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盤水市的人文地理
A. 小百戶鎮的人文地理
地形從東北到西南略呈長方形,地勢西高東低、北高南低,屬山區半山區,北山、興版仁、興隆、小百權戶4個村委會屬丘陵,其餘10個村委會屬山地,山區地形變化較大,高山深谷,谷底較平緩,多呈「U」形。
境內旅遊資源豐富,相對分散,開發利用的少。主要有形成於四紀冰川牛頭山古陸自然景觀;分布於天花、老母、普樂等村喀斯特溶岩、原始森林、河流、瀑布等自然景觀;分布於永清、小百戶、興隆等地的湖泊、休閑度假村等景觀;還有少數民族、古跡等人文景觀。
B. 南方地區的人文地理特徵
我國南方地區氣候濕潤,地表水豐富,因此南方地區的農業生產以水田農業為主,主要種植水稻、亞熱帶經濟作物;南方地區傳統的交通運輸是水運;受氣候影響傳統民居屋頂斜度大,屋頂比較高;人們以大米作物主要食物。
C. 想知道: 六盤水市 六盤水鍾山區 在哪
鍾山區是1987年底經國務院批准,1988年3月建立的市轄縣級行政區,距省會貴陽市254公里,位於貴州省西部六盤水市的中心城區, 是中國「涼都·六盤水」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信息和金融中心, 是西南川、滇、黔、桂、渝四省一市的「旱路立交橋」,處於滇黔兩省結合部、貴陽——昆明兩大城市的中心點,南(寧)-貴(陽)-昆(明)經濟區中心帶,是西南鐵路、公路交通的十字路口。東接省會貴陽,北鄰四川、重慶,南連廣西,南下出海,西可穿越雲南通往東南亞,區位條件十分突出。轄4鎮1鄉4個街道,63個行政村,50個社區,21個居委會,總面積478.84平方公里,常住總人口50萬,有漢、彝、苗、白、布依、仡佬等31個民族。
鍾山區地理優勢明顯。西北與畢節地區威寧、赫章、納雍等縣相鄰,其餘區域與水城縣接壤。大部分地區海拔在1800—2200米之間。最高點大灣鎮韭菜坪海拔2900.3米,為全省最高峰;最低點月照鄉獨山村扒瓦河谷,海拔1500米。全區屬濕潤季風氣候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是低緯度地區難得的避暑勝地。森林覆蓋率34.3%,自然風光絢麗多彩,奇山、秀水、怪石、異洞與人文景觀渾然一體,形成貴州西部喀斯特瑰麗奇觀。
鍾山區區位優勢突出,地處「涼都·六盤水」中心城區,是「攀西——六盤水地區資源綜合開發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畢水興經濟帶上經濟較活躍的地區之一,是一座以煤炭、冶金、電力、建材為主的新興城市。境內資源豐富,蘊藏著煤、鉛、鋅、鐵、銅、白雲石、重晶石、石灰石等多種礦產,其中鉛鋅礦工業儲量178萬噸,居全省之首;煤炭工業儲量134億噸,素有「十里鋼城,百里煤海」之美稱。
200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區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緊依靠全區各族幹部群眾,圍繞既定的工作目標和思路,積極應對復雜多變的宏觀經濟形勢,開拓創新,銳意進取,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了新突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146.76億元,增長5.8%;財政總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分別為9.73億元和6.2億元,增長13.22%和22.3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1.65億元,增長22.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1.05億元,增長18.22%;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874元,增長16.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3116元,增長7.2%。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學需氧量削減率均達2%。全年共落實招商引資項目91個,實際到位資金24.83億元,增長26.1%。開發區財政收入首次突破2億元。繼老鷹山鎮之後,黃土坡街道也跨入億元鄉鎮行列。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規劃六項主要指標中的四項。經濟強區建設排名從2006年的全省第八位躍升到第七位。
D. 款庄鄉的人文地理
作為革命復老區,款庄制歷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蘊沉澱深厚,是富民辦學最早的地方,紫虛觀、白龍寺歷史上較為知名和興盛。極負盛名的「白龍禪韻、紫虛道觀、魁閣古樓、宜格石柱、V形太華、熱水溫情、接天茭園和紅谷絕景」等「款庄八景」更凝集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款庄匠人的精妙工藝。
款庄鄉民族風情濃厚,每逢重大節日,各民族都自發組織開展舞獅、耍龍、鬥牛、對山歌、摔跤等一些建康向上的文體活動,藉此歌頌黨的富民政策,活躍群眾文化生活。
E. 用60個字形容貴州 民族特色,旅遊 小吃,人文地理
貴州省,簡稱「黔」或「貴」,地處西南腹地,與重慶、四川、雲南、廣西接壤,是西南交通樞紐。是世界知名山地旅遊目的地和山地旅遊大省,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轄貴陽市、遵義市、六盤水市、安順市、銅仁市、畢節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境內地勢西高東低,自中部向北、東、南三面傾斜,全省地貌可概括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種基本類型,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
貴州是古人類發祥地之一,早在24萬年前就有人類居住、活動,有舊石器時代早期的「黔西觀音洞文化」,晚期直立人的「桐梓人」,早期智人的「水城人」和「盤縣大洞人」,晚期智人的「興義人」、普定「穿洞人」、桐梓「馬鞍山人」、「白岩腳洞人」和安龍「觀音洞人」。境內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暖風和、雨量充沛、雨熱同期。是世界上岩溶地貌發育最典型的地區之一,有絢麗多彩的喀斯特景觀。
F. 六盤水市的民間美術形式用途及藝術特點
傳統美術:我市的少數民族在解放前大多沒有自己的文字,文化是靠口頭文學和服飾藝術、繪畫等形式來表達。他們不僅將各自民族的歷史融於口頭文學中,也描繪於服飾藝術中,成為傳世的「無字史書」,在歷史學、人類學等學科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梭戛箐苗彩色服飾、南開小花苗花背藝術、布依族服飾等。
傳統技藝:我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都與人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基本涵蓋了各類別的器具或物件,同時也蘊含著古老的技藝信息和民族文化信息,如苗族服飾製作工藝、布依族服飾製作工藝、苗族蘆苼製作、直簫製作、花背製作工藝、刺綉工藝、織布工藝、盤縣老廠的造紙工藝、盤縣砂陶製作、六枝布依族油團粑製作、背兜製作工藝、竹編工藝、剪紙工藝等等。
二、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開發構想
(一)彝族文化生態保護區
1、八大山自杞國彝族文化生態保護區
資源評價:自然條件優越,發展歷史悠久,物產豐富,民俗風情濃厚,民俗文化特色鮮明。區域內有省、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彝族婚嫁習俗》、《羊皮鼓舞》等17個項目。
《彝族婚嫁習俗》:盤縣彝族婚嫁習俗自古流傳,是貴州乃至中國彝族婚嫁習俗的重要表現區域,盤縣彝族文化區域處於貴州彝族文化圈和雲南彝族文化圈的結合部,這里是雲貴彝族文化積淀最古老的地區之一。其特有的價值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其一,盤縣彝族婚嫁禮俗是千百年沿襲下來的古制,是盤縣彝族深厚歷史傳統文化的積淀;其二,彝族的畢摩文化在盤縣彝族婚姻儀式中有重要的體現;其三,盤縣彝族的婚嫁習俗中展現的民族音樂和歌舞文化具有豐富的藝術性。其中的酒禮歌和哭嫁歌完整地以歌代言,描述了男女雙方從相識到成親的過程,俗蘊含了彝族豐富的傳統文化。
《羊皮鼓舞》:盤縣羊皮鼓舞是一種源於民間道壇娛神儺舞,它是一種祭祀舞蹈。最初主要流傳於貴州省六盤水市盤縣的劉官屯、雞場坪、羊場等鄉鎮的漢族中,其中雞場坪鄉的最具特色。是一種面具舞,有判官、和尚、觀音、土地、彝王五個角色。表演人數的多少視情況而定,至少不低於兩個,一般是三個,也可以十幾人一起表演。表演時服飾沒有特殊的要求,也沒有固定的跳舞場所。舞步基本上都是模仿各種動物的動作,伴奏主要為羊皮鼓、鑼。舞者聽鼓、鑼聲邁步,隊形多變,動作原始古樸、情節隨鼓鑼聲展開,起伏跌宕,並且充分展現了男性的陽剛大氣,極具觀賞性。同時還具有很高的舞蹈藝術研究、歷史研究價值。
主題定位:民俗文化。
開發區域:盤縣四格、坪地、普古、松河、雞場坪、淤泥、保基;水城縣營盤、龍場、順場、新街、楊梅、玉舍、勺米、坪寨、紙廠、雙戛;六枝特區折溪等彝族鄉。
保護內容:八擔山彝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歌舞文化、節日文化、服飾文化、民俗文化、制度文化、古村落文化。
2、鍾山區新華村彝族文化生態保護區
資源評價:自然條件優越,發展歷史悠久,民俗風情濃厚,民俗文化特色鮮明。此區域內有省、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彝族鈴鐺們》、《彝族莫蒿畝》等4個項目。
《彝族鈴鐺們》:新華村彝族鈴鐺舞,彝語稱「懇合唄」,是該民族為告別和悼念死者而跳的一種祭祀舞蹈。流傳在民間的《懇合唄》一般為四人所跳,四個勇士,各站一方,把關四個方向,預防外敵入侵,維護中央政權,保護自己的民族和家園,跳舞之前要選「懇合」(即唱)悼念歌,按先歌後舞、先主後客、先大後小的秩序,不零不亂、井井有條。舞者左手拿綵帶,右手拿鈴鐺(喻意為武器),腰部系一紅底白邊分叉式圍腰,彝語稱「畝仔撒喉」(意為騎馬而站時所用的盔甲),無任何伴奏,全憑舞者之間相互的默契感,以手中的鈴聲作為節奏,歌畢即舞。該舞動作古樸簡單,鏗鏘有力;節奏明快,場面熱烈;步伐交錯,進退有序;舞者腰肢前後左右扭動,或前伏後仰,或相互背馱,有步步逼人之感。舞時,族人們或打燈火照明,或鳴槍放炮、吶喊助威,整個場面猶如駿馬奔騰,氣勢相當豪邁、恢宏,而且撼人魂魄,審美價值很高也極具觀賞性。
《莫蒿畝》:新華村彝族「吹嗩吶」,彝語「莫蒿畝」,別稱「木嗩吶」。它是居住在烏蒙山脈腹地的彝族世代相傳的、在節慶民俗活動中吹奏的、以手工木嗩吶、羊皮鼓、鐵制鑔、「Y形木棒為道具,以吹奏彝族傳統曲目《迎賓曲》、《送親曲》、《阿西里西》等為吹奏內容,以三人男性為一個吹奏組合的一種彝族傳統音樂表現形式。其嗩吶一支高音,一支低音,每曲嗩吶曲目都有合音,是和諧音程。其吹奏特點為高音起調,低音附和,鼓音定調。其曲調主要表現彝族人民的生產生活,吹奏嗩吶是其思想、感情流露和相互交流的重要手段。
主題定位:民俗文化。
開發區域:鍾山區汪家寨鎮新華村及周邊村寨。
保護內容:新華村彝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歌舞文化、節日文化、服飾文化、民俗文化、制度文化、古村落文化。
(二)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
1、青林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
資源評價:自然條件優越,發展歷史悠久,物產豐富,民俗風情濃厚,民俗文化特色鮮明,項目基礎好、水平高的優勢。區域內有國家級、省、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蘆笙舞》、《苗族民間故事》、《苗族服飾》等5個項目。
《苗族蘆笙舞(箐雞舞)》:「水城苗族蘆笙舞(箐雞舞)」是苗族同胞在聚會時表演的一種集體競技舞蹈,該舞蹈起源於苗族「老譜」在民族斗爭及生產生活中的經歷,尤以水城縣南開鄉「小花苗」支系民族的蘆笙手所跳的最具代表性。南開苗族彝族鄉位於水城縣北部,東接青林鄉,南鄰保華鄉,西伴木果鄉,北靠金盆鄉。它是研究苗族文化的活化石,對挖掘、整理、研究「小花苗」支系民族的繁衍、遷徙、征戰、歷史著有重大意義。它的影響面和涉及鍾山、納雍、赫章等縣(區)「小花苗」族支系村寨,是黔西北「小花苗」支系民族特有的民間舞蹈藝術,也是「小花苗」支系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重要文化標識之一。上世紀50年代末,素有「黔西北蘆笙王」之稱的張文友代表中國參加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並得到了周總理的親切接見。1989年7月,南開偏坡苗寨的苗族蘆笙舞蹈藝術家祝興榮、祝興智兄弟倆在美國華盛頓舉辦的有中國、前蘇聯、日本、德國參加的四國藝術節上,以粗獷奔放的舞姿,變化多端的演技,干凈利落的步伐,激烈快速的旋轉及出色的腳下功夫將「箐雞舞」推向高潮,給外國朋友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
《苗族民間故事》:居住在水城縣陡箐鄉坪箐村的「大花苗」支系是縣境內唯一一個人口較少,傳統文化較為獨特古老的「西部方言苗族」支系。其民間故事傳承久遠,原始,具有與「東部方言苗族」、「中部方言苗族」以及「西部方言苗族」中其他支系完全不同的內容和特色。如已搜集到的開天闢地神話《太陽月亮怎樣來的》、自然天象的傳說《「閃谷包」的來歷》、動物故事《小黃麂和豹子》生活幻想故事《擔莫早斗虎》、《虎妻》、《莫嘎都和莫各鬥彩》、《蘆葦沖》以及機智人物故事《阿奴堵換妻》等,從中就可窺見當地苗族怎樣從歷史走來,怎樣開「黑洋大箐」,怎樣和惡劣的環境進行不屈的斗爭,和頑強的抗爭等。給人們充分認識「西部方言苗族」的不平凡的艱辛生存發展歷程洞開了一道五彩斑瀾的窗口。
開發區域:水城縣南開鄉、金盆鄉、青林鄉、陡箐鄉等地。
2、梭戛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
《梭戛箐苗彩色服飾藝術》:清代初年,六枝梭戛社區的這支苗族人,為躲避戰亂的沖擊,經歷了長途而艱難的遷徙來到梭戛的崇山峻嶺中定居至今。長期以來,他們生活在特定的高原環境中,創造了獨特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交往文化。在這支苗族女性的頭上裝飾以木製新月狀「長梳」挽「發髻」為頭飾的標志,同時,也以這種頭飾為認同標志,並與本民族的其他支系相區別獨特標志。
資源評價:自然條件優越,發展歷史悠久,物產豐富,民俗風情濃厚,民俗文化特色鮮明,項目基礎好、水平高的優勢。區域內有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梭戛箐苗彩色服飾藝術》、《梭戛三眼簫藝術》等4個項目
主題定位:民族文化。
開發區域:六枝特區梭戛苗族彝族回族鄉安柱村安柱寨,高興村隴嘎寨、小壩田寨、高興寨、補空寨,新華鄉新寨村大灣新寨、雙屯村新發寨。
3、馬場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
資源評價:自然條件優越,發展歷史悠久,物產豐富,民俗風情濃厚,民俗文化特色鮮明,項目基礎好、水平高的優勢。區域內有省級、市級、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苗族直簫樂藝術》、《苗族採花節》等3個。
《苗族直簫、大筒簫藝術》:直簫、大筒簫音樂是中國民族民間器樂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貴州苗族音樂中的奇葩。大筒簫在器形也是民樂里極少見的倍低音竹管樂器,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我國民樂里倍低音樂器的不足。也是中國樂器化程度較高,可演奏復雜曲目的倍低音竹管樂器。直簫在貴州西部的部分苗族地區,不僅僅是樂器,還是禮器,與婚嫁禮儀等民俗文化關系密切。其特殊的語言方式在當地苗族生活中含有多種社會功能的文化載體。
主題定位:民族文化。
開發區域:盤縣馬場鄉滑石板村及鄰近區域。
(三)布依族文化生態保護區
1、羊場布依族文化生態保護區
資源評價:自然條件優越,發展歷史悠久,物產豐富,民俗風情濃厚,民俗文化特色鮮明,項目基礎好、水平高的優勢。區域內有國家級、省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布依族盤歌》等項目。
《布依族盤歌》:布依族盤歌伴隨著布依族的形成而萌發,伴隨著布依族的產生、繁衍、發展而逐步豐富起來,是布依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發展至今,布依族盤歌的內容、形式、譜調等已較為完整。從內容上分,布依族盤歌涉及到了勞作、時政、儀式、愛情、生活環境、歷史傳說等諸多方面;從演唱場合分,有室內演唱和野外演唱兩種形式;按演唱曲調分,可分為情歌調、禮教調、婚慶調、喪葬調等。布依族盤歌還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倫理道德、宗教等眾多領域,甚至對布依人特有的心理特徵和情感傾向都有生動描述,是布依族人民記載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布依人的一部無字網路全書,具有珍貴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
主題定位:民族文化。
開發區域:盤縣羊場鄉。
2、猴場布依族文化生態保護區
資源評價:自然條件優越,發展歷史悠久,物產豐富,民俗風情濃厚,民俗文化特色鮮明,項目基礎好、水平高的優勢。區域內有省級、市級、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布依族服飾(五等裝)》等項目。
《布依族服飾(五等裝)》:布依族人口在水城縣境內少數民族中僅次於彝族和苗族。主要居住在北盤江沿岸的猴場、紅岩、花嘎、野鍾、雞場、發耳一帶。各地支系裝束不一,尤以猴場、紅岩一帶的「喜鵲布依」支系(因其長見的青年裝多為白色上裝配青色無袖外衣,形似喜鵲毛色,俗稱為「喜鵲布依」)的五等裝最具特色。其中以猴場打把村保存較為完好。五等裝分為:特等裝、一等裝、二等裝、三等裝、四等裝。特等裝一般在辦喪事祭祀場合穿;一等裝在婚嫁場合穿;二等裝在吃酒、聚會時穿;三等裝在青年聚會趕表等社交場合穿;四等裝在幹活和平時穿。五等裝的最多的為五至八件套,最少的為一至二件套。五等裝上所用的刺綉、挑花,是布依服飾的核心和靈魂,其工藝有平綉、盤綉、辮綉、纏絲、鎖扣、打子綉等。刺綉中各種技法相間,綉工嚴謹。傳統花紋有盤龍、飛風、游魚、蝴蝶、雲勾、樹葉、白果、牽牛、刺梨、稻穗等圖案形式,用色多以青、紫輔底,用白、黃、綠、桃紅、大紅、深藍、淺藍等色相互襯托搭配,色調明朗鮮活,綉法或平順滿鋪,或盤結纏繞,有較強的立體浮雕效果。五等裝用料過去家家都有台土織布機,由自己種麻織布,制靛並染制剪裁裝飾縫制。
主題定位:民族文化。
開發區域:猴場鄉、六枝特區中寨鄉,果布戛鄉、蟠龍鄉、紅岩鄉。
3、月亮河布依族文化生態保護區
資源評價:自然條件優越,發展歷史悠久,物產豐富,民俗風情濃厚,民俗文化特色鮮明,項目基礎好、水平高的優勢。區域內有市級、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布依族民間故事》、《布依族服飾》等項目,另外,在隴腳月亮河已經建設有《月亮河布依族文化風情園》。
主題定位:民族文化。
開發區域:隴腳鄉。
(四)居都仡佬族文化生態保護區
資源評價:自然條件優越,發展歷史悠久,物產豐富,民俗風情濃厚,民俗文化特色鮮明,項目基礎好、水平高的優勢。區域內有省級、市級、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仡佬族吃新節》等
《仡佬族吃新節》:六枝特區箐口鄉居都村是貴州省內仡佬族語言保留得較為完整的仡佬族社區。由於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和語言基礎,居都仡佬族創造了古樸、獨特、神秘的祭祀文化。其中,以「吃新節」最具代表性。吃新節是仡佬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八月的第一或第二個虎場天,居都仡佬族「吃新節」便開始了,整個節日持續三天,目的是祭祀天地、緬懷祖先、祈禱豐年。它不但保留了許多遠古時代的風俗信息,而且「吃新」氣氛熱烈,充滿情趣。祭祀文化是「吃新節」的核心,其內涵體現為祖宗崇拜和自然崇拜。祭祀活動由長房主事人主持。長房主事人是本宗姓的長房長子,地位世襲。祭祀用語全為仡佬語,不準說其他民族語言。祭祀宰牛(宰馬),講求「血祭」,崇尚雄性和神力。祭祀物品除用牲畜、米飯之外,長房主事人還要上山採集數種野生植物,以此紀念祖先「開荒辟草」的艱辛。居都仡佬族「吃新節」為我們真實地記載著中國歷史衍進過程中的仡佬族民俗風情,它承載著仡佬族生生不息的優秀傳統文化血脈,是我們研究仡佬族原始信仰和仡佬族歷史人文生存變遷的一部「活態」教材。
主題定位:民族文化。
開發區域:居都寨、松林寨、丫口寨、舊寨。
G. 雲南的人文地理
雲南驛:古道千年,話「彩雲之南」滄桑
--
雲南驛古鎮,屬雲南省第三批歷史文化名村鎮,位於大理州祥雲縣城東19公里,南側為楚大高速,北側為滇緬公路即今320國道3094公里處,距昆明車程約三小時。雲南驛是古今之交通要沖,兩千多年來先後有蜀身毒道、靈官道、五尺道、博南道、茶馬古道、明清官方驛道經過或者匯集這里。二戰期間,滇緬公路、中印輸油管和駝峰航線雲南驛機場(全省三個戰略機場之一)更使得雲南驛蜚聲海內外。
漢廷打通了連接雲南驛的三條道路:靈官道:起點為成都,經四川西昌地區和雲南楚雄地區,終點到達雲南驛 尺道:秦代蜀郡李冰開創了兩大工程,一是都江堰,二是五尺道。五尺道從四川南部的宜賓啟程,過金沙江,經滇東北的昭通市(朱提)、曲靖市(味縣)到達昆明市(滇池)。 博南道:博南道以翻越橫斷山脈的博南山(今永平縣)而得名,屬於蜀身毒道和西南絲綢之路的重要部分。博南道起於雲南驛,同靈官道、五尺道相連,向西經過大理市,越博南山,渡瀾滄江,到達保山市,從騰沖或瑞麗出境。 茶馬古道的起源於唐代,宋代達到鼎盛,以宋代交易量最大的兩種大宗商品——西藏輸入的茶葉,內地輸入的馬匹而得名。後世泛指滇川藏之間或者中國西南和東南亞、南亞之間的馬幫運輸路線。雲南驛地處滇藏茶馬古道的重要位置,同時也從這里連通著川藏茶馬古道。茶馬古道經過的地區,山高谷深,氣候多變,即便是馬幫運輸也屬異常的艱難,運輸多以藏族地區必需的茶葉、布匹為主。 一九九九年,上個世紀的最後一年,楚大高速(楚雄—大理)和廣大鐵路(成昆線的廣通—大理)同時建成通車
H. 中國34個省級行政區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徵
1、黑龍江:1、發展兩個大港口:總體上說最佳的發展方向就是走入俄羅斯,現在政治上已經沒有問題,關鍵是資金短缺。哈爾濱原來就是松花江上的港口城市,但是現在的松花江內河上不適合建大港口,應該重點發展松花江和黑龍江交界處的同江港或者是烏蘇里江和黑龍江交界處的撫遠港。這兩個地方在非封凍期時候江面非常開闊,通行萬噸級以上貨輪完全沒問題,可直達廟街入日本海到太平洋。
2、發展兩河特區:黑河應該是一個重點,這里過去就是海蘭泡,可是現在連鐵路都沒通過去。這里可以向中央要更加優惠的政策建特區。綏芬河是另一個重點,但面積太小,最好能從牡丹江劃出來直屬省政府管理,再把東寧劃給綏芬河,面向海參崴建立邊境經濟貿易新區。
3、哈爾濱是個大城市,但相比沈陽市,最近幾年發展偏慢。建議首先從城市建設和綠化開始。其次,應重點發展裝備製造業和軍火產業。黑龍江企業的所有制和企業資本結構都不是問題,關鍵是政府幹預太多,官員思想落後及腐敗,可以說是全國最黑。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引進外資和民資。個人感覺可以重點考慮引進溫州資本。讓溫州人的思想去沖擊當地人民和官員的老思想,這是最好的思想解放。
4、齊齊哈爾本來是省會,後來降為地級市,發展偏慢,最近搞了全冬會,建設好些了。但根本問題在於設省。黑龍江西部的齊齊哈爾、大慶、黑河、大興安嶺四地市,內蒙古東部的呼倫貝爾和興安盟,應該合並起來建立興安省,省會在齊齊哈爾。同時把大興安嶺地區改為大興安嶺市,這樣一來也可順便解決大興安嶺地區的多頭管理問題。還有,把興安盟改為烏蘭浩特市,為地級市;把滿洲里升格為地級市和邊境特區。這樣一來,新設立的興安省管轄七個地級市:齊齊哈爾市、大慶市、黑河市、大興安嶺市、呼倫貝爾市、滿洲里市、烏蘭浩特市。齊齊哈爾變成省會後,會成為東北經濟的新增長極!
5、大興安嶺地區不讓砍樹後,經濟發展偏慢,應爭取設立國家級的冰雪旅遊區!大興安嶺地區最大的優勢不是砍樹,而是這里的林海、雪原、原始、還有寒冷的氣候,尤其是塔河、漠河、呼瑪三縣。可惜這里的本地人和加格達奇的官員都沒意識到這一點。大興安嶺地區一年中有半年都可以滑雪,請問全中國哪裡有這種資源;還有,現在中國各地在冬季的氣溫都變暖,哈爾濱市最冷也就零下三十度,但是大興安嶺地區現在最冷還可以到零下五十度,並且持續幾個月,這就是旅遊經濟的優勢。我是南方人,知道冰雪運動對南方人的魅力,我敢肯定,幾乎所有的長江以南的南方人都沒體驗過零下五十度的嚴寒,如果經濟條件允許,都有一種想去體驗的慾望。現在是你們要迎合:首先建好加格達奇的機場,再把全地區內的運送木材的鐵路和火車全部改造成旅遊專列、把森工企業改成旅遊公司、把大興安嶺林區深處的伐木廠改為小旅館,可以大賺一筆錢。砍樹應該全面禁止!國家要成立植樹公司,僱傭這里的下崗工人,每天去種樹,種樹越多工資越高。
6、伊春市的發展方式和大興安嶺地區基本一樣。由於北靠俄羅斯,還多一個發展邊境貿易的路子。這里的禁止砍樹和鼓勵植樹,也比大興安嶺做得好。
7、雞西鶴崗雙鴨山三個地級市,應該往東邊的俄羅斯移民,不然沒有發展空間,資源遲早會弄完的。佳木斯綏化兩地級市最不好發展,哪裡都不靠,我也想不出辦法。
8、大慶除了油,要利用現在有錢的時候,多想想退路。
2、遼寧:1、沈陽最近發展很快,中央振興東北確實給了不少錢。但缺點是不沿海,最近的出海口就是營口的鮁魚圈區。可以把鮁魚圈區並入沈陽市,作為沈陽市在沿海的一塊飛地。再建一條高鐵連接沈陽市渾南新區和鮁魚圈港即可。
3樓
3、廣東人有很多優點:務實、樸素、低調、勤勞。尤其是客家人和潮汕人,確實是很正宗的中華文化傳承人。我很佩服他們那種勤勞創業的精神。但廣東人的缺點在於考慮事情過於偏重經濟利益,大局觀稍有欠缺。比如上交國稅問題,如果按國稅佔全部稅收的比重,過去的上海,現在的江蘇,都遠遠超過現在的廣東。還有,現在廣東上交的稅收並未投入到長三角,而是東北和西部。並且這也是必須的。關於深圳的稅收問題,確實很特殊,但廣東暫時少提為好,因為效果會適得其反。以後深圳的稅制會有個有利於廣東的改變。
4、廣東未來發展不在珠三角的服裝玩具工廠,而在文化教育。嶺南文化是中國很獨特的一支,廣東很多方言中,所蘊涵所傳承的中華傳統文化,也遠遠超過普通話;甚至有些廣東方言的詞彙就是古漢語,完全可以申請世界文化遺產。但是另一方面,推廣應用普通話又很必要,希望廣東的兄弟姐妹能夠理解。在廣東,考慮很多事情從經濟的角度出發就可以,但在北京的層面,卻要復雜很多。我在廣州曁南大學小住過半年,感受到粵文化的獨特性,粵語更有漢唐之音啊!我很喜歡!呵呵。。。總之,方言要保留,普通話也必須學好。粵語和國語都說得好,才是真正合格的排頭兵。呵呵。
5、湛江的未來一個是鋼鐵,一個是造船。茂名和陽江的港口也可以建大造船廠。個人感覺這三個城市的發展方式應該是整合海岸線資源,走和廣深不同的路子。並且,這里的人崇尚讀書,這在廣東本地人中很例外,另一個例外是梅州,但是梅州又不沿海。所以未來廣東省應該將發展重點轉到這三市。汕潮揭三市不屬於珠三角,雖政治上歸廣東,但經濟上應該入閩台。汕潮揭三市應趕緊融入海西經濟區,現在中央馬上要拿大筆錢砸到海西經濟區,你們快去北京找中央政府反映情況,爭取加入海西經濟區,這才是關鍵。還有,到北京後,別光說為了發展經濟,一定要讓中央知道你們加入海西經濟區對統一台灣有多麼重要!
6、深圳的問題,一言難盡,去過十次,感覺說深圳的問題太復雜。深圳的問題不是被誰拋棄的問題,而是自己要拋棄掉一些東西,比如低端產業和過多的低素質民工。在政治上要低調,不要再講升直轄市的事情,避免被香港猜疑,被廣州打壓。不要再想著去中央要政策,除非你想要的這個政策能有利於統一台灣,否則肯定要不到。最好的方法就是少說多做,最好能人均GDP超過香港。
7、在廣東考慮問題和在北京考慮問題,差別非常大!簡直就是兩種方式,就好象本港明珠翡翠和CCTV的差別一樣大。我年輕時在這兩地都生活過,出國多年後再回頭看此事,平心而論,這兩種思維方式都很重要,一個人如果兼備這兩種方式,那才是最好的思維。
5、浙江:1、中國最富裕的省份,發展最平衡的省份,毫無疑問是除直轄市外中國能最早實現現代化的省份。該省總體實力肯定不是中國最高,但發展水平肯定是最高,並且未來十年肯定還是第一。廣東要超新加坡,有點吹,但浙江超韓國,卻太有可能了,最快2015年。
2、韓國9.9萬平方公里,浙江面積10萬平方公里。韓國人口4500萬左右,浙江人口4600萬左右。都是沿海的地區,都有較長的海岸線,都有較多的沿海島嶼。由此可見,浙江韓國很相似,非常適合對比。我曾經去韓國旅遊,總體感覺比浙江發達,但發展速度低於浙江。個人認為浙江10年內完全可以超過韓國,浙江超韓國肯定比廣東超新加坡更加容易。2007年浙江人均GDP官方公布的數據按07年匯率折算為6500美元,韓國為22000美元。浙江最近的發展速度是人均GDP每四年就翻一番,未來速度會慢些,2015年大概為20000美元。考慮到2015年的人民幣匯率,折算過來至少有3萬美元。韓國2015年的人均GDP大概也在3萬美元左右。
3、杭州GDP超過首爾大概要八年,但寧波GDP超釜山五年後就可能實現,寧波港吞吐量超釜山港三年後就可實現。除GDP和人均GDP外,浙江的森林覆蓋率、地表水質量、高校知名度、研發能力、文化教育水平、醫療衛生事業、高速公路、高速鐵路、海港吞吐量、空港吞吐量等指標,都有可能超過韓國。浙江的缺陷在於中小企業過多而大企業不足,尤其是知名國際大型企業,浙江的重工業水平也偏低。
4、溫州太怪異,我一直在觀察這種現象,覺得溫州的發展模式在國內少數地區可以推廣應用,但是大規模推廣卻不行。溫州未來的發展應該是繼續面向海外,成為中國與世界融合的節點。還有,溫州的交通發展還應該再快些,這么多人在外面,回去一趟都不方便。
5、金衢麗三市相對落後,但比廣東的粵東粵西粵北都發達,比蘇北也發達。我很佩服浙江人這種全面發展的思想,在中國,各地市能整體協調發展的省份真的很少。
6、浙江人的視野很國際化,對全國各地的了解也很廣泛,對商機的把握很快。就算是普通的浙江農民,他們也知道中國的什麼地方好賺錢,浙江農民在這一點上和廣東農民只知道坐在家裡收租金很不同。所以我看好浙江。
7、說了這么多優點,最後必須要說缺點,浙江的富人有的喜歡擺闊氣,有的喜歡攀比財產、有的喜歡吹牛、有的浙江富人的孩子們已經丟失了父輩的勤勞踏實的作風了、有的浙江富人有點暴發戶的味道了。要注意啊!在低調這一點上,多學學廣東人,富貴不過三代啊!
8、在全國各省上報中央的經濟數據中,浙江省政府和廣東省政府都少報了,其他的都是多報。因為這兩個省都有藏富於民的傳統。但是廣東省內經濟發展的差距太大,簡直是歐洲和非洲的差距,因此我認為浙江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和發展水平為全國各省最高。
6、山東:1、從長遠規劃、發展潛力、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總體實力、科教水平、文化影響力等深層次因素上說,山東到2020年的時候,許多人均指標肯定還不是全國第一,但絕大多數總量指標都將會是第一,其中就包括GDP總值。到那時候,山東人不需要再吹牛,完全可以堂堂正正地說:山東是中華第一省
太多了 你說個郵箱 我發給你
。
I. 什麼是人文地理,包括什麼內容
人文地理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是地理學的兩個主要分支學科之一。
1、人文地理學經過長期發展已形成一個較完整的學科體系。一般可以分為綜合理論部分、通論部分(部門人文地理學)和專論部分(區域人文地理學)。
2、人文地理學綜合理論部分主要指對人地關系理論的研究。人文地理學通論部分可分為經濟、政治、社會文化三個方面,也有一些學者將其分為社會文化和經濟兩個方面。人文地理學專論部分則包括對各種地區人文要素的區域地理研究。
(9)六盤水市的人文地理擴展閱讀:
人文地理研究特點:
人文地理學的研究特點既有綜合性、地域性和動態性等地理學各分支學科所共有的特徵,又有以人文現象作為研究主體的特徵。
其研究對象雖與社會科學有相同之處,但其注重地域分布特徵及人文現象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又不同於社會科學,從而形成其特有的理論和方法,成為一門跨學科的邊緣性科學。
作為地理學中一門接近人文或社會科學的學科,人文地理學在研究方法上既採用地理學中傳統的方法(如實地調查、運用地圖等)和現代方法(如航空像片、衛星像片、地理模型等),也引進大量的社會科學方法(如抽樣調查、定量技術、心理學和行為學等研究方法)。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空間分布以及兩者間相互關系的一門學科,人文地理學和自然地理學是相互密切聯系的兩大組成部分。因此,人文地理學的發展對於地理學的發展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