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天文地理講座
❶ 求視頻:中國古代常識之天文地理
你應該在優酷土豆那些視頻網站找啊,知道上不讓有網址鏈接的現在
❷ 誰解讀過中國古代天文地理學
有本書,叫《中國古代天文歷法知識》,講天文和歷法的,比較詳細。
❸ 尋找能講中國古代天文的老師
中國古代的星座就是三垣二十八宿,一般的天文愛好者都能有些了解。不過要想專了解的很深,最好還是找屬專業一些的。我建議到北京師范大學問問,那裡有天文專業。肯定有研究天文史的。另外北大也有天文系,清華有研究生階段的天文教育。
❹ 古代天文,地理如何學習或應看什麼書籍。。
這方面的專著很多,你可以適當的看看:《開元占經》《渾天儀注》《普通天文學》《天文學史》《中國科技文明史》
介紹一點基本常識:
專職天學機構及其日常工作。
既然天學為天子壟斷,很自然,天學機構及其直接象徵觀象台(類似於現代的天文台,當然用處不一樣)也為皇家獨占,其他任何地方政權或個人都不能建立,否則就是"犯上作亂"的行為,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犯法。但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可以找到一個例外,即北齊的張子信,他可能趁中原長期戰亂時在海島上建立過一個小型天文台,並取得了重要成果。這或許是中國古代唯一可與西方私人天文台相媲美的例子。歷代天學機構名稱及主要負責人官名變動沿革如下:
秦 太史令
西漢 太史公 太史令
東漢 太史令
魏晉南北朝 太史局;太史
隋 太史曹 太史監;太史令
唐 太史局 渾天監 渾儀監 太史監 司天台;太史局令 渾天監 太史監 司天台監。824人
宋 司天監 太史局 天文院;司天監 太史局令
遼 司天監;太史令
金 司天台;提點 司天監
元 司天監 回回司天監 太史院;提點 司天監 太史院史。259人
明 欽天監;太史令 監正。41-23人
清 欽天監;監正。154人
與現代社會中天文學家的身份截然不同,古代皇家天學機構的負責人及其屬吏都是政府官員;天學機構則是中央政府的一個部門,通常在地方上沒有常設的下屬機構和人員。有時為了特殊的觀測任務,則委派臨時人員,元明兩代例外。不過這個部門在理論上的品級卻一直不太高,最高時在唐代,曾達到三級左右,最低時在五品左右。天學機構的工作人員主要有三個來源:一是世襲的天學官員,二是從社會上招集,三是本身的專門培訓。
天學機構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是天象的觀測記錄,內容有恆星位置的測定,並編製成星表或繪制為星圖;日月食和掩星觀測;行星在恆星背景下的視運動狀況;異常天象的觀測記錄,包括彗星新星流星太陽黑子等。對其中的某些天象還要有選擇地向皇帝匯報。其次是觀天儀器的研製和管理。三是修訂歷法,編算歷書歷譜並印製頒發。
中國古代最系統、最完整、記載資料最豐富的天學典籍,當首推歷代官制中的天學三志:律歷志、天文志、五行志。其中有少數幾種官史中這三志的名稱稍有變化,但其所述內容仍與傳統相符。五行志專述該朝災異、祥瑞的情況,為各地災異、祥瑞報告的文獻匯總;律歷志是關於該朝律與歷的文獻匯總。天文志所記錄的是該朝發生的天文大事,天象記錄,以及對應的星佔佔辭等。此外,還有重要的星占著作如《開元占經》等,官修大型天學著作如《崇禎歷書》等,私家著述如明朱載 育《聖壽萬年歷》等。
早在明、清時期,中國就出版了不少有關天文學方面的著譯,有:《西洋新法歷書》,徐光啟、李天經等修,崇禎中刊本;《天學大成》,1896年上海著易堂石印本;《談天》18卷,附表1卷,英國侯失勒撰,偉烈亞力口譯,李善蘭刪述;《測候叢談》4卷,美國金楷里口譯,華蘅芳筆述.
墨海書館曾出版由偉烈亞力、李善蘭譯的《談天》(1859年)一書,是英國天文學家侯失勒的名著,各卷名稱依次為:論地、命名、測量之理、地學、天圖、日躔、月離、動理、諸行星、諸月、彗星、攝動、橢圓諸根之變、逐時經緯度之差、恆星、恆星新理、星林、歷法等。該書在晚清學術界享有很高聲譽。爾後,徐建寅又把到1871年為止的最新天文學成果補充進去,凡18卷,由江南製造局翻譯館於1874年出版。此外,尚有哈巴安德的《天文問答》、合信的《天文略論》等。
江南製造局翻譯館出版了侯失勒著,金楷理譯、華蘅芳述的《測候叢談》(1877年),共4卷,是晚清所譯各種氣象學術書籍中最有價值的一種。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石印《天學大成》一套4冊全,白紙線裝,《測侯叢談》4卷;《談天》18卷附表)
❺ 古代文化常識天文地理的綜合性學習
關於中國古代文化的結構分類,各家學派標准不同,分類也不同:有物質與精神兩分法;有物質、制度、精神三分法;有物質、制度、行為、心態四分法;還有物質、社會、精神、藝術、語言、風俗六分法等。這些劃分盡管層次不一,但都是按照人類創造文化的發展進程由物質到精神、由感性到理性的層次劃分的,適用於專業人員的學習研究。中學生學習教材中的中國古代文化,應根據教育功能的不同來劃分。
中學語文教材中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識,它包括天文、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政區歷法、軍事刑律、陰陽五行、家族禮法、音樂美術、飲食服裝、車馬冠蓋、文化奠基、政治經濟制度、明君賢相的治國方略,以及價值觀念、道德情操等等,但由於教材中沒有專門論述中國古代文化知識的課文,這些知識都零散地分布在古文典籍之中,教師教學難,學生學習更難,因此,教學時應將分散的古代文化知識根據教育的功能不同梳理歸類,每一類下分若干知識點,以課文中的某一古代文化知識點為突破口作分析,成扇面輻射展開,拓寬范圍並向縱深發展。然後再探討下一個知識點。這樣做有三個好處:一是將課文中零散的知識歸類成系統,建立知識鏈條。二是教師們在傳播零散的古代文化知識時可以採用專題講座的方法。三是給學生提供一種研究性學習的方法,打開思路,養成良好的治學習慣。
❻ 上知天文,古人學的天文地理都是什麼方面的,都講些什
古人說天論地,古人觀天,萬物起源 ,天象記錄,日食,流星, 新星和超新星 ,彗星 ,五星內連珠 ,太陽黑子容 ,石刻紀錄 ,歷法 ,歷法成就 ,治歷方法 ,節氣 ,中西比較 《太初歷》《大明歷》《大衍歷》《授時歷》
天文儀器 ,圭表 ,日晷 ,漏刻 ,渾儀, 渾天儀 ,地動儀, 渾象 ,簡儀 ,仰儀 ,水運儀象台
著名天文學家 ,甘德 ,落下閎, 張衡 ,祖沖之 ,張遂(僧一行), 郭守敬, 沈括
天文著作 《甘石星經》,《靈憲》
著名地理學家, 裴秀 ,酈道元, 徐霞客, 魏源
成就 制圖六體 ,風的觀測和儀器, 降水的觀測和儀器, 濕度的觀測和儀器 ,雲的觀測和雲圖集 《水經注》 《徐霞客游記》 《海國圖志》
❼ 古人是怎麼了解天文地理的
最主要的是觀天像,總結氣像變化規律.
其次是藉助其它器具,如地動儀,天文台等.
戰國內時期的《甘石星經容》,當時豐富的天文學記載資料
漢朝古墓里出土的《天文氣象雜占》,被世界公認的最早的彗星圖
西漢的《周髀算經》,算天地結構、太陽視軌道大小、周天里數、北極璇璣的方法
南北朝酈道元的《水經注》,詳細的地理學資料 介紹國內地理資源,地理自然災害,農業生產的書籍
❽ 我們所不知道的天文地理知識,有趣一點的,謝謝嘍,我要講課
有趣的地理知識
新的一天從哪裡開始?
地球不停地從西向東自傳,子夜,黎明,中午,黃昏由東向西依
次周而復始地在地球各地循環出現,
那麼地球上新的一天是從哪裡開
始呢?位於太平洋中部的斐濟群島上,
有個小島上有一塊小石碑,
石
碑左邊寫著「今天」
,右邊寫著「昨天」
,石碑中間畫著日界線通過該
島的位置。石碑說明:
「這是新的一天開始的地方」
。
根據國際規定,在東西
12
時區中部即東西經
180
°處,劃一條國
際日期變更線,又稱日界線。日界線西側是地球上新日期的開始,所
以此線兩側的時間相同,
日期相差一天。
如輪船在太平洋上由西向東
航行越過此線時,日期需推後一天;相反,輪船由東向西過此線,日
期就提前一天。
五嶽
五嶽是遠古山神崇拜、五行觀念和帝王巡獵封禪相結合的產物,
後為道教所繼承,被視為道教名山,它們是:東岳泰山(
1532
米)
,
位於山東泰安市。西嶽華山(
1997
米)
,位於陝西華陰縣。南嶽衡山
(
1512
米)
,位於湖南長沙以南的衡山縣。北嶽恆山(
2017
米)
,位
於山西渾源縣。中嶽嵩山(
1440
米)
,位於河南登封縣。古代封建帝
王把五嶽看成是神的象徵。
東岳泰山為五嶽之首是名副其實的,
中國
歷代曾有
72
個皇帝到泰山封禪。東岳泰山之雄,西嶽華山之險,北
岳恆山之幽,中嶽嵩山之峻,南嶽恆山之秀,早已聞名於世界。人們
常說五嶽歸來不看山,也有「恆山如行,泰山如坐,華山如立,嵩山
如卧,唯有南嶽獨如飛」的說法。
太陽將面臨何種命運呢
天文學家說,
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新圖像顯示了大小和太陽類
似的恆星死亡時的痛苦過程,
他還顯示了中有一天太陽將如何耗盡他
的核能,
化成一顆紅色的巨大星球然後再坍塌為一顆白矮星,
逐漸冷
卻,最後也許會消失。天文學家邦德和其他人證明,像太陽這么大的
恆星將燃燒大約
100
億年,
在一個
3000
萬攝氏度的核熔爐中消耗氫。
最後,氫被耗盡,恆星核坍塌,縮成一個溫度更高的星體。隨後該恆
星迅速膨脹成一個巨大紅色星球。
在這個紅色巨星階段,
太陽體積將
擴大大約
200
倍,
將地球炙烤到沸騰溫度。再過幾千年後,太陽將坍
塌成一個逐漸冷卻的白矮星,
它的熱能慢慢減少。
如果地球那時仍然
存在,它將成為一個沒有生命的殘骸。
星星有顏色嗎?
在晴朗的夜晚,
我們看到天空有數不盡的星星,
星星的顏色沒有
多大區別,基本上都是黃白色的。但實際上星星的顏色是不同的。如
果用望遠鏡觀察這些星星,就會看到他們有各種顏色,非常漂亮,令
人賞心悅目。那麼,星星為什麼會有不同的顏色呢?
星星的不同顏色是由它本身的溫度所決定的。
星星表面的溫度不
同,他發出光的顏色就不同。比如發白色光的星星表面溫度很高,可
達
11500
度以上;發紅色光的星星,表面溫度達
2600
——
3600
度;
發藍色光的星星表面溫度達
25000
到
40000
度。而太陽表面溫度是
6000
度,看上去是黃顏色的。因為我們距離星星非常遙遠,加之大
氣的折射作用,所以用肉眼看不到星星五顏六色的光。
如果有問題請追問,希望樓主參考!
❾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天文地理
中國是世界上天文學起步最早、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天文學也是我國古代最發達的四門自然科學之一,其他包括農學、醫學和數學,天文學方面屢有革新的優良歷法、令人驚羨的發明創造、卓有見識的宇宙觀等,在世界天文學發展史上,無不佔據重要的地位。
我國古代天文學從原始社會就開始萌芽了。公元前24世紀的堯帝時代,就設立了專職的天文官,專門從事「觀象授時」。早在仰韶文化時期,人們就描繪了光芒四射的太陽形象,進而對太陽上的變化也屢有記載,描繪出太陽邊緣有大小如同彈丸、成傾斜形狀的太陽黑子。
公元16世紀前,天文學在歐洲的發展一直很緩慢,在從2世紀到16世紀的1000多年中,更是幾乎處於停滯狀態。在此期間,我國天文學得到了穩步的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我國古代天文學的成就大體可歸納為三個方面,即:天象觀察、儀器製作和編訂歷法。
我國最早的天象觀察,可以追溯到好幾千年以前。無論是對太陽、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恆星,以及日食和月食、太陽黑子、日珥、流星雨等罕見天象,都有著悠久而豐富的記載,觀察仔細、記錄精確、描述詳盡、其水平之高,達到使今人驚訝的程度,這些記載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在我國河南安陽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已有豐富的天文象現的記載。這表明遠在公元前14世紀時,我們祖先的天文學已很發達了。舉世公認,我國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天象記載。我國是歐洲文藝復興以前天文現象最精確的觀測者和記錄的最好保存者。
界天文史學界公認,我國對哈雷彗星觀測記錄久遠、詳盡,無哪個國家可比。《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的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的彗星,各國學者認為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記錄。從那時起到1986年,哈雷彗星共回歸了30次,我國史籍和地方誌中都有記錄。實際上,我國還有更早的哈雷彗星記錄。我國已故著名天文學家張鈺哲在晚年考證了《淮南子·兵略訓》中「武王伐紂,東面而迎歲,……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這段文字,認為當時出現的這顆彗星也是哈雷彗星。他計算了近四千年哈雷彗星的軌道,並從其他相互印證的史料中肯定了武王伐紂的確切年代應為公元前1056年,這樣又把我國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的年代往前推了800多年。
❿ 中國古代天文學講座視頻
說實在的,在世界科學史上,中國乏善可陳!有功夫多看看英語,全世界目前最先進內的科學技術、容經濟管理內容都是用英語表達的,搜尋中國落後的古代天文知識,比對古希臘(公元前350年亞里士多德通過月食觀察,就提出地球是圓的,這個我們的祖宗們哪裡在一條起跑線上!)先進的天文水平,那不是給自己找不開心嗎?你沒有發現中學的各門功課都有英語名詞或外國科學家,幾乎沒有中國人的事實嗎?還是努力學習吧!不要再做這種類似論證「我爸是李剛」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