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人文地理
Ⅰ 描寫合肥的作文
地理位置是某地理事物相對於其他地理事物的空間關系,包括自然地理位置和經濟地理位置兩方面。自然地理位置是相對於自然地理事物而言,例如經緯度位置、河口位置、沿海位置、山陰山陽等。經濟地理位置是相對於經濟以及其他人文地理事物而言的,例如,徐州位於兩條鐵路交叉口,上海位於長三角,日本位於東北亞等。當然,很多自然地理事物本身也具有經濟地理方面的意義,這時候自然地理位置也是經濟地理位置。比如前面說的河口位置,上海就位於長江口,長江口是自然地理位置,但是長江口又是水運的交通樞紐,此時自然的和經濟的地理位置就是統一的了。
地理位置是不斷變化的,一方面自然事物本身有變化,當然這種變化比較緩慢;另一方面科技、交通、經濟格局等社會經濟因素的變化則是經常的,這也會引起地理位置的變動。也就是說,自然地理位置和經濟地理位置都是變化的。但是經濟地理位置的變動更為頻繁,對地區經濟的發展影響更大。下面就以合肥為例,做個簡要分析。
《水經注》裡面記載「施合於肥,故曰合肥」,就是說合肥因為位於施水和肥水這樣兩條河流的交合位置,故名合肥。施水就是今天的南淝河(南淝河入巢湖的河口,今天還叫施口),肥水據說是今天的北淝河。這個交合之處可能就位於今天董鋪水庫的西北面不遠的地方。南淝河注入巢湖後入長江,屬長江水系;北淝河向北經瓦埠湖入淮河,屬淮河水系,所以合肥就處於溝通兩大水系的水運樞紐的位置。史記中記載「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鮑、木輸會也」,就是說合肥是南北物產交匯的商業中心,據說是當時全國18個商業都市之一。
由此看來,自然地理位置的優越性,常常給經濟帶來繁榮。但是到了三國時期,政治格局的變化使得合肥在經濟位置的重要性降低了,而軍事地位卻凸現了出來。看過三國的都知道「張遼威震逍遙津」的故事,曹操麾下名將張遼在合肥以少勝多大敗孫權。合肥是當時魏和吳兩國交界之處,魏國控制了合肥就可以南下威脅東吳健康,吳國控制了合肥則可以北襲魏國許昌,合肥成了兵家必爭之地、軍事上的樞紐。軍事樞紐因為戰事不斷,經濟必遭破壞,合肥在三國以後元氣大傷。兩晉南北朝時期,因為北方戰亂,大批中原居民南遷,帶動了南方地區的開發,導致江淮地區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其結果,南北淝河的水量不斷減少,特別是北淝河的源頭距離合肥越來越遠。合肥「施合於肥」的位置已經名不副實,作為商業中心的交通條件不復存在。這就是合肥在三國以後再也沒有恢復到漢代那樣繁榮的原因。
Ⅱ 合肥人文地理
首先你是哪裡人?你的定位是什麼樣的?如果你是學生,就好好在學校呆著吧,刺激的娛樂場所不適合,如果你是90後非主流我就不多說
Ⅲ 哪裡能看到合肥的介紹我想給我外地朋友推薦一下咱們合肥
最簡單的就是網路裡面的介紹了,不管是人文地理都是比較的全面。
Ⅳ 南京和合肥哪個好
本人從各方面綜合分析。南京和合肥在人文地理,已經所處位置來說,各有所長。南京歷史悠久,合肥也不差。就城市發展而言。南京較比合肥先發展。不過合肥現在是後來居上。我個人還是喜歡合肥。
Ⅳ 合肥學院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就業前景如何
安徽省內學城市規劃,首選安徽建築大學(以前叫安徽建築工業學院)的城市規劃專業專,其次是合肥工業大學的屬城市規劃專業(合工大建築學比較強,規劃弱一點),合肥學院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性不強,你學出來會覺得很尷尬,畢業後你會覺得這個也會一點,那個也會一點,但是真要干什麼工作,卻發現又欠缺很多。建議你在選擇專業的時候針對性強一點,專業性質單一一點。簡單的說要麼選擇人文地理,要麼選擇城市規劃,混搭性的專業不要學。
Ⅵ 求詳細介紹安徽的人文地理和地方特色
安徽省位於中國東南部,是華東地區跨江近海的內陸省份,境內山河秀麗、人專文薈萃、稻香魚肥、江河密布屬。五大淡水湖中的巢湖橫卧江淮,素為長江下游、淮河兩岸的「魚米之鄉」 。靈秀而繁盛的合肥市 [1] 全省面積居華東第3位,全國第22位。其中:淮河流域6.7萬平方公里,長江流域6.6萬平方公里,新安江流域0.65萬平方公里。省內地形呈現多樣性,全省分為五個自然區域: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別山區、長江下游平原區以及皖南山區。長江流經安徽中南部,境內全長416公里,淮河流經安徽北部,境內全長430公里
Ⅶ 那兒有英文介紹合肥市的文章
Hefei, the capital of Anhui Province, located in the central region of China (Geographical coordinates: 32`N and 117`E) between Yangtze and Huaihe Rivers and near Chaohu Lake. It possesses a strategically important location easily accessible from all directions of the country, and it connects the vast area of Central China.
Hefei, well known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s 「a historic site famous from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and the hometown of Lord Bao」, is a city with a history of more than 2000 years. Since the later Eastern Han Dynasty, it had been made governance site several times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as a county or prefecture, constantly an important administration center and a crucial military stronghold in the region between Huaihe River and Yangtze River.
The name of 「Hefei」 first appeared in the Collected Biographies of Merchants under the Historical Records written by Sima Qian, a famous writer and historiographer in Chinese history. It goes like: Hefei, impacted economically from both north and south, was a collection and distribution center for furs, leather, aquatic procts and timber. Between Qin and Han Dynasties, it was chartered as Hefei County, coming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Jiujiang Prefecture. Liu Xiu, an emperor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upgraded Hefei to be a Kingdom. By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Hefei was the seat of the government of Yangzhou Prefecture. Then betwee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t became the seat of the government of Luzhou Prefecture. Hence Hefei came to be also known as Luzhou.
Hefei enjoys a subtropical humid monsoon climate featuring mild climate with distinct seasons and appropriate precipitation. In spring the temperature varies frequently with an obvious raining period, rainfall concentrates in summer while autumn has crisp air and clear sky.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is 15.7℃, the mean precipitation is about 1000 millimeters and sunshine-time accounts for 2100 hours annually.
Since the opening-up and reform, Hefei has entered a fast track for it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ts GDP has grown at a two-digit rate for more 20 years, resulting in a constant increase in its economic comprehensive strength.
In 2007, the whole city realized 133.42 billion RMB in GDP. The annual fiscal revenue 21.519 billion, increased by 28.3%, of which local revenue was 10.198 billion with an increase of 28.4%, the yearly import and export volume totaled 6.248 billion dollars, increased by 28.2%,of which export volume was 4.301 billion dollars with an increase of 26.3%, import volume was 1.948 billion dollars with an increase of 32.6%.
Ⅷ 安徽地理具體情況
安徽,中華人民共和國東部的省份,簡稱「皖」,省會合肥市。公元1667年因清代江南省(明代南直隸)東西分置而建省。省名取自安慶府、徽州府(今黃山市)首字。中華民國沿襲清代建置,仍置安徽省。對日戰爭期間曾分置皖北行政公署、皖南行政公署。1949年,以長江為界分設皖北人民行政公署、皖南人民行政公署。1952年,重建安徽省。安徽跨長江下游、淮河中游,長江流經安徽段俗稱「八百里皖江」,以長江、淮河為界,形成了淮北、江淮、江南三大地域。東連江蘇、浙江,西接湖北, 南鄰江西,北靠山東、河南。
自然地理
安徽省位於中國東南部,是華東地區跨江近海的內陸省份,境內山河秀麗、人文薈萃、稻香魚肥、江河密布。五大淡水湖中的巢湖橫卧江淮,素為長江下游、淮河兩岸的「魚米之鄉」 。 靈秀而繁盛的合肥市[1]全省面積居華東第3位,全國第22位。其中:淮河流域6.7萬平方公里,長江流域6.6萬平方公里,新安江流域0.65萬平方公里。省內地形呈現多樣性,全省分為五個自然區域: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別山區、長江下游平原區以及皖南山區。長江流經安徽中南部,境內全長416公里,淮河流經安徽北部,境內全長430公里。
人文地理
根據《安徽省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全省常住人口為5950.1萬人。其中,男性人口為3024.6萬人,佔50.83%;女性人口為2925.5萬人,佔49.17%。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03.39;0-14歲人口為1069.9萬人,佔17.98%;15-64歲人口為4274.5萬人,佔71.84%;65歲及以上人口為605.7萬人,佔10.18%;具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程度的人口為398.5萬人;具有高中(含中專)程度的人口為641.0萬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為2261.9萬人;具有小學程度的人口為1662.9萬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
政區地理
安徽省共有16地級市,6縣級市,45市轄區,56縣。截止2009年底,鄉鎮級區劃單位供計905個鎮,357個鄉,258個街道辦事處。
撤銷原巢湖市
2011年8月22日,安徽省宣布撤銷地級巢湖市,並對原地級巢湖市所轄的一區四縣行政區劃進行相應調整,分別劃歸合肥、蕪湖、馬鞍山三市管轄。[2]此次撤銷的地級巢湖市位於安徽省中部,瀕臨長江,因第五大淡水湖巢湖得名,下轄廬江、無為、和縣、含山四縣和居巢區。
為理順巢湖管理體制,專門成立了巢湖管理局,統一管理巢湖規劃、水利、環保和巢湖流域主要控制設施管理事務。從8月22日起,安徽省將全面啟動行政區劃調整的對接實施工作,計劃9月10日前基本完成人員安置等主要工作。
歷史地理
安徽建省
安徽於1667年(清康熙六年)始建省(由原江南省分治安徽,江蘇兩省),從原江南省的安慶府、徽州府各取兩個首字,簡稱為「安徽」,首府定於安慶府,安徽地名由此出。又因東周時期安慶是古皖國所在地,而「皖」為「美好」之意,故安徽省簡稱「皖」即由此而來,象徵著江淮大地永世美好而繁盛。
順治二年(1645年),清設江南省,置江南左右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駐江寧府,右布政使駐蘇州府。今安徽境內所屬府、州、縣隸屬左布政司,右布政司管轄今江蘇。康熙六年(1667年),改左布政司為安徽布政司,轄安慶、徽州、寧國、池州、太平、廬州、鳳陽7府及滁州、和州、廣德3直隸州,從此安徽省正式建立,與江蘇省分治。
文化地理分區 秀色江南、徽風皖韻安徽人傑地靈、歷史文化多元。由於歷史地理因素導致安徽全省分為若干不同的文化區域。皖西南地區,以安慶市(古時稱宜城)為中心,屬於古皖文化發源地。皖東地區(滁州、馬鞍山、蕪湖)由於歷史地理因素屬於淮揚(即淮左)、西吳文化區、南京都市圈成員。皖中地區(合肥、六安)屬於江淮文化淮右區。皖南地區則是江南吳越文化和浙、贛文化的相互融合,徽州(黃山市、績溪縣、江西婺源縣)文化和浙江文化有一定的聯系,故今天的浙江文化與之相類似。皖北(宿州、阜陽、亳州、淮南、淮北、蚌埠等)地區由於歷史上是北方人南遷的聚居區,文化上保留了古淮河文化,同時又融入了中原文化和齊魯文化。
正是基於多元的文化,形成了安徽豐富繁榮的文化資源,和淵遠流長的燦爛歷史。不同地區的人們在安徽這片江淮大地上,團結努力,相互借鑒,共同發展,創造了安徽繁榮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
燦爛文化
安徽是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在繁昌縣人字洞發現距今約250萬年前人類活動遺址,在和縣龍潭洞發掘三四十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和縣猿人」遺址。在蚌埠市禹會區發現的禹墟距今約4000年,乃是中華封建歷史的開端。產生於淮河流域的老莊道家學派,與儒家學說一起構成我國傳統文化兩大支柱。春秋戰國時代的吳越文化和楚文化都在安徽大地上熠熠生輝。新安江流域的徽州文化是安徽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明清時期最有影響的文化流派,有力地詮釋了儒家文化與經商之道的結合真諦,開創了「儒商」典範。徽商縱橫華夏,徽州文化更是廣播萬里。徽州培養出的狀元、進士更是數不勝數。如今,徽學與藏學、敦煌學並稱當代中國三大地方學。長江流域的安慶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渾厚的底蘊,安慶文化博大包容、深沉細膩,桐城派可以說是安慶文化在明清時期的一個不小的結晶,安慶文化是長江中下游一朵美麗的奇葩。安徽的戲劇文化豐富多彩,底蘊深厚,徽劇(發源於安徽徽州、池州與當塗,發展於安慶石牌)是京劇的主要源流之一,黃梅戲(發源於安徽安慶-湖北黃梅一帶的長江流域)是中國四大戲曲門類之一,淮河兩岸流行的花鼓燈被譽為「東方芭蕾」,揚劇和越劇在安徽大地上也得到了廣泛地傳播和發展。
建置沿革
區域/朝代 淮河以北 江淮之間 長江以南
西周 宋國、蔡國、徐國 吳國、六國、舒國 吳國
東周 宋國、楚國 越國、楚國 越國、楚國
秦 泗水郡、陳郡、碭郡 九江郡 九江郡、廬江郡、彰郡
西漢 沛郡、豫州、徐州 揚州 揚州
東漢 沛郡、豫州、徐州 揚州 揚州
三國 曹魏豫州、沛國、徐州、揚州 魏國揚州、吳國揚州 吳國揚州
西晉 沛國、豫州、徐州 揚州 揚州、東揚州
東晉、十六國 後趙、前秦 東晉 東晉
南北朝 北朝北魏、東魏、北齊、北周、南朝宋 南朝宋、齊、梁、北周 南朝宋、齊、梁、陳
隋 汝陰郡、譙郡 鍾離郡、江都郡、歷陽郡、廬江郡、同安郡 丹陽郡、宣城郡、新安郡
唐 河南道 淮南道 江南西道、江南東道
五代十國 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吳國、南唐國、後周 吳國、南唐國
北宋 京西北路 淮南路(後分淮南西路、淮南東路) 江南路、江南東路
金、南宋 金朝南京路 南宋淮南西路、淮南東路 南宋江南東路
元 河南江北行省 河南江北行省 江浙行省
明 南京(南直隸) 南京(南直隸) 南京(南直隸)
清(含太平天國) 江南省,安徽省 江南省,安徽省 江南省,安徽省
中華民國 安徽省 安徽省 安徽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 皖北行署,安徽省 皖北行署,安徽省 皖南行署,安徽省
交通地理
公路
安徽交通發達,水網密布,公路密度居全國前列。公路客車營運班線14857條,其中跨省班線1714條,跨區班線2567條,總營運里程271.692萬公里。高速公路客運異軍突起,零擔和大件、集裝箱貨運滿足了不同的運輸需求。以合肥為中心,城市為樞紐,內聯鄉村,外聯省際的客貨運輸網路初步形成。集裝箱貨運量逐年增長,大件運輸生產初具規模。自1986年以來,累計投資18791萬元,建成合肥、蕪湖、安慶、馬鞍山、蚌埠、淮南、滁州等地市級汽車客運站14個,建成天長、桐城、繁昌等65個縣級汽車客運站,建成貨運站20個和社會公用型汽車站65個。使旅客乘車環境、運輸生產條件大為改善。 蕪湖長江大橋鐵路運輸
主要鐵路線有京滬線、隴海線、京九線、青阜線、阜淮線、淮南線、宣杭線、皖贛線、寧西線、寧銅線、滬蓉線、銅九鐵路、合九鐵路等等。
高鐵線路
主要有:京滬高鐵、滬漢蓉高速鐵路、寧安城際鐵路、鄭徐客運專線、合安城際(規劃中)、合福客運專線、合蚌客運專線、商杭客運專線(規劃中)、六安—安慶—景德鎮鐵路(規劃中)、合武高鐵等。其中,京滬高鐵與合蚌客運專線、合福鐵路組成京福快速通道;滬寧、合寧、合武共同組成了滬蓉快速通道的一部分。
高鐵站
(含在建及規劃中) 安慶長江大橋水路運輸
淮河流域 長江流域
一級港口:蚌埠港、淮南港、阜陽港 一級港口:蕪湖港、馬鞍山港、安慶港
二級港口:鳳陽港、鳳台港、利辛港 二級港口:銅陵港
三級港口:懷遠港、五河港、壽縣港 三級港口:池州港
民航運輸
合肥駱崗國際機場 安慶天柱山機場 黃山國際機場 阜陽西關機場
合肥新橋國際機場(在建) 池州九華山機場(在建) 蚌埠機場(軍用) 蕪湖灣里機場(軍用)
管道運輸
配合國家西氣東輸工程,建設西氣東輸主管道安徽段,同步建設省內支線管道,
山水醉城,皖東中心-滁州(13張)實現安徽省管道運輸「零」的突破。根據安慶石化工業發展的需要,開展南京—安慶輸油管道的前期工作。交通樞紐重點建設水路樞紐蕪湖市馬鞍山市安慶市蚌埠市銅陵市淮南市阜陽市重點建設鐵路樞紐蚌埠市合肥市阜陽市安慶市蕪湖市銅陵市重點建設公路樞紐合肥市蕪湖市蚌埠市安慶市滁州市銅陵市阜陽市
Ⅸ 合肥學院人文地理和城鄉規劃專業怎麼樣
目前來看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
就業面較為狹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