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文地理敦煌
① 敦煌屬於哪個城市
敦煌屬於甘肅省酒泉市。
敦煌市地處甘肅省西北部,東西分別與瓜州縣、肅內北蒙古自治縣和容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相接。敦煌位於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的交匯點,東有三危山,南有鳴沙山,西面是沙漠與羅布泊相連,北面是戈壁,與天山余脈相接。
介於東經92°13′—95°30′,北緯39°40′—41°40′之間,總面積3.12萬平方千米,其中綠洲面積1400平方千米,僅占總面積的4.5%。
(1)中國人文地理敦煌擴展閱讀:
敦煌是絲綢之路的節點城市,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畫」聞名天下,是世界遺產莫高窟和漢長城邊陲玉門關、陽關的所在地。2012年,入選「2012年度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敦煌市屬典型的暖溫帶乾旱性氣候,氣候乾燥,降雨量少,蒸發量大,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四季分明,春季溫暖多風,夏季酷暑炎熱,秋季涼爽,冬季寒冷。全年日照時數為3246.7小時,年平均降水量42.2毫米,蒸發量2505毫米,年平均氣溫9.9℃,最高氣溫41.7℃,最低氣溫-30.5℃。年平均無霜期152天。
參考資料:網路-敦煌
② 敦煌有哪些風土人情地理環境的關系
敦煌位於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處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的交匯處,東經專92°13′~95°30′,北緯屬39°40′~41°40′。
敦煌位於古代中國通往西域、中亞和歐洲的交通要道——絲綢之路上,曾經擁有繁榮的商貿活動。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畫」聞名天下,是世界遺產莫高窟和漢長城邊陲玉門關、陽關的所在地。沿著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綢及先進技術不斷向西傳播到中亞、西亞甚至歐洲,而來自西域的物產亦傳播至中原地區。絲綢之路上,各國使臣、將士、商賈、僧侶絡繹不絕,而敦煌成為「咽喉鎖鑰」,據絲綢之路之要沖,成為中西方貿易的中心和中轉站。西域胡商與中原漢族商客在此雲集,從事中原絲綢和瓷器、西域珍寶、北方駝馬與當地糧食的交易。與此同時,中原文化、佛教文化、西亞和中亞文化不斷傳播到敦煌,中西不同的文化在這里匯聚、碰撞、交融,使得敦煌成為「華戎所交,一大都會」,人文薈萃,文化粲然,這些繁榮的景象在莫高窟第296窟窟頂的壁畫上有著生動的記載。
夏、商、周時,敦煌屬古瓜州的范圍,有三苗的後裔,當時叫羌戎族的在此地游牧定居。在敦煌地區發現游牧民族留下的許多岩畫。
③ 請介紹一下敦煌莫高窟的人文風情
敦煌:位於中國西北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有一片樹葉形的綠洲,那裡座落著歷史悠久的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1987年12月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敦煌莫高窟同泰山、長城、故宮、秦陵兵馬俑等,一起作為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個,有歷代壁畫五萬多平方米,是我國、也是世界壁畫最多的石窟群,內容非常豐富。 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規模巨大,內容豐富,技藝精湛。作為宗教藝術來說,佛像畫是壁畫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各種佛像:三世佛、七世佛、釋迦、多寶佛、賢劫千佛等;各種菩薩:文殊、普賢、觀音、勢至等。莫高窟始建於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唐代達到最盛,武則天時代已超過千窟。從秦開始每朝代都有新洞窟開鑿,一直延續到元代。如今,在礫岩峭壁上,大小洞龕仍密如繁星,有洞穴七千餘處,492窟。莫高窟是中國石窟中開鑿最早,延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一處。石窟區全長達1600米,藏有文書五萬多件。有前秦、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遼、西夏、元代等十個朝代的壁畫四萬五千多平方米,彩塑245尊,唐宋木構建築5座,蓮花柱石和鋪地花磚數千塊。假如把窟內所有壁畫連接起來,可組成一條長達25公里的巨大畫廊,它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敦煌莫高窟的第一位開拓者是樂樽和尚。為了在粗糙的岩壁上作畫,歷代的藝術大師們先在洞壁的四周及頂部抹上草泥,…白堊打底,再繪制壁畫。壁畫畫好後,再配以彩塑。窟內最大的壁畫高四十餘米,寬三十餘米,最小的高不盈尺。敦煌壁畫所表現的大都是佛教內容,如經變、本生、佛傳、供養人及因緣故事。在內容豐富的敦煌壁畫中,我們可以看到佛像、神怪、動物、山水畫、建築畫以及裝飾圖案等,它成為佛教藝術最為燦爛的寶庫。在歷時長久的畫卷上,展現了不同時代的風貌,從效仿西域式樣到逐漸漢化,從顏面體態到服飾裝束,都又復歸漢民族的鮮明特色。它不僅展示了十個朝代壁畫藝術發展的脈胳,而且蘊含著歷史、風情、民俗、神話、山川、建築等十分豐富的形象資料。 舉世聞名的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石窟藝術陳列中心,藏經洞文物陳列館,西部著名的影視城——仿宋古城,佛教聖地——雷音寺
沙漠奇景——鳴沙山和月牙泉,欣賞大漠日出,可自費參加騎駱駝、滑沙、滑翔傘等活動.
中國古代最早的邊陲關隘——陽關遺址,參觀陽關博物館,可在農家葡萄園休息,自費品嘗美味的葡萄及敦煌風味餐;
中國最早的西部通商口岸——玉門關遺址,沿途參觀河倉城遺址、漢長城遺址,還有《英雄》拍攝地——雅丹地貌魔鬼城游覽。
④ 敦煌的介紹
敦煌市是甘肅省酒泉市代管的一個縣級市,位於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處甘肅、青海、新回疆三省(區)的交匯答處,東經92°13′~95°30′,北緯39°40′~41°40′。總面積3.1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18萬,全市經濟主要以農業為主,旅遊服務業次之,敦煌因曾經的輝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而聞名於世。敦煌位於古代中國通往西域、中亞和歐洲的交通要道——絲綢之路上,曾經擁有繁榮的商貿活動。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畫」聞名天下,是世界遺產莫高窟和漢長城邊陲玉門關、陽關的所在地。2012年,入選「2012年度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指出:「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再沒有第二個。」
⑤ 敦煌在中國哪個省份
【1】敦煌隸屬於抄甘肅省酒泉市,襲
位於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處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的交匯處。
總面積3.12萬平方公里。
總人口18萬,
全市經濟主要以農業為主,旅遊服務業次之,
敦煌因曾經的輝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而聞名於世。
敦煌位於古代中國通往西域、
中亞和歐洲的交通要道——絲綢之路上,
曾經擁有繁榮的商貿活動。
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畫」聞名天下,
是世界遺產莫高窟和漢長城邊陲玉門關、陽關的所在地。
2012年,入選「2012年度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中國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2】敦煌屬於中國的甘肅省。
【3】 資料參考:網路。
⑥ 求幾部CCTV大型人文地理紀錄片 如「敦煌」「話說長江」這種的
夢斷樓蘭
⑦ 從敦煌的歷史, 地理位置, 生態環境以及文化特點參考 , 它真的能稱做中國的一個城市嗎
敦煌百年
1900年5月21日早晨,一個名叫王圓錄的道士挖開了敦煌莫高窟北端七佛殿下第16號窟的積沙。從這一刻起,一座人類歷史上最為壯觀、輝煌的文化寶庫便現世於中華大地。
從前天開始,由文物部、國家文物局、甘肅省人民政府共同舉辦的「敦煌藏經洞發現暨敦煌百年紀念活動」拉開帷幕。這個活動7月份將在敦煌莫高窟的現場進行。一台特別編排的四幕大型古典舞劇《大夢敦煌》以史詩般的氣勢4月24日起將在北京上演。而7月份,這台舞劇在敦煌現場的演出,將把紀念活動推向高潮。同時,大型展覽、慶典、研討活動穿插其間。回溯敦煌百年,將使世人再次感悟這一世界上獨一無二歷史遺產的文化價值。敦煌是中國的,也是人類的。
敦煌百年祭
敦煌,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的西端。南枕祁連,襟帶西域;前有陽關,後有玉門,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咽喉。漢代起敦煌是轄六縣之郡。東漢大家應劭稱:「敦,大地之意,煌,繁盛也。」兩千年後的今天,這一「繁盛大地」以其擁有的舉世無雙的石窟藝術、藏經文物而成為人類最偉大、最輝煌的歷史文化遺產之一。
今年5月21日,是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現世一百周年的日子。如果把敦煌的百年比作一道萬世經傳的長詩的話,那麼它的第一句是令人落淚的。重述那段歷史,對今天的我們,意味著文化價值的存續。
敦煌莫高窟起建的年代大約在公元364至366年間。1600年間,這里先後開岩鑿洞,最盛時,曾有石窟千餘,號稱千佛崖、千佛洞,至今保存在編的洞窟仍有492個,彩塑2415身,壁畫45000多平方米。唐宋木構窟檐5座。
漢代起,敦煌作為西陲重鎮一直是兵家互爭之地。每次兵災之際,管理莫高窟的和尚就要逃一次難。
宋景佑二年(1035年),西夏之亂禍及敦煌莫高窟。和尚照例要避禍他鄉,遂把不便帶走的經卷、文書、綉畫、法器等等,都封閉在一個洞窟的秘室里,外面用泥壁封堵,並繪上壁畫。然而,這批和尚一去就再也沒能回來。這個秘室便盛著5萬余件「寶藏」靜靜地安息了七八百年。
清朝末年,出生在湖北麻城的王圓 ,結束了在軍隊當小兵的生涯,因無所事事,便做了道士,迢迢千里來到敦煌。當時的莫高窟寺院,多為紅教喇嘛,只有王圓 能用中文誦道經,倒有些香火,生涯不錯。於是他就雇了個姓楊的為他打下手,寫經文。楊某抄經之暇愛吸旱煙。用芨芨草點火,並把剩下的草插在洞窟牆壁的裂縫中保存。一天,他在插草的時候,發現牆縫深不可止,便用旱煙袋頭敲了敲牆,感到裡面是空的!於是他趕緊叫王道士,兩人夜半破壁,發現裡面有一個泥封著的小門。此時天已漸亮,去掉泥塊,出現一條通道,進入通道後,一個黝黑的高1.6米,寬約2.7米的復室出現了。室內堆滿了數不清的經卷、文書、綉畫、法器等等。王道士當時對這批5至11世紀文物的價值幾乎一無所知,震驚世界的「藏經洞」就這樣無意中回到了人間。
接著,一系列不幸就在這片繁盛大地上發生了。
王道士雖然不知道這批寶藏價值連城,可他畢竟明白用它們換點錢是沒問題的。於是,他取出幾卷給當時的縣長汪宗瀚去鑒別。汪是識貨的,依他的權勢向王道士索要了一批畫像和寫本。三年後,甘肅學台葉昌熾聞聽此事,便讓汪為他搜求。葉對古物的學養頗深,對藏經價值心知肚明,便向甘肅的藩台衙門建議將這批古物運到省城來保存。但因運費需五六千兩銀子,清政府覺得銀子比這批「廢紙」更有價值,沒有採納這項建議,只是發了一道旨令,讓縣長汪宗瀚「檢點經卷畫像,仍為保存」。汪責令王道士經辦此事,王道士一下子就成了經卷的看守人。王道士便將這批古物重新封起來,成了古物的實際擁有者。
當時在新疆一帶,有一位受英國政府派遣的匈牙利人斯坦因。他在1879年曾來過敦煌。聞知洞窟存有寶物後,便於1907年5月第三次來到敦煌,他是歷史上盜劫藏經洞文物的第一人。他來敦煌,通過一位師爺與王道士接觸,得知王道士已將秘密通道砌死,斯坦因便在莫高窟安營紮寨,軟磨硬泡。終於,他從洞窟壁畫上看到了王道士請人繪的《唐僧取經圖》,遂生一計,稱自己是印度的佛教徒和唐僧的崇奉者,來敦煌是受印度政府的委託,把印度已不存在的佛經再取回去等等。這番話竟然說動了這位「司庫大人」。王道士第二天就拆開封牆,讓斯坦因進入秘室。斯坦因在其所著《西域考古記》中寫道:「從道士所掌微暗的油燈光中,我的眼前忽然為之開朗,卷子緊緊地一層一層地亂堆在地上,高達十尺左右。」其中「用無色堅韌的畫布作包袱的一個大包裹,打開後全是古畫」,「顏色調和,鮮艷如新」。斯坦因以捐一筆錢給廟里的方式,得到了裝滿寫本的24隻箱子。另外還有五隻,仔細裝滿了畫綉品及其他美術品遺物。
1914年後,他又從王道士手裡得到五隻大箱。1930年再來時,因中國學術界的一致反對而未得逞。據英國目前公布的數字,斯坦因劫去的文物達9000餘件。
繼斯坦因之後,法國的伯希和於1908年7月來到這里,憑他淵博的漢學知識,劫走了比斯坦因更有價值的文物6000餘卷。
接踵而來的是日本大谷探險隊的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俄國的奧登堡也於1914年至1915年間從藏經洞和其他一些洞窟中盜走1萬余件文物資料及壁畫。美國的華爾納1924年到莫高窟後,由於無經卷可竊,便用特製的膠布剝走了第139、141、144、145號洞窟中精美的唐代壁畫26方……
莫高窟的文物精品被斯坦因大量盜走的消息被清政府知道後,命令將剩下的經卷裝成兩只木桶,封釘堅固,施以彩繪,製成「轉經桶」置於佛殿之中,又責成王道士看管,並且還賞給他300兩銀子作為他看守經卷的補償。而這兩只「轉經桶」今日仍豎在第17號窟中,桶中一無所有。王道士變本加厲地「私賣」,幾乎使藏經洞內的古物為之一空。經過有良心的學者一次次上書呼籲,才迫使清政府下令把所有殘存的經卷寫本悉數運回北京。然而,起運時清理在數的8600餘卷,經沿途大小官員強取豪奪,所剩下的就是現保存在北京圖書館的那四五千卷。
百年前洞開的一幕,至今回溯起來仍令人心顫。一個巨大的中華文明的寶庫竟由屈屈一個假道士據為己有,寫下了令世代垂淚的一筆。今天,敦煌的歷史價值、學術價值已是全世界文明價值中的重要部分。敦煌的保護得到了全世界和全中國人民的重視。沒有人可以回到百年前,再行掠劫盜販之事。然而,這並不意味著百年前的歷史今天沒有重演的可能。
這段歷史在提醒人們,歷史文化遺產對我們究竟意味著什麼?如果今天人們的意識中仍然存在著對歷史價值認識上的盲點,尊重歷史就是一句空話。再者,百年前敦煌文物的流失與當時社會動盪的歷史條件密不可分。王道士的個人所為已經表現出那個時代的特徵。而今天的問題可能在於另一個方面,即社會穩定的經濟發展與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之間的矛盾。大到敦煌這樣珍稀遺產,小到一個城市的文化風貌,如果不以人類精神財富的高度看待保護與發展的關系,我們有可能失去第二個、第三個敦煌。第三個方面的問題就是涉及到每一位今天的共和國公民。保護文物,維護文化遺產的尊嚴不僅僅是國家、政府單方面的事,而是人人有責。我們應該睜開眼睛看看自己的身邊是否存在著新的「王道士」、「李道士」,但首先,我們自己不作任何一個「道士」。
參考資料:http://www.guxiang.com/zhuanti/nhuang/index.html
⑧ 中國三大地域文化的敦煌學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一說二十五年)農歷五月二十六日,王道士所雇的人在清除第16窟甬道的積沙時,偶然發現了藏經洞(今編號為第17窟)。但敦煌當地的富紳無人認識洞內這批占物的價值,清政府也未能對其進行應有的保護。致使藏經洞中的大批敦煌遺書和文物先後被外國「探險隊」捆載而去,分散於世界各地。劫餘部分被清政府運至北京入藏京師圖書館。莫高窟的壁畫和塑像也遭到劫奪與破壞。
1914年至1915年,俄國奧登堡率考察隊到敦煌和莫高窟,不僅收集到大批敦煌寫本,還掠走了第263窟的多塊壁畫。1921年,在蘇俄國內戰爭中失敗的數百名白匪軍逃竄到莫高窟,他們在壁畫上任意塗抹、刻畫,並在洞窟內燒炕做飯,致使大批壁畫被火燎煙熏。1924年,美國華爾納曾到莫高窟盜剝了大面積的壁畫,並掠走彩塑。
1925年8月,日本學者石濱純太郎在大阪懷德堂講演時,使用過「敦煌學」一詞。1930年,著名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在為陳垣先生編《敦煌劫餘錄》所作序中,概括了「敦煌學」的概念。在此前後,英文中也出現了Tunhuangology這個新詞。敦煌學漸趨成為一門國際性的顯學。
自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起,中國的歷史學、考古學和美術工作者到敦煌進行考察的人逐漸增多。經過他們的研究和宣傳,敦煌莫高窟在文化界的知名度逐漸提高。1944年,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擔負起了保護洞窟臨摹、研究敦煌壁畫的職責。1951年,敦煌藝術研究所更名為敦煌義物研究所。1984年8月,在敦煌文物研究所的基礎上,擴大建立了敦煌研究院。1987年12月,敦煌莫高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敦煌位於中國甘肅省西部,歷史上是中、西交通要道,為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中西文化匯集之地,印度佛教最早由此傳入中國內地。從366年始建莫高窟至1227年西夏滅亡,敦煌一直是佛教徒朝拜的聖地。歷代地方長官都在敦煌修建寺廟、珍藏文物。這些是研究中國中古歷史文化、中亞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珍貴資料。敦煌地區保存、發現的豐富歷史文獻和文物,是敦煌學研究的基礎和對象。
敦煌學一詞由史學家陳寅恪在1930年提出。當時的含義主要指整理和研究敦煌發現的文獻資料(敦煌遺書)。經過演變發展,敦煌學的研究范圍和內容有所拓展。具體包括5個分支領域:
敦煌石窟考古 主要考訂各個石窟的建造年代、分期和內容,為石窟藝術和其他分支領域的研究奠定基礎。
敦煌藝術 對敦煌彩塑、壁畫、書法、音樂、舞蹈和建築藝術進行考察研究。
敦煌遺書 主要整理研究藏經洞所藏各類寫本和刻印本書籍。這是敦煌學研究的最大領域,包括天文、地理、政治、哲學、宗教、文學、藝術、語言、文字等許多方面。
敦煌石窟文物保護 包括敦煌小區域氣候觀測,流沙治理,窟內、外溫、濕度控制,壁畫、塑像病害治理,壁畫色彩褪變化驗與研究等。
敦煌學理論 主要包括敦煌學的概念、范圍、特點、規律的研究,敦煌學在人類文化和學術史上的價值,研究敦煌學的現實意義,敦煌學發展史等等。
對於敦煌學研究對象的寬度與廣度,學術界有不同意見。國際上有廣義敦煌學與狹義敦煌學之說,但不論研究范圍的寬泛或狹窄,敦煌學是一門以地名學為基礎,內容廣泛,涉及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多學科交叉的綜合學科,這個特點是沒有疑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