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與民族文化綜述論文
Ⅰ 人文地理小論文
965683596:
你好!
你太懶,寫論文的目的就是讓你學到更多的東西,如果別人給你寫,你沒有去查閱資料,那對你的知識建築是沒有作用的!
希望你自己努力!現在的學習對你將來的發展會有幫助的!
Ⅱ 求關於人文地理、文化地理、經濟地理的文章
文化地理學是人文地理學的一個分支,其出現的時間比較晚,而作為一門課程出現在大學講台,更是近期的事,並多設置在北美洲各大學的地理系,在歐洲則比較少見。
文化地理在地理系開設課程所處的地位各校不同,有的是作為人文地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有的是把人文地理學與文化地理學等同起來。後者是把文化地理學當成不包括經濟地理學在內的人文地理學,也就是狹義的人文地理學。上述情況,可從有關著作與教科書的名稱上反映出來。例如,斯賓塞(J. E. Spencer)和托馬斯(W. L. Thomas)兩人所著的《文化地理學導論》(Introcing Cultural Geography),此書從文化發展的觀點來分析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他明確指出,文化地理是人文地理學的一個分支;在齊穆爾察克(C. E. Zimolzak)等著的《人文景觀》(The Human Landscape)一書,其副題——地理學與文化(Geography and Culture);而魯賓斯蒂因(J. M. Rubenstein)等所著的《文化景觀》(The Cultural Landscape)一書的副題則是人文地理學導論(An Introction to Human Geography)。可見,人文地理學與文化地理學在這里有一定的同義性。另外,如迪伯利(Harm J. De Blij)和斯托達德(R. H. Stoddard)等分別著的人文地理學,其副題分別為:文化、社會與空間(Culture、Society and Space)和人、地與文化(People、Place and Culture)。這充分說明人文地理學在研究社會與空間,人與地之間關繫上的文化的重要性,即把文化當作人與地之間關系的媒介。
在本世紀初,人文地理學被介紹到中國來時就作為一門重要課程出現在大學地理系。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受到某些錯誤思想的干擾,人文地理學被排除在地理學之外,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使人文地理學課程在我國中斷了三十多年。
1984年以後,我閱讀了喬丹(T. G. Jordan)等著的The Human Mosaic(《人文馬賽克》),副題——文化地理導論(A Thematic Introction to Cultural Geography),對該學科發生濃厚的興趣。後來,就以此書為基礎開設此課程。四年來,分別在北京大學地理系與北京大學分校的城市與區域科學系多次講授此課程,同學們大都對此發生興趣。在北大還作為一門面向全校的選修課來開設,選課的學生遍及20多個系,200多個座位的大課堂,曾座無虛席,聽課的學生都有較好的反映,這對我是個很大的鼓舞。
當然,在這過程中,我也遇到過很多困難。主要是過去對文化地理學領域所涉及的內容接觸較少,所以,只能邊學邊教,並在實踐中不斷充實,逐步深入。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我感到過去在我們的課程設置中比較地注意了「地」,而忽視了「人」。可是「人地關系」則一直是地理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如果離開了人來研究地理學,有很多問題是難以深入的。正如美國文化人類學家克羅伯(A. Krceber)和克拉克洪(C. Kluckhohn)在其文化的定義中提到:文化一方面可以看作是行動的產物,另一方面它又是進一步行動的制約要素。這就可以理解迪伯利和斯托達德所寫的兩本人文地理學的副題中「社會和空間」、「人和地」都加上「文化」一詞的意義。由此可見,了解文化對深入研究「人地關系」是十分重要的。除文化地理學外,近期出現的社會地理學、行為地理學和感應地理學等人文地理學的各分支學科也反映了地理科學對「人」的重視。
本書的框架基本上取材於喬丹的著作。對各種文化現象都是從分布區、擴散、文化生態、文化綜合與文化景觀五個方面進行分析,貫穿始終,這種結構,雖然有的地方尚待商榷,但仍不失其重要的優點。此外並盡量從其他教科書及有關文獻中吸取內容。
高等教育出版社對本書的出版給予很大支持。在我開始教這門課時,就向我約稿,希望編寫成書。但自感教這門課不易,寫成教材當然更加困難。盡管如此,這本教材在經過幾年試教後,在該社地理編輯室大力支持下,終於與讀者見面。因成書倉促,錯誤與不妥之處難以避免,望讀者不吝指正。
Ⅲ 有關人文地理的論文
文化地理學的研究,旨在探討各地區人類社會的文化定型活動,人們對景觀的開發利用和影響,人類文化在改變生態環境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該地區區域特性的文化繼承性,也就是研究人類文化活動的空間變化。它是人文地它是人文地理學的重要分支,也是文化學的一個組成部分。關鍵詞:地理 文化 發展 結合 地球表麵包括自然成分和人文成分,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由此可見,以地球表面為對象的地理學既應當研究自然現象,也必須研究人文現象。抓住五大主題——文化景觀、文化生態、文化綜合體、文化區和文化擴散,以及從貫穿於各個主題始終的文化過程——發現、發明、演進和擴散等脈絡著手,即通過主題與過程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文化地理學的主要內容進行闡述和研究。
。。。。。。
Ⅳ 求大學中華民族文明與傳統概論論文3000字要求!有關鍵詞,前言,摘自哪裡
中國傳統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條件下形成和發展的,具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底蘊、豐富的內容和廣泛的影響。在中華民族不斷走向世界的今天,探討中國傳統文化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就顯得非常有價值。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地理環境
一、中國歷史地理環境的基本特徵
中國文化產生和發展的地理生態環境,是指中國進入文明社會以來的整個歷史時期的地理環境,即歷史地理環境。地理環境包括兩個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一般說來,自然地理環境,如氣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陸分布等,發展變化的速度比較緩慢,有時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為人們所覺察。但在某些階段和某些局部地區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也可能發生得非常迅速,非常劇烈,造成巨大的影響。人文地理環境,如疆域、政區、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農業、牧業等方面,發展變化的速度比自然地理因素發展變化的速度要快得多。當然,這兩方面的是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開的。
1、疆域、政區
自秦至清的疆域范圍,以鴉片戰爭前的清疆域為極盛。秦漢實行郡縣制,唐朝逐漸演變為道-州-縣三級制,宋朝主要為路-州-縣三級制,元朝實行行省制,明清沿襲,基本形式為省-府-縣。
2、民族、人口
中國歷來是多民族國家,各族共同締造中國,中國領土也由各民族共同開拓和鞏固。公元初已有6000多萬人口,幾經起落,至19世紀中葉達4.3億。人口分布極不均衡,遷移頻繁,移民眾多。
3、地形、地貌
一些湖泊消失,或發生巨大變化;水道、水系的變遷,如黃河改道,海河水系形成;海陸變遷,一些沿海地區陸續成陸,另一些地區又淪入大海;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地貌破碎;沙漠擴大或范圍變動等。
4、氣候
溫度變遷,有過多次反復,由寒轉暖,又由暖轉寒;濕潤狀況的變遷,由濕潤而逐漸乾燥,旱情增加。
二、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徵
中國傳統文化誕生在中國這一特定的地理環境里,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性,地理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徵產生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1、具有連續性和持久性
在數千年的人類文明進程中,中國文化是唯一不曾中斷的、具有連續性的文化,這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這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歸功於中國擁有一塊完整而廣闊的地理環境。中國傳統文化在對周邊... ...
Ⅳ 民間故事反映出的民族文化 論文 2000字
任何一個課題的研究或開發都是有學科基礎或技術基礎的。綜述部分主要闡述選題在相應學科領域中的發展進程和研究方向,特別是近年來的發展趨勢和最新成果。通過與中外研究成果的比較和評論,說明自己的選題是符合當前的研究方向並有所進展,或採用了當前的最新技術並有所改進,目的是使讀者進一步了解選題的意義。綜述部分能反映出畢業設計學生多方面的能力。首先,反映中外文獻的閱讀能力。通過查閱文獻資料,了解同行的研究水平,在工作中和論文中有效地運用文獻,這不僅能避免簡單的重復研究,而且也能使研究開發工作有一個高起點。其次,還能反映出綜合分析的能力。從大量的文獻中找到可以借鑒和參考的,這不僅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水平,還要有一定的綜合能力。對同行研究成果是否能抓住要點,優缺點的評述是否符合實際,恰到好處,這和一個人的分析理解能力是有關的。值得注意的是,要做好一篇畢業論文,必須閱讀一定量(2~3篇)的外文資料,這不僅反映自己的外文閱讀能力,而且有助於論文的先進性。
1、論文摘要中應排除本學科領域已成為常識的內容;切忌把應在引言中出現的內容寫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對論文內容作詮釋和評論(尤其是自我評價)。
2、不得簡單重復題名中已有的信息。
3、結構嚴謹,表達簡明,語義確切。摘要先寫什麼,後寫什麼,要按邏輯順序來安排。句子之間要上下連貫,互相呼應。摘要慎用長句,句型應力求簡單。每句話要表意明白,無空泛、籠統、含混之詞,但摘要畢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電報式的寫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
4、用第三人稱。建議採用「對……進行了研究」、「報告了……現狀」、「進行了……調查」等記述方法標明一次文獻的性質和文獻主題,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為主語。
5、要使用規范化的名詞術語,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號和術語。新術語或尚無合適漢文術語的,可用原文或譯出後加括弧註明原文。
6、除了實在無法變通以外,一般不用數學公式和化學結構式,不出現插圖、表格。
7、不用引文,除非該文獻證實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
8、縮略語、略稱、代號,除了相鄰專業的讀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現時必須加以說明。科技論文寫作時應注意的其他事項,如採用法定計量單位、正確使用語言文字和標點符號等,也同樣適用於摘要的編寫。摘要編寫中的主要問題有:要素不全,或缺目的,或缺方法;出現引文,無獨立性與自明性;繁簡失當。
9、論文摘要之撰寫通常在整篇論文將近完稿期間開始,以期能包括所有之內容。但亦可提早寫作,然後視研究之進度作適當修改。有關論文摘要寫作時應注意下列事項:
10、整理你的材料使其能在最小的空間下提供最大的信息面。
11、用簡單而直接的句子。避免使用成語、俗語或不必要的技術性用語。
12、請多位同僚閱讀並就其簡潔度與完整性提供意見。
13、刪除無意義的或不必要的字眼。但亦不要矯枉過正,將應有之字眼過份刪除,如在英文中不應刪除必要之冠詞如a''an''the等。
14、盡量少用縮寫字。在英文的情況較多,量度單位則應使用標准化者。特殊縮寫字使用時應另外加以定義。
15、不要將在文章中未提過的數據放在摘要中。
16、不要為擴充版面將不重要的敘述放入摘要中,即使摘要僅能以一兩句話概括,就讓維持這樣吧,切勿畫蛇添足。
17、不要將文中之所有數據大量地列於摘要中,平均值與標准差或其它統計指標僅列其最重要的一項即可。
18、不要置放圖或表於摘要之中,盡量採用文字敘述。
Ⅵ 我想求一篇關於人文地理的論文。。
我找了一篇有關方言的 也是人文地理:
保護方言 留存故鄉記憶
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擁有著上千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由於各種原因產生的移民、語言的發展和變異以及民族之間的融合等等的一系列的因素的影響之下,而產生了方言所謂的方言就是指是在一定地域通行的、同共同語有所差異的一種語言。從方言的這個定義之中就可以看出一個地區的方言和本地域的地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就一般情況來說,在一定的地域形成了方言,同時也形成了地域文化。作為文化的載體,方言和地域文化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是互相促進、互相影響、互相推進的。所以說方言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對地方歷史文化特色的一種繼承。每個歷史時期的社會上面的各個方面的歷史景象已不可能重現,但是它們在各個地方的方言都打下了或多或少的一些烙印。因而說方言是歷史發展留下的一種非物質遺產也不為過。
但是自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隨著我國推廣普通話在全國開展,大家似乎已經有了一種根深蒂固的思想,那就是方言是落後的、不好的,必須要摒棄掉方言,努力的學習好普通話。我覺得這些人的認識是有問題的,方言為什麼會存在,我想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就像存在即合理這句話一樣。方言的產生是因語言的發展規律而產生的,單方面的大力推行普通話而忽視方言肯定是違背正常的語言發展規律的。現在許多地方的年輕人都只會講普通話,對於他家鄉的方言卻一句都說不出,我想到了唐代詩人賀知章的一首詩《回鄉偶書》中的一句詩「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鄉音無改?我想這在現代這可能幾乎快成了一個只能在歷史的記憶中才能見到的場景了吧。
值得慶幸的是,還是有一大批學者意識到了保護方言的重要性之所在。前段時間,我在一篇名為《全國人大代錶王建華校長的建議引發多方關注》的文章中說到在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身為語言學教授的王建華就建議:有關部門要盡快開展語言普查工作。通過普查,建立可永久保存的中國語言多媒體語料庫及相關資料庫,繪制詳細、精確、可傳至後代的多媒體語言地圖,建立中國語言博物館。王建華代表的建議引發了多方關注和共鳴。當時,新華社、人民網等眾多媒體對此給予了充分的報道。報道還引起了很多專家、學者的共鳴和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短短幾個月時間,王建華的建議和設想正在變為現實。10月11日,國家語委在蘇州啟動中國語言資源有聲資料庫建設試點建設。這個資料庫分為漢語方言、少數民族語言、普通話3個分庫。每一個分庫都有由文字、國際音標等組成的文本,還有聲音和圖像,文本、聲音、圖像之間彼此對應,並具有鏈接功能。這種呈現實態的有聲語言資料,使這個資料庫能聽、能看,便於今後的檢索和開發利用。蘇州作為全國首家試點有聲資料庫建設的城市,共有蘇州市區及五個縣市6個數據採集點,將通過朗讀字、詞、句和講故事的方式,分批采錄吳方言。蘇州話,將有幸得以「原汁原味」傳承。看了這篇文章後我就真實的體會到了保護方言的重要性,方言上面承載的東西太多了。 可以說方言起到了對我們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的貢獻作用的。下面我就具體的有選擇性的從幾個方面談談這個問題。
第一,從方言中我們可以發現一些留存於方言中的古代語音,詞彙。從方言上面我們可以找到古代漢語發音的方式,南方的方言更接近於傳統。比如說在廣東話中我們就可以發現現代漢語沒有的一些音調,粵語中不僅存在著入聲字,並且有八九種的音調,據考察,古代漢語發音中就存在著入聲字。從這方面可以說粵語是一個古代語音的活化石了。
第二,從方言中留存的富有地方特色詞彙上面來看。在湖南方言詞語中我們也可以發現一些體現了湖南特有的地理氣候特徵,體現了湖南人的全體性格特徵。湖南地處亞熱帶向溫帶過渡地段,降水豐富,鏡內河流、湖泊密布,是有名的「魚米之鄉」、「水澤之國」。這樣的地理氣候條件,造就了頗具特色的水鄉文化。人們的日常生活與「水」有了不可分割的關系,表現在語言上,一批與「水」這個語素相關的詞語應運而生並流傳到湖南各地。例如,在長沙話中,拉關系、走後門被喻為「走水路」;作風不正派的男人被稱為「水老倌」;不正派、庸俗下流叫做「水裡水氣」:膚色被稱為「水色」等。
湖南古稱南蠻之地,其三面環山,北面又阻於長江洞庭,所以古代時與外界交往頗為困難,而大凡交通不便。對外接觸較少的山區居民,性格都較為率真強悍,加之湖南在古代有大批外來移民(江西為主)在戰亂中遷入,這些移民往往會受到當地土著的抗拒,因而械鬥之風在湖南極盛,湖南人就這樣長期處於激烈的競爭的環境中,一直維持著頑強的戰斗意志,從而形成了強悍的性格。司馬遷在《史記》中稱湖南人十分「驃悍」,「其俗剽輕、易發怒。」光緒《湖南通志》中也有「民悍勁而不能為欺詐」,「要以勁直任氣。好文尚義」的記載。歷史的積淀,使湖南人養成了「強悍剛烈,倔強霸蠻」的性格品質。湖南方言的流行詞語也深深地打上了這種群體性格烙印。在這些詞語中,有一批反映了湖南人蠻、倔、強悍的傳統性格。例如:「霸蠻」、「蠻巧」、「行蠻」、「有狼」、「發狠」、「抬橫杠」、「過硬」、「猛天搭地」、「厲霸」、「咬筋」等。
第三,方言不僅自身就是一種重要民俗事象, 而且是民俗的重要載體和表現形式。例如,用小麥磨成的粉, 北方方言叫「面」, 廣西柳州方言叫「麵粉」或「灰面」; 用麥麵粉製成的條狀食品, 北方方言叫「面條」, 柳州方言只叫「面」。稻米和粟在北方方言中分別叫「大米」、「米」, 柳州方言則分別叫「米」、「小米」; 用稻米煮成的干飯, 北方方言叫「米飯」, 柳州方言只叫「飯」。這些名稱的不同反映了北方人以麥面為主食, 柳州人以稻米為主食的不同飲食習慣。北方人日常吃飯主要是吃以麥面製成的食物, 所以吃用稻米煮成的飯時要說「米飯」, 以示與日常的「飯」區別開來; 而柳州人吃飯向來就是吃米飯, 所以絕大多數情況下不必用其他詞, 只有偶爾吃面當飯時, 才說「面」以示與日常的「飯」相區別。柳州地處華南———珠江流域, 素來以產稻米為主, 所以說「米」即指大米不會產生誤會, 但指稱粟米時要冠以「小」, 以示區別; 而北方是出產粟米的地方, 說「米」即指粟米, 但指稱稻米時則冠「大」。這是由於不同飲食民俗文化結構造成的差異, 從這種各地方言中同物異名或同名異物的現象, 我們已經體會到方言上的不同所反映出來的各地民俗文化風貌的差異。
由此可見,地方方言中囊括的傳統文化和地方歷史文化特色是如此的豐富,可以說是包羅萬象。我國方言的種類如此之多,恰恰是說明了漢語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豐富多彩的方言帶來的是中華文化的繁榮昌盛。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個不懂本民族傳統文化的民族的是可悲的。我們只有在推廣普通話的同時注重保護方言,才能讓中華傳統文化繼續發揚光大。
Ⅶ 人文地理論文怎麼寫
汗個先....
打個很簡單又很明確的例子吧.
泰國.緬甸這2個國家都可以.他們是佛內教盛行的國家,他們國家基本容都是政教合一的.歷史上有名的國王都大力推行佛教.文化傳統方面也是與宗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新的時代里,佛教的一些教徒對當代的教育和文化傳播也起到了一些非常好的推進作用.同時,佛教自身也有一些局限性,也會阻礙部分事件的推行.
相關的書目,可以查閱圖書館.東南亞佛教方面的書籍...
範文我這里沒有.我只是給你打一個比較簡單上手的比方,呵呵.
Ⅷ 關於」民族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的文獻綜述,2000字,急求,高分懸賞
你的文獻綜述具體准備往哪個方向寫,題目老師同意了沒,具體有要求要求,需要多少字呢?
你可以告訴我具體的排版格式要求,文獻綜述想寫好,先要在圖書館找好相關資料,確定好題目與寫作方向。老師同意後在下筆,還有什麼不了解的可以直接問我,希望可以幫到你,祝寫作過程順利。
什麼是綜述?綜述包括「綜」與「述」兩個方面。所謂綜就是指作者必須對佔有的大量素材進行歸納整理、綜合分析,而使材料更加精煉、更加明確、更加層次分明、更有邏輯性。所謂述就是評述,是對所寫專題的比較全面、深入、系統的論述。因而,綜述是對某一專題、某一領域的歷史背景、前人工作、爭論焦點、研究現狀與發展前景等方面,以作者自己的觀點寫成的嚴謹而系統的評論性、資料性科技論文。
綜述是查閱了醫學某一專題在一段時期內的相當數量的文獻資料,經過分析研究,選取有關情報信息,進行歸納整理,作出綜合性描述的文章。綜述對作者和讀者確定科研課題、把握研究方向均具有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在新知識、 新信息呈爆炸性增長的知識經濟時代,綜述以其對知識的整合性和豐富的信息含量得到越來越多讀者的喜愛, 「綜述」 開辟欄目的期刊也越來 越多, 但綜述性論文中存在著一些問題,綜述的寫作及編輯加工水平在某些方面亟待提高。
那麼綜述應該怎麼寫?具體有哪些寫作步驟呢?
1.選定題目
選題是首項任務,選定題目對綜述的寫作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選題首先要求內容新穎,只有新穎的內容才能提煉出有磁石般吸引力的題目。選題還應選擇近年來確有進展, 適合我國國情,又為本專業科技人員所關注的課題,
2.查閱文獻
題目確定後,需要查閱和積累有關文獻資料。對初學者來說,查找文獻往往不知從哪裡下手,一般可首先搜集有權威性的參考書,如專著、教科書、學術論文集等,教科書敘述比較全面,提出的觀點為多數人所公認;專著集中討論某一專題的發展現狀、有關問題及展望;學術論文集能反映一定時期的進展和成就,幫助作者把握住當代該領域的研究動向。其次是查找期刊及文獻資料,期刊文獻浩如煙海,且又分散,但裡面常有重要的近期進展性資料,吸收過來,可使綜述更有先進性,更具有指導意義。
3.加工處理
對閱讀過的資料必須進行加工處理,這是寫綜述的必要准備過程。按照綜述的主題要求,把寫下的文摘卡片或筆記進行整理,分類編排,使之系列化、條理化,力爭做到論點鮮明而又有確切依據,闡述層次清晰而合乎邏輯。按分類整理好的資料輪廓,再進行科學的分析。最後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寫出自己的觀點與體會,這樣客觀資料中就融進了主觀資料。
您在寫綜述時要注意一下要求以及綜述對格式的要求:
一篇好的綜述,應當是既有觀點,又有事實,有骨又有肉的好文章。由於綜述是三次文獻,不同於原始論文(一次文獻),所以在引用材料方面,也可包括作者自己的實驗結果、未發表或待發表的新成果
綜述一般都包括題名、著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幾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又由前言、主體和總結組成。前言用 200~300 字的篇幅,提出問題, 包括寫作目的、 意義和作用, 綜述問題的歷史、 資料來源、現狀和發展動態,有關概念和定義,選擇這一專題的目的和動機、應用價值和實踐意義,如果屬於爭論性課題,要指明爭論的焦點所在。主體主要包括論據和論證。通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比較各種觀點的異同點及其理論根據,從而反映作者的見解。為把問題說得明白透徹,可分為若干個小標題分述。
Ⅸ 2500字以上的人文地理學方面的文獻綜述
人文地理學文獻綜述,上網查的不知對你有沒有幫助。
我國近10年人文地理研究的成果簡介,人文地理學文獻綜述。
眾所周知,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的人文地理學經歷了一個曲折的發展過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文地理學才得以恢復,並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從20世紀90年代起,中國人文地理學進入提高階段。旅遊地理學、城市地理學、人口地理學等分支學科迅速發展。為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中國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內容日益豐富。不僅進行基礎理論研究,還加強了應用方面的研究。計量方法的引進,對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的利用,以及耗散結構論、協同論、突變論等的引進與運用,都使中國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廣度和深度得到加強。經過20多年的努力,中國人文地理學已走上復興、創新之路,正向建立中國特色的人文地理學目標前進,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逐漸縮小。
但是在人文地理學的各個領域,都有值得探索的新問題或尚未解決的舊間題,這是中國人文地理學繼續發展的契機。本文在收集和整理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主要地理及相關期刊基礎上,對90年代以來我國人文地理學的發展進行回顧。總結我國人文地理學的研究領域和主要研究成果,分析研究趨勢,並借鑒國外的經驗,展望我國人文地理學的發展。
2中國近幾十年人文地理的發展
近些年來,我國人文地理學科研成果呈顯著遞增之勢,1992-1996年段發表的人文地理著作幾乎是1982-1986年段的9倍,而且人文地理類文章在整個地理類文章中所佔的比率也呈連年上漲態勢,1997-1999年該比率已達到30.7%超過了以前任何時期。同時,眾多刊物也發表了大量的人文地理類文章,如《人文地理》自1986年創刊至1999年12月間就發表了共計380 篇人文地理各方面的文章。[1]
2.1近年我國人文地理學的發展特點
2.1.1學科門類逐漸齊全;
人文地理學涵蓋的一系列學科部門發展迅速如:城市地理學、旅遊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