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今對照雙色繪畫地理圖
㈠ 《海內華夷圖》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海內華夷圖復》是制唐代地理學家賈耽按照晉代裴秀六體方法繪制的,比例是一寸折百里,用不同的顏色注記地名。是一幅我國及鄰近地區的中外大地圖。《海內華夷圖》古今對照,以雙色繪畫,是繼裴秀之後我國又一偉大的地圖作品,在中國和世界地圖制圖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㈡ 中國歷史上首次採用古今對照,雙色會畫的地理圖
中國歷史上首次採用古今對照,雙色繪畫的地理圖是唐代地理學家賈耽內繪制的《海內華夷容圖》。
賈耽在55歲時組織畫工繪制《海內華夷圖》,花了17年的時間,才完成了這個巨幅唐代中國全圖。
此圖是按照晉代裴秀六體方法編繪,比例是一寸折百里,用不同的顏色注記地名:「古郡國題以墨,今州縣題以朱」。圖的中國部分本於《禹貢》,外國部分本與班固的《漢書》,是一幅中國及鄰近地區的中外大地圖。
(2)中國古今對照雙色繪畫地理圖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賈耽自年輕時「注意地理」,又逢安史之亂,邊疆多事,領土喪失,所以他經常懷念國家領土的完整,留心邊疆及域外地理所繪地圖頗能糾正舊籍疏謬,內容豐富,多至數百國。原圖已佚,僅存仿製的《華夷圖》及《禹跡圖》。
賈耽一生先後採用裴秀制圖法,撰成《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隴古山南國》、《貞元十道錄》、《皇華四達記》及《吐蕃黃河錄》等。
㈢ 求三國時期詳細地圖(含古今對照)
魏蜀吳三分天下,三個國家的領地都是如今的哪裡?蜀漢,三國之一。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之間的斗爭不斷,使得朝政日益腐敗,而後爆發了黃巾起義,劉備在鎮壓農民起義的戰斗中因戰功步入仕途。但不久,何進、董卓先後敗亡,天下局勢逐漸轉變成諸侯混戰,劉備在混戰中輾轉奔波,於赤壁之戰後收復荊州各地,而後進取西川、攻下漢中,最終建立蜀漢政權。
最後說吳國,三國之一,是孫權在中國東南部建立的政權,國號為「吳」,史學界稱之為孫吳。由於與曹魏、蜀漢呈鼎立之勢,所統治地區又居於三國之東,故亦稱東吳。孫吳共有四個州,分別為揚州、荊州、廣州、交州。孫吳的疆域范圍,北至廬江郡(現江蘇中部),南通日南郡(今越南中部),西達交趾郡(廣西東部),東臨東海,涵括我國現今浙江、福建、江西、廣東、湖南省的完整地區,以及江蘇、廣西、安徽、湖北省和重慶、上海市、還包括現今越南的北部地區。
㈣ 在地球說傳入中國之前,中國地圖是什麼樣子的那時中國繪制的世界地圖又是什麼樣子的
地圖的起源,有人推測比文字的起源還要早。因為原始地圖跟圖畫一樣,把山川、道路、樹木如實地畫進地圖里,是外出狩獵和出門勞作或旅行的指南。
據史籍記載,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以前,我國就誕生了地圖。《漢書.郊毅志》中有:「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像九州」的記載。《左傳》中有:「惜夏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像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
據宋代思想家朱熹推斷,後來的《山海經圖》是從夏代九鼎圖像演變而來的,也是一種原始地圖。在《山海經圖》的「五藏三經圖」上,畫著山、水、動物、植物、礦物等,而且注記著道里的方位,是較規范的地圖形式。由此可以說,中國在夏代已經有了原始的地圖。
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地圖是在古巴比倫北部的加蘇古巴城(今伊拉克境內)發掘的刻在陶片上的地圖。圖上繪有古巴比倫城、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大約是公元前2500年刻制的,距今大約四千餘年了。
(4)中國古今對照雙色繪畫地理圖擴展閱讀:
世界地圖簡介:世界地圖是描繪整個地球表面的地圖,使用地圖投影方式繪畫,在平面上用記號、圖形和文字表現。畫有經線、緯線、各國分界、地名、海洋、陸地等。在地理學、政治學、自然學等領域都具有重大作用。世界地圖自古被學者們通過外出考察所繪畫,在人造衛星出現以後,地圖的繪畫更加准確了。
㈤ 雙色繪畫的地理圖是中國歷史上首次採用古今對照是什麼
中國歷史上首次採用古今對照,雙色繪畫的地理圖是唐代地理學家賈耽繪制的《海版內華夷圖》。權
賈耽在55歲時組織畫工繪制《海內華夷圖》,花了17年的時間,才完成了這個巨幅唐代中國全圖。
此圖是按照晉代裴秀六體方法編繪,比例是一寸折百里,用不同的顏色注記地名:「古郡國題以墨,今州縣題以朱」。圖的中國部分本於《禹貢》,外國部分本與班固的《漢書》,是一幅中國及鄰近地區的中外大地圖。
(5)中國古今對照雙色繪畫地理圖擴展閱讀
特點
一是注重外國部分,雖然是采訪材料,但注重實際,修正了不少錯誤。時間跨度自傳說時代中的夏朝至唐朝,地域范圍不限於唐朝本土,包括了作者所了解的唐朝以外的全部地理范圍。
二是注重歷史地理的考證,古今地名分別用不同顏色繪注,開創了我國沿革地圖的先例。《海內華夷圖》幅面約10平方丈,比裴秀的《地形方丈圖》大10倍,可見工程之浩大,亦可見唐代制圖事業之規模。將與地圖有關的考證和說明文字另撰專書,作為該圖的附件。
㈥ 《海內華夷圖》的作者是誰
《海內華夷圖》是唐代地理學家賈耽按照晉代裴秀六體方法繪制的,比例是一寸折百里,用不同的顏色注記地名。這是一幅我國及鄰近地區的中外大地圖。
《海內華夷圖》古今對照,以雙色繪畫,是繼裴秀之後我國又一偉大的地圖作品,在中國和世界地圖制圖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賈耽從小就喜歡讀地理書籍,喜愛騎馬射獵。
751年,他參加科舉考試,以明經登第,走上了仕途。在處理日常政務中,表現出良好的政治素質。他一生為官47年,其中居相位13年,事務繁忙,政績突出。
與此同時,他根據國家的需要,充分利用各種機會,結合政治、軍事研究地理,考察地理。
賈耽研究並繪制地圖的目的很明確,是要像東漢伏波將軍馬援那樣用米堆積立體地理模型供軍事行動之用,像西漢蕭何那樣收集秦代地圖幫助劉邦奪天下。他羨慕前哲,繪制地圖,要為唐王朝的政治、軍事服務。
賈耽年輕時正值「安史之亂」,政治不穩定,國力衰弱,沒有足夠的力量確保邊疆安全。劍南西山三州七關軍鎮監牧三百所喪失,河西隴右州郡悉陷吐蕃。
國家守於內地,舊時鎮戍情況不明,賈耽對此深為焦慮,決心繪制隴右淪陷區的地圖,以備政治軍事所需。
為獲得制圖數據,賈耽一方面進行廣泛的調查采訪,另一方面查閱中央和地方保存的舊有圖籍,對「九州之夷險,百蠻之土俗,區分指畫,備究源流」,從而掌握了許多第一手資料,積累起豐富的地理知識。
賈耽對裴秀的「制圖六體」非常推崇,加以學習和借鑒。798年,賈耽果真用裴秀的制圖六原則繪制出《關中隴右及山南九州》一軸。
此圖內的政區,則依九州分區。隴右地區資料很少,他費盡心機進行調查了解,力圖充實圖的內容。由於賈耽對收集到的地理資料做了慎重的取捨,所以,地圖所反映的歧路交通,軍鎮要沖,莫不如真,內容較為翔實。
圖中不僅表示了政區的劃分,還表示了交通道路以及道路的支線路、軍鎮、軍事要地、險隘、道路與距離的里數、人口、山、水等地物。用文字注記詳加說明。
賈耽用文字注記匯編成冊,然後將圖和說明一並奏之朝廷,希望作為收復失地,用兵經略的參考。
唐德宗皇帝覽後稱贊,特賜馬一匹,銀200兩,銀盤銀瓶各一,以示獎勵。
賈耽在地圖學上的成就,主要體現在他的《海內華夷圖》上。繪此圖的目的是力圖要把唐代統一強大的面貌表現出來,因而圖幅很大,「廣三丈,縱三丈三尺」,比例尺是「以一寸折成百里」。
為了繪制此圖,賈耽花了30多年時間閱讀文獻,調查采訪,認真選取資料。801年繪圖完成,獻給朝廷。此圖今已佚,但據賈耽寫的獻圖表文及有關記載尚可得知此圖有3個特點:
一是圖的幅面大,載負量豐富。圖中內容當是翔實可信,除繪有國內及毗鄰邊疆地區的山川、政區形勢外,對域外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名稱、方位、山川等內容,也有適量的記載。因此,稱它是小范圍的亞洲形勢圖,並不言過其實。
賈耽編圖的目的,就是為了要使人們了解被外族佔領的土地的情況。圖幅的范圍達到當時人們地理視野的極限,外薄四海。
二是有統一的比例尺。圖中採用「以一寸折成百里」的比例,即相當於1比1800000萬的比例尺繪制而成。使圖形輪廓比較准確。
三是圖中的古今地名全部註明,開創了我國朱、墨分注古今地名的先例。此法一直為後世的歷史沿革地圖所沿用。
可以說,《海內華夷圖》的問世,使裴秀首創的「制圖六體」,在他之後500年間瀕臨失傳的緊要時刻,被賈耽繼承下來。「制圖六體」從此起衰振微,對後世的地圖製作產生了深遠影響。
798年,賈耽完成了以黃河命名的著作《吐蕃黃河錄》10卷,這是《關中隴右及山南九州》等圖的文字說明,包括《關中隴右及山南九州別錄》6卷和《吐蕃黃河錄》或稱《河西戎之錄》4卷。
此書圖文並茂,記載吐蕃境內「諸山諸水」的「首尾源流」。
賈耽所著《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40卷,形式上也和《關中隴右山南九州別錄》及《吐蕃黃河錄》一樣,是《海內華夷圖》的文字說明,但其圖、旁註各自能夠獨立成篇,視它為總地誌性質的地理著述也不為過。
賈耽常與域外來使及出使歸來者接觸,因而掌握了大量的域外地理資料。後來他將這些資料加工整理,編寫成書。《皇華四達記》即屬這類。
《皇華四達記》10卷。從《新唐書•地理志》的引文中,得知此書中有豐富的域外地理知識。
其中寫道:
唐入四夷之路與關戍走集最要者有通道7條:一是營州入安東道;二是登州海行入高麗渤海道;三是夏州塞外通大同雲中道;四是受降城入回鶻道;五是安西入西域道;六是安南通天竺道;七是廣州通海夷道。
通過這些交通路線,與周圍的亞洲各國保持著密切頻繁的往來,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
在「廣州通海夷道」中,還詳細記述了從廣州經越南、馬來半島、蘇門答臘,跨越印度洋,至印度、斯里蘭卡、直至波斯灣沿岸各國的航線、航程,以及沿途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的方位、名稱、島礁、山川、民俗等內容。
穿越馬六甲海峽這段航路時寫道:
又兩日行,到軍突弄山,又5日行,至海峽。蕃人謂之質,南北百里,北岸則羅越國。南岸則佛逝國。佛逝國東水行四五日,至詞陵國,南中洲之最大者。又西出,3日至葛葛僧祗國。
這是我國關於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這個海上交通咽喉的最早記錄。
航船進入波斯灣之後,有這樣一段記述:「又自提國西20日行,經小國20餘,至提羅盧和國,一曰羅和異國。國人於海中立華表,夜則置炬其上,以使舶人夜行不迷。」
海中立的「華表」,「夜置炬其上」,就像今天在航路上設置的指引船舶夜航的航標燈。夜間有此燈導航,船舶不至於觸礁和迷失方向。唐代,廣州港建有十數丈高的航標燈,時人稱「光燈」。航標燈的出現,是古代勞動人民與海洋的征戰中取得的成就。
賈耽成為繼裴秀之後我國地圖史上又一位劃時代的人物。他主持繪制的《海內華夷圖》以其獨特之長,展現唐代的制圖水平,達到了新的高峰,是我國地圖史上一枚絢麗的瑰寶。
㈦ 《海內華夷圖》是誰繪制的
《海內華夷圖》是唐代地理學家賈耽按照晉代裴秀六體方法繪制的版,比例是一寸折權百里,用不同的顏色注記地名。這是一幅我國及鄰近地區的中外大地圖。《海內華夷圖》古今對照,以雙色繪畫,是繼裴秀之後我國又一偉大的地圖作品,在中國和世界地圖制圖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㈧ 中國地理圖,要圖的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lm=-1&cl=2&fr=ala0&word=%D6%D0%B9%FA%B5%D8%C0%ED%CD%BC
㈨ 怎樣繪畫地理圖
熟悉「大公雞」的基本比例關系和幾個基本轉折點就行了。
大公雞的頭部與身體的比例大約為1:4。頭上有5個轉折點,身上有10多個轉折點,基本上可以熟悉繪畫兩次。
1、等腰三角形。
(1) 畫一條水平線AB,把AB分成三等分,通過第二等分的第三等分做一條鉛垂線;
(2)在鉛垂線上取C點,使AC=AB;3。連接電位完成等腰△ABC。
㈩ 中國地理地圖
眾多高大雄偉的山脈按照不同走向構成了中國地形的「骨架」,並形成許多山系。中國著名的大山脈有:喜瑪拉雅山、昆侖山、天山、唐古拉山脈、秦嶺、大興安嶺、太行山、祁連山、橫斷山等。
喜馬拉雅山脈:呈弧形分布在中國與印度、尼泊爾等國的邊境上,綿延2400多公里,平均海拔6000米,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脈。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昆侖山脈:西起帕米爾高原,東至中國四川省西北部,長達2500多公里,平均海拔5000-7000米,最高峰公格爾山海拔7719米。
天山山脈:橫亘在中國西北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中部,平均海拔3000-5000米,最高峰托木爾峰海拔7455.3米。
唐古拉山脈:位於青藏高原中部,平均海拔6000米,最高峰各拉丹冬峰,海拔6621米,是中國最長的河流?D?D長江的源頭。
秦嶺:西起甘肅省東部,東到河南省西部,平均海拔2000-3000米,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是中國南北之間一條重要的地理界線。
大興安嶺:北起中國東北部的黑龍江省漠河附近,南至老哈河上游,南北縱長1000公里,平均海拔1500米,主峰黃崗梁海拔2029米。
太行山脈:自北向南橫亘於黃土高原東部邊緣,南北長400多公里,平均海拔1500-2000米,主峰小五台山海拔2882米。
祁連山脈:綿亘於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祁連山主峰海拔5547米。
橫斷山脈:位於青藏高原東南部,西藏、四川和雲南三省區交界處,平均海拔2000-6000米,最高峰貢嘎山海拔7556米。
台灣山脈:縱貫台灣島東側,平均海拔3000-3500米,主峰玉山海拔3952米。
此外,還有黃山、泰山、華山、嵩山、衡山、恆山、峨眉山、廬山、武當山、雁盪山等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