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國此地埋五帝
① 中國的五帝,是哪五帝呢麻煩寫出拼音~謝謝。
黃帝、顓頊、高辛、唐堯、虞舜三皇五帝 我國古代有把遠古三個帝王和上古五個帝王合稱為三皇五帝的傳說,秦始皇為表示其地位之崇高無比,曾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那麼,三皇五帝究竟是誰?說法頗多分歧。 《史記·秦始皇本紀》說,天皇、地皇、泰皇為三皇,且認為泰皇最貴。那麼,泰皇是誰?《太平御覽》卷七十八引《春秋緯》提出天皇、地皇、人皇為三皇的另一種看法,似乎泰皇即人皇。《尚書大傳》和《白虎通義》等,則又主張三皇應為燧人、伏羲、神農,而《運斗樞》、《元命苞》等緯書,除了認同夥羲、神農外,補上了創造人類的女媧。此外,《帝王世紀》以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通鑒外紀》又以伏羲、神農、共工為三皇。由此看來,伏羲、神農佔了三皇之兩席,諸說基本一致,而第三位究竟是誰,分歧較大。 至於五位古帝,說法也各異。《世本》、《大戴記》、《史記·五帝本紀》列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為五帝;而《禮記·月令》以太皞(伏羲)、炎帝(神農)、黃帝、少皞、顓頊為五帝;《尚書序》、《帝王世紀》則視少吳(皞)、顓頊、高辛(帝嚳〕、唐堯、虞舜為五帝。此外,又有把五方天神合稱為五帝的神話。東漢王逸注《楚辭·惜誦》中的「五帝」為五方神,即東方太皞、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顓頊、中央黃帝;而唐賈公彥疏《周禮·天官》「祀五帝」,為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怒、中央黃帝含樞紐、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紀。 三皇五帝究竟指誰?對於五帝,一般採取《史記·五帝本紀》的說法,至於三皇,則無從確定了。
② 中國地理世界地埋讀後感
給你幾點提示哈。
第一,感嘆世界豐富多彩,贊美祖國大好河山。
第二,專寫中國屬與世界的關系: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國離不開世界,世界需要中國。
第三,就是地理專業上面的東西了,地理科學的主要特點:區域性。中國地理有哪些特殊性之類的。
第四,你要是能討論幾大物質循環系統,幾個圈層之間的相互關系。就證明你地理學到家了。
③ 地理中國的摘錄
對於「天府」這個概念,有些含義是我們知道的,並能意識到;有些是知道但意識不到,經過分析,是可以浮現出來的。推而廣之,就我們頭腦中的知識而言,我們知道的比意識到的多得多。沒意識到的更深刻,因為它可能反映了我們所屬文化的一些深層次東西。
人們把「天府」與「物華天寶、安居樂業」聯系起來。叫做 「天府」的地方應該自然條件優越,物產豐富。這些都是我們能意識到的。
還有一些雖然不是常識,但是只要查找一些書籍辭典也能掌握,這也不是我所說的我們意識不到的那部分「天府」的含義。比如:一般人都以為「天府之國」是專指四川盆地的成都平原,其實不然。在歷史上,所謂「天府之國」或「天府」這樣的稱號,在中國的版圖上曾經賦予至少7個地方。比如:最早是西安所在的關中盆地,被稱為「天府之國」;而後太原所在的汾河盆地被稱為「天府之國」;太湖平原在唐以後被稱為「天府之國」;北京所處的河北北部也曾戴上「天府」的桂冠。宋以後,福建的福州地區所在地閩中丘陵地區亦獲得了「天府」的稱號。清以後,滿族人的發祥龍興之地沈陽地區也被賦予了「天府」的稱號。
如果你仔細研究一下這些歷史上的天府,就會發現天府並不僅僅是「自然條件優越,物產豐富」的富饒之地,那些大平原,譬如東北大平原、華北大平原、長江中下游的諸多大平原雖然都是沃野糧倉,但我們的先人並不把這些地方稱之為「天府」。
為什麼我們的祖先不把「天府」的稱號送給這些大平原?回答這個問題,就開始接觸到了「天府」這個概念中難以被清晰地意識到的那部分含義。
認真分析,你會發現天府原來是中國人心裡的秘密它隱含了中國人關於風水的理念,是中國人集體潛意識的一部分。
北京大學的俞孔堅教授把天府看作是中國人關於風水寶地的放大版。中國人的風水寶地是這樣一種模式:依山面水,俯臨平原,左右護山懷抱,眼前朝山、案山拱揖相迎。簡單地說,中國人的所謂風水寶地,不是一馬平川的大平原,也不是凸起的高地,而是三面圍合的山間盆地。
而且據俞先生分析,中國人風水這種模式的形成,深受「關中盆地」地形的影響,因為我們漢民族的文化成型期周、秦、漢、唐的核心區就在關中盆地。而更有意思的是「關中盆地」又是最早被稱為「天府」的地方。《史記·蘇秦列傳》載,蘇秦游說秦惠王時說:「秦四塞之國,被山帶渭,東有關河,西有漢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馬,此天府也。」 這是「天府」這個概念的濫觴。
為什麼中國人喜歡將這種三面圍合、一面開闊的地方作為理想的居住之地?主要原因還是認為這樣的環境有安全感。三面環山,一面開闊,就意味著三面已經有山作為屏障來拱衛,只有一面臨敵,這對於防守而言,的確是一種理想的地形。將這種觀念擴展,將這種地形擴大,風水就變成了天府。
說到這里,我們又引出了「天府」的又一個很重要的含義:天府是安全之地。
關中盆地、四川盆地之所以被稱之為天府,很重要的是先人認識到這里是安全的。
像華北大平原、長江中下游的諸多大平原和東北大平原,古時候往往是群雄逐鹿之地,不是天府。
如果我們找來一張地勢圖察看,我們就會發現古時候被稱為天府的7個地方都不是大平原,都有山可依傍。
安全不僅僅是指能承受攻擊,抵抗入侵。安全也有無危險,安然、安定、安詳之意。
更深層的安全,是糧食或食品的安全。一切榮華富貴,一切高樓大廈,一切現代化的工業產品,皆可舍棄,唯獨吃的,不可舍棄。所以說「無糧不穩」,一個沒有天府的國家,是不穩的。
如果我們對「天府」這個詞,進行一番詞源探索,或許更能幫助我們尋找出天府的隱含之義。
「天」,會意字。一個人頭上頂著一片東西天空,引申義為天然而非人工。
「府」,形聲字。從廣,表示與房屋有關,付聲。廣既然表意,府的含義應在廣中。「廣」,原讀yǎn ,甲骨文和金文的寫法很像房牆和屋頂,其含義是依山崖建造的房屋。引申義:寬大的房屋。《說文》段玉裁註:無四壁而上有大覆蓋,其所通者宏遠矣,是曰廣。
天府,意為天然的府庫。從詞源來看,所謂天府者,天地似屋也。
安全的「安」字,是一個會意字。「女」在屋宇下,就意味著安全無危險。天地似屋,首先給人的就是安全感。從這個角度,也驗證了天府是給人以安全感的地方。
天府,天地似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天府雖是天然府庫,但並不排斥人的作為。人的作為只是彌補天的不盡人意處。比如氣候變化導致的旱澇之災。但人的作為並不想控制天。比如最早的天府關中盆地,如果沒有人的作為,也難以成為豐衣足食、生活無憂之地。早在戰國時期在關中修建的鄭國渠,就是選取涇河流經的地勢高亢處,開渠引水,通過網狀的渠道系統,讓部分涇河水自流灌溉關中大地的。
成都平原在都江堰未修之前,還不是天府。都江堰建成之後,《華陽國志》卷三《蜀志》稱成都平原「沃野千里,號為陸海,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故記曰水旱從人,不知飢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
鄭國渠、都江堰都是讓河水自由地流淌,澆灌田地似乎是河水在流淌之時順便而為。而現在建在涇河和岷江之上的一座座水電站是強迫河水進入它們的囊中。
天府還是以天為主。它主要的產品是糧食、瓜果菜蔬及其他農副產品。今日太湖平原、閩中一帶這些昔日的天府及珠江三角洲一帶已經工廠林立,成為了世界的加工廠,還能稱它們為天府嗎?
天府,天地似屋。意為我們的先人把大地當席,以天空為屋頂,天地之間皆是我家也。但是今天,那些為了所謂的財富和發達,為了所謂的經濟高速增長,為了少數人當官或者成為億萬富翁的美夢,不惜把藍天染黑,把空氣變濁;那些向藍盈盈的河水、湖水中排放廢水、污水,讓水中的魚蝦絕跡;那些用黑水、化學水、重金屬含量很高的水,澆灌萬頃良田,把土地也污染了的地方,即使過去號為天府,今天它們還能保持天府的桂冠嗎?
天府最深層的含義是追求一種天人合一的生活,這是一種東方的智慧,不同於西方征服自然的思路。天府的深層含義是簡單的生活,內心的愉悅。
昔日的東方天府,今日變成了西方的工廠,「桃花源」成了「專業鎮」發達了,富裕了,但代價呢?
今天我們的版圖上還有多少地方能夠讓我們以「天地為屋」呢?
④ 中國古代史上的五帝是指哪五帝
五帝
①黃復帝、顓頊、帝制嚳、堯、舜(《大戴禮記》);
②庖犧、神農、黃帝、堯、舜(《戰國策》);
③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呂氏春秋》);
④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少昊、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偽《尚書序》);
以其經書地位之尊,以後史籍皆承用此說。於是這一三皇五帝說被奉為古代的信史;
⑤黃帝、少昊、顓頊、嚳、堯(《資治通鑒外紀》)。
⑤ 《地理·中國》十大地理懸案
鄱陽湖魔鬼三角
鄱陽湖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國第二大湖,位於江西省北部。「浩渺鄱湖水接天,波翻浪涌競爭先;連江通海胸懷廣,滋養生靈歲復年」。鄱陽湖上承贛、撫、信、饒、修五河之水,下接長江。豐水季節浪涌波騰,浩瀚萬頃,水天相連。但是,它也存在一片類似於「百慕大」的神秘水域。
「百慕大危魔鬼域,鄱湖也有類同區;離奇神秘舟船警,險象環生不是虛」。鄱陽湖老爺廟附近的水域,是一片離奇神秘的水域,位於江西省都昌縣多寶鄉,是鄱陽湖連接贛江出口的狹長水域,有「拒五水一湖於咽喉」之說,南起松門山,北至星子縣城,全長24公里。在半個多世紀里,百餘艘船隻在這里離奇失蹤。這片魔鬼水域被人們稱為「中國的百慕大」,又稱「鄱陽湖魔鬼三角」。
945年4月16日,2000多噸的日本運輸船「神戶丸」號行駛到江西鄱陽湖西北老爺廟水域突然無聲無息地失蹤(沉入湖底),船上200餘人無一逃生。其後,日本海軍
鄱陽湖魔鬼三角
曾派人潛入湖中偵察,下水的人中除山下堤昭外,其他人員全部神秘失蹤。山下堤昭脫下潛水服後,神情恐懼,接著就精神失常了。抗戰勝利後,美國著名的潛水專家愛德華·波爾一行人來到鄱陽湖,歷經數月的打撈一無所獲,除愛德華·波爾外,幾名美國潛水夫再度在這里失蹤。
六十年代初,從松門山出發的一條漁船北去老爺廟,船行不遠便消失在岸上送行的老百姓的目光中,倏然沉入湖底。
1985年3月15日,一艘載重二十五噸,編號「饒機41838號」船舶,凌晨六時半在晨暉中沉沒於老爺廟以南三公里處的濁浪中。
1985年8月3日,江西進賢縣航運公司的兩艘各為二十噸的船隻,亦在老爺廟水域神奇般地葬身湖底。同一天中,同在此處遭此厄運的還有另外十二條船隻!
1985年9月,一艘來自安徽省的運載竹木的機動船在老爺廟以北附近突然笛熄船沉,岸上行人目睹船手們抱著竹木狂呼救命,一個個逃到岸上後嚇得魂不附體,不敢回頭望濁浪翻滾的湖面。
1985年,在老爺廟水域沉沒的船隻有二十多條。
1986年3月15日,江西省豐城縣小港鄉編號為「豐機29356號」,載重量為二十噸的機動船,在老爺廟水域航行,突然,狂風驟起,惡浪狂舞,頃刻間,大船無奈地搖動著沉入湖底。
1988年,據都昌縣航監站負責人透露又有數十條船隻在此水域沉沒。
2012年,也有一艘日本漁船來此搜寶,奇怪的是,一船的人和大批珠寶都消失了,至今還無下落。
曾奪去許多無辜生命,毀滅過許多寶貴財富的鄱陽湖「魔鬼三角」,屢屢顯露殺機、製造慘案的秘密,究竟何在呢?問題似乎變得越來越令人不可捉摸,令人費解。這是個亟待解開的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