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人文地理教室

人文地理教室

發布時間: 2021-02-15 08:13:32

㈠ 地理老師能組織什麼課外活動

一、地理課外讀閱活動

地理教師(或實習學生)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向愛好地理的學生推薦並指導他們閱讀地理書籍、雜志、報紙等。如《十萬個為什麼》中的天文、氣象、地學分冊,《地球十講》,《科學知識宮·地球科學》〔美〕等國內外出版的大量地學科普書籍;與地理有關的科普雜志和報紙,如《地理知識》、《中學地理教學參考》、《地理文摘》、《天文愛好者》、《環境保護》、《中學地理報》等。

為克服目前中學圖書資料短缺的困難,可以組織「地理書刊借閱交流小組」,將學生中持有的這類書籍、雜志製成簡明目錄卡片(標明書刊名稱、持有者班級姓名),集中到借閱交流小組,為學生提供這方面的信息,由學生查閱卡片自行聯系借閱。如果可能,最好把這些書刊集中交學校圖書室代管,或者集中於年級(或班)組成的「小小圖書箱」,直接向學生借閱。

二、地理音像活動

是指組織學生觀看地理幻燈、電影、錄像、電視節目和聽地理廣播節目。現已公開發行的地理音像資料很多,如中國地理、世界地理都有系列幻燈片,並配有解說詞磁帶;天文知識、火山、地震、動物世界、各地風光之類的影片和錄像;鼓勵學生看「新聞聯播」、「祖國各地」、「世界各地」等電視節目;還可組織學生觀看地理味濃厚的電影故事片。通過這些活動,開闊學生眼界,擴大地理知識領域,培養學生的地理興趣。

三、地理參觀活動

根據當地條件,可組織學生參觀天文館、氣象台(站)、自然博物館、經濟建設成就展覽、民族風情展覽;參觀工廠、礦山,參觀農、林、牧、副、漁業生產;組織地理郊遊,觀賞山川湖海自然風光和各類人文地理景觀。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多接觸了解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豐富學生對各種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的直觀感受。

四、地理專題報告會

請從事地學工作的專門人員作通俗地理專題報告,也可由地理教師自己收集整理資料作專題報告。如天文知識、氣象知識、地震知識,神秘的南極、沙漠奇觀、珠峰考察,都江堰、葛洲壩水利樞紐、黃河的梯級開發、淮河流域的整治……等等。組織這類專題報告,要特別強調符合中學生的年齡特徵,突出趣味性。為此,報告內容要通俗易懂,能激發起學生的興趣,還應配以地圖、圖片、幻燈、錄像或電影,盡量使報告會生動活潑,切忌長篇大論、枯燥無味的講述。

五、地理「三動」活動

所謂「三動」是指每個參加活動的學生親自動手、動腦、動口開展的地理課外活動。這些活動對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收集整理資料、口頭表達、空間想像、板面設計等多方面的能力都極為有利,從中著重培養學生從事獨立工作的才幹。這類活動包括:

(一)製作活動

如製作小地球儀、區時計算盤、等高線模型、學校模型、當地地形模型、簡易經緯儀(或分別製作水平測角器和傾斜測角器)、日晷和縮放地圖等。

(二)競賽活動

即地理知識競賽。有關地理知識的競賽內容很廣泛,每次活動要圍繞一定的主題,涉及的面不宜太廣,尤其是初期開展更要注意緊扣主題,並盡可能與課堂教學的內容相配合。如拼圖、填圖競賽,天文、氣象、地震知識競賽,各地理要素單項知識競賽,中國或各洲地理知識競賽等。主題一經確定,在教師指導下,發動學生收集資料進行准備,成立命題小組負責編寫競賽題和答案,最後由學生主持開展活動。

(三)展覽活動

圍繞一定主題,由學生收集圖片、照片、實物等資料,舉辦小型展覽。如「世界風光展覽」、「祖國江山如此多嬌展覽」、「家鄉美展覽」、「黃土高原水土保持成就展覽」等。

(四)編輯活動

由學生自己收集信息,自己消化處理,編寫成各種專題的地理宣傳專刊。如地理牆報、黑板報、油印小報,時事政治地圖,地理剪報等。

(五)地理講座和會演活動

由平時愛好地理的學生,根據各自在某些方面的鑽研心得,採用生動活潑的形式,向學生宣講和會演。如「祖國頌」、「我愛長江」、「黃河自述」、「家鄉贊」等。其具體形式可採用詩歌朗誦、歌曲演唱、相聲、快板、對口詞、迷語、游戲等。這類活動花費時間和精力較多,不宜多搞,通常可插入班級的節日慶祝活動。准備充分,條件成熟時也可專門舉辦。

(六)地理野外考察活動

是教師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進行的實地考察活動。比地理郊遊的參觀活動要求高,是對地理事物和現象的深入觀察、分析、測量、研究活動。這是理論聯系實際,將書本知識到野外進行驗證並靈活運用的極為重要的一種形式。例如,對天象、地形與地質、氣象與氣候、水文、植被與土壤等的觀察、觀測、分析、研究。通過這些活動,可使學生對地理環境的認識更加真實准確,特別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對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形成敏銳的地理眼光有極大的促進作用。這類活動的特點是知識的運用、智力的訓練綜合多樣,技能的培養全面,理論與實踐融合的統一充分,對學生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形成十分有效。所以是應該大力提倡的地理課外活動形式。

六、地理調查活動

這是學生直接接觸了解社會、認識人文地理環境的一種方式,是有目的、有計劃的調查訪問活動。通過調查訪問能使學生認識各種人文地理要素,掌握收集人文地理資料的途徑和方法,加強學生與社會的聯系,提高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調查前要擬定好詳細調查提綱和調查表格。這類活動主要是配合高中人文地理的教學來開展。調查的范圍主要包括:

(一)居民點調查

就是調查居民點的分布狀況(繪制出居民分布圖),人口的增長狀況,居民的構成狀況:民族、性別、年齡、文化水平、職業等,人口發展計劃。

(二)工廠調查

調查工廠的類型、位置、規模、產值、利稅,原料來源,產品銷售途徑,勞動力素質,技術水平,發展規劃等。

(三)農村調查

調查農村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居民構成,主要農作物及其分布,耕作制度,農田水利設施狀況,土地利用狀況,機械化水平,鄉鎮企業構成,交通運輸狀況,農村發展規劃等。

(四)環境調查

了解被調查地區的環境條件,環境污染狀況及污染源,當前治理狀況,還存在哪些問題,今後環境治理保護的建議等。

寫出的調查報告應充分體現地理特色,多用圖表反映。

㈡ 西安外國語大學怎麼樣

二本院校
西安外國語大學(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簡稱「西外大」、「西外」,位於世界歷史名城古都西安,是新中國最早建立的四所外語院校之一,西北地區唯一一所主要外語語種齊全的高等學府,陝西省省屬高水平大學、新絲綢之路大學聯盟成員之一,博士學位授予單位。是一所以外語教育和人文學科為主體,社會學科、管理學科和理學學科協調發展的多學科外國語大學,國家重要的外語人才培養基地。 [1-3]
西安外國語大學始建於1952年,其前身是西北大學俄語系、蘭州大學俄語系、中共西北局黨校俄文班於1951年合並組建的西北俄文專科學校;1952年,中共西北局黨校俄文班並入西北俄文專科學校,學校開始招生;1958年更名為西安外國語學院;1986年被批准成為碩士學位授權單位;2006年更名為西安外國語大學;2013年被批准成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 [2]
截至2018年3月,學校長安、雁塔、振華和雅荷四個校區總佔地面積1593畝,建築面積80.1萬平方米,紙質、電子圖書文獻總量200多萬冊;下設22個學院(部)、56個本科專業;有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博士一級學科學位授權點、13個博士二級學科學位授權點,7個碩士一級學科學位授權點、74個碩士二級學科學位授權點、9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在校學生2萬餘人,其中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5700多人;教職工1300多人

㈢ 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地理

1、貴校的人文地理如何,客觀一些
回答:東北師范大學地理專業有國家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三個研究方向均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當然人文地理學也有博士學位授予權,據我了解帶人文地理學碩博研究生的導師多數擔任東北師范大學城環學院領導職位,相比全國其他高校,本專業實力較強,至少能排在前5名。
2、我今年大一 我想現在就一點准備 (我知道有點早了 ),我想知道什麼適合的資料嗎 最好具體些 如書名 作者 都是什麼
回答:資料主要就是往屆考題,參考書等,建議直接到東北師大資料室(正門左樓)購買,很便宜就能買到。
3、都靠什麼科目啊 聽說有 高數 數學學要掌握到什麼層次 【具體些
回答:英語、政治、高等數學(二)、經濟地理學或人文地理學(如有必要專業課建議直接到東北師大參加輔導班)。
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地理學專業-考研筆記http://www.57kaoyan.net/39_83_499.html

希望對你有幫助!

㈣ 地理因果關系的教學包括哪兩個過程

地理教學應講清人地之間的因果關系

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宜昌校區管理學院 曹詩圖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及人地關系時空變化規律的科學,是溝通自然與人文的橋梁。對人地關系的分析研究,應該說是地理學的「看家」本領。而人地關系的主要內容之一,則是人類社會與地理環境之間的因果關系。近代地理學的先驅洪堡、李特爾創立的因果關系論,旨在研究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相互作用的因果關系,試圖在自然歷史與人類歷史的多方面分析比較中,尋找二者之間的聯系與規律性。我國近代歷史上的地理教科書的編寫和地理教學,都很注重「人地相關」的因果關系分析。例如:1925年我國出版的《人生地理》教科書,在「導言」中即明確指出:「地理學之宗旨,在於研究地理與人生之關系,使吾人對於世界各地之風土人情,皆能解釋其因果,說明其系統,且能根據已知推考未知」。該書以人地關系為線索,系統論述了區位、地形、水利、土壤、礦產、氣候、生物與人類社會的因果關系。我國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之一竺可楨先生在1929年著的《地理教學法》一文中曾指出:「地理所授材料,大體分為兩大類,即生活與環境是也。」「兩者不可偏廢,須融會貫通,明其因果,述其關系。」

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我國的地理教學即注意人地關系的闡述。令人痛惜的是,在改革開放前的一段時期,由於受原蘇聯地理學界的影響,人地關系被視為資產階級地理學思想而遭到批判,自然與人文的聯系,在地理學學術研究和地理教學中被無情地割裂開了,至今仍留有難以癒合的創傷。

國外有一本著名的地理教科書《房龍地理──地球的故事》,該書由美國學者亨德里克·威廉·房龍於1932年寫成出版後,至今仍在世界許多地方暢銷。該書為什麼影響這樣廣泛長久呢?秘訣是房龍先生用形象生動的語言講清了人類與環境的因果關系。例如:房龍先生在講世界地理某個國家時,其思路與描述方法一般是這樣的:他首先介紹這個國家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山勢怎麼走,河水怎麼流,風怎麼刮,雨怎麼下等,他講這些地理環境主要是為講人而服務的,講它對人類自身及社會歷史、文化、經濟的影響,講在這個特定環境中,當地人是怎樣選擇了特定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來適應它,進而形成了怎樣的民族性格與民族文化。反過來,人們又以他們的特定方式因地制宜地改造、利用這種環境,並最終形成了現在這樣的國家。

遺憾的是,我國現今的一些地理教科書和一些地理教師缺乏這種「人文關懷」意識,未能注意講清人地之間的因果關系,有的甚至迴避、畏懼講清這種關系,以免沾上宣揚「地理環境決定論」的嫌疑。我國20世紀80年代出版的某本《中學地理教學法》,該書作者就將我國解放前某本地理教科書中關於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延續的地理分析視為典型的「地理環境決定論」進行了批判與否定,以告誡廣大中學地理教師不要誤入歧途。有的地理教育專家還對地理教材編寫中的「自然環境影響社會人文」的思路進行了批評。現在看來,這種思想觀點是值得反思的,我們不應該把人地因果關系分析這一地理思維精華當做糟粕拋棄,切不可將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分析與地理環境決定論混為一談。

筆者認為,地理教材的編寫,地理課程的講授,不注重分析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交互作用的因果關系,不注意溝通、點撥自然與人文的內在聯系,只講「人與地」,不講其因果道理,是一大失職!筆者所在的學校是一所工科性質的大學,所設置的專業均與地理學科沒有什麼聯系,但開設的《人文地理》選修課程卻深受學生歡迎,每學期選修人數達300餘人,大的階梯教室常常是座無虛席。這門課程強烈吸引學生的原因,就在於教師注重講清自然與人文之間的因果關系及地域分異規律,說「理」性強。學生學完這門課程後的最大收獲是感到弄明白了自然環境與社會人文事象之間的諸多內在聯系,培養了從地理空間分析事物的思維方法。認為老師講授的地理課程的思路與他們在中學學習地理課的思路大不一樣,並消除了以往輕視地理學科的偏見。作為現代地理教育工作者,我們要解放思想,不應故意淡化或迴避地理環境作用的分析,而應在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方法論指導下,理直氣壯地講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的重大影響,講清人地之間互為因果的關系。人地關系分析是地理學的試金石,不講或講不清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相互影響的關系及其交互作用的道理,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地理」,尤其是人文地理。

《青年參考》上發表過一篇《我厭惡無情的地理》的文章,作者認為:「地理終因是人的地理,如果地理學科不能通過地理揭示人的性格精神,解釋社會人文現象,那它就是一門死的學問,無用的學問,我們就有一百個理由厭惡它。所謂『人文地理』,如果沒有『人文』,也就是感情色彩或人文關懷意識,那麼『地理』也就不成其為地理了。而我們的地理課本恰恰犯了這種毛病。」筆者以為,該作者的觀點雖有些情緒化色彩,語言有點尖刻,卻是「實話實說」,頗有幾分道理。地理學應該是一門有血有肉有情感的鮮活學科,應該是充滿人文精神、密切結合歷史與現實的使人終身受用的學科,我們理應把它講得生動活潑,有「情」有「理」並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廣大學生。一些老一輩的地理學家(如吳傳鈞院士等)在回顧自己的學術道路時,認為他們的中學地理教師的教學及引導對他們從事地理專業的生涯起了相當大的作用。在我結識的一些地理教師中,也有不少中老年教師時常回憶起他們學生時代地理教師對人地關系的精彩講授。遺憾的是,這種情況在當今中學地理教學中已很難找到了。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當我們進入世紀之交的今天,當強調自然科學的人文關懷已成為國際共識的時候,如果本身就具有人文特徵並被稱為「溝通自然與人文的橋梁」的地理學,依然引不起人們足夠的重視,並且如果我們的地理教師至今仍不敢理直氣壯地談及地理環境的重要影響作用和講清人地之間的因果關系,又怎能讓學生科學地認識地理環境的作用,加強環境意識,樹立因地制宜利用自然的觀念和可持續發展思想,強化人地關系的教學,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人地關系應該成為我們地理教育工作者的共識,並成為進行地理素質教育的目標。

㈤ 怎樣才能學好地理呢

地理:
作為一門學科,學法上有著與其他學科許多共同點。如:科學的學習態度;勤動腦、勤動手、勤動口;耳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等;同時還有它獨特的學法。其實我們一直強調的就是科學的學習方法的思維方法。
一、地理學習的靈魂——地圖的利用
1、學會分類地圖包括日照圖、統計圖表、地形剖面圖、地質圖、地理景觀圖、地理原理示意圖、地理漫畫圖、地理數據圖、地理結構圖、地理等值線圖等。
2、學會讀圖①先讀圖的主題②看清圖例③注意細節④聯系實際
3、學會變圖①圖圖轉換(剖面圖轉換為平面圖)②圖文轉換
4、學會用圖①用圖歸納總結地理規律或特點②用圖記憶
中國地理:可看這幾方面的地圖,即:中國政區圖、中國地形圖、中國氣候圖(氣溫、降水量)、中國水系圖、中國資源圖(森林、礦產、水能、旅遊資源等)、中國農作物分布圖、中國工業分布圖、中國人口、民族、城市、商業中心圖、中國交通圖、中國自然保護區圖等。逐一看圖、記圖,甚至畫圖,中國地理的基本知識就掌握了。
學習世界地理:
1、要在十條線上下功夫(五條經線、五條緯線)。
2、找出十條線穿過地區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
3、在經緯度跨度不超過十度范圍內描一幅輪廓圖,說出其中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徵和人文地理特徵,並問一個為什麼?這樣你會發現你開始「腦」中有「圖」,「心」中有「理」了,地理不再是單調的文字。
二、地理學習的支柱——教材的理解
1、依綱據本,掌握地理原理、規律
①先將書讀厚:在書上作讀書筆記,加上自己的理解或找出自己的疑點
②再將書讀薄:將知識整理歸納形成主幹,構建自己的「思維導圖」。
2、利用課本,學會舉一反三
做到舉一反三,尋找同類地理事物的一般特點和規律。
3、利用課本總結和歸納,掌握地理學習的規律。如:
區域地理(大洲或國家):位置、范圍、人口、地形、氣候、河湖、資源、工農業、交通、城市。
相信經過努力,同學們一定會喜愛地理並學好地理的。
總之,是個積累的過程,你了解的越多,學習就越好,所以多記憶,選擇自己的方法。
祝學習成功!

㈥ 山西省太原市最好的高中有哪些要很詳細。

先給你官方的答案:
1.太原五中
太原市第五中學[1],簡稱「太原五中」,學校創辦於1906年,坐落在太原市經濟文化最繁華的迎澤區青年路中段,與風光綺麗、景色宜人的迎澤公園相鄰。學校佔地面積4.3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4萬余平方米。是山西省首批重點中學。
太原五中是一所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學校。早期共產黨人高君宇及王振翼、賀昌、王瀛、張友清、張叔平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彭真,都曾在該校就讀;太原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國共產黨山西省第一個黨小組、第一個黨支部,都在該校誕生。社會主義青年團太原地方執行委員會、中國共產黨臨時省委機關、中國共產黨太原市南部委員會,也在該校創建。
該校也是一所英才輩出的學校。為祖國培養和造就了不少出色的專家和學者。著名的社會科學家、馬克思主義理論家范若愚,著名的美籍華人物理學家任之恭,著名的歷史學家梁園東、許予甲,國家教育部副部長趙沁平,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防科技大學校長郭桂蓉,《人民日報》副總編張虎生,被稱為「近年來中國樂壇上最活躍、最有成就的青年指揮家」曹丁,語言學家賀凱,藝術教育家趙延緒,農業科學家王綬、郝欽銘,社會科學家王守賢,醫學家李元恪等人都從該校起步。
該校還是一所在改革中不斷前進的學校。該校擁有一個團結合作、勇於開拓的教育教學管理集體,他們在時代的浪潮中不斷前進。擁有一支在改革中銳意進取、敬業精業的教師隊伍。學校開設46個教學班,在校學生2600餘名。該校擁有現代化的教學設備。服務於教學、管理的校園網路,高標準的理、化、生實驗室,環境優雅的圖書閱覽室,現代化的電腦室,高質量的塑膠操場,以及服務於師生學習生活的現代化的直飲水、衛生達到A級標準的食堂、高標準的宿舍等。
該校更擁有驕人的成績。自國家高考制度恢復以來,學校每年的升學率在全省都名列前茅。前後走出了十幾位金榜題名的高考狀元和單科狀元。在2003-2007年的高考當中位列全省前20名的同學達到40多位。曾被評為2007年度中國百強中學之一。
太原五中主要設施,全校佔地面積4.3萬平方米;擁有標准教室36間;階梯教室(大會議室)各一間,會議室一間,運動場地1.75萬平方米;另外還有音、體、美教學樓一幢。
太原五中有一支熱愛教育事業、專業基礎扎實、知識視野開闊、理論研究深刻、年齡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2008年,全校在職教師183名,全部達到本科以上學歷,其中碩士研究生7名;在崗特級教師7名,高級教師71名;國家級骨幹教師3名,省、市骨幹教師34名,省級學科帶頭人15 人,市級學科帶頭人10人;被列入太原市名師培養對象18人。是山西省師資力量最雄厚的一所中學。

2.實中
山西省實驗中學是直屬山西省教育廳管理的唯一一所省級重點中學,位於太原市中心,解放路235號,地理位置優越、環境優雅、交通便利,學校佔地50餘畝,擁有建築面積為22000平米的綜合教學大樓,建築面積為12000平米的學生公寓大樓,建築面積為18000平米的教師宿舍大樓,以及教學實驗樓、綜合體育館、綜合藝術樓及校園廣場。學校規劃在2003年建成一座塑膠跑道體育場,使其整體面貌更加功能齊備、宏偉壯觀。總校現有高中年級教學班38個、初中年級教學班32個,在校學生4000餘人,教職工230人,其中專職教師158人,省特級教師11人,省學科帶頭人11人,國家級課題組成員25人,高級教師68人,其特級教師、省市學科帶頭人、高級教師、國家級課題組成員人數均居山西省各中學首位。學校的教學設施、教學管理、教學質量處於全省領先水平,在全省、全國同類學校中享有較高的聲譽,是我國20多所省級實驗中學聯合體的創辦校及理事校,同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漸江大學等多所名牌大學保持友好關系,同北京大學附中結為友好學校,同清華大學附中、人民大學附中、上海向明中學、南京師大附中、華東師大附中、華南師大附中等多所名牌中學保持友好關系,同美國諾夫克學苑、英國愛丁堡泰爾福德學院等外國學校保持良好的關系和交往,被譽為「山西第一校」。 從1986年改名為山西省實驗中學起,學校共為國家高等院校輸送品學兼優的學生5000餘人,其升學率、名牌大學錄取率均居山西省前茅,多年來高考、中考成績和全省、全國和國際競賽成績均名列全省前茅,多次產生全省理工類、文史類、外語類總分第一名、單科第一名,尤其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一批國家級名牌大學,其錄取率和入學人數始終保持在山西省前列,塑造了山西省名牌中學的良好形象,為我國未來軍政界、工商界、科技界、文教界一流人才的成長奠定基礎。

3.山大附中
山西大學附屬中學是山西省首批省重點中學,正式成立於1955年。她的前身是太行軍區和太岳軍區幹部子弟學校遷到太原合並而成的山西省幹部子弟學校,1963年被確定為省重點中學。
學校現有面積8萬平米,位處山西省高校、科研單位最集中的太原市塢城地區,人文地理環境優越。充滿綠色和人文關懷的校園,優美宜人;網路和多媒體環境下的數字化校園,現代開放。
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山西大學附中逐步形成了「以人為本、持續發展」的辦學思想和「科學與人文交融、厚德與博學並舉」的育人理念,構建了富有特色的校本課程,形成了極具個性的學校文化及辦學特色,創建了學生「自主發展、全面發展、個性發展、特長發展」的育人模式,為師生全面、和諧、持續發展提供了優良的環境和廣闊的空間,為社會提供了優質教育,培養了一批批國家級和省級拔尖學生。在一年一度的全國學科競賽和高考中,山大附中每年有40餘人被北大清華錄取,80%以上的學生升入全國重點大學,高考一本、二本達線率穩居全省最前列。
山大附中以其先進的辦學理念、一流的辦學業績、鮮明的辦學特色、獨特的學校文化,成為享譽三晉、聞名全國的大學附中,山西省對外交流的窗口學校,先後被授予「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國家級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全國貫徹《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優秀學校」、「全國中小學民族團結教育先進集體」、「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狀」、「山西省具有特色的優秀學校」、「山西省德育示範學校」、「山西省文明學校」、「太原市教育教學質量綜合優勝獎」、「優秀領導班子獎」、「太原市培養優秀學生突出貢獻獎」等榮譽稱號,先後被確定為「中國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山西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基地」、「山西省中學教師培訓中心教學觀摩基地」和全國著名高校的「生源基地」。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興則國興。面對世紀的挑戰,山大附中正在努力實踐「現代化創新型示範性高中」建設方案,積極構建具有山大附中特色的現代教育育人模式,將繼續遵循教育必須「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方針,不斷進行教育教學改革,著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把山大附中辦成「具有國際水平、全國一流、省內領先的大學附中,國家級示範高中」繼續奮斗,與時俱進,開創未來!
山西大學附中位處山西省高校、科研單位最集中的太原市塢城地區,山大附中的東面與山西省農業科學院 、南面與電子工業部33研究所、西面與原63集團軍軍部及北與山西省建築職業學院相鄰,人文地理環境優越。充滿綠色和人文關懷的校園,優美宜人;網路和多媒體環境下的數字化校園,開放現代。
學校佔地120多畝,校園寬闊、設施完備、環境優美。擁有全國一流的理、化、生實驗室和科技活動室;一流的多媒體教室、建築面積3000平米的高標准圖書館。新落成的教學大樓每個教室配備了64英寸精顯背投、實物投影、環保微塵黑板、網路系統、雙向多媒體系統、音視頻廣播系統,真正實現了網路環境下的多媒體教學。
山大附中的教師年富力強、愛崗敬業,用自身的人格和學術魅力培養著一批批的學子。學校現有教職工242人,教師隊伍整齊,教學科研能力強,其中特級教師13人,高級教師56人,國家級骨幹教師5人,省市學科帶頭人12人,省市骨幹教師20餘人,省市教學能手30多人。

4.成成
太原成成中學,是山西省首批示範高中。學校創建於一九二四年九月,是由晉籍北平師范大學畢業的進步學生取《中庸.自成》中「成己成人」之意為辦學宗旨而創辦的。建校初期,它就以自力勤儉、師資雄厚、管理嚴格、教學精良而蜚聲三晉。二十年代末,學校誕生了成中第一個中共學生支部,成為閻錫山統治下由中國共產黨人掌握領導權的唯一學校;抗日戰爭初期,一度成為中共北方局、八路軍駐晉辦事處、中共山西工委的所在地,黨的高級幹部周恩來、朱德、劉少奇等同志都曾在這里居住、工作過,當時的成中實際上已成為中國共產黨在華北抗日前線的指揮部。「七七」事變後,廣大師生響應黨的號召,舉校從戎,共赴國難,組成六百人的「師生抗日游擊隊」,轉戰晉西北,血沃大青山,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成中歷史上最光輝的篇章,被譽為是全國「青年運動的一面旗幟」。抗日戰爭勝利後,學校一度在文水復校,並增設大學部改名為「成成學院」,為全國解放培養了一大批優秀幹部。新中國成立後,成中在太原復校,定名為山西省立成成中學。1953年,學校與雲山中學合並更名為「太原第三中學」。1992年,為了繼承並發揚成中革命傳統,為了永遠紀念成中師生抗日游擊隊的偉大壯舉,在原成中老校友的倡議下,學校再次恢復「成成中學」校名。1999年,根據市教委提出的以強帶弱、優勢互補原則,學校又與原17中合並,形成高、初中分設,共同發展的聯合辦學模式,為成中向全國一流重點中學邁進打下堅實的基礎。
目前,學校有70個教學班,學生4000餘人,擁有專兼職教師300人,其中學科帶頭人26人,骨幹教師41人,特級教師12人。高級教師69人,校園佔地60餘畝,建築面積近3.5萬平方米。擁有現代化的化學、物理實驗室各4個,2個生物實驗室,1個生物標本室;新建了近百平方米的多媒體語音教室,裝備了2個60座計算機網路教室、教師多媒體製作室、電子閱覽室;雙向閉路電視演播系統和千兆校園網;投資40餘萬元興建了近300平方米的教工多功能活動室和校園快餐廳、5100平方米的體育館及塑膠操場,它代表了太原市中小學教學設備的新潮流。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成成中學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依法治校,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形成了具有成中特色的「全員管理、全面管理、全程管理」的三全德育管理模式。「厚德博知」的辦學理念,「愛國愛校,求知求是」的校風,「明德明理,成己成人」的校訓,「講真講善、育才育志」的教風,「習文習理,勤學勤思」的學風,時時激勵著每一位成中師生奮發向上,開拓進取。
先進的辦法理念、科學的管理方法帶來的是教育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和學校工作的全面發展。恢復高考以來,成成中學4次奪得山西省高考文科、理科狀元,高考一次性達線率成績突出,文科達線率穩居太原市榜首,被太原市政府授予「高中教學質量綜合優勝獎」。學校還先後被評為「全國德育先進學校」、「山西省德育示範學校」、「山西省文明單位」、「太原市文明單位標兵」;被國家教委確定為「全國現代教育實驗學校」。校男籃、女排不僅在省市比賽中連年奪冠,而且在華北地區女子排球賽、全國中學生排球賽中披荊斬棘,榮獲第三名和第六名的驕人佳績。學校被國家體育總局、國家教育部和國家體委命名為「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學校」、「國家級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全國培養體育後備人才先進學校」、「山西省特色學校」等。
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成成中學將以更加嶄新的姿態迎接新一輪挑戰,朝著全國一流學校的目標努力奮進!

5.一外
太原市外國語學校位於汾河之濱國家級示範小區漪汾苑,是山西唯一在國家教委備案具有外語特色的首批重點中學,是2001年被國家教育部確定為具有20%高校保送生資格的全國13所外國語學校之一。其前身太原女師創建於1909年,1962年改建為十八中初級中學,1971年改為太原市第十八中學(完全中學),1979年被列為市重點中學,1984年經太原市人民政府批准,定名為太原市外國語學校。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學校堅持「以成人為基礎 ,成才為主線,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辦學宗旨,大力優化育人環境,提高素質教育,構建課堂教學的創新模式,作為太原市首批教職工全員崗位聘任制的試點學校成功地在校內實行了雙向選擇,優化組合,競爭上崗,動態管理,建立良好有效的學校運行激勵機制。對新世紀教育發展的方向,面對學校提出適應21世紀發展的辦學思想,即:在打好學生身心健康的基礎、打好學生終身學習的基礎、打好學生步入社會的基礎三個基礎的前提下,堅持以體制改革為先導,師資建設為重點、教學科研為先行、科學管理為保證、課堂教學為中心、教育質量為根本;堅持以成人為基礎,成才為主線,成功為宗旨,育人為目的;堅持「三個面向」,突出外語特色、夯實文化基礎,探索教改新路、提供外語教學經驗,輻射全省外語教學,服務市場經濟,發揮示範作用,接軌國際教育,實現文理雙贏,創辦全省一流,全國先進的外語學校,早日跨入全國千所示範中學行列。隨著各項辦 學條件日益完善,學校以科學的管理體制、雄厚的師資隊伍、先進的教學設施、優異的教學質量享譽三晉大地。
太原市外國語學校為完全中學,實行初、高中六六軌制,初中面向全市提前單獨招生,實行六年一貫制。學校現有學生3000餘人,有設施完善、管理現代化的公寓供遠途學生寄宿。 開設英、日、俄、德四個語種,全部實行小班教學。學校佔地面積29畝,教學主樓面積9228.5m2,配備一流的多媒體學生電腦室、多媒體語音室, 開通了校園區域網並外接國際互聯網,安裝了衛星接受裝置,使學生能夠更快捷、便利地接受遠程教育。而總投資1500萬元面積7400m2的逸夫綜合樓已於2000年10月正式建成並投入使用,綜合樓內部配備管理現代,寬敞明亮的餐廳、風雨操場、環境幽雅的圖書閱覽室(擁有藏書7萬余冊),隨時接入國際互聯網功能完善的多媒體集體備課室,可以使教師更迅及、廣泛地接收全新的教育信息和更先進的教育理念。2009年9月,新的教學樓將投入使用。學校教師隊伍建設成績顯著:全校180名教師中97%以上本科畢業,現有特級教師4人,高級教師39人,一級教師63人,山西省學科帶頭人8人,山西省骨幹教師4人,山西省教學能手10人,太原市學科帶頭人10人,太原市骨幹教師35人,教師業務水平在全市名列前茅並不斷提高。 僅90年以來,先後有20餘人在市級以上單位組織的優質課比賽中獲獎,有近400篇教學論文在省級以上報刊發表,先後為國家輸送各類優秀人才2000餘人。在歷屆會考、中考、高考和各級各類競賽中,均取得了優異成績, 被譽為「輸送外語類人才最多的學校」,連續九年獲太原市「文明單位」稱號,1997年獲太原市「模範單位」稱號,並榮記「五一」表彰集體二等功,同年獲太原市「文明單位標兵」稱號,被市政府授予「初中教學質量優秀學校」和「高中教學質量優秀學校」。1998年被評為山西省「文明學校」、山西省「德育示範學校」,同年獲 「高中教學質量優秀學校」、省「高中課改試教工作先進單位」。1999年被評為太原市「98-99年度教育教學工作模範單位」 、山西省「文明單位」。2000年獲全國「兩省一市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試驗工作先進單位」、2002年4月分別獲太原市2000—2001年度精神文明單位標兵、太原市「十佳集體」、 太原市勞動模範單位,2002年7月獲山西省「巾幗文明示範崗」,2002年11月榮獲2002年度普通高中教育教學質量綜合優勝獎 、2002年度普通高中學校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優秀領導班子獎、2002年度初中教育教學質量特別獎、2002年度初中教育教學質量特別獎。2003年3月榮獲全國「巾幗文明示範崗」,同年4月獲太原市2001—2002年度精神文明單位標兵。
在二十一世紀知識經濟時代,經歷近百年發展歷程的太原市外國語學校,在黨政一班人的帶領下,團結一致,振奮精神,開拓進取,朝著「辦一流加特色學校,育全面加強特長人才」的方向進一步發展,向國內先進水平和一流外國語學校的目標邁進,在新的世紀創造外國語學校更為輝煌的明天。

6.十二中
太原市第十二中學校始建於1956年,1985年被山西省教育廳確立為省首批重點中學。學校一校兩址,分為初中部和高中部,均位於美麗的汾河之濱。佔地面積約480000平方米,有88個教學班,學生約5000餘人。學校整體布局合理,設施齊全,有寬敞明亮的圖書閱覽室,富有藝術感染力的美術、音樂活動室,多媒體教學走進課堂, 計算機教室、語音室、實驗室及教室的多媒體配置都達到了較高標准。 學校還有可容納1000名學生就餐的標准化餐廳,溫馨、舒適的學生公寓,300米跑道的運動場,300人的多功能報告廳及千人禮堂。學校的綠化、美化也幾近完善。
全校現有在職教職工328人,其中專任教師286人,特級教師2 人,高級教師69人。近年來有100餘人分別成為國家、省、市級學科帶頭人和骨幹教師。有30餘人獲省、市教學能手稱號。
近50年的發展歷程,在幾代十二中人的共同努力下,辦學規模不斷擴大,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培養了大批合格人才,為社會的進步、 國家的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特別是近幾年,學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以德育為先,以育人為本,以提高教學質量、深化教育改革創新為重點,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技文化活動,使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開闊了視野,陶冶了情操。學校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一切為了學生的成長」的辦學理念,「厚 德、博學、慎思、篤信」的校訓,「團結勤奮、文明活潑」的校風,「嚴謹科學、求實創新」的教風,「勤學好問,善思多練」的學風。全校師生員工團結一心,求實創新,追求卓越,以十二中的發展為己任,開創了各項工作的新局面,並且結出了豐碩的成果。2004年11月,該校又被評為太原市首批「普通示範高中」。
從2001年至今,學校先後被評為:「山西省文明學校」、「太原市文明單位標兵」、「太原市模範單位」、「太原市先進基層黨組織」、「山 西省創新實驗示範學校」、「山西省科技教育模範學校」、「太原市德育示範學校」、「全國中小學生素質拓展試點學校」、「全國學生軍事訓練 工作先進單位」、「太原市依法治校先進單位」、「太原市健康、衛生、 安全學校」、「國家級綠色學校」「太原市『五四'紅旗團委」、「太原市師資培訓工作先進集體」、「太原市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實驗先進學校」、 「太原市高中教育教學特色獎」、「太原市普通高中畢業會考優勝獎」、 「太原市普通高中教學質量優秀獎」、「太原市初中教學管理、教學質量一等獎」、「太原市學校藝術教育活動先進集體」等多項榮譽稱號。
高考本科一次達線:2000年122人,2001年163人, 2002年136人。2003年168人。2004年201人。杜強同學榮獲2003年太原市理科狀元稱號。
中考達該校錄取分數線:2002年80人,2003年102人,2004年160人;達本市重點高中錄取線:2002年168人,2003年194人, 2004年311人;張婷同學榮獲2004年太原市中考狀元稱號。
2008年,太原市第十二中學高考成績再創新高!一本二本達線人數447人。其中理科202人,文科245人。理科第一名李孟光:651分,文科第一名王偉薔:613分。張夏同學,高考作文為滿分。

再給你個人體驗和意見:
1.太原五中
我自己現在是五中的學生,覺得自己還是比較了解的.五中學生的學習風氣很好,老師的話,有很經典的,但是也有剛工作的年輕老師,但是大多在高一鍛煉.實驗班和普通班師資有差距,但不會差特別多,很多實驗班的老師都是帶一個實驗班帶一個普通班.五中自習不少,比起有的學校來說課不會太多.設施的話還不錯,校園綠化也很好.學生活動很多的,社團,學生會之類,每年運動會就兩個.五中一般一個年級2個文科班,有時候例外3個,學理的佔大多數,但是不是不重視文,自己覺得文科老師有很多經典的神仙級人物.
2.實中
設備永遠都是最先進的,那個生物實驗室~實中理科成績更好一些. 不過抓的不是特別嚴的樣子.
3.山大附中
競賽實力很強,每年競賽保送的人不少.校長很會管理的,自習時間相對少一些,學生學習風氣很好,學校環境也不錯.學理的大多數,一般文科班1~2個,但是文科成績也不差.
4.成成
文科老牌學校了,不過文理科班常常一半一半.老師好的也不少,但是據說要運氣碰一下.很多人說成成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我認為還是自己的態度決定一切吧.
5.十二中
抓的很嚴啊,但是教師節婦女節之類都會放假,給老師的福利~五中就不放~理科比較多.
6.外國語
有保送生資格,很重視語言,但是不是進去就必須學小語種之類.每次考試英語除了太原市的卷子還有自己學校的卷子.

㈦ 建設多媒體網路化地理專用教室有何意義

「地理學」是來高校地理科自學專業的主幹專業課。地理學是研究關於人類活動的空間差異和空間組織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的學科,以人地關系為研究主體,側重於揭示人類活動的空間結構及其地域分布的規律性。由於地理學的學科特性,課程資源極其豐富,因此,發揮計算機網路的優勢,進行人文地理學課程資源網路化建設,對於深化人文地理學課程教學以及研究性教學的開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㈧ 關於地理科學師范類畢業生就業問題。

喜歡地理科學專業來我們華東師范啊,排名和實力都很強啊。
我就是讀地理的,內而容且未來規劃就是准備做老師。我覺得來讀地理首先自己得喜歡地理吧。學地理肯定要野外考察實習的,有些人覺得很辛苦,但我卻很喜歡,比單坐在教室里聽課有收獲多了,畢竟學的是地理啊。其次高中有基礎的大學學起來會比較好。
就業方面我們學校地理專業還是挺好的。保研和考研的很多,准備直接就業的基本都是當地理老師吧,很多都能進比較好的學校教書,待遇也挺好。我們浙江新高考改革以後地理老師的需求大大增加,地理老師的前景是不錯的,其他很多省份也是准備高考改革了吧,所以我覺得地理老師的需求前景是可以的,不會比其他科目老師差。

㈨ 華南師范大學里的地理系好嗎

華南師范大學地理系(現為地理科學學院)在該學科領域還算不錯,但是,地理學科多年來都是冷門。
一本。

華南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概況
地理科學學院是1951年11月在廣東省國立文理學院地理系的基礎上組建的。廣東省國立文理學院地理系的前身是1933年的勷勤大學博地系,1952年全國高等院系調整時,南昌大學地理系、湖南大學經濟地理專業相繼並入,成立華南師范大學地理系,至2004年12月成立地理科學學院。我院的發展傾注了以著名地理學家曾昭璇教授為代表的一大批老一輩學者的心血,他們在諸如「丹霞地貌」概念的提出、珠江三角洲發育的歷史過程、華南沿海風沙地貌的發育、珠三角海岸地貌、廣東農業區劃、中國區域地理等方面的研究取得輝煌的成果。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我院教師在環境及其演變、全球變化及其區域響應、海岸地貌的發育與管理、區域經濟與區域規劃、植被生態等方面進行卓有成效的研究,發表了大量教學和科研論文與著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建國50多年以來,我院為華南地區特別是廣東地區,培養了大量地理教育與科學研究人才,目前已累積畢業各種層次學生5000餘人,他們當中大多數目前都在各自戰線上成為業務骨幹。

華南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現有教職工45人,專職教師32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8人,講師17人,高級實驗師1人,副研究館員1人。教師中獲博士學位的有15人,獲碩士學位有9人,在職攻讀博士學位教師3人。我院有2人入選廣東省「千百十」人才培養工程。自2002年以來,我院有2人獲得省部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2人獲得省、部級先進教師稱號,1人獲得「南粵優秀教師」稱號,出版教材及教學用書6部;在科學研究方面,我院教師共主持了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國家重大基礎研究「973」項目(研究專題)、教育部「霍英東」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等省部級研究課題達20餘項,各級橫向課題30餘項。共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其中被SCI刊物收錄8篇,被EI收錄1篇,國內核心期刊60餘篇。出版著作近20部。獲得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列第二)。在某些領域,如李保生教授、周尚哲教授在華南熱帶、亞熱帶風塵堆積環境意義、季風亞洲第四紀古冰川與環境演變等方面的研究,處於國內領先水平。

學院一直貫徹、實行多層次形式辦學和人才培養的模式,已經培養了大量各種層次的地理學人才。經過多年的建設發展,現擁有自然地理學專業博士點和自然地理專業、人文地理專業碩士點以及地理科學、地理信息系統和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3個本科專業和房地產經營與土地管理專科專業,同時在繼續教育如教育碩士、函授本科、夜大專科等方面,近年來也有較大發展。其中,地理科學本科專業2003年獲得「廣東省名牌專業」稱號;2003年「自然地理學」獲批廣東省重點建設學科。

地理科學(師范)專業主要側重於培養地理教育人才;地理信息系統專業主要培養能在資源、環境、規劃、旅遊、交通等相關部門、科研單位和高等院校、信息技術企業與軟體公司進行與地理信息系統有關的應用工程、技術開發和決策與土地管理的綜合人才;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主要培養能在資源、環境、國土、經濟、旅遊、交通、房地產等政府部門、科研單位和高等院校從事規劃管理、決策咨詢、相關政策法規研究工作的綜合型人才;房地產經營與土地管理專業主要培養適應城市開發建設和管理的應用型人才。學院現有各類在冊學生近千名;擁有激光粒度儀、原子吸收元素分析儀、陰離子分析儀及全站儀、彩噴繪圖儀、掃描儀、數字經緯儀等一批先進的實驗儀器和設備。各類中英文藏書12萬冊,期刊220種。

我院建立有完整的教學和科研組織,確保教學、科研的順利進行。現設有三個系:地理科學系、地理信息科學系和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系。另設有熱帶地貌研究室、旅遊研究所、區域和城鎮規劃研究中心、歷史地理研究室、港澳研究室和熱帶地理研究室等科研機構,以及自然地理、區域自然地理、經濟地理、地圖遙感函授教學法、地質地貌等5個教研室和導游培訓中心。本院主編、出版的專業學術期刊《熱帶地貌》面向全國發行。

我院高度重視學科建設和課程建設,專業課程全部達到了合格課程標准。其中中國經濟地理、中國自然地理被評為省級重點課程。在科研方面,突出地貌與環境變遷、自然災害防治對策、GIS研究、城市與區域經濟開發、城市生態與生態旅遊等方向的研究。在教學方面,加強師資力量建設和師德教育,大力改善教學環境,增建新的多媒體教室,全系教學水平有新的提高。

在應用地理方面,我院教師結合廣東省實際情況,為社會服務,先後在旅遊規劃、經濟發展戰略、土地利用規劃等方面獲得了較多的橫向科研項目。此外,在人文地理、地理信息系統、景觀生態、區域城市經濟開發等方面都有了開創性的研究,已積累了一批研究成果,年輕的學術帶頭人已在茁壯成長。

具有悠久歷史的華南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正煥發著青春,朝著建設國內一流、研究型地理學科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基地邁進。在未來歲月中,華南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會更加努力地將地理學教育深入持久地進行下去,培養更多高素質的地理學人才。我們的目標是:立足廣東,面向華南;立足當前,面向未來,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和科研水平,發揮我院優勢,突出我院特色,把我院辦成國家在華南地區地理教育、科研和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成為在國內處於領先水平的地理教育與科研單位。新起點、新氣象、兼容並蓄、團結拼搏,全院教職員工願為我國地理科學事業添磚加瓦。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