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歷史之中國歷史人文地理學習心得
A. 急求關於歷史和地理的書籍讀書筆記等,
歷史地理札記•筆記第十一
2009-10-23 19:38:18 來自: 無咎 (聽雪樓)
中國歷史人文地理的評論 3
09年3月至6月
《中國歷史人文地理》,鄒逸麟主編,社會出版社,2001年4月第一版
一、過去的歷史,歷史教科書其實在疆域這方面是很不實事求是的,而是從政治方面,歷史受政治所要挾,從現今政治的角度來寫過去的歷史,今日的疆域如何,往日的疆域就在今日疆域的歷史上寫,比如朝鮮半島、越南,因為他近日民族國家還存在,就努力為他在古代還原現在的疆域,而西藏、內蒙、新疆、台灣——台灣還有問題——因為他今天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因而就在往日的歷史上努力將其打造成自古以來,自很古以來就一直是中國的一部分。這兩方面都很明顯是很不正確的。就宋所寫的,該書第一章特點的第三方面,「從歷史事實出發來闡釋歷史。如並不因為朝鮮與越南是獨立國家而遮掩其過去是我國領地的事實,不像過去一些史學家把當時對朝鮮等地的用兵看做是侵略」,從這一點來說,這本書是做得不錯的;
四、我國自古以來基層行政區劃最低一級的往往是最穩定的,而第一級區劃,即中央以下往往變化很大,這多出於政治的考慮,即便是因為經濟,如蘇南、蘇北,其目的也在於中央更好的控制整個中國,維持大一統。而地方,如縣城、鄉鎮、村落,有的則延續了幾千年,而與朝代興亡無關,所以感覺很多時候老百姓的生活與政治無關,(這可能就是中華民族文化延續的原因——歷經元清異族入侵——體系不亂;最低基層行政與高級政區在文化上是割裂的),上升不到那麼一個高度,進而會懷疑政治存在的意義,「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如果愚夫愚婦不知道這些,只知道吃穿用足,是不是會更好些……
(按:近觀所謂外國漢學家書——實不理解宋末士大夫之殉國。他們是五歲孩子放牛,自然不會理解。)
十、聽李教授講座,講到東西方人口之對比,中國古代人口增長之特點,與西方比較。可提之處有中國傳統是一夫多妻制,從禮儀檯面上講,目的在於傳宗接代,中國人口自古眾多,是在於大眾思想必有保存後代之想法,這就從總的層面上講,會保證整個中國的人口不會有大的衰減,這個是在正常的情況下,即使遇到災荒、戰亂,人口一下子有大的銳減,但一旦穩定下來,中國傳統的道德機器又馬上發揮其強大的作用,人口很快又會回升到戰亂前的水平;
十一、上面提到戰亂、災荒,這也是控制人口的一個古代的非人為機制,一旦生產力無法負擔超額的人口,這些矛盾便會涌現出來,不單是戰亂與災荒,國家制度也會受到沖擊,這些應然的反應也又像一個機器一樣,又將人口降低到與生產力適應的水平;
(按:譬如財政里的自動穩定器,又譬如賤買貴賣。 可是自進入機器時代,這些傳統的自動穩定器都失卻其作用,譬如今日如何體弱之幼兒,都不至於早夭)
十二、另一個就是中醫,中醫的先進來保存中國的人口。但是據說中醫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倪匡說:我不是不相信中醫,我只是不相信有人會用。) 我想古代中國人壽命比西方人長,一大原因可能在於中國人健康的飲食習慣與生活習慣,比如喝開水,吃熟食;據說中國人牙齒普遍比西方好,乃是多食纖維食物之緣故;
十三、另外,每次中國人口的銳減,下一次制度又會自動使他平衡;而西方人口的銳減卻最終導致了西方體制的變化,所以中國古代成熟的太早,制度太過完善,反而阻礙了中國近現代的蛻變;
十五、歷代造成人口銳減的戰爭,尤以少數民族入侵為甚,p136,元之南侵,金朝戶數下降到13%,四川下降到4%;
十七、中國古代人口分布的變遷與中國古代經濟中心的轉移幾乎是一致的,而且這兩項是互作用,共附共生的,人口的轉移會促進轉移地勞動力的增加,促進其經濟的增長,而人口的轉出地則因為其勞動力的下降,而進一步使其經濟下降,另一方面因為人口轉移到的熱點地帶經濟增長的加快,而進一步吸引轉出地人口轉出的加快;這就是經濟與人口遷移相依相存的作用。P142
二十二、蒙古高原上自古民族眾多,然留至今日者,只一蒙古族,可見得漢族對蒙古族同化之失敗;蒙元之時,蒙古還有其四大汗國,在伊斯蘭,在印度,都與當地人融合的好的很。我認為民族融合是弱小民族之提升,強勢民族再獲內在動力之大因素,甚而可以消滅人種之分歧,消弭戰爭,民族融合之妙,非一言所能盡述。 蒙古人和漢人融合的不好,和元朝蒙古皇族普遍水準低,素質差,頭腦固執有很大的關系; 如分人種優劣的那幾個等級; p168
二十三、清朝滿族統治者一度禁止漢人出關外,以保護其土地,沒想到最後保護其土地的,恰是這些千方百計去了關外的漢人;
二十四、p173 「到鄭氏統治的末期,全島人口達25萬,其中十五萬是來自大陸的漢族移民及其後裔」,真不知道台灣人老搞什麼本省人、外省人有什麼意義,生生造出個民族來;更把一個高山族分成好多個小民族,一個山頭一個民族,如阿美族之類,無聊,且生造出許多矛盾來。最不智者即為此也,天下大同為萬世不可跌破之真理也!
(9月19日按:之前看白壽彝中國通史第一卷,發現高山族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民族調查未曾進行,所以他們非要分成很多民族,如果真有非政治的依據的話,也未嘗不可;)
二十六、看王孝通《中國商業史》,其中每把朝代之興衰寄之於商業,譬如秦之統一六國,不在於商鞅重農抑商,而在於商人呂不韋當了秦的丞相之後,改易商鞅的政策,大興商業,才最終導致秦的富強。很明顯他這個觀點是不對的。作者在寫商業史,故每每都扯到商業上去。中國社會從來都不是一個商業社會,作者也承認,中國近代之屈辱史,其一端也在於商業不興。而中國自古商業不興,就是因為中國從來只是一個農業社會,因為農業發達,物產豐富,所以商業存在的意義就不那麼大了。回到上面的問題,我們從初中歷史課本上就知道了秦之統一六國,其根基在於商鞅,在於商鞅重農抑商的政策,在於秦農業的發展。 此書亦提到了這一點。P178
二十七、p186,書上說道,在古代的社會生產條件下,農業的發展與人口數量基本上是成正比的,即使到了毛澤東時代,「人多力量大」還是深入人心。因此又回到經濟重心南移的問題上,基本上經濟重心南移與人口的南遷是重疊的問題;
二十八、中國古代農業技術的發展(輪作、輪荒、施肥、一年兩熟……),無非是發明新農具,創造新的種植制度,但總之都是精耕細作。這就是與現代農業的區別所在,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是大農庄式,大片土地機械耕種式,而多出來的人口,全部做服務業,作為農業服務的服務業,將農民解放出來,以服務業代替農業,同時獲得更多的由於農業的高效率而產生出來的利益;
三十一、(外一則)凡我心中有事之時,即片刻放不下,或以為該備要之事繁,而我獨使其簡;或以為該備要之事簡,而我獨使之繁,總之其縈繞於腦,揮之不去,不可或忘,而無法做其他事,如看書;但偏偏可去看電影,但我已浪費這許多時間,再去看會覺有愧於心。
我之煩惱,看似可笑,可真真切切不至結束不至紛至沓來那一刻而不可結束也!
寡人之愁,愁無可愁,愁後又愁,想以酒澆愁,又生新仇,且以書愁,聊以解愁,俟有佳人,陪我消愁,愁愁愁愁,無盡之愁……
三十三、商代都城之遷徙,是出於政治軍事的需要;
西周時各城邑之間的關系乃是宗法關系
三十四、歷代城邑的氣質是與王朝的氣象一樣的,王朝中興,則城邑布局無拘無束,p312,秦的阿房宮,漢武帝將建章宮建在西牆之外;如果疆域分裂,或者王朝凋敝,則會出現大批以廢墟形態出現的城市,p318,魏晉南北朝;再如曹魏,p322,「在北方……價值觀念」,城牆是價值觀的體現。
三十六、商業之發達,在於商品之需求,商品之需求,在於人口,人口超過其所在區域之供給,無法負荷,則產生商業;
商業的存在,依賴於兩方面,需求與供給。古代商業的產生,要麼它是某種產品的原產地,要麼就是它的人口數量達到一定規模,急需一定數量、一定種類的商品;
這又聯繫到移民,以及移民原來的種植技術與習慣;
三十九、商業也可定義為整個商業區域內的互通有無;
B. 如何學習中國歷史地理文檔
一、了解現代歷史地理學的性質和歸屬
什麼是歷史地理學,我們認為現代歷史地理學應是研究人類歷史時期地理環境變化及與人類和人類社會發展的關系的科學。
長期以來,對於歷史地理學的學科歸屬問題爭論較大,歸納起來有四種說法:
一種說法認為歷史地理學是歷史學的輔助學科。這種觀點認為,中國古代沿革地理一直是歷史學的一門輔助學科,主要是探討歷史上州縣興廢和疆域變遷,進而為歷史學的研究提供輔助,為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提供空間的定位。故在很長時期內,人們一直認為歷史地理學是歷史學的一門輔助學科。在全國高校歷史系的教學中,中國歷史地理學在一些學校是作為專業必修的基礎課,一些作為專業選修課。
一種說法認為歷史地理學是地理學的一個分支,即地理學的一門輔助學科。持這種觀點的專家認為,歷史地理學研究的對象是地理環境,是與現代地理學的研究對象相同的,而其研究工作主要是復原過去的地理環境,進而闡明當前的地理環境的形成和特點,為當代地理學服務。這種說法成為目前歷史地理學界的主流觀點。
一種說法是歷史地理學是歷史學與地理學的一門交叉學科。由於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地理學,而研究時間、資料和方法又多是歷史學的,認為歷史地理學是一門交叉學科,或邊緣學科,新學科。歷史上便有所謂「史地不分家」之說,一不了解歷史地理學的人,往往還認為是中學的歷課與地理課的簡單重合。
當然,隨著歷史地理學學科的發展,已經有些學者感到歷史地理學應是一門相對獨立的、綜的科學。其實早在20 世紀60年代中國已經有人感到歷史地理學應是一門獨立的學科。20 世紀 90年代以來,許多學者公開認為歷史地理學應將社會歷史發展與地理環境作為最重要的研究內容,提出歷史地理學應是一門獨立的綜合的學科。
不管學科歸屬怎樣,中國歷史地理學目前在歷史教學中受到的關注是其他學科所沒有的,這體現了中國歷史地理教學在歷史教學中的地位的重要。
現代歷史地理學是研究各個歷史時期地理環境變化及與人類和人類社會關系的科學,歷史上的人地關系是這門學科的核心。現代歷史地理學的學科特色主要是盡全時空和人地互動,這應成為我們學習歷史地理學最終應樹立的理念。要達到這個境界,則首先要對一些歷史地理學的基本知識有所了解和認識,這是我們歷史專業的中國歷史地理課教學所要達到的基本目的。
二、掌握中國歷史地理的基本內容
歷史地理學的內容十分豐富,但各方面要求掌握和理解的內容和重點並不完全一樣。
歷史自然地理是歷史地理學的基本背景,是承載歷史人文地理各種景觀的舞台。作為一名中學歷史教師,了解歷史自然地理知識,是了解人類產生以來人類環境變化及與人類關系的關鍵,也是進一步學習歷史人文地理的基礎。在歷史自然地理中,歷史氣候的變化影響著水文、植被、土壤、海岸等方面的發展趨勢,故歷史氣候變化的學習應是歷史自然地理學習中最重要的內容。從學習這個角度上講,我們需要了解近五千年來中國氣候冷暖的周期性變化規律,並對這種周期性氣候變化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有一定的認識。如果從研究的角度來說,則還需了解這些周期性變化的主要特徵、產生變化的自然和社會原因,怎樣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從考古學、物候學、文獻學、現代觀測資料來復原過去氣候的方法。植物生長特性和周期、年輪判讀法、動物的生長特性、海平面的升降、雪線的升降、冰川的變化等方面的知識對學習歷史氣候地理用處十分大。如果從更高的要求出發,學習怎樣復原過去的森林覆蓋率、河流徑流量、土壤肥力變化、野生動物分布變遷等也是十分重要的。
歷史人文地理是我們學習歷史地理的主要內容,我們如果將歷史地理學作為歷史學的一門輔助學科來看,學習歷史地理學的這部分內容就是為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中國歷史發展服務的。
歷史政區地理是歷史人文地理最傳統的部分,學習者應完全掌握實行郡縣制以來這兩千多年來中國行政區劃的基本變化規律,並初步了解這種變化與中國傳統社會的關系。進一步研究,則應從行政區劃與中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各個方面來考慮兩者之間的互動關系,並對現實行政區劃的實踐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像秦漢時期的郡縣制、監察州、道、都護府,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僑置郡縣、土斷、雙頭州郡,唐宋時期的道路制、都督府、羈縻州、市鎮、軍、監、頭下軍州和元代以來的行省、道、市等有特別意義的行政區劃變化都應是重點了解的。
中國歷史疆域地理主要是分析近五千年來,在東亞地區一千三百多萬平方公里地域上繁衍生息的各民族的疆域變化。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歷史疆域史不應僅是幾個中原核心王朝的疆域變遷史,而應是活動在這個時空內的所有民族和政權的疆域變遷史。歷史疆域地理的學習重點應是近代中國疆域的變遷史,西北和東北疆土的喪失、外蒙古的喪失、南海諸島的爭端、中印和中越邊界的變化等都是十分敏感而重要的內容。
歷史經濟地理是歷史人文地理學習中內容最多的部分,廣義的歷史經濟地理應包括經濟區域的演變、農牧分布線的推移、農業植物的嬗變、手工業分布、交通通道的變遷、城鎮的分布、人口的分布變遷等內容。傳統中國社會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業經濟的發達程度左右著整個經濟的水平,故在學習中要特別注意。以農業為核心的經濟區域地位的升降應是歷史經濟地理學習的重點,其中唐宋之際中國經濟中心的東移南遷的過程及其原因,應是重要的學習內容。在學習這個問題時,要充分利用歷史地理從人地關系思考問題的優點,除充分考慮社會的因素外,更要十分重視自然因素,特別是氣候變化帶來的一系列環境變化的因素。同時,從技術層面分析,農業經濟的發展也是一個新的學習角度,如漢、宋、明清三次農作物的引進對中國農業產業結構的影響,應該引起我們的充分重視。
歷史交通地理在古代承載著主要的信息傳遞功能,各歷史時期的主要交通通道也應成為學習的重點。如歷史上的直道、馳道、西北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隋唐和元明清的大運河,都是十分重要的內容。與交通有關的是城市的分布變遷,城市分布變遷與經濟區域重心的發展變化關系十分大,故歷代重要的都城位置變化和重要的經濟都市分布變化也是歷史城市地理學習的重要內容。 歷史人口地理在傳統社會里也可以包括在歷史經濟地理中,因在傳統社會里人口數量是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當然,由於歷史人口發展的重要性,我們也可以單獨分出來學習和研究。
歷史人口地理與人口史的學習方法和側重有所不同,相比而言,歷史人口地理的學習更應看重歷史人口的地理密度變化。在歷史人口地理學習中,人口流動產生的移民現象也是一個學習的重點。與移民史不同的是,移民地理的研究更重視人口移動造成的人口和經濟要素的空間變動及其原因和影響,特別是造成資源與產業配置的變化,尤為重要。一些重要的歷史移民事件,如歷史上的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和永嘉之亂、安史之亂、唐末波動、靖康之亂等事件造成的北方民族南遷,明清時期的湖廣填四川、闖關東、走西口、跑口外、走台灣,都是應重點掌握的典型,是對中國歷史發展有較大影響的事件。
歷史文化地理的學習應重點掌握歷史人才和學校書院分布的變遷,這是與中國經濟文化分布的東移南遷關系十分密切的。至於文化地理的其他部分由於目前在歷史地理領域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和全面,對於它的學習還需更多地本著從探索角度來分析一些問題。
三、熟悉有關中國歷史地理的著作
為了更好地學習中國歷史地理,閱讀一些中國歷史地理書籍是十分必要的。
中國青年出版社在 1981年出版了一本 《中國古代史常識·歷史地理部分》,簡明扼要,重點突出,是我們學習中國歷史地理學的一本入門書籍。1985 年以來,先後出版了 11 部中國歷史地理的通論性專著和教材,即王育民的 《中國歷史地理》、馬正林的 《中國歷史地理簡論》、張步天的《中國歷史地理》、鄒逸麟的 《中國歷史地理概述》、史念海的《中國歷史地理綱要》、陳昌遠的《中國歷史地理簡編》、韓賓娜等的 《中國歷史地理》、陳代光的《中國歷史地理》、張全明等的《中國歷史地理論綱》、李恩軍的《中國歷史地理學》、耿占軍的《中國歷史地理學》。今年,我編著的 《中國歷史地理學》教材和主編的 《中國歷史地理》教材也將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這些專著和教材都是我們初步了解中國歷史地理的重要讀物。如果需要進一步的學習,自然地理方面可參閱中國科學院編著的 《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一書,人文地理方面可參閱鄒逸麟主編的《中國人文地理·歷史人文地理》一書。歷史地理的學習中閱覽歷史地圖是十分必要的,這方面可以參考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全書共 %冊,主要是歷代政區和疆域圖。如果在學習的同時有探索的興趣,可以先了解研究現狀,可參考杜喻等主編的 《中國歷史地理學論著索引》和華林甫編著的《中國歷史地理學五十年》兩書,並可閱覽《歷史地理》和《中國歷史地理論叢》兩個專業刊物。在此基礎上,再閱讀有關歷史地理的重要歷史文獻。
四、學習歷史地理學應注意的問題
由於歷史地理學特殊的學科特點,我們在學習時要注意以下五個方面的問題:
1. 現代歷史地理學涉及學科知識眾多,主要涉及歷史學、地理學、地質學、生物學、考古學、物候學、統計學、人類學等學科,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過程中要充分了解有關知識和技能,在探索中學習,不斷向其他學科的同事學習,廣泛涉獵其他學科的文獻。
2.現代歷史地理學的核心是人地互動和盡全時空,這樣,對地理學的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樹立空間觀念對每個學習歷史地理學的初學者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
3. 現代歷史地理學由於其研究方向越來越向統計計量發展,故對歷史地理學的學習更應樹立數量觀念,如人口的地理密度、氣候的溫度波動、植被覆蓋率、生產的產量、墾殖指數、江河的徑流量等都是十分重要的數字統計。在學習中要善於將難以量化的因子量化並進行比較,是歷史地理在思維方式上的優勢。
4.由於歷史地理學特殊的學科特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就成為學習和研究歷史地理學的座右銘。對於剛開始學習和研究歷史地理學的學生來說,樹立和培養熱愛自然,走向野外的志向尤為重要。一方面我們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自然和社會的變化,一方面要求我們有一種探險獻身的吃苦精神。
5. 歷史地理學涉及的歷史文獻比其他歷史學分支的文獻更廣泛,因為一切政治、經濟、文化現象都是以一定的空間為背景和舞台的。這就要求我們的學習和研究者不僅只利用正史、會典、會要、實錄等史籍,還需要廣泛地涉獵各種野史筆記、詩文集、地理志和各類雜著,盡全一切空間資料,也就是對歷史上的重要歷史地理文獻應盡可能涉獵到,如各代的地理總志、正史的地理志等是必讀之書。當前由於二十五史和四庫全書都有了可供檢索的光碟,故對這方面的資料應充分運用,但需與原始版本核對比較,以防出錯。
現代歷史地理學是一門正在發展的學科,我們應以一種發展的和探索的眼光來學習這門課程。一方面由於對其生疏,我們首先要掌握相關的歷史地理名詞,熟悉一些重要的概念,一方面我們在學習中應積極發揮主動性,使這門學科在學習和研究中日趨完善。
C. 怎樣學習中國歷史地理學,學習地理學需要掌握哪些要點
關鍵詞:初中地理
初中地理的學習技巧,你都知道多少?
在學習初中地理的時候,需要有專業的方式,認真了解,了解所學的知識,明確各部分的知識點及其相互關系之外,我們還必須充分的運用這方面的知識,使我們的初中地理成績更好,使自身得到更好的發展.
並且在學習當中如果有自己解決不了問題,需要和老師進行討論,這樣可以及時的把每一個難點都解決掉,並且加上教科書知識以及可以課外的知識,可以使自己的知識內容更加的豐富,讓自己的初中地理成績有所提高,但是學到的知識需要在一段時間之後進行再次練習,否則可能會出現忘記的情況.
以上就是學習初中地理的技巧,通過以上的內容,學會以上的方式之後自身的成績會有一定的提高.
D. 中國歷史人文地理上用什麼軟體
《環球人文地理》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