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理察哈爾
A. 察哈爾或直隸省大比例尺地圖在哪裡能找到
內地可能有多種含意:
地理名詞,即「內陸」,指內陸地區,與 「沿海地區」相對,參見內陸國家。 大中華地區用語: 中國大陸: 中國大陸官方和居民稱呼內陸各省市(非沿海省分)的用語,與廣東、福建、江蘇等沿海省市相對。 中國大陸官方和居民相對於邊疆地區稱呼中國大陸其他地區的用語。 中國大陸官方和居民、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及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相對於港澳地區稱呼中國大陸的用語。(香港坊間多稱「大陸」),與中國大陸居民所說的「內地」不太相同,
內地十八省,或稱漢地十八省,是一個歷史上曾使用一個名詞,指清朝將原來的明朝統治區的十五個承宣布政使司中的湖廣分為湖南、湖北,南直隸(先改名為江南)分為安徽、江蘇,從陝西中分出甘肅,所設置的18個省份。這十八個省份維持原有的政治制度,而不同於滿族的發源地關外三將軍轄區及新疆、內外蒙古、青海、西藏等其它地區。十八省與其它地區的界限主要是長城。內地十八省的概念與范圍自康熙年間至光緒年間兩百多年來大致維持不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則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設立了五個自治區,另設有自治區以下級別的民族自治行政單位。
[編輯本段]
清代的內地十八省
地方設行省一制度始自於金朝,後為元、明、清三代所沿用。
清朝入主中原帶來的中國邊疆領土擴張,再次將東北地區、新疆、青海、蒙古等邊地與內地置於一個朝廷的統治之下。但由於清朝前期嚴格限制邊地人口流動,內地與邊疆地區難以產生大規模經濟文化互動,導致邊疆地區的開發長期停滯不前,領土不斷被列強蠶食。
在清朝之前,中國的主體王朝與周邊的附屬地區的關系類似大盒套小盒。大致以秦代疆域為核心地區,其次是羈縻地區,再來是藩屬國,再次是朝貢國,再次是化外之地。
清朝末年進行了行政體制改革,東北地區和新疆建省。而在民國時期,行省制已在全國普遍推廣。
[編輯本段]
清代十八省的范圍
內地十八省大致是清代時的漢族主要居住區。包括: 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包括台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直隸(現在的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
[編輯本段]
原十八省存在的合理性與不合理性
清朝施行因俗而治的地方行政制度,本意在於對不同的民族分而治之,以維護滿族的絕對統治。然而事實上,一些地區本為漢族所有,卻列為其它民族居住區。例如遼東自戰國以來就是漢族的傳統居住的地區,但清入關後驅除了那裡的漢人,
並把其列為禁地,禁止漢人進入。類似的禁地還有新疆、蒙古、西藏。於是,清末時歐洲人創造了一個China Proper的概念,有人將其翻譯為「中國本部」。
辛亥革命成功之後,曾有人主張未來的中華民國領土為內地十八省,鐵血十八星旗即為例證。
[編輯本段]
原十八省在位置及文化和人口上的變化
隨著清朝政府國勢日衰,內地18省人民生活陷入困頓,越來越多的漢人基於生計,向十八省外的地區移民。例如「闖關東」、「下西口」等。結果使得非漢族居住區的地區如滿洲、內蒙古等地區的漢族人口比例快速成長,甚至超過了本地土著民族。他們同本地的居民通婚,並帶來了漢族的文化,同化了其它民族。十八省所代表的漢族文化,因而傳播到整個大中華地區。
十八省在1912部分省份的轄區有了變化。
直隸(1928年改名為河北省)喪失了內長城以外的土地(宣化地區於1928年並入察哈爾省、承德以北建立熱河特別區,於1928年建省)。
甘肅的甘邊寧夏護軍使轄區與甘邊寧海鎮守使轄區於1928年分別建省。
前者並入銀川地區成立寧夏省。
後者並入西寧地區成立青海省。
四川西部藏族地區劃出川邊特別區,於1928年改名為西康省,於1937年又劃入西昌地區。
廣東劃出海南島成立海南特別行政區。
另外另有成立數個直轄市。
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各省區的邊界有小幅調整。
張家口地區(即宣化地區)與承德地區(不包含北方蒙古族地區)劃回河北省
濮陽地區由河北省劃入河南省,武安、涉縣則相反
河北山東邊界有小幅調整
范縣由山東省劃入河南省,又分出台前縣,東明縣則換予山東
微山湖南岸山東省徐州及連雲港部分地區劃入江蘇省
江蘇省利用崵山縣與蕭縣向安徽省交換盱眙縣,泗洪縣,天長市部分鄉鎮。
婺源縣由安徽省劃入江西省
廣西省(現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利用懷集縣向廣東省交換雷州半島(不含)以西地區
海南島於1988年升格為省
西康省撤銷,金沙江以東劃入四川省,並與青海邊界有小幅調整
攀枝花市成立時將附近雲南省地區劃入四川省
雲南省金沙江以北地區劃入四川省,但從四川省獲得中甸縣北部(稻城縣亞丁三神山:仙乃日、央邁勇、夏諾多吉以南)
陝西省北部部分地區連同山西省北部黃河以西地區劃入內蒙古自治區
瑪曲縣由青海省劃入甘肅省
甘肅省與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邊界有小幅調整
寧夏省更名為寧夏回族自治區,並將賀蘭山以西劃入內蒙古自治區,但自甘肅省劃入固原地區
甘肅青海邊界由舊有習慣線改為以黨河、南山為界,近年重新勘界又改以土爾根達坂山為界。
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轄區逐漸擴大;1997年自四川省劃出重慶市、涪陵地區、萬縣地區、黔江地區成立重慶市
其餘直轄市撤銷。
[編輯本段]
原內地十八省與中國核心地帶的關系
從清代,內地十八省就等於中國核心地帶,而西方人有把這一地帶稱為China Proper,有人翻譯為中國本部。但後來的人口流動和資源產業的開發帶來了很大的變化,比如新疆已經在很多產業上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東北地區在經過蘇聯援建後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工業區之一,因而觀念上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在的一些人認為中國本部已經延伸到整個大中華地區。在政治正確的現代觀點下,各領土應當無差別對待,因而核心地帶的說法是對邊疆地區的歧視。
B. 古代察哈爾在哪裡
在塞外山城張家口市的巍巍長城腳下,滔滔清水河畔,有一處雄偉壯麗的古建築群,它就是回聞名遐邇的答察哈爾都統署舊址。
察哈爾都統署建於清朝乾隆年間。為了加強對內蒙古察哈爾八旗及四牧群的管理,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十一月,清廷始設察哈爾都統統轄察哈爾十二旗群,總領旗兵,而不理政事。翌年建察哈爾都統署。察哈爾都 統由皇帝特簡(選拔),為獨當一面的封疆大臣,是清廷在全國僅設的三處都統之一。
C. 按現在的地理位置劃分,成吉思汗屬於蒙古人還是外蒙人
大家知道,現在有個蒙古國,以前是中國的外蒙古。親們有沒有想過,按現在的地理位置劃分,成吉思汗屬於蒙古人還是外蒙人?
既然蒙古帝國不屬於中國,那麼蒙古帝國的開創者成吉思汗也就不是中國人了。但是,忽必烈卻是中國人,因為忽必烈建立了元朝,而元朝屬於中國。簡單點理解就是,祖輩是外國人,但是孫子去了中國,加入了中國國籍,那麼就是中國人了。
只不過,忽必烈雖然也是一代偉人,但風頭還是遠不及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在當時的影響力可以說是非常大了。在中國和蒙古,都被視為「天之驕子」,不過,按照歷史的分析,成吉思汗不屬於中國人,因為成吉思汗是忽必烈的祖先,所以在中國的知名度非常高。
D. 什麼是察哈爾省
[ 察哈爾省 ] 建於1912年,中國舊省級復行政區,制簡稱「察」,省會初駐直隸省張北縣,民國十七年改置為省,省會駐萬全縣,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6月析萬全縣縣城置張垣市,省會改為張垣,在今張家口市橋西區。張自忠曾任察哈爾省主席。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察哈爾省由中央直接領導。省人民政府駐張家口市。轄張家口、大同、宣化3市及雁北、察南、察北3專區,共32縣。1952年察哈爾省建制撤銷,原察哈爾省轄區並入河北、山西2省。
E. 建立了幾十年的察哈爾省,為何會在上個世紀被撤銷
我國行政區劃一直沿用建國初期所設定的即現在的格局,社會經濟發展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的長足發展,原有區劃好多顯得不合理了,應該重新區劃,打破民族自治的地理概念,取消不必要的層級等方面進行突破,區劃有利於國家管理,有利於經濟發展的國家行政層級。
原來的感覺更科學方便,其實只要保留一下名字也行。比如河北,北到南太遠了,秦皇島到省會要那麼久。還有內蒙古,到省會坐飛機都要幾個小時,開車一兩千公里,有點不方便。內蒙的地盤過大,應當劃出兩個省。本來在先秦時期趙國的地盤就己經覆蓋內蒙的南部,漢設雲中郡就在內蒙腹地。另外,內蒙的主體還是漢人,所以,應當再劃出兩個省,這對國家長久是有利的。
民族主義甚至以地確族是使民族意識增強分化國統的概念,長遠來看是埋大雷,不明白民國的順勢反而我們逆時回到以民族標簽確地域,其實已經漢化的地方硬是三幾千地增加十數民族出來,羌人非今羌族可以代表的了吧?應以省部制行政管理是國家和諧化的大面,少給後世埋雷為好!
F. 查爾哈省是以前哪個地方
承德原名熱河,以水得名。最早以蒙古語命名為「哈倫告魯」,或「哈倫郭勒」,漢語意譯為「熱河」。清初,這里除蒙古人的牧馬場以外,還只有一個幾十戶人家的小山村,叫熱河上營,清建行宮以後,這里一直稱為熱河。
熱河的來歷有個神話。相傳在遠古時代,承德是一片汪洋大海。海里有一座龍宮,住著龍王和他的子孫。有一年大旱,土地龜裂,莊稼枯萎,黎民百姓飢渴難忍。此事驚動了龍宮善良的龍女,她便偷偷降了
一場大雨。不料惹怒了玉皇大帝,說她觸犯了天規,就派天兵天將填平了大海,並把龍女壓在大山底下。龍女雖然受盡折磨,但並沒有屈服,不斷從嘴裡吐出水泡。水泡慢慢鑽出地面,形成一股清泉。泉水甘甜溫馨,終年不斷,淙淙流淌,滋潤了大地,撫育了黎民。因水熱,泉流成河,故名「熱河泉」。因它有「天下第一美泉」之稱,後人在泉邊立了一塊自然山石,上刻「熱河泉」三個大字。據測定,在冬季水溫仍達攝氏八度。嚴冬時節,山莊的整個湖面都封凍起來,冰厚達四十公分。但熱河泉仍是清泉脈脈,霧靄蒸騰,附近湖水中,甚至能看到游魚浮動,實為奇絕。康熙曾經引用古人的詩句來描寫「熱河」時說:「向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乾隆也曾有「荷花仲秋見,唯應此熱泉」的詩句。
原來武烈河也稱熱河。據傳,有一年清朝道光皇帝到熱河避暑,很欣賞武烈河的美景。當他問左右武烈河的源頭在哪裡時,一個太監誤把山莊水眼看作是武烈河的源頭。於是道光皇帝親筆題寫「熱河」二字並刻於石碑上,立在水源之旁。從此,人們便不再稱武烈河為熱河了,而是把避暑山莊的熱河泉從五孔閘流出,至注入武烈河,這一段的熱河小溪,稱為熱河了。熱河全長0.3公里,是世界上最短的河流。
熱河之名,起源於水。熱河古為「引弓之國,芻牧之地」,歷史悠久,但它的崛起卻是在清朝,是隨著避暑山莊(也叫熱河行宮)和外八廟的興建而逐漸發展起來的。由於熱河「群山回合,清流縈繞」的優美環境,周圍群山奔赴,符合「四方朝揖,眾象所歸」的帝王心理,又有「去京師至近,章奏朝發夕至」的政治地理條件,以及控制蒙古、西北、東北的戰略地位,被清政府選中,因而於1703年開始興建熱河行宮以及外八廟。1723年,清朝政府在這里設置了熱河廳。此為熱河設置國家行政機關之始。1810年,清朝政府置熱河都統署。民國政府於1914年設熱河特別區,1928年改置熱河省。從興建熱河行宮開始,熱河上營由一個小山村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歷史文化名城。在清代,熱河是僅次於北京的另一個重要的政治中心,有「塞外京都」之稱。清朝有七個皇帝在熱河駐蹕,康熙皇帝去過56次。承德,是「承受德澤」的意思。「承德」一詞最早見於史籍,即《尚書·周官》中記載:「六服群辟,罔不承德,歸於宗周」。「六服」,泛指各地;「群辟」,指諸侯、卿士;「宗周」,指王都所在。這句話的意思是:各地諸侯,無不承受德澤,歸於周的王都。
"察哈爾盟明安旗"在現在的什麼地方,因為現在的內蒙古行政區劃中沒有這個地方.
G. 民國時期的地理,我看到有遼東遼西,北滿南滿,吉林迪化,熱河察哈爾,綏遠這些省份。
東北九省是抗日戰爭勝利以後 ,國民政府對東北地區實施的新的行政區域調整將版3個省調整為9省3直轄權市,但是因為內戰爆發,部分未實施。具體是原遼寧省拆分為(遼寧省、安東省、遼北省)、吉林省拆分為(吉林省、松江省、合江省)、原黑龍江省拆分為(黑龍江省、嫩江省、興安省)。塞外是指長城以北及西北地區,塞外四省是國民政府統一全國後對特別區進行改制形成的新省級。四個省分別是熱河、察哈爾、綏遠、西康。 東北九省的在內戰勝利後重新回到三省的配置。除了將安東省劃入內蒙古東北部以外,基本形成了今天的東北。
H. 察哈爾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什麼意思
察哈爾原是中國一個省份,建於1912年,中國舊省級行政區,簡稱"察",省會初駐直隸省張北縣,民版國十七年改置為省權,省會駐萬全縣,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6月析萬全縣縣城置張垣市,省會改為張垣,在今張家口市橋西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2年11月15日,根據察哈爾特殊的地理環境地廣人稀、物產匱乏等原因,經原察哈爾省軍區司令員王平將軍的提議,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同意,決定撤銷察哈爾省建制。雁北專區、大同市及察南專區之天鎮縣劃歸山西省,察北、察南16縣改為張家口專區,連同張家口市、宣化市歸屬河北省管轄。從此,結束了察哈爾行政區劃的歷史。
I. 抗日戰爭勝利之前,聽說有亇蔡哈爾省在什麼地方
察哈爾省抄是中國舊省級行政區,轄區相當於現在的張家口、大同、宣化3市,及雁北、察南、察北3專區,共32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2年11月15日,根據察哈爾特殊的地理環境地廣人稀、物產匱乏等原因,經原察哈爾省軍區司令員王平將軍的提議,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同意,決定撤銷察哈爾省建制。雁北專區、大同市及察南專區之天鎮縣劃歸山西省,察北、察南16縣改為張家口專區,連同張家口市、宣化市歸屬河北省管轄。從此,結束了察哈爾行政區劃的歷史。
J. 建立了40多年的察哈爾省為什麼被撤銷了
察哈爾省的誕生與結束
早在民國初期,國內國際上都形勢動盪,哲布尊丹巴活佛受到沙俄的支持自立成為蒙古國皇帝,他心存野心准備吞並內蒙。為了應對不尋常的局勢,北洋軍閥政府在一九一三年正式將內蒙古的錫林郭勒,察哈爾部等地合並設立為察哈爾特別區。
不論是從何講起,察哈爾省的存在僅僅是特殊的歷史時期臨時建立的省份,它在完成自己的歷史任務之後被撤銷是必然的。事實證明,內蒙古自治區建立之後正向著繁榮復興的道路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