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板塊演變
① 中國地理分那幾板塊
華東,華西,華南,華北,華中,東北三省,
② 中國四大地理區域各有什麼問題,出現的原
北方地區:
1.東北平原——我國十分重要的農業和重工業基地,在發揮其土地和資源的同時,應注意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
2.黃淮海平原——中低產田集中分布,旱澇,鹽鹼,風沙嚴重
旱災(春):春季氣溫回升快,降水少,徑流小,植物蓄水量大
澇災(夏):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勢低平,排水不暢
鹽鹼(春):不合理灌溉,蒸發旺盛,降水季節變化大
風沙(春):土質疏鬆,氣溫回升快,植被覆蓋率低,多大風天氣
解決辦法·····綜合治理
3.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
原因:土質疏鬆,植被覆蓋率低,夏季多暴雨,降水集中,地形崎嶇,過度墾植和放牧,不合理采礦
解決辦法: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還草,小流域綜合治理(固溝,護坡,保原)
西北地區
(兩大問題)
1.乾旱——位於歐亞大陸內部,距海遙遠,受夏季風影響小,
2.土地沙漠化嚴重——過度樵採,過度放牧,過度開墾,多大風天氣
解決辦法····生物固沙,沙地飛播造林種草,小流域中河治理
南方地區
問題:水土流失,山區土地肥力下降,平原旱澇災害頻繁,土壤貧瘠
原因:低山丘陵廣布(橫斷山脈板塊碰撞擠壓形成),高溫多雨
治理:植樹造林,發展立體農業,退耕還林
青藏高原
問題:土地荒漠化,湖泊變小
原因:過度放牧,湖水蒸發旺盛
解決:建設人工草場,發展旅遊業,圍欄封育,加強宣傳
③ 地理變遷
1、青藏地區在數億年前原來是海洋,由於印度板塊的頂托擠壓而隆起,成為版今天的青藏高原。權
2、廣州市在數十萬年前是珠江口、珠江三角洲的海灣,今天淤積填高為陸地。
3、台灣海峽在數萬年前原來是陸地,由於斷裂下沉陷入海中。
4、黃土高原在數億年前並沒有黃土,來自蒙古、西伯利亞等地乾燥地區的黃土微粒被風吹到這里堆積,成為今天的黃土高原。
5、四川盆地在數億年前原來沒有紫紅色砂葉岩,由於青藏高原的隆起、四川盆地下陷,四周高山的沙土被水沖積到四川盆地中間,在高溫炎熱的天氣影響下形成紫紅色砂葉岩。
……
④ 中國地貌格局形成過程
我國現代地貌所反映的基本特徵和地貌類型分布格局,是在內外營力綜合作用下長期發展演化的結果。影響我國地貌發育的內外力因素,主要有地質構造因素、氣候因素、地表組成物質因素、人類活動因素等。
一、地質構造對中國地貌形成的影響
我國地貌的宏觀分布與排列方向均與地質構造運動密不可分。中國地處歐亞板塊東南部,為印度板塊、太平洋板塊所夾峙。自早第三紀以來,各個板塊相互碰撞,對中國現代地貌格局和演變發生重要影響。自始新世以來,印度板塊向北俯沖,產生強大的南北向擠壓力,致使青藏高原快速隆起,形成喜馬拉雅山地,這次構造運動稱為喜馬拉雅運動。喜馬拉雅運動分早、晚兩期,早喜馬拉雅運動,印度板塊與亞洲大陸之間沿雅魯藏布江縫合線發生強烈碰撞。喜馬拉雅地槽封閉褶皺成陸,使印度大陸與亞洲大陸合並相連。與此同時中國東部與太平洋板塊之間則發生張裂,海盆下沉,使中國大陸東部邊緣開始進入邊緣海-島嶼發展階段。尤其重要的是發生於上新世一更新世的晚喜馬拉雅運動。在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三大板塊的相互作用下,發生了強烈的差異性升降運動,全國地勢出現了大規模的高低分異。差異運動的強度自東向西由弱變強。由於印度洋不斷擴張,推動著剛硬的印度板塊,沿雅魯藏布江縫合線向亞洲大陸南緣俯沖擠壓,使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幅度抬升。這種以小的傾角俯沖於亞歐板塊之下的印度板塊持續向北的強大擠壓力,在北部遇到固結歷史悠久的剛性地塊(塔里木、中朝、揚子)的抵抗,產生強大的反作用力,使構造作用力高度集中,引起地殼的重疊,上地幔物質運動的加強和深層及表層構造運動的激化,導致地殼急劇加厚,促使地表大面積大幅度急劇抬升,於是形成雄偉的青藏高原,構成我國地形的第一級階梯。
我國西部地區受南北向擠壓力的作用,在青藏高原上的一些近東西向的山脈南麓均有向北傾斜的規模巨大的逆沖斷層,形成褶皺斷塊山地。各個山地的形成時代雖不同,但上述斷層在新構造時期均有明顯活動且規模巨大。其長度可達300—700千米,最長可達2000—3000千米,且多為逆沖斷層或逆沖走滑斷層。在青藏東南部地區,由於南北向擠壓力的作用,派生出向東擠壓作用,使川滇菱形塊體向南移動,因而形成一系列向東北方向突出的大型弧形斷裂,它們常控制山脈的走向,形成一些規模巨大的擠壓弧形山地,山嶺之間為深切的河谷。
在持續的擠壓環境下,西部各大古陸塊皆發育成為中-新生代的凹陷盆地。從上新世晚期開始,盆地周圍山地急劇上升,盆地本身也隨之抬高,而且盆地邊緣的第三系、第四系都產生最新褶皺的長垣緩崗,褶皺強度有從南向北減弱的趨勢。
中國東部受太平洋板塊對亞歐板塊作用的影響,處於弧後盆地的引張應力狀態,形成一系列斷陷盆地和北東走向的山脈。中生代以來,太平洋板塊的分異和相對運動較為復雜。早侏羅紀,太平洋板塊開始增生,以快速、低角度向東部大陸俯沖,因此,在仰沖側大陸產生廣泛的拱形隆起,並有頻繁的火山噴發和岩漿侵入。而其後方則產生大規模拗陷,形成以鄂爾多斯和四川盆地為代表的華夏向第一沉降帶。晚侏羅紀,由於海洋板塊的向北運動,前期對東部大陸正面擠壓的強大壓力消失,使東部廣闊的隆起帶應力鬆弛,在其中央地帶產生裂陷構造,形成松遼、華北與江漢盆地,即華夏式第二沉降帶,其西側為大興安嶺—太行山—武陵山第一隆起帶,其東側形成華夏式第二隆起帶。
始新世中末期至漸新世,東部海洋板塊重新分異,太平洋板塊擴展,向西俯沖,對東北、華北施加較大的推擠力,松遼平原抬升,此外,隨著日本海開裂所產生的側向推擠力,使長白山地翹升。在南方,台灣作為島弧與大陸碰撞的典型場所,其擠壓力可對福建、廣東大陸產生影響,而南海東緣是西太平洋唯一向東傾斜、反轉的俯沖帶。
二、氣候因素
在地貌形成發育過程中,外營力也占重要地位。尤以氣候的作用更為鮮明,不僅表現出現代氣候對地貌的深刻影響,而且也遺留有古氣候條件下的地貌痕跡。降水與氣溫的變化,影響著風化、搬運和堆積作用的過程與強度。
我國東部廣大地區,臨近海洋,降水豐沛。東南沿海地帶降水量高達2 000毫米以上,華北、東北地區也在400—800毫米之間。河流眾多,徑流豐富,流水的侵蝕與堆積作用占絕對優勢。山地、高原和丘陵地區,以坡面沖刷和溝谷下切的侵蝕作用為主;地勢低平的平原、盆地、窪地,主要進行著堆積作用,廣泛發育了各類流水地貌,如溝谷、河流階地、山麓洪積沖積扇、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等。由於東部地區溫度狀況的南北差異,以流水作用為主的外營力的活動方式和強度也存在南北的變化。秦嶺—淮河以南屬高溫多雨的亞熱帶和熱帶地區,濕熱的環境,使得流水作用強烈,化學風化作用及碳酸鹽岩類分布區的岩溶作用均很顯著。地表河網稠密,侵蝕切割強烈,丘陵低山廣布。江南一帶由於淋溶作用旺盛,風化物中鐵、鋁富積,紅色風化殼發育。濕熱的環境使雨水、河水、地下水對碳酸鹽岩的侵蝕作用加強,這使得雲貴高原、廣西一帶喀斯特地貌發育,秦嶺-淮河以北的華北地區,為暖溫帶濕潤和半濕潤地區。許多地方的年蒸發量大於年降水量,河網密度比南方小,徑流量也較秦嶺-淮河以南河流銳減,但降水季節分配不均勻,主要集中在夏、秋兩季。流水作用強弱的季節變化也比南方突出。雨季地面侵蝕與河流泥沙的搬運和堆積都很強烈。黃河中游地區,黃土分布廣泛,質地疏鬆,抗蝕力差,在夏季降雨的沖刷下,坡面、溝谷侵蝕旺盛,溝壑縱橫。河流攜帶大量泥沙輸往下游,黃河、海河以及淮河水系的泥沙長期在下游堆積,從而形成了華北平原。東北地區屬溫帶和寒溫帶地區,東南部的長白山地,降水量豐富,流水地貌發育。西北部的大興安嶺和小興安嶺,地處我國北部高緯地區,氣候寒冷,凍土層分布廣,在凍融作用下,形成凍土和冰緣地貌。中部地勢低平,以接受河流沉積為主,形成廣闊的東北平原。另外,東部沿海海岸地帶,由於海水作用的不同,形成了侵蝕海岸與堆積海岸等海岸地貌。
西北內陸乾旱區,降水量小,蒸發量大,氣溫日變化和年變化劇烈。風力強勁,乾燥剝蝕作用和風力作用成為重要的地貌外營力。形成雅丹、沙丘、戈壁等風蝕、風積地貌。西北內陸盆地外圍的高峻山脈,外營力隨氣候的垂直變化也呈明顯的帶狀分布,山麓為乾燥剝蝕作用帶,山腰為流水作用帶,山頂為冰川、冰緣作用帶。由於山脈坡向和所處的地段不同,一般來說,從北疆至南疆,隨著水汽的減少,乾燥剝蝕帶幅度逐漸加大,雪線逐漸升高,冰川規模相應變小,外營力的垂直分帶界線也相應發生變化。
青藏高原,地勢高峻,形成了特殊的高寒乾燥環境。高原北部柴達木盆地和阿爾金山,同氣候乾旱的西北地區相鄰,也是全國降水量最少、蒸發量最大的地區,乾燥剝蝕作用與風蝕、風積作用為主要外營力,形成乾燥剝蝕山地、平原及沙丘、戈壁等地貌類型。藏北地區主要是地勢高峻導致的高寒低溫環境,使地下保存著廣泛的多年凍土。高山上則是我國現代冰川的主要分布區。因此,由凍融作用、冰川作用形成的冰緣、冰川地貌現象分布廣泛。高原東南部邊緣地帶,鄰近印度洋,受西南暖濕氣流影響,降水豐富,流水作用居主導地位。但高山頂部,白雪皚皚,以冰川、冰緣作用為主。
以上所述地貌類型及其分布與我國現代地理環境是完全相適應的。此外,在近代地質發展史上,我國氣候曾有過不同程度的變遷,古氣候條件下所產生的地貌在一些地區遺留下來,表現著與現代外營力作用不相適應的形態。例如,青藏高原珠穆朗瑪峰地區,在海拔5000米左右的遮普惹山和昂章山上,有峰林和落水洞等喀斯特地貌存在;在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和華北地區普遍堆積有第三紀三趾馬紅土層;在雲貴高原有深厚的紅色風化殼;在內蒙古、新疆乾旱區有與近代流水侵蝕作用不相適應的寬闊河谷、湖濱和河流階地、發育良好的水文網等地貌形態;我國西部海拔2700—3500米的山地,還常可見到第四紀古冰川作用的遺跡等。這使得我國地貌更加復雜。長江以南地區,基本上繼承了第四紀以前濕熱的熱帶、亞熱帶環境,塑造地貌的地表營力中,化學淋溶作用得以繼續進行,流水作用也從未間斷,使得紅色風化殼深厚,紅層地貌與岩溶地貌得以保存和發展。我國其餘地區,由於氣候的變遷,地表營力和地貌形態在地質時期(主要是第三紀及第四紀初期)都有所變化。
三、地表組成物質因素
我國地表的組成物質千差萬別,分布復雜錯綜。由於地表物質的不同,抗風化、侵蝕的強度不一,在一定的外營力作用條件下,可以發育成形態各異的地貌形態。
我國山地眾多,岩漿岩和變質岩常大面積出露,由於岩性緻密堅硬,或經再結晶使剛性增強,常構成崇山峻嶺、危崖陡壁。其中,侵入岩以花崗岩分布面積最廣,山地中多有分布,與多旋迴岩漿頻繁活動密切相關。花崗岩堅硬緻密,抗蝕力強,經斷塊抬升,往往形成高峻山地,如秦嶺的太白山、湖南的衡山、山東的嶗山、浙江的天目山、廣東的羅浮山均為花崗岩山峰。奇峰峻峭的黃山和華山,因系花崗岩株構造,山勢更顯挺拔。
地表出露的噴出岩以基性的玄武岩分布最廣。多為第四紀火山頻繁活動噴發形成的玄武岩熔岩流,以東北、華北和東南沿海一帶分布最廣。大面積玄武岩熔岩流常構成階梯狀的熔岩台地,如長白山地、張北高原、海南島北部等。此外還分布著火山錐、火口湖、熔岩壟崗等多種火山地貌。
各類沉積岩分布廣泛,占我國陸地面積的3/4,常形成一些特殊的地貌形態。在長江以南地區,從白堊紀直至現在,氣候濕熱,故在中、新生代陷落盆地中堆積了一套陸相為主的紅色岩系。堅硬而層厚的礫岩、砂礫岩,因流水沿裂縫和節理侵蝕,形成許多峭壁懸崖、石峰林立的丹霞地形;而岩性比較松軟的砂頁岩,因流水侵蝕而形成比較低緩的紅色丘陵,構成了江南獨具一格的紅層地貌。在雲貴高原、廣西一帶,古生代碳酸鹽岩深厚,形成了峰林、溶洞、地下河等喀斯特地貌類型。廣泛分布於我國北方的第四紀黃土,構成了獨特的黃土地貌區。黃土未經充分膠結,質地疏鬆,易被雨水沖刷和流水切割,溝壑十分發育,地表支離破碎,形成了塬、梁、峁等地貌形態。其中以甘肅中部和東部、陝西北部以及山西的黃土高原最典型。我國北方內陸,沙漠面積廣大,沙丘累累,這固然與地處內陸,氣候極端乾燥密切相關,但和第四紀疏鬆沉積物分布廣泛,具有就地起沙的大量沖積、洪積、湖積物質也有密切關聯。
四、人類活動因素
人類與自然環境關系密切。在長期的生產實踐過程中,人類不斷地加深對自然界的認識和影響,同時也使地表形態發生著重大的變化。我國是世界上歷史悠久,人口眾多,文化發達的文明古國,在長期的生產活動中,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斗爭中,對地貌的影響較為深刻。我國國土面積中除了約佔19%的沙質荒漠、戈壁、寒漠、永久積雪和冰川、石骨裸露的山地等人跡罕至的地方外,其餘81%均為城市、工礦、交通、農、林、牧、漁的用地或可利用土地,地表形態無不打上人類活動影響的烙印。
人類興建的一些工程設施對地表形態有明顯的改變作用。早在秦代,我國先民就已在南嶺修建了靈渠,溝通了長江與珠江兩大水系,使區域河流地貌發生了變化。黃河下游的人工堤防工程龐大宏偉,形成高於華北平原之上的地上河床,構成華北平原上明顯的分水嶺。南北各地陸續開鑿運河,特別是貫穿華北平原和長江下游平原的京杭大運河,在世界運河史上開鑿最早,里程最長。它把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東西向水系溝通起來,改變了東部平原地區的水系面貌,新河道的開挖、河道堤壩的修築以及截彎取直、堰閘修建等都影響和改變著河川流量、水文特徵,使河流的侵蝕、搬運、堆積過程發生顯著變化,從而導致地貌形態的變化。另外,廣大山地、高原、丘陵上修築的層層梯田,沿海地帶興建的護岸海塘、防波堤壩以及移山填溝、圍湖造田等都顯著地改變著地表的地貌形態。大的建設項目,如開山劈嶺,築路架橋,開挖礦山,興修國防設施等巨大工程,挖墊土石方量巨大,也不斷改變著地表面貌。如大的露天煤礦的開挖,常要剝掉煤層上的蓋層,大量土石運往他處堆積,對地表形態影響顯著;選礦地礦碴與煤矸石堆積起來的小山,起伏相連,也非常醒目。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的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愈來愈深刻,對地貌的影響也愈來愈明顯。不合理的利用自然,可導致自然界生態平衡的破壞,造成災害性地貌過程的發生和發展。最突出的例子就是黃土高原植被的嚴重破壞,引起了水土的大量流失,使下遊河床淤塞填高,頻繁發生河流決口、改道,釀成水患。尤以黃河、永定河下遊河道決口改道次數最多,在華北平原上遺留了許多古河道的遺跡。我國南方地區水土流失也很嚴重。氣候濕熱,風化物深厚,當地表植被破壞後,侵蝕速度范圍迅速增大。如貴州省,隨著森林覆蓋率的下降,水土流失面積已由1964年的3.5萬平方千米增加到了現在的5萬平方千米,全省每年通過河流外泄泥沙總量達5800萬噸。除了毀林、毀草外,盲目開墾也是水土流失加劇的重要原因。貴州省很多大於30—40度的坡地都曾被開墾,這無疑使其地表侵蝕作用趨於增強。在我國乾旱與半乾旱地區,長期以來,由於人口數量的增加,濫墾、濫牧、濫伐現象加劇,沙區的天然植被遭到破壞,使風沙危害越來越嚴重。許多無沙地區被風沙吞沒,固定沙丘變為流動沙丘。據史料記載,陝北榆林、靖邊一帶的毛烏素沙地,至少在唐代以前還是水草豐美的地方,經過明、清兩代不適當的耕墾,草原被破壞,流沙南侵,使長城以外數十千米的地帶流沙廣布。近些年來,我國沙漠化過程又有所加劇。我國對於治沙工作重視,個別地區的沙漠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包蘭鐵路線上的沙坡頭,吐魯番盆地中的五星鄉等地,採用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又使原來的流動沙丘變為固定或半固定沙丘。
⑤ 中國中國地圖板塊像火炬
像火炬是因為包括了中國所有的海域。
⑥ 華北板塊古生代構造格局及演化
古生代中國及鄰區的演化受兩個地球動力學系統控制:南為岡瓦納的離散,北為西伯利亞古陸的增生。位於西伯利亞古陸和華北微大陸之間的古亞洲洋,是一個十分開闊的陸間洋並構成兩大古生物省的分界[101]。新疆北部及中亞的洋盆,在石炭紀晚期或二疊紀初期關閉[102],西伯利亞古陸與華北微大陸發生「軟碰撞」[103]。岡瓦納大陸的裂離經歷了兩大階段:早古生代時的裂離形成的洋盆稱為原特提斯,晚古生代裂離產生的洋盆稱為古特提斯[61]。
華北板塊中新元古代表現為,巨厚沉積集中於板塊內或邊緣裂陷沉降帶內,為非全域的沉積蓋層。至早古生代,進入了全域同步沉降期。沉積相以淺海相為主體,濱海相多出現於早寒武世,沉積-構造古地理格局的地理總趨勢是東深西淺。進入晚古生代沉積-構造古地理格局發生重大變化。構造活動趨於活化,開始為緩慢沉降,很快便轉為緩慢隆升,從海陸交互相沉積轉為陸相沉積。下—中奧陶統與上石炭統之間雖然在區域上呈小角度不整合。但從下—中奧陶統純碳酸鹽岩廣布的海相沉積,轉變為上石炭統以紫紅色—灰黃色砂泥質夾海相灰質沉積及二疊紀以河流、湖沼及湖相的全陸相沉積為主,表明陸源物質有大量來源,陸源區與沉積區交織,盆-嶺結構有重大變化。
目前已有較充分的證據表明,華北板塊在中元古代—古生代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基本上飄移於赤道兩側低緯度氣候帶內,即在熱帶—亞熱帶氣候帶、颶風活躍區內漂移,其主要依據如下[104]:
1)在中、新元古代出現並有巨厚的碳酸鹽沉積,疊層石種類多、數量大,有不少風暴沉積,且鐵錳質沉積發育。
2)在早古生代發育有膏鹽沉積,紅色砂泥質岩石、碳酸鹽岩發育,具大量灰質鮞粒沉積和暖水海相動物群。
3)在晚古生代出現風化殼型鐵、鋁沉積,並具有熱帶、亞熱帶植物群和暖水海相動物群及紫紅色、紅色砂泥沉積。
⑦ 中國地理的區域劃分以及所屬省份
中國一般分為七大地理地區:
1、東北(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
2、華東(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台灣省);
3、華北(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
4、華中(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5、華南(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6、西南(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重慶市、西藏自治區);
7、西北(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7)中國地理板塊演變擴展閱讀
中國地理區劃可以認為是國家地理區域劃分的簡稱。地理區域劃分首先是把全國國土作為一個整體。就是把一個國家的全部國土區域按照其特點劃分成幾個大塊,以便進行地理、氣候、經濟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管理。
由於中國疆域的寬廣,從地形、氣候、人文、經濟和政治各個角度分析,有各種類型的地理區域,各種地理區域類型可以劃分為自然帶、亞地帶、自然大區、自然區等等亞區。
四大經濟分區:
根據我國經濟社會加速發展的新形勢,全國分為四大經濟區域:東部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內容為: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
東北地區(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錫林郭勒盟)
中部地區(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
東部地區(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東省、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
西部地區(四川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貴州省、雲南省、重慶市、陝西省、甘肅省、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省、西藏自治區)
⑧ 地理上有什麼板塊的界限在中國,都在什麼城市
中國位於亞歐板塊邊緣:且位於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我國東南沿海一帶的城市都在該邊界地帶
以及位於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界限在青藏高原喜馬拉亞山一帶.
⑨ 中國經濟地理四大板塊的構成 主題詞 形成原因
中國經濟地理是研究我國「區域發展與運行」的一門學科,對象是全國及各個區域經濟發專展與運行的屬條件、特點、規律與前景。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地理作為地理學科區域研究的一個重要分支在高等教育中的發展是健康的。問世了諸多版本的中國經濟地理教材,培養了大批的經濟地理人才。同時,在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中,一直以「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為主旨,根據國家各個時期的戰略要求又開展了大規模的規劃工作,為制定區域發展政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為夢想而生團隊^_^祝你學習進步!
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請及時點擊【採納為滿意回答】按鈕~
手機提問者在客戶端右上角評價點【滿意】即可。
你的採納是我前進的動力~~
如還有新的問題,請不要追問的形式發送,另外發問題並向我求助,答題不易,敬請諒解~~
O(∩_∩)O,記得好評和採納,互相幫助!
⑩ 中國哪個地理板塊氣候比較好
地理板塊是那六大板塊。中國都是在亞歐板塊里。南極洲板塊不說了;非洲、美洲板塊比較濕熱(適合動植物);太平洋和印度洋板塊差不多都是水;亞歐板塊總體來說最適合人類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