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邊疆軍事地理
⑴ 中國地理在軍事上的特點
中國地理?從地形方面分析一下吧。
我國地形否則,分開來說說吧,
中國東北方平原地形,一馬平川,難以防守,一旦對方強勢進攻,往往守不住。因此,俄羅斯經常南下,在東北佔領了我國大片土地。而日本多次從旅順、大連等地進入,直接進攻佔領東北領土。
而華北平原同樣如此,一旦攻陷東北,只有一個山海關阻擋,在冷兵器時代倒還好,近代以來,難以呈現作用,若東北淪陷,平津則危險!
若是從海路,近代中外戰爭,多次有軍隊從渤海直接攻入,天津登陸後直接威脅北京。因此,山東和遼寧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必須鎮守住渤海。
南部上海必須守住,否則,沿長江而上,半邊中國危矣!上海位於長三角平原,本來並不好守。不過,由於上海乃大城市,可以巷戰。浙江、江蘇也是平原,古代倭寇多次在此騷擾,說明較難守。
再向南,福建江西等地多丘陵,難以行軍,且易守難攻,故,很少見有外國軍隊從福建等地登陸,而共產黨也是在這些地方建立了許多革命根據地。
而廣東地形將平坦,且多良港,難以守住,近代多有從此入侵我中國的。
至於青藏高原,海拔高,氣候冷,少有從這里進攻的,只有印度與以前的英國人比較喜歡找茬。
新疆雖然氣候惡劣、多沙漠,但是居住民族復雜,附近國家較多,事情也較多。地形比較平,只要受得住氣候進攻不難。俄羅斯在這里佔領了我國許多土地。
個人見解,希望對你有用
⑵ 中國軍事地理密碼:「從西往東,自北向南」,為何屢屢應驗
經過了千年的發展,我們發現我們的中國軍事地理似乎有一個密碼,就是從西向東自北向南,只要是如此行軍打仗的,大部分都是能成功的,而以相反方向去對抗的,我們發現很多情況下都是以失敗告終,不管你是不是有很大的勝率都是如此。
或許有人覺得影響不會那麼大,但是千年的歷史多多少少次的朝代更替告訴我們,他們的影響真的很大。
⑶ 現在邊疆軍事情況怎樣
邊疆一直在警惕維護,加強安全秩序,
之前老美就是用西藏DL,新疆KBZY,來分化我們,
最近穩定了就利用阿三來挑釁我們,
反正我們不虛,但也不會貿然發起,
屬於我們自己的保護好,附近盟友的能幫助發展就幫助。
⑷ 歷代王朝是如何重視邊疆地區國防工程的建設
兩漢時,中央政府將築城建鎮作為強邊之策,根據軍事需要在東南西北邊疆修築了許多大小不同的城鎮。這些城池的規模範圍比一般郡縣小,有的修於原來的居民點上,有的則建於「移民實邊」後新開辟的居民點,有的則出於臨時的軍事目的而修建於荒野之上。因為戰略、戰術地位的重要程度不同,城內人口、兵力的數量不等,城池的范圍大小也有所不同。就地理位置而言,這些城鎮皆據險扼要,構築在易守難攻或必須堅守的交通要道上,既是中央對邊疆地區施加行政管理的政治中心,更是在軍事上控制邊疆和進行防禦的前沿據點和軍事重鎮。
唐朝在全國重要地區設置了幾百個軍事重鎮,其中大部分分布於邊疆地區,僅西北邊疆的安西都護府就設置了龜茲、於闐、疏勒、碎葉四個軍事重鎮,並在安西、北庭都護府轄境各重要通道和地區,設立了軍、鎮、守捉等一整套的軍事機構,這些軍事機構的駐地普遍建有城鎮。明王朝實行衛所制,在全國陸、海要沖設衛,次要地方設所。據記載,明朝在新疆、西藏和甘、青、川、西藏、新疆交界處就設置了18個軍事重鎮。這些軍事性質的城鎮的設立,為抵消游牧民族騎兵快速機動的優勢,有效地保證邊疆的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清朝也非常重視在邊疆地區築城設防,如在東三省的奉天設大城14座,共計派駐防兵2。2萬人,練軍及緝捕勇丁13萬人,扼要屯駐,守衛邊防,由盛京將軍統轄;在吉林設大城8座,派駐防兵1。5萬人,由寧古塔(今黑龍江海林縣舊街)將軍統轄;在黑龍江設大城6,防兵13萬餘人,由黑龍江將軍統轄,駐愛琿城。在蒙古,則築烏里雅蘇台城(今外蒙古札布哈朗特)和科布多城,自察哈爾至巴里坤,沿途構築墩台,選精駐守。另外,在駐新疆最高行政、軍事長官伊犁將軍所在地伊犁城周圍,清政府先後修了9座城堡,構成星拱棋布之勢,駐扎的兵力佔全疆兵力的1/3。
自漢代以來,中國疆域之所以不斷穩固,其間有諸多原因,但「要害之處,通川之道,設立城邑」、扼守要沖的固塞方略無疑起著重要作用。
⑸ 邊疆是指中國的哪些地方、地區還是省份呢
中國的邊疆省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內蒙古自治區、甘肅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和雲南省。
也就是說,我們不能把整個內蒙古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和黑龍江、吉林、遼寧、雲南等省都視為邊疆地區。
(5)中國邊疆軍事地理擴展閱讀:
邊疆,亦作「 邊壃 」。亦作「邉疆」。 1.靠近國界的領土。2.邊際。
邊疆是一個地理概念。中國的邊疆包括陸疆和海疆。
陸疆是指沿國界內側有一定寬度的地區,必須具備下述條件的地區才可稱之為陸疆地區,即一要有與鄰國相接的國界線;二要具有自然、歷史、文化諸多方面的自身特點。
據此,當代中國的陸疆省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內蒙古自治區、甘肅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和雲南省。嚴格地說,我們不能把整個內蒙古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和黑龍江、吉林、遼寧、雲南等省都視為陸疆地區。
因為內蒙古自治區雖然從人文方面看是蒙古族普遍居住的地區,從歷史方面看也有它發展的整體性和特殊性,但陰山山脈橫貫其間,使山南與山北地區在自然條件、歷史與人文特點和經濟發展水平方面,實際上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因此,將陰山山脈以北地區作為邊疆地區並考慮到行政區域的完整性,應把橫跨陰山山脈的錫林郭勒盟、烏蘭察布盟、巴彥淖爾盟也都作為邊疆地區,是較為適合的。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深入內地的桂林、梧州地區,亦不應作為邊疆地區。
黑龍江省南部哈爾濱市及其周緣地區,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長白朝鮮自治縣和集安市以外地區,遼寧省丹東地區以外地區和雲南省沿國境線諸州和地區以外地區,亦不應視之為邊疆地區。簡言之,凡是有國境線的邊境縣的總和是當代中國狹義的邊疆地區。
順便提及,在當今人們習慣中,也有將寧夏回族自治區、青海、貴州等省稱之為"邊疆地區",其實這是不確切的。我們可以稱它們為"邊遠地區",但不能稱之為邊疆地區,因這些省區均不具備與鄰國相接的國界線。
⑹ 古代中國,以中原為腹心的邊疆軍事防禦,其軍事地理的空間布局,有什麼樣的顯著特點
每個朝代不一樣;比如唐朝主要在對外作戰,主要軍隊防禦都在邊疆,中央地區主要以16衛防禦
⑺ 邊疆的地理概念
邊疆,是一個含義較廣的概念,國內外文獻作出的解釋是很相近的。一般都解釋為靠近國界的那個地方,有的說:邊疆,邊境之地,[2] 有的則說:邊疆,靠近國界的領土 。[3]在外文辭書中,邊疆是一個國家的邊遠地區。[4] 總之,中外文獻中,把邊疆解釋為一個國家比較邊遠的靠近國境的地區或地帶。
邊疆是一個地理概念。中國的邊疆包括陸疆和海疆。陸疆是指沿國界內側有一定寬度的地區,必須具備下述條件的地區才可稱之為陸疆地區,即一要有與鄰國相接的國界線;二要具有自然、歷史、文化諸多方面的自身特點。據此,當代中國的陸疆省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內蒙古自治區、甘肅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和雲南省。嚴格地說,我們不能把整個內蒙古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和黑龍江、吉林、遼寧、雲南等省都視為陸疆地區。因為內蒙古自治區雖然從人文方面看是蒙古族普遍居住的地區,從歷史方面看也有它發展的整體性和特殊性,但陰山山脈橫貫其間,使山南與山北地區在自然條件、歷史與人文特點和經濟發展水平方面,實際上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此,將陰山山脈以北地區作為邊疆地區並考慮到行政區域的完整性,應把橫跨陰山山脈的錫林郭勒盟、烏蘭察布盟、巴彥淖爾盟也都作為邊疆地區,是較為適合的。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深入內地的桂林、梧州地區,亦不應作為邊疆地區。黑龍江省南部哈爾濱市及其周緣地區,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長白朝鮮自治縣和集安市以外地區,遼寧省丹東地區以外地區和雲南省沿國境線諸州和地區以外地區,亦不應視之為邊疆地區。簡言之,凡是有國境線的邊境縣的總和是當代中國狹義的邊疆地區。順便提及,在當今人們習慣中,也有將寧夏回族自治區、青海、貴州等省稱之為邊疆地區,其實這是不確切的。我們可以稱它們為邊遠地區,但不能稱之為邊疆地區,因這些省區均不具備與鄰國相接的國界線。
⑻ 歷史上如何根據邊疆戰略形勢的變化,調整邊疆軍事機構
邊疆遠離內地,安全形勢復雜多變,在古代的交通通訊條件下,大軍前往邊疆平叛,勞師遠征,軍隊的調動和後勤補給困難重重,常常有鞭長莫及之感,如遇頻繁出征,則困難更大。所以,合理地設置邊疆的軍事機構,建立起軍政合一的邊防領導體制,對於有效地支配與整合各種邊防力量,加強邊防,減輕中央用兵邊疆的負擔,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歷史上,漢、唐、元、明、清各大一統王朝,為了加強邊防力量,在調整邊疆軍事機構上的主要做法,就是建立軍政合一的邊防領導體制。如唐朝就注意根據邊疆的現實威脅及時調整而設置獨立的邊疆軍事機構,在邊疆地區部署強大兵力,加強戍守防範。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唐朝建國伊始,因襲隋制,將各地的軍事長官稱為大總管。邊疆地區的大都督、大總管,都是執掌重兵的軍政大員,擔負著維護邊疆穩定、抵禦侵襲的重任。此後,隨著邊疆安全形勢的惡化。唐朝不斷改革原來的制度,如將本來屬於臨時差派性質的節度使作為邊疆常設軍政主官,著名者如河西、隴右、劍南、幽州(又稱營州或柳城節度使)、朔方、安西四鎮、北庭等節度使,他們各領大軍,主要任務是在自己的轄區內防範邊疆威脅。此外,唐朝還創設了都護府體制,作為控制邊疆的軍政管理機構。都護府是與羈縻府、州性質不同邊疆機構。羈縻府、州基本上由各邊疆民族酋長首領掌管,性質類似於內地之州縣,體現了中央對邊疆地區重在安撫的政策,都護府則是控制後者的實體機構,以軍事為主,備有駐軍,屬於統轄邊疆羈縻府、州地區的軍事行政機構,原則上派兵直接駐守,職官系統直隸中央,職責上安撫征討並重,主要目的是通過軍事手段控制邊疆。清朝在建立軍政合一的邊防領導體制方面較之前代更為成熟,諸如伊犁將軍、烏里雅蘇台將軍、吉林將軍等的設立,對改善中國北部邊疆的防禦,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