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中國服飾文化與地理文化

中國服飾文化與地理文化

發布時間: 2021-02-14 06:18:01

1. 中國服飾文化的介紹

中國服飾如同中國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滲透及影響而生成的。漢唐以來,尤其是近代以後,大量吸納與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來文化的優秀結晶,才得以演化成整體的所謂中國以漢族為主體的服飾文化。

2. 中國傳統服飾歷史文化悠久,具體的來歷和特色是什麼

【由來】漢服,又稱漢衣冠,中國漢族的傳統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約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 (公元17世紀中葉)這四千多年中,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歷代漢人王朝推崇周禮、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變的禮儀衣冠體系。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漢服已具基本形式,歷經周朝禮法的繼承,到了漢朝形成完善的衣冠體系並普及至民眾,還通過儒教和中華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漢人、漢服、漢語、漢俗由此得名。日本、朝鮮、越南均曾頒布法律效仿漢衣冠制度。
【特點】交領、右衽、系帶
【作用】漢服是漢民族傳承四千多年的傳統民族服裝,是四書五經中的冠服系統,以儒教聖經《詩經》、《尚書》、《周禮》、《禮記》、《易經》、《春秋》、大唐《開元禮》、二十四史輿服志和其他經史子集為基礎繼承下來的禮儀文化的必要組成。漢服體系展現了華夏文明的等級文化、親屬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輕庶、重長輕幼以及儒家的仁義思想。在中國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飾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別貴賤的作用,為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嘉禮的禮服。除去國家大事的禮儀,普通漢人的家禮包括冠婚喪祭四禮。四書五經對漢服禮服有詳細的描述。

一、漢服的由來

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

在未有考古實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漢服最早的出現應該是殷商時期。

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就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後又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殷商以後,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時,服飾制度逐漸形成。周代後期,由於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特別是百家學說對服飾的完善有著一定的影響,諸侯國間的衣冠服飾及風俗習慣上都開始有著明顯的不同。並創造深衣。冠服制被納入了「禮治」的范圍,成了禮儀的表現形式,從此中國的衣冠服制更加詳備。客觀上的漢族人某些歷史階段的民族服裝例如漢化旗裝/旗袍/馬褂等絕對不可以被稱作「漢服」,因為它們與真正的漢服沒有正常的演變銜接過程。

二、漢服的五大基本特點

(1)歷史性

雖然剃發易服的暴力強制已經消失,漢服趨向於復興,但已不可能成為常服。因為,為了減少交流阻力,落後民族習慣於按發達民族的習慣改變外貌。

(2)傳承性

傳承性即漢服歷史具有傳承性。在這漫長的時間中,漢服歷史的發展一直遵循著代代相傳,世世相襲的特點,這體現了漢服歷史發展的傳承性。

(3)多樣性與同一性

多樣性與同一性是指漢服款式的多樣性與漢服型制(或樣式)的同一性。作為一個擁有千年歷史的事物,漢服從來就不是一種款式,「上衣下裳」,「深衣」,「襦裙」等豐富多彩的款式體現了作為一種悠久的民族服飾應有的多樣性。雖然漢服歷來款式豐富,但漢服的基本形制(或樣式)「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的特點卻是千古未便的,這就是漢服的同一性。同一性與多樣性的統一是漢服的一大特色。

(4)完備性

完備性是指漢服自身內部體系的完備性。經過千年的發展,漢服已經是一種成熟的服飾了,它不但內部種類豐富,工藝考究,而且漢服的配飾也非常繁多而豐富。

(5)相融性

相融性是指漢服與傳統文化的相融性,漢服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經被視為正宗傳統文化的象徵了,而且漢服本身就處處體現著傳統文化,漢服與傳統文化是和諧的一家。

三、漢服的作用:
漢服是服裝,還是漢族文化的體現

3. 中國傳統服飾的藝術特色和文化內含是什麼

二、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三大內涵

服飾是構成一個民族的外部特徵,故而不同民族的服飾所反映的文化特徵也各有差異。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歷經數千年的光輝發展歷程,其內涵是極其豐富多彩的。但從宏觀上而言,最有代表性的是其所呈現出的「和諧統一性」文化、「標示突出性」文化和「種類多樣性」文化三大內涵。

和諧統一文化是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精髓。縱觀中國幾千年的服飾發展史,和諧協調與規矩統一是其文化的真諦。自中國服飾誕生以來,一直在遵循著物理取暖與審美表現、標識顯示與象徵表達、個性突出與喜慶吉祥的統一,最大限度地達到服飾與自然、服飾與社會、服飾與人的和諧、協調。情景交融、意象統一的美是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最珍貴的品質。

標示突出文化是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最基本的元素。這一元素主要表現在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實踐中所產生對服飾意念表達中的等級尊卑標示、行業職業標示、行為道德標示以及年齡結構性別的標示上。從原始部落頭領與狩獵功臣服飾的標示到封建帝王的官服表示,從文官武官的標示到現代軍裝、職業裝的標示,從官府制度中常服的禮制到今天的便服,晚禮服等,都彰顯了其標示突出的文化內涵。標識顯示不單單是一種「制度」(法制)的要求,更將其作為一種社會道德的規范。這種將服飾標識功能的意念推到了一種登峰造極地步的文化,也大大推進了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發展。可以斷言,如果沒有數千年階級社會冠服制度的保障,「衣冠王國」的殊榮是不可能獲得的。

種類多樣性文化是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又一特徵。從縱向上看,中國歷代服飾文化均有較大的差異。就以中國近三千年以階級社會為形態的服飾「制度形態」演變的軌跡而言,周禮和漢服不同;唐制與清制差別也大,基本上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服飾制度,都有其特定的禮儀要求。從橫向上看,由於中國地大域廣,民族眾多,其對服飾款式的追求上、對服飾色彩的忌諱上、對服飾材料應用的技術水平上,以及對服飾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和不同場所的意象表達上,都有很大的差異,有時還反映出極大的對立。這種多樣性既反映了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豐富多彩,又反映了與其他國家的不同特徵。

4. 如何研究中國服飾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

我國地域遼闊,地形地貌復雜,民族眾多。由於地理環境的巨大差異,生活在各自不內同環境中的各族人民容,身著各式各樣的、絢麗多彩的民族服飾,無不體現著所處的地理環境特色和民族風情。總體可以概括為北邊長南邊短,北邊寬南邊窄,北邊厚南邊薄,其中我國較為典型地區為東北地區,高原地區,西南這三個地區。但都體現著實用文化與審美文化的集中統一,體現著各自民族符號性的文化選擇。

5. 淺析中國服飾和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

我國地域遼闊,地形地貌復雜,民族眾多。由於地理環境的巨大差異,生活在各回自不同環境中的各族人民,身著答各式各樣的、絢麗多彩的民族服飾,無不體現著所處的地理環境特色和民族風情。總體可以概括為北邊長南邊短,北邊寬南邊窄,北邊厚南邊薄,其中我國較為典型地區為東北地區,高原地區,西南這三個地區。但都體現著實用文化與審美文化的集中統一,體現著各自民族符號性的文化選擇。

6. 中國傳統服飾差異與地理環境間的關系

與地理有關系是肯定的,可惜我不知道,不過漢服我們穿起來瀟灑飄逸是再適版合不過了,而它權也代表了,我們漢人天圓地方的宇宙思想,有禮服,華美,也有平時穿的服裝,都很方便簡潔。只是,漢族被通古斯豬屠殺,統治之後的三百年,漢人平時只能穿長袍馬褂,唯有在死的時候才能穿上自己的民族服飾——漢服,為的是讓九泉之下的祖先認出使自己族人。並且在自己頭上鋪一塊白巾,表示無臉面對祖先之意。漢服不是旗袍和偽唐裝,這兩樣都是滿族的,另外建議,了解一下冉閔,五胡亂華中,當漢族快被滅族的時候,是他讓漢人重新覺醒起尚武的意識,剿滅胡人。可惜拯救漢族的人被如今的漢族統治者生生抹去了。為了一個「民族團結」。對了,漢服沒有不舒服,你說的恐怕是禮服吧,漢族當中穿的有常服和便服,聽聽也覺得利索了。

7. 民族服飾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1、服飾的原材料源於不同的地理環境

我國亞熱帶的浙江杭嘉湖地區、廣東的珠江三角洲是我國蠶絲的生產基地,人們穿戴的各種絲稠就來源於桑蠶。我國西北內陸的太陽輻射強的新疆地區是我國長絨棉的最重要產區,人們鍾愛的羊毛衫與皮製衣物,原料主要源於我國西部牧區盛產的羊毛和各種皮革。

2、服飾樣式與地域特徵密切相關

在我國東北的鄂倫春、達翰爾、鄂溫克等到民族的服飾與西南少數民族的服飾就是因為氣溫的不同,在質地、款式等到方面出現了很大的差異;眾所周知世界屋脊、日溫差比較大的青藏高原,藏民們時常穿一個露胳顯臂的「不對稱」大袍,也就是穿皮袍僅套一袖,適應青藏高原多變的氣候。

3、服飾變化與氣候變化緊相關

在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地區,就有按照季節變化換穿單、夾、棉、皮的習俗,目前,人們一般都要購置幾套與季節相適應的衣服,比如夏季男士的短袖、春秋季節的休閑裝,冬季的滑雪衫、皮夾克和羊毛衫等。然而在四季如春的雲南昆明一帶,則形成了人們「四季服裝同穿戴」的另一番人文景觀。

(7)中國服飾文化與地理文化擴展閱讀:

地理環境對服飾的用料和形制產生直接的影響,復雜多樣的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使各民族選擇的服飾面料和款式都與所處的生態環境相適應。各地各民族傳統服飾的用料,大多就地取材。

滇西畜牧業較發達,普遍養羊,有的還飼養氂牛,能確保羊皮和羊毛、氂牛毛用於人們表裝的需求,從牲畜養殖到衣服加工,基本上都由各家自己完成。其他地區各民族以麻、棉等天然纖維布、織錦、土布來縫制衣服。民族服飾的製作,在四十多年前多數是由各家手工操作完成的。

近幾十年,由於經濟迅速發展,許多手工業逐漸讓位於機械加工業,工業棉、毛織品佔領了大部分市場.各民族制在用料來源因此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例如:

藏族、普米族和摩梭人男女都普遍穿戴的長衣(袍)裙褲靴裝;彝族、納西族、白族、部分漢族和苗族男子的披皮或披氈衣褲裝 ; 漢族、白族、彝族、傣族、阿昌族、滿族、納西族、拉祜族、壯族、瑤族、哈尼族、傈僳族、回族的上衣下褲裝;。

傣族、布朗族、景頗族、阿昌族、德昂族、佤族、哈尼族、基諾族、苗族、藏族、怒 族、傈僳族女子的上衣下裙裝等四種類型。如細致劃分估計不下幾十種。

8. 課題研究:中國民族服飾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

比如藏族服飾半邊袖就與青藏高原的高山氣候有關,惠安女的服飾與討海勞動有關等等

9. 中國的服飾文化

官服上的品級標記

在等級社會中,服飾是一個人身份地位的外在標志專。「貴賤有級,服位有等屬……天下見其服而知貴賤」(賈誼《新書.服疑》)。

據說從舜時開始,衣裳就有「十二章」之制。按漢代大儒孔安國的說法,十二章就是十二種圖案即: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即雉)、藻(水草)、火、粉、米、黼(斧形)、黻(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