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地理網上
Ⅰ 中國文化地理概述的介紹
《中抄國文化地理概述(第3版)》通過中外對比和區域對比,運用案例和圖表,簡明地介紹中國文化及其地域差異。全書分三篇。上篇概述中國文化的特徵和形成背景。中篇探索語言、文學、藝術、戲曲、飲食、建築、園林、人才等領域的地理特點。下篇與維吾爾族、藏族、朝鮮族專家協作闡述全國分區的文化狀況。素材取自地理、景觀、規劃、房地產專業研究生班的教案。可供上述專業選作教科書或參考讀物,也可供政府管理領域和海內外人士選作了解中國文化和中國國情的讀物。
Ⅱ 中國文化地理題庫及答案
中國地理
(一)疆域和行政區劃
1.位置
我國的海陸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
我國的經緯度位置:我國領土南北跨越的緯度近50度,大部分在溫帶,小部分在熱帶,沒有寒帶。我國東西跨越經度60度多,最東端的烏蘇里江畔和最西端的帕米爾高原高原時差4小時多。
2.遼闊的疆域
我國領土遼闊廣大,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第四位為美國。差不多同整個歐洲面積相等。我國領土的四端為:最東端在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135ºE多),最西端在帕米爾高原附近(73ºE),東西跨經度60多度,東西相距約5000千米,最南端在曾母暗沙(4ºN)、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上(53ºN)多,南北跨緯度約50度,南北相距約5500千米。
3.疆界和鄰國
我國陸上疆界兩萬多千米與我國相鄰的國家有14個。東鄰朝鮮,北面是俄羅斯、蒙古,西北和西南面同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接界。南接越南、寮國、緬甸。
我國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千米,自北向南瀕臨的近海有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我國的領海,是指從海岸基線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渤海和瓊州海峽為我國內海。沿海分布有台灣島、海南島、舟山群島、南海諸島等5000多個大大小小的島嶼。同我國隔海相望的鄰國有: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和印度尼西亞六個國家。
4.行政區劃
我國現在行政區基本劃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縣(自治縣)和鄉(鎮)三級,省級行政單位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在歷史上全國劃分東北區、華北區、華東區、中南區、西南區和西北區6個大區。香港、九龍、澳門是我國領土的一部分。中英兩國政府於1984年12月簽署有關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我國政府於1997年7月1 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在香港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一國兩制」。
我國同葡萄牙政府於1987年4月在北京共同簽署了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聲明重申,澳門是中國領上。我國政府已於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在我國行使主權下的澳門實行「一國兩制」。
[編輯本段](二)人口和民族
1.我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
我國約有13億人口,約佔世界人口總數的21%,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國人口的分布是東南多,西北少。從城鄉分布來看,2004年末全國城鎮人口達到54283萬人,占總人口的41.76%,鄉村人口為75705萬人,佔58.24%。
2.華僑與華人
我國的有3000多萬華僑和華人分布世界各地。僑胞原籍以廣東、福建兩省最多,這兩省許多地方一向以僑鄉著稱。
3.控制人口增長速度,提高人口素質
我國人口的突出特點是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快。因此,推行計劃生育仍然是我國一項基本國策。控制人口增長速度,提高人口素質,仍然是加速實現四化的當務之急。現階段我國的人口增長由於政府宏觀調控力度大,已基本完成了從傳統模式向現代模式的轉變,人口增長特點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但由於我國人口基數大,我國每年增長的人口依然很多。因此我國仍要把推行計劃生育當成一項基本國策。
4.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全國共有56個民族。漢族人口最多,約佔全國人口的92%。其他55個民族人口較少,統稱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有1500多萬。人口在400萬以上的還有滿、回、苗、維吾爾、彝、土家、蒙古、藏族等。漢族分布遍及全國,主要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等邊疆地區。總之各民族的分布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
[編輯本段](三)地形
1、我國的地形特徵
我國地形復雜多樣,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種地形齊備,山區面積廣大,約佔全國面積的2/3;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三階梯狀分布。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為第一階梯。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雲貴高原東一線以西與第一階梯之間為第二級階梯,海拔在1000米一2000米之間,主要為高原和盆地。第二階梯以東,海平面以上的陸面為第三級階梯,海拔多在500米以下,主要為丘陵和平原。
復雜多樣的地形,形成了復雜多樣的氣候;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特點,有利於濕潤空氣深入內陸,供給大量水汽;使大河滾滾東流,溝通東西交通;大河由高一級階梯流人低一級階梯的地段,水流湍急,產生巨大的水能。
2.主要山脈分布
東西走向的三列:由北而南為天山一陰山一燕山;昆侖山一秦嶺;南嶺。東北一西南走向的三列:從西而東為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長白山一武夷山;台灣山脈。
南北走向的2條:賀蘭山;橫斷山。西北一東南走向的有2條:阿爾泰山、祁連山。在我國和尼泊爾交界處的喜馬拉雅山脈主峰一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
3.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
四大高原的特點和分布:青藏高原位於我國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國最大、世界最高的大高原。其特點是高峻多山,雪山連綿,冰川廣布,湖泊眾多,草原遼闊,水源充足。內蒙古高原在我國北部,包括內蒙古大部和甘、寧、冀的一部分,海拔1000米左右,是我國第二大高原。其特點:地面開闊平坦,地勢起伏不大;多草原和沙漠。黃土高原海拔為1000米一2000米,地面覆蓋著疏鬆的黃土層,是世界上黃士分布最廣闊、最深厚的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千溝萬壑。雲貴高原岩溶地形廣布;山嶺起伏;崎嶇不平。
四大盆地的分布及特點:四川盆地位於四川東部,因廣布紫色砂頁岩,有『紅色盆地」和「紫色盆地」之稱,是我國地勢最低的大盆地:塔里木盆地位於新疆南部,呈環狀分布,中部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是我國最大的沙漠,是我國最大的內陸盆地。柴達木盆地位於青海省西北部,大部分為戈壁、沙漠,東部多沼澤、鹽湖,是我國地勢最高的典型的內陸高原盆。准噶爾盆地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北部,是中國第二大盆地,東西長1120千米,南北最寬處約800千米。面積約38萬平方千米,海拔500~1000米。
三大平原的分布和特點:東北平原,地表以肥沃的黑土著稱,海拔多在200米以下,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平原。華北平原地勢低平,千里沃野,是我國第二大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位於長江中下游沿岸,地勢低平,河網密布,湖泊眾多。
主要丘陵: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東南丘陵等。
4.主要地震帶和火山分布區
我國是多地震的國家之一,主要分布地區:①東南部的台灣和福建沿海;②華北太行沿線和京津唐地區;③西南青藏高原和它邊緣的四川雲南兩省西部;④西北的新疆、甘肅、寧夏。
[編輯本段](四)氣候
l.氣溫和溫度帶
我國屬季風性氣候區,冬夏氣溫分布差異很大。氣溫分布特點為:冬季氣溫普遍偏低,南熱北冷,南北溫差大,溫差近50℃。主要原因在於:冬季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獲得太陽能量少;緯度影響:冬季盛行冬季風。夏季全國大部分地區普遍高溫(除青藏高原外),南北溫差不大。主要原因在於:夏季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獲得熱量多;夏季盛行夏季風,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上升到最高值;夏季太陽高度大,緯度越高,白晝時間越長,減緩了南北接受太陽光熱的差異。冬季最冷的地方是漠河鎮,夏季最熱地地方是吐魯番。重慶、武漢、南京號稱我國「三大火爐」。
無霜期和生長期:我國各地的無霜期,一般來說,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內地逐漸縮短。
無霜期長則作物的生長期也長。反之則短。
2.降水和干濕地區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點及其成因 我國年降水量的空間分布具有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特點。
成因:我國東南臨海,西北深入到亞歐大陸內部,使得我國的水分循環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弱。另一方面,能帶來大量降水的夏季風,受重重山嶺的阻擋和路途越來越遠的制約,影響程度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小。
降水的季節變化 我國各地降水量季節分配很不均勻,全國大多數地方降水量集中在五月到十月。這個時期的降水量一般要佔全年的80%。就南北不同地區來看,南方雨季開始早而結束晚,北方雨季開始晚而結束早。
成因:我國降水量的這種時間變化特徵,是與季風因鋒面移動產生的雨帶推移現象分不開的。五月份,北上的暖濕氣流與南下的冷空氣在南嶺一帶相遇,雨帶在此徘徊,華南雨季開始;六月份,雨帶隨鋒面推移到長江流域,並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大約擺動一個月左,陰雨連綿,此時正值梅子黃熟時節,稱為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梅雨季節;七、八月份,雨帶隨鋒面推進到華北、東北等地,我國北方降水量顯著增加;九月份,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大,雨帶隨鋒面迅速撤回到長江以南,加上有台風雨配合,此時華南雨水仍較多。
降水量的地區分布:分布極不均勻,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我國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台灣的火燒寮,最少的地方則是吐魯番盆地中的托克遜。
我國干濕地區的劃分;根據降水量與蒸發量的關系,我國從東南沿海到西北內陸可劃分為四類干濕地區:概況如下表:
濕潤區 半濕潤區 半乾旱區 乾旱區
乾燥度 小於1 1.00-1.49 1.50-4.0 大於4.0
地理區域 秦嶺-淮河以南,川西山地以東的廣大地區,東北山地,青藏高原東南部 東北平原,華北平原,渭河平原 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天山山地 西北部的塔里木,准格爾,柴達木,阿爾善等地
植被 森林為主 森林草原或灌木草原 草原 荒漠草原和荒漠
農田 水田 旱田,少部分水田 旱地 畜牧業
[編輯本段](五)河流與湖泊
1.外流區和內流區
直接或間接流人海洋的河流叫外流河。外流河的流域稱為外流區。不流人海洋,流人內陸湖泊或中途消失的河流叫內流河。內流河的流域稱為內流區。
外流河及其水文特徵:以秦嶺一淮河一線為界,南、北方外流河水文特徵差別明顯:南方外流河流量大,水位季節變化較小,汛期較長,含沙量小,無結冰期;北方除黑龍江等少數河流外,河水的流量小,水位季節變化規汛期較短,含沙量大。其原因是南方降水量大;雨季長,植物較茂盛,河流的泥沙含量少,冬季氣溫在0℃以上。北方正好相反。
主要內流河及其水文特徵:我國內流河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塔里木河是我國最長的內流河。高山冰雪融水是內流河的主要水源,因而河流的水文特徵與季節密切相關。
2.長江
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正源是沱沱河,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東西南側,全長6300千米,流經青、川、渝、藏、滇、鄂、湘、贛、皖、蘇、滬等門個省、市、自治區,注入東海。從格拉丹東雪峰至湖北宜昌為長江上游,峽谷多、水流急、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是其水文特徵,聞名的長江三峽(雷塘峽、巫峽、西陵峽)就位於長江上游;從宜昌到江西湖口為中游,這一段長江河道彎曲,湖泊多,支流多;從湖口以下到長江口為下游,這一段支流少,江闊水深,河段受海潮的影響,水位定時漲落。長江自古以來就是我國東西航運大動脈,長江航線具有運量大。投資省、成本低等優點,長江水能資源蘊藏量佔全國的三分之一。葛洲壩水利樞紐是長江上第一個大型水利樞紐,是目前我國發電能力最大的水電站;舉世注目的三峽水利工程,1994年12月14日正式開工,到2009年建成將安裝70萬千瓦的發電機26台,年發電量846億千瓦時,比當前世界上最大的巴西伊泰普水電站還大40%。將原來只能通航到重慶的船隻從1000噸提高到5000噸。使素有「黃金水道」之稱的長江,在我國經濟建設中更加發揮其重要作用。
3.黃河
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發源於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北麓,流經青、川、甘、寧、內蒙古、晉、陝、豫、魯等9個省、自治區,注入渤海,從巴顏喀拉山的北麓至內蒙古河口鎮為上游,上源的青海段,河水清澈,水流緩慢;青海省東部的甘肅段,峽谷多,水變渾,水量增大;青銅峽以東的定蒙段,水流平穩,水量變少。從河口鎮到河南孟津為中游,先後接納了汾、渭等數十條支流,水深流急,含沙量大;孟津以下為下游,流經平原,河寬水緩,泥沙沉積成為「地上河」。 黃河的上游和下游常有冰壩阻塞水流的凌汛現象,解放前幾乎年年因凌汛決堤而泛濫成災。治黃的關鍵是泥沙問題。
4. 額爾齊斯河
額爾齊斯河是我國唯一流入北冰洋的河。
5.湖泊
我國的湖泊眾多,天然湖泊有2000多個,主要的淡水湖有:江西的鄱陽湖、湖南的洞庭湖、江蘇的太湖和洪澤湖、安徽的巢湖。位於青海省的青海湖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湖泊,也是最大的鹹水湖。位於西藏中部的納木錯是我國第二大鹹水湖,也是我國最高的湖泊。
[編輯本段](六)海洋的利用
1.鄰近我國大陸的海洋
我國近海有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以及台灣東側的太平洋海區。其中,渤海是我國的內海。
2.豐富的海洋資源
大陸架:又稱「陸棚」或「大陸淺灘」,是大陸向海洋延伸的淺海地帶。大陸架淺海是海洋資源最富饒的部分,蘊藏著豐富的石油、煤、鐵等礦藏,也是海洋生物資源極其豐富的地方。
我國近海漁場很多。東海素有天然魚倉之稱。舟山漁場是全國性的大漁場,北方的渤海海灣漁場以盛產對蝦著稱。
我國的海鹽產量居世界首位。主要鹽場有長蘆鹽場,鶯歌海鹽場,布袋鹽場。
海底石油資源:我國海洋中礦產資源很豐富,石油、天然氣是重要的海洋礦產。蘊藏量以東海大陸架最佳,南海和渤海次之。
[編輯本段](七)交通運輸和旅遊業
1.主要鐵路干線
現在我國除西藏外,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鐵路。南北干線主要有:京哈一京/京滬線、焦枝一枝柳線、寶成一成昆線,和1996年9月1日通車的京九線C。東西干線有京秦一京包一京蘭線,隴海一蘭新線,滬杭一浙贛一湘黔一貴昆線,正在建設中的南疆鐵路將使隴海——蘭新線延長到我國最西部邊疆城市喀什市,是我國通往中亞的重要通道。
2.主要海洋航線和港口
我國已有100多個萬噸級的深水碼頭泊位。北方有大連、秦皇島、天津、青島、煙台、連雲港等。南方有上海、深圳、廣州、廈門等。
香港是世界著名海港,台灣省的基隆和高雄都是我國的重要港口。
3.主要內河航線
長江航線、珠江航線、京杭運河航線、松花江航線等。
4.主要航空線
全國各大城市都有航班在來,民航可通往亞洲、歐洲、北美洲,大洋洲許多國家的重要城市。
5.主要公路線
全國縣一級地區已全部通了汽車。其中高速公路已建成的有:北京一天津一唐沽線、廣州一深圳線、沈陽一大連線、廈門一福州線、上海一南京線、成都一重慶線、濟南一青島線等。
6.主要管道運輸
管道運輸主要用來輸送石油和天然氣。已建成和正建設中主要管道運輸線有:大慶—大連、大連一秦皇島一北京、任丘一北京、勝利油田一青島等,全長400多千米。從陝北向北京和從新疆到上海輸氣的管道也正在加緊建設中。
7.我國主要的旅遊資源
1 自然風光:我國的自然旅遊資源,以名山秀水、山水風光最為重要。如五嶽名山(東岳泰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九華山、普陀山、峨眉山)和景色奇絕的黃山、廬山、石林等;桂林山水、長江三峽等;杭州西湖美景、無錫太湖風光、海南三亞的天涯海角、雲南的大理、麗江、西雙版納和台灣日月潭湖光山色等,都是聞名的旅遊勝地。
2.人文旅遊景觀
(l)古代文化藝術寶藏:有六大古都(西安、洛陽、南京、開封、杭州、北京)、幾十個歷史文化名城;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北京的故宮和皇家陵園,西安的秦始皇兵馬俑,南京明考陵、中山陵,蘇州的園林建築,承德的避暑山莊,洛陽的龍門石窟,敦煌石窟的壁畫等,都舉世聞名。
(2)革命紀念地:著名革命紀念地有延安、遵義、井岡山等。
(3)民族風情和地方風俗:我國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形成了風采各異、各有特色的風情習俗和民間節日。如漢族的春節、元宵節和端午節,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彝族的火把節等。
此外,我國著名的現代工程建築,豐富多彩的地方土特產、工業品,神奇的中醫和養生之道,名揚世界的中國菜等,對中外遊客都具有巨大的吸引
Ⅲ 中國文化地理的介紹
《中國文化來地理》,自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的圖書,《中國文化地理》是王會昌編著的一本圖書,該書體系新穎、結構嚴謹、內容豐富、文筆流暢,不僅適合高等院校地理、旅遊專業師生選用,而且對文、理各類專業師生和廣大文化工作者都是一部很有價值的參考書。
Ⅳ 我覺得中國風水地理文化理論很淵博,請介紹幾個網上介紹本類知識的好網址還有風水文化到底有無科學依據
長期以來人們把風水地理當作封建迷信,予以批判、拋棄。其實,中國風水地理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的一部分,是關於中國的地質、地文、水文、日照、風向、氣候、氣象、建築、景觀等研究綜合環境的一門科學,也是中國人趨吉避凶、避禍納福的一種價值取向。老百姓通俗地叫它為「風水地理」的,學者號之以「天人合一」,領導者譽之謂「可持續發展」,其實就是同一樣的事情。這正如同,老百姓叫「吃飯」的,窮人喊「填肚子」,學者稱「用膳」,領導說「應酬」,其實就是進食,不同角度的叫法而已。
風水地理,即是「風」、「水」、「地」的關系及其道理規律;天人合一,即是自然界的「天」、「地」、「風」、「水」等和人類和諧統一;可持續發展,即是男「丁」、女「口」共同出「手」把持好「土地」的「分寸」,進行有「買」和「賣」像「絲」一樣不斷的經濟活動,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風」、「水」、「地」是人類生存的基礎,也是人類發展的基礎。把握中國「風」、「水」、「地」的關系及其道理規律,和實施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國策是完全高度一致的。中國老百姓對最佳的具體的風水格局的標准要求是:「前有鏡,後有靠,兩手有個抱。」所謂「前有鏡」,指的是住宅的前面要有如鏡子平穩一樣的流水;所謂「後有靠」,指的是住宅的後面要有堅固的靠山;所謂「兩手有個抱」,指宅的旁邊及連接前面要能適合藏風和流水的地勢,只是陽宅為順水,陰宅為逆水而已。
中國的「風」從哪裡來?中國的地理位置是處於北半球的亞洲大陸的東部,風是由於地球表面大氣層中空氣冷暖溫度的變化而形成的。北冰洋氣溫低、氣壓低,而赤道氣溫高、氣壓高,高壓空氣向低壓空氣流動就是夏天的風,而氣溫低的冷空氣向氣溫高的熱空氣流動則是冬天的風。從時空上來看「中國風」:春天東方吹的風叫「和風」,夏天南方吹的風叫「熏風」,秋天西方吹的風叫「金風」,冬天北方吹的風叫「朔風」。夏天從赤道之北的南海上形成的南風,冬天從北冰洋之南的西伯利亞來的北風,則是中國最主要的兩股季風。這兩股季風決定著中國大地上「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生產生活規律。「風」其實也是「氣」,空氣是人須臾不可或缺的物質,也是植物、動物不可或缺的東西,流通的空氣最適於人們的居住。「氣」生於天地之始,是化育萬物之母。而「風」的繁體字是由「凡」、「蟲」兩字構成:「凡」即是「帆」,外在形象地說明了「風」的力量和方向;「蟲」是指昆蟲,內在實質地闡明了「風」的媒介及其作用。從「天人合一」來看「風」:處在天父、地母中間位置的「風」,正是上帝媒合天地、化育萬有的最偉大中介力量。「風」使植物的雌雄花粉互相傳遞,或靠「蜂」飛采蜜來傳遞;「風」又使動物的蟲卵變成幼蟲,所謂「牝牡相誘謂之風」;「風騷」則是指《詩經》里的「國風」,成語中「爭風吃醋」的「風」卻是指男女之間的情歌和情話。中國的「風」,繁殖了13億多條「蟲」,可見中國「風」的勁。
中國的「水」,除了新疆一條額爾齊斯河流經俄羅斯入北冰洋,西藏的雅魯藏布江,流經印度、孟加拉國入印度洋,雲南的怒江流經緬甸入印度洋之外,其它諸條江河大部分都流入太平洋。中國的「水」從哪裡來?主要是從太平洋和印度洋來,也有少部分從北冰洋和大西洋來。渤海、黃海、東海、南海是中國的四大海,被稱為中國的四大「海龍」。而黑龍江、黃河、長江、珠江是中國的四大河,被稱為中國的四大「水龍」。其實,所謂「水龍」就是江河的流動及水流的趨勢動向。沒有水就沒有生命,沒有水就沒有植物、動物,沒有植物、動物就沒有人類。中國的「水」,不但滋生了中國陸地上植物、動物,更是滋養了中國的人們。黑龍江及其上游支流便養育了中國的吉林、長春、齊齊哈爾、哈爾濱、佳木斯、雙鴨山等城市,也滋潤了俄羅斯的海蘭泡、伯力、共青城等城市。黃河及其上游滋養了西寧、蘭州、銀川、包頭、西安、太原、洛陽、鄭州、開封、濟南等城市。長江及其上游滋潤著攀枝花、宜賓、成都、重慶、宜昌、荊州、武漢、長沙、南昌、黃石、九江、安慶、銅陵、蕪湖、南京、上海等城市。珠江及其上游繁育著南寧、柳州、桂林、梧州、肇慶、韶關、清遠、河源、惠州、佛山、廣州、深圳、江門、珠海、香港、澳門等城市。這四大河是祖國的母親河,她用乳汁養育著13億多的子女成長。可見中國「水」的豐。
中國有句俗話叫做:風水輪流轉。中國自然界的風水是這樣輪動著流轉的: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水,經過太陽照曬,上升為水汽形成的雲層,季候風則把它送到大陸的上空,碰上冷空氣便形成黑雲,黑雲凝重墜落而成雨水,流入溪川河江,最後統統又匯納進大海。自然界「風水輪流轉」的循環現象,人們在由青海進入西藏途中便可親眼見到這樣的景象:由印度洋上吹來的季候風,在喜馬拉雅山之南,雨水就非常充沛,植被生長就非常茂盛;在喜馬拉雅山之北、念青唐古拉山之南,季候風被山擋之後,雨量就略為減少,植被也不甚茂盛;而在念青唐古拉山之北、唐古拉山之南,季候風再遭山擋之後,雨量又更為減少,植被就難於茂盛起來;到了唐古拉山之北、昆侖山之南,季候風再次遭山擋之後,雨量就極其少了,植被就顯得稀疏了;而昆侖山之北,季候風更是無法吹到,這里終年也就沒降雨了,戈壁灘上也就再沒有植被了,遠遠地能看到有駱駝刺,都會有欣喜之情。所以中國的黃河、長江的源頭絕不會在昆侖山之北,而在昆侖山之南。李白的詩「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應該准確地改正為「君可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定復回。」天上來也好,定復回也好,都全靠著「風雲」。而中國社會的風水輪流轉動的真正規律,自從有文字化育以來,記載著其幾千年風雲際會的途程,其風俗文化的流轉是這樣子的:中化—東化—西化—北化—南化。
中國的「地」,影響著中國的風和中國的水。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那特別突出的「地」就是高山。中國的三大高山山脈天山、昆侖山、喜馬拉雅山,這三條山脈都凝聚在中亞的帕米爾高原上,被稱之為「山祖」、「天柱」,又叫做「天龍」。其實,所謂「天龍」,就是「土龍」,也就是山脈的走向及趨勢,又俗稱為「龍脈」。由「天龍」接駁下有三條「土龍」蜿蜒伸展在大地上,明朝劉基把它分稱為北龍、中龍、南龍。並有詩贊曰:「北龍結龍最為佳,萬頃山峰入望賒。鴨綠黃河前後抱,金台千古帝王家。」「中龍尊貴孰堪論?水繞山環四海均。我祖祖陵鍾厥秀,須知昭代萬年春。」「南龍一干亦多奇,當代皇帝始帝之。惟有金陵稱勝概,高祖下作上天梯。」北龍,是指昆侖山接下的阿爾金山、祁連山、賀蘭山、陰山、燕山、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等。中龍,是指與昆侖山連接著的巴顏喀拉山、岷山、大巴山、巫山、秦嶺、大別山等。南龍,是指與昆侖山交接而來的唐古拉山、寧靜山、橫斷山、雲貴高原的大婁山、南嶺、武夷山等。所以,昆侖山被稱之為「橫空出世」的「萬山之祖」。
水為之江,稱之為水龍;山之為脈,稱之為土龍。水龍主富,土龍主貴。用今天的話說,水龍主經濟,土龍主政治。有趣的是,在英文「capital」一詞都是同指「資本」和「首都」。水龍和土龍相匯之處,乃是建都城的風水寶地。因此「江山」便是建立京城的首要條件。水除了生產灌溉、生活用水外,還必須方便於交通航運;山既是都城的依靠,還是風雨的屏障,更是御敵的天然工事。最早記載建京城都要選擇這兩種條件的,是周朝的先祖公劉,《詩經·大雅》有詩為證:「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岡,乃覯於京。」春秋時期齊國丞相管仲關於利用地理之勢建設國都更有高見:「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准繩。」「故聖人之處國者,必於不傾之地,而擇地形之肥饒者。鄉山,左右經水若澤。內為落渠之寫,因大川而注焉。乃以其天材、地之所生,利養其人,以養六畜。天下之人,皆為其德而惠其義。」中國歷朝歷代建立都城無不考慮「江」和「山」這兩條「水龍」和「土龍」的風水格局。有學者統計過,五千年的中華民族文明史,就曾建有350多個首都。但給世人最深刻的印象的都城,不外乎是東京、西京、南京、北京。而在這東、西、南、北京之中,西京的風水要比東京的好,北京的風水要比南京的好。且看其具體情形。
西京,就是今天的西安。周朝開始建都,稱之為豐鎬,秦朝呼之為咸陽,漢唐盛世都謂長安。漢朝張良對「西京」的風水評價極高,劉邦接納他的主張,定都長安:「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固守,獨以一百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西京為八百里秦川的關中心臟,而關中平原四周有山原、河川所環抱,猶如一座規模龐大的天然城堡。關中平原南有終南山、首陽山、太白山及其後面橫亘的秦嶺,西有岐山、隴山、六盤山等天然屏障,北有黃土高原,東有驪山、華山的屏蔽和重要的函谷關通道。關中平原的西北、北面、東面又有黃河為天然壕溝。關中平原上有渭河、涇河、洛河、灞河、灃河、滻河、洨河、靈詔河等歷史上稱之為「八水繞長安」的情形。因此,西京可謂是「考卜維王,宅是鎬京」、「四塞之國」、「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天下之脊,中原之首龍」、「關中自古帝王州」的都城聖地。西京是陸地絲綢之路的起點,通過陸路西達中亞、西亞和歐洲,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徵。同時,西京也是中國大陸的中國中心。
東京,一指洛陽,一說開封。先說洛陽,周平王遷都洛陽始,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武周、南唐等各朝都曾先後建都於此。李思聰在《堪輿雜著》評洛陽的「龍勢」說:「從嵩山而來,過峽石而北,變作岡,龍入首後,分一支結北邙山托於後。山雖不高,蜿蜒而長頓。起首陽山,遠映下首,至鞏縣而至於黃河之中。嵩山起抽中干,起皇陵山,分出一支至黑石關為水口,中擴為堂局,而四山緊拱,前峰秀峙,伊洛瀍澗,匯於前龍之右界水也。稠桑弘農,好陽諸澗,乃左界水,流入黃河,繞於北邙之後。洛河悠揚,至鞏縣而與黃河合,一大聚會也。」洛陽為京城大都是在朝代的末世,或者也只是半壁江山,但是洛陽作為首都向東、向南、向北、向廣遷徙趨勢做出了重要的鋪墊,因此把洛陽稱之為「中京」更准確些。「洛陽者,天地之中,中原之粹也。」真正叫東京的應是開封,又號汴京、汴梁。由於隋朝開挖了大運河,使得「地處四平,無險可守」的開封成為「咽喉九州、間域中華」的中國腹心,有條件而成為首都。先是唐末五代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在開封建都,成為「控襟帶於八方,便梯航於萬國」的「水陸一都會」;後是宋朝建設成北控燕趙、南通江淮、舟車輻輳、人庶浩繁的大都會,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中國的首都設在東京,標志著中華民族在努力地走向商品經濟,在此著色地描繪那「清明上河圖」。開封城風水的最大缺憾是毫無靠山、沒有土龍。一旦戰爭爆發,無所依持。
南京,又稱金陵、建業、建康、江寧、石頭城。「金陵,古帝王之都」,「龍蟠虎踞金陵郡,古來六代豪華盛;下臨全楚地,包舉中原勢」,秦始皇東巡會稽時就看了出來,因此想盡辦法破壞其風水龍脈,開挖秦淮河,秦淮河就是「秦壞河」;切斷石頭山山脈,填塞秣草,改名成了「秣陵」。諸葛亮稱:「鍾山龍蟠,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指出孫權佔有地利之便。朱元璋定明朝首都於南京,就認為,「金陵險固,古所謂長江天塹,真形勝也。」南京真正龍脈的起止:「若南京牛首之龍,自瓦屋山起,東廬山至漂水蒲里,生橫山、雲台山、吉山、祖堂山而起牛首雙峰,特峙成天財土星。左分一支,生吳山至西善橋止,復於肘後逆上,生大山、小山。右分一支,生翠屏山,從爛石岡落,變作岡龍,至麻田止。中抽將軍山,過黃泥岡,起祝禧寺,至安德門,生雨花台,前至架岡門、上方門而止。」南京亦是水龍和土龍交匯之處,處於水龍的長江龍首,與土龍南龍的尾部相交之地。南京風水的最大缺憾是長江在北,紫金山在南,因此建都於此的朝廷,其所持的政權往往多為半壁江山。
北京,曾稱薊州、幽州、燕京、大都、北平。由元朝忽必烈接受臣子建議設大都始,歷經明、清、中華人民共和國,均作為首都。元朝從上都遷至大都的理由:「伏惟北京,聖上龍興之地,北枕居庸,西峙太行,東連山海,俯視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形勢,足以控制四夷,制天下,成帝王萬世之都也。」「燕都東控遼碣,西連三晉,背負關嶺,瞰臨河朔,南面以蒞天下。」明成祖將都城由南京遷往北京理由就更多:「燕都者,北隴之盡,鴨綠界其後,黃河挽其前,朝迎萬派,擁護重復,北方一大會也。」「燕環滄海以為池,擁太行以為險,枕居庸而居中制外,襟河濟而舉重以馭輕,東西貢道來萬國之朝宗,西北諸關壯九邊之雉堞。萬年強御,百世治安。」「以燕京而視中原,居高負險,有建瓴之勢」,「形勝甲天下,層山帶河,有金湯之固,誠萬古帝王之都。」細勘北京城,就會發覺有兩條中軸線:一條是天、地、人的運動線,即天壇、地壇、人壇(奧林匹克體育中心);一條是子午線,即正陽門、天安門、端門、午門、故宮、太和殿、景山、地安門、安定門。這兩條中軸線也是連接土龍與水龍的重要線,土龍就是燕山山脈及其上面秦朝所建的長城,水龍就是永定河及後來隋朝挖掘的京杭大運河。順便指出的是,秦朝修築長城可謂壞了土龍,而隋朝挖運河則傷了水龍,所以秦朝只有二世14年,隋朝只有三世37年的享齡。秦隋兩朝雖短,卻蔭及漢唐及後世。北京作為首都,最大的政治優勢就是方便漢族和輯北方的蒙古族、滿族、俄羅斯族以及其他各少數民族,非常有利於民族的大團結。北京是亞洲大陸的中國中心。其風水格局最大的缺憾就是土龍強於水龍,永定河水的斷流,西北風沙的進逼,造成沙漠化越來越嚴重,水資源越來越短缺,遷都恐怕要提到21世紀的議程上來了。
廣京,就是歷史上的番禺,今天的廣州。最早作為首都的是2200多年前西漢時的南越國,歷時93年,其後的南漢、南明都是短暫的,而且都是偏安一隅的小國國都。早在秦朝南海尉任囂就看到廣州可以建國都,他說:「且番禺負山險,阻南海,東西數千里,頗有中國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漢朝司馬遷也指出:「九嶷、蒼梧以南至儋耳者,與江南大同俗,而揚越多焉。番禺亦其一都會也。」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看到廣州觀音山(越秀山)是龍首之地,因此在山上建有五層的鎮海樓來鎮住這龍頭。其實廣州的龍脈所在,越秀山只是其中一支。廣州的真正龍脈,也是屬於由昆侖山而下的「南龍」。到了南嶺,分支下來由江西的龍南,進入廣東後與龍仙、新龍、鐵龍、回龍、龍山、龍潭、龍塘、龍歸這些地方的山脈緊密相連,南伸到廣州的帽峰山、白雲山,「龍從雲」,白雲山才是廣州的真正龍頭。白雲山、花果山、越秀山,此為一支,歷朝巡撫衙門就建在山下的孫中山紀念堂這個地方,廣州市人大、廣州市政府、中央公園到海珠廣場,為廣州市老城的中軸線。另一支由白雲山、瘦狗嶺,中信廣場、天河體育場、珠江新城,為廣州市新的城市中軸線。歷朝歷代為統治者服務的風水大師們也都清楚這條風水線,所以硬是把原「太子崗」的山名改為了「瘦狗嶺」,並且還有不成文的規定:不能讓瘦狗嶺長毛,若是瘦狗長肥了,則可以建都立國。所以駐扎在沙河燕塘的軍營士兵們練習槍炮,就往太子崗上打,永遠不要讓其長毛。然而,時至今日,沙河燕塘駐軍撤離了,山頭生態講求綠化環保了,廣州開放改革建設的事業發展了,瘦狗嶺綠肥了,新中軸線出來了。再一支由白雲山、五山、茶山,華南師范大學、暨南大學、跑馬場,這是第三條小中軸線。1949年5月以李宗仁為代總統的國民政府總統府及行政院就搬遷到這里,即當時在石牌新建的市立第三中學內,即後來的華南師范大學校園里的政治教育系大樓,遺憾的是如今已被拆掉了。
廣州之所以可成為廣京,也是風水輪流轉的結果。人類文明從陸地文明轉向海洋文明,首都也應該從「陸都」轉向「海都」。西京、北京這兩都是土龍強於水龍,而東京、南京這兩都則是水龍與土龍的位置顛倒,那末廣州則是土龍、水龍相會的最佳點。經濟上的順口溜:「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首都建設上也應是:「東西南北京,輪著到廣京。」所謂「廣」,就應該包括為東西南北、上下左右、內外里表、天上地下、高山海洋,非如此,不足語「廣」。廣京之「廣」,乃宇宙之廣,也就是要由陸地文明轉向海洋文明,將來再由海洋文明轉向太空文明。為此,不可不深入研究廣州的風水格局。根據《禮記》傳統的風水理論:「前朱雀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廣州的朱雀(火)就在前面的赤道;玄武(水)就是後面的北江、東江、西江,乃至長江,因為長江的支流湘江和西江的支流灕江是相通的,也是由秦始皇開鑿的靈渠而相通的;左青龍(木)就是由近處增城博羅的東樵山(羅浮山)到惠州、東莞、深圳,抵香港九龍,遠處則越海而至菲律賓、東馬來西亞、汶萊、印度尼西亞的加里曼丹島的原始森林;右白虎(金)就是由近處南海的西樵山、順德的龍山、中山的五桂山到珠海的前山、澳門的九澳山,遠處則到雷州半島、海南島,越海的中南半島,在這中南半島上,則由虎變成了象,且有三象:一是越南的地形是象鼻子,一是寮國的首都萬象,一是由泰國、馬來西亞到新加坡又是象鼻子。根據群眾口傳的風水學說:「前有鏡,後有靠,兩手有個抱。」廣京前面的小鏡是珠江,大鏡是南海,大的生水口是馬六甲海峽,如能協同在泰國南部開鑿一條運河增加一個小生水口更佳;廣京後面的靠山近靠有白雲山、帽峰山,遠靠有南嶺的「南龍」、秦嶺的「中龍」、燕山的「北龍」等;廣京的兩手抱,就是左手的菲律賓、東馬來西亞、汶萊、印度尼西亞的加里曼丹島,右手的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在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爪哇島環抱了起來,形成了中國首都走向世界的最佳風水格局。
如果說,西京是中國大陸的中國中心,北京是亞洲大陸的中國中心,那末廣京則是世界陸地的中國中心。地球本來是以赤道為中心的,但地球卻偏愛北半球,讓北半球的陸地要比南半球多,只有以北回歸線為標准線,其南北所分的陸地才是對等的,而北回歸線准確無誤地經過廣京。另外,中國領海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到廣京的距離,與廣京到內蒙古二連浩特的距離都是相等的,領海與領土同等重要,海洋的資源不會比陸地的資源少,領土上長期生存的人們在資源尚未到短缺的情形下,眼光很少有投向領海的。今天由於人口的膨脹,陸地資源特別是能源的短缺,所以,廣京是中國從陸地文明走向海洋文明的重要「海都」。如果說,黃河水好像乳汁一樣哺育著西京、東京等都城茁壯地成長,長江水和京杭大運河的水養育著南京、北京等都城健康地成長的話,那末等於黃河8倍流量的珠江水,其乳汁照樣可以孕育著廣京這一都城出世成長,而且廣州更可以成為中華民族進行和平統一、實現全面現代化的一個盛世首都。
Ⅳ 中國文化地理的作者簡介
王會昌(1943—2000)生前為來華中自師范大學教授、原旅遊學院院長。1966年畢業於華中師范學院地理系,1978年考入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從事地理環境變遷研究。主要研究領域為文化地理學和旅遊文化學,善於從環境變遷的視角探討文化的起源與地域變遷,較有影響的代表作為《中國文化地理》、《古典文明的搖籃與墓地》和《中國旅遊文化》。
Ⅵ 中國文化地理概述試題
問題
Ⅶ 「中國文化地理」試題
1,舉幾個例子:
中華民族的歷史是一部貫穿了多民族戰爭、沖突、交往、融合的大戲,飲食文化豐富多彩,比如:
漢代經營西域:
胡餅就是饢,與胡餅類似的漢族餅類食品有「燒餅」、 「爐餅」,「麻餅」等。漢代控制西域後,引進芝麻,胡桃,為餅類製作增添了新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也被稱為「胡餅」。
元末農民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備起義。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劃,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起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
軍事調動:
豬肉燉粉條子,該菜是東北菜,發源於四川,在唐朝期間薛仁貴非常喜歡四川菜,薛仁貴奉命征討高句麗,他也把四川菜帶來東北,並根據當地的風格將其發展成了東北菜系。
茶的普及:
我國是茶的原產地,據國內外研究證明,我國種茶最早的地方是在巴蜀地區和今雲南省境內。早在秦代以前,巴人和蜀人即已種茶、飲茶。秦滅巴蜀,將巴蜀之茶傳入中原,陝洛之地才逐漸開始飲茶,故顧炎武說:「自秦人取蜀而後,始有茗飲之事。」至魏晉時期,長江流域已普遍種茶。而早在兩漢之時蜀人已將茶作為商品。唐開元以後因修禪而掀起的飲茶熱,將茶飲之風在全國推開。從而使茶成為「國飲」,並傳播於日本、朝鮮等國。之後又傳至世界各國,成為世界三大飲料之一。蜀茶西傳至青藏高原,使茶成為藏、羌等民族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並繁衍出我國各民族的豐富多彩的茶文化。
我國各民族對中華飲食文化的發展所起的偉大作用總是伴隨著國家統一興盛、民族間的友好交往而發展的。歷史上的漢唐盛世,由於各在區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頻繁的交流,也使各民族的飲食文化互相交流,互相促進,大大發展。漢武帝通西域,開西南夷,致使西北和西南少數民族的許多創造成果傳播於中原乃至全國。例如音樂、樂器、舞蹈、服飾、風物、宗教等等。其中在飲食方面亦吸收了不少。
《搜神記》說:「羌煮,貊炙,翟食也,自太祖(漢武帝)始,中國尚食之。貴人富室,必言其器;吉享嘉賓客,皆以為先。」可見漢時少數民族的飲食和食具、食法已成為中原地區的時髦飲食風尚。因張騫通西域而引入內地的食品,如胡餅、大蒜、葡萄、馬潼等都成為後來我為人民普遍喜愛的食品,大大豐富了我國飲食文化。
將小麥加工成麵食,是秦漢以後由西域民族傳入內地的。胡餅、搭納等食物在唐代的長安就很流行。契丹人統治西域時也把西瓜從中亞、新疆經甘肅河西走廊傳到內地。胡蘿卜、石榴、葡萄從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起就開始從西向東傳到中原,現在已成為內地的常用蔬菜、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