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國大地的圖案字型密碼
A. 大地圖案的圖形有什麼用處呢
1978年,當時的厄瓜多基多市的天主教大學考古系任系主任的波拉斯神父,在原始叢林中發現了一個迄今為止尚未人知的城邦。它位於厄瓜多馬卡斯市以北約40公里外的烏帕諾河邊,神父猜測這座城邦代表著南美洲最古老的文明。城邦中的建築物迄今尚未得到嚴肅認真的考察,包括近180座矩形山丘,其中一些邊長達800米。令人驚訝的是,這些山丘堆積形成了圖案,不過在地面上卻無法看到。只是從空中往下看,人們才分辨出一條簡單線條勾勒的美洲豹,包括眼睛、鼻子、嘴巴等等。印第安人在原始森林中建造的圖形標記,只有在空中才能看清。那麼,這種圖形究竟有什麼用處呢?現在已經發現了大量向天空發出的圖形信號。從秘魯南部的莫延多市到智利的安托法加斯塔省的荒漠與山區,在高地與山丘上分布著大量這種指出天空的圖形標記,其中有巨大的長方形、帶有分叉的梯形以及箭頭狀的圖案,山坡上則到處都是帶有裝飾性花紋的四邊形。一些研究者認為,它們是某種特定的符號,甚或就是文字。不過問題在於,這種文字又是寫給誰看的呢?在智利的塔拉帕卡沙漠上,靠近一座光禿禿的山丘,聳立著一幅120米高的畫像。看起來像個機器人,頭上插著天線,右胳膊上挽著一隻小猴子。畫像兩側有一些帶有枝杈的方形與橢圓形圖案,而這些枝杈對准畫像。
在美國洛杉磯東南,科羅拉多河邊的小城市萊斯附近,人們在地面上發現了刻鑿出的人與動物的巨大圖像。圖像的全景也只有在空中才能看清楚。
靠近約旦邊境的沙烏地阿拉伯境內的沙漠中,在泰布克以南320公里的地方,人們在地面上發現了大量長達一二百米的幾何圖形。這些圖形上下重疊,從側面看有金字塔形的三角,頂部為巨大的環形。所有的圖案只有在空中才能分辨。
通過對鹹海周圍衛星照片的分析,俄國地質學家發現一個奇特的地形構造。從杜安角直到乾涸的半島烏斯吐爾特內部,數百公里的范圍有一個奇怪的三角形構造,十分引人注目。早期研究者認為這可能是一個巨大的家畜欄,把動物圈在裡面,後來棄之不用了。這個建造物的規模大得令人無法想像。
秘魯小城皮斯科以南160公里處是世界聞名的「大型地面畫冊」——納斯卡平原所在地。
這片荒原約有上千平方公里。平原上的圖案是紐約長島大學的保羅·科索克博士在1939年發現的。這一發現純屬偶然,當時科索克駕駛著他的單引擎運動飛機,沿著古代引水系統的路線飛過乾涸的納斯卡平原。就在這時,他看到了地面上巨大而奇妙的、看起來像是跑道的直線圖案。
為了證實那位飛行員的發現,考古學家們冒著炎炎的烈日,來到了這塊幾乎被驕陽燒焦了的荒蕪地區。他們發現那些縱橫交錯的溝渠,竟是彎彎曲曲的,構成了一幅幅巨大的圖案。它們有的像一隻鷹,有的像是蜘蛛、蜥蜴、穿山甲、狒狒……更令人驚異的是,這些巨大的運動畫,每個都有幾十米到一二百米大,還像蓋圖章一般,每隔幾十千米就重復出現一次。是誰,為了什麼目的,在這個荒原上繪制、開挖出如此巨大的溝渠畫?通過進一步調查,人們又發現,這些溝渠有的由南向北,十分精確,和今天的地球經線的偏差不超過1度。位於南半球的秘魯,人們看不到北極星,又沒有使用指南針的記錄,巨畫的製作者怎麼能設計得這樣精確呢?伴隨這些巨畫,還有很多圓和螺旋線,它們又是在表達什麼意思,同樣令人費解。除了動物畫外,還有比動物大幾十倍的人物畫,其中的一個人物高達620米,軀干挺直。雙手叉在肋下。還有一個沒有腦袋,卻畫有6個手指:另一些巨人的頭上還戴有類似皇冠的東西。這些是什麼人?作者想表達什麼意思?如此種種,給我們留下了一連串的問號。
在距納斯卡巨畫不遠的帕爾帕谷地里,在幾乎寸草不生的土地上,又有許多筆直的道路般的線條標志。從飛機上俯瞰,這些「道路」有的互相平行,有的交叉或被巨大的不規則四邊形包圍著。有的突然中斷,有的從平地向山坡伸展,偶然被懸崖中斷,繼而又沿斜坡延伸下去,就像在山巒中開鑿出的一條筆直的跑道。如果讓飛機沿著這條跑道飛行,就會被它引向有著神秘巨畫的納斯卡荒原。顯然,這兩者之間有著某種特殊的聯系。那麼這些「道路」又是派什麼用處的呢?瑞士作家馮·丹尼克認為,這里曾是古代外星人訪問地球的空港,巨畫是一種導航的標志。但是,能夠進行恆星際飛行的宇宙飛船,必定具有高超的技術和精密的設備,他們無須使用什麼跑道和地面導航裝置。因而有人認為把這里設想為宇宙人的空港是荒謬的。
1946年以來,考古學家還在納斯卡荒原發現有一些繪有色彩鮮艷圖案的陶器殘片,其中部分圖案與地上的巨畫如出一般。同時,還發掘出一些小型房屋的建築地基,表明當年這里曾有人居住。
科學家用碳14同位素年齡法對出土的木片進行測定,推斷出納斯卡荒原的繁榮期大約在公元1~2世紀,距今不到2000年。
還發現巨畫與天文現象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有的畫可用來表明四季的天文變化,有的指示著月亮升起的起點,有的指出了明亮的星星的位置,甚至整個太陽系各行星都可以通過巨畫找到其相應的位置。
研究者認為,巨畫實際上是一個古代的祭禮場所,也是一部巨大的天文歷。祭司可用它來准確地判斷一年中的任何一天,適時地確定播種、灌溉、收獲等農事活動的時間。
不過,可以想像到,能夠在地上挖出如此巨大的圖形的溝渠,又能用其表達多種天文知識的作者,一定具有較高的文學、數學和天文學知識。然而,在古代印第安人的傳說和史料中,為什麼沒有留下哪怕是一星半點的紀錄呢?這不免仍然使人感到疑惑不解。
B. 中國地理四個字的小篆怎麼寫
中國地理
C. 關於中國地理的謎語
「一望無際的大地」 謎底:太原
「理想境界」 謎底:大同
「見面不見發」 謎底:包頭專
「閏三月」 謎底:長春
「金銀屬銅鐵」 謎底:無錫
「東西北三面堵塞」 謎底:南通
「空中碼頭」 謎底:連雲港
「海中綠洲」 謎底:青島
「日近黃昏」 謎底:洛陽
「千里戈壁」 謎底:長沙
「螢火蟲,亮晶晶」 謎底:昆明
D. 中國大地構造圖的編繪
構造地質圖的編繪,是地質工作中有標志性的成果,既有區域構造地質調查成果的綜合,也是反映構造地質調查與研究的總結。
中國早期構造地質調查與研究,已在上述章節中有所用闡述;1945年出版的黃汲清的《中國主要地質構造單位》及其構造單點陣圖等,這些就不再贅述。
(1)1956年,張文佑主編了新中國的第一幅《中國大地構造圖(1∶800萬)》,並於翌年完成其說明書《中國大地構造綱要》。編圖時採用的是大地構造物理學與沉積建造—岩相古地理分析的「兩條腿走路」的方法,把構造體系分為屬基底斷裂范疇的和屬蓋層滑動范疇的兩類,時間序列上則用三大構造層表示中國大地構造的歷史發展。1973年,他在汲取板塊學說成果的基礎上,編制了《中國的斷塊大地構造圖(1∶1000萬)》,提出中國大地構造的「基本輪廓是以塊斷構造為特徵」,分5個發展階段,10個發展時期,概述了塊斷構造的發展。1983年,他領導和主編了《中國及鄰區海陸大地構造圖(1∶500萬)》,系統全面地表示出中國及鄰區的斷塊大地構造格局,在《斷塊構造導論》(1984年)和《中國及鄰區海陸大地構造》(1986年)兩書中則系統地闡述了斷塊學說的理論、方法和現階段的思想發展趨勢。
他的最大學術成就是創立了斷裂體系與斷塊大地構造學說。他主編的三張大地構造圖反映了斷塊學說從萌芽、誕生到成熟的三個階段。
張文佑一生有著述202種。1978年,他的「斷裂體系與斷塊大地構造學說」獲全國科學大會獎,「華北斷塊區的形成與發展」獲中國科學院1980年一等獎,「斷塊構造理論的新進展」獲中國科學院1981年二等獎,《中國大地構造圖》及其說明書《中國大地構造綱要》獲1982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他曾參加的大慶油田發現過程中的地學工作獲1982年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中國及鄰區海陸大地構造圖》獲1984年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一等獎。
(2)1958—1959年黃汲清院士牽頭,肖序常、任紀舜等編制了1∶300萬《中國大地構造圖》。
(3)1961年黃汲清等編制了《大地構造圖》(內部)《斷裂系統圖》等(內部)。
(4)1961—1965年地質科學研究院負責全國「一套圖」的統一組織和統一技術指導下,黃汲清、任紀舜、趙慶林按編圖規范編制1∶100萬《大地構造圖》(29幅)及其說明書。
(5)1972—1976年地質部地質力學研究所,按照李四光院士地質力學理論編製成首幅《中華人民共和國構造體系圖》(1∶400萬)並公開出版。
1976年在悉尼召開的第25屆國際地質大會上展覽了《構造體系圖》受到各國地質界的廣泛高度稱贊!
(6)1981—1989年地礦部統一組織和領導下;總結全部區域地質調查成果,編撰分省《區域地質志》,要求均附有各區域構造圖等,這一「基礎地質系統工程」,對提高我國地質、礦產研究程度、提高我國地質科學理論水平,都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
(7)1981—1990年在全面總結區域地質調查,編撰各區《地質志》的基礎上,一大批各專業各類圖件相繼編成出版,在中國構造地質學發展史上,又掀起一派「爭鳴」和「齊放」的熱潮,中國大地構造學,構造地質學呈現出百花爭艷,異彩紛呈的繁榮景象;除上述《構造體系圖》等外,其中有:
①按照黃汲清「多旋迴構造理論」主編《中國大地構圖》(1∶400萬);②按張文佑「斷塊構造」理論主編的《中國及鄰區海陸大地構造圖》(1∶500萬);③按陳國達「地窪學說」主編的《中國大地構造圖》及《亞洲海陸大地構造圖》;④馬杏垣主編的《中國及鄰近海域岩石圈動力學圖》;⑤按李春昱以板塊構造理論主編的《亞洲大地構造圖》(1∶800萬);⑥按王鴻禎以活動論觀點主編的《中國大地構造圖》;⑦國家地震局主編的還有《中國地震震中分布圖》、《亞洲地震構造圖》、《中國岩石圈動力學圖集》和《中國活動斷層圖集》;⑧中國地質科學院主編的《中國新構造圖》、《中國區域地殼穩定性圖》;⑨此外,還編製成反映深部地質構造特徵以1∶100萬的地學大斷面:《青藏高原亞東—格爾木地學斷面圖》、《格爾木—額濟納旗地學斷面圖》、《台灣—阿爾泰地學斷面圖》、《響水—滿都拉地學斷面圖》(中國科學院)等。
1991—1996年為迎接首次在中國召開的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各部委及其構造地質學家,以近期的研究成果又編制出一些新的構造圖件,有中國地質科學院任紀舜院士主編的《中國及鄰區大地構造圖》,以張伯聲院士的波浪狀構造理論主編的《中國波浪狀構造圖》,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編制了1∶400萬的《中國成礦大地構造圖》,以及《亞洲陸海殼體大地構造圖》等。
1976—1984年唐山大地震後,為確保首都安全,做好防震抗震工作,由市地礦局牽頭,組織了56個單位幾百名中高級地質人員,進行了「地震地質會戰」,提交有8項成果:
①北京及鄰區主要斷裂構造骨架;②北京地區構造體系圖(活動構造體系)及說明書;③北京地區深部地質構造調查研究(包括八寶山斷裂帶);④北京地區主要斷裂調查資料匯編;⑤北京地區地殼形變;⑥北京地區地震活動特徵;⑦京津及華北地區現今應力場模擬分析;⑧北京市平原地區地震區劃。
60—70年代在這8項成果的基礎上,北京市地質局主編山區構造綱要圖,1975年國家地震局編制有《京津唐地區構造綱要圖》,市地質研究所編制1∶20萬《地質構造圖》,《北京鄰區主要構造格架圖和說明書》,提高了北京地區構造地質的研究程度和認識。
中國大地構造學(構造地質學)發展趨勢(代結束語)
一、近年來我國學者關於大地構造學發展趨勢的探討
近年來關於構造地質的發展超勢已倍受中國大地構造學家的關注,相繼發表了一些有權威性的論文,代表了不同學派,以不同關點闡述當代構造地質學,特別是關於中國大地構造現狀與發展趨勢,筆者拜讀過多篇,受益匪淺,選擇一部分論文題目及其主要論點,作為結束語。
(1)任紀舜院士等在《地質論評》上發表了《回顧與展望:中國大地構造學》;在《地學前緣》刊物上發表了《與時俱進,發展中國大地構造學》;特別是在《迎接中國大地構造學研究的新時代》一文中,首先回顧了中國大地構造學發展歷史,提出並劃分出五個階段;在論及21世紀中國大地構造展望時,提出:「以超越板塊構造的地球多層圈之間相互作用和運動的指導思想,結合當代國家現代化急需,利用古亞洲、特提斯、環太平洋三大全球性構造帶在我國的交切、復合的優越地理位置抓住中國及其亞洲地質體的特點,選定關鍵性地段和論題迎接我國大地構造學發展輝煌的新時代。」
(2)李迎家、陳寶國在《中國地質教育》上發表了《從中國大地構造學派形成看學術繁榮》;(3)翟明國在《地球科學進展》上發表了《岩石大地構造學》;(4)徐松年在《杭州大學學報》上發表了《中國大地構造學派爭鳴系統的構建與學派爭鳴動態的數量評價》;(5)吳福輝在《世界地質》上發表了《現代大地構造學:進展概況》;(6)Konstanin,F.Tyapkin在《石油科學》上發表了《論中國和世界大地構造學說的危機》;(7)吳正文在《地球物理學進展》上發表《中國構造地質學如何面向21世紀》1995年;(8)黃奇瑜主編《台灣大地構造》台北,地質學會,《二十世紀台灣地區地球科學研究之回顧與展望);(9)湯良傑等在《地質論評》上發表《中國含油氣盆地構造分析主要進展與展望》,2002年;(10)藤吉文在《地質論評》上發表《中國地球深部結構和深層動力學過程與主體發展方向》,2002年;(11)鍾大賚等在《地質論評》上發表《中國造山帶研究的回顧和展望》,2002年;(12)翟裕生在《地質論評》上發表《成礦構造研究的回顧和展望》,2002年;(13)宋鴻林在《地質論評》上發表《五十年來中國小型構造研究的回顧與展望》,2002年;(14)任向文等在《地球物理學進展》上發表《大陸岩石圈地幔形成與演化研究新進展》,2002年;(15)馬宗晉等在《地學前沿》上發表《全球構造研究的思考》,2003年;(16)馬增念等在《中國新技術新產品》上發表《中國含油構造分析研究進展》,2004年;(17)潘俊成等在《中國新技術新產品》上發表《當代地學領域又一重大進展——評中國北部能源盆地構造》;(18)張抗在《地質學報》上發表《斷塊開合說——中國大地構造研究的新思維》,2004年;(19)馬宗晉《地球構造與動力學》,廣東科技出版社;(20)孫樞《發揮地質科學多樣性支撐作用》,2006年;(21)王思成在《安徽地質》上發表《國外大陸裂谷構造研究現狀與展望》,2009年;(22)吳鳳鳴在《紀念張文佑院士誕辰100年祭文集》上發表《試論張文佑院士斷塊構造學發展觀在地學哲學上的貢獻》,2009年;(23)高距在《中國地質教育》上發表《中國大地構造研究發展歷史回顧及展望》,2009年;(24)畢思文在《地球物理學進展》上發表《地球系統科學綜述》,2009年;為了更具有歷史性,下列三篇論文也值得參閱:
(25)蘇聯揚申在《地質學報》32卷上發表《蘇聯大地構造學的發展與現狀》,1952年;(26)蘇聯別洛烏索夫在中國《國外地質》上發表《大地構造學的主要發展的階段》,1986年;(27)孫榮圭在「中國地質學史學術年會」上的論文《中國大地構造學研究的發展》;以上精選出27篇相關論文,基本上反映出近年來有關大地構造學的發展趨勢與展望的不同觀點,再加上以下「21世紀構造地質學發展戰略學術研討會」上的學術報告和論文,就更具權威性和代表性。
二、21世紀初構造地質學發展戰略學術研討會議題更具代表性和權威性
從筆者讀過的有關資料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持召開的「21世紀初構造地質學發展戰略學術研討會」上討論的議題:五點共識,四大方向等內容,更具代表性,筆者以該會的主題和發展趨勢,作為本書、本章的結束語,更為權威,更有參考價值,已徵得該會姚玉鵬同志同意摘錄如下:
2003年10月26—28日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地質學會、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西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聯合主辦「二十一世紀初構造地質學發展戰略學術研討會」在西安西北大學召開。
這次會議的主要目的,是展示近10年來我國基礎構造地質學、大陸動力學、深部地質及岩石圈演化與地幔動力學、地表系統、地震災害與新構造等重大科學進展和學術成就。
會議瞄準前緣,發揮地域優勢,立足中國,面向全球,重視宇宙,開放型綜合思維,創新性理論概括。為地學新理論的建立作出原創性理論與社會實踐貢獻。
近年來,國內外眾多構造地質學家共同認識到,新世紀的構造地質學,已面臨嚴峻的新的挑戰。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地質實踐的不斷深入,20世紀60年代建立在大洋洋底的觀測與研究成果(地幔對流理論、海底擴張理論、大洋中脊理論等)為基礎的板塊構造理論和模式,在解釋大陸地質問題時顯示出乏力,才有「板塊登陸」計劃,幾年來收效甚微,受到了嚴峻挑戰;據稱在第32、33屆國際地質大會上,板塊構造理論雖然仍占據主流地位,但不同的聲音有越來越響亮的趨勢。
在新的形勢下,在全球范圍內施實地球系統科學與大陸動力學研究的進程中,我們制定構造地質學與大地構造學發展的戰略,引導新的航程,是及時的、必要的。
會議的主題:
(1)板塊構造與大陸動力學和中國大陸構造;(2)地球表層系統與新構造運動;(3)地質災害、生態環境與地殼變形;(4)碰撞造山機制與地質記錄;(5)深部地質作用過程與岩石圈演化力學;(6)殼幔物質組成、構造演化和地幔動力學;(7)大陸邊緣構造演化與資源環境效應;(8—11)流體作用與構造地質學;含油氣盆地構造地質學;工程地質與構造地質學;模擬實驗構造地質學;(12)21世紀構造地質學高等教育;(13)21世紀構造地質學的基本理論、發展機遇與挑戰。
會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馬福臣簡要介紹了美國基金會構造地質學戰略規劃(New Deporures in Structural Geology and Tectonics),中國構造地質學家任繼舜院士作了《關於中國構造地質學發展的一些思考》的學術報告,張偉國院士作了《關於我國構造地質學科發展與人才培養的一些思考》,報告中強調立足中國、面向全球、不斷創新,推動構造學科發展,為使我國從地學大國走向地學強國作出貢獻;馬瑾院士會上作了《從地震工作出發對構造地質發展戰略的幾點思考》學術報告,報告結合當前地震工作及其成就對構造地質學的發展戰略做了論述和討論;我國地球物理學家滕吉文院士作了《21世紀地球物理學的機遇、挑戰與導向》,報告中論述了地球物理學在21世紀地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張本仁院士作了《21世紀初地球化學參與構造地質學研究的思考》,報告中,以自己的研究成就,提出一些新的學術觀點,通過中國大陸構造地質研究,來探索板塊構造、大陸動力學與地幔動力學的科學問題。
會上作學術報告的還有;金振民教授所作的《超越板塊構造地質學應該做些什麼?》論及超越板塊構造:即流變作用與大陸造山作用。
眾所周知:板塊構造作為固體地球一個統一理論是在對大洋洋底的觀察(研究成就:地幔對流、海底擴張、大洋中脊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大洋殼的變形、地震和火山作用均發生在兩個相鄰板塊的邊界上;而大陸岩石圈的組成和物性變化又很大,透入性變形和寬廣的大陸造山帶表明,弱流變作用反映了大陸造山作用的基本特徵。因此,必須超越。
大陸與大洋變形的反差顯著,已早為模型實驗所驗證,大陸變形明顯地依賴地殼和地幔岩石的強度,大陸地殼沒有一個共同的成因方式,它是一個非均一成份的、由具有復雜構造和熱演化史的不同塊體拼合而成。
會議熱烈討論中認識到21世紀構造地質學越來越顯示出多學科交叉、協同、綜合發展的新趨勢;早有學者提出,大地構造學是地球科學中的哲學,當代構造地質學家應該是具有哲學家善於理性思維形式,又是一流的野外地質實踐家,具有堅實的數理化雄厚的功底,善於掌握各種信息和數據處理能力,同時應有較強的、從事跨越學科綜合研究能力、進而提出新的構造思維和理論。
1.會議的五點共識
通過熱烈的討論,會議取得主要認識和共識:
(1)在當代地球系統科學、新地球構造觀新理論與新方法創建中,我國構造地質學界應立足於中國地質體實際,對比全球與宇宙,充分發揮我國地域優勢,提出幾項前沿性關鍵科學問題,進行系統深入創造性研究,並參與當代國際地學理論的競爭;(2)恢復重建與構建地球演化歷史中構造作用及重大構造事件與生命、生物發展演化的古構造環境的新的理論探索與創建;(3)探索21世紀構造地質新的基礎理論的重大突破,從經典幾何構造地質學、現代構造地質學,發展創建流變構造地質學(包括深部構造地質學與流體構造地質學);(4)培養新型地學,包括構造地質學人才和地學高等教育改革問題;(5)改革地學管理體制與建立科學的學術評審體系,創建與培育出原創性科學人才和成果。
2.四大研究方向
(1)超越板塊構造:流變作用與大陸造山作用;(2)丟失的聯系:從地震到造山作用;(3)大地構造、氣候和地表系統的動態相互作用;(4)地球與生命的共同演化。
與會代表還建議,組織專門機構,對國內外構造地質學現狀、趨勢及我國與先進世界水平的差距,進行系統調研和論證,形成《中國構造地質學發展戰略》,有力規劃和推動中國構造地質學的發展。
新的大陸地質理論正在孕育著重大突破的前夕,我們要站在時代的高度,審時度勢地制定符合我們國情的戰略方針,不久的將來,一個全新大陸構造理論模式,將會破土出現。
【說明】以上摘錄於《構造地質學的現狀與發展趨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持召開的「21世紀初構造地質學發展戰略學術研討會(2003年)」,深表謝忱。
E. 中國大地的wifi密碼
兩種方法獲得某個WIFI的密碼:
1、向WIFI主人索要,他告訴你密碼你就能使用。
2、下載WIFI破解軟體破解密碼,如:WiFi伴侶,和WiFi萬能鑰匙。但不是所有的WIFI密碼都能破解的。
F. 圖案密碼米字怎麼畫d
活得優雅些!也許你的生活並不富裕;也許你的工作不夠好;也許你正處在困境中;也許你被情所困。不論什麼原因,請你在出門時,一定要讓自己面帶微笑,從容自若地去面對生活。
G. 中國地理密碼:「從西向東,從北向南」為何屢屢應驗
從西向東從北抄向南這個是中襲國的統一之路,也是當時的經濟重心的路線。在楚漢戰爭中,劉邦他從西向東進攻,他擊敗了項羽的軍隊。在公元1644年滿清南下入關,他攻打了當時的難民和當時的各個地方的反抗勢力,然後建立起了清朝,這是從南向北的戰爭。
所以說統一的軍事走,從西向東從南向北的統一的軍事走向這不僅僅是一種偶然的現象。這更多的是因為當時的從西向東,從南到北的走向的多路徑當時中國歷史的經濟重心所以當時軍事將領是按照當時的軍事重心來領兵帶隊的。
H. 我不知道地理坐標系下中國大地2000選哪個
沒表述清楚,無法准確答復。
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自2018年7月1日正式啟用,自此以後產生的測繪產品都應基於該坐標系統。
I. 有關中國地理的謎語和答案
「一望無際的大地」太原
「理想境界」大同
「見面不見發」包頭
「閏三月」長春
「金銀銅鐵」無錫
「東西北三面堵塞」南通
「空中碼頭」連雲港
「海中綠洲」青島
「日近黃昏」洛陽
「千里戈壁」長沙
「螢火蟲,亮晶晶」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