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中國的區位地理意義

中國的區位地理意義

發布時間: 2021-02-14 07:55:29

Ⅰ 我國的地理位置及其環境意義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中國,位於亞洲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在亞洲,是面積最大的國家,在世界上,是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的第三大國家。 中國領土北起漠河以北的黑龍江江心(北緯53度30分 ),南到南沙群島南端的曾母暗沙(北緯4度),跨緯度49度多,南北相距約5500公里;東起黑龍江與烏蘇里江匯合處(東經135度05分 ),西到帕米爾高原(東經73度40分 ),跨經度60多度,東西相距約5000公里。 中國陸地邊界長約2.28萬公里,東鄰朝鮮,北鄰蒙古,東北鄰俄羅斯,西北鄰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西和西南與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等國家接壤,南與緬甸、寮國、越南相連。東部和東南部同韓國、日本、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隔海相望。 中國大陸海岸線,北起遼寧鴨綠江口,南達廣西的北侖河口,長約1.8萬公里。海岸地勢平坦,多優良港灣,且大部分為終年不凍港。中國近海有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和台灣以東太平洋海區等5大海區。其中,渤海是中國內海。台灣以東太平洋海區的位置,北起日本琉球群島西南部的先島群島,南至巴士海峽。 中國的海域包括中國的內水和領海,總面積38萬多平方公里。中國的內水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基線向陸地一側至海岸線的海域。中國領海的寬度從領海基線量起為12海里。領海基線採用直線基線法劃定,由各相鄰基點之間的直線連線組成;領海外部界限為一條其每一點與領海基線的最近點相距12海里的線。 在中國海域上,分布著5000多個島嶼,總面積約8萬平方公里,島嶼海岸線約1.4萬公里。其中最大為台灣島,面積3.6萬平方公里;其次是海南島,面積3.4萬平方公里。位於台灣島東北海面上的釣魚島、赤尾嶼,是中國最東的島嶼。散布在南海上的島嶼、礁、灘總稱南海諸島,為中國最南的島嶼群,依照位置不同稱為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 中國是個多山的國家,山區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三分之二。這里說的山區包括山地、丘陵和高原。全國各類地形中,山地約33%,高原約26%,盆地約19%,平原約12%,丘陵約10%。 幾百萬年前,青藏高原隆起,地球歷史上此一重大地殼運動形成了中國的地貌。從空中俯瞰中國大地,地勢就像階梯一樣,自西向東,逐漸下降。受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撞擊,青藏高原不斷隆起,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號稱「世界屋脊」,構成了中國地形的第一階梯。高原上的喜瑪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瑪峰高達8848.1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第二階梯由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四川盆地組成,平均海拔1000-2000米。跨過第二階梯東緣的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向東直達太平洋沿岸是第三階梯,此階梯地勢下降到500米至1000米以下,自北向南分布著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平原的邊緣鑲嵌著低山和丘陵。再向東為中國大陸架淺海區,也就是第四級階梯,水深大都不足200米。 眾多高大雄偉的山脈按照不同走向構成了中國地形的「骨架」,並形成許多山系。中國著名的大山脈有:喜瑪拉雅山、昆侖山、天山、唐古拉山脈、秦嶺、大興安嶺、太行山、祁連山、橫斷山等。 喜馬拉雅山脈:呈弧形分布在中國與印度、尼泊爾等國的邊境上,綿延2400多公里,平均海拔6000米,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脈。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昆侖山脈:西起帕米爾高原,東至中國四川省西北部,長達2500多公里,平均海拔5000-7000米,最高峰公格爾山海拔7719米。 天山山脈:橫亘在中國西北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中部,平均海拔3000-5000米,最高峰托木爾峰海拔7455.3米。 唐古拉山脈:位於青藏高原中部,平均海拔6000米,最高峰各拉丹冬峰,海拔6621米,是中國最長的河流――長江的源頭。 秦嶺:西起甘肅省東部,東到河南省西部,平均海拔2000-3000米,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是中國南北之間一條重要的地理界線。 大興安嶺:北起中國東北部的黑龍江省漠河附近,南至老哈河上游,南北縱長1000公里,平均海拔1500米,主峰黃崗梁海拔2029米。 太行山脈:自北向南橫亘於黃土高原東部邊緣,南北長400多公里,平均海拔1500-2000米,主峰小五台山海拔2882米。 祁連山脈:綿亘於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祁連山主峰海拔5547米。 橫斷山脈:位於青藏高原東南部,西藏、四川和雲南三省區交界處,平均海拔2000-6000米,最高峰貢嘎山海拔7556米。 台灣山脈:縱貫台灣島東側,平均海拔3000-3500米,主峰玉山海拔3952米。 此外,還有黃山、泰山、華山、嵩山、衡山、恆山、峨眉山、廬山、武當山、雁盪山等名山。 中國境內河流眾多,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者多達1500餘條。河流分為外流河與內流河。注入海洋的外流河,流域面積約佔中國陸地總面積的64%。長江、黃河、黑龍江、珠江、遼河、海河、淮河等向東流入太平洋;西藏的雅魯藏布江向東流出國境再向南注入印度洋,河流流經長504.6公里、深6009米的世界第一大峽谷——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新疆的額爾齊斯河則向北流出國境注入北冰洋。流入內陸湖或消失於沙漠、鹽灘之中的內流河,流域面積約佔中國陸地總面積的36%。 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全長6300公里,僅次於非洲的尼羅河和南美洲的亞馬遜河,為世界第三大河。其上游穿行於高山深谷之間,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長江也是中國東西水上運輸的大動脈,天然河道優越,有「黃金水道」之稱。長江中下游地區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中國工農業發達的地區。 黃河為中國第二大河,全長5464公里。黃河流域牧場豐美,礦藏豐富,歷史上曾是中國古代文明重要的發祥地之一。 黑龍江是中國北部的大河,全長4350公里,其中有3101公里流經中國境內。 珠江為中國南部的大河,全長2214公里。 新疆南部的塔里木河是中國最長的內流河,全長2179公里。 除天然河流外,中國還有一條著名的人工河,那就是貫穿南北的大運河。它始鑿於公元五世紀,北起北京,南抵中國東部的浙江杭州,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801公里,是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人工河

Ⅱ 中國的地理位置在戰略上有什麼意義

中國東臨太平洋,戰爭爆發時,可以有效的牽制太平洋的敵軍艦艇,而且,回可以派遣潛艇進入馬六答甲海峽,有效地摧毀敵軍商船,破壞其補給線,使其工業癱瘓。中國最西邊深入亞洲,且西邊地勢高敵軍要翻越高聳的山脈,定疲憊不堪,可在半路阻擊,並殲滅之。

中國地理位置有什麼優勢

中國地理位置的優勢:

一、緯度優勢

南北緯度相差 約50° 大部分在溫帶, 小部分在熱帶 南北氣候差異大 利於發展多種有利於農業發展,中國領土南北跨緯度很廣,大部分位於中緯度。既適於人類生活,又使溫帶、亞熱帶的各種動植物在我國都能繁殖生長,給我國發展多種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


二、海陸優勢

東臨海洋,海岸漫長,港口眾多,能方便與世界各港口交流與聯系。我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加之西高東低的地勢特點,有利於海洋水汽的進入,給我國帶來充沛的降水。


三、資源優勢

中國西邊是巍峨高聳的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這是我國西邊的天然屏障。而且,正是因為這些高原的雪山,才會有長江和黃河這兩條母親河。礦產資源,旅遊資源等豐富.文化底蘊深厚等等.


四、軍事優勢

戰略縱深很大,且多面臨海,內地地形多樣化,比較適合海陸空三軍的配合。中國還是個靠海國家,但中國南有海南島,東有台灣島,天然的兩艘航空母艦.而且是不沉的航母.地理防衛優勢環球可占第一.東北地帶有朝鮮半島,如果中國能和古代一樣處理好和朝鮮族朋友的關系,可以說海疆基本是安全的.將來台灣完成統一,海南島必將成為中國海軍的第一大軍港,南海利益,石油通道,全要依靠此來保衛.台灣將成為遏制日本,保衛東海,防衛華東的任務.



Ⅳ 中國區位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近年來,中國的地區經濟差距引起了廣泛關注,伴隨地區經濟差距擴大的同時,中國的金融發展在區域層面上也表現出了明顯的差距(趙偉、馬瑞永,2006)。研究影響區域金融發展的因素,對於解釋和控制區域金融發展差距具有重要意義。本文試圖就解決這個問題做初步嘗試。 傳統的經濟地理學理論中,地區差異化的原因主要是由地區的地理位置(如距離港口的遠近)、自然條件等因素決定的。傳統的經濟地理學並不能解釋一些地理位置不是很優越的地區經濟金融也能發展得很好。
正是這個原因促使了新經濟地理學的崛起,新經濟地理學的關鍵是Krugman(1991)提出的規模收益遞增,核心思想是兩個自然條件和地理位置非常接近的地區,也可能由於一些偶然的因素(例如歷史事件)導致產業開始在其中一個地方集聚,從而產生地區差異。同時新經濟地理學開始考慮經濟、歷史、文化和制度及其他一些傳統地理學未涉及的因素對於經濟的影響(Yeung,2003)。但是常常將政策因素和傳統地理因素一樣視為偶然事件來分析,認為它們對於經濟金融起的是間接作用而非直接作用(金煜、陳釗、陸銘,2006)。在中國經濟政策和傳統地理因素往往不是間接影響經濟和金融發展,而是起直接作用。中國的「讓東部地區先富起來」的一系列政策對於東部地區的發展起了不可否認的直接作用。因此,本文的分析框架中納入了經濟政策因素的影響。
在新經濟地理學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金融地理學秉承了新經濟地理學超越傳統地理學框架分析問題的特點,並且發展出了更加綜合分析問題的視角,強調跨學科的研究,從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多個角度來研究區域金融的發展。在這個視角下,傳統地理因素、新經濟地理因素和政策因素等都被包括在內。金雪軍、田霖(2004)對這方面的實證研究已經作了初步嘗試,從金融地理學的綜合視角構建了區域金融競爭力評價體系,其指標體系涵蓋了經濟、文化、科技、區位等多個方面。本文試圖從金融地理學的視角出發,構建一個金融地理學分析地區金融發展的框架。在此框架下將地區金融發展的影響因素經濟、科技、歷史等多種因素主要分為三類:經濟地理因素、新經濟地理因素和經濟政策
二、中國區域金融發展描述性分析
我們分別採用金融相關比率(FIR)和金融市場化率(FMR)來衡量地區的金融發展程度。戈德史密斯提出的金融相關比率(FIR)作為衡量地區金融發展狀況的指標已經被廣泛採用,由於我國的國有金融長期帶有濃厚的行政色彩,為了更好地反映影響我國區域金融發展的因素,我們特地還採用另一指標金融市場化率(FMR)來反映非國有金融發展狀況(周立,2001)。FIR的定義是全部金融資產價值與全部實物資產(即國民財富)價值之比,這是衡量金融上層結構相對規模的最廣義指標。
FMR是非國有金融機構的金融資產與國民財富的比值。如果用S代表存款、L代表貸款,以FIR表示金融相關率,那麼計算公式則為:FIR=(S L)/GDP。本文下面也將採用這種方法計算金融相關比率。相對應的金融市場化比率FMR就為非國有銀行的存貸款之和與GDP的比值(周立,2001)。

中國的區域金融發展水平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存在明顯的變化,表示非國有金融發展水平的FMR的變化相對表示總體金融發展水平的 FIR更加明顯。我們將從金融地理學的視角來分析區域金融發展水平變動的影響因素

三、實證分析
我們採用混同回歸模型和非觀測效應模型來對所獲得的面板數據進行分析。為了更好地說明問題,我們將對區域金融總體發展水平和區域非國有金融的發展水平分別建模分析。
(一)變數和數據 根據前面的分析,把影響區域金融發展的因素分為三類: 1.傳統地理因素。按照地理位置和區域研究的傳統,我們把30個省級行政單位分為東、中、西部三個地區。設立兩個虛擬變數region2、 region3來分別代表中部和西部地區。 2.新經濟地理因素。根據Henderson(1974)、Krugman(1991)、金雪軍、田霖(2004)等前人的研究和金融地理學的特點,對影響區域金融發展的新經濟地理因素我們考慮以下幾個方面:(1)產業外溢效應。用地區第三產業產值佔地區GDP的比重(insratio)來表示。(2)地區人力資本水平。我們採用當地每百人中高校大學生的數量(hcap)來表示。(3)信息化水平。我們用當地年度郵政和電信業務的總量(comm)來表示信息化水平。(4)交通運輸狀況。我們用地區公路里程總長度(highway)來反映。(5)科技水平。我們用當地年度專利審批通過的數量(patent)來反映。(6)文化因素。我們用當地城鎮居民除衣物、食品和居住消費以外的消費占總消費的比重(consu)來反映一個地區的消費文化(金雪軍、田霖,2004)。(7)歷史因素。用該地區1997年的人均GDP指標(pergdp97)水平來反映一個地區的歷史經濟狀況。 3.經濟政策。本文主要從以下角度考慮政策的影響:(1)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參與程度。我們用當地財政支出中除教育、行政管理和基本建設之外的支出所佔份額(government)來表示(金煜、陳釗、陸銘,2006)。(2)對外開放程度。研究對外開放程度較多採用對外貿易依存度指標,但是為了避免內生性問題,我們選用中國的對外開放優惠政策指數(Sylvie Démurge,2002;張學勇等,2006)來反映開放程度。(3)貨幣政策。中國統一的貨幣政策對於不同的地區卻有不同的作用效果(宋旺、鍾正生,2006),我們採用央行基準存款利率水平來反映貨幣政策力度。 我們選取1997-2004年的數據進行分析,一方面是由於我國的非國有金融在90年代初以前發展趨勢不明顯,另一方面從1996年以後利率政策使用較為頻繁,對地區金融發展水平可能產生影響。變數的數據來源於中國經濟信息網的地區年鑒、《中國金融年鑒》、《中國統計年鑒》相關各期,以及《新中國五十年統計資料匯編》。
1.傳統經濟地理因素中的地理位置對於中國各地區的總體金融發展水平沒有顯著影響,但是對非國有金融卻有顯著影響。中國金融中國有金融佔比較大,行政色彩濃厚並非按照正常的市場規律,經濟發達地區並非金融發展程度高,經濟落後地區也未必金融發展水平落後。但是非國有金融相對而言市場化程度較高,處於不利地理位置的西部地區其地理位置必然對其非國有金融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限製作用。 2.新經濟地理因素對於區域金融發展有重要影響。(1)其中的人力資本、信息化水平和歷史經濟基礎對地區總體金融發展和非國有金融發展都具有非常顯著的正的影響。(2)地區的消費文化只在混同回歸模型中對區域金融總體發展水平表現出顯著的正的影響,但是在隨機效應模型中並不顯著;其對區域非國有金融發展也沒有顯著影響。(3)科技發展水平只在隨機效應模型中表現出對區域金融總體發展水平的正影響,其他模型中統計結果均不顯著。說明我國區域金融的發展對當地科技發展並不存在明顯的依賴性。(4)交通運輸狀況對區域金融發展沒有顯著影響,由於金融發展已經越來越多地依賴於信息化水平,而對於交通運輸條件的依賴已經很弱了。(5)產業外溢程度在隨機效應模型中表現出對區域金融總體發展水平的正影響作用,即第三產業越發達,對區域金融發展越有利。 3.經濟政策存在明顯的區域效應。(1)政府對經濟的參與對於區域金融總體發展水平和非國有金融發展水平均表現出顯著的抑製作用。對東部地區非國有金融的發展抑製作用尤為明顯,對西部地區的非國有金融發展無明顯影響。(2)對外開放的地區優惠政策在對地區金融總體發展水平的影響方面,對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都有顯著的負影響,中部地區沒有影響。在影響非國有金融發展方面,對外開放優惠政策對於東部地區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對於中部地區沒有影響,對於西部地區卻具有負影響。東部地區享受到的對外開放優惠政策力度最大,而且取得了卓著的政策實施效果;中西部地區對外開放力度較小,且未起到明顯的效果。(3)利率政策對於區域金融的發展具有明顯的區域效應。利率水平與區域非國有金融發展成負相關,但是這種負的影響東部地區最強,中部其次,西部最弱。東部地區由於投資意識相對發達,對於利率較中西部地區更加敏感,所以利率政策作用也更加明顯。
四、結論與政策啟示 本文從金融地理學的視角出發,構建了一個分析區域金融發展影響因素的框架,並且結合中國地區數據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結論表明:經濟地理因素中地理位置對區域非國有金融發展有顯著影響;新經濟地理因素中區域人力資本水平、信息化水平、歷史經濟基礎等都對金融發展有顯著正影響,而科技水平和交通運輸條件影響不顯著;經濟政策有著差異化的區域效應:對外開放政策對於東部地區非國有金融發展影響顯著,對於中西部地區促進作用不明顯;政府減少對經濟活動的參與有利於區域金融的發展,尤其對於市場化程度高的東部地區;利率政策的敏感程度按照東、中、西部地區依次遞減。 根據本文的研究結論,我們得到以下政策啟示:第一,根據各地區不同的情況制定差異化的政策。對外開放政策對於東部地區的金融市場化具有很好的推動作用,可以繼續保持,但對於中西部地區金融發展的促進作用未見明顯,因此,促進中西部地區的金融發展和金融市場化水平的提高應該採用其他方式。第二,要促進地區的金融發展和金融市場化水平的提高,需要減少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參與,對於經濟市場化程度越高的地區尤其要減少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參與,充分發揮市場主體的能動性。第三,為了更好地促進地區金融發展,需要實行差別化的利率政策。較低的利率水平對區域金融發展有促進作用。東部地區的金融發展對利率水平最為敏感,因此利率可以作為調節東部地區金融發展得很好的政策工具。對於中部和西部地區其影響程度依次減弱,但是影響仍然顯著。所以如果要利用差異化的利率政策促進區域金融發展,利率水平應該按東、中、西部順序依次提高才能發揮出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Krugman,P.,「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9:483-499, 1991 [2]金雪軍,田霖.我國區域金融成長差異的態勢: 1978- 2003年[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 2004,(8):24-30. [3]周立.中國各地區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1978-2000)[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賈偉) 中國區域金融發展:地理環境與經濟政策 盧 佳 金雪軍

Ⅳ 中國的地理區位對中國的自然環境、人類活動有何影響

我國西高東低,呈階梯狀下降的地勢特徵,對自然環境有著重要的影響。
我國的地勢特徵對氣候有著明顯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第一,西高東低,面向海洋,有利於來自海洋上的夏季風深入內地,帶來豐沛的降水,並使我國東部季風區面積廣大。第二,西高東低,階梯狀的地勢,增大了同一氣候帶內的氣候差異,加強了我國氣候的復雜多樣性。第三,高大的青藏高原,不僅形成獨特的高寒氣候,而且阻礙印度洋暖濕氣流伸入西北內陸,並且影響大氣環流,對東亞氣候和世界氣候都有著重要影響。
中國的自然災害
中國幅員遼闊,地理氣候條件復雜,自然災害種類多且發生頻繁,除現代火山活動導致的災害外,幾乎所有的自然災害,如水災、旱災、地震、台風、風雹、雪災、山體滑坡、泥石流、病蟲害、森林火災等,每年都有發生。自然災害表現出種類多、區域性特徵明顯、季節性和階段性特徵突出、災害共生性和伴生性顯著等特點。
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損失最嚴重的少數國家之一。一般年份,全國受災害影響的人口約2億人,其中因災死亡數千人,需轉移安置300多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4000多萬公頃,成災2000多萬公頃,倒塌房屋300萬間左右。隨著國民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生產規模擴大和社會財富的積累,災害損失有日益加重的趨勢。災害已成為制約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中國的自然災害呈現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等四大特點。

Ⅵ 我國地理位置的特點及其重要意義

1:緯度位置及優來越性:源我國領土南北跨緯度很廣,大部分位於中緯度地區,屬(北溫)帶,一小部分在 (熱帶) ,沒有(寒帶 ) 。氣候差異大,為發展( 多種農業經濟 )提供了有利條件。
2:海陸位置及優越性:(1)位於( 亞)洲的東部, (太平 )洋的西岸,使我國東部廣大地區( 在夏季風濕潤氣流的影響下, 降水 ) 豐富,有利(農業)生產;(2)海陸兼備,東部地區有利與( 海外各國友好往來 ) ;西部地區(深入亞歐大陸內部 ) ,使我國陸上交通能與(中亞、西亞、歐洲)各國直接往來,便於對外( 交往和合作 ) (3)沿海有許多優良的港灣,便於發展(海洋事業) 。

Ⅶ 在世界上,中國的地理位置有哪些優勢,有怎樣的意義

中國地處東亞,與14個國家接壤,與6個國家隔海相望,海岸線漫長;國土遼闊,地形復雜多變,資源豐富。這樣的中國,天然就很容易能成為世界強國。

這里,我就主要從地理歷史角度,來闡述我們地理位置的一大優勢:

歷史輪回,現在的中國正在實現我們的偉大復興,中日韓自貿區、東盟事務參與、絲綢之路……這是應對我們復雜的地理條件,所必須要做的事情,只有地區的穩定、團結,才能保證華夏民族、中國走的更遠。

Ⅷ 概述中國山地格局的地理意義是什麼

山脈構成了祖國大陸的骨架,我們一般把地形劃分為:山地、平原、高原、丘陵、版盆地五種類型權,而我國的山地、高原主要集中於西部,這就構成了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形大勢,其對我國的地理意義在於:

  1. 使得許多大河自西向東滾滾東流,聯系、溝通了東西交通;

2.產生了豐富的水能資源;

3.由於西高東低,導致我國的降水量是東多西少,來自於太平洋的暖濕氣流逐步被抬升,體現出了由東部沿海的森林向西部內陸荒漠的漸進過度。

Ⅸ 中國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意義

四大地理分區

北方區、南方區、西北區、青藏區,劃分較大,主要是按照自然界限劃分的,在經濟、旅遊地理處理上沒有太大意義。有的一省跨三區,跨兩區 。在行政上也沒有大意義,就是單單的 自然地理界線 (有的資料把中國地理分區分為三大自然區:東部季風區、西部乾旱半乾旱區、青藏高原區) 1、根據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點的不同,可以把我國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域,即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其中,秦嶺、淮河一線是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分界線。 2、我國的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在地形、氣候、河流流量和植被類型等方面均有明顯差異。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人們,在生產方式、生活習慣、文化傳統等方面也有很大差異。 我國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差異比較 比較項目 秦嶺—淮河以北(北方) 秦嶺—淮河以南(南方)

1月平均氣溫 低於0攝氏度 高於0攝氏度

年降水量 小於800mm 大於800mm

主要地形 平原為主 平原、盆地與高原、丘陵交錯

植被類型 溫帶落葉闊葉林、針闊混交林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河流流量 小(冬季結冰) 大(冬季不結冰)

耕作制度 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 一年兩熟或三熟

耕地類型 旱地 水田

糧食作物 小麥,玉米、大豆 水稻

傳統交通工具 馬車 船

傳統體育項目 滑雪、溜冰 賽龍舟、游泳

3、西北地區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為主。東部以草原、荒漠景觀為主;西部盆地中有大面積的沙漠分布;只有在盆地邊緣出現稀少的綠洲。這一切說明西北地區是一個以乾旱為主要自然特徵的地區(深居內陸,並有山嶺阻隔,海洋水汽很少輸送到這里)。 4、青藏地區因地勢高聳而成為一個獨特的地區,由「高」隨之而來的另一個顯著自然特徵是「寒」。青藏高原太陽能資源豐富,太陽輻射強,晴天多,日照時間長,由於空氣稀薄,氣溫低。有「日光城」之稱——拉薩市。 5、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都是我國主要的牧區。內蒙古主要是溫帶草原牧場;新疆主要是山地牧場;青海和西藏主要是高寒牧場。內蒙古的三河馬、三河牛,新疆的細毛羊,青藏的氂牛、藏綿羊、藏山羊和寧夏的灘羊都是著名的畜種。 6、除了畜牧業外,在西北地區人們利用河水和高山冰雪融水,發展灌溉農業。 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差異比較 以「乾旱」為主要自然特徵的西北地區 以「高寒」為主要自然特徵的青藏地區

高原盆地為主,風蝕作用顯著,多沙漠戈壁 雪峰連綿、冰川縱橫、大河源地

由東向西植被變化:草原—荒漠草原—荒漠(降水由東向西逐漸減少) 藏北高原波狀起狀,高原東部山高谷深

河流稀少,多內流河 湖泊星羅棋布

農田、村鎮、城市的分布多呈帶狀或點狀 農田、村鎮、城市多分布在海拔較低的河谷兩岸

7、四大地理區域分界線的影響因素 界線A:主導因素是季風, 界線B(秦嶺—淮河):大致與1月0℃等溫線、800mm等降水量線重合;主導因素是氣候, 界線C:主導因素是降水和地勢地形,是第一階梯和第二階梯的分界線(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