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地理中國政區圖
㈠ 八年級上地理 中國政區
不用買書,我有一個好方法。其實對於西部,西藏新疆這種大面積的省是很容易記住的,難專點是在東部的發達省屬。如下圖
1:我畫的十字架。其實他把山東山西和河南河北隔開了,在東邊的是有東字的山東,如此推理。西邊的就是山西,南邊就是河南.....
2:我畫的一橫,把湖南湖北隔開了。而湖南湖北的湖就是洞庭湖。很容易有記住了
3:對於省份的簡稱,個人經驗你畫一張圖,在圖上不寫省名,只寫簡稱。你看過幾遍後就知道不錯了
4:對於地理真的不可以死記硬背,要有興趣開可以學好。
5:中國省份是挺難背的,你要慢慢來。可以通過山脈河流種族人口周密等等的方法記憶
我現在是初三了,有不懂的就找我吧
㈡ 初二上冊地理筆記 中國地圖板
八年級地理上冊期末總復習
第一章遼闊的疆域
1、從東西半球看,她位於東半球,從南北半球看,她位於北半球。
2、從大洲大洋位置看,她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
3、從緯度位置看,大部分位於屬於中緯度地區,屬於北溫帶,南部少部分位於熱帶,沒有寒帶。
4、我國陸地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
5、我國陸上國界線長達20000多千米,相鄰的國家有15個。
6、我國大陸海岸線長18000多千米,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6個,分別是日本、韓國、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
7、我國瀕臨的海洋從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8、渤海有我國最大的鹽場長蘆鹽場,東海有我國最大的漁場舟山漁場。
9、全國的行政區域,基本分為省、縣、鄉三級。
10、我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域,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11、我國總人口為12.95億(2000年),人口特點是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速度大。
12、為了使人口數量的增長,同社會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條件相適應,我政府把實行「計劃生育」作為一項基本國策。
13、我國人口分布不均,東部地區人口密度大,特別是東南沿海更大,西部地區人口密度小。
14、我國人口分界線是黑龍江省黑河市到雲南省騰沖市。
15、我國人口最多的河南省,面積最大的新疆省。
16、在我國各民族中,漢族人口最多,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
17、漢族的分布遍布全國各地,以東部和中部最為集中,少數民族的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東北地區。
18 各民放分布具有大雜聚,小集中的特點。
20、我國在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建立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民族鄉等。
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
21、我國西部地形多以山地、高原、盆地為主,東部則以平原和丘陵為主,地勢的特徵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22、第一階梯青藏高原雄居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號稱世界屋脊。
23、一、二階梯的分界線是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二、三階梯的分界線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
24、四大高原是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四大盆地四川盆地、柴達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 三大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25、黃土高原的特徵質地疏鬆,缺乏植被覆蓋的地方水土流失嚴重,溝壑縱橫,內蒙古高原的特徵地面平坦,一望無垠,青藏高原的特徵冰川廣布 ,雲貴高原的特徵地面崎嶇不平。
26、山區常見的自然災害是崩塌、滑坡、泥石流 。
27、開發和利用山區和時候,要特別注意生態環境建設。
28、山區包括山地、崎嶇的高原和丘陵,約佔全國陸地面積的2/3 。
29、冬季,我國南北氣溫差別很大,夏季,大多數地方普遍高溫。
30、1月0℃等溫線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分布。
31、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龍江漠河 ,夏季最熱的地方是新疆吐魯番 。
32、號稱我國「三大火爐」的是重慶、武漢、南京 。
33、我國從北到南劃分為5個溫度帶是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 。還有一個地高天寒、面積廣大的高原氣候區。
34、劃分溫度帶主要指標是活動積溫 。
35、我國年降水量的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
36、我國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灣的火燒寮 ,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吐魯番盆地的托克遜 。
37、一個地方的降水量和蒸發量對比關系,反映該地氣候的濕潤程度。
38、干濕地區的劃分是依據氣候的干濕程度,我國四個干濕潤是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乾旱地區、乾旱地區。
39、我國南北溫差大的主要原因是緯度位置、冬季風。
40、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界線是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
42、季風氣候的最大優點雨熱同期,是但它會帶來一些災害性天氣如寒潮、水旱災害、台風。
43、我國最大的內河流塔里木河 ,河水主要來自於昆龍山、天山的冰雪融水。外流河如長江,河水主要來自於天然降水。
44、世界上最長,開鑿最早的人工河是京杭大運河。
45、黃河發源地巴顏喀拉山,注入渤海。
46、具有「塞上江南」美稱的是寧夏平原 。
47、黃河上中游的分界是河口,中下游的分界是孟津。
48、黃河下遊河床逐漸抬高,成為「地上河」。
49、黃河在流經中遊河段後,產生的泥沙最多,原因是流經的地形是黃土高原。
50、長江發源於唐古拉山山脈,注入東海,它是我國長度最長、水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有「水能寶庫 」和「黃金水道 」之稱 。
51、長江上游中游的分界宜昌,中游和下游的分界湖口。
52、長江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在上遊河段。宜賓城市以下四季都能通航。
53、有「九曲回腸」之稱的是荊江 ,本河段的治理措施是裁彎取直。
54、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的三個主要來源是、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陽湖兩大水系,北面的漢江。
55、對於可再生資源,如果利用合理,並注意保護和培育 ,便能實現永續利用,對於非可再生資源,我們應該十分珍惜和節約使用 。
56、我國自然資源的特點是總量豐富,人均不足。
57、根據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狀況把土地資源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建設用地。
58、我國人均土地資源佔有量小,且各類土地資源所佔的比例不盡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難利用土地多,後備土地資源不足。人與耕地的矛盾尤為突出。
59、我國的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氣候濕潤的東部季風區 ,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內陸地區。
60、土地資源的人為破壞現象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亂佔耕地。
61、土地資源的一項基本國策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 。
62、地球上的水,海洋水佔97%,淡水資源佔2.5%。
63、地球上的淡水資源,絕大多數為兩極和高山的冰川 ,其餘大部分為深層地下水。目前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江河湖泊和淺層地下水。
64、我國水資源總量少於巴西、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和印度尼西亞,,位於世界第 6 位,若按人均計算,則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 。
65、從時間分配看,夏季降水集中,冬春季降水少。有效調控徑流和水量的季節變化的措施興修水庫。
66、從空間分布看,我國水資源南豐北缺,特別華北和西北地區缺水最為嚴重,進一步加劇了北方的缺水狀況。解決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的有效辦法之一是跨流域調水。
67、南水北調工程就是把長江水系水調到缺水嚴重的華北、西北地區。
68、針對我國水資源嚴重緊缺的問題,節約用水尤為重要。
69、經濟發展的「先行官」是交通運輸。
70、歷史上我國著名的四大「米市」是無錫、蕪湖、九江、長沙。
71、在各種交通運輸線中,鐵路運輸是我國最重要的運輸方式。西藏省目前沒有鐵路線。
72、貴重或急需的貨物而數量又不大的,多由航空運送。
73、容易死亡或變質的貨物,多採用公路運送。
74、大宗笨重貨物,遠距離運輸,一般選擇水運、鐵路運送。
75、農業的生產部門有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
76、農業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民的基礎主業。
77、西部地區天然草場廣布,有我國四大牧區是內蒙古牧區、青海牧區、新疆牧區、西藏牧區。
78、林業集中分布在東北、西南、東南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地區是我國淡水漁業最發達的地區。
79、糧食作物中的水稻、小麥公布呈現「南稻北麥 」格局。
80、油料生產形成了長江油菜帶和黃淮花生區兩大生產區。
81、糖料作物則呈現明顯的「南甘北甜 」的分布特點。
82、棉花生產以北方為主,形成了新疆南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 三大棉區。
83、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
84、北京的中關村是我國最早建立的高新技術開了試驗區。
85、高新技術產業主要特點1.從業人員中,科技人員所佔的比重大。2.銷售收入中,用於研究與開發的費用比例大。3.產品更新換代快。
86、高新技術產為是以電子和信息類主業為「龍頭」產業。
87、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民區多依附於大城市 ,呈現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點。
88、因地制宜發展農業一方面要考慮自然環境的差異,另一方面要考慮社會經濟條件的制約。
㈢ 八年級上冊地理行政區地圖怎麼背
可以把他們分解成六大行政區:
華北地區、東北地區、華東地區、中南地區、西南地區、西北地區
每個地區所包含的省份都比較少,方便記憶。希望對你有幫助!
㈣ 八年級上冊地理那幾個圖比較重要
中國政區圖和中國地形圖最重要。它們兩個都是總圖,其他都是分圖,是細節圖。
㈤ 八年級上冊地理中國行政區劃
魯是山東晉山西,河南河北稱豫冀。
安徽皖稱雲南滇,湖南湖北稱湘鄂。
閩為回福建贛江西,蜀為答四川黔貴州。
粵桂廣東與廣西。青海稱青甘肅隴。
西北陝西簡稱陝,東北三省黑吉遼。
蘇浙海南在沿海,寶島台灣簡稱台。
北京天津為京津,渝是重慶滬上海。
新西內寧自治區,地理位置聽我述。
雪域明珠為西藏,天山腳下是新疆。
北部沙漠內蒙古,河西走廊有寧夏。
一國兩制是創舉。香港澳門設特區。
經常查看政區圖,省份簡稱記得住。
㈥ 八年級上冊地理復習提綱 (中國地圖版)
八年級地理上冊期末總復習
第一章遼闊的疆域
1、從東西半球看,她位於東半球,從南北半球看,她位於北半球。
2、從大洲大洋位置看,她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
3、從緯度位置看,大部分位於屬於中緯度地區,屬於北溫帶,南部少部分位於熱帶,沒有寒帶。
4、我國陸地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
5、我國陸上國界線長達20000多千米,相鄰的國家有15個。
6、我國大陸海岸線長18000多千米,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6個,分別是日本、韓國、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
7、我國瀕臨的海洋從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8、渤海有我國最大的鹽場長蘆鹽場,東海有我國最大的漁場舟山漁場。
9、全國的行政區域,基本分為省、縣、鄉三級。
10、我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域,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11、我國總人口為12.95億(2000年),人口特點是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速度大。
12、為了使人口數量的增長,同社會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條件相適應,我政府把實行「計劃生育」作為一項基本國策。
13、我國人口分布不均,東部地區人口密度大,特別是東南沿海更大,西部地區人口密度小。
14、我國人口分界線是黑龍江省黑河市到雲南省騰沖市。
15、我國人口最多的河南省,面積最大的新疆省。
16、在我國各民族中,漢族人口最多,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
17、漢族的分布遍布全國各地,以東部和中部最為集中,少數民族的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東北地區。
18 各民放分布具有大雜聚,小集中的特點。
20、我國在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建立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民族鄉等。
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
21、我國西部地形多以山地、高原、盆地為主,東部則以平原和丘陵為主,地勢的特徵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22、第一階梯青藏高原雄居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號稱世界屋脊。
23、一、二階梯的分界線是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二、三階梯的分界線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
24、四大高原是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四大盆地四川盆地、柴達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 三大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25、黃土高原的特徵質地疏鬆,缺乏植被覆蓋的地方水土流失嚴重,溝壑縱橫,內蒙古高原的特徵地面平坦,一望無垠,青藏高原的特徵冰川廣布 ,雲貴高原的特徵地面崎嶇不平。
26、山區常見的自然災害是崩塌、滑坡、泥石流 。
27、開發和利用山區和時候,要特別注意生態環境建設。
28、山區包括山地、崎嶇的高原和丘陵,約佔全國陸地面積的2/3 。
29、冬季,我國南北氣溫差別很大,夏季,大多數地方普遍高溫。
30、1月0℃等溫線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分布。
31、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龍江漠河 ,夏季最熱的地方是新疆吐魯番 。
32、號稱我國「三大火爐」的是重慶、武漢、南京 。
33、我國從北到南劃分為5個溫度帶是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 。還有一個地高天寒、面積廣大的高原氣候區。
34、劃分溫度帶主要指標是活動積溫 。
35、我國年降水量的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
36、我國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灣的火燒寮 ,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吐魯番盆地的托克遜 。
37、一個地方的降水量和蒸發量對比關系,反映該地氣候的濕潤程度。
38、干濕地區的劃分是依據氣候的干濕程度,我國四個干濕潤是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乾旱地區、乾旱地區。
39、我國南北溫差大的主要原因是緯度位置、冬季風。
40、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界線是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
42、季風氣候的最大優點雨熱同期,是但它會帶來一些災害性天氣如寒潮、水旱災害、台風。
43、我國最大的內河流塔里木河 ,河水主要來自於昆龍山、天山的冰雪融水。外流河如長江,河水主要來自於天然降水。
44、世界上最長,開鑿最早的人工河是京杭大運河。
45、黃河發源地巴顏喀拉山,注入渤海。
46、具有「塞上江南」美稱的是寧夏平原 。
47、黃河上中游的分界是河口,中下游的分界是孟津。
48、黃河下遊河床逐漸抬高,成為「地上河」。
49、黃河在流經中遊河段後,產生的泥沙最多,原因是流經的地形是黃土高原。
50、長江發源於唐古拉山山脈,注入東海,它是我國長度最長、水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有「水能寶庫 」和「黃金水道 」之稱 。
51、長江上游中游的分界宜昌,中游和下游的分界湖口。
52、長江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在上遊河段。宜賓城市以下四季都能通航。
53、有「九曲回腸」之稱的是荊江 ,本河段的治理措施是裁彎取直。
54、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的三個主要來源是、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陽湖兩大水系,北面的漢江。
55、對於可再生資源,如果利用合理,並注意保護和培育 ,便能實現永續利用,對於非可再生資源,我們應該十分珍惜和節約使用 。
56、我國自然資源的特點是總量豐富,人均不足。
57、根據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狀況把土地資源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建設用地。
58、我國人均土地資源佔有量小,且各類土地資源所佔的比例不盡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難利用土地多,後備土地資源不足。人與耕地的矛盾尤為突出。
59、我國的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氣候濕潤的東部季風區 ,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內陸地區。
60、土地資源的人為破壞現象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亂佔耕地。
61、土地資源的一項基本國策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 。
62、地球上的水,海洋水佔97%,淡水資源佔2.5%。
63、地球上的淡水資源,絕大多數為兩極和高山的冰川 ,其餘大部分為深層地下水。目前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江河湖泊和淺層地下水。
64、我國水資源總量少於巴西、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和印度尼西亞,,位於世界第 6 位,若按人均計算,則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 。
65、從時間分配看,夏季降水集中,冬春季降水少。有效調控徑流和水量的季節變化的措施興修水庫。
66、從空間分布看,我國水資源南豐北缺,特別華北和西北地區缺水最為嚴重,進一步加劇了北方的缺水狀況。解決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的有效辦法之一是跨流域調水。
67、南水北調工程就是把長江水系水調到缺水嚴重的華北、西北地區。
68、針對我國水資源嚴重緊缺的問題,節約用水尤為重要。
69、經濟發展的「先行官」是交通運輸。
70、歷史上我國著名的四大「米市」是無錫、蕪湖、九江、長沙。
71、在各種交通運輸線中,鐵路運輸是我國最重要的運輸方式。西藏省目前沒有鐵路線。
72、貴重或急需的貨物而數量又不大的,多由航空運送。
73、容易死亡或變質的貨物,多採用公路運送。
74、大宗笨重貨物,遠距離運輸,一般選擇水運、鐵路運送。
75、農業的生產部門有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
76、農業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民的基礎主業。
77、西部地區天然草場廣布,有我國四大牧區是內蒙古牧區、青海牧區、新疆牧區、西藏牧區。
78、林業集中分布在東北、西南、東南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地區是我國淡水漁業最發達的地區。
79、糧食作物中的水稻、小麥公布呈現「南稻北麥 」格局。
80、油料生產形成了長江油菜帶和黃淮花生區兩大生產區。
81、糖料作物則呈現明顯的「南甘北甜 」的分布特點。
82、棉花生產以北方為主,形成了新疆南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 三大棉區。
83、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
84、北京的中關村是我國最早建立的高新技術開了試驗區。
85、高新技術產業主要特點1.從業人員中,科技人員所佔的比重大。2.銷售收入中,用於研究與開發的費用比例大。3.產品更新換代快。
86、高新技術產為是以電子和信息類主業為「龍頭」產業。
87、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民區多依附於大城市 ,呈現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點。
88、因地制宜發展農業一方面要考慮自然環境的差異,另一方面要考慮社會經濟條件的制約。
㈦ 八年級上冊中國各省、市、區的位置,輪廓,簡稱以及行政中心。
1、北京市 初稱薊,春秋戰國時為燕都,遼時為陪都,稱燕京,金、元、明、清至民國初期為都城。先後有中都、大都、北平、北京等稱呼,1928年設市,簡稱京。
2、天津市 金、元時代稱直沽,後設海津鎮,明初取天子津渡之間稱天津並設衛,清為天津府治,1928年設市,簡稱津。
3、河北省 因位於黃河以北而得省名。漢、晉時設冀、,幽二州,唐屬河北道,元屬中書省,清為直隸,1928年始稱河北省,簡稱冀。
4、山西省 位於太行山以西,春秋時為晉國,元屬中書省山西道,清為山西省,簡稱晉。
5、內蒙古自治區 清為內蒙古地區,其版圖的一部分或全部在民國年間曾分屬遼、吉、黑、寧等省區及已不復存在的熱河、察哈爾和綏遠三省。1947年成立內蒙古自治區,簡稱內蒙古。
6、遼寧省 因境內有遼河而得名,元為遼陽行省,清初為盛京,後改奉天省,1929年改遼寧省,簡稱遼。
7、吉林省 因境內吉林城得省名,唐為渤海地,明為女真地,清末置吉林省,簡稱吉。
8、黑龍江省 因邊境大河黑龍江得省名,清初為黑龍江將軍轄區,清末置黑龍江省,簡稱黑。
9、上海市 相傳吳淞江近海一段古稱滬瀆,戰國時為楚國春申君封邑,宋設鎮,始稱上海,1920年設市,簡稱滬或申。
10、江蘇省 清初屬江南省,後取江寧(南京)和蘇州各一字置江蘇省,簡稱蘇。
11、浙江省 因境內有大河錢塘江(舊稱浙江)得省名,唐置浙江東西兩道,始稱浙江,元屬江浙行省,明置浙江布政使司,清為浙江省,簡稱浙。
12、安徽省 西周時皖山(今桂山)附近為皖伯封地,清初取安慶和徽州各一字置安徽省,簡稱皖。
13、福建省 唐取福州和建州(建甌)各一字,設置福建觀察使,南宋福建路置1府5州2軍,故有八閩之稱,元初為江浙行省福建道,後改設省,因境內的大河閩江,故簡稱閩。
14、江西省 唐屬江南西道,宋屬江南東西兩路,元置江西行省,清為江西省,因其境內有大河贛江,故簡稱贛。
15、山東省 古稱太行山以東的地區為山東,春秋戰國時為齊、魯等國地,金為山東東西兩路,明字置山東布政使司,清為山東省,簡稱魯。
16、河南省 大部分位於黃河以南,古屬豫州,元代置河南省,簡稱豫。
17、湖北省 位居長江中游,洞庭湖之北,漢時屬荊州,宋為荊湖北路,元屬河南北行省,清置湖北省,古代部分地區屬鄂州,故簡稱鄂。
18、湖南省 大部分在洞庭湖之南,唐置湖南觀察使,元屬湖廣行省,清置湖南省,因境內有大河湘江,故簡稱湘。
19、廣東省 春秋戰國時為百越(粵)地,宋為廣南東路,明清為廣東省,簡稱粵。
20、廣西壯族自治區 秦置桂林郡,宋為廣南西路,清為廣西省,1958年成立廣西壯族自治區,簡稱桂。
21、海南省 三國時始稱海南,明設瓊州府,清為瓊崖道,1988年由廣東省析置海南省,簡稱瓊。
22、四川省 春秋戰國時為蜀國地,北宋置川峽四路,元置四川行省,明清起為四川省,簡稱川或蜀。
23、重慶市 隋唐屬渝州,1997年從四川省析出後,設中央直轄市,簡稱渝。
24、貴州省 秦置黔中郡,唐置黔中道,明置貴州布政使司,清為貴州省,簡稱貴或黔。
25、雲南省 舊以雲嶺以南得省名,戰國楚時為滇國地,元代置省,簡稱雲或滇。
26、西藏自治區 唐宋為吐蕃地,元為宣政院轄地,清分前藏、後藏、喀木、阿里四部,總稱西藏,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區,簡稱藏。
27、陝西省 古時在陝原(今河南省陝縣)以西,周初稱陝西,春秋戰國時為秦國地,宋初置陝西路,元設陝西行省,清為陝西省,簡稱陝或秦。
28、甘肅省 秦置隴西郡,元取甘州(張掖)、肅州(酒泉)兩地首字設甘肅行省,清置甘肅省,簡稱甘或隴。
29、青海省 因境內有青海湖得省名,隋置西海,河源等郡,1928年建青海省,簡稱青。
30、寧夏回族自治區 宋為西夏和秦鳳路地,元置寧夏路,明清置寧夏府,1928年置寧夏省,1958年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簡稱寧。
3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漢屬西域都護府,唐設安西和北庭都護府,1884年(清光緒十年)置新疆省,1955年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簡稱新。
32、台灣省 南宋時澎湖屬福建路,元明設巡檢司,清初置台灣府,屬福建省,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置台灣省,簡稱台。
33、香港 舊以運送莞香得地名,清代屬廣東省新安縣(今深圳市)。1842年後被英國佔領,1997年7月1日歸還中國,並設香港特別行政區,簡稱港。
34、澳門 舊屬廣東省香山縣(今珠海市),16世紀被葡萄牙佔領,於1999年12月20日歸還中國,並設澳門特別行政區,簡稱澳。
㈧ 關於八年級上學期地理中國版圖的問題
你好!
。。,讓你寫出該地區有什麼礦產資源考試的時候有時會給你一幅圖。。,或內標出一些礦產資源什麼的容
問你此地的經緯度
或者說是
給出一個已知地方的太陽高度角
或者時間
要你得出該地的
太陽高度角
或者時間
等等
如有疑問,請追問。
㈨ 八年級地理上冊的所有重要的圖
八年級地理上冊重要的圖主要是:
在書本的7面中國政區圖.
書本24面的內 圖2.4 我國地形容分布大勢 (中國地形圖)
書本26面 圖2.6 中國陸上主要山脈
書本33面的 圖2.15 我國溫度帶的劃分
書本48面的 圖2.32中黃河
書本53面的 圖2.36中的長江
書本91面的 圖4.6 我國鐵路干線的分布
書本110面的 圖4.25 我國工業的分布
(主要的是以上的.其中中國政區圖、我國地形分布大勢 (中國地形圖)最重要的,可以說是每一次考試都要考的).
以上主要是人教版的.
(其實我也是今年讀八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