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詩中國地理好句好段
① 劉興詩爺爺講述中國地理有哪些景色
《劉興詩爺爺講述中國地理》對我國各個省、市、自治區的地理位置、人們的生活版狀況、旅遊景點和我權國近年來的各個特大工程作了一一的介紹。
尤其讓我感興趣的是地底蘊藏著未開發的寶藏,正等待著我們去探索、開發;天然風景的美麗,不但有雄巍的峨嵋,嫵媚的西湖,幽雅的雁盪,還有「秀麗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令人稱羨;其實中國是無地不美,到處皆景,從城市到鄉村,一山一水,一丘一壑,只要稍加修飾和培植,都可以成流連難舍的勝景,都有令人愛慕之美。
② 「中國地理」 摘抄
水 土 憂 思 錄
經過二十多年改革開放的努力,中國已經成功進入小康社會,告別了一窮二白的日子,我們沉浸在經濟發展的喜悅之中,但有多少人知道隨著經濟不斷發展,我國的環境問題也日益嚴重,而且在范圍上由早先的局部問題越來越變成了一個全國性問題? 早在1972年,聯合國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召開人類環境會議,大會的基調報告即《只有一個地球》,將全人類共同拯救地球生態系統問題提上了議事日程,而我們遠還沒意識到環境問題對我們的威脅。
我們正在熱烈地討論大西北開發戰略的時候,沙漠化的黃龍正以驚人的速度掠食著大西北,我們卻對此束手無策。君不見昆侖山北麓和天山南麓的中外聞名的絲綢之路已被黃沙吞沒了;一千多年前豐美無比的鄂爾多斯大草原不見了;曾經是中亞地區最大水域之一的羅布泊,在20 世紀還是一個大湖,現在已經可憐地乾涸了;新疆的博斯騰湖原為我國北方最大的吞吐淡水湖,但因水源枯竭,現在已逐漸變成了鹹水湖;鄱陽湖為我國最大的淡水湖,由於每年有2000多萬噸的泥沙流入,湖底逐年增高,面積已逐漸縮小;這幾年來,北方的地區已多次受到嚴重的「沙塵暴」的襲擊,損失慘重………。讓大家看看我搜集的有關數據:
1、我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可做耕地的並不多,有約三分之一的面積是沙漠、戈壁、冰川和石山,屬無法利用的土地。
2、降水分布不均,我國西北部地區,占國土面積45%的西北部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占國土面積55%的東南部降水則在400-1600毫米;耕地佔38%的長江及其以南地區占徑流量82%,而佔耕地40% 的黃河、淮河和海河三大流域,徑流量只佔6.6%。
3、草原嚴重退化,1982年統計,各種草地面積為55.5億畝。草場面積退化率70年 代為15%,80年代中期為30%;草原產草量80年代比60年代下降30-50%,有的下降達70%。
4、水土流失嚴重,水土流失面積約360萬平方公里,總耕地的三分之一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黃土高原總面積約54萬平方公里,流失面積達45萬平方公里,佔79% ;黃每年通過三門峽的泥沙量,解放初為13億噸,現在為16億噸。長江每年通過宜昌下泄的泥沙量已達6億噸。內河航運里程由於泥沙淤積,由60年代初的17.2萬公里減到10萬公里。由於水土流失,全國每年表土流失量達50億噸,相當於全國耕地每年剝去1厘米厚的肥土層;損失的氮、磷、鉀養分,相當於4000多萬噸 化肥。
5、土地沙漠化。目前沙化土地面積達33.4萬平方公里(不包括自然荒 漠),近一個世紀形成的約5.6萬平方公 里,佔16.7%;潛在沙化的約5.8萬平方公里,佔47.4%。
6、耕地資源減少,1957至1980年間,由於基本建設、農房建設等原因,共佔用耕地3333萬公頃,平均每年減少147萬公頃,相當於每年減少一個福建省的總耕地面積。23年間開荒增補2133萬公頃,凈減1200萬公頃。1978-1985年,耕地面積減少168.5萬公頃,平均每年減少24萬公頃,85年以後耕地面積加速減少,每年平均達30萬公頃。此外耕地退化嚴重,北方約有鹽鹼地1億畝,南方水田鹽鹼化面 積占水田總面積的20-40%;遭受工業污染的土地已超過800萬公頃。
7、水資源短缺。中國長江以北地區屬缺水地區,中國屬貧水國,人均佔有水資源約為270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居世界第84位。另一方面,水污染相當嚴重。全國1992年統計每年排污水量達366億噸,工業廢水234億噸,佔65%;預計到2000年, 污水排放量將達800億立方米,污染物質由1985年的9萬噸將增加到25萬噸。
8、森林面積減少。根據近20年的統計,全國國有森林面積減少了23.1%,森林蓄積量下降22%,可採伐蓄積量減少一半。……每年因毀林開荒、亂砍濫伐、基本建設、開采礦山等被侵 占的森林面積近50萬公頃。被稱為我國第二大林區的西南金沙江流域,由於30多年來過度砍伐、破壞以及森林自然災害,森林覆蓋率已由40%下降到14%,個別支流下降至9%。目前四川省森林覆蓋率在10%以下的縣有77個,在5%以下的有58個;雲南省華坪縣由於過度砍伐,忽視育林,已出現2萬多公頃光山禿嶺,毀林開荒導致省會昆明森林植被大面積消失,覆蓋率由解放初的50%下降到現在的24%。看了這些令人觸目驚心的數字,我們痛心疾首。
黃河,見證了傳統中國的生態衰落。文明均生長於大河流域,哪裡有水,文明就在那裡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中華先民繁衍生息的黃河流域,遠古時期原來是林木茂密,周代時,黃土高原的森林覆蓋率達到53%,水草豐富,氣候溫濕,土地肥沃。但歷經幾千年的農業開墾之後,隨著人口的增加,耕地的需求日益迫切, 森林被大量砍伐。植被破壞之後,直接的後果是水土流失。大雨沖走了土壤表面的肥力,使土地貧瘠; 大雨接著將泥沙沖進江河,使江河湖泊發生淤積。淤積了的江河在暴雨季節不能暢通,於是引起水災。水災毀壞更多的良田,終於成了今天的林木稀少,氣候乾燥,土地貧脊的現狀。於是該地域文明,開始衰落,發源於尼羅河的古埃及文明,發源於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均由於在母親河的上游濫砍濫伐森林、無休止的墾耕、過度放牧,使往昔的千里沃野淪為今日的貧瘠之地。兩大古老的文明均已湮沒在漫漫黃沙之中,黃河文明也不例外。大量的泥沙使得黃河河床日益升高,有些河段甚至高出地面, 成為懸河。黃河泛濫成為歷朝歷代頭痛的大事,黃河真正成為一條害河。而長江目前每年向東海輸入的泥沙已達5億噸,輸沙量相當於黃河的1/3,有人預言,長江將成為第而條黃河,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中國是一個生態過於脆弱的國度,中國實在是經不起嚴重破壞水土的折騰。這樣一個生態脆弱的國 土,正是傳統中國遺留下來的。盡管中國政府下了很大的決心搞環保,環保部門十分努力的工作,但總的環境狀況依然是:「局部有所控制,總體還在惡化,前景令人擔憂」 比較其他大國和發展中國家,中國對環境問題的觀點和態度表現得極為開明和積極。但是,各級政府的執行情況卻遠不是那麼理想,這是導致上述環境狀 況不斷惡化的根本原因。這個情況不獨對於環保如此,有許多法律、法規、政策、條令的實施都有打折扣的問題。令不行,禁不止,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 需要進一步問的是,地方領導為什麼會出現對環保法規執行不力的現象。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對環境破壞的危害認識不足、環境法制觀念不強。但在許多地方,在大多數情況下,並不是對環境污染的危害認識不足,也並不是不懂環境法規,而是知法 犯法,何以故?利益二字在作怪。他們往往只顧眼前利益(經濟短期行為),不顧長遠利益,只顧地方局部利益,不顧整體公共利益,只管經濟增長,不管環境污染,將生態惡化的後果轉嫁給社會和後代。比如在一些林業管理 部門艱難地用新植的小樹完全森林覆蓋率增長指標的同時,另一些單位卻組織砍伐 生態意義重大的原始森林以完成「創收」任務!這種令人困惑的「一手保護,另一 只手破壞」的宏觀「分工」格局正是我國生態與資源形勢在不斷治理中不斷惡化的原因。在我國的許多地方,搞的依然是「 先發展後環保,先污染後治理」。
我們早就應該反省了,我們當然應該想一想,曾經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是不是能夠在環境方面對世界和全人類有更大的貢獻?在現今工業化目標不變的情況下,究竟能否走出水土破壞的陰影?有綠色意識的各界人士實際上已經達成共識,一致認為決不能走發達國家工業化的老路,然而問題在於,新的有別於發達國家工業化老路的道路應如何走,現行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算得上是一條新路。所謂可持續發展,意思就是說,發展還是要發展,但別沒有後勁,從現在開始就要維護將來發展的可能性,不要殺雞取卵、竭澤而漁,別讓我們的後代沒有發展的可能性。關注環境,大力恢復我國的生態穩定,綠色中國的道路,需要我們起步探索。作為一名中學生,我大聲呼籲:讓我們共同關注環境,保護好水土,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漫談地球 一、 地球的宇宙環境 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是指以地球為中心的宇宙環境,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理解。宏觀層面上是指地球在天體系統中所處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總星系;微觀層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陽系中所處的位置。在無限的宇宙空間中,地球只不過是滄海之一粟,它處在永不止息的運動中。 二、 地球的特點 1、 自身構成特點 (1) 內部構造:地球的內部結構可以分為三層:地殼、地幔和地核。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大量氣體聚集在地球周圍,形成包層,這就是地球大氣層。 (2) 運動周期:地球就像一隻陀螺,沿著自轉軸自西向東不停地旋轉著。她的自轉周期為23小時56分4秒,約等於24小時。 同時,地球還圍繞太陽公轉,她的公轉軌道是橢圓形,軌道的半長徑達到149,597,870公里。 公轉一周要365.25天,為一年。 2、 普通性與特殊性 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在太陽系九大行星中,從質量、體積、運動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員,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級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為太陽系中特殊的一員。 (1) 普通性 地球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地球在太陽系中並不居顯著的地位,但由於人類定居和生活在地球上,因此對它不得不尋求深入的了解。 它是行星地球, 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順序,地球是第3個行星,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是1.496億千米,這個距離叫做一個天文單位。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地球的質量、體積、平均密度和公轉、自轉運動,與其它行星相比,尤其與類地行星相比,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按八大行星離太陽的距離來說,地球處於第三位;按質量和體積比較,地球都處於第五位。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速度,在八大行星中,既不是最快,也不是最慢,其平均密度與其它類地行星也差不多所以,從這些方面看,地球確是一顆普通行星。 (2) 特殊性 自身條件:地球只是一顆普通的行星。但由於地球在太陽系中是唯一具有水圈和生物圈的行星,其大氣圈也是獨特的。它具備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充足的水分,恰到好處的大氣厚度和大氣成份,適宜的太陽光照和溫度范圍等,在地球上產生了目前所知道的唯一的高級智慧生命——人類。從這種意義上說,地球是宇宙中一顆特殊的行星。 外部環境: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看,主要有以下兩個有利條件:(1)太陽在過去50億年中沒有明顯的變化,並還將保持這種狀態達50億年之久,這就使地球有穩定的光照條件,生命從低級向高級的演化沒有被中斷。(2)太陽系的各大行星和大多數小行星都以近似圓形的軌道圍繞太陽運動,不僅公轉方向一致,而且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幾乎在同一平面上,所以它們各行其道,互不幹擾,使地球處於一種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之中。 三、 地球是我們人類生存的家園 它是美麗的。我們要愛護她,保護她。
③ 中國地理的順口溜
91、中國領土范圍
西起帕米爾高原,東止太平洋西岸;
北連蒙古大戈壁,南海之南赤道邊。
面積九百六十萬,世界列位居第三。
92、中國領土四極①
東極:黑熊島上烏蘇鎮,
北極:黑龍江心主航道,
西極:蔥嶺中峰號屋脊,
南極:曾母暗沙南群島②。
①以東極為起點,逆時針方向記憶。
②南群島,南沙群島。
93、中國疆界
海疆一萬有八千,遼冀魯蘇自北連。
浙閩粵桂成一線。陸界二萬二千里,
滇藏新隴比鄰居,內蒙黑吉緊相依。
94、中國行政區劃
東北三省緯度高,自北向南黑吉遼。
華北山西和內蒙,京津兩市河北抱。
華東七省有滬市,三江魯皖閩台島①。
中南五省又一區,海南粵桂湘鄂豫。
西南三省加一區,雲貴川藏是高地。
西北兩區和三省,陝甘青寧新疆區。
①三江,指江蘇,浙江和江西。
95、全國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①
兩湖兩廣兩河山②,五江雲貴福吉安③;
四西二寧青甘陝④,還有內台北上天⑤。
①該篇為周恩來總理所作,題目是編者加的。注意在記憶時還應補上海南省。
②本句指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河南、河北、山東、山西、。
③本句指江蘇、江西、浙江,黑龍江、新疆、(諧音)、雲南、貴州、福建、吉林、安徽。
④本句指四川、西藏、寧夏、遼寧、青海、甘肅、陝西。
⑤本句指內蒙、台灣、北京、上海、天津。
96、我國省、自治區、直轄市相鄰關系①
青甘新藏川,桂粵湘黔滇;
皖浙蘇魯豫,鄂贛接西南:
內冀遼吉黑,寧陝晉相連;
還有京津滬,福建和台灣。
①本歌訣先確定青、桂、皖、內蒙古四點,然後與其相鄰省區按從正東開始,逆時針旋轉的順序排列。另外,記住京、津、滬、閩、台的位置就行了。
97、省區的簡稱①
春秋有魯晉,分界一重山。
山東魯國地,山西晉國田。
冀州位河北,蜀郡在四川。
湖南有湘水,甘肅有隴山。
①省區的簡稱多為古國、古城、山河的名稱 98、我國人口和民族
人口世最多,十三億突破;
計劃生育是,我國基本策。
民族五十六,平等團結歌;
少數民族中,百萬十五個。
華僑港澳胞,廣東福建多;
世界各地有,心心懷祖國。
99、我國地勢
西高東部低,地勢呈階梯;
階梯分有三:青藏高原一,
大太巫雪山,東三西二級。
海風入內陸,東流河源西。
100、我國地形
地形五大種,分布交錯綜;
山地高平原,盆地和丘陵。
西部多山地,山盆兩相間。
山有世界最,盆高世界奇。
中部高原多,南北連一體。
東部平原廣,線丘分界域。
101、我國主要山脈
主要山脈攏,三大撇與橫。
東西三大橫,天陰山北聳;
昆侖山秦嶺,南邊是南嶺,
三撇西首稱,大太巫雪峰;
長白武夷中,台灣山脈東。
賀蘭橫斷縱,祁阿屬捺形;
喜橫相連接,弧形山系成。
喜馬拉雅山,基本屬西東;
珠穆朗瑪屬。世界第一峰。
①本節選自王成功主編的《最新中學歷史地理快速記憶》。
102、我國四大高原特徵
(1)青藏高原
巍巍蒼蒼,冰峰千丈,
百里懸河;山川相間,
遠看是山,近看是川。
(2)蒙古高原
坦盪盪,平沙無際;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黃羊成幫。
(3)黃土高原
禿山黃丘,川梁相間;
溝谷縱橫,地表破殘;
黃土深厚,世界罕見。
(4)雲貴高原
窪地羅列,山川相間;
溶岩地表,結構奇巧。
103、我國四大盆地
四川盆地述,周圍高山矗;
成都平原闊,一把扇斜鋪。
西北盆地三:塔准柴達木,
沙漠成大片,綠州均分布。
104、我國三大平原
我國平原三,東北首堪贊,
「沃野千里」平,稍高在中間;
華北第二川,開闊又平坦;
長江中下游,「水鄉」河湖繁。
105、我國南北溫差
領土面積廣,南北跨度大;
冬季溫差顯,北棉南穿夾;
夏季普高溫,南北差不大;
青藏東秦淮,零度等溫劃。
最寒在一月,高溫七月夏。
106、我國降水和干濕地區
夏季多雨天,春季易乾旱;
東南至兩北,降水呈遞減。
年降水量變,南小西北顯;
八百等降線,秦淮藏東南①。
干濕地區言,降水蒸發聯;
濕潤八百南,二百西乾旱;
半濕與半干,四百分界線;
長白小興安②,亦屬濕潤焉。
①秦淮藏東南,秦嶺一淮河至西藏東南邊緣一線。
②長白小興安,長白山、小興安嶺地區。
107、大陸風向與溫度、濕度的關系
東風多濕西風干,南風吹暖北風寒;
東南風吹濕多溫,西北風來干又寒。
108、我國四季氣候特點
(1)春季
風和日暖,少雨天干;
飛沙揚塵,氣象萬千。
(2)夏季
烈日當頭,風雲多變;
高溫重濕,陰雨連綿。
(3)秋季
秋風送爽,天高雲淡;
雨過天涼,霜霧多見。
(4)冬季
朔風怒號,萬里雪飄;
寒海滾滾,地凍堅牢。
109、我國氣候主要特徵
大陸季風強,影響區域廣;
年際變化大,雨熱同期旺。
第二特徵有,復雜又多樣。
地形千百態,氣候受影響。
110、災難性天氣對農業的影響
春季最害倒春寒,各種秧苗難保全。
北方春旱難播種,南方伏旱摘秧難。
夏季台風多成災,房倒屋塌糧減產。
若遇寒潮霜凍早,莊稼未熟已枯乾。
111、我國主要河流①
河流眾多豐水量,水能巨大世界響。
外流江河分三路,大多東入太平洋。
黃河含沙世界首,綜合治理日加強;
華北海河短而廣,五大水系扇形張;
淮河皖蘇流域廣,東入黃海南入江。
亞洲第一長江長,「黃金水道」多河港;
東北邊境黑龍江,支流松花江通航;
華南珠江大流量,主幹西江船來往;
橫斷山區巨能藏,最大河流瀾滄江。
西藏雅魯藏布江,水豐南入印度洋。
京杭運河南通航,世界人工河最長。
西北額爾齊斯河,唯一注入北冰洋。
此外閩江與錢塘,位於福建和浙江
112、我國河流的一般特徵
河流主特徵,眾多水量豐;
水能蘊藏大,世界第一稱;
內外流域分,大陰賀祁東。
水文變化南北同,枯水期為春與冬。
夏秋兩季是汛期,天氣多雨需防洪。
南水常流北水凍,北水渾濁南水清。
西北河流多內陸,斷流季節是春冬。
113、長江概況
滔滔入東海,涓涓青藏源;
全長六千三,流域百八萬;
亞洲第一河,世界位居三。
上中下游分,宜昌湖口斷。
十大政區過,青蜀藏與滇;
中游鄂湘贛,下游蘇滬皖,
金沙經橫斷①,虎跳峽雲南;
上游落差大,龔嘴站四川;
瞿巫西三峽②,電站正在建。
葛洲壩樞紐,長江水橫攔。
中游江面寬,「九曲回腸」彎;
洞庭鄱陽湖,沅湘漢江贛;
支流南北布,汛期易排險。
下游闊又深,江口與海連。
自古航運重,「黃金水道」贊。
①金沙,金沙江。橫斷,橫斷山區。
②瞿巫西三峽,指瞿塘峽、巫峽、西陵峽。
114、黃河概況
源於巴顏喀拉山,東流注入渤海灣;
流經青蜀隴和寧,內蒙晉陝豫東山①。
第二長河五千五,河口孟津分段三;
上游一二階梯過,龍羊青銅峽水電;
中遊河水多泥沙,支流汾渭三門峽;
下游「懸河」遇洪險,引黃淤灌措施佳。
①東山,山東省的倒稱。
115、黃河治理辦法
自古黃河稱三「善」,善淤善決善搬遷。
如果要把黃河治,三遊方法不一般;
上修水庫調水量,中保水土是關鍵
下游固堤分洪流,淤灌也能奪高產。
116、東北三省
(1)地理概況
東北三大省,黑吉遼簡稱。
黑北漠河鎮,「極村」「不夜城」。
地形之特徵,外山平原中。
大小興安嶺,西北「人字形。
東部長白山,天池綺麗景。
東北大平原,松遼三組成①。
肥厚耕地闊,「沃野千里」平。
(2)氣候與農業
氣候之特徵,冬長又寒冷;
河冰堅且厚,航運半年通。
積雪和凍土,水豐好墒情。
夏季短且暖,七八月為盛。
農作物玉米,大豆最著名;
春小麥甜菜,蘋果產遼東。
一年一熟主,農業基地重。
(3)自然資源
木材基地重,長白興安嶺;
紅松木優質,落葉松有名。
貂皮鹿茸參,東北「三寶」稱。
東北之水庫,最大松花湖。
河流流量大,水能亦豐富;
白山水電站,豐滿須記住。
本區礦產多種,石油煤鐵為重。
遼河吉林油田,最重須記大慶;
鞍山本溪鐵礦,阜雞鶴煤著名②;
露天採煤撫順,礦產綜合利用。
(4)城市、工業、交通
東北三大省,工業類型重。
哈爾濱機電,長春「汽車城」;
沈陽屬機械,鞍鋼最著名。
鐵路稠密網,骨架「丁」字形;
哈爾濱沈陽,南北樞紐重。
大連不凍港,航線八方通。
①松遼,松遼平原。三,三江平原。
②阜,阜新。雞,雞西。鶴,鶴崗
117、黃河中下游五省二市
(1)地理概況
黃河中下游,文明發祥地;
陝晉豫和魯,京津二市冀。
地形之特徵,太行分東西:
平原丘陵東,西高原山地,
高原黃土厚,廣布世第一;
秦嶺大斷崖,西嶽華山立。
華北平原闊,黃海淮沖積;
半島丘陵廣,東岳泰山屹。
(2)氣候與農業
位居暖溫帶,農業生產利。
夏季長高溫,棉花豫魯冀;
渭原和汾谷,①二地棉區亦。
糧食冬小麥,高梁谷玉米;
陝南亞熱帶,水稻種植宜。
春季和初夏,乾旱是問題;
農業需灌溉,節用要合理。
(3)礦產和工業
本區煤礦贊,山西首先談:
大同與陽泉,太原並西山;
平朔露天礦,神府正興建。
開灤位河北,河南平頂山;
棗庄兗州魯,京西亦堪贊。
油田亦重要,南陽在河南;
勝利山東省,中原豫魯兼;
華北分兩片,任丘大港焉。
靠近產棉區,棉紡工業繁:
京津和青島,石鄭洛西咸②。
(4)城市和交通
鐵路通全國,北京中心站;
京包哈滬廣,四大主幹線;
石太德膠濟,隴海同蒲連;
山西煤外走,大秦運輸繁。
首都北京位,永定沖積扇③;
文化享盛名,工業高精尖。
天津直轄市,港津塘新三;
海鹽化工重,引灤入津贊。
西安開封洛,古都添新顏。
①渭原,渭河平原。汾谷,汾河谷地。
②石鄭洛西咸,石家莊、鄭州、洛陽、西安和咸陽。
③永定,永定河。
118、長江中下游六省一市
(1)地理概況
長江中下游,秦淮南嶺間。
六省一市記,湘鄂贛和皖,
江蘇浙江滬,沿江多平原;
河汊縱橫錯,湖盪星羅繁。
江口崇明島,第三大島焉。
丘陵和山地,廣布長江南;
江南丘嶺著,井廬黃衡山①。
淮河綜合治,災域產糧棉。
(2)氣候與農業等
氣候亞熱帶,溫潤地區屬;
冬溫零度上,一年二、三熟。
梅雨春夏間,伏旱七月八。
紅壤宜茶園,油茶和杉木。
平原面積闊,河網又密布;
水田種水稻,小麥亦兼顧。
棉花與油菜,太湖「絲綢府」。
淡水魚產區,湖北和江蘇。
(3)礦產
礦產有多種,有色金屬豐:
大冶與銅陵,德興盛產銅;
大余錫礦山,鎢銻各聞名;
兩淮徐州煤②,鄂磷湖南錳;
馬鞍山大冶,武馬鐵礦供③。
(4)工業、交通和城市
長江三角洲,工業區最重;
滬寧蘇無常④,南通工業城;
秦山核電站,蘇綉杭錦名。
中游分三區,鄂西武湘中⑤。
「黃金水道」贊,長江幹流稱;
支流湘贛漢,運河南北通。
鐵路交通網,干線須記清。
東西有三條;漢丹和海隴⑥;
上海至貴陽,杭株樞紐中。
京滬廣焦柳⑦,南北干線縱。
江蘇連雲港,寧波浙江省。
南京金陵寧,歷史稱名城;
革命烈士墓,紫金中山陵。
武漢鄂省府,鋼鐵享盛名;
鐵路樞紐地,「九省通衢」稱。
上海長江口,全國最大城;
陸海江航運,交通工業重。
蘇州園林美,杭州山水勝。
①井廬黃衡山,井岡山、廬山、黃山、衡山。
②兩淮,淮南和淮北。
③武馬,武漢和馬鞍山鋼鐵工業。
④蘇無常,蘇州、無錫和常州。
⑤武,武漢。
⑥海隴,隴海線的倒稱。
⑦京滬廣,京滬線和京廣線
119、南部沿海地區
(1)地理概況
南部沿海省,閩台粵和瓊;
壯族自治區,廣西府南寧。
曾母暗沙島,南疆為國境,
香港和澳門,世紀末還中。
地形丘陵山,陵低分布廣;
武雲五和台①,東北西南向。
越都萌騎庾②,南嶺分水忙。
平原台灣西,三角洲珠江。
桂林甲天下,山水好風光。
南島交通重③,資源在海洋。
(2)氣候與河流
高溫多雨地,台風常侵襲;
雨多流量大,河流長汛期。
珠閩兩水系,珠江分三友;
東江新豐江,大化水電「西」④。
3)物產
主要農作物,水稻多兩熟。
「基塘」三角洲,甘蔗最突出。
水果種類多,荔枝名最著;
香蕉和柑橘,菠蘿三大屬。
(4)台灣
大陸之東南,台灣稱寶島。
日月潭景美,雨極火燒寮。
濁水溪最長,玉山峰最高。
山地樟腦著,平原種水稻;
「水果之鄉」稱,菠蘿和香蕉。
金銅煤石油,礦產最富饒。
台北最大城,基隆高雄港。
居民兩千萬,我骨肉同胞;
兩岸盼統一,分裂不能搞。(5)海南島
第二島海南,五指山最高;
作物屬熱帶,經濟是橡膠。
石油天然氣,鐵礦品位高。
海口為省會,經濟特區搞。
旅遊避寒地,三亞遊客招
④ 劉興詩爺爺,講述中國地理讀後感。
亞洲東方有一個文明古國,背靠帕米爾,聳起高高的世界屋脊,面對太平洋,伸展著萬裏海疆,物產豐富,地勢寬廣,五十六個民族生活在一起,團結友愛喜洋洋。她的名字叫中國,是我最親最愛的地方。這是《劉興詩爺爺講述中國地理》告訴我的。我知道了:
為什麼中國是個文明古國?因為這兒有幾千年的古老文明,是有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早就名聲遠揚。古希臘、古羅馬學者懷著敬仰的心情寫給後人,在世界和亞細亞的東部,有一個廣大富饒的國家,平和度日,不擾鄰國,是人間的一片樂土。
我們的祖國到底有多大呢?她有960萬平方公里,大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15,亞洲的1/4,只比俄羅斯和加拿大小一點,是世界第三。為了更好的管理,所以劃分了很多地區。總共有4個直轄市,22個省,5個自治區,2個特別行政區。還有尚未統一的台灣省。
《劉興詩爺爺講述中國地理》對我國各個省、市、自治區的地理位置、人們的生活狀況、旅遊景點和我國近年來的各個特大工程作了一一的介紹。
尤其讓我感興趣的是地底蘊藏著未開發的寶藏,正等待著我們去探索、開發;天然風景的美麗,不但有雄巍的峨嵋,嫵媚的西湖,幽雅的雁盪,還有「秀麗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令人稱羨;其實中國是無地不美,到處皆景,從城市到鄉村,一山一水,一丘一壑,只要稍加修飾和培植,都可以成流連難舍的勝景,都有令人愛慕之美。
看完《劉興詩爺爺講述中國地理》,我非常的想到祖國的每一個地方去看看,不過我知道,這要等到將來才可以實現。為了這個夢想,我會努力的!
⑤ 地理中國的摘錄
對於「天府」這個概念,有些含義是我們知道的,並能意識到;有些是知道但意識不到,經過分析,是可以浮現出來的。推而廣之,就我們頭腦中的知識而言,我們知道的比意識到的多得多。沒意識到的更深刻,因為它可能反映了我們所屬文化的一些深層次東西。
人們把「天府」與「物華天寶、安居樂業」聯系起來。叫做 「天府」的地方應該自然條件優越,物產豐富。這些都是我們能意識到的。
還有一些雖然不是常識,但是只要查找一些書籍辭典也能掌握,這也不是我所說的我們意識不到的那部分「天府」的含義。比如:一般人都以為「天府之國」是專指四川盆地的成都平原,其實不然。在歷史上,所謂「天府之國」或「天府」這樣的稱號,在中國的版圖上曾經賦予至少7個地方。比如:最早是西安所在的關中盆地,被稱為「天府之國」;而後太原所在的汾河盆地被稱為「天府之國」;太湖平原在唐以後被稱為「天府之國」;北京所處的河北北部也曾戴上「天府」的桂冠。宋以後,福建的福州地區所在地閩中丘陵地區亦獲得了「天府」的稱號。清以後,滿族人的發祥龍興之地沈陽地區也被賦予了「天府」的稱號。
如果你仔細研究一下這些歷史上的天府,就會發現天府並不僅僅是「自然條件優越,物產豐富」的富饒之地,那些大平原,譬如東北大平原、華北大平原、長江中下游的諸多大平原雖然都是沃野糧倉,但我們的先人並不把這些地方稱之為「天府」。
為什麼我們的祖先不把「天府」的稱號送給這些大平原?回答這個問題,就開始接觸到了「天府」這個概念中難以被清晰地意識到的那部分含義。
認真分析,你會發現天府原來是中國人心裡的秘密它隱含了中國人關於風水的理念,是中國人集體潛意識的一部分。
北京大學的俞孔堅教授把天府看作是中國人關於風水寶地的放大版。中國人的風水寶地是這樣一種模式:依山面水,俯臨平原,左右護山懷抱,眼前朝山、案山拱揖相迎。簡單地說,中國人的所謂風水寶地,不是一馬平川的大平原,也不是凸起的高地,而是三面圍合的山間盆地。
而且據俞先生分析,中國人風水這種模式的形成,深受「關中盆地」地形的影響,因為我們漢民族的文化成型期周、秦、漢、唐的核心區就在關中盆地。而更有意思的是「關中盆地」又是最早被稱為「天府」的地方。《史記·蘇秦列傳》載,蘇秦游說秦惠王時說:「秦四塞之國,被山帶渭,東有關河,西有漢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馬,此天府也。」 這是「天府」這個概念的濫觴。
為什麼中國人喜歡將這種三面圍合、一面開闊的地方作為理想的居住之地?主要原因還是認為這樣的環境有安全感。三面環山,一面開闊,就意味著三面已經有山作為屏障來拱衛,只有一面臨敵,這對於防守而言,的確是一種理想的地形。將這種觀念擴展,將這種地形擴大,風水就變成了天府。
說到這里,我們又引出了「天府」的又一個很重要的含義:天府是安全之地。
關中盆地、四川盆地之所以被稱之為天府,很重要的是先人認識到這里是安全的。
像華北大平原、長江中下游的諸多大平原和東北大平原,古時候往往是群雄逐鹿之地,不是天府。
如果我們找來一張地勢圖察看,我們就會發現古時候被稱為天府的7個地方都不是大平原,都有山可依傍。
安全不僅僅是指能承受攻擊,抵抗入侵。安全也有無危險,安然、安定、安詳之意。
更深層的安全,是糧食或食品的安全。一切榮華富貴,一切高樓大廈,一切現代化的工業產品,皆可舍棄,唯獨吃的,不可舍棄。所以說「無糧不穩」,一個沒有天府的國家,是不穩的。
如果我們對「天府」這個詞,進行一番詞源探索,或許更能幫助我們尋找出天府的隱含之義。
「天」,會意字。一個人頭上頂著一片東西天空,引申義為天然而非人工。
「府」,形聲字。從廣,表示與房屋有關,付聲。廣既然表意,府的含義應在廣中。「廣」,原讀yǎn ,甲骨文和金文的寫法很像房牆和屋頂,其含義是依山崖建造的房屋。引申義:寬大的房屋。《說文》段玉裁註:無四壁而上有大覆蓋,其所通者宏遠矣,是曰廣。
天府,意為天然的府庫。從詞源來看,所謂天府者,天地似屋也。
安全的「安」字,是一個會意字。「女」在屋宇下,就意味著安全無危險。天地似屋,首先給人的就是安全感。從這個角度,也驗證了天府是給人以安全感的地方。
天府,天地似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天府雖是天然府庫,但並不排斥人的作為。人的作為只是彌補天的不盡人意處。比如氣候變化導致的旱澇之災。但人的作為並不想控制天。比如最早的天府關中盆地,如果沒有人的作為,也難以成為豐衣足食、生活無憂之地。早在戰國時期在關中修建的鄭國渠,就是選取涇河流經的地勢高亢處,開渠引水,通過網狀的渠道系統,讓部分涇河水自流灌溉關中大地的。
成都平原在都江堰未修之前,還不是天府。都江堰建成之後,《華陽國志》卷三《蜀志》稱成都平原「沃野千里,號為陸海,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故記曰水旱從人,不知飢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
鄭國渠、都江堰都是讓河水自由地流淌,澆灌田地似乎是河水在流淌之時順便而為。而現在建在涇河和岷江之上的一座座水電站是強迫河水進入它們的囊中。
天府還是以天為主。它主要的產品是糧食、瓜果菜蔬及其他農副產品。今日太湖平原、閩中一帶這些昔日的天府及珠江三角洲一帶已經工廠林立,成為了世界的加工廠,還能稱它們為天府嗎?
天府,天地似屋。意為我們的先人把大地當席,以天空為屋頂,天地之間皆是我家也。但是今天,那些為了所謂的財富和發達,為了所謂的經濟高速增長,為了少數人當官或者成為億萬富翁的美夢,不惜把藍天染黑,把空氣變濁;那些向藍盈盈的河水、湖水中排放廢水、污水,讓水中的魚蝦絕跡;那些用黑水、化學水、重金屬含量很高的水,澆灌萬頃良田,把土地也污染了的地方,即使過去號為天府,今天它們還能保持天府的桂冠嗎?
天府最深層的含義是追求一種天人合一的生活,這是一種東方的智慧,不同於西方征服自然的思路。天府的深層含義是簡單的生活,內心的愉悅。
昔日的東方天府,今日變成了西方的工廠,「桃花源」成了「專業鎮」發達了,富裕了,但代價呢?
今天我們的版圖上還有多少地方能夠讓我們以「天地為屋」呢?
⑥ 劉興詩爺爺給孩子講中國地理好詞好句
由星級爺爺給孩子講中國弟弟好書好句,應該他們都聽得見他老年人講的更仔細更好。
⑦ 讓孩子著迷的中國地理好詞好句
、我國領土四端:頭上頂著黑龍江,腳踩曾母暗沙島,嘴喝兩江匯合水,帕米爾上擺擺尾。 2、中國十四鄰國名稱:東朝鮮、北蒙古,東北、西北俄羅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不丹,南部還有緬老越。 3、中國的行政區劃:兩湖兩廣兩河山,四市四江福吉安,雲貴川蒙青陝甘,新藏兩寧加海南,港澳是我好河山,台歸之日盼團圓。 4、香港特別行政區:珠江口東是香港,素稱明珠和天堂。新界九龍香港島,發展經濟各有長。進口原料搞生產,電子鍾表和服裝,銀行如林船如梭,金融中心自由港。九七回歸更發展,一國兩制好主張。
⑧ 講給孩子的中國地理好詞好句好段,幫幫忙,好人一生平安
杭州西湖: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
山東泰山: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安徽黃山: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徐霞客)
江西廬山: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望廬山瀑布》)
江西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看山總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題西林壁》)
廣西桂林:桂林山水甲天下。【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玩賞過水平如鏡的西湖,卻從沒看見過灕江這樣的水。灕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灕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灕江的水真綠啊,綠得彷彿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船槳激起的微波擴散出一道道水紋,才讓你感覺到船在前進,岸在後移。】【我攀登過峰巒雄偉的泰山,游覽過紅葉似火的香山,卻從沒看見過桂林這一帶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萬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色彩明麗,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險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到下來。】
廣東丹霞山:色如渥丹,燦若明霞。
⑨ 講給孩子的中國地理好詞好句
1、我國領土四端:頭上頂著黑龍江,腳踩曾母暗沙島,嘴喝兩江匯合水,帕米爾上擺擺尾。版
2、中權國十四鄰國名稱:東朝鮮、北蒙古,東北、西北俄羅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不丹,南部還有緬老越。
3、中國的行政區劃:兩湖兩廣兩河山,四市四江福吉安,雲貴川蒙青陝甘,新藏兩寧加海南,港澳是我好河山,台歸之日盼團圓。
4、香港特別行政區:珠江口東是香港,素稱明珠和天堂。新界九龍香港島,發展經濟各有長。進口原料搞生產,電子鍾表和服裝,銀行如林船如梭,金融中心自由港。九七回歸更發展,一國兩制好主張。
⑩ 《讓孩孑著迷的中國地理》摘抄
北京市
80年前來,一個叫賈蘭坡的年青人源,在北京周口店的龍骨山上,跟一群人一起考古。挖骨頭,挖人骨頭,挖原始人骨頭。挖了好幾年,沒什麼大收獲,也就挖著一些野獸骨頭,還不是很完整。
後來這一群人不打算挖了,開始撤,撤到最後,剩賈蘭坡一個人,吭哧吭哧還在挖。
突然有一天,好運氣來啦,賈蘭坡接連挖出三個完整頭蓋骨,古代猿人的,好幾十萬年前的古代猿人。
這個超級厲害,幾十萬年前的完整頭蓋骨化石,能保存下來得多不容易,全世界少見。這種頭蓋骨對科學研究非常有價值,人從哪來的,怎麼進化的,這些頭蓋骨能幫著說明白。所以,北京挖出來這3個頭蓋骨,全世界轟動,都叫它北京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