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人口的分布特徵
『壹』 中國人口分布特點是什麼
人口分布的是東多西少,滿足人口分布是大雜居,小聚居
『貳』 中國人口的分布特點是什麼
黑河——騰沖線東南部地區人口多,西北部地區人口少;
東部地區氣候溫暖濕潤,地形平坦,自然條件優越;東部地區交通方便,工商業發達
『叄』 看中國的人口密度分布圖,找出我國人口的地理分布特點,並分析其形成原因
中國人口分布特點:
1)黑河——騰沖線東南部地區人口多,西北內部地區人口少;
2)平原容、盆地地區人口多,山地、高原地區人口少;
3)農耕地區人口多,林牧地區人口少;
4)溫暖濕潤地區人口多,乾旱寒冷地區人口少;
5)開發歷史較久地區人口多,開發較遲地區人口少;
6)沿江、濱海、臨鐵路干線地帶人口多,交通不便地區人口少。
原因
1.東南地區氣候溫暖濕潤,西北寒冷乾燥
2.平原地區地形平坦,利於開發生產
3.東部耕地多,氣候好,農業發達,生產的糧食多,能夠養活的人口多。東部地區交通方便,工商業發達,城鎮多,城鎮人口集中也是人口密度大的重要原因。
『肆』 我國地理人口分布的特點
我國人口分布一般東部沿海地區多,西部內陸地區少,地理上主要以黑龍江漠河與雲南騰沖連線為分界線,東南多,西北少,東南國土面積佔全國的43%,而人口約佔全國人口的94%左右,西北地區面積佔全國面積的57%,人口卻只佔全國人口的6%左右,即有由東南到西北方向隨海高度的增加人口密度呈階梯遞減的趨勢,而這種趨勢還正在加強。 自然原因: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地形上東部以平原為主,有漫長的海岸線,西部以山地為主,西部地區大多為高原、荒漠,土地可墾殖率低,而且遠離沿海,在經濟的全球組織中處於邊緣腹地的地位,所以西部地區人口承載力比中東部地區低得多。 社會經濟原因:歷史上,自宋朝以來,中國的經濟重心逐漸由西部向東部轉移,由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轉移,良好的自然環境推動了經濟發展,近代以來,東部地區便利的交通為其發展與交流提供了極其便利的條件,為東部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東部良好的基礎使東部成為經濟發展的重心,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人口的流動,西部地區盡管人口密度比中東部低很多,但西部地區人口對環境的相對壓力已經大於中東部地區。西部地區的人口生理密度(以每公頃耕地面積計算的人口密度)已高於中部地區,西部地區的人口經濟密度(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所負擔的人口)不僅高於中部地區,而且高於東部地區,比東部地區高出的幅度達50%以上。
『伍』 中國人口分布的特點
我國人口地區分布的總特點是:東部多,西部少;平原、盆地多, 山地、高原少;農業地區多,林牧業地區少;溫濕地區多,干寒地區少; 開發早的地區多,開發遲的地區少;沿江、海、交通線的地區多, 交通不便的地區少。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按各省(區)人口平均密度可分成4類地區:①非常稠密區。每平方公里人口在400人以上,包括滬、京、津、蘇、魯、豫、粵、浙、皖等6省3市。本區土地面積較少,為89.1萬平方公里,僅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9.4%。而人口卻達到4.91億,佔全國總人口的38.8%,平均每平方公里高達552人。本區地勢平坦,水熱資源較豐富,開發歷史悠久,工農業較發達,交通方便,城市數量多,故人口最為稠密; ②稠密區。每平方公里人口在200-400人之間,包括渝、冀、鄂、湘、遼、閩、贛、瓊、晉、黔等10省市。本區土地面積為147.56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5.5%,人口4.18億,佔全國總人口的33%,平均每平方公里283人,高於全國平均人口密度的1.13倍。本區除遼、晉外,大部分處於亞熱帶、熱帶丘陵山區,水熱資源充沛,開發歷史悠久,農業、工業有一定基礎。 故人口密度較大;③較稠密區。每平方公里人口在100-200人之間, 包括桂、陝、川、吉、雲、寧等6省(區)。本區土地面積為155.36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6.3%,人口2.4億,佔全國總人口的194%,平均每平方公里155人,高於全國平均人口密度。本區除吉林外,基本上位於第二階梯,以山地、高原為主,社會經濟發展受到一定經濟限制,因而人口較少。但本區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四川盆地、漢中盆地、徑渭平原農業發達, 因而人口密度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④稀少區。每平方公里人口在100人以下,包括黑、甘、蒙、新、青、藏等6個省(區)。本區地域遼闊,土地面積為559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59%,人口1.13億人,只佔全國總人口的9%,平均每平方公里20人,遠遠低於全國平均的人口密度。本區地處邊疆和內陸,多高山、高原和荒漠,自然條件差,開發歷史較遲,交通不便,經濟基礎薄弱等,因而人口 很少。此外,在全國各省(區)、各地區內,由於自然、社會經濟條件的差異, 人口密度仍有較大的差別。例如,四川成都平原,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在800人以上,而川西山區每平方公里卻在100人以下。
『陸』 中國人口分布有什麼特點
我國人口分布一般東部沿海地區多,西部內陸地區少,地理上主要以黑龍江漠河與雲南騰沖連線為分界線,東南多,西北少,東南國土面積佔全國的43%,而人口約佔全國人口的94%左右,西北地區面積佔全國面積的57%,人口卻只佔全國人口的6%左右,即有由東南到西北方向隨海高度的增加人口密度呈階梯遞減的趨勢,而這種趨勢還正在加強.
自然原因: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地形上東部以平原為主,有漫長的海岸線,西部以山地為主,西部地區大多為高原、荒漠,土地可墾殖率低,而且遠離沿海,在經濟的全球組織中處於邊緣腹地的地位,所以西部地區人口承載力比中東部地區低得多.
社會經濟原因:歷史上,自宋朝以來,中國的經濟重心逐漸由西部向東部轉移,由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轉移,良好的自然環境推動了經濟發展,近代以來,東部地區便利的交通為其發展與交流提供了極其便利的條件,為東部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東部良好的基礎使東部成為經濟發展的重心,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人口的流動,西部地區盡管人口密度比中東部低很多,但西部地區人口對環境的相對壓力已經大於中東部地區.西部地區的人口生理密度(以每公頃耕地面積計算的人口密度)已高於中部地區,西部地區的人口經濟密度(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所負擔的人口)不僅高於中部地區,而且高於東部地區,比東部地區高出的幅度達50%以上.
『柒』 中國人口的地理分布特點是
我國人口分布一般東部沿海地區多,西部內陸地區少,地理上主要以黑龍江漠河與雲南騰沖連線為分界線,東南多,西北少,東南國土面積佔全國的43%,而人口約佔全國人口的94%左右,西北地區面積佔全國面積的57%,人口卻只佔全國人口的6%左右,即有由東南到西北方向隨海高度的增加人口密度呈階梯遞減的趨勢,而這種趨勢還正在加強。
自然原因: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地形上東部以平原為主,有漫長的海岸線,西部以山地為主,西部地區大多為高原、荒漠,土地可墾殖率低,而且遠離沿海,在經濟的全球組織中處於邊緣腹地的地位,所以西部地區人口承載力比中東部地區低得多。
社會經濟原因:歷史上,自宋朝以來,中國的經濟重心逐漸由西部向東部轉移,由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轉移,良好的自然環境推動了經濟發展,近代以來,東部地區便利的交通為其發展與交流提供了極其便利的條件,為東部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東部良好的基礎使東部成為經濟發展的重心,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人口的流動,西部地區盡管人口密度比中東部低很多,但西部地區人口對環境的相對壓力已經大於中東部地區。西部地區的人口生理密度(以每公頃耕地面積計算的人口密度)已高於中部地區,西部地區的人口經濟密度(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所負擔的人口)不僅高於中部地區,而且高於東部地區,比東部地區高出的幅度達50%以上。
『捌』 中國的人口分布情況及其原因
第一節 人口分布概況
一、人口分布的基本特徵
據1982年7月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結果,我國總人口為103189萬人(包括台灣省1827萬人、金門馬祖島5.8萬人、香港、澳門地區同胞538萬人)。這就是說在約佔全世界陸地面積6.4%的國土上,分布著佔世界20.6%的人口,我國的人口問題為世界所矚目。
我國的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14.4人(1987年),但實際在960萬平方公里國土上人口密度有很大差異。人口數量的地區分布是國家人口特徵的基本方面,研究我國人口的分布特點和各區域人口分布狀況、揭示人口分布的規律性,對於制訂區域人口政策、進行國土開發與環境治理,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人口的分布受自然條件、經濟發展以及社會、歷史等因素的綜合影響與制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一、致使我國各地的人口分布差異顯著。概括我國人口分布的規律性,具有以下幾點突出特徵。
1、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人口逐漸稀少。我國人口的分布極不均衡,絕大多數人口集中在東南部地區,西半部人口稀疏分散。如果自黑龍江省邊境的黑河市至雲南省邊境的瑞麗縣城劃一條直線,此線以東的面積約佔全國的43%,人口卻為全國的94.3%,而該線西部面積約佔全國的57%,人口只有全國的5.7%(表4-1)。
形成這個特點的原因是:東南部地區和沿海地帶地形以平原(包括我國三大平原)和丘陵為主、除局部較高的山峰外,海拔高度多在500米以內,平原一般小於200米,地勢低平,土地豐腴。瀕臨太平洋、有綿延18000公里的海岸線,受海洋影響較深,季風氣候顯著,氣候溫和,降水豐沛。這些優越的條件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和人口聚集。自公元4世紀東晉以來,除原有的中原地區外,我國東南地區也逐步得到開發,人口增長較快。特別是近代,由於帝國主義勢力的侵入,隨著殖民經濟和生產力布局的畸形發展,造成東南部一些地區人口的高度密集。在新中國建立後,為了使我國人口分布和生產力布局趨向合理,為了促進全國和內地經濟的發展,加強國防,支援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開發,國家通過調整內地和沿海區域的投資比例,組織由沿海向內地的人口遷移,制定不同地區相適合的人口政策等措施,沿海和內地及邊遠地區人口分布的極不平衡狀況在逐步變化。
2、平原地區人口稠密,隨地勢增高人口漸少。我國人口分布除在水平方向上極不均衡外,在垂直方向上也呈現出平原區人口密集,由平原向周圍的丘陵、高原和山地,隨地勢增高存在人口遞減的規律。若對照一幅地形圖來閱讀《中國人口分布圖》和《中國人口密度圖》的話,會十分清晰而鮮明地看到圖上展示的這一特點。
從全國范圍看,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三個階梯。位於我國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我國地勢的第一階梯,高原上山脈並列,冰峰疊起,具有「世界屋脊」之稱。在青藏高原的北面和東面,巨大的山脈與浩翰的高原、盆地相間分布,構成了我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較大的高原有內蒙古高原、雲貴高原和黃土高原;盆地有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和四川盆地。自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至雲貴高原東緣一線以東的地區是第三級階梯,地形以平原和丘陵為主,海拔高度大多在500米以下。我國人口分布隨地勢升高而減少也具有由東向西遞減的趨勢。
然而,我國地形的種類多樣,有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各類地形交錯分布,十分復雜,致使我國各區域人口分布在上述宏觀特徵和規律的基礎上,存在著明顯的局部差異。我國位於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和丘陵區合計佔領土總面積的22%,卻集中了全國近4/5的人口,平原和丘陵是我國人口的主要分布區(表4-2)。我國絕大多數人口分布在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區,這同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趨勢是一致的。但是在1000米-2000米高程帶人口所佔的比重則偏高,這主要因為位於這一高程帶的黃土高原的塬和墚、峁之間的川地、雲貴高原上的諸多大小盆地(壩子)和內蒙古高原的河套平原與銀川平原等,是農業發達區域,人口較稠密。而500-1000米高程帶的人口又顯然偏低了一些,原因在於它有大約1/3的面積分布在我國西部地區,如新疆和內蒙古的乾旱半荒漠與荒漠地帶,為人口極度稀疏或無人區。2000米以上主要是高原和高山地帶,我國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大多分布在這個高程帶。如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同胞,經過了長期生活和勞動,適應了高原和山地的環境,成為世界馳名的高原民族。目前,西藏最高的居民點達到了海拔4880米的高度,這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這個高程帶的人口密度更小。
地形和海拔高度之所以對人口分布產生顯著影響,是因為海拔增高氣溫和氣壓也隨之降低,它直接制約著人的生理機能和生命活動。隨高度增加而產生的寒冷、大風、熱量少、生長期短、以及平地少、坡地多、土層瘠薄、交通不便等,不僅使農業生產深受影響,對其它經濟活動也不利。因此,山地和高原的人口都不如平原地區稠密,而海拔高度和地形起伏愈大,坡度愈陡,這種不利因素也愈顯著。
3、人口絕大多數分布在鄉村。由於歷史的原因,至今我國的工業生產水平不高,城鎮化水平較低,城鎮人口比重小,農業在全國人民的經濟活動中仍然占據優勢,這是我國現階段的經濟特徵,也是目前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標志。這種情況對我國人口分布的基本面貌起了決定性的影響。
1982年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結果表明,居住在農村的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77.9%,人口總數為80386萬人,其中96%的人口從事農業。
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鄉村聚落(或稱自然村)約有450多萬個,平均每個聚落有180人,按我國的國土面積計算,平均每2.13平方公里上有一個鄉村,平均間隔0.68公里。但實際上我國各地農村聚落的大小及疏密,在地區分布上的差異是很大的,其分布的規律是同自然地理條件,生產結構與方式、歷史傳統等因素相關的。在我國北方平原地區,如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上,農村聚落規模大,有許多千人以上的大村,如:河北省的容城縣平均每個村落人口達1200多人,大約每百平方公里有30-80個村落,而在南方長江中下游平原的大部分地區,村落小,平均人口規模多在120-200人左右,村落數量多、密度大,每百平方公里有100個村落以上,如太湖流域達400-700個,江蘇省武進縣達470個,上海嘉定縣則多達700個以上。在低山與丘陵地區,農村聚落的規模普遍較附近平原區域小,如川東與川中低山丘陵、江南丘陵、浙閩丘陵等地,大量聚落僅為20戶以下的小村。村落分散乃是由於農用地狹小與零散所致。在我國西部廣大乾旱區域,農村聚落不僅規模較小,密度也稀,大面積牧業區內多為只是幾戶人家的聚落。只是在河西走廊、新疆綠洲等灌溉農業區及拉薩河谷,出現有數十戶以至上百戶規模的村落。
總之,在我國東部地區地勢低平,經濟發達,農村人口密集;而在西部地區廣布山地、少田缺水,農村人口稀疏。但鄉村人口呈面狀散布則是全國普遍的共同特點。
二、人口密集區
我國人口地理分布的不均衡,還具有局部差異極為懸殊的特點。有些地區人口高度密集,也有大面積區域人口卻極度稀少。從全國范圍來看,最引人注目的人口稠密區有:
1、長江下游和杭州灣沿岸
包括江西省安慶市以下的沿江平原、巢湖平原、長江三角洲、太湖平原和杭州灣兩岸。區內人口約7000多萬,總面積約9萬平方公里,城市集結成群,擁有上海、南京、杭州、蘇州等20個城市和85個縣。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778人,是我國人口高密度的地區。區內沿滬寧、滬杭、杭甬鐵路和長江口兩岸人口最為集中。這一肥美平原具有發展生產的良好條件,開發歷史悠久,目前工農業生產很發達,在我國經濟發展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2、黃淮海平原和山東半島
包括黃河、淮河、海河下游平原及山東半島,區內散布著北京、天津、石家莊、濟南、鄭州等40多個城市及380個縣,面積約50萬平方公里,總人口超過2.5億,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500人。區內人口密集,尤其河北省沿京山、京廣鐵路線兩側;豫東沿洛陽-鄭州-許昌-周口等市一線;魯西黃河和大運河沿岸及山東半島沿海人口最為集中。這里氣候溫和,地勢低緩,開發歷史悠久,素稱中華民族誕生的搖籃,歷史上較長時期是我國經濟與文化薈萃之地。
3、四川盆地
面積約15萬平方公里,人口7000多萬,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538人,包括成都,重慶、宜濱、瀘州等11個城市和95個縣。區內成都平原等地,自然條件優越農業開發歷史悠久,並有馳名中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發揮的效益,很早就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成都平原和重慶周圍的人口更為集中。四川盆地氣侯溫暖濕潤,2000多年來一直是我國農業發達的地區之一。
4、長江中游平原
包括河南省南陽盆地、湖北省江漢平原、湖南省洞庭湖平原和湘江兩岸、江西省鄱陽湖平原,面積約24萬平方公里。人口8000多萬,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333人。區內擁有武漢、長沙、株洲、南昌等20個城市和120個縣。本區是我國歷史悠久的農業區之一,建國後工業又取得了很大發展,成為我國新型的經濟發達人口稠密的地區。
此外,還有一些規模略小的人口密集區,如東南沿海地帶的珠江、韓江三角洲和福建中部、浙江中部、台灣西部等沿海平原,這一帶座落著廣州、佛山、深圳、江門、珠海、香港、澳門、福州、廈門、汕頭、溫州、台北、高雄等眾多大中城市。其次,渭河-汾河中下游地區,還有遼寧省中南部等地區,人口密度也很大。
三、無居民和極少居民地區
目前,我國還有大約佔全國面積19.32%的185.5萬平方公里的國土,由於自然條件太差尚難以改造和利用,不適合人類居住生活,成為沒有人口定居的區域。我國大面積無人區主要位於西半部,包括羌塘高原、塔里木盆地中部、阿拉善高原。
1、羌塘高原
青藏北部的藏北高原又稱羌塘高原,面積達58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高度超過5000米,冰峰疊起,雪山連綿,氣候極其干寒,曾有「干寒核心」和「死亡之地」之稱。年平均氣溫-8℃以下,最冷月平均氣溫低於-12℃,最熱月為12℃,年降水量低於150mm,日平均氣溫≥5℃的生長期不超過2個月。平均每60平方公里有1個定居人口,可以說,這里基本上是一個無人居住地區。
2、塔里木盆地中部
位於青藏高原以北,新疆南部。由帕米爾高原、昆侖山和天山山脈所圍成的巨大盆地中間,分布著浩瀚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同庫姆塔格沙漠,嘎順戈壁沙漠連在一起,面積約33萬平方公里,是我國最乾燥的地區,沙漠中心年降水不足15mm,乾燥度達80,①氣溫平均日較差常為20℃左右。有史以來,除了近百年來中外探險家、考察隊曾涉足外,這塊大沙漠一直是沓無人跡的世界。
3、內蒙古西部荒漠和戈壁
東起烏鞘嶺-賀蘭山、西至疏勒河,在東西綿延1000餘公里的長城以北,約29萬平方公里廣闊的區域,是流沙和戈壁的世界。年降水量在50--200mm之間,氣候乾旱,風沙肆虐,植被稀疏,有史以來,幾乎從無人定居。
四、人口密度的差異及分區
人口密度是指一定時期在單位土地面積上居住的人口數,是說明區域人口數量的重要指標,通常以每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數來表示。它只是一個平均數,一般而言,統計單元愈小和單元內的自然與經濟狀況差異愈小,它反映的數量指標就越接近實際狀況。考察人口密度,應不僅從總土地面積和人口數之比來分析,還應該注意到「人口經濟密度」狀況,如耕地面積與人口、資源蘊藏量與人口、產量(或產值)與人口、國民收入與人口等等。從實際意義上說,人口經濟密度大小更能反映一個地區的人口分布的合理程度,以及人口和資源條件及經濟發展的聯系和制約關系。因為,人口分布及其變化任何時候都離不開一定的社會經濟背景和具體環境條件,因此,為了主動地在經濟發展和人口發展之間建立更加協調更加合理的關系,就需要研究和評價各地區的人口密度特徵,以為上述關系的建立提供一個全面的科學依據。
1、省區人口密度的差異
我國人口密度最大的省市除上海、天津和北京三個直轄市外,就是江蘇省,山東省和河南省,以上三市與三省均位於我國東部沿海和以平原為主的地區。人口密度最小的省區是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這些省區分布在我國西部自然條件較差的邊遠地區。東部邊疆黑龍江和雲南兩省人口密度低於全國平均值。各省區之間人口密度的差異非常之大。如人口密度最高的上海市,平均為2044人/平方公里,和人口密度最低的西藏自治區平均1.57人/平方公里,相差達1302倍,若除去三個直轄市,以人口密度最高的江蘇、山東和河南三省平均密度為494.3人/平方公里,與人口密度最低的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平均密度為5.4人/平方公里比較相差為91.5倍。進一步以縣為單元看我國局部地區人口密度最高的是廣東省澄海縣,每平方公里1752人,最低的是西藏自治區日土縣、每平方公里只0.066人,相差達26553倍。據統計,平均人口密度超過每平方公里1000人的有17個縣,其中廣東省4個,上海市4個,浙江省3個,福建和台灣各2個,四川和江蘇省各1個。這17個縣面積合計為12643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0.13%,卻分布著1445萬人口,佔全國1.44%。另一方面,我國又有34個縣,人口密度不足每平方公里1人,其中西藏16個縣、青海8個縣、新疆5個縣、內蒙古3個縣、甘肅省2個縣。面積達196萬平方公里,佔全國20.4%,人口則不到59萬,僅為全國總人數的0.058%,人口平均密度同密度最高的前17個縣相差有3000多倍。
2、省區人均經濟指標與人口密度
(1)人均耕地的省區差異與人口密度。耕地是農業生產最基本的物質資料,也是構成區域工農業發展的基礎條件,人均耕地的數量影響著整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耕地總面積約為15億畝,占國土面積的10.4%,按全國人口平均計算,人均耕地約1.36畝,這項數值,各省區的差異很大。人均耕地最少的是北京、上海和天津三個直轄市,還有浙江,福建、湖南和貴州等四省,平均每人不到1畝。人均耕地最多的省區是黑龍江省、新疆和寧夏,這三個省區人均耕地都超過了3畝。各省區人均耕地數量多少,顯然受人口密度及耕地數量的綜合制約。如表4-3所示,人口密度大而耕地數量少的省區人均耕地少,人口密度小而耕地數量多的省區人均耕地多。
從表中可見人均耕地少於全國平均數的省區,其人口密度則大於全國平均的人口密度,而人均耕地多於全國平均數的,其人口密度小於全國平均人口密度。還可從省區耕地佔全國耕地之比重與省區人口佔全國人口的比重相比較,一般而言,人均耕地少的省區,其人口佔全國人口的比重大於其耕地佔全國耕地比重的數字,而人均耕地多的省區,其人口佔全國人口的比重則小於其耕地佔全國耕地的比重。另一方面,從絕對數量看,我國各省區人均耕地數量普遍很低,這就是我國人口總數以及人口密度大,而耕地總面積及耕地佔國土面積比重小所致。
(2)人均糧食的省區差異與人口密度。按與人口普查同步的1982年農業生產統計資料,1982年是個豐收年,這一年全國人平均糧食達到685斤。從各省、區具體情況看,人均糧食達800斤以上的有江蘇、浙江、湖南、湖北和吉林等5省。人均糧食最少的除三個直轄市外,為貴州、西藏和甘肅等省區,人均不到500斤。各省、區之間存在的這種差異與其人口密度、自然條件、生產水平以及各地農業生產的部門結構和在全國勞動地域分工中承擔的任務等因素有直接關系。人均糧食多的省、區,一類是自然條件優越,生產水平高的,如江蘇、浙江、湖南和湖北,這些省雖然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有的甚至人均不足1畝地,但生產水平和有利的自然條件起了重要作用;另一類是生產水平和自然條件較好,人口稀少(或較少),人均耕地多,如黑龍江,吉林。而貴州、西藏、青海和甘肅等省區,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但自然條件差,生產水平低,成為全國范圍人均糧食少的省區。
一個地區能提供給居民的食品數量,是制約該地區人口規模和人口密度的基本物質前提。從我國實際情況看,各地人均糧食的差異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各個地區農業生產水平的影響,只有隨著生產水平的發展,使土地的生產潛力不斷發掘和提高,才會逐步改善我國人口分布不平衡的狀況。
(3)人均工農業產值的省區差異與人口密度。我國各省區人均農業產值是以純農業人口平均計算的,各省區之間差異較大,但普遍偏低,反映我國目前農業生產率水平不高的現狀。人均農業產值最高的省區有上海、黑龍江、江蘇和吉林都超過400元/人,貴州、甘肅兩省最低不足200元/人。從人均工農業產值來看,以上海、天津和北京三個直轄市最高,其它省區依次為遼寧、江蘇和黑龍江,這三個省人均超過1000元。人均工農業產值最低的是貴州,還有雲南和廣西壯族自治區。高低之間相差16倍。造成明顯差異的主要因素在於各省區間城鎮工業發展水平及城鄉人口比重的不同。如:除三個直轄市外,遼寧省和黑龍江省城鎮人口比重達到35%,工業產值佔比重亦較大。江蘇省雖然城鎮人口不突出,但中小城市和鄉鎮企業發達,不僅數量多,勞動生產率也高,使得江蘇省工農業產值在全國首屈一指,達到736億元。貴州、雲南和廣西三省區工業發展水平低,城鎮人口比重小,這是三省區人均工農業產值低的主要原因。
以上闡述了省、直轄市、自治區的人口密度特徵。實際上很多省區內各縣的差異也很大(表4-4)。一般面積愈大、情況和條件愈復雜的省、區,差異愈明顯。
(4)人口密度分區。按照人口密度大小與人均耕地、人均糧食和人均工農業產值的多少,將我國大陸29個省區分為6個類型。①高人口密度區a.耕地少高產出類型有: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遼寧、吉林、山東、廣東、湖北、湖南。b.耕地少低產出類型有:安徽、河南、江西、貴州、廣西、福建、四川。c.耕地多較高產出類型有:山西、河北、陝西。②低人口密度區:a.耕地多高產出類型有:黑龍江。從目前狀況和發展潛力上看,內蒙古和新疆也屬於此類型。b.耕地多低產出類型有:寧夏、青海、甘肅、西藏。c.耕地少低產出類型有:雲南。
無論是高人口密度還是低人口密度區,完成由低產出型向高產出型的轉化,都要從控制人口和發展生產兩個方面入手。在高人口密度區一方面要嚴格執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數量的增長;另一方面要嚴格控制城鄉建設用地,堅決制止以任何理由亂佔耕地。發展生產,加快城鎮化進程,提高勞動生產率。在低人口密度區也要嚴格執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的自由增長,但鼓勵人材流入,加速人口的機械增長。努力實現城鎮化,因地制宜地發展生產,這樣,才能加快向適度人口方向邁進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