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國諸葛亮村
❶ 諸葛亮隱居隆中的故事簡介
諸葛亮13歲那年,叔父諸葛玄被袁術任命為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其時,兄長諸葛瑾已隻身流亡江東投靠了孫權;叔父趕至江西赴任,諸葛亮兄妹四人只得離開山東,隨叔父諸葛玄入贛。可沒多久,漢朝廷卻又任命了朱皓為豫章新太守,以接替諸葛玄。官職丟了,薪俸沒了,一大群幼小的子女環繞膝下。怎樣才能將他們哺育成人呢?被迫離任的諸葛玄茫然四顧,一時間陷入了走投無路的境地。突然,他想起了現正占據荊州的劉表,過去,他們倆也算得上是好朋友。只是時過境遷,也不知今日做了荊州牧的劉表會如何對待自己。管不了那麼多,活命要緊,他只得厚著臉皮、拖兒帶女地上荊州走一遭了。當時,荊州的治所不在荊州古城,而在襄陽。襄陽位於漢水和唐白河的交匯處,南拊江漢,西屏川陝,為南北水陸重要通道。於是,諸葛玄挈婦將雛,一路風塵僕僕地從江西趕往襄陽投奔劉表。
在諸葛玄一行到來之前,作為東漢末年頗有名望的「八俊」之一的劉表,已在刺史任上將荊州這塊廣袤而肥沃的地盤治理得有聲有色。他不僅掃平了治所內的土豪武裝,還與孫堅在襄陽打了一場史稱「樊鄧之戰」的惡仗。素以驍勇聞名的孫堅在戰斗中中箭身亡,劉表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戰後荊州,與烽火頻仍的其它地方相比,成了一塊戰爭的緩沖地帶,變得相對平靜起來。劉表鼓勵農桑、休養生息、吸引人才、「起立學校,博求儒術」,招來了大批關
西、兗、豫學士,就連在豫東打了敗仗的劉備,也投奔到劉表麾下。
就在這樣一種良好的環境和氛圍中,諸葛玄一行來到襄陽。他們來得正是時候,自然受到了劉表的熱情接納。於是,諸葛玄一家人、諸葛亮兄弟姊妹四人就在襄陽安頓下來,過了幾年頗為安逸的日子。這期間,諸葛亮進入劉表設立在城南二里之地的「學業堂」讀書。他十分珍惜這難得的機會,起早睡晚,學習非常刻苦。此時,襄陽的儒學風氣已相當濃厚。而諸葛亮的業師,即為當時荊州的儒學代表人物司馬德操,一位功底頗深的古文經學家。因此,在這樣的環境中,諸葛亮接受的只能是儒家教育。儒學教育在諸葛亮身上打下的烙印相當深刻,他日後的入世進取、對劉備的忠貞不移、生活上的節制克欲等道德觀念與行為規范,都可視為此段學堂教育的結果。
好在諸葛亮在學業堂的時間不長,也更因為他有著遠大的理想與抱負,這才沒有被儒學束住手腳。否則,他極有可能成為一個窮經皓首、尋章摘句的酸儒。即使從最好的正面角度設想,大不了就是一名「鴻生巨儒」。即使巨儒也罷,沒有多少發展創造,只會「六經注我,我注六經」,又能有多大的意義與價值,對社會又能做出多大的貢獻與付出呢?一個看似偶然的事件,改變了諸葛亮的命運。公元197年,也就是他進入學業堂後的第三年,叔父諸葛玄去世。此時的諸葛亮十分悲傷,3歲喪母、8歲喪父,跟著叔父東奔西走,飽經戰亂、顛沛之苦,一顆敏感的心無時無刻不在經受著痛苦的打磨。剛在襄陽過了3年較為穩定的生活,沒想到自己一直依靠著的叔父又匆匆撒手人寰。命運於他,怎麼這般冷酷無情?叔父之死,比失去父親更為傷心。畢竟,父親亡時他不到8歲,還不甚懂事,不知道什麼叫做悲傷;畢竟,這些年一直跟著叔父,他無微不至的關懷與孜孜不倦的教誨是他心頭的溫暖、寄託與支柱啊!在哀婉的哭聲中,諸葛亮變得成熟起來。
叔父走了,一家人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來源,他變得無依無靠,再也不能繼續呆在學業堂讀書了;自己已經17歲,到了自主自立的年齡,應擔負起自己的命運與未來才是。17歲,一個既自尊又脆弱的特殊年齡。正是在這一年,諸葛亮決定不再寄人籬下、仰人鼻息,他要憑借自己的勞動與本事,過一種自食其力的全新生活。於是,他毅然決然地離開襄陽城,來到了城西約二十六華里的隆中村。襄陽,是他人生的一個中轉站,是他進入古隆中的一道不可缺少的序幕。只有進入隆中,一顆優良的種子才找到了合適的土壤,得到了充沛的水分。 隆中山因一山「隆然沖起」而得名。諸葛亮隱居的隆中村,坐落在隆中山南麓。古隆中群山環抱,恬靜清幽,東距襄陽城13公里。當時,隆中屬荊州南陽郡鄧縣管轄。沿隆中山東行,不到四里,即漢水南岸,乘船北渡,就是鄧縣縣城。而從隆中到荊州治所襄陽,快馬只需半個時辰,毛驢一個時辰,即使步行,二十多里路程,也要不了多長時間。諸葛亮之所以選擇在隆中隱居,看中的正是它不近不遠的地理位置。
他並不想做一名真正的隱士,而是潛伏靜觀,以待天時。如果遁入名山大川,隱入白雲深處,過於遠離塵囂,就不能掌握人間信息,了解社會變革;若是太近,又不免流於浮華虛榮,達不到潛心隱志、冷靜思索的目的。他之所以態度堅決地離開襄陽,其叔父諸葛玄之死,從某種意義上說不過是他找到的一個「借口」與「由頭」而已,還有比這表象更為深層的內在原因。以諸葛亮睿智、敏感的天資,他肯定不滿於儒學的專制與禁錮,並感受到了襄陽城內奢靡浮華、醉生夢死的齷齪之風。若是留戀襄陽的話,諸葛亮完全可以繼續在那裡生活下去。 但他想使自己過得清醒一些、自由一些、深刻一些,所以他選擇了隆中。剛到襄陽不久,諸葛亮的大姐就經叔父作主,嫁給了蒯祺。蒯家是襄陽最有勢力的大族之一,蒯祺曾任過房陵太守,家在今襄陽和宜城之間。不久,二姐又嫁給了當時最有聲望的名士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輾轉流落襄陽的姐弟四人,如今就剩下相依為命的兄弟兩人。於是,諸葛亮攜弟諸葛均一同走進了山青水秀的隆中村。沒想到這一住就是十年。兄弟倆因陋就簡,搭了一座草廬遮風蔽雨。好在這些年的艱難生活造就了兄弟倆吃苦耐勞的精神,他們並不以此為苦,反而充滿了一種獲得獨立後的自信、自足與自樂。
隱居隆中後,諸葛亮做的事情主要有三件:白天躬耕隴畝;晚上挑燈夜讀;閑暇之際拜會名士,結交朋友。耕種收割對從未接觸過農活勞作的諸葛亮來說,無疑是相當繁重的。在襄陽隨便找點兒什麼活兒乾乾都可糊口討生活,為了磨煉自己造就自己,他的隱居隆中多少帶有一點兒自我放逐的意味。「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諸葛亮常常默念這背得滾瓜爛熟的孟子名言,以此激發、勉勵自己。是的,如果連一點兒農活之苦都吃不消,還奢談什麼胸懷大志、成就大業?
在襄陽求學時,諸葛亮常常「抱膝長嘯」,對石廣元、徐元直、孟公威三名要好的學友說:「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反過來問他將來可做到什麼官職,諸葛亮笑而不言。他為何不予正面回答?那一笑之中包含著什麼內容?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中為我們記載了答案:「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原來,諸葛亮的志向與抱負遠大得很,他對一般的什麼刺史、郡守並不感興趣,要做,就做像管仲、樂毅那樣能夠拯衰復興、濟世救民的輔相。當時,學友反問,他不願傷他們的自尊,只有含蓄地笑笑作答。諸葛亮是否真的具有廓清寰宇所需的經天緯地之才?一般之人,都表示懷疑,只有幾位對他有著深刻了解的朋友才認為言之不虛。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不僅有著遠大的理想,並對自己實現理想的才智充滿了自信。
農耕勞作磨煉了他的意志、強健了他的體魄,使他得以貼近大地、貼近自然,掌握中國農村的底層現狀,了解廣大民眾的生活疾苦。這對他日後的惜民力、反奢侈、倡節儉、講實際等品格和作風的形成產生了相當重要的影響。並且,他還在古樸聰慧的農民身上學到了許多在經卷上難以學到的知識,比如北伐中原時製作的木牛流馬,很可能就是對當時農村的一種運輸工具的改進,至少也與他在隆中時曾得到過某位能工巧匠的傳授技藝和啟發指點有關。 在隆中,諸葛亮對自己的要求相當嚴格,白天耕種,晚上則在一盞昏暗的油燈下捧卷閱讀。白天的勞作實在太累,晚上的閱讀又太認真,剛入隆中,諸葛亮的隱居生活多少帶有一種自虐的苛刻與嚴酷。對此,諸葛亮曾著文道:「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他又說:「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入靜去浮、精誠刻苦、腳踏實地、持之以恆,這就是諸葛亮端正的學習態度。就其學習方法而言,也顯得與眾不同,因他聰穎絕倫,常常一目十行,「獨觀其大略」,不搞繁瑣的考證,不做尋章摘句的雕蟲,而能從總體上對歷史、人物、學問予以把握。
這期間,諸葛亮的閱讀視野已超越了儒家經典的狹窄范圍,廣泛涉獵了很多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書籍,並對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縱橫家等諸子百家進行了認真的研究。他在論諸子一文中寫道:「老子長於養性,不可以臨危難;商鞅長於理法,不可以從教化;蘇、張長於馳辭,不可以結盟誓。」在對諸子之得失進行一番審慎的分析後,他博採眾長,融會貫通,充分地吸取百家的優秀養分。
諸葛亮在隆中身體力行的,正是道家所提倡、實踐的那種生活方式。他的感受與體驗,與老莊有著血脈相通的關系,因此,一旦道學進入他的視野,就如迷路的行人發現了一條暢通的歸途。諸葛亮真有一種回家的良好感覺。他捧讀道家經典,過著道家奉行的生活方式,結交的朋友也是當地知名的道學隱士如龐德公、黃承彥、司馬徽等人。
公元200年,也就是諸葛亮隱居隆中三年後,官渡之戰爆發,曹操以少勝多戰勝袁紹,基本上統一了北方。於是,荊、益二州就成了曹操與孫權注目、爭奪、吞並的焦點。政治、軍事形勢的急劇變化猶如涌動的春潮奔卷而來,猛烈地沖刷著襄陽大地。一批英才便在這獨特而重要的政治環境中經受歷史的鍛造與打磨,日漸塑造成形,除了最為突出的代表人物諸葛亮外,還有龐統、徐庶、孟建、石韜、龐山民、崔州平等一批傑出的風雲人物。他們互相拜訪、頻繁交往、互通信息、集思廣益,交換政治見解,交流思想心得,相互切磋、相互砥礪、相得益彰。
❷ 世界上最奇特的12個村子,在中國的是哪三個
郭亮村位於河南省太行山深處,這個村子位於海拔1700米的懸崖密林之上,周邊都是懸崖峭壁。郭亮村被譽為“太行明珠”也是中國最危險的村莊,郭亮村懸崖峭壁上有一條掛壁公路聞名於國內。郭亮村還有一個歷史典故,據說東漢末年有位叫郭亮的農民反抗壓迫率領當地的農民起義,但是又因為人少被打敗了不得不退守在西山絕壁之上,後來就在此建村子,取名為郭亮村。至今為止郭亮村有300多口人,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與外界溝通不方便,所以修建了這條公路,這條隧道被稱為世界第九大奇跡。當時有部電影《舉起手來》在此地拍攝,也正因為如此這個奇特的村子逐漸被大眾熟知,也成為了影視村。
廟上村是在河南的三門峽市,這個村子也是千年古村。這個村子比較奇特,還有一句俗語:“進村不見房,見樹不見村,車從房頂過,聞聲不見人”。據說這個村子有4000年的歷史,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建築。這個村子廟宇比較多,當時有山神廟、關帝廟、岳飛廟等十幾座廟宇,後來由於抗日戰爭,這些古廟宇被破壞不少。這個村子有很多的地坑院,地坑院是早在4000年前建造的,當時的古人沒有房子居住,為了擺脫這種局面就造出了這種類似洞穴。這個村子的土是黏土所以才能建成這種地下院落。
諸葛村位於浙江蘭溪市,這個村子也叫八卦村。村子中間低,四周高,形成了池塘,這個池塘位於村落的中心位置,也是八卦陣的基點。諸葛村是諸葛亮後裔的聚集地,村裡保存了大量的明清居民,是中國的的古文化村落。
❸ 諸葛亮哪個地方的
諸抄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漢族,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蜀漢丞相,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發明家、軍事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謚曰忠武侯。
❹ 諸葛亮在南陽躬耕十年的時間里都做了些什麼事情
在諸葛亮最著名的《出師表》里有這么一段話,中國人估計很少有不知道的: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諸葛亮躬耕的卧龍崗下邊幾十米就是當時的南北交通要道宛襄大道,諸葛亮正是利用南陽的這種交通、信息優勢,在躬耕南陽的十年裡觀摩時局的變化,綜合分析各種信息,時刻把握天下大勢,從而才能提出《草廬對》這樣的正確應對時局的方法。
❺ 諸葛亮的故鄉在哪,河南南陽還是湖北隆中我要證據,謝謝了
http://www.0898.net/2005/12/07/205132.html
2002年12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語文》第六冊第五單元,節選了兩篇關於諸葛亮的古文:一是《隆中對》,二是《出師表》,如此集中地反映一個歷史文化現象,在解放後的教材中還是第一次。可是,在教材使用中,人們卻發現了許多問題。
首先,《隆中對》的題解中註明:「隆中,山名,在現在的襄樊。」這倒不錯。其次,在《出師表》中對「躬耕於南陽」的解釋是:「南陽,郡名,在現在湖北襄陽一帶。」這倒讓人納悶了:湖北的襄陽在漢代屬南郡,與南郡一水之隔的南陽郡轄37縣,是並立的兩個郡,南陽什麼時候到南郡去了?第三,教材前邊的彩頁上,上邊是岳飛書寫的《前出師表》,下邊是隆中的武侯祠牌坊,給人的感覺是岳飛書寫《前出師表》是在隆中所為。岳飛在南陽武侯祠一氣呵成的書法名篇《前出師表》,這可是沒有爭議的!更見「技巧」的是岳飛的這篇書法有頭有尾,就是沒有「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的話,因為這是諸葛亮說的,如果有了這句話,躬耕地的「隆中說」豈不是動搖了?把這三處聯系起來看,似乎存在一條明顯的邏輯推理:《隆中對》應是在隆中的談話(其實應該是《草廬對》),南陽又在襄陽,岳飛書法《前出師表》和古隆中又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這樣,諸葛亮躬耕地在襄陽似乎真的是千古鐵案了。
正當人們對國家頒布的通用教材何以出現如此錯誤問題而百思不得其解時,2003年7月18日《襄樊晚報》刊發了該報記者釋喻的文章——《〈隆中對〉復出的背後》,該文用五個部分(起源、提案、奔波、成功、聲音)較為詳細地介紹了襄樊方面為使《隆中對》重上語文教材而五上北京「做工作」等一系列鮮為人知的內幕。文章還引用一學生家長的話說:「當我們的孩子長大成人後,就不會再有襄陽、南陽之爭了,畢竟在教科書上已經把這件事情說得很明白了。」他們「明白」了,我們卻糊塗了——到底諸葛亮躬耕在南陽,還是襄陽?
南陽、襄陽的躬耕地之爭,絕不是從茲而始,但為了爭名人諸葛亮的「躬耕之地」,竟然不惜五上北京「做工作」,這種事情也真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不知道諸葛亮地下有知,聽到這樣的事會哭還是會笑,抑或是哭笑不得。
諸葛躬耕在南陽
關於諸葛亮受劉備三顧之地的最初記述是在蜀漢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出師北伐前所作的《出師表》中:「臣本布衣,
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西晉陳壽在其所著的《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全文收錄了諸葛亮的《出師表》。
至東晉時期,王隱所撰《蜀記》稱隆中有諸葛亮「故宅」及習鑿齒的《漢晉春秋》稱隆中隸屬南陽郡鄧縣,由此引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南陽、襄陽躬耕地之爭。自習鑿齒肇始,南北朝時期不斷有記載襄陽隆中與諸葛亮有關的文獻,酈道元為《水經》作注時,根據東晉時期的王、習諸說,再加上自己的臆斷,將諸葛亮的「家」、「宅」明確為躬耕之地,自此而後,諸葛亮躬耕襄陽隆中說正式形成。
此後唐、宋、元、明諸代,議者紛紛,爭持南陽、襄陽者各執其說,互不相讓,明代《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未知孰是,在書中既說襄陽三顧,復雲南陽躬耕,雲里霧里,讓人不明就裡。至清代時,雙方爭執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以至於當時在南陽任知府的顧嘉蘅作了這樣一副對聯:「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雖意圖息事寧人,但卻並不能讓雙方心服。
1987年,國家決定發行「三顧茅廬」郵票,「三顧」事件發生於何處成為無法迴避的現實問題,因此引發了一場波及全國的學術之爭。待到郵票問題塵埃落定,南陽方面小勝一局的情況下,卻又出現了輿論大嘩的「教科書事件」,本報曾發表評論員文章指出:「教科書事件中的南陽襄陽躬耕地之爭,已經不再是一場學術之爭,而是變成了一種利益之爭。」
《隆中對》這個名稱,其實本應作《草廬對》。陳壽整理《諸葛亮文集》的時候,用的還是《草廬對》這個名字,至南朝梁昭明太子《文選》收錄此文時,惑於習鑿齒《漢晉春秋》所言,定名《隆中對》。後世以訛傳訛,而清代流傳最廣的古文讀本《古文觀止》也沿用了這個說法,這大概就是中學語文課本的主要依據。
之所以會出現襄陽與南陽的「躬耕地」之爭,是因為諸葛亮既曾生活在襄陽,又與南陽有著不解之緣,他是先隨叔父到襄陽投奔劉表,又因叔父病亡自己不願投靠劉表,轉入南陽並躬耕於此,所以襄陽有諸葛故宅,南陽則為躬耕之地,三顧茅廬的事就發生在卧龍岡上。
隆中原本屬南郡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明確無誤地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所以,南陽的武侯祠應當是名正言順的。襄陽方面則說,諸葛亮隱居隆中,而隆中當時屬南陽郡的鄧縣。因此隱居隆中即躬耕南陽,隆中才是諸葛亮真正的隱居之地。這是南陽、襄陽兩地爭論的焦點。看來,問題的關鍵在於:漢代的南陽郡究竟包括不包括隆中?
「隆中」這一地名,較早出現於東晉王隱《蜀記》及習鑿齒的《漢晉春秋》。《蜀記》曰:「晉永興中,鎮南將軍劉弘至隆中,觀亮故宅,立碣表閭,命太傅掾犍為李興文曰『天子命我於沔之陽,聽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登隆山以遠望,軾諸葛之故鄉……』」這里的「隆山」是否即今日隆中呢?並不一定。因為李興謂「天子命我於沔之陽」,這個「陽」字值得研究。中國古代一般是山南水北曰陽,漢代也不例外。這里的「沔之陽」,指的應該是漢水以北,那就顯然不是今日漢水以南的隆中了。
習鑿齒的《漢晉春秋》講得明確一些:「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然而,習鑿齒「隆中屬鄧縣」的說法,目前尚未從漢晉的史籍中找到根據。南陽郡之得名,基本上符合古代山南水北之意。《史記·秦本記》載,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初置南陽郡」。注引《正義》曰:「秦置南陽郡,在漢水以北。」東漢時期,著名的科學家、南陽人張衡曾表述自己的家鄉為「陪京之南,居漢水之陽」。即是說,南陽在洛陽之南,居漢水以北。《晉書·地理志》記「荊州」時,曰:「六國時,其地為楚。及秦……以楚之漢北立南陽郡。」胡三省注《資治通鑒》也說:「秦置南陽郡,以南山之南,漢水之北也。」這些記載,都說明漢代的南陽郡是在漢水以北。而襄陽則隸屬於南郡。據《秦會要訂補》中的《名勝志》引習鑿齒《襄陽記》曰「秦兼天下,自漢以南為南郡」。看來,秦漢時期的南陽郡和南郡是以漢水為界的。當然,這種以漢水為界的並不絕對。它只是就一個大的區域范圍而言,即南陽郡的大部分地區在漢水以北。因為秦置南郡、南陽郡之初,以漢水為界,漢代已開始突破了這種界限,如南陽郡之武當、築陽兩縣在漢水以西即是。然而就山都到襄陽東的百餘里地而言,直到東漢末年,兩郡仍以漢水為界。
若參照《中國歷史地圖集》,這個問題就更清楚了。漢水自武當縣起,從西北向東南流。過了山都縣(今湖北谷城南),則開始向東流。襄陽東地又折向南流。一般所說的漢水南北即是指從山都南到襄陽東這一百多里間。既然南陽郡和南郡在此以漢水為界,位於漢水以南的隆中怎麼能屬南陽郡的鄧縣呢?難道隆中竟成了「阿拉斯加」一樣的「飛地」?
再從南郡和南陽郡建立的時間來看,南郡建於公元前278年(《史記·秦本記》載: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為南郡」),南陽郡則建於前272年。南郡的建立早於南陽郡六年,秦在漢水以南置南郡時,不可能獨獨留下一個隆中,六年以後再劃歸漢水以北之鄧縣。另外習鑿齒自己關於襄陽、南陽的記載也多歧異之處。習鑿齒既在《襄陽記》中說「秦兼天下,自漢以南為南郡」,未言漢代有所改易,又說隆中屬漢北之鄧縣。這豈不是自相矛盾嗎?
劉備至襄罪「擅興」
劉備三顧諸葛草廬,那麼諸葛亮的草廬或者說他的躬耕地,應當在什麼地方呢?以古代將領領軍之通制,應在劉備駐屯的新野城附近的某個地方。
我們可以從劉備與劉表的關系看躬耕地的所在。劉備來到荊州後,從軍隊到駐兵地乃至軍糧的供給,無一不是從劉表手中得到的,事實上已經成為劉表麾下的部將,自然要處處受其節制。況且新野之地北有強敵曹操,南有「帶甲十餘萬」的劉表,而劉備自己勢單力薄,不敢輕舉妄動,「備時羈旅,客主勢殊」,只能老老實實地寄人籬下,為劉表防守荊州的北大門。
盡管劉表對劉備是「以上賓之禮待之」,然而並不信任他,此中主要的原因是劉表「憚其為人」。劉備自起兵以來的10多年裡,始終沒有爭取到自己的固定地盤,掌握的軍隊數量也不多,他先後投靠過曹操、袁術、袁紹等人。由於他暗中培植個人政治勢力並發展自己的軍事力量,時間不長,不是被人驅趕出去,就是他叛離對方。因之時人如曹操、孫策兄弟以及陸遜等人都罵他是「姦猾」之人,劉備朝三暮四,對他的為人劉表心裡頗為清楚。而劉表在性格上又恰恰是個「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的心胸狹窄之人,所以他對劉備表面上雖然「厚待之」,但在內心裡卻是很不信任的,「然不能用」,「不甚信用」。
建安十二年春夏之際,曹操北征烏桓,這時「劉備說表襲許,表不從」。曹操率軍北上親征,趁其後方兵力空虛,劉備建議攻打許都,應該說這個建議是正確的,但是劉表對他懷有戒心,並未採納。為籠絡劉備,劉表有時把他請到襄陽來「宴會」一番,做做「外貌儒雅」的表示,以安撫其心,讓劉備防守好北大門,但對其始終是採取不信任的態度,「重任之則恐不制,輕之則劉備不為用」,所以劉表不能不對之多加防範。隨著劉備在新野駐屯日久,影響逐漸擴大,劉表對他的戒心就更大了,「表疑其心,陰御之」,對其警惕性更高了,不會允許劉備隨意到自己政治和軍事重地襄陽來的。而劉備對劉表的此種態度不會沒有覺察,無奈自己正處於走投無路之時,沒有辦法。
秦漢時期有普遍實行的著名軍法——「擅興法」,此法規定:率兵將領未經皇帝或上級主將的命令擅自發兵,或是將領擅自出界、離部,都要受到軍法的嚴厲制裁。《漢書·功臣表》載:「侯李壽坐為衛尉居守,擅出長安界,送海西侯至高橋……誅。」李壽乃京師宿衛軍官,未經允許擅自離開長安城送客,依軍法被處以死刑。又《漢書·王尊傳》載:「護羌轉軍校尉王尊,於押運軍糧途中,遭羌族軍隊包圍,尊以千餘騎突羌賊,功未列上,坐擅離部屬,會赦免歸家。」可見軍法規定了對將領擅自出界和離部是要嚴懲不貸的。
漢末軍閥混戰乃至三國鼎立時期,軍閥們對各自的率兵將領和士兵都控製得極為嚴格,因之也都在堅持實行「擅興法」和「士亡法」。曹操「時天下草創,多捕逃,故重士亡法,罪及妻子」;孫權「時法:謀叛,刑三族」。實施此法的目的不外乎牢固掌握將領和軍隊,把握戰機,以取得戰爭勝利。
寄人籬下的劉備自然懂得違反「擅興法」的結果,只能忠於職守,在劉表指定的駐軍范圍內活動,不敢越雷池一步,沒有劉表的命令他是不敢擅自興兵或外出的。建安七年「劉表使劉備北侵至葉」,建安八年劉表「使(備)拒夏侯
❻ 一腳踩三國的縣!進得去出不來的村莊,為什麼是軍事禁區
很多人游覽中國名山大川,卻不知道中國有一個縣,到那裡旅遊可以一腳踩三國,你說牛不牛,同時在那裡還有塵封的軍事禁區,據說那裡藏著可以驚動世界的秘密,有縣就有村,浙江這個低調的村莊竟是中國最玄乎的地方,進得去出不來!今天小旅就帶大家一一欣賞!
原創聲明:本文由旅遊之後編輯小旅原創,感謝分享,文章未經允許嚴禁轉載抄襲,發現必究!親愛的愛旅遊的小夥伴,很高興今天給大家分享新一期的旅行趣聞,雖然你們不能跟小旅一起體驗旅行過程中激動和快樂,但是小旅會用最真實、最真情的感受,寫出更好的文章,讓你們一起來感受其中的樂趣;在合適的時間,到合適的地方去旅行,你會收獲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涼,若是常駐,小旅願陪你走完這一場!
1.中國最牛氣的縣:這里是帕米爾高原上的一方凈土,蒼涼的土地養育著一群美麗熱情的「彩雲人家」——中國唯一的純白種人,塔吉克族!這里就是中國最牛的縣——新疆塔什庫爾干。一座千峰萬壑相隔的潔凈小城,位於帕米爾高原之東、昆侖山之西,地處新疆的西南端,面積2.5萬平方公里,人口4.1萬,這里是一片千峰萬壑相隔的潔凈世界。國家地理曾用3個最牛來描述這里。
這里曾經是國家保護的地方,這里只有一個代號「113」,改革開放前的幾十年間一直對外保密,1981年,周邊仍然設有3道關卡,需邊防證才可出去。三號礦坑,是一個不起眼的大坑,卻和我們整個中國的命運息息相關。「世界地質聖坑」——可可托海三號礦,盛產著目前世界上已知的140多種有用礦物中的86種礦。日本人甚至曾經提出要用一公斤糧食換取這里的一公斤「廢礦石」。三號礦坑的鋰和鈸產品參與了中國第一枚氫彈的研製,「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研發則使用了可可托海的銫。可以說沒有可可托海的三號礦,就沒有兩彈一星的偉大事業。
❼ 跪求《地理中國 奇特的村落 諸葛村下》最後2分鍾的背景音樂!!
Rin'《櫻襲花 櫻花》
http://www.songtaste.com/song/1072598/
❽ 有劉伯溫挖掘諸葛亮墳墓的 電視劇嗎 求連接。謝謝!!
民間常常流傳著幾句詩:1、劉伯溫所寫:三國鼎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意思是我伯溫要比你諸葛亮強百倍。你諸葛亮再強,不過是三分天下,而我劉伯溫卻能一統天下。因此要挖諸葛亮的墳,證明自己比諸葛亮強。1、劉伯溫挖開諸葛亮的墳,然後看到石碑上有字,上面寫的是:我能算後世出伯溫,你能算後世出何人?此詩為諸葛亮所寫。說明諸葛亮遠遠勝過劉伯溫百倍。因為劉伯溫確實算不到他死以後幾百年會出個什麼樣的大人物。而諸葛亮卻知道千年以後會出個叫劉伯溫的聰明人。 三國時的諸葛亮,識天文悉地理,知陰曉晴,呼風喚雨;深韜略通歷史,多謀善斷,神機妙算。輔佐劉備打天下,運籌帷幄,百戰百勝;治理天府蜀漢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才華蓋世,有口皆碑,功勛卓著,垂範青冊,時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濟世奇才。歷代百姓為之起敬,英雄豪傑為之折服。到了元朝末年的時候,中國又出了一個智星能人。此人姓劉,名伯溫,精三韜六略,善深謀遠慮,會遣風調雨,能料事如神。協助朱元璋串通百姓八月十五殺韃子,興兵滅元奪金陵,成為明朝鼎鼎有名的開國功臣。時稱劉伯溫是諸葛亮投胎再世,孔明又還陽轉生。伯溫自恃才高技絕,德高望重,常對諸葛亮說長道短,評頭論足。言里話外明顯流露出內心的不服。「孔明學問淵博,吾與其相比只差一厘;孔明德能非凡,吾與其相比只缺一毫;孔明智慧超群,吾與其柑比只少一絲;孔明預前測後,未卜先知,吾與其相比定不在下。文載諸葛亮生前就料定死後誰個前來祭奠,何人前來刨墓,並記之於冊,鐫之於碑,去人隔朝跨代無不應驗。吾決計親往墓地祭奠,孔明若有所料,吾雙膝跪地磕頭一千,孔明若無所料,笑他矮吾三尺。」伯溫目無先賢,出言不恭,左右聽之驚駭,不敢多嘴。 一日,劉伯溫帶領數名隨從,坐著八抬大轎親往孔明墓地拜祭。穿過高大的牌樓.剛上花石台階。一筒巨碑矗立眼前,上邊有卧龍山人親書「吾到無人到」五個篆體大字。伯溫抱拳深施一禮,抬眼上下一掃,不禁哈哈大笑。「卧龍山人」好個書法,筆筆蒼勁有力,字字雄渾氣派,比羲之、真卿毫不遜色。就是預事有差,低吾腳下。不想堂堂蜀國丞相只有前眼沒有後珠,妄圖一個前知五百年後知一千年的虛假歪名。伯溫敢笑你矮吾三尺,終沒料到你到吾也到吧!碑上預言謬錯,欺世騙人,不如推倒砸碎,省得礙眼惑眾。」伯溫話音剛落,隨從兩步搶前。舉起鐵石傢伙,將碑擊作三截。伯溫十分傲氣,眼見得碑倒石碎,不由得嘿嘿嘿一陣冷笑。「素稱諸葛亮為名高天下的第一能人,經吾親驗名不副實。從此以後的天下第一能人除伯溫之外何人還能取而代之!」伯溫背剪雙手,得意忘形,呼喊左右,大搖大擺向後走去,不到二十來步,一筒圓頭巨碑擋住了去路。此碑石色粉紫,表皮粗澀,滿布苔痕,字跡依稀。伯溫命隨人擦去灰塵污垢,一筆一畫仔細辨認,驀地一驚,頓覺心慌意亂,魂飛魄散,嘴裡連喊「罪過,罪過!學生妄自尊大,不知天高地厚,毀碑碎碣辱沒先師,罪過深重,當該萬死。」原來碑上是孔明親筆「只有伯溫到」五個楷書大字。伯溫滿面羞慚,尷尬難言,趕快恭敬行禮,雙膝跪地,誠心虔意,磕首一千。禮畢,身重如山,膝軟如泥,怎麼用勁也站不起來。正在為難之際,忽然看見圓頭碑的下邊刻有一行小字:「伯溫戴盔行禮脫盔而起。」伯溫似覺孔明就在面前,頓感頭皮緊縮,發根直豎,慌忙卸下金盔,五體投地,再三拜融,方才站起。不覺出了滿頭冷汗,濕透了貼身衣衫。 劉伯溫見第一筒碑時盛氣凌人,滿不在乎。見第二筒碑時心驚膽怯,目瞠口呆,凜凜威風一下子被殺得遁無蹤影。伯溫心服口服,從墓地回來特意又畢恭畢敬地到孔明祠中設案焚香,伏首拜師。看見桌上放著一碗涼水,縷縷清香,撲鼻而來。床下放著一雙朝靴,周幫正底,針指精巧。出於好奇,端起水杯一飲而盡,穿上朝靴連走三圈。笑日:「喝吾師水清廉不貪,穿吾師靴路正不偏。」出得門來抬頭一看,迎面的大照壁上留著諸葛亮親寫的兩行金字:「穿吾靴,喝吾水,走到沙丘逢凶災。」伯溫不看則已,一看便知此行不妙,嚇得兩耳轟鳴,雙眼冒花,臉上驚慌失色,肚裡暗暗叫苫。 伯溫一向心比天高,膽比天大,一輩子打仗只勝不敗,謀事只好不壞。今日孔明面前領教,自感低矮三尺,膽怯三分,見諸葛亮預知自己有難,料定風雲不測,禍在旦夕。回首又目不轉睛地看了一會照壁上的金字,悠然嘆日:「人生各有志,報國各有途,風雨各有歷,壽歲各有終。該死不得活,該活死不得。」隨即又朝孔明塑像深施一禮,然後慢步走出大門上轎啟程。走過小道往南上了大路,心中一陣猶豫,忽又犯了尋思。忙問:「從這兒到沙丘鎮路程多遠?」轎夫答道:「滿打滿算也就是個八十來里。」伯溫眉頭一皺,掀起轎簾探出頭來將手一揮:「調過頭來先向東南斜插五十里,再向西南斜走五十里,串個大圓圈,繞過沙丘鎮。」轎夫遵命行事,一路默默無語。伯溫一行多走數十里路程,遠遠避開沙丘鎮,踏上了回歸京都的驛道。在橫穿一條久日乾涸的漏沙河床時,遇見東西兩群頑童各自佔領一個沙丘戲耍對打。東沙丘一邊布是八卦陣勢,西沙丘一邊擺是長蛇陣圖。彼此拋石揚礫,棍起棒落,亦攻亦守。叫喊撕殺。「東沙丘勝嘍!西沙丘敗嘍!」伯溫一聽沙丘二字驚得出了一身冷汗,頓覺天旋地轉,頭昏目眩。立即停馬住轎,吩咐左右:「吾師諸葛孔明算透天算透地,神口仙言。吾躲得過沙丘鎮,逃不脫沙丘河。吾死心明白,死而無怨,願留數語以誡後人。」隨從拿出筆墨,伯溫書日:「山高總有頂,天大卻無邊;坐井觀天小,登高望天闊。謀勝慮敗終不敗,取長補短終不短;知錯改錯終不錯,知恥雪恥終不恥。吾居功狂傲,目中無人,從來不思過錯,不補短缺,終受吾師嚴懲。招來喪身之禍。此時醒悟,悔之已晚,望眾位傳吾留言誡其子孫後代。」伯溫寫到此處將筆一撂,口吐鮮血,氣絕身亡。隨人掩面慟哭,大放悲聲。趕快披白掛孝,購棺裝殮,連夜租車僱人,扶柩前行。一路泣泣哀嘆:「大人文武雙全,德才兼備,一代英雄豪傑。跟隨太祖南征北戰,出生入死,奠基大明,飽受風霜。其功其勞,國人皆知,天地盡曉。所憾秉性強傲,不能容人,終至沙丘河灘落此不幸。大人臨死悟出自己一生之過,留下金石真言誨誡後人,實是明者之為智者之舉,令人肅然起敬,懷念千秋。」 伯溫靈柩回京,隆重祭奠,歸葬故里。並將一字千金留言刻板加印,廣布都城鄉村。舉國上下家家有冊人人奉讀,翁嫗能背子囡成誦。世世代代,流傳至今。
❾ 中國有個村莊進去就出不來了,連衛星都會失效,為何卻說和諸葛亮有關
隨著我們現在科技發展的越來越快,人們越來越相信科技的實力,像現在有內一些GPS定位,無容論你在哪裡都能定位到你也沒,現在也不用擔心你會迷路,手機上軟體都會有很多的導航軟體。這是科技帶給我們的福利,但是在從前就沒有這些東西。但是卻有這么一個村子,GPS也定位不到,只要你進入村子。如果你不是本村的人就一定會迷路。
其實村子中間的房子錯落不齊,一般如果不是對房子的結構很熟悉的話很難走出去。可能村子裡的人也是由於常年居住在這里,所以才會對這里那麼多熟悉。其實這些不一定諸葛亮有關系,但是村子裡的人民可能會有八卦陣,而聯想到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