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文地理參考文獻
❶ 跪求學完人文地理後的感受2000字。
一、人地關系的和諧美
地理把人地相關性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為我們揭示出: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與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人與自然平等、共生、共存,人和自然的關系是和諧的關系。強調人地關系的和諧發展。通過對地理人地相關性的學習,使我們能夠理解到人與自然間的正確關系,理解尊重自然,才能和諧共處的理念,從而體味出一種和諧美。
二、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多樣美
地理以區域環境為研究對象,具有廣闊的空間性,上及天,下達地,藍天、白雲、大海、森林、草原、日月星辰、花鳥魚蟲、沙漠、冰川、城市、鄉村……山水之間,陰陽相配, 冥冥之中剛柔相濟。宇宙的神秘與詭譎,萬物的多樣與和諧。面對一幅幅絢麗的世界圖景,無不為大自然的和諧美麗而震憾!「智者樂山,仁者樂水」,「靈性出萬象,風骨自高潔」,窮極於山水間,盡享世界的和諧與美麗。
三、地理倫理道德美
古人有「天人合一」的觀念,其中就含有啟蒙的人地關系的合理內涵,而儒家主張「禮樂合一」、「美善相樂」又把「仁」當作審美理想的核心,強調人類社會中人與人間的和諧,含有更多的人倫成分和濃厚的封建、政治色彩,因而缺乏對環境、對生命的廣泛關注。道家主張「游於自然之道」、「返樸歸真」、「清靜無為」,試圖在人與自然間建立起混沌的和諧。因其處世消極最終被排斥到主流社會之外。
地理學則要求我們在處理好社會關系的同時,還應處理好人與自然的一系列關系,對自然講倫理道德,特別是要處理好人與其他生命的關系。因而,在一定的層面上也包含著豐富的環境倫理和生命理性。強調在人與人、人與其他生命之間建立起平等、公平的秩序,因而具有一定的倫理道德美。有人預言:生態文化必將成為未來社會的主流文化,一場群眾性的環保運動正在世界各地興起。
四、地理智慧美
地理智慧主要指:人與自然相處的智慧和人類自身生存的智慧。學習地理,重要的是可以給人們裝上一個「地理頭腦」,教會人們用地理的思想和方法來看待世界,更科學地選擇、安排生活和生產,指導人類理性地生產和消費。在對物質資源的消費方面,呼籲人類改變舊的思維方式和生產、生活方式,放棄高消耗、高增長、高污染的粗放型生產方式和高消費、高浪費的生活方式。
地理智慧要求人們在消費時,盡可能多地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率,盡量減少對廢物的排放,以保持人地復合系統結構和功能的良好狀態。在人的自身生產方面,主張人口的增長要與社會經濟發展適應,與生態環境保護和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相協調。傳統發展模式是以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為特徵的,常常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增長,把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資源對立起來。地理對人地復合系統開放性和戰略性的研究,為我們建立了正確的人口觀、環境觀、資源觀等,從而樹立一種觀察、處理當代事物的整體觀和系統觀,教給人類與自然相處的智慧和生存的智慧。
五、地理人文精神美
地理「把地球作為人的世界來研究」(J.O.M.克羅克《地理學的范疇》),主張給人以及其他生命更多的人文關照。人文素質的核心是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的重點在情感和價值觀。地理能賦予我們更高的人文精神。在價值觀方面地理能幫助我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人口觀、種族觀、環境觀和資源觀。在情感方面,通過地理國情教育能增強我們的國家意識,培養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在世界地理的學習中,利用綜合、分析和比較的方法去解釋空間效應,展現全球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結構和特徵,展現與之相關的不同民族的文化、文明、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特別是在此差異基礎上形成不同的文化景觀。在欣賞豐富多彩的文化景觀時,幫助我們形成對他人他物和異質性、多樣性的寬容心。地理能強化我們的全球意識,教會我們用全球視野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世界現實,並將本國、本地區、本鄉、本土置於國際大背景下加以思考和分析,從而學會尊重與理解、競爭和合作、關心和交往。理解並增進與其他國家、其他民族及其他文化間的交往交流,用以培養和平共處並具有世界大家庭、不同膚色、不同種族、不同語言文明為一體的人。
地理教育目的的重點是實現「從能力到責任感的轉變」。強調關心他人、關心集體、關心人類面臨的共同的問題,注重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不僅重視對他人、對民族、對國家的責任感,也重視對世界、對人類的責任感。地理使我們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人。
六、地理規律美
地理的規律可分為地理事物分布規律、地理事物的演變規律等。地理的規律美表現為秩序美、節奏美、數學美等。想像是分析,也是綜合(波德萊爾:《想像力》)。分析和綜合是地理重要的思維方法。聯想是知覺和想像的基礎(朱光潛:《美感與聯想》)。地理規律的認識,離不開高度的想像,在想像中體味到地理的規律美。面對精美的地圖,在欣賞一件藝術品的同時,張開自由想像力的翅膀,與之展開極富情趣的對話。跨越時空,縱橫馳騁,於是一個富有色彩、聲音、輪廓、香氣和生命的世界便活躍於眼前。
在認識太陽系中九大行星的運動規律時,使人聯想到一張巨大的光碟,它們同向、共面、近圓,彷彿在演奏著一曲壯美的宇宙樂章。在認識非洲氣候分布規律時,我們聯想到了對稱。在認識城市中心學說時,不禁使人聯想到蜂房構造。在學習農業區位論中的杜能環時,會使人想到水中的漣漪。在認識海水鹽度的緯度分布規律時,使我們聯想到如「M」形的山峰。高度的想像,總是與熱情同在。「一個冷淡、淺薄的、尖刻的人是不常具有堅強雄厚的想像力的」(郁達夫:《想像的功用》)。
學習地理需要熱情,在熱情中產生豐富的想像,在不斷地創造、聯想、解釋中,在對地理事物的分析、比較、歸納、演繹中,必將感受到地理規律美的無窮魅力。通過對地理規律美的認識,能賦予我們更多理性,使我們從中不斷向自然界學習、模仿和借鑒,以此創造美的環境、美的生活。從一個小的盆景,一座假山,一座山水城市,大到建設一個寬敞、富裕、干凈、安全的地球,都體現了人類對大自然的學習和模仿。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目前我國正在建設小康社會,在庭院經濟的發展、小流域的治理、農業生態模式的建立、小城鎮和工業小區建設等方面,都需要進行科學決策,而地理在各種決策中會提供廣泛的人文咨詢、人文設計和人文論證。並用美的地理規律去創造和諧而美麗的世界。
七、地理科學知識體系的球狀結構美
褚大健先生對復雜的科學知識體系進行梳理,獨具慧眼,發現了科學知識體系具有的球狀結構。認為:地球的內部結構從外向內,由地殼、地幔和地核組成,與此相似,科學知識從內到外,由知識內核、知識幔層和知識外殼組成。知識外殼由事實性知識組成,重點說明「是什麼」。知識幔層由定律性知識組成,側重說明「怎麼樣」,知識內核由原理性知識組成,側重說明「為什麼」。地理科學知識體系也是如此,對地理科學知識體系的探討,我們會感到地理科學知識體系的球狀結構美。
席勒說過:「若要把感性的人變成理性的人,惟一的途徑是先使人成為審美的人」。地理的審美能賦予我們對地理更多的學習熱情,更重要的是通過地理審美能陶冶我們的情操,並用地理美去創造和諧而美麗的世界。
❷ 論文 從人文地理角度論和諧人居社區建設
在SOO搜索和諧社區建設論文很多。和諧社區建設存在的不足及對策分析關鍵詞:和諧社區 建設 不足 對策
論文摘要:社區是社會的細胞,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所在,眾多社區的和諧構成整個社會的和諧。對於當前社區建設過程中存在的不足的研究對指導和諧社區的建設有著重要意義。本文對當前和諧社區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總結分析,並給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化速度加快,城鎮人口數量增加,社區作為城市的基本組成單位,其重要性日益顯現、突出。和諧社區的建設對於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社區建設過程中凸現了很多問題,必須予以解決,否則,必將阻礙社區建設,社會進步。
1.和諧社區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騰飛,社區也有了突破性的快速發展,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但是由於前期社區管理工作經驗積累不足,因為社會發展的需要社區規模又在短期內迅速膨脹,導致相應的管理理念、制度跟不上,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阻礙了社區的進一步發展。對於相關問題的探討解決有利於和諧社會的建設。目前總體來說存在以下問題:
1.1、社區建設中的行政主導和新形勢下的社區發展之間不協調
社區作為一個群眾性的自治組織,其目的是為居民自我服務,提高社區居民物質文化水平,實現個人和組織的共同進步和發展。但是由於受長期以來的行政主導影響,導致自我定位出現重大偏差。具體表現為:未能適應制度上的上一級行政部門對社區工作是指導而非領導的規定,缺乏自我管理的主人翁心態。發生了「自組織」向被「被組織」的退卻。實際上仍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社區疲於應對上一級行政部門指派的各項任務和種類繁多的考核,佔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擠占社區有限的為民服務資源。同時,社區管理者的業績考核不是由被管理者考察,而是由上級行政部門評價,導致管理者喪失為民服務的動力,宏觀表現為自治能力不足。自治功能不足,進一步導致政府強行介入,更進一步的依賴成了目前我國城市社區管理難以跳出的怪圈。
1.2、社區成員參與不足
目前居民對社區的活動和事務大都表現出冷漠情緒,缺乏主動性。在長期的行政型社區管理體制下,社區居民對行政任命的社區管理主體缺乏認同感和歸屬感 ,導致缺乏參與各種社區活動的積極性。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於長期以來單位制養成的對國家,對單位強烈的依賴感,認為自己不去做政府和單位也會做得很好。另一方面,社區組織自主性的缺失,以及行政化的管理方式的強行介入進一步加劇了居民對政府的依賴,認為社區管理是政府部門的事,而把自己當作局外人,對社區管理也就表現出了理所當然的冷漠。
1.3、社區建設目標錯位
在當前社區建設過程中,存在著目標錯位的問題。主要表現為:a.忽視社區的人文社會特點,把社區管理單純的看作是一種經濟行為。b.不能准確把握定位發展目標,錯誤的把高度的物質文明作為終極目標,而忽視了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本末倒置。無疑這種思維是和以人為本的今天相抵觸的。
1.4、社區觀念和管理理念滯後
由於社區的理念真正進入普通百姓生活是在改革開放後,城市化加快,城鎮居民數量迅速增加,居民聚居缺乏組織性而促生了我國的社區管理體系誕生與發展。由於缺乏經驗,社區管理大都沿用以往的行政管理方式,沒有建立獨立、健全的居民自我管理制度,社區觀念和管理理念滯後。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主要有:
a) 社區管理者隊伍薄弱;呈現出人員少、老齡化、專業素質低等特點。
b) 社區建設管理的理論研究不足,體系不完善,分工不明確。
c) 社區建設管理的法律法規制度不完善,存在法律盲區和漏洞。
1.5、社區經費不足
伴隨社會進步,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伴隨而來的是對於社區的服務功能和環境的要求的逐步提高,這就對社區的「軟體」和「硬體」提出了巨大的挑戰。社區需要大量資金進行「升級」以滿足社區綜合功能提高的要求。同時,由於城市化加深加快,對於社區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必須提高管理者的文化水平,以適應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社區發展。引進高素質人才需要改善社區管理者的待遇,提高社會保障水平。等等這些都受到資金缺乏的嚴重限制。
2.解決方法
2.1 體制創新
陳舊的社區行政管理模式與時代發展不相符,進行必要的體制創新改革</A>,體制改革中應以以下幾點為改革綱要:
a. 政府行為與社會行為相結合。由於短期內社區管理水平不可能迅速改變,所以政府還必須參與到管理過程中來,主要但當指導角色。引導社區管理向一個更加適應社會需要的方向發展。
b. 社區管理與服務相結合。完善管理體制的同時要同時樹立服務理念,使管理與服務實現本質的統一:管理是為了更好的服務,服務是為了實現有效的管理。
c. 專業服務隊伍與群眾實體相結合。專業的管理服務隊伍有助於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但是也容易使居民產生依賴感;要切實的和群眾結合,實現管理的互動。
通過體制創新,逐漸脫離政府行政管理,促進社區管理系統的獨立與成熟,真正實現社區居民的民主自治。
2.2大力培育和強化居民的社區意識
社區是國家與社會的一個基本連接點,必須明確其在社會中的重要地位。強化社區中的國家、社會意識。社區的民主建設是和諧社會建設的基本組成要素之一,公民的民主權利也是從社區民主開始的。在構建一個安全和諧的生活社區的同時要為社區建設注入精神元素,在提高服務水平的同時,增強居民對於社區的認同感和榮譽感。提高居民對參與社區建設活動的積極性。
2.3 加大經費投入
加大經費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提高社區的硬體水平,豐富社區文化活動。提高管理人員的待遇水平,引進管理人才。提高管理水平人才是關鍵,引進文化水平較高的管理人才可以有效的提高社區管理水平。發展社區社會工作, 實現社區工作的專業化是解決社區建設問題的重要途徑。高素質管理人員的引進有利於社區管理制度的完善,有利於促成社區向獨立民主的方向發展,有利於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同時,可以更好的把握社區發展方向,使社區建設更好的和和諧社會建設相統一。
總之,社區作為現代城市居民的主要棲息地之一,是社會的基本組成單位。社區發展的好壞不緊切實關繫到居民的生活水平的高低,同時決定著社會現代化建設目標能否實現。推進和諧社區建設有利於居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時有利於推進社會主義特色和諧社會的建設。
參考文獻:
[1] 張玉. 區域政策執行的制度分析與模式建構 [D]南開大學 , 2006 .
[2] 喻劍利,辛靜,曲波. 新公共服務視角的中國服務型政府建設 [J]長白學刊 , 2007,(01) .
[3]
羅伯特·B·丹哈特,珍妮特·V·丹哈特,劉俊生. 新公共服務:服務而非掌舵[J]中國行政管理,2002,(10
[4]左兵團,沈承誠. 和諧社會框架下對新公共服務理論的價值考量[J]雲南行政學院學報, 2006,(04) .
</A>
❸ 寫論文所要的參考文獻怎麼找
學術堂整理了幾個找參考文獻的網站,供大家參考:
1.OALib
OALib這個介面提供的開源論文超過總共超過4,219,599篇,涵蓋現有所有學科.所有文章均可免費下載.OALib Journal是一個學術期刊,主要用於同行評審,覆蓋科技,醫學,財經,科學以及人文社科的所有領域.所有發表在 OALib Journal 上的學術文章都儲存在OALib上.
2.世界數字圖書館
這個站主要在互聯網上以多語種形式(世界數字圖書館( WDL ))免費提供源於世界各個地方,各種文化的重要原始材料.這裡面你可以看到世界各個地方的風土人情,人文地理,不信你去搜"中國"see see.
3.國圖文津
"文津"搜索系統主要把地方圖書館和國家級圖書館的數字資源進行整合統一,匯集了60多個資源庫、超過2億條文獻信息,具有海量資源容納能力.
它的特色應該是可以搜索到比較全的古文獻資料,另外還有一個專業的古文獻搜索殆知閣.
4.術語在線
術語在線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主辦,定位為術語知識服務平台.它可以進行術語檢索,累計45萬余條規范術語.覆蓋基礎科學、工程與技術科學、農業科學、醫學、人文社會科學、軍事科學等各個領域的100餘個學科.
5.CNKI學術
CNKI學術搜索旨在為國內外學者提供一個跨語種、跨文獻類型、權威的內容發現平台,包括各類學術文獻,如期刊、學位論文、會議論文、報紙、專利、標准、圖書等.
6.萬方數據
它和CNKI類似,論文也比較全,弊端也是很多要收費,同理看看自己學校的圖書館資源有沒有購買此資料庫,可以免費下載.
❹ 急求人文地理雜志投稿格式,在線等!!!!
格式是不同的,各個雜志是各有不同的要求,一般是五號字體,題目和標題是黑體。投稿差不多的格式就好,等雜志給你回復了你再改也行,到時人家有具體的要求。
❺ 人文地理的投稿須知
刊登具有創新性、高水平、有重要意義的原創性研究學術論文以及反映學科最新發展狀況的文獻綜述和信息性文章。來稿應框架完整、觀點明確、論據充分、數據可靠,層次分明,文理通順。
(1) 文題、作者姓名(一般不超過 6 人)、作者單位及所在城市和郵編、關鍵詞均需中英文對照。論文如果獲得有關研究基金或課題資助,需提供基金名稱及編號;提供第一作者的姓名、性別、民族(漢族可不寫)、出生年、職稱、學位以及聯系人姓名、職稱、電話、傳真及 E-mail 地址。
(2)論文題目應簡潔、准確,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縮略語、字元、代號以及結構式和公式;中文摘要字數一般在 200~300 字間,內容應包括論文的研究目的、方法及研究結果等;英文摘要字數在450~500個單詞左右(對中文摘要內容進行擴展),簡要地介紹研究背景、研究內容、研究成果。關鍵詞的個數為 3~5 個。
(3)文中量、單位及符號的使用應符合國際標准和國家標准。注意容易混淆的外文字母的文種、大小寫、正斜體及上下角標的正確書寫。
(4)圖、表和公式應通篇分別編號,圖題、表題應有中英文對照。表格應採用三線表形式。
(5)參考文獻格式規范,且不少於15個。
(6)稿件具體格式、體例請參考近期出版的《人文地理》期刊,或參考網站稿件修改說明。
投稿約定
(1)原稿必須是在中外文正式刊物上未發表的論文。本刊嚴禁一稿多投、重復內容多次投稿、不同文種重復投稿。一旦發現上述情況,稿件將按退稿處理,作者本人兩年內所投稿件將不被受理。
(2)以下幾種情況的稿件,同等條件下不予接收。①參與學術會議交流的稿件,全文已納入會議論文集,並有一定傳播范圍,或在網路數據平台可檢索並下載到全文。會議組織者與本刊有事先約定的除外。②從已完成的學位論文中摘編出來的、未加入新數據資料進行深加工的稿件。③已經在博客、論壇等網路媒介上發布的稿件。④對本刊已明確作出退稿處理的稿件,請不要修改後再投本刊。
(3)文責自負。對論文有實質貢獻者都通過署名或致謝方式表明其貢獻且不存在著作權爭議;對所引用觀點、資料等均已標注清楚,不存在抄襲、剽竊行為;自引情況嚴重者,一經核實,編輯部將建議作者撤稿;如發生侵犯他人著作權的稿件,本刊將協助權利人追究侵權責任,並保留追究其侵權行為對本刊造成損失的權利。
(4)稿件審查結果在三個月內通知作者,在此其間,作者不得將稿件投往他處(投稿一個月後作者可咨詢初審結果)。個別稿件可能送審時間較長,如果作者決定改投他刊或退稿,請通知編輯部後,再進行處理。編輯部得到初審、外審意見以及決定錄用稿件後,將及時通知作者。
(5)在稿件的修改過程中,修改周期為15日,即收到編輯部修改意見後15日內修回。如遇特殊情況,須向責任編輯說明;若超過稿件修改時限,並未及時需向編輯部說明情況,作自動撤稿處理。
(6)在不傷害稿件本意的情況下,編輯部有權對稿件做技術性、文字性修改;如進行實質內容的修改,需要徵得作者同意方可進行。
(7)論文發表後,版權即屬於編輯部所有(具體約定參照網站版權協議)。本刊所刊登論文的數字化復制權、發行權、匯編權及信息網路傳播權許可給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電子雜志社使用。
(8)本期刊對擬錄用稿件收取版面費,應付作者稿酬將在版面費中扣除,或以樣刊形式抵消。
❻ l求旅遊資源參考文獻。。。。。。。急。
1蘇平、吳必虎、朱虹《旅遊區引景空間規劃的理論與方法》人文地理,2001年第五期
2李祥妹回《中國人理想景觀模式與答寺廟園林環境》人文地理,2001年第一期
3裴澤生《對我國度假旅遊發展的探討》1996年11月8日
4張凌雲《試論我國度假區的市場定位和開發方向》旅遊學刊,1996年第4期
5宋平《主題公園的經濟學與美學思考》中國園林.1998年第3期
6石鳳英《論自然保護區旅遊的持續發展》地理學與國土研究,1994第4期
7張林源、楊新軍《我國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旅遊研究》地理學與國土研究,1996年第1期
8王昆欣等《一個值得去大力開發的旅遊市場》旅遊學刊,2000年第6期
❼ 求關於人文地理的論文題目
參考一下哈,先是兩篇文章的目錄,後面有一些好的題目!自己看看
##1.。旅遊地理
《魯東北六市旅遊競爭力測評研究》
目錄
引言
1、魯東北6市旅遊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價方法
1.1、旅遊競爭力
1.2、評價方法
1.3、指標體系構建
2、魯東北6市旅遊競爭力比較研究
2.1、旅遊競爭力綜合測定
2.2、旅遊競爭力測定結果比較分析
結論與啟示
參考文獻
致 謝
##2。土地管理類
《渭南市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研究》
目錄
1 引言
2 研究區概況
2.1 自然條件概述
2.1.1 氣候
2.1.2 地貌
2.1.3 土壤
2.1.4 水資源
2.1.5 植被資源
2.1.6 礦產資源
2.1.7 自然災害
2.2 社會經濟條件概述
3 研究結果分析
3.1 渭南市土地利用結構分析
3.1.1 土地利用結構
3.2 土地利用變化分析
3.2.1土地利用的數量變化
4 渭南市土地利用變化的驅動因素分析
4.1自然驅動因素分析
4.2 人類驅動因素分析
4.2.1人口因素分析
4.2.2技術因素分析
4.2.3 經濟發展因素分析
4.2.4 政策因素分析
5 渭南市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原則及措施
5.1 土地可持續利用的原則
5.2 土地可持續利用的對策
5.2.1 調整與改善土地利用結構,提高土地生產力
5.2.2 土地保護與整治相結合
5.2.3 深化土地利用制度的改革
5.2.4 加決城鎮化進程,使產業結構優化
5.2.5 加強國土觀念教育,樹立起人地矛盾的憂患意識
6 結語
##3。好的題目
《探究發展中江掛面對中江縣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戰略意義》
《******的耕地響應機制》
《淺析京九鐵路對沿線革命老區紅色旅遊的影響機制》
❽ 於濤方的參考文獻
發表中英文學術論文近50篇,2000年以來發表的論文包括:
(1~8見參考資料)
9.於濤方.中國城市功能格局與轉型.中日城市化專題研討會.2006年5月,大會宣讀論文.
10. 於濤方,吳志強.「Global Regions」結構與重構研究.城市規劃學刊.2006⑵.
11.於濤方.從功能溢出到制度平衡:長三角區域整合辨析.城市規劃.2006⑴:55-60.
12. 於濤方,吳志強.基於競爭的動態城市戰略管理研究.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⑵.
13.於濤方,吳志強. 「戰略轉折點」與中小城市的發展戰略研究——以濟南章丘戰略研究為實證.城市規劃.2005⑸:22-29.
14. 於濤方,吳志強.崑山城市競爭戰略與經營策略的演變研究.城市規劃匯刊.2004⑶:23-29.
15. 於濤方,顧朝林.論城市競爭與競爭力的基本理論.城市規劃匯刊.2004⑹:16-21.
16. 於濤方.國外城市競爭力研究綜述.國外城市規劃.2004⑴:28-34.
17. 於濤方.城市特色、競爭優勢與競爭戰略.規劃師.2004⑺:14-17.
18. 於濤方等.基於競爭的動態城市戰略管理.同濟大學學報(社科版).2006⑵待刊.
19. 於濤方,顧朝林.新時期的城市與城市競爭力.城市規劃匯刊.2001⑷
20. 於濤方,顧朝林.基於資源、能力、環境的城市競爭力影響因素.規劃師.2005⑹:66-69.
21. 於濤方.京津冀全球城市區域邊界研究.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5年第5期.
22. 於濤方.1980年代以來世界500強在環渤海灣地區投資研究.城市規劃面對面:2005年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北京:中國水利出版社.2005年.
23. 於濤方,吳志強.基於行業門類人口的環渤海地區區域結構研究.人口與經濟.2005⑶:1-7.
24.於濤方,吳志強.中國Global Regions結構與重構研究.城市規劃學刊.2005⑶.
25. 於濤方.基於行業門類人口的中國三大全球城市地區區域結構研究.2005年全球華人地理學年會.2005年8月.
26. 於濤方,吳志強.長江三角洲都市連綿區邊界界定研究.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5⑷:1-7.
27. 於濤方,吳志強.1990年代以來長三角地區世界500強投資研究.城市規劃學刊.2005年第3期.
28. 於濤方.長江三角洲「global Region」結構與重構研究.中國城市化研究海內外研究組專題討論會.會議論文集.2005年12月.
29. 於濤方,劉娜.中國城市全球化與地方化程度分析.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5⑶:65-70.
30. 於濤方,李娜.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整合研究.規劃師.2005⑷:17-24.
31. 於濤方,吳志強.基於行業門類人口的長三角地區區域結構研究.中國人口科學,2004⑸:48-55.
32. 於濤方,吳志強.大城市周邊中小城市崛起的條件和機制研究(以滬寧杭為例).同濟大學學報(社科版),2004⑶:
33. 於濤方.都市連綿區邊界界定研究.2004年中國地理學會論文集.2004,11.
34. 於濤方,彭震,方瀾.城市地理學角度論國外城市更新. 人文地理.2001年03期
35. 於濤方.結構主義地理學——當代西方人文地理學的一個重要流派. 人文地理.2000.1
36. 於濤方,顧朝林.人文主義地理學——當代西方人文地理學的一個重要流派.地理學與國土研究.2001年02期
37. 於濤方,陳震晶.城市更新類型分析──以盱眙舊城區改造為例. 規劃師.2000年04期.
38. 於濤方,王珂,塗英時.西方城市規劃中的技術烏托邦主義. 現代城市研究.2001.05.
39. 於濤方,顧朝林,徐逸倫,王洪,段學軍.吉林省旅遊資源評價與分析研究. 自然資源學報.2002年02期
40. 朱傳耿,王振波,於濤方.省級邊緣區的就業空間結構模式及其動力機制. 中日城市化專題研討會.2006年5月.
41. 顧朝林,於濤方.南京城市綜合競爭力比較研究.南京社會科學 2002.5、6合刊.
42. 顧朝林,於濤方等.大都市伸展區:全球化時代中國大都市地區發展新特徵. 規劃師. 2002年02期;
43. 顧朝林,於濤方,陳金永.大都市伸展區:全球化時代中國大都市地區發展新特徵. 規劃師. 2002年02期;
44. 顧朝林,於濤方等.旅遊規劃理論與方法的初步探討.地理科學. 地理科學 2003.01.
45. 黃瑛,於濤方.海岸港口城市空間結構演化規律研究. 城市問題.2002年增刊.
46. 李娜,於濤方.論城市競爭力及評價方法和程序.人文地理.2005⑶:44-48.
47. 李娜,於濤方.城市競爭優勢的驅動階段分析.地域研究與開發.2005⑶:42-46.
48. 李娜,於濤方.江蘇研究城市適宜度評價.江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⑴:99-104.
49. 何深靜,於濤方,方瀾.城市更新中社會網路的保存和發展. 人文地理.2001年06期
50. 方瀾,於濤方,錢欣.戰後西方城市規劃理論的流變. 城市問題.2002年01期
❾ 旅遊專業參考文獻
[1] 戴凡. 旅遊持續發展行動戰略[J]旅遊學刊, 1994, (04) .
[2] 田道勇. 淺談旅遊可持續發展[J]人文地理, 1996, (02) .
[1] 馬釗. 泰安城市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評價研究[D]山東農業大學, 2010 .
[2] 楊曉瑜. 我國旅遊服務貿易中的入境旅遊發展策略研究[D]湖南大學, 2001 .
[3] 徐柯健. 四川海螺溝冰川公園旅遊資源特色及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 2002 .
[4] 李嫻.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八美生態旅遊區旅遊產品深度開發探討[D]成都理工大學, 2004 .
[5] 李雄華. 可持續旅遊資源保護制度體系建設的研究[D]中南林學院, 2003 .
[6] 吳書光. 旅遊資源可持續利用綜合評價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 2005 .
[7] 李建華. 基於生態承載力的森林旅遊資源可持續經營研究[D]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2006 .
[8] 潘夏寧. 我國世界遺產地旅遊可持續發展分析與評價[D]廣西大學, 2006 .
[9] 王震. 山東省海洋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系統分析與評價[D]中國海洋大學, 2006 .
[10] 吳永紅. 基於景觀生態學的風景區保護性規劃[D]蘭州大學, 2007 .
❿ 世界地理十三大分區(包括輪廓,主要地形單元,典型地理事物,經緯度)
世界地理十三個分區的自然、經濟特徵
1 、東亞
自然地理
東亞位於亞洲東部,地形復雜多樣,總體上是西高東低,氣候以溫帶季風性和亞熱帶季風為主。自然資源豐富,以有色金屬為最多。東亞以西高東低,階梯形分布。
人文地理
東亞是世界上人口分布最多的地區之一,這里有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日本人口總量也位於前十位。國家有:中國,韓國,蒙古,日本,朝鮮。
2、東南亞
自然地理
東南亞位於亞洲的東南部,這里氣候溫暖濕潤,常年高溫多雨,沒有冬季,這里是世界上降雨最多的地區之一。這里地勢比較平坦,島嶼分布極多,是世界島嶼最多的地區。僅印度尼西亞就有13667個。也是火山多發區之一。經濟以農業為主。
人文地理
東南亞也是世界上人口比較稠密的地區。這里的佛教非常著名。(以泰國為最)旅遊業十分發達。近年來是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國家有: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柬埔寨,越南,寮國,緬甸,馬來西亞,東帝汶,汶萊。
3、南亞
自然地理
南亞位於亞洲南部,這里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它溝通了亞洲東部和歐洲的海上交通要道。以高原和平原為主。氣候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冷,熱,雨三季更替變換。這里的河流主要有印度的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其中孟加拉國被稱為「千河之國」。沿海島嶼,沙洲眾多。
人文地理
南亞也是世界上人口分布主要地區之一,這里有世界上的第二大人口國————印度。孟加拉國人口也位於前十位。經濟以農業為主。人們信奉佛教。國家有:印度,孟加拉國,不丹,錫金,斯里蘭卡,馬爾地夫,尼泊爾,巴基斯坦。
4、中亞
自然地理
中亞位於亞洲中部,地形以高原為主,氣候是最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這里一年四季溫差變化較大,氣候乾燥,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地區,部分國家以沙漠和半沙漠為主。
人文地理
中亞農牧業比較發達。信奉伊斯蘭教,以采礦業,食品加工為主。國家有:哈薩克,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土庫曼。
5、西亞和北非
自然地理
西亞位於亞洲西部,這里是溝通亞洲和歐洲的交通要塞。氣候以地中海式氣候為主,礦產豐富。尤其是石油資源,佔世界的一半以上,農業比較發達,土耳其安哥拉山羊很有名,信奉伊斯蘭教。
人文地理
西亞各國領土都比較峽小,經濟以石油為主。這里是世界上戰爭至今還在上演的地區。國家有:土耳其,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塞普勒斯,敘利亞,伊拉克,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葉門,阿曼,伊朗,阿富汗,阿聯酋,約旦,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巴林,卡達。
北非
自然地理
北非位於非洲北部。這里北靠地中海,西部是大西洋,東部是紅海,地理位置極其重要,特別是埃及,被世界稱為「咽喉位置」,氣候乾燥,經濟以農業為主。蘇伊士運河為歐,亞,非三洲交通樞紐。
人文地理
埃及是世界上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悠久,文化輝煌,有金字塔,旅遊業十分發達。國家有:埃及,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利比亞。
6、撒哈拉以南非洲
自然地理
這里是世界上典型的熱帶沙漠氣候,常年乾燥,(剛果除外)自然資源極其豐富。動物學家把這里稱為「動物樂園」。沿海地區以熱帶海洋性氣候。人口比較稀疏。這里有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馬扎羅山。世界著名非洲大裂谷。
人文地理
這里多為非洲黑人。英語為官方語言,經濟以農牧業為主,公路,鐵路是這里的主要交通方式。國家有:剛果,安哥拉,坦尚尼亞,盧安達,蒲隆地,尚比亞。
7、西歐
自然地理
西歐位於歐洲西部,這里是世界上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氣候以溫帶海洋性氣候為主。島嶼分布不多,以平原為主。只有法國境有部分高山。地理位置很重要是歐洲海上貿易的必經之地。
人文地理
西歐以白人為主,文化發達,有以香水,服裝為代表的法國,也有老牌資本主義發達國家——英國。荷蘭的鮮花和木鞋很有名,比利時被稱作歐洲的總部。歐洲經濟共同體的中心就是布魯塞爾。國家有: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愛爾蘭。安道爾。
8、東歐
自然地理
東歐位於歐洲東部。這里是歐洲主要的農業生產區,土地以平原為主,氣候呈區域特徵,由西向東,由溫帶海洋性氣候向大陸性過渡。河網稠密,湖泊眾多。煤,銅,鉛,儲藏較大。
人文地理
國家有:波蘭,白俄羅斯,烏克蘭,摩爾多瓦。工業農業都比較發達,鋼鐵,有色冶金,紡織輕工業也相當規模,農業以糧食為主,波蘭首都有「綠色之都」美譽。
9、北亞
自然地理
北亞位於亞洲北部 ,這一地區主要是俄羅斯的東部和北部,以平原和苔原為主。冬季特別漫長,寒冷,乾燥,資源豐富,特別是煤和石油,這里是俄羅斯主要生產石油地區。北部島嶼分布較廣。
人文地理
不詳。
10、北美
自然地理
北美位於美洲北部,地形復雜多樣,北部以平原為主,南部有高山,氣候多樣,既有寒帶和溫帶針葉林氣候,又有南部的熱帶氣候,這里的水力資源和森林資源世界聞名。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礦產區。
人文地理
北美是世界上經濟的中心,主要以美國,加拿大為主,城市化很高,機械化生產聞名,漁業,農業,工業,信息產業,都極為發達。美國工農業生產規模。國民生產總值均居世界首位,工業以汽車和建築業為重要支柱,電子,電力,機械,化工,航天能源都極為發達。交通體系完備,有全球高度的航空運輸網,和發達的公路交通。國家有: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瓜地馬拉,貝里斯,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巴拿馬,哥斯大黎加,古巴,巴哈馬,牙買加,海地,多明尼加,格瑞那達,巴貝多,多米尼克共和國,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11、拉美
自然地理
拉美位於美洲的南部,以巴拿馬運河為界的以南地區。這里是世界上熱帶雨林分布最多的地區,僅巴西就佔到3/4,氣候以雨林氣候為主,南部以高山氣候,沿海也有海洋性氣候,這里的資源豐富,特別是水資源,森林資源。
人文地理
拉美自擺脫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西方統治,經濟發展很快,農業為主,但工業近年來發展迅速,巴西是世界上主要的發展中國家,其土地和經濟總量佔到整個拉美的一半以上,阿根廷的畜牧業世界聞名,其中以牛肉的生產出口世界第一。巴西和阿根廷還是世界足球之鄉。國家有:巴西,阿根廷,巴拉圭,烏拉圭,哥倫比亞,委內瑞拉,蘇利南,蓋亞那,法屬蓋亞那,厄瓜多,秘魯,智利,玻利維亞。
12、大洋洲
自然地理
大洋洲是世界七大洲中除南極洲最乾燥的一個洲,這里分布著廣大的沙漠,只有沿海少部分地區是適合人類居住,氣候以熱帶雨林,熱帶沙漠,熱帶草原和亞熱帶地中海氣候。
人口稀少。以礦石為最,澳大利亞的鋁土,鐵,鈾,鉛,鎳,鋅含量豐富。漁業資源豐富。
人文地理
大洋洲以澳大利亞為典型的國家,這里經濟發達,資源豐富。動植物珍稀獨特。人口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平原地帶。澳大利亞的游泳很有名,旅遊業十分發達。公路,海運和航空有很大的規模。紐西蘭主要有南北二島,旅遊業較為發達,以陸路交通為主,畜牧業發達。
國家有:澳大利亞,紐西蘭,巴布亞紐幾內亞,湯加,萬那杜,諾魯,吉里巴斯,吐瓦魯,西薩摩亞,索羅門群島。斐濟。
13、南極
自然地理
南極洲是目前沒有受到破壞的唯一一塊大洲,這里雖然有許多冰山,可以說水資源非富,因為是常年不化的冰山。所以卻是世界上最乾燥的洲,也是海拔最高的洲,常年積雪,冰川,狂風,農作物皆不能生長。
人文地理
很少,只有部分科學家在此考察,目前有許多國家加大了開發的力度,以淡水和漁業為主,建立了科學考察站,我國有中山站,長城站。
參考資料:引用:《世界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