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地理與環境資源研究所地址
1. 中科院地理所內有幾個單位
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及其前身-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與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為中國地理科學與資源科學的發展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在區域、國家和全球尺度上,圍繞社會經濟發展目標,在自然資源合理利用、生態環境保護、國土綜合整治、區域可持續發展、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等重要領域,取得了一批國家級重大科研成果。在上述重大科學問題和國家需求方面做出了社會公認的、不可替代的貢獻,研究成果代表了我國地理科學與資源科學發展的方向與水平。
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現有職工520人,其中科技人員358人,研究員112人、副研究員和其他高級專業技術人員153人,進入知識創新工程274人。陳述彭、吳傳均、孫鴻烈、陽含熙、劉昌明、鄭度、陸大道7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石玉林、李文華、孫九林3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在該所工作。
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設地理學和生物學博士後流動站,是地理學一級學科與生態學、環境科學和農業經濟管理三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培養點,以及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生態學、氣象學、環境科學和農業經濟管理碩士學位培養點。目前共有研究生導師109人,其中博士生導師 67人,碩士生導師42人;在學研究生504人,其中博士生350人,碩士研究生154人,另有博士後73 人。連續多次被中國科學院評為博士生重點培養基地,在2003年全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評估所一級學科整體水平評估中,研究所地理學一級學科名列全國第二,其中科學研究方面名列全國第一。
2. 中科院地理所
你說的對,有培訓吧,你可以上ESRI,網站上了解情況
3. 中科院所有的研究所所在地
北京
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 力學研究所 物理研究所
高能物理研究所 聲學研究所 理論物理研究所
國家天文台 滲流流體力學研究所 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理化技術研究所 化學研究所 過程工程研究所
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大氣物理研究所 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遙感應用研究所
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 遙感衛星地面站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數學科學學院 物理科學學院 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
地球科學學院 資源與環境學院 生命科學學院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管理學院 人文學院
外語系 計算與通信工程學院 動物研究所
植物研究所 生物物理研究所 微生物研究所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心理研究所 計算技術研究所
工程熱物理研究所 半導體研究所 電子學研究所
自動化研究所 電工研究所 軟體研究所
國家科學圖書館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 微電子研究所
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 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 北京基因組研究所
青藏高原研究所 光電研究院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
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 廣州生物醫葯與健康研究院 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蘇州納米技術與仿生研究所 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 城市環境研究所
上海
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天文台 聲學研究所東海研究站
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上海硅酸鹽研究所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上海葯物研究所 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 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南京
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紫金山天文台 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南京土壤研究所
武漢
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 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 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武漢植物園 水生生物研究所 武漢病毒研究所
沈陽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 沈陽計算技術研究所
金屬研究所 沈陽自動化研究所
長春
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 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 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西安
國家授時中心 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地球環境研究所
蘭州
近代物理研究所 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 青海鹽湖研究所
蘭州地質研究所 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 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昆明
雲南天文台 昆明動物研究所 昆明植物研究所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廣州
廣州化學研究所 南海海洋研究所 華南植物園
廣州能源研究所 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 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成都
成都有機化學研究所 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成都生物研究所
光電技術研究所 成都計算機應用研究所
新疆
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烏魯木齊天文站
其他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地球化學研究所 海洋研究所
4.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怎麼樣
這里離抄海邊,步行一分鍾左右,很快能看見海,唯一的缺陷是沒有海景房。價格,散客價大概在280元一個標間,團體價能在200元左右,價格還是比較公道的。房間里的環境相當不錯,比較干凈,24小時熱水,基本上每間屋子都有陽台,相對還是比較舒適的。只是在這里吃的一般,乏善可陳,海鮮比較普通,不過能吃飽。總體值得推薦。
5. 中科院地理資源與科學研究所環境科學專業怎麼樣另外待遇怎麼樣住宿什麼的……
地理所是中抄科院大所,環境科襲學專業還是不錯的,至於將來你的成就一方面和你的導師有關系,另一方面也主要在於你後期的努力了。
關於待遇,一般而言,都是差不多的,不同的導師之間可能有一兩百甚至三五百之間的差別,這主要是和工作量以及導師經費等原因有關,所以沒什麼好比較的,總體而言還是不錯的。
關於住宿,學費是公費,也沒有住宿費,只是住宿地點有點不太好說,主要原因是地理所所在地理位置是中科院的一個大園區,好多所在那集中,一部分學生在所內的公寓樓,另外一部分在其他地方集中安排(離地理所不遠)。
6. 中科院一共有多少個研究所
朋友,中國科學院下屬86個研究所
這是其中的83個的網址,還有3個沒找到,那位朋友找到了,跟貼添上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www.ibp.ac.cn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www.iap.ac.cn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www.igcas.ac.cn
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
www.irsa.ac.cn
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www.niaot.ac.cn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
center.shao.ac.cn中國科學院烏魯木齊天文站
www.xjb.ac.cn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
time.sxso.ac.cn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www.igsnrr.ac.cn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www.rcees.ac.cn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www.iccas.ac.cn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
www.ipc.ac.cn
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
www.ioa.ac.cn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
www.imech.ac.cn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www.ihep.ac.cn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
www.itp.ac.cn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www.iphy.ac.cn
中國科學院計算數學與科學工程計算研究所
lsec.cc.ac.cn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應用數學研究所
www.amt.ac.cn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數學研究所
www.math.ac.cn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www.scsio.ac.cn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
www.scib.ac.cn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www.giec.ac.cn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www.gig.ac.cn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
www.csiam.ac.cn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www.dicp.ac.cn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www.imr.ac.cn
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
www.iae.ac.cn
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
www.sia.ac.cn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www.qdio.ac.cn
中國科學院沈陽計算技術研究所
www.sict.ac.cn
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
www.xjipc.ac.cn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www.egi.ac.cn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
www.ciac.jl.cn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www.neigae.ac.cn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
www.sim.ac.cn
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
www.sic.ac.cn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www.sioc.ac.cn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www.sinr.ac.cn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www.sibs.ac.cn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www.sibcb.ac.cn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
www.ion.ac.cn
中國科學院上海葯物研究所
www.simm.ac.cn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
www.sipp.ac.cn
中國科學院國家基因研究中心
www.ncgr.ac.cn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第二醫科大學
健康科學中心
www.hsc.ac.cn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
www.sicls.ac.cn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科學研究所
www.nutrition.ac.cn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www.srcb.ac.cn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www.fjirsm.ac.cn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www.niglas.ac.cn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www.hfcas.ac.cn
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www.aiofm.ac.cn
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
www.ipp.ac.cn
中國科學院固體物理研究所
www.issp.ac.cn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159.226.149.98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www.xtbg.ac.cn
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www.opt.ac.cn
中國科學院水土保持研究所
www.iswc.ac.cn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www.impcas.ac.cn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
www.licp.ac.cn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
www.casnw.net
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
www.lig.ac.cn
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
www.isl.ac.cn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www.nwipb.ac.cn
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信息中心
www.llas.ac.cn
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
www.whrsm.ac.cn
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
www.wipm.ac.cn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
www.whiov.ac.cn
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www.whigg.ac.cn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www.ihb.ac.cn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www.whiob.ac.cn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www.cib.ac.cn
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www.imde.ac.cn
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
www.aoe.ac.cn
中國科學院成都有機化學研究所
www.cioc.ac.cn
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
www.sxicc.ac.cn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www.im.ac.cn
中國科學院系統科學研究所
www.amss.ac.cn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
www.icm.ac.cn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
www.gyig.ac.cn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www.nigpas.ac.cn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www.ibcas.ac.cn
7. 中科院地理方面的研究所有哪些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8.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的歷史沿革
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的前身是中國地理研究所。1937年中央研究院開始籌建中國地理研究所,並聘李四光為國立中央研究院地理研究所籌備處主任,後因戰亂及經濟問題未果。1940年8月由中英庚款董事會創建的中國地理研究所在重慶北碚正式成立,黃國璋任所長。所內設自然地理、人生地理、大地測量、海洋四個學科組、分別由李承三、林超、曹謨及馬廷英四人主持。所內並設地圖、圖書資料、事務等室,全所職工約40人。1946年上半年,黃國璋辭職,由李承三代理所長。1946年8月,中英庚款董事會由於無法維持中國地理研究所,將中國地理研究所改隸屬國民黨教育部。因李承三離所,所長由林超繼任。1947年夏中國地理研究所由重慶北碚遷至江蘇南京。1948—1949年由羅開富代理所長。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6月南京市軍管會文教部接管中國地理研究所。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1月1日,中國科學院成立。1950年4月,由南京軍管會文教部暫時代管的中國地理研究所,移交中國科學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開展大規模的經濟建設,有許多地理學的問題需要解決。中國卓越的氣象學家、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竺可楨教授倡導在中國科學院重建地理研究所。1950年6月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籌備處成立,由竺可楨、黃秉維任籌備處正、副主任。籌備期間設地理、地圖、大地測量三個研究組,分別由周立三、方俊、曾世英負責,施雅風任所務秘書,有工作人員29人。籌備工作歷時3年,1953年1月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在南京正式成立,有人員40多名,黃秉維任地理研究所副所長、代所長,周立三任副所長。
20世紀50年代初期,地理研究所分為南京、北京兩部分,南京是地理研究所,北京是中華地理志編輯部和地理研究所北京工作站。中華地理志編輯部於1952年秋成立,辦公地位於東城區乾麵胡同。1953年10月,中華地理志編輯部根據院部要求於遷入中關村,成為中國科學院在中關村的第一批研究機構,也是中關村的第一批居民,人員不到二十。
1956年8月,經中國科學院院務會議討論並經國務院同意,大地測量組獨立成為測量制圖研究室,任命方俊為主任,1957年遷往武漢,1958年改名為中國科學院武漢測量制圖研究所。
1958年國務院決定,地理研究所南京部分遷京集中,11月,地理研究所正式由南京遷到北京西郊中關村生物樓,當時全所100餘人。第一副所長、代理所長黃秉維,黨委書記李秉樞。部分人員留南京另行組建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研究所(後改為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1964年4~5月間,地理研究所由中關村遷到北京市朝陽區大屯路甲3號917大樓辦公。1963年,地理研究所協助西南分院籌建地理研究所西南地理研究室,1965年經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批准,由地理研究所自然地理、地貌、經濟地理、地圖等方面的部分研究人員調整到成都,與西南地理研究室合並組建了「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西南分所」(後獨立為「中國科學院成都地理研究所」,90年代改名為「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同年以地理研究所沙漠和冰川凍土方面的研究力量為基礎,成立了「中國科學院蘭州沙漠、冰川凍土研究所」(後分別建立「中國科學院蘭州沙漠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現合並為「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
1972年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並入地理研究所,1975年又從地理研究所分出。
1978年以航空像片判讀利用研究室和地圖研究室制圖自動化組為基礎成立「地理研究所二部」,1979年底經國務院批准地理研究所二部獨立,成立「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1986年地理研究所改由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計劃委員會雙重領導。1997年2月,地理研究所不再實行中國科學院、國家計劃委員會雙重領導,完全由中國科學院領導。 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最早組織的科學考察始於1951年,即西藏工作隊對西藏的自然條件、自然資源及社會人文等進行了考察研究。1952年與1953年,廣東省與中國科學院組織了華南熱帶亞熱帶生物資源綜合科學考察隊。1953年中國科學院會同黃河水利委員會及其他有關部門在黃河中游地區進行了調查研究。1955年,由中國科學院組織院內外數十個單位的十多個專業,正式組建了黃河中游水土保持綜合科學考察隊。同年,還組建了中蘇合作雲南紫膠工作隊。1955年4月為了更好地組織領導中國綜合科學考察工作,中國科學院成立「綜合調查工作委員會」。1955年6月2日,郭沫若院長正式提出中國科學院將成立「綜合科學考察工作委員會」,以適應全院日益繁重的綜合科學考察任務。1955年7月,成立「綜合調查委員會」,領導綜合性的資源調查研究工作。1955年11月,在中國科學院報送國務院陳毅副總理《關於調整和改善科學院院部直屬機構的請示報告》中,提出了「擬成立綜合科學考察工作委員會,協助院長、院務會議統一領導此項綜合科學考察工作」的建議。1955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中國科學院成立「綜合科學考察工作委員會」,竺可楨兼任主任。至1957年底中國科學院已有7個考察隊同時開展工作,即新疆綜合科學考察隊、鹽湖調查隊、黃河中游水土保持考察隊、黑龍江流域綜合科學考察隊、紅水河生物資源綜合科學考察隊、雲南熱帶生物資源綜合科學考察隊和土壤隊。
1957年制定的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的任務范圍:(1)明確通過國家計劃委員會接受國家的任務,由國家計委與中國科學院雙重領導;(2)主要工作是從國家遠景計劃出發,進行科學的綜合科學考察,收集自然條件、自然資源、社會經濟情況等資料,綜合成自然區劃、經濟區劃,包括農(林牧)業區劃,並提出合理配置生產力的方案。在積累各地區資料的基礎上配合有關方面進行全國性的各種區劃工作和全面的綜合。
1966年,「文革」期間,科學考察工作基本停頓。經國務院批准,1972年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撤銷,除部分人員分散到院內各研究所及省市單位外,大部分人員對口合並到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1974年12月,中國科學院決定恢復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機構名稱為「中國科學院綜合科學考察組(簡稱綜考組)」,主要任務是:根據中央的統一計劃,組織、協調自然資源(農、林、牧、水等)的綜合科學考察。並指出籌建新機構,要切實貫徹「精兵簡政」、「精減機構」的原則,綜考組暫定編制不超過160人。1980年8月,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報請中國科學院改名為「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綜合研究委員會」。1980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在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能源研究室的基礎上,建立由國家經委、中國科學院共管的能源研究所(後改為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
1982年11月,中國科學院、國家計劃委員會發出《關於對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實行雙重領導的通知》。1998年1月1日起,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不再由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計劃委員會雙重領導,完全由中國科學院領導。 合並發展 1999年9月經中國科學院批准,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和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整合成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並納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建設體系。
9. 中科院有幾所分別在哪幾個城市
中科院全院共來擁有12個分院,分別源位於北京、沈陽、長春、上海、南京、武漢、廣州、成都、昆明、西安、蘭州和烏魯木齊。
對應的分院名稱分別是:中國科學院北京分院、中國科學院沈陽分院、中國科學院長春分院、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中國科學院昆明分院、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
(9)中國科學院地理與環境資源研究所地址擴展閱讀:
關於中科院部分分院的重大調整:
1950年3月,經政務院批准,中國科學院華東辦事處在上海成立;1955年2月更名為中國科學院上海辦事處;1958年11月,正式成立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
1952年8月28日,中國科學院東北分院(現中國科學院沈陽分院、長春分院)成立。
1978年4月,開始大規模收回和新建研究所,重建分院。
2005年3月1日,中國科學院北京分院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