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大美中國演講稿
Ⅰ 美麗中國,我的中國夢演講稿500字
「美麗中國,我的中國夢」演講稿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美麗中國,我的中國夢。)
遙遠的東方有一個古老的國家。她地大物博,景色宜人,她頂天立地,歷史悠久,她光彩照人,文化博大精深。她就是我的祖國,偉大的中國!悠悠中華五千年,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記載了華夏民族一個又一個傳奇。燧人氏、有巢氏、神農氏、軒轅氏、堯舜禹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個個偉大的名字訴說著她曾經的驕傲。長城、故宮、敦煌龍門……一棟棟雄偉的建築譜寫著她曾經的輝煌。然而,近代的她滿目蒼夷。她在胡夷的鐵騎下悲鳴,在列強槍炮下哭泣。她堅強忍受,終於在無數革命先輩的努力下她度過了最黑暗的歲月,迎來了她的新生,她擁有了一個展新而驕傲的名字——中華人民共和國。美麗的新中國,就如春泥中埋下的種子,正蓬勃著,生長著,這一代的中國人正尋找著先輩的夢。幾百年了,在塵封的歷史里,無數的中國人都有一個相同的夢,只屬於中國人的夢,偉大的中國夢——為中國的崛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中華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奮斗。
沙灘上有一顆飽經滄桑的貝殼,那是中國遙遙五千年的故事。從黃帝開創歷史到如今的我們誦讀歷史,我看到太多太多的事跡,每個中國人都擁有著同樣的中國夢。富強!富強!中國夢的口號在繼續。中國夢流淌過每個日日夜夜、每個中國人的內心。不管有多大的困難,地震、泥石流、洪災,還是會有飽經滄桑後成功的微笑。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收藏歲月流淌過的每一個中國夢,戰於世,立一生之夢
沙灘上有一顆閃亮的貝殼,那是中國奧運會、世博、嫦娥二號的故事。當一陣陣掌聲雷鳴般響起,當世界舉目投足於中國時,我知道,中國的光芒已散發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中國夢還在繼續,我們的視線還在執著,默默獻上自己微薄的力量。這是一個夢,一個叫作中國夢,一個被每一個中國人所深呼的夢。我以心的維度仰視獎牌下每一個奮斗的身影,傾聽每一聲臨近中國夢的足音,俯身捧起歲月流淌過的榮譽,揚手敬禮,大聲喊出自己的中國夢。
沙灘上有一顆銘記的貝殼,那是羈旅在外的中國人的故事。我清楚的看到,有人客於異國,卻隨身帶著中國的泥土,有人在奧運會直播前吶喊中國萬歲,有人在參加外國記者采訪時說:「我是中國人,我們都共有一個夢,她叫中國夢!」是的,那就是我們的中國夢,一份信仰,一份懷念,一份奮斗,到處都迷漫著中國夢的味道。就算在異國他鄉,我們都還能輕哼著國歌的旋律,心懷著祖國,銘記著中國夢,力創美好未來。
中國有著悠久而獨特的地質歷史,在長期的地質歷史過程中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地貌類型。既有巍峨的高山和雄偉的高原,也有廣闊的平原和巨大的盆地;既有遼闊的大地,也有寬廣的海洋,形成了許多美麗的自然景觀。在這片美麗的大陸,中華民族正進行著波瀾壯闊的民族發展。
中華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終沒有中斷連續5000多年發展至今的文明。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發展中形成的獨具特色的文化傳統,深深影響了古代中國,也深深影響著當代中國。現時代中國強調的以人為本、與時俱進、社會和諧、和平發展,既有著中華文明的深厚根基,又體現了時代發展的進步精神。
梁啟超曾經說過:「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只要我們無數的少年,為了中國的富強和騰飛而努力,未來,我們必將能夠為締造富強騰飛的中國,實現我們的中國夢!
我的講話完了,謝謝大家!
Ⅱ 地理演講稿,急
那就給你一個《海拔與足球》吧。這個既是文化又是地理!
足球的競技發揮水平,會受到海拔高度的影響。很多球迷應該都注意到2007年12月的一條新聞,國際足聯通過了「限高令」,禁止在海拔2750米以上的地方舉行國際足球比賽。本來國際足聯想限製得更嚴格,超過2500米就不許設主場,但是南美的哥倫比亞、厄瓜多、玻利維亞等幾個擁有高原主場的國家,對此強烈反對,因此,妥協的結果是,限高標准又往上提了點。不過,這場風波可能還沒有結束,玻利維亞的首都拉巴斯海拔為3600米—幾乎快趕上拉薩了,他們可不想這么輕易地放棄自己的高原優勢。
高原對玻利維亞足球起了多大的作用,看看美洲杯的數據就知道了,這支球隊2次進入美洲杯決賽,全都是借著東道主的優勢。他們隊員的心肺功能早已經適應了這種環境,但是,其他球隊來到高原上,即便是實力強勁的巴西隊,都是很難發揮水平的,他們能克服高原反應,跑滿90分鍾就謝天謝地了。在看到玻利維亞於1994年,厄瓜多於2002、2006年因高原主場優勢獲得世界盃出線權後,足球方面沒落了若干年的秘魯也動心了,想把主場搬到海拔3400的庫斯科,雖然其絕大多數人口都生活在沿海和低海拔谷地。可惜,如今,這限令一出,秘魯人的計劃只能胎死腹中了。
我們國家隊最近也動起了高原主場的念頭,2010年南非世界盃預選賽,中國的第一場主場迎戰澳大利亞,確定安排在海拔1800米的昆明。據說,國足總教練當年率迦納隊闖進德國世界盃,就曾在預選賽上因帶隊前往納米比亞訓練提前適應高原條件從而攻破了南非隊設下的高原主場「陷阱」,如今又想以高原「陷阱」難倒澳大利亞。
用手機打字,打這么多,手都麻了…
Ⅲ 求一份關於地理的7分鍾演講稿
地理課堂教學論文
一、回歸生活,彰顯地理學科的特色和趣味性
陶行知先生曾說:「沒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學校是死學校,書本是死書本」。生活是教學的源泉和基礎,地理學科植根於生活,地理現象包羅萬象,無時無處不在。「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回歸生活是新課改中地理學科追求的目標,也應該是地理學科的重要特色。
生活中蘊藏著巨大的甚至可以說是無窮無盡的教育資源,一旦教師將生活中的教育資源與書本知識融通起來,學生就有可能會感受到書本知識學習的意義與作用,就有可能會增強自己學習的興趣和動機,學習就有可能不再是一項枯燥無味必須要完成的義務,而是一種樂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動了,這樣獲得的理性認識也才是「充沛」、「鮮活」的。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將教學觸角深入到學生的生活和他們的經歷體驗中,將教學內容納入學生與自然、學生與社會、學生與自我以及學生與文化的關系中。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如土地、氣象氣候、環境保護、世界焦點、熱點問題等,幫助、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地理事物和現象。例如,我們這里的冬天為什麼不太冷?春末每隔七、八天寒潮的過境,為什麼我們這個地區氣溫下降幅度較大?這樣,大家感到學習地理知識是一種迫切的個體和社會的需要,因而群體性的學習氣氛空前高漲,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
二、強化學科間知識滲透,還原地理「萬花筒」本色
與語文學科一樣,地理也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包含許多有趣的地理事物和現象。其中內容涉及到其它各門學科的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我們教師注重各門學科知識的相互滲透,善於發現、精於挖掘、勤於收集那些突顯生活性和趣味性的材料,並在課堂教學中尋找、創造機會將它們與地理所講內容進行有機聯系,啟發學生去感受、領悟,那麼必將使教師的教學游刃有餘,地理課堂妙趣橫生。
同時,語文教材中有不少是描寫祖國自然風光的詩歌,它不僅是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而且它們所反映出來的自然現象,對地理的課堂教學也有輔助的用。在課堂上若能根據教材內容,恰當地選擇一二首相關的典型作品穿插進去,既娓娓動聽,又油然而生詩情畫意,使學生耳目一新,引人入勝,對相關的內容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講內蒙古高原時引用「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來說明內蒙古高原的平坦開闊,一望無際的地形特點和景觀。在講到《山地垂直自然地帶分布圖》時,我們不妨選用了白居易的「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來說明山地氣溫及熱量的垂直變化,這使得地理事物更加直觀、鮮明。
三、妙用多媒體,讓學生有親臨其境的真切感受
在地理教學中不少基本概念和原理比較抽象,難於為學生理解和掌握,要想使學生從根本上了解和掌握這些基本原理和概念,就必須把這些抽象的原理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模擬功能可使抽象內容形象化、靜止內容動感化,使難以直接觀察的東西,清晰地呈現在學生的視覺之內。給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的真切感受。使學生較容易獲得准確、深刻的直觀感知,形成完整的理性認識,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其學習動機,形成有意注意,消除學習的疲勞和緊張。在使抽象問題迎刃而解的同時,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如在學習「地球的自轉與公轉」時,我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採用二維動畫技術,在熒幕中為學生模擬出地球自轉與公轉的運行情況。在相關線條、符號和文字的配合下,學生很快便明白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對書本知識心領神會,從而了克服了七年級學生因為沒有學習立體幾何,空間想像力不足的實際問題,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教學效果
四、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品嘗成功的喜悅
地理課堂教學活動是師生共同構建的雙向活動,教師和學生相互影響。新的課改理念突出學生主體,倡導體驗參與,使學生的快樂得到激發與釋放,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一節課的成功與否不只看老師講得如何,關鍵是要看學生學得如何。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是否進行了真正意義上的交流互動,是否組成了富於成效的學習共同體。在地理課堂上,我們要安排一些恰當的活動,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主動去學習探究,並獲得相應的學習成果,這也是愉快教學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
例如學習「地球的運動」中的「地球自轉」一節時,我們不妨讓學生上台親自去轉動地球儀,演示地球自轉時晝夜更替情況,然後讓學生各抒己見,分析晝夜更替現象產生的過程和原因,最後由老師對學生的探究結果進行歸納、總結。這樣既活躍課堂氣氛,又誘導學生積極主動到參與課堂教學中來,實現了師生間的交流互動,使學生對教材的知識能有較為深刻的理解,形成生動的理解記憶,最終實現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總之,地理原本是一門富於趣味性的學科,作為老師,我們不僅要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更要努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才能。努力使教師的樂教與學生的樂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教學相長中,將地理的趣味性發揮得淋漓盡致,才能使課堂快樂無限,收獲不斷。
Ⅳ 地理作文美麗中國
夏天,我父母帶我去一個美麗的城市旅行,風景優美,樹木繁茂,建築非常獨特,是上海。
在上海有很多好玩的地方,例如,科學和科技館,東方明珠塔,一百五十層的世界貿易中心,電影院,科技館。這使我最多的是科技館流連忘返。
進入科技館,引人眼球的是一輛銀灰色的門,然後我們看到了一個有趣的哈哈鏡側。哈哈鏡成為王母,成為國王的父親,把我變成一個美麗的公主。哈哈鏡一個使魔,我們又回到了原來的樣子。我站在哈哈鏡開心的笑了。然後我們去了在世界上的花瓶,有魚燕子魚,沙漠王子,旗魚,大眼魚嗎? ? ? ? ? ?他們是很漂亮,很可愛。然後我們去了世界的植物和恐龍。內部神的恐龍標本,我們看到了恐龍,恐龍可以是非常巨大的,我的父親和我站在下面,手感非常小甚至高大的父親似乎不那麼「高」。心臟還在想著恐龍的世界,我們的解說員帶領參觀大象和鱷魚標本展館的嗎? ? ? ? ? ?科技館之旅,我學到了很多書,沒有知識,也大大的開了眼界。我一直夢想著到科技館參觀,這一次,終於夢想成真。
晚上,我們去了一個五彩斑斕,照明外灘。我看到了一個超豪華游輪,游輪周圍環繞著燈籠裝飾得十分漂亮。板載餐廳,卡拉OK廳,舞廳,咖啡廳,遊客享受。這艘游輪就像是一個移動的城市。簡直太漂亮了,漂亮的像一幅色彩鮮艷的畫,如果你來到上海,如果你去外灘,我保證你會喜歡我墜入愛這個美麗的地方。
上海之行,讓我學到了很多知識,在展覽大廳里,有很多樂趣的感覺。更看到了美麗的外灘,看上海老建築,聽到由衷的贊嘆,很多外國朋友「非常漂亮!」我是這個國際化大都市的魅力深深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是一個中國的孩子感到自豪!
上海,我會再來哦!
Ⅳ 求一篇中國地理演講稿,有意思的,非常搞笑的
如何學好地理 地理課是中學生認識地理環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的一門必修課程。我國將初中地理課程的總目標定位為:通過初中地理課程的學習,了解有關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和鄉土地理的基本知識,了解環境與發展問題;獲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學習能力;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所以,地理課對於提高中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學好地理很有必要。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一門科學。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決定了它具有兩個突出特點:第一,綜合性。上至宇宙空間,下到地球內部,還有我們生活的人類社會,這些都是地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都屬於地理學的研究范疇。所以我們說,地理學是一門兼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雙重性質的綜合性科學。第二,地域性。不同地區,地理環境是不同的。地理學研究的正是地理環境的差異、分布規律及其成因。 除此之外,地理學還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地理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我們可以在生活中觀察到許多有趣的地理現象,在生活中學到許多有用的地理知識;反過來,我們還可以運用所學的地理學理論指導我們的實踐活動。
Ⅵ 寫一篇觀看《美麗中國》地理記錄片作文 觀後感一篇(800字以上)
說真的,《美麗中國》給人的絕不僅僅是視覺上的震撼,更是一種心靈上的淘洗。
對於紀錄片,貫徹的宗旨就是客觀,客觀是紀錄片的本質。《美麗中國》創作者富有理性與關懷,執著追求真相與探索心靈,並且能夠開啟這一項打動世人內心的工程。
《美麗中國》遠離現代城市的浮華,把鏡頭瞄準了自然中的生物與沿襲了幾千年傳統生活的人們,表現出中國歷史長河中根深蒂固的和諧淳樸與天人合一的觀念。這個定位是十分准確且適時的,因為在現代都市的快生活中,中國的古典特質已經日漸湮滅了。
很多事物是我第一次得以如此近距離觀賞,有時候真的內心在疑問,這真的是中國嘛?
看到在巨大的洞穴中的小學校,既有同情也有羨慕。西藏幾千年的對自然的敬畏,保護了當地原始的自然生態。那裡的人們貼靠著大地,向著朝聖路,他們一心向善,信仰今生保護關愛這片聖潔之土與萬物,定會有美好的來生。而如今我們大部分人類生活在物慾橫流、人心冷漠的城市,沒有想到中國很多地方,人與自然還是那麼融洽,他們可能在世俗眼中是窮苦貧乏的,但事實是這些人的心靈才更為澄澈與充實。
鏡頭展現了奇趣的動物與絕倫的景色後總會加上諸如此類的解說:此物種已經瀕臨滅絕,此環境帶已經嚴重縮減。這沉重的事實令我不禁生出無限憂心。
紀錄片目的是記錄,更是留給大眾以思考。
中國面臨的不止是環境危機、還有文化危機,我很難想出代表現代中國的符號是什麼?看吧,外國人沒有把鏡頭對准拔地而起的高樓,真正的中國不在大都市,而是在小巷胡同、竹林深處,在香格里拉,在樓蘭。民族的信仰就在那些與自然生活了上千年依依不捨的村民心中。他們會堅守到最後一刻,只為那聖潔的天地。。
喜馬拉雅的巍峨山巒孕育了世界上一半人口,是眾多文明的源頭,幾千年繁衍不息。然而再過30年,80%的冰川將不復存在,領略了神聖的恢宏之餘更多的是對人類自我糟蹋,導致古老文明危在旦夕的震撼
有時候常常面對匪夷所思的鏡頭就想人家是怎麼拍的,為什麼可以在雪山高峰之間平穩地穿梭,拍一年四季的變化得經歷如何漫長的等待。一部優秀紀錄片最為重要的是創作的精神,團隊意識,敢於冒險又耐得住寂寞。
《美麗中國》關注了自然與人生存的大命題。更多了種人文關懷,對古老的風土人情進行了深入地了解。人與自然的不斷疏離違背了宇宙的規律,紀錄片重新喚起了人們對自身環境的審視。自然不會毀滅,即便人類滅絕,天也照藍,歸根結底,人類毀滅的只是自己。
從香格里拉到絲綢之路,從蒙古草原到喜馬拉雅,從大興安嶺到熱帶海洋,整個系列看下來,我更加了解了自己居住的土地,以及土地上幾千年的人與生物。
我看到了一個真正的中國,一個原味的中國,一片數個世紀以來傳送著的土地。
Ⅶ 有關大美中國的作文
何為中國美?且擱置這個問題一邊。
經常看到這樣的場面吧:隨意走進一家小吃店,迎面撲來的是溫差油膩氣息的熱浪,嘈雜,聒噪,臟亂不堪,老闆娘垂下的發絲在人群中飄舞,而她全然不知,她的發髻上駐足著一隻飛蠅,顧客也都是些下班的藍領和農民工。
這是中國的小吃店,太多中國的小吃店亦如此。它沒有西餐廳的浪漫優雅,沒有茶座的愜意清素,但這就是中國小吃館,你不喜歡?我也討厭。
卻也記得去年黃山的旅行。黃山的美是中國的美,似乎黃山如果被搬移到別的國家,就意境全無。你聽,山嵐在耳邊低吟;松濤和鳴,若編鍾翕如,你看,雲氣就像香爐青煙,似奔騰天馬,揚揚而下;綠色在此成為充斥天地的色彩,那青綠,那墨綠,那嫩得欲滴入你眼眸的淺綠,層疊拓展,交錯相融,匯集成洪流,穿透眼睛,於塵世之外泛濫。隨行的旅客在被這樣的景色震撼之後,大都分散開來,流連於山間平台上花花綠綠的攤位:拙劣的玉佩,低廉的手飾以及到處可見的黃山特產。可,於喧鬧之外,我在一個不起眼的水潭邊,看到了一位老者,聽口音他是本地人,端坐於磐石之上,衣衫樸素,正旁若無人地朗讀《論語》:「子曰:『《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作他聽眾的還有一泓清泉,一涓細流,一方靜謐唯美的天地。我悄悄走開,耳邊抑揚頓挫的誦讀也在綠色的風中隱遁而去……
再回到文首的問題上來:何為中國美?是旗袍妖嬈豐姿?是白瓷溫潤通透?是漢字形美意美?抑或是江南雨巷裡綉傘下那個女子淺淺的莞爾?都是,又都不是。中國的美是屬於自然的,屬於中國人自身的。自然美不用說,江川告訴我們中國的自然美必然帶著磅礴深廣或是清靈含蓄,是不經意間的沖擊和震撼,也是不經意間把你帶入沉思,帶入純凈的仙境。而這江、這湖古往今來就是這樣自然而然地流淌、積蓄,它那樣坦然地注視著你,靜若處子,不動聲色。一切都是那樣簡單,只是山水畫里幾筆水墨的暈染;一切又是那般復雜,山水間已被世世代代的中國人注入情感的泉源,注入儒韻、道風、佛禪,注入內化的靈魂和飄逸靈動、虯勁有力的審韻和風姿。
中國的人也很美,這是一定的,是天生的。文首那個小吃店的情景或許不能證實,但我們必須承認,中國人對美的感受被歷朝的達貴和詩家,被高高在上的權利所搶占,因此,普通百姓開始在泥淖中喪失對美的敏感,這種麻木遺傳給各個時代的底層群眾,於是小農經濟成為人民自給自足的產業,他們只要吃飽,穿暖,只要固定、安逸的生活。他們眼裡,美是何等高雅之物,美只能遙望,不可企及,於是,窮苦的折磨讓他們衣衫襤褸;帶泥的指甲,渾濁的雙眼,縱橫的皺紋成為美的對立面而存在於他們身上。美可是曾經屬於他們的呀!而今,當我問工人為何不在自家門前種植花草時,他們木然。當我問農民為何不在田間開辟一座花園時,他們痴笑。苦中作樂,不拘小節已作用於太多底層群眾身上,他們忘卻炎黃是愛美的,忘卻美是他們最基本的追求。不過,那個老者,那些因國力強盛而擺脫貧窮的中國人也正再次將美輕攬入懷,那樣溫柔和小心,任美的溪流滋潤一度乾涸的心田,他們認識到要想讓整個中國變得更美,就要達到「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人格境界,達到純正的中國人所曾鑄造的人性:既熱烈又恬靜,既深刻又樸素,既溫柔又高傲,既微妙又率直。我相信,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會這樣:因外物的美而感動,由此塑造他們的心靈,產生一種純正含蓄的心靈美,外化到氣質以讓他們彼此看起來更美,於是他們的創造和勞動也必將充滿美感,億億萬萬個美的靈魂必將成就一個蕙質蘭心的國家,一個有深刻內涵、文雅大氣的國家。
無論陽春白雪,無論下里巴人,都源於中國的美。中國美不分群體,不分時空,它就像這普照大地的春陽,溫和、廣泛地照在每個中國人的身上、心裡。中國之美是一種大美,它敢於兼收並蓄,敢於發展延伸,它永遠都應該是生氣蓬勃、充滿活力的。它也永遠不會變成專制強權的美,變成閉塞的、孤芳自賞的美,因為它本身就是一種深刻,涵養著自由爛漫的山水,哺乳著單純可愛的人民。
Ⅷ 美麗中國我的中國夢演講稿600字
我們的中國夢 夢想是什麼? 在賣火柴小女孩眼裡,夢想是飄香的烤鵝,是奶奶溫暖的雙臂。在鄧亞萍眼裡,夢想是堅持心中永不服輸的信念,只要你肯努力,就一定能夠成功。在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眼裡,夢想是「雜交水稻的莖稈像高粱一樣高,穗子像掃帚一樣大,稻穀像葡萄一樣結得一串串」,夢想是不停地突破和探索,是豐富的想像和大膽的創造。在「千手觀音」邰麗華的眼裡,夢想是聾人可以「聽」得到、盲人可以「看」得到、肢殘朋友可以「行走」,夢想是從不言棄、努力拚搏的精神支柱。 夢想,伴隨著我們每一個人。夢想是美麗的,它是心底最美的期望,所以美夢成真也成了我們長久以來的信仰。夢想是陽光的,它使人們由浮躁走向踏實,由彷徨走向堅定,並走向成功。夢想是有力量的,它是人生前行的動力之源;高遠的夢想可以激發一個人生命中所有的潛能。 上帝沒有給我們翅膀,卻給了我們一顆會飛的心,一個會夢想的大腦。於是讓我們大家都擁有一雙「隱形的翅膀」。人生因夢想而高飛,人性因夢想而偉大。從小給自己一個夢想,一個人生的遠大的目標,從而讓夢想帶著自己在人生遼闊的天空自由地飛翔。夢想就是生命的一雙無形的翅膀,惟有夢想的力量才能激勵和激發我們的生命,擺脫平庸和低俗,克服人性的弱點,走向優秀和傑出。 有夢想的人是幸福的,有夢想的人生是充滿希望的。願每一個孩子在他們的童年都能夠擁有自己的夢想,無論這個夢想是什麼,這個夢想有多大。 在地球的課桌上已經翻開了嶄新的篇章,下一個百年,我的夢。中國夢花開何方?來吧!同學們,請打開心中最美麗的翅膀。這一刻,讓我們一起飛向北京-------在那萬里長城之上,對話星空,和世界一起分享,我的夢,在長城上生長,這夢想的長城,正在延伸祖先的榮光.長城的腳下。是五千年文明的土壤,長城的天界,是一個名叫「未來」的地方。今夜,我們要在這里,集合起所有屬於未來的夢想,也請關注它,也許哪一天,就能觸發出新世界曙光,相信自己,同學們!長城就是我們的榜樣,再壯觀的形象,也是一塊一塊的磚石鋪就輝煌,再挺拔的身姿,也同樣經歷過電閃雷擊風吹雨狂,不放棄不彷徨,讓夢想伴隨我們成長比長城還要長!! 少年智則中國智,少年強則中國強,中國夢是我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