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國家地理胡煥庸線

國家地理胡煥庸線

發布時間: 2021-02-15 05:39:45

㈠ 胡煥庸線的形成原因

胡煥庸線形成有其自然背景。「它是氣候變化的產物。」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教授王錚表示,現在認為胡煥庸線是中國東南季風的影響范圍,而在1230年以前,氣候形勢並不如此。1230年—1260年的氣候突變,基本奠定了中國的現代氣候特徵。由此時期開始,各種旱澇災害特別是大洪澇災害空間頻率分布的走向與胡煥庸線日趨吻合,越到近代越明顯。所以說,胡煥庸線表現出中國的現代氣候特徵。
王錚等學者研究發現,因氣候變化導致農業生產潛力波動,人口則因農業產出的區域不同作相應變化,從而形成了後來胡煥庸所發現的人口地理分界線——胡煥庸線。這僅是解釋胡煥庸線成因的一個主要理論。
在漢唐時期,西部的黃土高原及關中地區氣候較為溫暖濕潤,因而能夠承載更多的人口,從而成為歷代中國政治、經濟中心。唐中期曾頻繁從長安遷都洛陽,除了政治、經濟上的解釋,長安地區不斷發生的自然災害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宋代以後,氣候變化日益表現出「胡煥庸方向」的趨勢,中國人口、文化、經濟重心遂逐漸南遷長江流域。明清兩代,政府雖然大力經營甘肅,但胡煥庸線以西,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糧食自給已成問題。
王錚、吳靜通過建立「中國歷史人口地理演變的自主體模擬模型」,重現了伴隨氣候變化而來的土地資源數量和農業產出的波動,並模擬顯示出大約在公元918年,中國南方人口總數超過北方人口總數,此後人口分布南重北輕的格局始終再未改變。換言之,中國人口分布的南重北輕的格局在唐末到五代之間開始形成。此後隨著氣候溫暖期的結束,至1240年,中國人口的東西分布差異最終形成,從而出現胡煥庸線所展示的人口分布特點。
也就是說,胡煥庸線是氣候變化的產物。近代發現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線,是我國半濕潤區和半乾旱區的分界線,該線與胡煥庸線基本重合,也揭示出氣候與人口密度的高度相關性。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土地便向荒漠化發展,正如西北部的草原、沙漠、高原等景色和以畜牧業為主的經濟,東南部降水充沛則地理、氣候迥異,農耕經濟發達。

㈡ 胡煥庸線的地理意義是什麼

胡煥庸線的地理意義 :這條線從黑龍江省璦琿(1956年改稱愛琿,1983年改稱黑河市)到雲南省騰沖,大致為傾斜45度基本直線。線東南方43%國土居住著94%人口,以平原、水網、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為主要地理結構,自古以農耕為經濟基礎;線西北方人口密度極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游牧民族的天下。因而劃出兩個迥然不同自然和人文地域。

這條人口分割線與氣象上的降雨線、地貌區域分割線、文化轉換的分割線以及民族界線均存在某種程度的重合。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教授王錚向《科學時報》記者表示,現在認為胡煥庸線是我國東南季風的影響范圍,由此時期開始,各種旱澇災害特別是大洪澇災害空間頻率分布的走向與胡煥庸線日趨吻合,越到近代越明顯。所以說,胡煥庸線表現出中國的現代氣候特徵。受氣候變化影響,中國人口分布也逐漸形成沿一定界限流動遷徙的特徵。

胡煥庸線以西是唐代邊塞詩描寫的景象,那裡是游牧民族粗獷、豪邁、遼遠的風情;以東則是農耕文明主流的的小巧玲瓏、秀美細膩和略顯局促的景象。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執行總編單之薔將胡煥庸線看作是中國景觀的一個分界線。由景觀聯繫到歷史文化,似乎可以發現,這條線也是中原王朝直接影響力和中央控制疆域的邊界線,是漢民族和其他民族之間戰爭與和平的生命線。

因氣候變化導致農業生產潛力波動,人口則因農業產出的區域不同作相應變化,從而形成了後來胡煥庸所發現的人口地理分界線——胡煥庸線。 近代發現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線,是我國半濕潤區和半乾旱區的分界線,該線與胡煥庸線基本重合,也揭示出氣候與人口密度的高度相關性.

胡煥庸線不僅是人口界線,同時為一條中國生態環境界線,即在胡煥庸線附近,滑坡、泥石流等地貌災害分布集中;中段是包含黃土高原在內的重點產沙區,黃河的泥沙多源於此。 胡煥庸線是適宜人類生存地區的界線,其兩側還是農牧交錯帶和眾多江河的水源地,是玉米種植帶的西北邊界。同時,中國的貧困縣主要分布在胡煥庸線兩側。

胡煥庸線與400毫米等降水量線重合,線東南方以平原、水網、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為主,自古以農耕為經濟基礎;線西北方人口密度極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是游牧民族的天下。

㈢ 胡煥庸線指的是什麼

胡煥庸線,即中國地理學家胡煥庸(1901-1998)在1935年提出的劃分我國人口密度的對比線,最初稱「璦琿—騰沖一線」,後因地名變遷,先後改稱「愛輝—騰沖一線」、「黑河—騰沖線」。

這條線從黑龍江省璦琿(1956年改稱愛輝,1983年改稱黑河市)到雲南省騰沖,大致為傾斜45度基本直線。

線東南方36%國土居住著96%人口(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利用ArcGIS進行的精確計算表明,按胡煥庸線計算而得的東南半壁佔全國國土面積43.8%、總人口94.1%),以平原、水網、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為主要地理結構,自古以農耕為經濟基礎;

線西北方人口密度極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游牧民族的天下。因而劃出兩個迥然不同自然和人文地域。

「胡煥庸線」在某種程度上也成為目前城鎮化水平的分割線。這條線的東南各省區市,絕大多數城鎮化水平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而這條線的西北各省區,絕大多數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3)國家地理胡煥庸線擴展閱讀:

深遠影響:

胡煥庸線曾受到美國政府的重視,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譯成英文,供當時軍民利用與參考。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發現,這條人口分割線與氣象上的降雨線、地貌區域分割線、文化轉換的分割線以及民族界線均存在某種程度的重合。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執行總編單之薔將胡煥庸線看作是中國景觀的一個分界線。由景觀聯繫到歷史文化,似乎可以發現,這條線也是中原王朝直接影響力和中央控制疆域的邊界線,是漢民族和其他民族之間戰爭與和平的生命線。

由先鋒國家歷史雜志社出版的《發現西部》一書寫道:「它還是一條文明分界線:它的東部,是農耕的、宗法的、科舉的、儒教的……一句話,是大多數人理解的傳統中國;而它的西部,則是或游牧或狩獵,是部族的、血緣的、有著多元信仰和生活方式的非儒教中國。」

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以及中國近現代地理學創立和發展一百周年之際,地理學界給出了一份這樣的答案。由中國地理學會與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發起的這項「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評選活動,共發布了30項地理大發現,排在「珠峰測量」之後的,是「胡煥庸線」。

在工業文明的21世紀,胡煥庸線所揭示的人口分布規律依然沒有被打破。

㈣ 胡煥庸線的地名變遷

由於當時的「璦琿」地名的變遷(即璦琿縣-愛輝縣-黑河市愛輝區),該線就出現了「璦琿—騰沖一線」、「愛輝—騰沖一線」、「黑河—騰沖一線」等三種表述。
從歷史名詞的角度考慮胡煥庸當時提出時官方使用的名稱為璦琿,可按舊稱「璦琿—騰沖一線」。
1956年12月,國務院為更改地名生僻字,將璦琿縣改稱愛輝縣。「璦琿」二字從行政區劃上正式告別歷史舞台,成為歷史地名,由「愛輝」取而代之。因此,表述「愛輝—騰沖一線」也無可厚非。
但隨著20世紀80年代愛輝區成為新成立的黑河市的市區,中學教科書等場合多採用現地名,改稱「黑河—騰沖一線」。
這是地理學家胡煥庸提出的劃分我國人口密度的對比線:
這條線從黑龍江省黑河,經四川省雅安,鹽源,到雲南省騰沖,大致為傾斜45度基本直線.線東南方36%國土居住著96%人口,以平原,水網,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為主要地理結構,自古以農耕為經濟基礎;線西北方人口密度極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游牧民族的天下.因而劃出兩個迥然不同自然和人文地域。
近代發現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線,是我國半濕潤區和半乾旱區的分界線,該線與胡煥庸線基本重合,也揭示出氣候與人口密度的高度相關性。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土地便向荒漠化發展,正如西北部的草原、沙漠、高原等景色和以畜牧業為主的經濟,東南部降水充沛則地理、氣候迥異,農耕經濟發達。

㈤ 胡煥庸線的深遠影響

胡煥抄庸線曾受到美國襲政府的重視,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譯成英文,供當時軍民利用與參考。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發現,這條人口分割線與氣象上的降雨線、地貌區域分割線、文化轉換的分割線以及民族界線均存在某種程度的重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執行總編單之薔將胡煥庸線看作是中國景觀的一個分界線。由景觀聯繫到歷史文化,似乎可以發現,這條線也是中原王朝直接影響力和中央控制疆域的邊界線,是漢民族和其他民族之間戰爭與和平的生命線。
由先鋒國家歷史雜志社出版的《發現西部》一書寫道:「它還是一條文明分界線:它的東部,是農耕的、宗法的、科舉的、儒教的……一句話,是大多數人理解的傳統中國;而它的西部,則是或游牧或狩獵,是部族的、血緣的、有著多元信仰和生活方式的非儒教中國。」
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以及中國近現代地理學創立和發展一百周年之際,地理學界給出了一份這樣的答案。由中國地理學會與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發起的這項「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評選活動,共發布了30項地理大發現,排在「珠峰測量」之後的,是「胡煥庸線」。
在工業文明的21世紀,胡煥庸線所揭示的人口分布規律依然沒有被打破。

㈥ "胡煥庸線"怎麼破

胡煥庸線(Hu Line,或Heihe-Tengchong Line,或Aihui-Tengchong Line),即中國地理學家胡煥庸(1901-1998)在1935年提出的劃分我國人口密度的專對比線[1] ,最初稱「璦琿—屬騰沖一線」,後因地名變遷,先後改稱「愛輝—騰沖一線」、「黑河—騰沖一線」。
在中國人口地理上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一直為國內外人口學者和地理學者所承認和引用,並且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田心源教授稱為「胡煥庸線」。
「璦琿—騰沖一線」(或作「愛輝—騰沖一線」)在地理學(特別是人口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以及人口學上,具

胡煥庸線
有重大意義。
這條線從黑龍江省璦琿(1956年改稱愛琿,1983年改稱黑河市)到雲南省騰沖,大致為傾斜45度基本直線。線東南方36%國土居住著96%人口,以平原、水網、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為主要地理結構,自古以農耕為經濟基礎;線西北方人口密度極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游牧民族的天下。因而劃出兩個迥然不同自然和人文地域。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