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國水下古城探秘
A. 均州水下古城中藏了哪些寶貝,均州水下古城的秘密為何還沒解開
中國幅員遼闊,不僅物產豐富,歷史遺跡也是數不勝數,其中沒有發掘的也不在少數,比較著名的有像秦始皇陵兵馬俑那樣的由於會對古跡造成損壞不能開發的,也有像均州古城這樣,在水下開發難度大,現有技術不能達到要求不能開發的。目前均州古城全部在水下,具體面積不能准確確定,其中的歷史遺跡也不可計數。
另一個寶藏則是前面提到過的凈樂宮,雖然經過了兩次焚毀但都得到及時重建,重建後,宮內有殿堂、亭閣、道舍等建築五百餘座,是古代帝王行宮中不可多得的典範之作。這座宮殿建造的目的是作為皇帝的行宮,供皇帝出遊時居住,設計類似故宮的設計,據記載宮殿內的文物數不勝數,盡管在淹沒前有部分被搶救,但仍有很多在水下。
B. 澄江撫仙湖水下古城的驚人發現
2000年11月13日,雲南的權威報紙《春城晚報》發表了《撫仙湖裡有古城?》,一石激起千層浪,國際二級潛水教練耿衛和職業攝影測量員賀傑的發現,使這個小城一時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世界從此知道了中國有個澄江、澄江有個撫仙湖、撫仙湖水下有一座古城,形成一股「水下古城」熱!發現經過
耿衛是一名專業潛水員,因為天生水性極好被人稱作「水鬼」。在一次潛水的過程中,撫仙湖東北岸的一大片水域下面的一個奇怪的現象引起了他的注意。
耿衛告訴記者:「我第一次潛下去的時候就發現很多壘積的大石料,包括石板、石條,上面有非常厚的青苔。」出於潛水員特有的敏感,這個現象令耿衛非常奇怪,因為通過多年的潛水觀察,撫仙湖底的地貌主要是以淤積的泥沙為主,怎麼會在這個區域突然出現大量的散落石塊呢?再接下來的發現更是讓耿衛驚訝不已。
耿衛說:「那些建築都是高台式的,堆積都是一些非常大的石塊,非常規整,一米二乘一米二,這種方方正正的石頭,隨處可見。」
這些石頭是渾然天成,還是人工所建呢?耿衛在進行仔細的觀察後他發現,這些石頭人工痕跡非常明顯。
在隨後的幾次探測中耿衛認為,從這些靜躺在水底建築石料上附著的厚厚的青苔來看,這些水下建築的年代非常的久遠,那麼這些水下建築是從哪裡來的?又是怎麼到水裡來的呢?耿衛不由得想到了一個關於撫仙湖的神秘傳說。
在雲南澄江縣,據當地人講,平日天氣晴好、風平浪靜的時候,站在附近的山上,偶爾可以看到撫仙湖「水下古城」的牆基顯影,但是由於湖水太深,始終沒有發現確鑿的證據能夠證明古城的存在。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水下古城嗎?為了進一步探明真相,耿衛先後38次潛入該水域進行探測並拍攝了大量的水下錄像,隨後把相關的資料寫成專題報告,向雲南省有關部門和相關的專家作了通報。
C. 《水下中國》第三集水下古城講述了哪些歷史古跡與人文發展故事線索
以「探索中復國水下不同歷制史時期不不同成因的古城」為主要故事線索。從「中國古代歷史久遠的水下文明遺跡」 到「近代地震沉陷的古村「,到」現代修建水庫沉沒的系列古跡「 三部分,隨著成因的邏輯線索逐漸推進,展示沉睡水下的古跡和文物,講述他們背後承載的人物故事。
D. 千島湖水下古城有人看到過嗎,保存還完好嗎
千島湖聞名中外,許多遊客在陶醉於這片湖光山色時或許並不知曉,千島湖的碧波之下還隱藏著兩座千年古城。消失了半個多世紀的古城能否重見天日,依然是個未解之謎……
2010年12月,著名水下攝影師吳立新第四次來到浙江西部的一個偏僻小鎮,開始進行一項特殊的水下探險拍攝。探險地點位於浙江西部的新安江水庫,也就是著名的千島湖,探尋沉入湖底五十多年的神秘古城。
□吳立新水下古城的探險拍攝活動始於2009年11月,受《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的委託,吳立新驅車千里趕往杭州千島湖附近的偏遠小鎮,開始了第一次的水下古城探險拍攝活動。
千島湖位於浙江省西部淳安縣境內,是新安江水庫攔壩蓄水後形成的人工湖。1959年9月21日,我國第一座自行設計建造的大型水力發電站新安江水庫開始截流蓄水。不到半年的時間,庫區內海拔108米以下的山嶺土地,包括浙江、安徽等在內的2個古城、3個古鎮、1377個古村落先後沉入煙波浩瀚的新安江水庫之中。108米以上的山峰丘陵星星點點散布在碧綠的湖面上,數一數竟有1078個之多,千島湖由此而得名。
在被淹沒的古城鎮中,最著名的是淳安、遂安老城以及茶園、港口、威坪三個古鎮。其中淳安和遂安兩個古縣城,當地人習慣稱其為賀城和獅城,兩座古城的歷史均在1800年以上,城裡的文物古跡、商鋪民居無計其數。
淳安老城賀城遺址位於千島湖底50至70米左右的地方,水體過深,探險難度和危險較大;遂安老城獅城的淹沒水位平均在30米左右,又處在相對僻靜的湖區,水下探險拍攝的條件較為成熟。經過認真思考,吳立新把探險的目標首先確定在了遂安老城獅城。
新安江水庫築壩蓄水之前,為了保證新安江水庫航道上過往船隻的安全,曾對航道經過的主要城鎮鄉村的高大古老建築,包括寺廟、牌樓、書院、橋梁進行過大規模的拆遷。許多古代建築因此毀於一旦。但據當地居民回憶,新安江水庫建成蓄水時,由於水勢上漲的速度超過了人們的預想,遂安古城許多古代建築來不及拆遷便被大水淹沒。因此,水下的遂安古城很可能保存著許多具有較高歷史文化價值的古代建築。
□水下獅城遺址現在位於距淳安縣千島湖西南湖區水域的五獅島旁,因背靠五獅山而得名。
根據歷史資料和當地老人們的回憶,獅城一共有五座城門。按照地理位置,北門應該是距離水面最近的,因此吳立新決定首先找到北門。
在微弱的光線中,吳立新一步一步摸索著前進。憑借多年的探險潛水經驗,吳立新隱隱約約感覺到離古城的北門越來越近了。
吳立新首先找到了北門附近的城牆。從畫面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城牆四周大部分保持完好。城牆用條石和城磚砌成,表面平整、光滑。城牆外壁下半截多用長方形條石砌成,上半截則用燒制方磚。我們甚至可以清楚地看到磚上有澆印而成的陽文,「中華民國二十三年秋」等字樣也可以一一辨認清楚。
沿著城牆,吳立新找到北門的城門,門是半掩半開的。盡管經過了50餘年的歲月洗禮,城門還保持著當年的姿態,似乎還在默默地等待著車馬行人的穿行來往。
古代獅城是江西和安徽過往浙江的交通要隘,加之這一帶百里平丘,土地肥沃,自古就有「浙西小天府」之稱,也是兵家必爭之地。獅城城牆建於明朝,之後歷代均沒有對遂安城牆做大的修整。根據史料記載,獅城由北向南一共有五座城門,每座城門之上都建有城樓。一城五門的格局,在中國的古代城鎮中並不多見。這種結構,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城鎮布局講究風水環境、注重城防功能的鮮明特徵。
吳立新再次潛入湖底,潛水燈光能照亮僅僅是眼前微小的部分。吳立新在幽暗中緩緩前行,忽然,一支精美的龍頭闖入了畫面。這是一隻鏤空雕刻、豪華至極的盤龍!燈再往下照,「聖旨」兩個碩大的字展現在眼前。隨著鏡頭方向轉變,又看到了「節」、「孝」等字樣。旁邊的雕刻,鳳凰和麒麟相互對視、栩栩如生。相鄰的詩書畫卷、亭台樓榭等雕刻逐一展現開來。
E. 巢湖水下古城遺址隱藏著什麼秘密
巢湖水域在很久以前曾是一座繁華的城市,一天,一位百姓誤食了東海龍子,憤怒的龍王為報喪子之仇,掀起了滔天巨浪,將這座城市生生淹沒,城中居民都可悲地淪為水下冤魂,城沒人亡之後,龍王還不肯善罷甘休,滔天洪水也就遲遲未能退去,從此這片地區便只剩下浩瀚的湖水了。
巢湖發現古城遺址的事件在有關專家的鑒定之下認為是一處漢代大型古遺址,也有不少學者指出這不是漢代遺址而是居巢國遺址,居巢國曾經是殷商時期重要的方國,遺憾的是在歷史中留存下來的資料非常少,以至於對居巢國的了解十分有限。在對巢湖古城的研究中發現城中之人似乎對於這場災難是毫無准備的,所有值錢的東西都還在,甚至可以說是猝不及防的,有專家就懷疑是大地震造成,而在考古界有一個「水下有遺址,山上就一定有斷層」的鐵律,專家也在湖邊的山上發現斷層的痕跡,這無疑為地震說提供了充足的證據,專家推斷在之前發生過強烈的地震導致整座古城沉沒,至於歷史上發生了什麼事件還需要深入的研究。
F. 雲南水下古城之謎,是怎麼回事
雲南一個叫耿衛的潛水愛好者在我國名列第二的深水湖泊撫仙湖,發現水下有類似石板的東西,水底下面那種幽靜的感覺立即觸動他想像的神經。 在耿衛的報告中,提到了一個叫吳學藝的人,此人是個漁夫,對水中石頭的情況也比較了解。2000年11月23日一早,記者找到了吳學藝。吳現年28歲,從12歲起就開始在撫仙湖上捕魚。當記者問到他知不知道有「水下古建築」這回事時,他答「不知道」,只知道那一帶有暗礁,當地叫「石龍」。1998年,他經常看到耿衛及其朋友在湖中潛水。有一次,他對耿衛說,這樣潛來潛去有什麼意思,還不如潛到石堆中看看到底是什麼。從那以後,直到現在才知道「水下古建築」這回事。 現場目擊 去年11月23日,在了解了耿衛「水下發現」的前後過程後,記者要求看看耿衛在水中拍攝的錄像。經過多次商量,耿衛才拿出了未向外界公開的另外幾盒帶子,說他從發現到如今只向外界公開過其中的一盤帶子。 錄像中顯示的時間為2000年10月26日15時至16時左右,記者看到不但有耿衛以前所說的東西,而且還有三角形的石體、陶片。但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明顯感覺到台階的大體輪廓和斜坡的規模,而耿衛說這堆水下建築群有七八百平方米。為進一步探究真情,記者提議耿衛當著記者的面再進行一次水下實錄。 11月24日10時30分,臨時組成的「探險小組」從耿衛家出發。在快艇上,記者感覺撫仙湖深不可測,藍不見底。 12時20分,在找到確切的位置後,耿衛提著防水攝像機,對著湖面上的快艇晃了晃,和助手吳正兵瞬間便沉入水下。 約20分鍾後,冷得有些發抖的耿衛浮出水面,在艇上即時接受了記者的采訪,「此次下水我發現了一根石柱,呈比較規則的方形,還有一些紅砂石。原來只發現有青石,而且被掛著的魚網也沒有以前多,遺憾的是仍沒有找到1998年那次下水發現的石牆。」 眾說紛紜 為全面了解撫仙湖的情況,去年11月25日,記者采訪了當地對撫仙湖比較熟悉的老人及居民。 張墅(縣政協文史委主任):史料上最早記載的俞元縣是在公元前106年。從歷史的考證來看,現在的水位與原來差不多,漢朝時有過災害,元朝時有過地震,但一直未予記載。我沒看到錄像,如果真是建築物,那至少是1000多年前的了。 楊應康(原澄江縣文化局局長):撫仙湖現在的位置是由於原來地層的擠壓造成的,湖內很可能有個槽,有陡有平。現在湖邊有幾個村落早在康熙年代就有,當時建在目前的水面下二三米,說明此水位上升不大、下降也不大,最多相差三四米。耿衛的發現可能是一古建築,發生地震時使附近村落陷進去了。我自己覺得像個碼頭,那斜坡上石孔內的石釘很可能是拴船用的。 張慶貴(當地老人):湖水曾經把幾塊石頭推上岸來。有一塊的一面特別平整光滑,至今仍在湖邊,看上去有明顯的人工痕跡。站在附近的山上,能看到寬約20米、長有幾百米的「石龍」。 吳學藝(當地漁民):我常在撫仙湖打魚,別人說「石龍」一帶常掛網,但為了打到大魚,我常在那一帶下網,有一次我覺得這些石頭怪怪的,於是就順手撈了一塊石頭上來,放在金銀山腳下。那一帶沒有小石頭,原來當地人也撈起來一些做成捕魚的溝幫,看上去是人工雕琢成的,在水位下降時,能隱約看到四五百平方米的石堆。 專家分析 在耿衛的「水下發現」消息經媒體報道以後,各路相關專家也紛紛出馬,為這一發現作考證。 據耿衛講,對他在水中撿到的惟一一塊陶片,有關專家看看錄像就驚呼:「是東漢的!」同時,類似的專題研討會、座談會也開過幾個。嚴謹的科學來不得半點猜想和馬虎,學術界保持了冷靜,專家們仍在深思與考究之中。 2000年11月27日,記者采訪了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蔣志龍。他分析,從石塊的水下堆積結構、石面情況而言,再加上有關石槽上的跡象來看,應該是人工建築。原任雲南省文化廳文物處處長的邱先充則指出那些石塊的堆砌決不是原始的堆壘,從紋理上、組合上、搭配上都說不過去,應該定為「有人工痕跡的水下堆積物」。
G. 千島湖水下城市什麼時候發現的怎麼發現的如何形成的
1959年,因興建新安江水電站,始於漢唐年間的"獅城"、"賀城"一夜間被淹沒在這片碧波之下。
2011年1月7日,該古城被評為省級文物保護區。
2011年2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刊發了一組水下古城的精美照片,再度引爆了各界對水底千年古城的關注熱情。
H. 千島湖水下古城有記錄片么 片名叫什麼
有紀錄片,央視的「千島湖水下古城探秘」,浙江衛視應該也有
I. 撫仙湖下的水下古城揭開了哪些寶藏之謎
神秘的撫仙湖至今有許多不解傳說,其中就有關於魚的,並且,魚還不小。這來自撫仙湖一直有的水怪傳說:有人乘船過撫仙湖時遇狂風大浪,不遠處看見一個像船一樣的東西,仔細一瞧,卻是一條大魚的背脊。當然,籠罩在撫仙湖上的謎團遠不止於此。
現在,撫仙湖成了雲南的知名旅遊景點。是中國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珠江源頭第一大湖,因湖水清澈見底、晶瑩剔透,被古人稱為“琉璃萬頃”。大氣中透出幾絲溫婉安靜,淳樸閑適;湖邊的景色怡人,頗有仙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