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的人文地理環境
⑴ 洛陽市 地理水文
洛陽市位於河南省復西部,地處東經制111.8』至112.59』,北緯33.35' 至35.05'之間。亞歐大陸橋東段,橫跨黃河中游兩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稱。洛陽地理條件優越。它位於暖溫帶南緣向北亞熱帶過渡地帶,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14.2`C降雨量546毫米。東鄰鄭州,西接三門峽, 北跨黃河與焦作接壤,南與平頂山、南陽相連。東西長約179公里, 南北寬約168公里。 洛陽地勢西高東低。境內山川丘陵交錯,地形復雜多樣,其中山區45.51%,丘陵40.73%,平原佔13.8%,周圍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荊紫山、周山、櫻山、龍門山、香山、萬安山、首陽山、嵩山等多座山脈;境內河渠密布,分屬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水系,黃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鐵灤河、澗河、廛河等10餘條河流蜿蜒其間,有「四面環山六水並流、八關都邑、十省通衢」之稱。由於洛陽地處中原,山川縱橫,西依秦嶺,出函谷是關中秦川;東臨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黃河之險;南望伏牛,有宛葉之饒,「河山拱戴,形勢甲於天下」。
洛陽地區內有洛河、伊河、澗河等。
⑵ 我國華東地區人文地理環境的特點是什麼
華東地區人文地理特徵是,嗯,人口密度大,經濟繁榮。
⑶ 求一篇運用人文地理學基本原理,說明洛陽市的人口遷移和城鎮景觀變化的動力和過程
953—1966年工業人口遷移對洛陽的城市社會產生了深刻影響。表現在:第一,改變了洛陽城市人口的自然結構和社會構成。在人口自然構成方面,既導致人口城市化水平跳躍式的增長,也導致洛陽城市人口年齡和性別構成的重大變化,人口趨於年輕化、男性化,呈現出典型的第二產業城市的人口特徵。在人口社會構成方面,一是形成了一支龐大的產業人口群體,二是大大提高了洛陽城市人口的文化素質,三是導致洛陽城市人口地緣結構的多樣性。四是使洛陽具備了發展工業所需要的從管理幹部到工程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的梯度人才。提高了洛陽城市人口的現代性,使洛陽短時間內具備了由一個農耕古城向現代工業城市轉型的人力資源和結構,成為城市社會轉型的加速器。第二,工業移民導致了洛陽城市生活方式的社會變遷,日常生活中不僅打上了移民移居的生活烙印,更反映了工業生產方式對生活方式所產生的影響與改變。公寓房的居住方式導致了工作場所和時間與生活場所和時間的分離,這種時間、空間的「二分」提高了居民的時間觀念。消費結構和消費方式也發生了改變,產生了「單位消費」的路徑依賴。家庭結構縮小、功能外移、家庭內部關系的改變,以及由於工業生產方式導致的社會關系的業緣構成,使得社會基礎發生了變化,過去賴以為生的血緣和地緣社會支持體系由於遷移和工業生產方式開始向業緣的支持,和單位社會保障構成的「單位支持體系」轉變。與此同時,信任機制也發生了變化,開始了由圈子(人的信任)信任向制度信任、由經驗依賴到知識依賴的轉型。工業生產的社會性及公共設施的集體消費使現代性基本內容之一的公共意識萌生。第三,在城市文化方面,來自五湖四海的工業移民布置了一個五方雜處,八面來風的生活現場,各種地域文化的交匯、碰撞、沖突與整合形成了兼容並蓄,開放時尚和崇尚工業的城市文化特色。工業移民在定居過程中,形成了移民的普通話城區和由普通話與河南話的混合方言城區,二個方言城區與原洛陽城市方言的共生,產生了三大方言區的現象。不僅如此,由於普通話使用者強勢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地位,產生了普通話的強勢。而普通話的這種強勢折射出工業移民自豪優越的社會文化心態,產生獨特的社會文化心理。
⑷ 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都包括哪些因素
人文環境:是人類的社會,文化和生產生活活動的地域組合, 包括人口,民族,回 聚落,政治,社答團, 經濟, 交通, 軍事, 社會行為等許多成分·它們在地球表面構成的圈層, 稱為人文圈或社會圈, 智慧圈, 技術圈·.人文地理環境是 指人類為求生存和發展而在地球表面上進行的各種活動的分布和組合,如疆域、政區、軍事、人口、民族、經濟(農業、手工業、商業)、城市、交通、文化等等。
自然環境:自然地理環境由地貌、大氣、水圈、生物和土壤等要素組成。這些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滲透,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並不斷進行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推動地理環境的發展變化。
⑸ 青藏的人文地理環境
青藏高原的形成與隆升問題是個十分復雜、倍受地球科學家關注的問題。它被認為是岡瓦納大陸與歐亞大陸長期相互作用的結果。青藏高原是由6個地體相繼增生到亞洲大陸上的一個組合,這些地體之間的邊界被5條縫合帶所限定。造山作用自北向南相繼變年輕。青藏高原是特提斯的主要范疇,它可以分成3個區域,分別代表了3個階段主洋盆位置。特提斯北區位於昆侖山和祁連山,它的遺跡是第五縫合帶,在大陸基底上於震旦紀形成裂谷,奧陶紀閉合。特提斯中區位於可可西里-巴顏喀喇,古生代晚期以來在弧後盆地基礎上繼續破裂、擴張,典型的洋殼形成於石炭-二疊紀,這個時期的洋稱古特提斯,它的遺跡為第三和第四縫合帶。特提斯南區位於青藏高原南部,雅魯藏布江縫合帶代表了它的主洋盆遺跡,班公-怒江縫合帶代表了它的弧後盆地。青藏高原的隆升以多階段、非均勻、不等速為特徵,大體上可分成4個階段,即45~38,25~17,13~8和3~0Ma。雖然到目前為止已經提出了多種模式來解釋高原的形成與隆升,但是這一問題迄今仍然沒有解決。文中筆者根據多年來地質。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研究成果和新的實驗研究結果,提出了疊加壓扁熱動力模式來解釋青藏高原的形成與隆升機制。
它東連雲貴高原和四川盆地,西達萬山之宗的帕米爾高原,北鄰中國內陸沙漠地帶,南眺熱帶亞熱帶風光的印度大平原。它雄奇高峻、傲視四方,以奇異的地理構造和地貌景觀,以及獨特的文化積淀和歷史皺褶,堪稱世界一絕。
⑹ 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都包括哪些要素
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要素。這些要素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岩石圈物質循環等過程,進行著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一個互相滲透、互相制約和互相聯系的整體。
人文地理環境包括人口,民族, 聚落,政治,社團, 經濟, 交通, 軍事, 社會行為等要素。它們在地球表面構成的圈層, 稱為人文圈或社會圈, 智慧圈, 技術圈。
(6)洛陽的人文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中國的自然地理環境除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五種最重要的常態地貌類型以外,我國還有類型繁多的特殊地貌分布,如冰緣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其中冰緣地貌,僅青藏高原和大興安嶺北段,類型就有45種以上,成為世界上冰緣地貌類型最多的國家。
如此復雜多樣的地理環境,為中國傳統自然經濟的多元化和中華文化的多樣化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我國地處地球的北溫帶,既無嚴寒,又無酷暑,氣候宜人,眾多的江河湖泊,使廣闊的土地可墾可耕,供人們衣食。
因此,與世界上各古老文化相比,中華文化產生和延續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越環境。同埃及文化囿於尼羅河流域,巴比倫文化囿於兩河流域相異,中華文化滋生地不是依託一個江河流域,而是擁有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兩個大的區段。
⑺ 人文地理環境包括哪些內容
人文地復理環境是人類的社會制,文化和生產生活活動的地域組合, 包括人口,民族, 聚落,政治,社團, 經濟, 交通, 軍事, 社會行為等許多成分·它們在地球表面構成的圈層, 稱為人文圈或社會圈, 智慧圈, 技術圈·。
人文地理環境是 指人類為求生存和發展而在地球表面上進行的各種活動的分布和組合,如疆域、政區、軍事、人口、民族、經濟(農業、手工業、商業)、城市、交通、文化等等。
⑻ 中國南方人文地理環境
南方地區以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其中熱帶季風氣候為全年高溫。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山地迎風坡降水較多。台灣火燒寮為全國「雨極」,年平均降水量6558毫米。東部沿海地區夏秋季節受台風影響大。冬季氣溫在0度以上。雷州半島,雲南和台灣南部以及海南在15度以上。雲南,廣東,海南,台灣受寒潮影響小。
南方地區地勢東西差異大,主要位於第二、三級階梯,東部平原、丘陵面積廣大,長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國地勢最低的平原,河汊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江南丘陵是我國最大的丘陵,大多有東北-西南走向的低山和河谷盆地相間分布;南嶺地區岩漿岩分布廣泛;西部以高原、盆地為主,四川盆地(西北部有成都平原,又被稱為聚寶盆)是我國四大盆地之一;雲貴高原地表崎嶇不平,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典型的地區,山間「壩子」是當地主要的耕作區;橫斷山脈和秦嶺山脈是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
⑼ 寫洛陽人文地理的文言文
摘自:洛陽名園記來
洛陽源處天下之中,挾崤澠之阻,當秦隴之襟喉,而趙魏之走集,蓋四方必爭之地也。天下當無事則已,有事,則洛陽先受兵。予故嘗曰:「洛陽之盛衰,天下治亂之候也。」
方唐貞觀、開元之間,公卿貴戚開館列第於東都者,號千有餘邸。及其亂離,繼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樹,兵車蹂踐,廢而為丘墟。高亭大榭,煙火焚燎,化而為灰燼,與唐俱滅而共亡,無餘處矣。予故嘗曰:「園圃之廢興,洛陽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亂,候於洛陽之盛衰而知;洛陽之盛衰,候於園圃之廢興而得。則《名園記》之作,予豈徒然哉?
嗚呼!公卿大夫方進於朝,放乎一己之私以自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樂,得乎?唐之末路是已。
⑽ 洛陽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有什麼特色
洛陽,簡稱「洛」,地處古洛水北岸而得名,地處九州之中;有五千年文明史四千餘年建城史,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世界上第一座統籌規劃的城市;自夏朝開始有13個王朝在此定都。河圖洛書在此誕生,儒、釋、道、玄、理肇始於此,科舉制度創建於此,絲綢之路與隋唐大運河在此交匯,五大都城遺址、邙山古墓群和天子駕六震驚世界,「宅茲中國」「中國」一詞源自洛陽,國務院首批歷史文化名城,豫、晉、陝區域性中心城市;中原經濟區中心城市;新興的重工業城市和新能源節約型城市,歐洲人最嚮往的城市,中國休閑城市榜首。
千年帝都,華夏聖城,文明之源,天下之中; 絲路起點,運河中樞,牡丹花都,山水之城; 三代創世,魏晉風流,漢唐雄風,宋家文氣。 這是一座在世界上唯一能號稱國色天香的古都。5000年文明史,4000餘年建城史,1529年建都史,是我國建都時間最長的古都。使其成為兼具自然之美、人文之美、思想之美、城市之美的全能冠軍,是人類最早的「山水城市」、「園林城市」。美國城市規劃學家西蒙茲教授稱:這里是人類 「古代最佳人居環境城市」。洛陽,這座承載過十三朝文明的古都,曾經是光耀萬丈的世界焦點,現在正馳騁於王者歸來的征途。 歷史曾用名或別名,斟鄩、西毫、洛邑、洛師、成周、王城、雒陽、東都、東京、神都、洛京、京洛、洛都、洛中、嵩京、中京、西京。 洛陽,出河圖洛書育三皇五帝,「天下之中」 的地位不僅是地理上的,更是華夏先民對祖地心理上的認同。無論是從神話英雄傳說的角度,還是從歷史考古斷代的角度,洛陽都是中華文明的發端之地——中國70%宗族大姓的起源地,全球1億客家人的祖籍地,儒釋道三教的濫觴地。可以說,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河洛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文化。對於世界而言,欲探中華文化之源,必到河洛之間的古都洛陽。 洛陽,立河洛之間,居天下之中,既稟中原大地敦厚磅礴之氣,也具南國水鄉嫵媚風流之質。開天闢地之後,三皇五帝以來,洛陽以其天地造化之大美,成為天人共羨之神都。她不僅是中國最早的政治首都,更是中華思想與文化的源頭聖地,可謂中華民族歷史的精神首都,是最早的中國,也是最本色的中國、最淵深的中國。
嵩岳風光(5張)洛陽城,北據邙山,南望伊闕,左瀍右澗,洛水貫其中,東據虎牢,西控函谷,四周群山環繞、雄關林立,因而有「八關都邑」、「山河拱戴,形勢甲於天下」之稱;而且雄踞「天下之中」,東壓江淮,西挾關隴,北通幽燕,南系荊襄,人稱「八方輻輳」、「九州腹地」、「十省通衢」。另有傳說洛陽是中華大地的龍脈集結之所,所以歷朝歷代均為諸侯群雄逐鹿中原的皇者必爭之地,成為歷史上最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流域地區是華夏文明的重要核心發祥地。中國古代伏羲、女媧、黃帝、堯、舜、禹等神話傳說多傳於此。同時,洛陽也是中國5000年文明歷史中最為古老的帝都王城,華夏,中華,中土,中國,中原,中州等稱謂均源自於古老的洛陽城和河洛文明。洛陽二里頭遺址距今大約3800—3500年,相當於中國歷史上的夏、商時代。1960年在二里頭遺址的上層發現一處規模宏大的宮殿基址,被認為是夏朝都城所在。 洛陽共經歷二十二個建都朝代,是中國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長的都城,影響力最大的都城,累計建都史達1500年以上。同時,洛陽也有「九朝古都「九朝」之說,因乾隆帝御封嵩陽書院大門對聯中的「九朝都會」而得名,同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九」也有虛指「多」、「最多」之意,洛陽在歷史上曾長期作為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存在,歷代帝王貴胄、文人騷客等均對洛陽的都城地位有著極高評價。周公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焉」;漢高祖曰「吾行天下多矣,唯見洛陽」;漢班固曰「光漢京於諸夏,總八方而為之極」;北魏孝文帝曰「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唐太宗曰「崤函稱地險,襟帶壯兩京」;唐玄宗曰「三秦九洛,咸曰帝京」;韋應物說「雄都定鼎地,勢據萬國尊」;宋太祖曰「吾欲遷洛,以據山河之險而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司馬光曰「欲知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釋源祖庭—白馬寺(5張)洛陽是中華文化的讀本和華夏文化從萌芽、成長走向繁榮、壯大的中心和象徵。史學考證知,文明首萌於此,道學肇始於此,儒學淵源於此,經學興盛於此,佛學首傳於此,玄學形成於此,理學尋源於此。洛陽是中華姓氏主根、閩南、客家之根。中華民族最早的歷史文獻「河圖洛書」出自洛陽。被奉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據河圖和洛書畫成了八卦和九疇。從此,湯、武定九鼎於河洛,周公「制禮作樂」,老子著述文章,孔子入周問禮,洛陽歷代科學泰斗、學術流派、鴻生巨儒、翰墨精英,更是照耀史冊,燦若繁星。中國傳統文化儒、佛、道的產生和發展與洛陽密切相關,中國四大發明與洛陽息息相聯。伏羲,作為人文始祖,發現了「河圖」與「洛書」,發明了「八卦」,成為中華民族的瑰寶,老子著有《道德經》,蘇秦佩六國相印,縱橫游說於六國之間,才子賈誼博懷濟世文章,班超出使西域,班固修《漢書》,許慎著《說文解字》,司馬光編修《資治通鑒》,張衡發明渾天儀、地動儀,蔡倫發明造紙術,虞初的《周說》,陳壽的《三國志》,歐陽修的《新唐書》、《新五代史》等,無一不是在洛陽這塊沃土上完成的。程頤、程顥兄弟開創宋代理學,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金谷二十四友」等雲集此地,譜寫華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賦》,曾使「洛陽紙貴」,「洛陽才子」,「漢魏文章半洛陽」。張衡發明地動儀,蔡倫造紙,馬鈞發明翻車……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頭,構成了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歷史名人
古代
伏羲、宓妃、倉頡、後羿、嫦娥、夏桀、杜康、商湯、伊尹、周武王、周公旦、周成王、周平王、老子、蘇秦、伯夷、叔齊、白圭、張儀、呂不韋、劉邦、賈誼、桑弘羊、師史、卜式、 漢光武帝、馬援、董宣、班超、班固、班彪、班昭、竇憲、蔡倫、張衡、許慎、張仲景、華佗、王充、皇甫嵩、司馬懿、關羽、蔡邕、蔡文姬、嵇康阮籍、劉禪、袁紹、呂布、司馬師、鄧艾、鍾會、鍾繇、馬鈞、司馬炎、左思、陳壽、祖逖、劉琨、陸機、潘岳、韓壽、劉徽、皇甫謐、裴秀 、石崇、綠珠、桓溫、杜預、拓跋宏、檀道濟、高歡、蘭陵王、高長恭、楊廣、韓擒虎、賀若弼、宇文愷、陳叔寶、獨孤信、李世民、長孫無忌、王之渙、武則天、太平公主、上官婉兒、宋之問、李白、杜甫、李隆基、狄仁傑、白居易、李賀、玄奘、韓愈、吳道子、顏真卿、劉禹錫、元稹、劉希夷、朱溫、李存勖、李煜、趙匡胤、程頤、程顥、趙普、呂蒙正、司馬光、富弼、范仲淹、邵雍、歐陽修、李格非、文彥、博尹洙、藤子京、李龜年
現代
紀登奎、焦裕祿、李立、劉剛、楊立功、吳佩孚、馮玉祥、張鈁、武庭麟、王凌雲、孫善武、周鶴洋、閻連科、司馬武當、程琳、陳明、李准、朱軍、石萬強、張海 形成於洛陽的成語 數典忘祖、龍門點額、同心同德、窈窕淑女、一日三秋、定鼎中原、問鼎中原、眾志成城、紫氣東來、懸梁刺股、前倨後恭、債台高築、旗鼓相當、樂此不疲、樂不思蜀、糟糠之妻不下堂、挑肥揀瘦、得隴望蜀、車水馬龍、投筆從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煮豆燃萁、小時了了、屍居余氣、車載斗量、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勢如破竹、韓壽偷香、衛灌坐床、如坐針氈、擲果潘郎、洛陽紙貴、狗尾續貂、自慚形穢、分道揚鑣、請君入瓮、一箭雙雕、桃李滿天下、司空見慣、程門立雪、河東獅吼、國色天香、馬革裹屍、視死如歸、偃旗息戎、聞雞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