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環境投資分析
① 從中國地理環境角度出發,分析中國人文旅遊資源古老獨特的原因。
處在世界上人類五大發源地之一 地理環境優越 資源豐富 還有靠海 交通方便 便於交流 還有歷史文化的沉澱 畢竟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
② 中國地理位置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中國地處亞歐板塊東部,太平洋西岸,大部分處地球北溫帶,少內部分處地球熱帶容。
中國的東南部瀕臨海洋,因此環境濕潤,夏季受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和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的影響,會出現大量強降雨。又因為地處熱帶和亞熱帶,溫度會很高。冬季因其瀕臨海洋以及緯度較低,氣候溫暖濕潤。形成熱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
中國的西北部遠離海洋,因此太平洋的暖濕氣流不易到達,夏季風也難以到達,氣候會十分乾燥,因西北部被大量沙漠覆蓋,氣候因沙漠而受到影響,白天天氣炎熱而到了晚上天氣又極度寒冷,晝夜溫差大,與瀕臨海洋的東南部正好相反。冬季受西北季風的影響,本來就極度缺水的西北地區,就變得更加缺水了,又因為其地處內陸,就形成了溫帶大陸性氣候
中國的西部地處青藏高原之上,因其海拔高,溫度就低(海拔每上升100米,溫度下降0.6℃)因此,西部地區常年寒冷,形成典型的高原山地氣候。
而中國的北部夏季受東南季風的影響又深居內陸,有降雨但相對於東南地區比較少,由於緯度高的關系,溫度也不會很高。冬季受西北季風的影響,氣候寒冷乾燥,就形成了溫帶季風氣候。
總的來說,中國的氣候特點:1.氣候類型復雜多樣 2.大陸性氣候分布廣 3.季風氣候顯著
③ 韓國日本在中國投資的原因 從地理角度分析
日本和韓國你從地圖上就能看出他們的陸地面積不大,居住環境緊湊,他們的房子什麼也都很小版,在本地投資建廠權什麼的耗資巨大,而且僱傭本國人工資相對中國也高。所以中國是他們的首選,土地面積大,稍微偏一點的地方投資建設工廠投入不大,而且中國的勞動力廉價,對他們來說能節省一筆不小的開支。近期中國的市場發展也很不錯,對他們來說也中國是上上之選
④ 中國的投資環境現狀是怎樣的
中國投資現狀是關系+機遇+資金+努力=%400回報 五年計劃」是中國國民經濟計劃的一部版分,主要是權對全國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布和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系等作出規劃,為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定目標和方向。從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已經編制了十一個「五年計劃」,目前正在著手第十二個五年計劃的研究、編制工作。
所以 十一五 是指 第十一個 五年計劃 十二五是指第十二個五年計劃。
⑤ 中國的地理環境適合什麼經濟活動
中國的地理環境適合種莊稼,適合搞農業,還是和養殖業。
⑥ 地理環境,經濟基礎,政治環境等方面分析中國文化特徵的主要原因
中國文化的地理環境經濟基礎中國文化特
⑦ 中國地理環境
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降水量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少.
夏季全國普遍高溫,冬季南方比北方溫暖.
全國分為南方地區、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
南方地區:全年溫暖濕潤
西北地區:乾旱
青藏地區:高寒
⑧ 中國區域地理環境與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之小論文
v近年來,中國的地區經濟差距引起了廣泛關注,伴隨地區經濟差距擴大的同時,中國的金融發展在區域層面上也表現出了明顯的差距(趙偉、馬瑞永,2006)。研究影響區域金融發展的因素,對於解釋和控制區域金融發展差距具有重要意義。本文試圖就解決這個問題做初步嘗試。傳統的經濟地理學理論中,地區差異化的原因主要是由地區的地理位置(如距離港口的遠近)、自然條件等因素決定的。傳統的經濟地理學並不能解釋一些地理位置不是很優越的地區經濟金融也能發展得很好。正是這個原因促使了新經濟地理學的崛起,新經濟地理學的關鍵是Krugman(1991)提出的規模收益遞增,核心思想是兩個自然條件和地理位置非常接近的地區,也可能由於一些偶然的因素(例如歷史事件)導致產業開始在其中一個地方集聚,從而產生地區差異。同時新經濟地理學開始考慮經濟、歷史、文化和制度及其他一些傳統地理學未涉及的因素對於經濟的影響(Yeung,2003)。但是常常將政策因素和傳統地理因素一樣視為偶然事件來分析,認為它們對於經濟金融起的是間接作用而非直接作用(金煜、陳釗、陸銘,2006)。在中國經濟政策和傳統地理因素往往不是間接影響經濟和金融發展,而是起直接作用。中國的「讓東部地區先富起來」的一系列政策對於東部地區的發展起了不可否認的直接作用。因此,本文的分析框架中納入了經濟政策因素的影響。在新經濟地理學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金融地理學秉承了新經濟地理學超越傳統地理學框架分析問題的特點,並且發展出了更加綜合分析問題的視角,強調跨學科的研究,從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多個角度來研究區域金融的發展。在這個視角下,傳統地理因素、新經濟地理因素和政策因素等都被包括在內。金雪軍、田霖(2004)對這方面的實證研究已經作了初步嘗試,從金融地理學的綜合視角構建了區域金融競爭力評價體系,其指標體系涵蓋了經濟、文化、科技、區位等多個方面。本文試圖從金融地理學的視角出發,構建一個金融地理學分析地區金融發展的框架。在此框架下將地區金融發展的影響因素經濟、科技、歷史等多種因素主要分為三類:經濟地理因素、新經濟地理因素和經濟政策。二、中國區域金融發展描述性分析我們分別採用金融相關比率(FIR)和金融市場化率(FMR)來衡量地區的金融發展程度。戈德史密斯提出的金融相關比率(FIR)作為衡量地區金融發展狀況的指標已經被廣泛採用,由於我國的國有金融長期帶有濃厚的行政色彩,為了更好地反映影響我國區域金融發展的因素,我們特地還採用另一指標金融市場化率(FMR)來反映非國有金融發展狀況(周立,2001)。FIR的定義是全部金融資產價值與全部實物資產(即國民財富)價值之比,這是衡量金融上層結構相對規模的最廣義指標。FMR是非國有金融機構的金融資產與國民財富的比值。如果用S代表存款、L代表貸款,以FIR表示金融相關率,那麼計算公式則為:FIR=(S L)/GDP。本文下面也將採用這種方法計算金融相關比率。相對應的金融市場化比率FMR就為非國有銀行的存貸款之和與GDP的比值(周立,2001)。由表1也可以明顯看出,中國的區域金融發展水平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存在明顯的變化,表示非國有金融發展水平的FMR的變化相對表示總體金融發展水平的 FIR更加明顯。我們將從金融地理學的視角來分析區域金融發展水平變動的影響因素。三、實證分析我們採用混同回歸模型和非觀測效應模型來對所獲得的面板數據進行分析。為了更好地說明問題,我們將對區域金融總體發展水平和區域非國有金融的發展水平分別建模分析。(一)變數和數據根據前面的分析,把影響區域金融發展的因素分為三類:1.傳統地理因素。按照地理位置和區域研究的傳統,我們把30個省級行政單位分為東、中、西部三個地區。設立兩個虛擬變數region2、 region3來分別代表中部和西部地區。2.新經濟地理因素。根據Henderson(1974)、Krugman(1991)、金雪軍、田霖(2004)等前人的研究和金融地理學的特點,對影響區域金融發展的新經濟地理因素我們考慮以下幾個方面:(1)產業外溢效應。用地區第三產業產值佔地區GDP的比重(insratio)來表示。(2)地區人力資本水平。我們採用當地每百人中高校大學生的數量(hcap)來表示。(3)信息化水平。我們用當地年度郵政和電信業務的總量(comm)來表示信息化水平。(4)交通運輸狀況。我們用地區公路里程總長度(highway)來反映。(5)科技水平。我們用當地年度專利審批通過的數量(patent)來反映。(6)文化因素。我們用當地城鎮居民除衣物、食品和居住消費以外的消費占總消費的比重(consu)來反映一個地區的消費文化(金雪軍、田霖,2004)。
⑨ 中國當前社會環境分析和地理環境
七山一水兩分田,田地很少,山脈太多,青藏高原不能種玉米,小麥,新疆太乾旱,小部分可以種,內蒙古降水少,只能種草,種地的地方很少,而美國太國土一大半是平原,印度也這樣2分國土1分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