;金其銘等,人文地理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王恩涌,人文地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14 經濟地理學
課程類別:專業基礎課 學時:54 學分:3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的: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經濟地理學的基本理論和研究方法,並為進一步深入研究為經濟建設服務,奠定必要的理論基礎。
課程內容:經濟地理學導論是地理科學專業必修課程。全面闡述經濟地理學的基本理論(重點介紹:產業結構和產業布局以及區域經濟規劃和發展的基本理論和演變規律)和主要方法,介紹國內外經濟地理學發展動向和各派學說觀點。
參考書:李小建主編,經濟地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經濟地理學導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劉再興,生產布局學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陳才等,經濟地理學基礎,高等教育出版社;劉再興,工業地理學,商務印書館;周起業等,區域經濟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5 中國自然地理
課程類別:專業核心課 學時:54 學分:3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的: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中國的自然地理概況,自然地理的分布和區劃等。
課程內容:系統論述全國性的主要自然地理問題,包括自然結構及其評價,海域與島嶼,災害與環境等;並分區闡述各區域發展的自然環境條件,自然區劃問題。
參考書:趙濟主編,中國自然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師大等編,中國自然地理,人民教育出版社。
16 中國經濟地理
課程類別:專業核心課 學時:54 學分:3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的: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現狀,以及中國的區域發展戰略,了解經濟發展的地區差異和產業布局規律。
課程內容:系統論述全國性的主要經濟地理問題,包括人口與經濟規律,文化傳統與現代化,景觀與區劃,國土整治與區域發展戰略等;區域分析部分將全國分為 8個綜合區,分區闡述區域經濟發展的特點,開發利用中的問題及區域發展方向。先修課要求:人文地理學、自然地理學等。
參考書:吳傳鈞主編,中國經濟地理,科學出版社;謝光輝,中國經濟地理,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17 世界自然地理
課程類別:專業核心課 學時:54 學分:3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的: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世界的自然地理概況,自然地理的分布和區劃等;培養學生對全球問題學習的理解能力、研究全球問題的創新能力和捕捉全球問題新信息的能力。
課程內容:系統論述全球性的主要自然地理問題,包括全球地表形態與全球氣候,全球陸地自然帶的基本格局,災害與環境等;並分區闡述各大洲自然環境條件,自然區劃問題。
參考書:劉德生主編,世界自然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馮忠江,世界自然地理,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18 世界經濟地理
課程類別:專業核心課 學時:54 學分:3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的: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世界區域經濟發展現狀,以及中國的區域發展戰略,了解經濟發展的地區差異和產業布局規律。
課程內容:系統論述全球性的主要經濟地理問題,包括全球人地關系發展的歷史軌跡,全球人類活動的基本地理格局,分別闡述了各洲及其主要國家或地區的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特點,人地關系問題及對外經濟與社會關系問題等。
參考書:陳才主編,世界經濟地理,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 綜合自然地理學
課程類別:專業選修課 學時:36 學分:2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的: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部門自然地理學之間的關系,掌握自然地理學的綜合性概念和一般性原理,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課程內容:自然地理學的一般原理和綜合性概念,論述了綜合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發展簡史、自然地理系統的整體性、物質與能量結構、時間結構、地域分異規律、綜合自然區劃、土地分級與分類、土地評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人類與自然地理系統的相互關系及綜合自然地理學的應用研究等。
參考書:伍光和,綜合自然地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葛京鳳,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20 城市地理學
課程類別:專業選修課 學時:54 學分:2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的:通過對城市化、城市地域結構和城市體系的理論與方法的學習,掌握城市發展的機制與規律。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城市城市問題的能力。
課程內容:城市化原理、城市地域結構、城市體系、城市問題。
參考書:許學強、周一星、寧越敏,城市地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周一星,城市地理學,商務印書館;顧朝林,中國城市地理,商務印書館。
21 計量地理學
課程類別:專業選修課 學時:36 學分:2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標:培養學生既掌握一定的計量地理學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研究方法,又能結合我國社會經濟建設的需要,具備運用計量地理學的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課程內容:研究地理系統的分析方法、地理模型的建立、地理要素統計分析、地理預測和地理決策等,從質和量兩個方面揭示地理系統的變化規律。
參考書:徐建華,計量地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張超,計量地理學基礎,高等教育出版社。
22 全球變化
課程類別:專業選修課 學時:36 學分:2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全球變化研究最新進展,以及全球變化的基本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全球觀念和意識。
課程內容:全球變化研究的基本問題、全球變化研究的主要方法、環境演變與全球變化、人類活動與全球變化。
參考書:張蘭生,全球變化,高等教育出版社;楊達源,全球變化與區域響應,化學工業出版社;朱誠,全球變化科學導論,南京大學出版社。
23 旅遊地理學
課程類別:專業選修課 學時:36 學分:2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標:通過這門課的教學,讓學生了解旅遊地理學,並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教學和實踐中,同時對其自身的旅遊活動也有指導作用。
課程內容:了解旅遊者行為,旅遊需求,旅遊環境容量在旅遊規劃中的應用,旅遊資源評價方法,了解旅遊開發對區域的影響,了解規劃的程序並能在實踐中應用。
參考書:保繼剛,楚義芳編著,旅遊地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現代旅遊地理學,盧雲亭編著,江蘇人民出版社;旅遊資源學,蘇文才,孫文昌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國旅遊資源,石高俊編著,江蘇教育出版社。
24 中學地理教法
課程類別:專業核心課 學時:54 學分:3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的:著重培養學生在地理教學中的基本教學技能與地理教學研究的能力,使其成為合格的高水平的地理教師。
課程內容:中學地理教法以中學地理教學為研究對象,主要內容包括地理教學的目的、任務、內容、中學生的學習心理、教學的基本方法、教師素質及其評價等方面。
參考書:王樹聲,中學地理教材教法,高教出版社;刁傳芳,中學地理教學法,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王民等,地理與環境教育,廣西教育出版社;王民等,地理教學法——概念,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陳澄,地理教學論,上海教育出版社。
我也特別喜歡地理的高三畢業生。不過今年考得不太理想
怕上不了喜歡的學校,和專業了
祝你有好運
㈨ 華中師范大學的地理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計劃表
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
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原旅遊學院)現轄地理學系、資源與環境科學系和旅遊學系,設置了旅遊規劃與景觀設計研究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地理研究所、資源與環境科學研究中心、城市與區域經濟研究中心、旅遊發展與規劃研究中心、中國投資環境研究中心和地理教育研究室等科研機構,並建有賓館與酒店培訓部、賓館模擬室、語音室、地理信息系統試驗室、自然地理綜合試驗室、多媒體室、地質標本室、氣象站、地理科學與旅遊管理資料中心等輔助教學系統,是武漢地區旅遊教育培訓定點單位和湖北省暨武漢市地理學會掛靠單位。
全院現有教授8人、副教授15人,博士生導師3人、碩士生導師14人。另聘請中外兼職教授7名,其中院士1人。在校全日制本科學生近500人,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共80餘人。
地理科學(師范類)、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旅遊管理三個專業面向全國招收本科生;區域經濟學、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課程與教學論四個專業面向全國招收碩士研究生;政府經濟學專業、歷史文獻學專業的地學史與歷史地理方向、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專業的社會主義現代化與發展戰略方向面向全國招收博士研究生。本院的學科專業文理兼備、理學和管理學兼有。
近10多年來,學院承擔了30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省部級科研項目,有50餘項省部級教學科研項目獲獎。"十五"期間,學院總體發展構想是以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需要為導向,以本科教學為依託,以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為標志,構建一個完善的、多層次的辦學格局。
一、地理科學專業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地理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高等和中等學校進行地理
教學和研究的教師、教學研究人員及其他教育工作者。
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具有扎實的地理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掌握地理科學的基本實驗技能和基本思想
方法;掌握教育法規,掌握並能初步運用教育學、心理學基本理論,具備良好的教師素質和從事
地理教學的基本技能;了解地理科學的最新發展和地理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相關專業、
學科的一般原理和知識,並獲得廣泛的人文和科學修養;具備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開展地理教學
的基本能力;掌握資料收集、文獻檢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並有一定
的科研能力。掌握一門外語,達到國家英語四級以上水平,並有一定的聽、說、寫的能力,
熟練使用計算機。
培養對象:四年本科學歷,授予理學學士學位
主幹學科:地理學
主要課程: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中國地理、世界地理、測量地圖學、地理信息系統、
環境保護、教育心理學、地理教學論、計算機輔助教學、人文科學基礎、地理科學導論。
主要實驗性教學環節:包括教育實習、見習、教育調查、社會調查或畢業論文等,一般安排15-20周。
主要專業實踐:自然地理學實驗、地理信息系統實驗、地理野外綜合考察、地理教學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