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中國的地理環境是最好的嗎

中國的地理環境是最好的嗎

發布時間: 2021-02-15 04:31:26

㈠ 中國地理位置是不是世界上最好的

我國領土南北跨緯度很廣,大部分位於中緯度地區,屬北溫帶,南部少數地區位於北回專歸線以南的熱帶屬,沒有寒帶,只有在高山地區才有終年冰雪帶.我國領土南北跨緯度很廣,為發展多種農業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我國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東部地區降水豐富,利於農業生產,沿海多良港,利於發展海洋事業和加強海外各國的交往.在緯度位置上,我國領土南北跨緯度很廣,為發展多種農業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
在海陸位置上,我國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利於發展海洋事業和加強海外各國的交往.

㈡ (地理)請問中國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啊

從世界上看——位於從東西半球來看,她位於東半球;從南北半球來看,她位於北半球;從世界大洲和大洋的為止關系看,她是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的國家。
從緯度位置看——我國領土南北跨緯度很廣,大部分位於中緯度地區,屬北溫帶,南部少數地區位於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沒有寒帶,只有在高山地區才有終年冰雪帶。
我國位於
從海陸位置看——我國位於世界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的東部,西部深入亞歐大陸內部,與許多國家接壤;東部瀕臨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有眾多的島嶼和港灣,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
我國地表高低起伏,西部以山地為主,東部則以平原和丘陵為主,地勢總特徵為西部高,東部低。中國地勢從青藏高原向北、向東,各類地形呈階梯狀逐級降低。
我國的平原和丘陵主要集中在東部,這里土壤肥沃,開發悠久歷史。

中國地理位置的優缺點

中國地理位置的優點:

1、緯度位置好,位於溫帶亞熱帶之間。

2、地理位置、海陸位置好,背靠最大的大陸,面向最大的大洋,倚靠最高的高原。從而有了溫暖濕潤雨水充沛的氣候,青藏高原還有的水塔和屏障等重大戰略作用。

3、地形和水文優勢,擁有多塊世界最大的平原之一,西高東低的地形+河流資源豐富=豐富的水資源、航運資源和水能資源。

4、資源豐富,耕地、水、煤炭油氣、各種礦產、生物等等資源眾多,地大物博,應有盡有。

5、陸地面積大,海岸線長。使中國成為世界為數不多的海陸兼備的國家,而且是擁有全地形地貌的國家,戰略縱深大,海岸線狹長,大陸架寬廣,良港、島嶼眾多。

中國地理位置的缺點:

1、地形復雜崎嶇,山地太多。中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地面積超過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二,導致基建成本高,交通始終是中國西部山區發展的主要障礙。

2、地形氣候差異過大, 西北部氣候乾旱,青藏高原嚴寒且生態脆弱不適宜發展,導致東西部資源、人口的分布和經濟發展極不平衡。

3、自然災害多,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頻繁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洪災、旱災、地震、台風、冰雹、沙塵暴、山體滑坡等。

4、中國石油資源不夠豐富。

5、海權短板明顯,中國既是海洋大國,也不是海洋大國。中國近海被過多的群島、島嶼包圍(即所謂島鏈的封鎖),活動受限於狹小的近海空間里。

(3)中國的地理環境是最好的嗎擴展閱讀

1、外交情況

中國屬於第三世界國家,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從本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出發,把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發展各國友好合作和促進共同經濟繁榮,作為自己對外工作的根本目標。

在處理國與國關系時,中國一貫主張互不幹涉內政,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指導,而不以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的異同為標准。中國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和許多國際性組織成員國。

2、音樂情況

中國在世界當代音樂文化中保持著它的獨特體系、獨特思維和獨特風格,因而對世界音樂是具有獨特貢獻的一個組成部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音樂的歷史進入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嶄新階段,並揭開了新的、更加燦爛篇章。在聲樂、器樂、大型音樂體裁,以及歌劇、舞劇、電影音樂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發展和成就。中國當代音樂有一些作品可以列入世界音樂的經典寶庫。

㈣ 中國地理環境最好的地區

按面積看,是中原地區。中原地區位於黃河中下游地區,氣候四季分明,降水量適中,溫度也比較適中,平原面積廣大,土壤肥沃,自古人口密集,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

㈤ 中國的地理位置是世界上最好的嗎

從地理位置上講,中國遠不如歐洲的一些地區,特別是東歐和中歐;而從自然專資源上講,中國是屬很多稀有資源的故鄉。
中國處在亞歐版塊、太平洋版塊和印度洋版塊的交界處,自然災害比較頻繁。
東歐和中歐的一些國家和地區地理位置很不錯,自然災害較少,氣候也不錯。
但是,我相信,即便是這樣,中國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㈥ 中國的自然地理環境

中國的自然地理環境

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當然也是人類意識或精神形成的基礎。地理環境對人類和人類社會有一定的決定作用,雖然這種作用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終的。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生產方式的多樣化,人們開始能動地利用地理環境,於是地理環境對人類具體活動的決定作用就逐漸減輕。生產力越發達,人類對地理的利用能力程度越大也越深,但這一切都是以地理環境所提供的條件為前提的。
中華民族棲息生活在北半球的東亞大陸,太平洋西岸。中國的領域廣大,腹地縱深,為中華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在遠古時代,中國境內就有分布廣泛的人類活動。自公元前21世紀,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建立。夏朝活動的領域以山西、陝西、河南交界處為中心。史書記載:「芒芒禹跡,亘為九州,經啟九道」1,反映了夏朝已經統治了范圍不小的地區。到了商代,其統治區域以今河南中部偏東黃河西岸為中心,東至海,西至今陝西,北達今河北,南抵湖北一帶。西周初年的封國,古史稱有「一千八百諸侯」。周王不斷分封,其統治區域南至長江以南,西至今甘肅,東北至今遼寧,東至今山東,形成一個規模宏大的奴隸制國家。
經過商、周二代約13個世紀的發展,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國家。公元前210年,秦朝的疆域北起河套、陰山山脈和遼河下游流域,南至今川西高原和雲貴高原,東至海。此後的歷代中原王朝的疆域雖然時有盈縮,但基本的趨勢是逐漸擴大,逐漸鞏固,不少王朝都擁有過今天中國以外的疆域。如從西漢中期至西晉末年的400多年間,朝鮮半島的東北部曾經是中原王朝的正式政區。自西漢中期到唐朝末年的千餘年間,今越南北部都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唐朝和元朝的北界遠達今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唐朝的西界一度直抵中亞的威海。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朝最終奠定了今日中國疆域的基地,形成了一個北起薩彥嶺、額爾古納河、外興安嶺,南至南海諸島,西起巴爾喀什湖、帕米爾高原,東至庫頁島,擁有1000多萬平方公里的統一國家。
1840年,帝國主義打開了中國的大門,用武力迫使清朝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攫取了中國的大片土地,甚至連條約都不簽訂,憑借實力造成侵佔的既成事實。但中國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使國土免遭更大蠶食。飽經滄桑,慘遭分離的台灣同胞,1945年才回到中國的懷抱,在20世紀末香港、澳門相繼回歸祖國。
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東臨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聳立著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高低懸殊的地勢以及東亞大氣環流系統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中國特有的復雜而多樣的氣候,世界上有的氣候類型,中國大部分都有。
從農業生產觀點來看,從氣候資源光、熱、水的狀態來看,中國氣候有以下主要特點:一是光、熱資源豐富。中國大部分領土屬溫帶,亞熱帶區域也不小,最南部伸入熱帶,最北部伸入亞熱帶,全國各地的太陽幅射和熱量都可滿足各種農作物生長發育的需要。二是水分分布不均。中國東南部受夏季風的強烈影響,一般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而西北內陸區受大陸氣團控制,降水量一般在400毫米以下,這是東南部為農耕區,西北部為畜牧區的自然基礎。三山地氣候居多。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廣大山區的氣候條件對農業來說有有利的方面,即有多種垂直氣候帶,氣候類型多樣,利於發展多尺度、多層次的立體農業,發展林、牧、果、葯等多種經營。
以上特點,有史以來並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受全球性氣候變化以及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中國的氣候狀況還是有一定的變化。如溫度和濕度的變化,這兩方面的變化對農業生產的發展、民族的遷移、人口增長和文化的傳播等都起了或大或小的作用。
中華文化的滋生地不僅領域廣大,而且地形、地貌繁復,多條大江大河縱橫,為世界其它古文化區所罕見。
除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五種我國最重要的常態地貌類型以外,我國還有類型繁多的特殊地貌分布,如冰緣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其中冰緣地貌,僅青藏高原和大興安嶺北段,類型就有45種以上,比前蘇聯和美國多一倍,成為世界上冰緣地貌類型最多的國家。如此復雜多樣的地理環境,為中國傳統自然經濟的多元化和中華文化的多樣化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我國地處地球的北溫帶,既無嚴寒,又無酷暑,氣候宜人,眾多的江河湖泊,使廣闊的土地可墾可耕,供人們衣食。因此,與世界上各古老文化相比,中華文化產生和延續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越環境。同埃及文化囿於尼羅河流域,巴比倫文化囿於兩河流域相異,中華文化滋生地不是依託一個江河流域,而是擁有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兩個大的區段。
中華文化最重要的發祥地是黃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區,即中原地區。在新石器時代,這片七、八十萬平方公里的黃土高原和沖擊平原,在古代曾是林茂草肥、自然生態環境良好的地域,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可供人類居住和農作。據土壤專家研究,黃土是一種有很強自肥能力的土壤,又具有較好的保水性能,適於種植粟和穀子這類耐旱作物。中原的東部是華北大平原,這片由黃河泛濫沖擊而成的平原,土質疏鬆肥沃,含有豐富的腐植質和各種植物生長所需要的氮、磷、鉀諸元素,是一片適宜種麥、黍、谷、粟、稻五穀的沃土。由於土壤細膩疏鬆,在生產工具簡單、鐵器還未運用的情況下,易於清除天然植被和開墾耕種。因此,黃河中下游一帶便成為華夏先民生存和繁衍的最適宜的地區,華夏先民在這塊富饒而美麗的土地上生活覓食、狩獵、放牧,進而發展農業,最早形成了大片的農業區。在中國佔主導地位的傳統文化,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的,因此,中原地區最早成為中國古文化的中心。
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據考古學家論證,長江流域是中華新舊石器文化遺址發掘數量僅次於黃河流域的地區,長江為孕育中華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長江是我國最長的河流,流經10個省、市、自治區,全長6300多公里,居世界第三位,亞洲第一位,並且流量大,流域面積廣,資源豐富。當黃河流域因戰亂頻繁、大批文人學士和勞動力為了避難舉家南遷,以及墾伐過度、氣候轉向乾冷等原故導致農業漸趨衰落之際,長江流域後來居上,以巨大的經濟潛力成為人們糧食、衣被、財賦的主要供應區。可以說長江與黃河共同哺育了中華古老文明。至於嶺南的珠江流域、閩南濱海地帶、雲貴高原、台灣、海南島,更增添了這一迴旋區間的豐富性和廣闊性,中華文化延綿不輟,沒有出現埃及、巴比倫等古文化那樣的中絕現象,與這種優越地理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中國作為一個幅員遼闊的泱泱大國,各地的自然條件千差萬別,因此,人們採取了不同的生產方式。中國歷史上早就出現了農業、牧業、狩獵、養殖、捕撈、採集、冶礦、手工業、林業等各種產業,成為了各地不同的物質基礎。與不同的生產方式相適應,各地的經濟、政治、制度也不盡相同,各地的發展也不平衡。人們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與思想觀念。一般來說農耕民族依戀土地,重農輕商,居安思穩,保守平和。游牧民族遷徙不定,重牧輕農,勇猛好鬥。生活在近海濱的人民視海洋為財富的來源,致力於漁業和鹽業的開發生產,易於接受外來文明。西域的一些綠洲小國本身土地資源有限,但因位於東西交通的必經之地,所以很早就以商業發達著稱於世。地域的差別,使中華文化多樣性的特點非常明顯。山海兼備的齊魯文化相異於「四塞之地」的秦文化,地居中原的三晉文化不同於南方的楚文化,同在長江流域而分處上游、中游、下游的巴蜀文化、楚文化和吳越文化又各具特色。至於在濕潤東部發展起來的農耕文化與在乾燥的西部發展起來的游牧文化,更是大相徑庭。這些文化類型的形成當然更直接受人文因素的作用,不過,地理環境的多樣性、復雜性畢竟是中華文化多樣發展的重要基礎。
從整體地理環境說,按著地理環境的差異,人類可以粗略劃分為大陸民族與海洋民族。典型的海洋民族國家,人們生活的空間相對比較狹小,利用海洋漕運之便,往往商業比較發達,人員交往和流動也比較方便。又由於內地活動空間有限,迴旋餘地不大,故容易造成向外拓展的動機。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大陸國家,雖然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和眾多的沿海島嶼,而其與海洋為伍的人民,究竟佔全部人口的少數,其人民本性仍然是大陸性格的。
中國的地理位置比較優越,大部分領土處於北溫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為發展農業提供了最適宜的條件,在黃河中下游很早就形成了大片的農業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黃河文明。與西方的大海文明即藍色文明相比,黃河文明是一種大陸文明。佔主導地位的傳統政治思想是建立在農業生產基礎上的。
中國是一個素稱「以農業立國」的國家,從新石器代起,一直到夏、商、周三代,統治者都高度重視農業的發展。究其原因,地理、氣候環境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古代文化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文化。並由此帶來了中國文化的一系列有別於游牧文化和商業文化的基本特徵。
中國整體地理環境的格局恰與海洋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相反。
中國有極為廣袤的疆土,其內部平原廣闊,特別是黃河、長江兩流域平原毗連,沒有明顯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因此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軍事上都較海洋諸島易於統一,所以歷史上強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國縱使喪失了首當其沖的黃河流域,仍有廣大退路可供迴旋。其它古文明地區淪亡於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獨中國能對邊族潛移默化,始終保持著自己文化的獨特風格和完整系統,並使之綿延不絕。
中國有較易於隔離的地理環境。東面臨海,西北橫貫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青藏高原,平均高達四千至五千米。在生產技術不發達的古代,這些都可以說是地理上的阻絕地帶,給予農業民族無法突破的限制。這種一面臨海,其它三面陸路交通極不便利,而內部迴旋餘地又相當開闊的環境,形成一種與外部世界半隔絕的狀態,使中國沒

㈦ 中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中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1、中國海陸位置優越,多天然良港,交通便利,是世界航空船舶的重內要樞紐之一;2、中國跨容越緯度多,故氣候較多,有利於第一產業發展;3、中國雖處板塊交界處,但是地震等災害較少,有利於3大產業共同發展。」

㈧ 中國和印度誰的地理環境更好

LZ您好

印度的地理環境好於中國.但印度的地理環境有缺陷

  1. 印度主體位於南亞次大陸,外圍幾乎無島鏈封鎖,幾乎可以任意向印度洋滲透勢力,事實上,印度可控制與斯里蘭卡間的保克海峽,同時擁有馬六甲海峽出海口附近安達曼群島的主權,海洋條件可謂優渥.我國東部出海有日本,琉球,菲律賓構成的第一島鏈,限制了我國向太平洋方向發展

  2. 印度北有喜馬拉雅山脈,東部中南半島是雨林區,西部沙漠,西北銜接向伊朗高原-興都庫什山脈-帕米爾高原(蔥嶺),這也就是說印度的後方存在山川之險作為自然屏障.當然,近代由於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獨立,北方尼泊爾,不丹仍獨立,因此存在瑕疵(所以印度佔領滅亡錫金,插手不丹外交).我國的"後背"其實也蠻不錯的,除開外蒙古獨立,喪失日本海出海口有瑕疵(事實上,歷史上侵入印度的外族均來自西北方向山口,而侵入我國的外族則來自蒙古高原和東北漁獵民族,二者半斤八兩)

  3. 印度次大陸大面積屬於平原,乾旱的沙漠氣候只佔全境極小的部分,大部分領土屬於水熱條件變態的熱帶季風氣候.所以印度農業做到一年三熟很輕松,我國只有海南可能勉強能做到一樣的條件.印度的可耕地面積遠大於我國

綜上所述,印度的地理環境強於我國,當然印度本身有沒有好好利用其優勢,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㈨ 中國的地理位置怎麼樣

中國的地理位置:

1.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它的陸地版圖被形象地比作雄雞。是中華民族的主要聚居地。

2.中國領土總面積約為1430多萬平方千米:其中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千米,內海和邊海的水域面積約四百七十多萬平方千米。

3.中國領土東西跨經度有六十多度,跨了五個時區,東五區到東九區。全國統一北京時間為東8區。東西距離約五千二百公里。中國領土南北跨越的緯度近五十度,南北距離約為五千五百公里。

中國地理位置很好。

㈩ 中國的地理環境怎樣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陸地面積的67%,盆地和平原約占陸地面積的33%。地形的主要特徵是:
(1)地形多種多樣:在中國遼闊的大地上,有雄偉的高原、起伏的山嶺、廣闊的平原、低緩的丘陵,還有四周群山環抱、中間低平的大小盆地。陸地上的5種基本地形類型,中國均有分布,這為中國工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多種多樣的條件。
(2)山區面積廣大:通常人們把山地、丘陵和比較崎嶇的高原稱為山區。中國山區面積佔全國總面積的2/3,這是中國地形的又一顯著特徵。山區面積廣大,給交通運輸和農業發展帶來一定困難,但山區可提供林產、礦產、水能和旅遊資源,為改變山區面貌、發展山區經濟提供了資源保證。
(3)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地勢是地表高低起伏的總趨勢。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階梯狀分布。
中國位於歐亞大陸東部, 東臨太平洋與韓國、朝鮮、日本等國隔海想望,北鄰蒙古、俄羅斯、哈薩克等國,西與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阿富汗、克什米爾、巴基斯坦相連,西南以喜馬拉雅山脈為界與印度、尼泊爾、不丹等國相鄰,南與緬甸、寮國、越南等國毗鄰。地理坐標介於:北緯30°52′ – 53°31′, 東經73°40』 – 135°05′間,陸地面積960萬km2,居世界第三位,海陸疆界達40000km,陸界22000km,海域大陸岸線 18000km, 島嶼岸線 14000km。古絲綢之路、現歐亞大陸橋貫通中國和歐洲。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