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佛羅倫薩人文地理介紹

佛羅倫薩人文地理介紹

發布時間: 2021-02-14 13:31:27

❶ 加拿大人文地理介紹

自然地理:面積為9984670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二位。位於北美洲北部(除阿拉斯加半島和格棱蘭島外,整個北半部均為加拿大領土)。東臨大西洋,西瀕太平洋,南界美國本土,北靠北冰洋。西北與美國的阿拉斯加州接壤,東北隔巴芬灣與格陵蘭島相望。海岸線約長24萬多公里。東部為丘陵地帶,南部與美國接壤的大湖和聖勞倫斯地區,地勢平坦,多盆地。西部為科迪勒拉山區,是加拿大最高的地區,許多山峰在海拔4000米以上。北部為北極群島,多系丘陵低山。中部為平原區。最高山洛根峰,位於西部的洛基山脈,海拔為5951米。加拿大是世界上湖泊最多的國家之一。因受西風影響,加大部分地區屬大陸性溫帶針葉林氣候。東部氣溫稍低,南部氣候適中,西部氣候溫和濕潤,北部為寒帶苔原氣候。北極群島,終年嚴寒。

加拿大境內多楓樹,每到秋天,滿山遍野的楓葉或呈橘黃,或顯嫣紅,宛如一堆堆燃燒的篝火,因此加拿大有「楓葉之國」的美譽。加拿大國旗上的楓葉代表了加拿大人對楓葉的鍾愛。

人口:3149.95萬(2002年)。其中,英裔居民佔42%,法裔居民約佔26.7%,其他歐洲人後裔佔13%,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米提人和因紐特人)約佔3%,其餘為亞洲、拉美、非洲裔等。其中華裔人口已佔加拿大總人口的3.5%,成為加拿大最大的少數族裔,即白種人和原住民以外的最大族裔。華裔人口中25%的人是在加拿大本土出生的,其餘大部分來自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英語和法語同為官方語言。居民中信奉天主教的佔47.3%,信基督教新教的佔41.2%。

首都:渥太華(Ottawa),地處安大略省。首都地區(包括安大略省的渥太華市、魁北克省的赫爾市和其周圍城鎮)人口112.89萬(2002年),面積4662平方公里。主要城市:多倫多、溫哥華。

行政區劃:全國分10個省和三個地區。10個省是:艾伯塔省、不列顛哥倫比亞省、馬尼托巴省、新不倫瑞克省、紐芬蘭-拉布拉多省、新斯科舍省、安大略省、愛德華王子島省、魁北克省、薩斯喀徹溫省。三個地區是:西北地區、育空地區和努納武特地區。各省設有省政府和選舉產生的省議會。努納武特地區是1999年4月1日正式設立的,由因紐特人自己管理。

❷ 義大利吧,從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經濟地理等方面介紹。謝謝了 發到郵箱[email protected]

自然地理:義大利位於南歐,阿爾卑斯山南側
地中海北岸的亞平寧半島(亞得版里 亞半島)上,另外地中海上還權有兩個比較大的島嶼:西西里島和撒丁島。

人文地理:佛羅倫薩是歐洲最早的資本主義萌芽的誕生地。同時義大利也是文藝復興的發源地,涌現出許多文化名人如:達芬奇,馬基雅維利,米開朗其羅,拉菲爾,但丁等。還有許多古建築如古斗獸場

經濟地理:首都在羅馬,服裝城米蘭:這里的服裝行業僅次於巴黎居世界第二,還有世界上最有名的足球俱樂部AC米蘭和國際米蘭汽車城都靈:這里有著名的菲亞特集團,法拉利就是旗下的產品,還有尤文圖斯俱樂部也在這里,還有南方的新興鋼鐵工業城市:塔蘭托。旅遊業非常發達,著名的水城:威尼斯,阿爾卑斯山的滑雪,羅馬的古斗獸場等

❸ 非洲自然、人文地理方面的介紹

非洲
英文:Africa ,法文:Afrique ,葡文Africana
世界第二大洲,略小於亞洲,約佔地球陸地總面積的1/5,位於東半球的西南部,地跨赤道南北。西瀕大西洋,北為地中海,東臨紅海與印度洋,南部則為大西洋和印度洋匯流水域。
是「阿非利加洲」的簡稱,其英文名為Africa。
對於Africa一詞的由來,流傳著不少有趣的傳說:
一種傳說是,古時也有位名叫Africus的酋長,於公元前2000年侵入北非,在那裡建立了一座名叫Afrikyah的城市,後來人們便把這大片地方叫做阿非利加。
另一種傳說是「阿非利加」是居住在北非的柏柏爾人崇信的一位女神的名字。這位女神是位守護神,據說早在公元前1世紀,柏柏爾人曾在一座廟里發現了這位女神的塑像,她是個身披象皮的年輕女子。此後,人們便以女神的名字「阿非利加」作為非洲大陸的名稱。
還有一種說法是africa一詞來源於拉丁文的aprica,意思是「陽光灼熱」的地方,與地中海北岸希臘、羅馬相比,北非地區的陽光的確要灼熱得多。
此外,afri在是北非和迦太基人常見的名字,通常認為這和腓尼基語afar,「塵土」有關。但是1981年又有新的說法是該詞彙是源於柏柏爾人的詞彙 ifri,即「洞穴」,指代這一地區的穴居人。
不過在古羅馬人通過三次布匿戰爭打敗迦太基人以後,不斷擴張,建立了阿非利加行省,這個名字的涵義才不斷的擴大。最初這個名稱只限於非洲大陸的北部地區。到了公元2世紀,羅馬帝國在非洲的疆域擴大到從直布羅陀海峽到埃及的整個東北部的廣大地區,人們把居住在這里的羅馬人或是本地人統統叫阿非利干(African),意即阿非利加人。這片地方也被叫做「阿非利加」,以後又泛指非洲大陸。
回答人的補充 2009-12-14 06:42 非洲位於亞洲的西南面。東瀕印度洋,西臨大西洋,北隔地中海與歐洲相望,東北角習慣上以蘇伊士運河為非洲和亞洲的分界。大陸東至哈豐角(東經5 1 度2 4 分,北緯1 0 度2 7 分),南至厄加勒斯角(東經2 0 度0 2 分,南緯34 度5 1 分),西至維德角(西經1 7 度3 3 分、北緯3 4 度4 5 分),北部至吉蘭角(東經9 度5 0 分、北緯3 7 度2 1 分)。面積3 0 2 0 萬平方千米(包括附近島嶼)。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 0 . 2 %,次於亞洲,為世界第二大洲。
因赤道橫貫非洲的中部,有3/4的土地受到太陽的垂直照射,所以,其中有一半以上地區終年炎熱,故稱為「阿非利加」,簡稱非洲。 「阿非利加」是希臘文陽光灼熱的意思。
非洲的沙漠面積約佔全洲面積1/3,為沙漠面積最大的洲。其中,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非洲東部還有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帶。當然,除了沙漠,非洲也有鬱郁蔥蔥的森林和一望無際的大草原。
非洲的尼羅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搖籃之一。尼羅河下游的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埃及在建築、雕刻和繪畫等藝術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至今巍然屹立在尼羅河畔開羅附近的宏偉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是公元前27世紀前後古埃及人的傑作;它們是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跡,也是古代埃及勞動人民卓越智慧和辛勤勞動的不朽豐碑。
非洲陸地總面積近30,365,700平方公里(11,724,300平方里),南北約長8,000公里(5,000里),東西約7,403公里(4600里)。
海岸外與非洲大陸相關的島嶼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世界第四大島馬達加斯加島。其他小一些的島嶼有東部的塞席爾(Seychelles)群島、索科特拉島(Socotra)和一些其他島嶼;東南部有葛摩(Comoros)、模里西斯(mauritius)、留尼旺和一些其他島嶼;西南部的有亞森欣(Ascension)、聖赫勒拿島和特里斯坦-達庫尼亞群島(Tristan da Cunha); 西部有維德角(Cape Verde)、比熱戈斯群島(Bijagos Islands)、比奧科(Bioko)和聖多美與普林西比(Sao Tome and Principe)島;西北部則有亞速群島(Azores)、馬德拉(Madeira)群島和加那利(Canary)群島。人口約683,021,000(1994)。
大陸幾乎被赤道一切為二,因而非洲的大部分領土都位於熱帶地區之內,北臨北回歸線,南臨南回歸線。由於非洲西部呈大塊突出狀,故非洲的大部分土地都位於赤道北部。 [編輯本段]吃飯的禮儀在非洲很多地方,吃飯不用桌椅,也不使刀叉,更不用筷子,而是用手抓飯。
吃飯時,大家圍坐一圈,一個飯盒和一個菜盒放在中間。每個人用左手按住飯盒或菜盒的邊沿,用右手的手指抓自己面前的飯和菜,送入口中。此時,你會無所適從,甚至抓得滿手沾飯,而非洲人自己抓飯、吃飯時個個動作干凈利落。客人吃飯時應注意的是,切勿將飯菜撒在地上,這是主人所忌諱的。飯畢,長者未離席時,晚輩要靜坐等候;子女離席時,須向父母行禮致謝;客人則應等主人吃完後一道離開。
在非洲的不少地方,吃飯時有著嚴格的禮儀,甚至連牛羊雞鴨的每個部位歸誰吃都有規定。如在食雞的時候,雞大腿當年長的男人吃,雞胸脯肉歸年長婦女吃;當家的人吃雞脖、胃和肝;雞的頭、爪和翅膀由孩子們分食。又如在波札那,在公眾大型宴會上,賓客和男人吃牛肉,已婚的婦女吃雜碎,兩者分開煮,分開食,不得混淆。隨鄉入俗,須了解為宜。
回答人的補充 2009-12-14 06:50
居民
1 0 億(2009年),約佔世界總人口1 5 %。城市人口約佔全洲人口2 6 %,預計2050年將達20億人人口分布以尼羅河中下遊河谷、西北非沿海、幾內亞灣北部沿岸、東非高原和沿海、馬達加斯加島的東部、南非的東南部比較密集,廣大的撒哈拉沙漠地區平均每平方千米還下到一人,是世界人口最稀少的地區之一。居民主要分屬於黑種人(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和白種人(歐羅巴人種)。根據語言近似的程度,非洲的語言屬下列基本語系:蘇丹語系,屬此語系的居民佔全洲人口3 2 %,膚色黝黑,分布在撒哈拉以南,赤道以北。衣索比亞以西至大西洋沿岸的地帶。班圖語系,屬此語系的居民佔全洲人口3 0 %,膚色淺黑,分布在赤道以南地區,閃米特-含來特語系,屬此語系的阿拉伯人佔全洲人口2 1 %,佔世界阿拉伯人總數的6 6 %,主要分布在北非各國。此外還有少數黃種人,如屬於馬來-波利尼西業語系的馬達加斯加人。歐洲白種人僅佔全洲人口的2 %,主要分布在非洲南部地區。非洲居民多信原始宗教、伊斯蘭教,少數信天主教和基督教。 [編輯本段]自然環境非洲沿海島嶼不多,大多面積很小,島嶼的面積只佔全洲面積的2 %。大陸北寬南窄,像一個不等邊的三角形,海岸平直,少海灣和半島。全境為一高原型大陸,平均海拔7 5 0 米。大致以剛果河(扎伊爾稱扎伊爾河)河口至衣索比亞高原北部邊緣為界,東南半部多海拔1 0 0 0 米以上的高原,稱高非洲;西北半部大多在海拔5 0 0 米以下,稱低非洲。非洲較高大的山多矗立在高原的沿海地帶:西北沿海有阿特拉斯山脈,東部有肯亞山和乞力馬扎羅山,南部有德拉肯斯山脈。乞力馬扎羅山是一座活火山,海拔5 8 9 5 米,為非洲最高峰。非洲東部的大裂谷是世界上最長的裂谷帶,南起希雷河口,北至西亞的死海北部, 長約6 4 0 0 千米。裂谷中有不少狹長的湖泊,水深岸陡,衣索比亞高原東側的阿薩勒湖湖面在海平面以下1 5 3 米,是非洲大陸的最低點,非洲的大河流受到地質構造和其它自然因素的影響,水系較復雜,多急流、瀑布,按長度依次
為尼羅河(全長6 6 7 1 千米,世界最長河)、剛果河(扎伊爾稱扎伊爾河)、尼日河、贊比西河、烏班吉河、開賽河、奧蘭治河等。湖泊多分布在東非裂谷帶。按面積大小依次為維多利亞湖、坦噶尼喀湖、馬拉維湖、查德湖等。
非洲大部分地區位於南北回歸線之間,全年高溫地區的面積廣大,有「熱帶大陸」之稱。境內降水較少,僅剛果盆地和幾內亞灣沿岸一帶年平均降水量在1 5 0 0 毫米以上,年平均降水量在5 0 0 毫米以下的地區佔全洲面積5 0 %。剛果盆地和幾內亞灣沿岸一帶屬熱帶雨林氣候。地中海沿岸一帶夏熱乾燥,冬暖多雨,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北非撒哈拉沙漠、南非高原西部雨量極少,屬熱帶沙漠氣候。其它廣大地區夏季多雨,冬季乾旱,多屬熱帶草原氣候。馬達加斯加島東部屬熱帶雨林氣候,西部屬熱帶草原氣候。 [編輯本段]地形整個非洲可說是從狹長沿海地帶陡然升起的一片廣闊高原,由上古結晶岩塊構成。高原的東南部較高,然後向東北方向下傾。總體而言,高原可分為東南部分和西北部分。西北部分有撒哈拉(沙漠)和眾所周知的北非馬格裡布(Maghrib)地區,有兩個山區︰西北非的阿特拉斯山脈(Atlas Mountains),人們認為這是伸入至南歐的山系一部分;撒哈拉的阿哈加爾(Ahaggar〔Hoggar〕)山脈。高原的東南部有衣索比亞高原,東非高原和南非東部的龍山山脈(Drakensberg),南非東部高原的邊緣如陡坡般下傾。
本大陸最高點為乞力馬札羅(Kilimanjaro)山,海拔5,895公尺(19,340尺);最低處為吉布地(Djibouti)的阿塞爾湖(Lake Assal),低於海平面157公尺(512尺)。以它的大小比例而言,非洲的高山和低地平原比任何其他洲都少。
南部和東部的較高地區與西部和北部海拔較低的地方形成強烈的對比。
最高的廣闊高地在衣索比亞境內,部分地區超過4,600公尺(15,000尺)。往南,東非高原在肯亞境內是最高處,海拔在2,400公尺(8,000尺)以上;偶而有火山峰則更高,如乞力馬札羅山;肯亞山,海拔5,200公尺(17,058尺);梅魯(Meru)火山,高4,566公尺(14,978尺);埃爾貢(Elgon)山,高4,321公尺(14,176尺)。魯文佐里(Ruwenzori〔Rwenzori〕)山脈有時叫作月亮山脈,其最高點為瑪格麗塔山(Margherita Peak,高5,119公尺〔16,795尺〕),在剛果(金沙薩)和烏干達交界處,原先並非火山。高原從東非起向南延伸,常常還帶有雖非連續性卻名為急斜面者,尤其顯著的是在南非的龍山山脈,這里恩特嫩雅納(Ntlenyana)或恩特斯洪雅納(Ntshonyana)達3,483公尺(11,425尺)高,以及蘇爾斯山(Mont-aux-Sources)為3,299公尺(10,823尺)高。

非洲地形圖
本大陸南部高原區的北面和西面的總趨勢是向剛果、尼日和尼羅河等流域的低地傾斜。唯一有900公尺(3,000呎)高度以上的大面積區是在重疊起伏的阿特拉斯山脈和撒哈拉中部,這里穩定的花崗岩形成阿哈加爾和提貝斯提(Tibesti)地塊。西非和喀麥隆的內陸高地由上古結晶岩石塊構成,也只在幾內亞的富塔賈隆(Fouta Djallon)高原和幾內亞高原達到相當的高度,後者還延伸至獅子山和賴比瑞亞境外,在奈及利亞喬斯高原(Jos Plateau)、奈及利亞和喀麥隆的阿達馬瓦(Adamawa)區域以及喀麥隆高地等處也有一定的高度。靠近海濱和塞內加爾、甘比亞、伏塔以及尼日-貝努埃(Niger-Benue)河等處盆地均有廣闊的低地區域。蘇丹的達爾富爾(Darfur)高地區和喀麥隆山的高地原先均為火山活動所形成,也是造成東非的斷裂和火山活動的同樣張力的見證。
東非的裂谷體系構成本州最觸目最具特色的地形。與此形成相關聯的是火山性活動,從而造成東非大多數的高峰,包括乞力馬札羅山,該山雖靠近赤道,山頂卻終年積雪。大裂谷的西部仍時有地震和火山活動發生。在基武湖(Lake Kivu)東北面的維龍加(Virunga)山脈有周期性的噴發(約每10或12年)造成一系列的熔岩流。
大裂谷約延伸6,437公里(4,000里),其路線由東非許多湖和鄰近的火山峰清楚地標志出來。朝南,在馬拉維裂谷的邊沿可清楚看見這里有一大硬斷塊沿著平行斷層塌陷,構成尼亞沙湖(Lake Nyasa)陡升的斜坡。湖長584公里(363里),寬卻從未超過80公里(50哩),湖最深處達704公尺(2,310尺)。裂谷沿著希雷河谷(Shire Valley)直達靠近莫三比克貝拉(Beira)的印度洋。
裂谷的西部分支或裂谷從尼亞沙湖北端延伸成一大弧形納入魯誇湖(Lake Rukwa)、坦噶尼喀湖(Lake Tanganyika,次於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的世界最深的湖)、基武湖、愛德華湖和艾伯特湖。該裂谷的亞分支有姆韋魯(Mweru)湖和烏彭巴(Upemba)湖流域。
多數沿大裂谷路線出現的湖泊,比一般的高原高度要低很多。它們一般都非常深,與峽灣極為相似。形成強烈對比的是維多利亞湖,這是全非洲最大的湖泊,占據海拔1,134公尺(3,720尺)高原上的一個淺凹窪,該高原位於大裂谷主要分支之間。湖最深處僅82公尺(270尺),但面積卻達69,485平方公里(26,828平方里),是次於裏海和蘇必列湖的世界第三大湖。

東非大裂谷的成因:從成因來看,它是在一千多萬前,地殼發生巨大斷裂形成的斷層陷落帶,根據海底擴張---板塊構造學說的理論,認為世界斷裂帶就是陸塊分裂的地方,東非裂谷是地幔熱對流的上升流不斷上升而形成的,由於上升流的上升作用,使東非的地殼抬高為高原,由於上升流向兩側的分散作用,使地殼脆弱部分張裂,斷陷而成為裂谷帶。東非裂谷現仍以2—4CM/年的速度擴張。

東非大裂谷的分布:東非大裂谷是世界陸地上最大的斷裂帶,被稱為地球上的傷疤,它經過的大致路線是希雷河河口---馬拉維湖後分為東西兩支,東支經納特龍湖(坦尚尼亞北部邊境)--圖爾卡納湖(肯亞北部邊境)--阿巴亞湖(衣索比亞境內)--阿薩爾窪地(曼德海峽附近)--紅海—亞格巴灣(亞喀巴灣)--死海、約旦地溝;西支經坦葛尼喀湖—基伍湖—阿明湖—蒙博托—阿伯特尼羅河谷地。
東非大裂谷的基本特徵:
a.東非裂谷是由許多裂谷形成的,裂谷的寬度一般是50-60KM,最窄處也只有30KM,最寬處也不過70KM,谷底與兩側高差平均500-800M,最大可達2000M,有的兩側呈階梯狀下降。
b.裂谷低地由於寬度大在局部看來是廣闊的平原,在地貌上不具備溝或谷的特徵,大部分為平坦的平原地形。
c.裂谷帶兩側分布了一系列的火山和面積不等的熔岩高原,著名的火山有乞力馬扎羅山,為非洲的第一高峰,又近於赤道,故被稱為赤道雪峰。尼臘貢戈火山它的頂部有長300M,寬100M的火口湖,湖中全是沸騰的岩漿,常年如此。
d.谷底多成串的、狹長的並且教深的湖泊,這里有大小湖泊30個,集中了非洲的大部分湖泊,大多為南北狹長的湖泊,其中較深的湖泊是坦葛尼喀湖,
e.它是世界第二大湖泊。東非也是世界上地震最強烈,最頻繁的地區。
[編輯本段]水系
非洲的水系主要由尼羅河(赤道向北)和剛果河(中非)流域主宰,總計灌溉非洲近1/4的土地面積。在此兩大河流之間的分界處之南是一些大的淡水湖。滿布島嶼的維多利亞湖是非洲最大的湖,也是尼羅河主要的蓄水庫。坦干伊喀湖和尼亞沙湖是在非洲大裂谷體系的深谷中形成的一串湖泊中最大者,西非的尼日河和南部的尚比西(Zambezi)河以及橘河連同它們的支流構成非洲其餘外部水系的大部分。北部的查德(Chad)湖和南部的奧卡萬戈沼澤地(Okavango Swamp)均在非洲兩大內陸盆地之中。
尼羅河流域
尼羅河約長6,650公里(4,132哩),是世界最長的河流。它從維多利亞湖流來,稱作維多利亞尼羅河,流入艾伯特湖,由此又成為艾伯特尼羅河。再往北則為傑巴河(Al-Jabal)。由此在接納了幾條支流之後,它又成了白尼羅河,最後,尼羅河終於注入地中海。它的主要左岸支流為加札勒河(Al-Ghazal),最大的右岸支流為索巴特(Sobat)河、青尼羅河和阿特巴拉(Atbara)河。由於尼羅河有許多湍灘、瀑布,因而從源頭至河口水流極快,其右岸支流亦如此。這種情況尤以青尼羅河為最,它從海拔約1,800公尺(6,000呎)的衣索比亞高原的塔納湖(Lake Tana)流出之後,一直流在陡峭的峽谷之中。沼澤地也夾雜在河道之中。其中最大者為蘇德(As-Sudd)沼澤,是一個廣闊的漂浮沼澤蘆葦地,多數為紙莎草。
河流體系現在均由坐落在尼羅河本身或其支流上的一系列堤壩控制;其中最大者是在尼羅河主流上的亞斯文高壩。
尼日河流域
尼日河流域是西非最大的河流流域。尼日河源自幾內亞山脈,通過奈及利亞南部的尼日河三角洲入海,約長4,160公里(2,600哩)。河道中有幾處為湍流所截,雖然其中有些湍流(如馬利的巴馬科〔Bamako〕的下方)被水壩所圍成的水庫淹沒。
尼日河在奈及利亞接納從左岸流入的最大支流貝努埃河。來自陶莎(Taoussa)的尼日河下遊河谷和貝努埃河谷均為斷層盆狀窪地,其歷史可追溯到早期白堊紀。原先,尼日河中游是同尼日河上游分離的,後者流入一個內陸湖,殘餘部分現在形成尼日內陸三角洲。尼日河中游往南流入海;其河谷向上游源頭侵蝕,最後開辟內陸湖並將尼日河中游與上游連接起來。
剛果河流域
剛果河流域總面積約3,456,000平方公里(1,335,000平方哩),是一個廣闊的淺窪地,由一系列大階梯上升至幾乎成一圓形的高地邊緣,河流從高地切出一個狹窄的出口流入大西洋。
剛果河長約4,669公里(2,900哩)。其許多瀑布和急流如同尼羅河一般使河谷很快失去高度。其河道常被峽谷所阻隔。最著名者是在基桑加尼(Kisangani)的博約馬瀑布(Boyoma〔Stanley〕Falls),這里河水騰越成一個弧形向西流去;事實上博約馬瀑布最多不過是一連串不均勻地分隔開的湍流,亦無多大高度,沿河延伸97公里(60哩)。在基桑加尼下游,剛果河首先與從右面來的烏班吉(Ubangi)河匯合,然後又有從左面匯入的開賽(Kasai)河,該河在其灌溉的盆地規模上可與烏班吉相匹敵。在與開賽河匯流的下方,河的主流在一個深峽谷中穿過克里斯塔爾(Cristal)山,峽谷的一處伸入至馬萊博湖(Malebo〔Stanley〕Pool),這是一潭淺湖,長35公里(22哩),寬23公里(14哩)。剛果河通過一個沼澤似的河口灣入海,灣口約有10公里(6哩)寬。
贊比西河流域
贊比西河長約3,500公里(2,200哩),流域面積約1,200,000平方公里(463,000平方哩)。有無數瀑布,最壯觀的當數維多利亞瀑布。這些瀑布之後,河流蜿蜒於由玄武岩劈成的一些深谷,在流往一片寬廣的谷地後,進入約26公里長的卡里巴峽谷(Kariba Gorge)。兩條主要支流卡富埃(Kafue)和盧安瓜(Luangwa)雙雙流經峽谷,在卡里巴下游處從左側與贊比西河匯流。贊比西河主流入海口處是一個寬約60公里(37哩)的三角洲。
橘河流域
橘河是南非最長的河流。幾乎橫貫該國東西領域,其全程始於東部高地,流經西部喀拉哈里沙漠(Kalahari)窪地注入南大西洋。其主要支流瓦爾(Vaal)河是其北部的一個主要源頭;兩河共有2,093公里(1,300哩)長。連同該洲的其他主要河流,橘河-瓦爾河體系其共有的特點是在其全程中要越過無數的斜面坡度。最大的落差發生在奧赫拉比斯瀑布(Augrabies Falls)。
查德流域
查德流域構成非洲最大的內陸水系區。查德湖是一大潭淡水,平均水深約1.2公尺(3.5∼4呎),位於盆地中央,但並非其最低部分。查德湖由3條主要河流的水匯合而成,它們是科馬杜古約貝(Komagu Yobe)河、洛貢(Logone)河和沙里(Chari)河,但是由於水被各河流的排水系統所截,所以情況處於危急之中。湖的面積和深度根據氣候條件每年都有所變化,平均面積約9,840∼25,760平方公里(3,800∼9,950平方哩)。
還有莫西奧圖尼亞大瀑布。
[編輯本段]土壤
總體而言,非洲大陸的土壤可分為5或6大類。其中有漠質土、沙漠邊緣的栗鈣土型棕鈣土、黑鈣土狀的土壤(深黑色、富於腐殖質和碳酸鹽的土壤),這種土壤可見於自蘇丹西向至尼日河中段彎曲處的栗鈣土型棕鈣土緊南面,東非、尚比亞、辛巴威和南非也可見這種土壤。此外,常歸於黑鈣土類的黑土可見於迦納的阿克拉(Accra)平原,在熱帶時濕時乾地帶和赤道氣候地帶有熱帶紅土和磚紅壤(淋溶的紅色含鐵土壤)、在北非的阿特拉斯山脈和南非的開普區可見地中海土壤。
漠質土以缺乏有機物質為其特徵,它的化學風化作用因缺水而受抑制,其表面或緊貼表面覆蓋的一層可融鹽也起了抑製作用。
在臨近沙漠的半乾旱地區,雨量的增多使草類植被較為繁茂,結果岩石卻比在沙漠中更易風化,從而產生了發育較好的栗鈣土型棕鈣土且含較高的腐殖質。正是由於含有腐殖質,根據它們的含量,使土壤呈淺褐色或深褐色的特徵。栗鈣土亦與漠質土有別,因為它們吸收了足夠的水分以沖洗掉表面上或緊貼其下的淤積鹽。
黑鈣土的一個可靠的特徵就是在地表層下存有碳酸鈣,有時也伴有硫酸鈣,在所有可溶化的鹽分都被沖洗掉後,這種碳酸鈣仍然遺留了下來。與它們歸入同類的是黑土,盡管其黑色並不一定是因為腐殖質的高含量而可能要歸因於某種礦物的存在,如在迦納的阿克拉平原的黑土壤就是這種情況。
多數的熱帶土壤顏色從黃、棕至紅色均有,紅色反映有氧化鐵的成分,是化學風化的結果。
地中海土壤一般缺乏腐殖質,與其說是因為土壤上缺乏植被覆蓋所致,不如說是因為將植物質變成腐殖質的化學進程緩慢所造成的。溫度最低時降雨量很少,拖延了化學風化。有這種土壤的區域因地面高低不平也使成熟土壤的發育趨於困難,除在峽谷底外,由於平坦之處不夠寬闊,無法使成土(母體)的材料留存並就此充分風化。
土壤問題
要使漠質土能種植作物,就必須予以灌溉,如同在北非的沙漠邊緣上那樣,它們過多的含鹽量或鹼性也必須予以減少。與漠質土相比,栗鈣土型棕鈣土則較易處理,在灌溉之下也較有生產力。黑土多有顯明的團塊結構,有時很難犁耕。雨季時,阿克拉平原的黑土壤膨脹起來,變得很滑溜,而在旱季時它們又皺縮起來並碎裂得使人們說它們似乎在自犁。熱帶紅土則需予以謹慎處理。盡管它們上面有極繁茂的植被,但是高溫加上濕氣使有機物質迅速腐爛並使腐殖質保持低含量。如果土壤長久地受風吹雨打,侵蝕作用是個恆久的威脅;只有倍半氧化物保持在表面下,土壤才能維持可耕性。
[編輯本段]氣候
非洲的氣候極大地受其橫跨赤道兩側的位置影響。南北熱帶區的氣溫全年多半時間都很高,但是山地的高度和沿岸帶的海洋潮流影響都可使高溫有所緩解,例如,涼爽的本吉拉洋流(西南)和溫暖的莫三比克洋流(東南)。
氣候區
全洲分為8個氣候區。它們是︰熱沙漠區、半乾旱區、熱帶乾濕季區、赤道區(熱帶潮濕區)、地中海區、副熱帶濕潤海洋區、暖溫帶高原區和山區。
熱沙漠區有常受乾燥的熱帶大陸氣團影響的撒哈拉沙漠和喀拉哈里沙漠;還有北肯亞-索馬利沙漠,其乾燥主要是由於全年都有穩定性質的海洋氣團通過這里。這種海洋氣團的穩定作用是由於它們經過近岸的陰涼水域所形成的。沙漠氣候除了乾燥外還以月平均氣溫高為特色,但是日氣溫幅度要比全年月平均氣溫的上下幅度更大。
半乾旱氣候區是沙漠區的邊緣地帶,包括尚比西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區。它們與真正沙漠區的差別是,在其季節性變動過程中,它們正好處在熱帶輻合區,因此能接受較多的降雨量。氣溫與沙漠區雷同。
熱帶乾濕季區常常被稱為熱帶稀樹草原氣候區。該區佔有本洲總面積略少於一半的土地,從半乾旱區向赤道延伸。本區氣候最大的特點是其季節性的降雨。在大太陽時期,海上氣團產生可長達6個月的降雨──雨季的長短要看是否離赤道近。其他的月份則均乾旱。在少數地方,例如在茅利塔尼亞和塞內加爾海濱──太陽不大時也少量降雨。同沙漠和半乾旱氣候區一樣,月平均氣溫也不如日氣溫變化大。西非的太陽暗淡時期與哈麥丹風季相一致。哈麥丹風是一種暖和、乾燥、常帶大量沙塵從撒哈拉南部刮出的東北風或東風。
赤道或熱帶潮濕型氣候區的氣候是非洲最潮濕的類型。有兩個高峰降雨期與熱帶輻合區的兩次過境相吻合。由於赤道氣候型的地區經常被溫暖的海洋氣團所覆蓋,它們每月、每日氣溫的變化不如在熱帶潮濕乾燥地區的變化那樣明顯。
有時在赤道氣候律動中發生顯著變化,例如,降雨可隨季風來臨,第二個雨季幾乎就不存在。但是最顯著的反常現象可在西非海岸看到,大約在迦納的三尖角(Cape Three Points),向東至貝南,在這里,雖然普遍呈雙峰降雨態,全年降水量卻不及1,000公釐(40吋)。
本洲的極北和極南部的氣候是乾旱夏季副熱帶型或地中海型。只在冬季降雨(北非為12∼1月,非洲南部為6∼7月),盡管在某些地方可能在秋季降雨(北非9月,非洲南部4月)。月平均氣溫比熱帶氣候低,冬季時下降至10℃(50℉)左右,夏季(北非6∼7月,非洲南部12∼1月)氣溫有時可超過熱帶氣候型的溫度。明凈的藍天為其特色。
副熱帶濕潤海洋性氣候只限於非洲東南海岸。該區特點是全年都有降雨,但降雨量以夏季為最大。南非的納塔爾(Natal)南部的冬季降雨較為顯著,氣溫則略低於北部。因而,在伊利莎白港有6個月溫度低於17℃(62℉),而在德班(Durban)月平均氣溫未曾低於18℃(64℉)。
非洲南部的高草原(Highveld)屬暖溫帶高地氣候區。其降雨狀況類似熱帶潮濕和乾燥氣候區,但氣溫受高度影響而大大地降低,例如,在賴索托有時就發生霜凍現象。近海濱的氣候則顯示出海洋性的特點,並有冬季降雨的現象。
山嶽氣候區包括衣索比亞高山區和東非湖區。從某方面說,類似暖溫帶高原氣候,只是氣溫較均衡,高峰頂上的氣溫低些,有時還要降雪,諸如吉力馬札羅山。降雨情況與鄰近低地區域相似。
[編輯本段]植物
非洲植物的成長受降雨、氣溫、地質和土壤種類等相互作用的直接影響;還因意外的火災、人類的種植、放牧、牲畜的吃草等而進一步減產。全非洲的陸地總面積中,森林約佔1/5;林木區、灌木叢林、草場和其他叢林等約2/5,餘下的2/5為沙漠及其延伸出去的邊沿地。

❹ 中國人文地理概況

中國的地理中國位於歐亞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中國約有4079年(含「夏朝」)的已知文明史(以出現國家體制為始),是亞非大河流域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1、中國地理簡介
01、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它的版圖被形象地比作雄雞。是中華民族的主要聚居地。
02、中國領土總面積為: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千米(不包含被俄帝國吞並和逼迫清政府割讓陸地面積588萬平方公里土地),內海和邊海的水域面積約四百七十多萬平方千米。總面積為1430多萬平方千米)不包含俄帝國侵佔588萬平方公里土地)。
03、中國領土東西跨經度有六十多度,跨了五個時區,東五區到東九區。全國統一北京時間為東8區。東西距離約五千二百公里。中國領土南北跨越的緯度近五十度,南北距離約為五千五百公里。
04、中國領土的中心位置在陝西省涇陽縣永樂鎮石際寺村(34°32′27.00〃N,108°55′25.00〃E)。
05、中國領土最北端在黑龍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上(53°33.5′N)。
06、中國領土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3°51′N,112°16′E) 。
07、中國領土最東端在黑龍江省黑瞎子島(48°27′N,135°05′E) 。
08、中國領土最西端在新疆帕米爾高原,約在中、塔、吉三國邊界交點西南方約25公里處,那裡有一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峰。 (39°15′N、73°33′E)。
09、中國的大陸海岸線長一萬八千多公里,沿海有許多優良港灣,便於船舶避風和停靠。 中國的大陸邊境線長二萬多公里。
10、中國島嶼大約有5000多個,絕大部分分布在長江口以南的海域。
11、中國陸地面積最大的群島是舟山群島,它位於浙江省東面的東海海域。
12、中國南海有四個群島,即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
13、中國所瀕臨的海洋,從北到南,依次為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14、內海是一個國家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土,山東半島與遼東半島之間的渤海、雷州半島與海南島之間的瓊州海峽是中國的內海。
15、中國最大的島嶼是台灣島,第二大島是海南島,第三大島是崇明島。
16、山東半島是中國最大的半島,遼東半島是中國第二大半島。
17、台灣海峽位於福建省與台灣省之間,從南到北連接著南海和東海,是中國海上運輸的重要通道,人們稱它為「海上走廊」。
18、 世界上有兩條地震帶,一條是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一條是環太平洋地震帶,中國正好在兩大地震帶的中間,所以中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
19、與中國陸地相鄰的國家有十四個,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還是世界上鄰國最多的國家(共20個)。
20、東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朝鮮。
21、北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俄羅斯、蒙古。
22、西北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
23、西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阿富汗、巴基斯坦。
24、西南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印度、尼泊爾、不丹。
25、南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緬甸、寮國、越南。
26、同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六個。
27、東面同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家為韓國、日本。
28、東南面同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家為菲律賓。
29、南面同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家為馬來西亞、汶萊、印度尼西亞。
30、中國的行政區域,基本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市(地區、自治州、自治盟)、縣(旗、區、市)、鄉(鎮、街道辦事處)、村(居民委員會)五級。
31、中國共有三十四個省級行政單位,二十三個省,五個自治區,四個直轄市和兩個特別行政區。
32、北京市位於華北平原西北部,是中國的首都。戰國時為燕國都城,故也稱「燕京」。
3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是中國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約有一百六十六萬平方公里,佔了整個中國面積的六分之一。它位於中國的西北部,其人民政府所在地是烏魯木齊市,簡稱為「新」。
34、陝西省,舉世公認的中華民族的搖籃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民族世代景仰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黃帝 即誕生並埋葬於此。春秋戰國秦國的所在地,故簡稱「秦」或 「陝」。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西安市,即古長安,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舉世聞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兵馬俑的故鄉。延安是著名的革命聖地。
35、山西省,西臨黃河,東臨太行山脈,位處黃土高原,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有著「煤海」之稱,因位於太行山的西面而得名,因在戰國時代為晉國領地,故簡稱「晉」,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太原市,是中國重要的能源重工業基地,也是中國重要的能源供應基地,山西文物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
36、河北省因位於黃河北邊而得名,在古代它的部分土地屬於冀州,故簡稱「冀」,人民政府所在地是石家莊市,北戴河與承德均為避暑勝地。
37、河南省大部分地區位於黃河南邊,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它是中國古代「九州」中的「豫州」,故簡稱「豫」,又稱「中州」和「中原」。洛陽市、開封市、安陽市和鄭州市是中國八大古都中的四個,其中洛陽是十三朝古都,開封是七朝古都。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鄭州。河南有大量古代文化遺址。現在的河南省是建國初期平原省和老河南省合並而成。
38、內蒙古自治區橫貫我國東北、華北、西北,簡稱「內蒙古」,人民政府所在地呼和浩特市,意思是「青色的城市」。 是蒙古族的發源地,煤炭儲量居全國第一。
39、遼寧省因省內有一條遼河而得名,簡稱「遼」,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沈陽市,另有計劃單列市--大連市。有「鋼都」鞍山。
40、吉林省位於東北平原的中心,簡稱「吉」,人民政府所在地長春市,是中國的「汽車城」。
41、黑龍江省有著「北大倉」(糧倉)之稱,是中國最北和最東的省份,簡稱「黑」。人民政府所在地哈爾濱市,又稱「冰城」,每年的元旦到春節期間,這里舉辦冰雕藝術節。
42、甘肅省是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蘭州市。簡稱「甘」或「隴」,古所轄地為甘州(現張掖市)和肅州(現酒泉市),是故甘肅。
43、寧夏回族自治區位於中國的西北部,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銀川市。簡稱「寧」。
44、青海省因青海湖在其境內而得名,青海湖古代叫「西海」,是我國最大的內陸湖和鹹水湖,蒙古語稱「庫庫諾爾」,意思是「青色的湖」。也是中國唯一以湖泊而得名的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西寧市。簡稱「青」。
45、西藏自治區位於中國的西南邊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即位於本區。從公元七世紀開始就與內地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經常往來,促進了藏族、漢族兩民族之間的交流與發展。簡稱「藏」。人民政府所在地拉薩市,在藏語中是「聖地」或「佛地」的意思。又因這里一年四季晴空萬里,日照時間長,人們把它叫做「日光城」。
46、雲南省是中國西南邊疆省份,同緬甸、寮國、越南三國相鄰,簡稱「滇」或「雲」。雲南省有五十二個民族,是中國民族最多的省級行政單位。雲南省人民政府所在昆明市,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聞名中外的「春城」。雲南省大部分地區冬暖夏涼,氣候溫和,四季如春。
47、貴州省因「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而得名,簡稱「黔」或「貴」,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貴陽市。中國最大的瀑布也是聞名於世界的黃果樹瀑布位於離貴陽一百五十公里處的鎮寧布依族自治縣。仁懷市出產的茅台酒被列為世界三大蒸餾名酒之一,也是中國的國酒。
48、四川省因物產豐富而被稱為「天府之國」,簡稱「蜀」或「川」,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成都市。
49、湖北省因地處洞庭湖以北而得名,簡稱「鄂」,人民政府所在地武漢市。水陸交通便利,被人們稱為「九省通衢」和「江城」,夏季氣溫高,是「四大火爐」之一。
50、湖南省因位於洞庭湖以南而得名。因境內最大的河流湘江縱貫全省,故簡稱「湘」,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長沙市,夏季氣溫高,是「七大火爐」之一。
51、江西省地處長江中下游南岸,因從唐代開始設江南西道而得名,又因為贛江是省內最大的河流,故簡稱「贛」。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南昌市。 景德鎮是中外聞名的瓷都。
52、安徽省出產「文房四寶」中的紙、墨、硯,簡稱「皖」,古有徽州和安慶二府,各取一字,乃為安徽。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合肥市。
53、山東省因位於太行山以東而得名,在古代是齊國和魯國的所在地,故簡稱「魯」。人民政府所在地濟南市,是中國著名的「泉城」。 另有一計劃單列市--青島市。
54、江蘇省位於中國華東地區,簡稱「蘇」,「蘇」字繁體寫法的魚和禾是指魚米之鄉、草字頭是指平原、「蘇」字詮釋了江蘇的一切、意味著江蘇是魚米之鄉、繁華不衰。江蘇建省始於清代初年,取江寧(現南京)、蘇州兩府的首字而得名,人民政府所在地南京市,是著名的「六朝古都」,也是副省級城市。 江蘇的經濟,文化和教育在全國一直處於領先地位。
55、浙江省位於中國東南部沿海的中段,簡稱「浙」(Zhè),境內最長的河為錢塘江,錢塘江曲折多彎,又名「折江」, 「折」與「浙」諧音,是為「浙江」。人民政府所在地杭州市,風景優美,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另有一計劃單列市--寧波市。
56、福建省 位於中國東南沿海的南段,簡稱「閩」,因境內第一大河閩江而得名。人民政府所在地福州市,又稱「榕城」,因城中榕樹多而得名。另有一計劃單列市--廈門市,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境內有「海上花園」與「鋼琴之島」之稱的鼓浪嶼是著名的旅遊景點。而古老的泉州市是多元文化寶庫,海峽西岸名城。
57、廣東省位於中國南部沿海,簡稱「粵」。人民政府所在地廣州市,有「羊城」之稱,有著悠久的革命歷史,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最為迅速。廣東三大民系是指廣東漢族人里的廣府人、客家人、潮汕人,他們佔了廣東漢族人的大多數。廣東集中了深圳,珠海,汕頭三個經濟特區 ,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廣東GDP一直保持全國第一,成為改革開放的領頭羊。
58、廣西壯族自治區,簡稱「桂」,因桂林在歷史上長時間為省會,故廣西的簡稱由此而來。人民政府所在地南寧市,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會議所在地。
59、海南省是僅次於台灣島的中國第二大島,簡稱「瓊」,人民政府所在地海口市。是中國最南端也是最年輕的省份。
60、台灣省與福建省隔海相對,是中國的寶島,簡稱「台」,島上居民以漢族為最多,他們的祖先大部分是從福建和廣東遷居過去的,通用普通話、閩南話和客家話,風俗習慣和閩南差不多。最大城市為台北市,高雄市則是第二大城市和最大港口。
61、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和尼泊爾交界處的珠穆朗瑪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海拔8844.43米)。
2、中國的地勢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陸地面積的67%,盆地和平原約占陸地面積的33%。山脈多呈東西和東北一西南走向。海岸線以東以南的大陸架,蘊藏著豐富的海底資源。
3、中國的氣候
中國氣候有三大特點:顯著的季風特色,明顯的大陸性氣候和多樣的氣候類型。冬季氣溫普遍偏低,南熱北冷,南北溫差大,超過五十攝氏度。主要原因在於:冬季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獲得太陽能量少;緯度影響:冬季盛行冬季風。夏季全國大部分地區普遍高溫(除青藏高原外),南北溫差不大。主要原因在於:夏季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獲得熱量多;夏季盛行夏季風,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上升到最高值;夏季太陽高度大,緯度越高,白晝時間越長,減緩了南北接受太陽光熱的差異。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龍江省漠河縣,夏季最熱地地方是新疆吐魯番。
4、行政區劃分
4個直轄市
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簡稱「京」,又稱「北京城」。位於華北平原西北端。初稱薊,春秋戰國時為燕國都城,遼時為陪都,稱「燕京」、南京,金、元、明、清至民國初為都城,先後有中都、大都、北平、北京等稱號。1928年始設市。現轄十六區、二縣,為中央直轄市。全市面積一萬六千八百平方公里。2007年末,全市人口一千七百四十三萬。北京是中國的政治中心,也是文化、科學、教育、國際交往中心和交通樞紐。北京還是馳名中外的游覽勝地,主要名勝古跡有長城、故宮、天壇、十三陵、頤和園、香山等。北京曾舉辦過1961年第26屆世乒賽、1990年第11屆亞運會和2001年第2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2008年8月8日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
上海:簡稱「滬」或「申」,又稱「上海灘」。地處中國東部海岸中段、長江入海口處。古為海邊漁村,春秋為吳國地,戰國時為楚國春申君封「邑」,宋設鎮,始稱上海,1927年設市。現為中國四大直轄市之一,轄十八區、一縣。全市面積五千八百平方公里。2007年末,全市人口一千八百五十八多萬。上海是中國第一大城市,也是世界大都市之一。上海還是中國最大的工業城市、商業中心、金融中心和科技基地。上海曾舉辦過2001年APEC會議和2005年第四十八屆世乒賽單項賽。2010年,上海將舉辦世博會。
天津:簡稱「津」,又稱「天津衛」。位於華北平原東北部,海河五大支流在此匯合流入渤海。金元時代稱「直沽」,為漕運要地,後設海津鎮,明初取「天子津渡」之意始稱天津並設衛,稱「天津衛」,清為「天津府治」,1928年始設市。現轄十五區、三縣,為中央直轄市。全市面積一萬一千多平方公里。2007年末,戶籍人口一千零九十五萬人。天津是華北最大的工業城市,油氣、海鹽資源豐富,並有一定的工業技術基礎。天津也是華北重要的商業中心和口岸城市,2006年被確立為北方經濟中心。天津的名勝古跡主要有市區的寧園、天後宮、大沽口炮台,薊縣獨樂寺,黃崖關古長城及有「京東第一山」之稱的盤山風景區。
重慶:簡稱「渝」,又稱「重慶山」。位於西南地區東部,長江上游。春秋戰國時為巴國地。隋唐屬「渝州」。抗日戰爭時期為國民政府陪都。1997年6月,以原四川省重慶、萬縣、涪陵三個地級市和黔江地區行政區域設中央直轄市重慶市。下轄十九區、十七縣、四自治縣。全市面積八萬二千三百多平方公里。2007年末,全市總人口三千二百三十五多萬人。重慶是綜合性工業城市,有長江三峽、枇杷山、縉雲山等旅遊勝地。

❺ 求歐洲各強國的人文地理介紹,多少都行,謝謝

德國是歐洲最大經濟體,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第四大國(國際匯率),以及國內生產總值第五大國(購買力平價)。從工業革命時期以後,德國一直是日益全球化的經濟的先驅,創新者和受益者。德國的經濟政策基於社會市場經濟的概念。德國是歐盟和歐元區的創始成員之一。憑借其在2012年1.516萬億美元的出口額,德國是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出口額占超過三分之一的國家輸出。在2013年,德國在全球取得了2,70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成為全球最大的資本輸出國。

德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褐煤生產國。 德國還含有豐富的木材,鐵礦,鉀肥,鹽,鈾,鎳,銅和天然氣。 德國的能源主要來源於化石燃料,其次是核電,類似生物質能的可再生能源(木材和生物燃料),風能,水能和太陽能。

服務業約貢獻了GDP總量的70%,工業29.1%,農業0.9%。德國的多數產業在工業,特別是在汽車,機械,金屬和化工品。

德國是世界第四經濟大國。世界最有影響力的汽車品牌賓士、寶馬、奧迪、大眾、保時捷都位於德國,著名汽車品牌歐寶也誕生在德國(現屬於美國通用汽車集團)。汽車生產量僅次於中國、美國和日本,是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國之一。
魯爾工業區

雖然兩德統一已逾20年,但前西德地區的生活水平及人均所得仍明顯高於東德地區,而促進東德經濟整合及現代化的長期政策將持續至2019年,前西德地區每年約向前東德地區投入800億美元。德國政府於2009年1月批准規模500億歐元的刺激經濟方案,以避免部分產業衰退及所伴隨的失業率上升。

德國是世界貿易大國,同230多個國家和地區保持貿易關系。德國產品以品質精良著稱,技術領先,做工細膩,但成本較高。德國出口業素以質量高、服務周到、交貨准時而享譽世界。主要出口產品有汽車、機械產品、化學品、通訊技術、供配電設備和醫學及化學設備。主要進口產品有化學品、汽車、石油天然氣、機械、通訊技術和鋼鐵產品。主要貿易對象是西方工業國,其中進出口一半以上來自或銷往歐盟國家。

❻ 美國人文地理簡介

美國國土地形變化多端,地勢西高東低。東海岸沿海地區有著海岸平原,南寬北窄,一直延伸到新澤西州,在長島等地也有一些冰川沉積平原。

人口3.24億(截至2017年1月)。非拉美裔白人佔62.1%;拉丁裔佔17.4%,非洲裔美國人佔13.2%,亞裔佔5.4%,混血佔2.5%,美國印第安人和阿拉斯加州原住民佔1.2%,夏威夷原住民或其他太平洋島民佔0.2%(少部分人在其他族群內被重復統計)。通用英語。

美國人平均壽命在2009年首次突破78歲,達到78.2歲。人口死亡率也創歷史新低。

美國國會為最高立法機構,由美國參議院和美國眾議院聯合組成。國會的主要職權有:立法權、行政監督權、條約及官員任命的審批權(參議院)和憲法修改權。對總統、副總統的復選權等。

美國2001年美國經濟在經歷長達十年的增長後陷入短暫衰退,之後進入新一輪繁榮期。2007年美國經濟下行因素增多,7月次級房貸危機全面爆發。2008年9月,隨著雷曼兄弟等多家金融機構接連破產、被兼並或由政府接管,美國次貸危機迅速升級演變成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國際金融危機。

(6)佛羅倫薩人文地理介紹擴展閱讀:

美國的國家象徵:

1、國旗

星條旗(Stars and Stripes)。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19:10。主體由13道紅、白相間的寬條組成,7道紅條,6道白條;旗面左上角為藍色長方形,其中分9排橫列著50顆白色五角星。紅色象徵強大和勇氣,白色代表純潔和清白,藍色象徵警惕、堅韌不拔和正義。

2、國徽

主體為一隻胸前帶有盾形圖案的白頭海雕(禿鷹)。白頭海雕是美國的國鳥,它是力量、勇氣、自由和不朽的象徵。盾面上半部為藍色橫長方形,下半部為紅、白相間的豎條,其寓意同國旗。

3、國花

玫瑰花,象徵著美麗、芬芳、熱忱和愛情。1985年經參議院通過定為國花。

4、國鳥

白頭海雕(禿鷹)。美國是世界上最先確定國鳥的國家。白頭雕最早出現於美國的旗幟上是在獨立戰爭期間。1776年7月4日第二次大陸會議發表了《獨立宣言》並決定新生的美國必須有一個特殊的國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美國

❼ 人文地理的介紹

《人文地理》是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CCTV-9)推出的一個紀錄片放映時段,主要播放全國各省市電視台製作的優秀紀錄片,突出濃郁的地域人文特色。

❽ 羅馬尼亞人文地理介紹

自然地理
羅馬尼亞亞德古拉城堡
面積為.75萬平方公里。位於東南歐巴爾干半島東北部。北和東北與烏克蘭、摩爾多瓦接壤,西北與匈牙利為鄰,西南與塞爾維亞相界,南依保加利亞,東南臨黑海。海岸線長245公里。地形奇特多樣,境內平原、山地、丘陵各占約1/3的國土面積。喀爾巴阡山脈以半環形盤踞中部,山脈以西為特蘭西瓦尼亞高原,以東為摩爾多瓦丘陵,以南為瓦拉幾亞平原,東南為多布羅加丘陵。大陸性溫帶闊葉林氣候,夏季暖熱,冬季寒冷,年 平均氣溫10℃左右,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區為600-800毫米,東南部在500毫米以下。河流屬多瑙河水系,多瑙河下游1,075公里沿南部國界線轉而流經東南部,為重要的通航河道,峽谷區水力豐富,河口區有蘆葦叢生的廣闊三角洲。森林面積約佔領土的27%。石油和天然氣儲量較豐富,還有煤、鐵、鋁土、金、銅、鋅、鈾、鹽礦等。 藍色多瑙河、雄奇的喀爾巴阡山和絢麗多姿的黑海是羅馬尼亞的三大國 寶。多瑙河流經羅境內1075公里,其國土上蜿蜒流淌的大小數百條河川,多與多瑙河匯流,形成「百川匯多瑙」的水系。多瑙河不僅灌溉著兩岸肥田沃野,也為羅的電力和漁業等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有羅馬尼亞脊樑之稱的喀爾巴阡山,綿亘在羅40%的國土上。這里幽林茂密,是「綠金」寶庫,地下蘊藏有煤、鐵和黃金等礦產。黑海在羅馬尼亞東側,景色秀媚的黑海海灘是著名的旅遊勝地。康斯坦察是黑海海濱城市和港口,是羅通往各大洲的重要門戶和全國造船業中心之一,素有「黑海明珠」之稱。羅超過一半的進出口貨物通過此港口。

❾ 有哪些不錯的介紹國內人文地理紀錄片

最近十年來,介紹國內人文地理的呈現井噴趨勢,出現了還多不錯的紀錄片,但在我看來,有一些紀錄片過於追求鏡頭和辭藻,反倒失去了主線。宏大的鏡頭讓人會覺得震撼,但往往打動人的還是細節和當地人的故事。我來說幾部我喜歡的人文地理紀錄片。

《中國鐵道大紀行》

這是日本nhk拍的紀錄片,日本男藝人關口知宏來中國體驗中國的鐵路。紀錄片有兩季,關口在火車上飽覽中國的風景。這部紀錄片拍攝於2007年,雖然只是10年前,但那個時候中國還沒有大面積的高鐵,房地產也沒有成為支柱產業。關口像是一個還保留有童心的大男孩,在火車上和火車下,和萍水相逢的中國人聊天,也同時get到了蹭飯技能,一路上接受了全國各地乘客的投喂,結果一路下來中國說的最溜的一句是「我想吃」。這部紀錄片讓觀眾看到了很多普普通通的中國人生活中的小故事、小片段,讓人莫名的感受,所以也有人說,這是一部日本人拍的、讓中國人更愛中國的紀錄片。

❿ 歐洲西部法國自然,人文地理概括

歐洲西部
1 基本概況
自然地理特徵:
位置和范圍: 東半球西北部,亞歐大陸西部,包括歐洲的西半部,面積約為歐洲的一半。
北臨北冰洋,南臨地中海,大西洋深入內陸
主要的半島有北部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部的伊比利亞半島,亞平寧半島和巴爾干半島
主要島嶼有大不列顛島和冰島等
主要內海有波羅的海
地形:中部的平原分布在北海和波羅的海沿岸,萊茵河以東叫做波德平原,以西為西歐平原
北部和南部山地分布較廣
冰川對地形的作用明顯
氣候:地中海氣候:分布在地中海沿岸 冬季溫和濕潤 冬季收西風帶影響,夏季受副熱帶高壓帶影響
溫帶海洋性氣候:歐洲大陸西部 冬季溫和 夏季涼爽 全年濕潤
溫帶大陸性氣候 大陸內部 冬冷夏熱 全年降水較少
湖泊與河流:河網密布,水量豐沛,無長河,便利的河道航運網,多湖泊
人文地理特徵:
以白種人為主;人口稠密區沿煤礦和工業地帶分布,略呈十字形;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最低的地區;城市人口比重大。歐洲西部是世界經濟發達的地區之一,對外貿易發達,德國居第一位。旅遊業發達。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