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中國國家地理
『壹』 內蒙古的地理和特點
1、地理位置
內蒙古自治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北部邊疆,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東起東經126°04′,西至東經97°12′,橫跨經度28°52′,東西直線距離2400多千米;南起北緯37°24′,北至北緯53°23′,縱占緯度15°59′,直線距離1700千米。
全區總面積118.3萬平方千米,佔中國土地面積的12.3%,是中國第三大省區。東、南、西依次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寧夏和甘肅8省區毗鄰,跨越三北(東北、華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 和俄羅斯接壤,國境線長4200千米。
2、地形地貌
內蒙古自治區地勢較高,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左右,基本上是一個高原型的地貌區。 在世界自然區劃中,屬於著名的亞洲中部蒙古高原的東南部及其周沿地帶,統稱內蒙古高原,是中國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
3、氣候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廣袤,所處緯度較高,高原面積大,距離海洋較遠,邊沿有山脈阻隔,氣候以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勻,風大,寒暑變化劇烈的特點。大興安嶺北段地區屬於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4、水文
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共有大小河流千餘條,中國的第二大河——黃河,由寧夏石咀山附近進入內蒙古,由南向北,圍繞鄂爾多斯高原,形成一個馬蹄形。
其中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07條;流域面積大於300平方千米的有258條。有近千個大小湖泊,主要有呼倫湖、貝爾湖、達里諾爾湖、烏梁素海、岱海、居延海等。
5、礦產資源
內蒙古自治區是中國發現新礦物最多的省區。自1958年以來,中國獲得國際上承認的新礦物有50餘種,其中10種發現於內蒙古,包括鋇鐵鈦石、包頭礦、黃河礦、索倫石、汞鉛礦、興安石、大青山礦、錫林郭勒礦、二連石、白雲鄂博礦。
『貳』 急需《中國國家地理雜志》2012年第十期,希望好心人們看到這個帖子,能把手中的這本雜志轉手給我&謝謝
這么好的一期我自己私藏了,不要生氣哈
『叄』 中國國家地理地圖的目錄
中國概況
中國的地理位置
中國的行政區劃
中國的地形
中國的近海
中國的氣候
中國的水系
北京市
華夏至尊、京畿首善
北京市全圖
北京市地形圖
北京城區圖
自然地理
現代北京
旅遊北京
奧運北京
民俗文化
天津市
九河下梢、海河要沖
天津市全圖
自然地理
旅遊地理
民俗文化
天津城區圖
河北省
涿鹿之戰,胡服騎射,燕趙悲歌事未消
河北省全圖
河北省地形圖
自然地理
旅遊地理
民俗文化
石家莊市
山西省
大槐樹下尋祖先,煤炭大省展新顏
山西省全圖
山西省地形圖
自然地理
旅遊地理
民俗文化
太原市
內蒙古自治區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內蒙古自治區全圖
內蒙古自治區地形圖
自然地理
旅遊地理
民俗文化
呼和浩特市
遼寧省
渤濤鶴舞的重工業基地
遼寧省全圖
遼寧省地形圖
自然地理
旅遊地理
民俗文化
大連市
沈陽市
吉林省
白山松水,中華一汽
吉林省全圖
吉林省地形圖
自然地理
旅遊地理
民俗文化
長春市
黑龍江省
莽莽林海、皚皚雪原:最東和最北的東北
黑龍江省全圖
黑龍江省地形圖
自然地理
旅遊地理
民俗文化
哈爾濱市
上海市
上海的風花雪月與光榮夢想
上海巾全圖
自然地理
旅遊地理
民俗文化
上海城區圖
江蘇省
畫意山水,光色瀲灧,誰不愛江南
江蘇省全圖
江蘇省地形圖
自然地理
旅遊地理
民俗文化
南京市
浙江省
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
浙江省全圖
浙江省地形圖
自然地理
旅遊地理
民俗文化
杭州市
安徽省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安徽省全圖
安徽省地形圖
自然地理
旅遊地理
民俗文化
合肥市
福建省
鼓浪琴聲、客家土樓、三坊七巷、惠安風情
福建省全圖
福建省地形圖
自然地理
旅遊地理
民俗文化
福州市
江西省
文章節義之邦,紅色記憶之地
江西省全圖
江西省地形圖
自然地理
旅遊地理
民俗文化
南昌市
山東省
千年禮樂歸東魯,萬古衣冠拜素王
山東省全圖
山東省地形圖
自然地理
旅遊地理
民俗文化
濟南市
青島市
河南省
典藏古老中國,成就今日糧倉
河南省全圖
河南省地形圖
自然地理
旅遊地理
民俗文化
鄭州市
湖北省
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
湖北省全圖
湖北省地形圖
自然地理
旅遊地理
民俗文化
武漢市
湖南省
洞庭水、岳陽樓,楚人風流遍瀟湘
湖南省全圖
湖南省地形圖
自然地理
旅遊地理
民俗文化
長沙市廣東省
廣西壯族自治區
海南省
重慶市
四川省
貴州省
雲南省
西藏自治區
陝西省
甘肅省
青海省
寧夏回族自治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香港特別行政區
澳門特別行政區
台灣省
『肆』 內蒙古的地理知識
內蒙古平原廣闊,一望無際,尤其是以北部呼倫貝爾為中心的大興安嶺西麓林緣草甸草場,更是目前中國最佳的天然牧場之一,也是一處旅遊勝地。西部是黃沙浩瀚的戈壁荒漠地帶,高原上的大漠駝影,與草原的翠綠草色相映成趣。
其位於我國北邊中部,東經97°12』至126°04』,北緯37°34』至53°23』,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居全國第三。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多草原(6大草原)和湖泊(1000多個)。 氣候:內蒙古屬半干濕的中溫帶季風氣候,東部為半濕潤地帶,西部為半乾旱地帶。最主要的特點是晝夜溫差較大,一般可達10度左右,所以到這里旅遊要多帶衣服。內蒙古的災害性天氣有春旱和冬季暴風雪 內蒙古從東至西可分作兩大氣候區: 草原氣候區,從東端呼倫貝爾盟至陰山河套平原一帶,冬季冰天雪地,歷達半年之久,平均氣溫為攝氏零下28°C左右。夏、春、秋幾乎相連,五月至九月氣候溫和,是旅遊草原最佳季節。 沙漠氣候區,從陰山以西阿拉善沙漠高原至巴丹吉林沙漠,春日(四月中至五月底)多風暴,夏日酷熱,冬日奇寒, 最佳旅遊時間:秋季(八月中至九月底,約40天)氣候溫和,是涉足沙漠最佳季節。 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 約占國土面積的12.3%。 西部是黃沙浩瀚的戈壁荒漠地帶,高原上的大漠駝影,與草原的翠綠草色相映成趣。
『伍』 2012年7月26日開始,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進行了一次為期25天的「穿越內蒙古高原」考察活動.行程12500km,
(1)根據圖中信息,由南向北,北京-→恩和哈達,經過了溫帶落葉闊葉林帶、亞寒帶(寒溫帶)針葉林帶,體現了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由東向西,從恩和哈達-→500號界樁,經過了亞寒帶(寒溫帶)針葉林帶、溫帶草原帶、溫帶荒漠帶(500號界樁-北京,經過了溫帶荒漠帶、溫帶草原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體現了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
(2)水文特徵要從水量、含沙量、汛期、結冰期、補給水源等方面考慮,西拉木倫河位於西北內陸,年徑流量較小,季節變化大;含沙量大;結冰期長.
(3)西拉木倫河流域古人類遺址的空間分布特點是空間分布不均,南部居多.原因是南部緯度較低,距海(夏季風)更近,熱量和水分條件更充足一些.年代越近,海拔越低.原因是河床隨時間推移受流水侵蝕作用而下切,聚落(遺址)為就近取得水源而下移.
(4)造成科爾沁地區只有乾涸的沙地的原因全球變暖,蒸發旺盛;過度開墾、過度放牧.
實行草場承包、定居圍欄放牧是當前內蒙古沙地治理的普遍措施,但這種方式和游牧相比,卻出現了游牧很難出現的草場嚴重退化,原因是內蒙古降水變率大,草場生態系統脆弱,游牧逐水草而居,利於草場生態系統休養生息;定居圍欄放牧在草場生態系統惡化時期無法遷徙,易造成過度放牧.
故答案為:(1)北京-→恩和哈達,經過了溫帶落葉闊葉林帶、亞寒帶(寒溫帶)針葉林帶,體現了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恩和哈達-→500號界樁,經過了亞寒帶(寒溫帶)針葉林帶、溫帶草原帶、溫帶荒漠帶(500號界樁-北京,經過了溫帶荒漠帶、溫帶草原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體現了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
(2)年徑流量較小,季節變化大;含沙量大;結冰期長.
(3)空間分布不均,南部居多.原因是南部緯度較低,距海(夏季風)更近,熱量和水分條件更充足一些.年代越近,海拔越低.原因是河床隨時間推移受流水侵蝕作用而下切,聚落(遺址)為就近取得水源而下移.
(4)全球變暖,蒸發旺盛;過度開墾、過度放牧.
內蒙古降水變化率大,草場生態系統脆弱,游牧逐水草而居,利於草場生態系統休養生息;定居圍欄放牧在草場生態系統惡化時期無法遷徙,易造成過度放牧.
『陸』 中國國家地理出過幾個國內省份的專輯
01——2001年03期 台灣專輯
02——2001年06期 北京專輯
03——2002年專01期 新疆
2002.4,澳門屬
04——2002年06期 山西
05——2002年01期 雲南
06——2003年01期 山東
07——2003年09期 四川專輯
08——2004年07期 大香格里拉
09——2004年10月 貴州
10——2005年5月 陝西
11——2005年6月 陝西
12——2005年9月 西藏
13——2006年2月 青海
14——2006年3月 青海
15——2007年3月 江南
16——2007年10月 塞北西域
17——2008年5月 河南
18——2008年7月 河南
19——2008年8月 北京
20——2008年10月 東北
21——2009年4月 福建
22——2009年5月 福建
23——2010年1月 寧夏
24——2010年2月 寧夏
25——2012年1月 浙江
26——2012年2月 浙江
27——2012年10月 內蒙古
2013.1-2海南
2013.10新疆
2014.1-2重慶
2014.10西藏
2015.1-2河北
『柒』 內蒙古比較有名的特產都有哪些
巴林石、烏珠穆沁羊肉、扎蘭屯沙果、開魯紅干椒、扎蘭屯黑木耳等。
1、巴林石專
巴林石隸屬屬葉臘石,石質細潤,通靈清亮,質地細潔,光彩燦爛,顏色嫵媚溫柔,似嬰兒之肌膚,嬌嫩無比。巴林石,巴林礦主要位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的巴林右旗大板鎮西北,雅瑪吐山北面的大小化石山一帶。
2、扎蘭屯黑木耳
扎蘭屯黑木耳,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扎蘭屯市特產。扎蘭屯黑木耳生產歷史悠久,從1689年(清康熙28年)就是當地招待貴賓不可缺少的佳餚,被稱為"葷中之素"。
3、烏珠穆沁羊肉
烏珠穆沁羊肉產於水草豐美的錫林郭勒盟錫林浩特、東烏旗、西烏旗和烏拉蓋草原上,是中國寶貴的肉羊資源。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已授於"綠色食品"稱號,並已具備有機(天然)食品的條件。是中國寶貴的肉羊資源。
4、扎蘭屯沙果
扎蘭屯沙果,內蒙古自治區扎蘭屯市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扎蘭屯沙果產區主要以山區丘陵漫崗為主,土壤以暗棕壤土為主,適宜種植水果。
5、開魯紅干椒
開魯紅干椒,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開魯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開魯縣是中國最大的縣域紅干椒生產基地,享有"中國紅干椒之都"之美譽。
『捌』 中國地理的區域劃分以及所屬省份
中國一般分為七大地理地區:
1、東北(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
2、華東(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台灣省);
3、華北(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
4、華中(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5、華南(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6、西南(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重慶市、西藏自治區);
7、西北(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8)內蒙古中國國家地理擴展閱讀
中國地理區劃可以認為是國家地理區域劃分的簡稱。地理區域劃分首先是把全國國土作為一個整體。就是把一個國家的全部國土區域按照其特點劃分成幾個大塊,以便進行地理、氣候、經濟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管理。
由於中國疆域的寬廣,從地形、氣候、人文、經濟和政治各個角度分析,有各種類型的地理區域,各種地理區域類型可以劃分為自然帶、亞地帶、自然大區、自然區等等亞區。
四大經濟分區:
根據我國經濟社會加速發展的新形勢,全國分為四大經濟區域:東部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內容為: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
東北地區(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錫林郭勒盟)
中部地區(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
東部地區(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東省、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
西部地區(四川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貴州省、雲南省、重慶市、陝西省、甘肅省、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省、西藏自治區)
『玖』 《中國國家地理》推出過那些省份(地區)的專輯
《中國國家地理》推出過以下省份(地區)的專輯:
01——2001年03期 台灣專輯
02——2001年06期 北京專輯
03——2002年01期 新疆
2002.4,澳門
04——2002年06期 山西
05——2002年01期 雲南
06——2003年01期 山東
07——2003年09期 四川專輯
08——2004年07期 大香格里拉
09——2004年10月 貴州
10——2005年5月 陝西
11——2005年6月 陝西
12——2005年9月 西藏
13——2006年2月 青海
14——2006年3月 青海
15——2007年3月 江南
16——2007年10月 塞北西域
17——2008年5月 河南
18——2008年7月 河南
19——2008年8月 北京
20——2008年10月 東北
21——2009年4月 福建
22——2009年5月 福建
23——2010年1月 寧夏
24——2010年2月 寧夏
25——2012年1月 浙江
26——2012年2月 浙江
27——2012年10月 內蒙古
2013.1-2海南
2013.10新疆
2014.1-2重慶
2014.10西藏
2015.1-2河北
『拾』 內蒙古高原的特點(地理知識)
[編輯本段]地理位置
蒙古高原的一部分。位於陰山山脈之北,大興安嶺以西,北至國界,西至東經106°附近。介於北緯40°20′~50°50′,東經106°~121°40′。面積約34萬平方公里。行政區劃包括呼倫貝爾盟西部,錫林郭勒盟大部,烏蘭察布盟和巴彥淖爾盟的北部。廣義的內蒙古高原還包括陰山以南的鄂爾多斯高原和賀蘭山以西的阿拉善高原。
[編輯本段]高原概況
內蒙古高原 (Inner Mongolian Plateau)位於中國北部,是中國的第二大高原。內蒙古高原開闊坦盪,地面起伏和緩。從飛機上俯視高原就像煙波浩瀚的大海,古人稱之為「瀚海」。高原上既有碧野千里的草原,也有沙浪滾滾的沙漠,是中國天然牧場和沙漠分布地區之一。
橫貫中國內蒙古自治區的高原。位於大興安嶺以西,陰山及北山以北,馬鬃山以東,北抵蒙古,包括內蒙古大部分地區及甘肅省的北部。海拔1,000∼1,500公尺,地勢起伏較緩,微向北部傾斜。其中錫林郭勒、烏蘭察布高原地勢較高,呼倫貝爾、烏珠穆沁、居延海盆地地勢較低,蒙古語稱為「塔拉」。內蒙古高原東部為草原,是中國的重要畜牧業基地;西部氣候乾燥,為乾草原、荒漠草原與荒漠。向西沙漠面積增加,戈壁廣布。
內蒙古高原氣候十分乾燥,沙漠分布面積要佔全國沙漠總面積的37.8%。較大的沙漠有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和庫布齊沙漠等。黃河流經內蒙古高原中部的這一段,有的地方河谷緊縮,成為峽谷;有的地方河谷寬展,泥沙堆積成肥沃的沖積平原,這就是著名的河套平原。河套平原自古就有「塞上江南」之稱,這是勞動人民在這里修建渠道,引黃河水灌溉農田的結果。
內蒙古高原又稱北部高原。包括內蒙古自治區全部、甘肅省及寧夏回族自治區北部的廣大地區,東起大興安嶺和蘇克斜魯山,西至馬鬃山,南界祁連山麓和長城,北接蒙古人民共和國。東西長約二千多公里,面積約130萬平方公里,海拔1000米左右。內蒙古高原上既沒有青藏高原的雪山,也沒有雲貴高原上的峽谷,其地勢起伏微緩,是一個可千里馳騁的高平原,主要由東部的呼倫貝爾高原、西部的阿拉善高原、南部的鄂爾多斯高原等構成,陰山橫亘中部,山南有河套平原、呼和浩特盆地等斷陷平原和盆地。在陰山以北,地表坦盪開闊,低緩山嶺之間,分布有寬淺的窪地或盆地,當地稱為「塔拉」。這樣的地貌,為內蒙古遼闊草原的形成和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內蒙古高原是一個向北漸降的碟形高原。邊緣地帶最高。這種地形對高原上的乾旱化有利。冬天高原寒冷,形成蒙古高壓,自然無雨;夏季高原轉熱,成為低壓區,吸引南風吹上,阻於邊緣山地,截留大部分水汽,使高原成為雨影區。除邊緣山地有冰川融水形成夏洪冬乾的河川(如弱水、伊敏河等)外,就是邊境的黃河。河川對高原的切割不顯著,給風力吹颺提供了條件,這里一般風速每秒可達9米,飛沙走石不僅在岩石地面挖出溝槽和谷地,也可在特定地域堆成沙丘及沙山。所以,在草地被破壞的山足和高原中部,往往形成基岩出露的礫石「戈壁」;在流沙積聚的西部又可形成大片的「沙漠」。因此,戈壁和沙漠是內蒙古高原的顯著地貌特色。內蒙古高原是近代地質歷史時期里,地殼不斷地抬升形成的。在上升的過程中,一方面整個地塊發生和緩的拗曲,形成平緩的丘陵和寬淺的盆地;另一方面東部和南部微微翹起,翹得最高的地方便形成為山地。嵌鑲在高原東部邊緣的大興安嶺和中部的陰山山脈就是這樣形成的。高原面上有寬淺的大盆地,如呼倫貝爾盆地、二連盆地和居延盆地等,從盆地邊緣到中心,幾百公里的路程,高差僅二三百米,在地形類型上屬堆積—剝蝕高平原。內蒙古高原是我國最大的天然牧場。高原西部氣候乾燥,大部分為沙漠和戈壁,植物比較稀疏,草場也較零散,有不少草灘分布在沙丘間的湖盆之中。由西向東,隨著降水量的逐漸增多,牧草也長得越來越好。氣候比較濕潤的呼倫貝爾和錫林郭勒草原,牧草特別肥美,這里出產的三河馬、三河牛和內蒙古綿羊等良種牲畜馳名國內外。
[編輯本段]高原地貌
內蒙古高原一般海拔1000~1200米,南高北低,北部形成東西向低地,最低海拔降至600米左右,在中蒙邊境一帶是斷續相連的乾燥剝蝕殘丘,相對高度約百米。高原地面坦盪完整,起伏和緩,古剝蝕夷平面顯著,風沙廣布,古有「瀚海」之稱。地質上古生代末期華力西運動使蒙古地槽褶皺隆起,燕山運動只發生廣泛而和緩的撓曲和斷裂。喜馬拉雅運動和新構造運動使高原普遍抬升,並有大規模的玄武岩噴溢,填充了低窪處形成熔岩台地,廣布於高原東部,台地呈階梯狀,檯面略有起伏。
高原上普遍存有5級夷平面,形成層狀高原。燕山運動撓曲下陷地區,第三系湖相沉積層堆積甚厚,擴大了平地面范圍。新生代以來,氣候雖有冷溫干濕的交替,但均屬半乾旱和乾旱氣候,高原面分割輕微,過去形成的剝蝕夷平面大部得以形成平坦而較完整的高原。
內蒙古高原戈壁、沙漠、沙地依次從西北向東南略呈弧形分布:高原西北部邊緣為礫質戈壁,往東南為砂質戈壁,高原中部和東南部為伏沙和明沙。伏沙帶分布於陰山北麓和大興安嶺西麓,呈弧形斷續相連;明沙主要有巴音戈壁沙漠,海里斯沙漠、白音察干沙漠、渾善達克沙地、烏珠穆沁沙地、呼倫貝爾沙地等。
[編輯本段]高原資源
指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全部及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北部、河北省和東北西部的廣大地區。又稱北部高原。東起大興安嶺,西至馬鬃山,南沿長城,北接蒙古。東西長約2000千米,南北寬約500千米,面積100多萬平方千米,為中國第二大高原。海拔多在1000~1300米。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微斜,起伏和緩,切割輕微,陰山橫貫中部。南部為狹長的河套平原及鄂爾多斯高原;北部和東部為呼倫貝爾、烏珠穆沁、錫林郭勒、烏蘭察布等高原;西部為阿拉善高原。高原上多寬淺盆地,有呼倫、以林、居延等盆地。屬溫帶半乾旱氣候,乾燥度自東向西由1.2~1.5漸增至4.0。植被土壤狀況東部為草甸草原暗栗鈣土地帶,中部為乾草原栗鈣土地帶,西部為含灌木層片的荒漠草原棕鈣土地帶。高原上日照充足,年日照總時數2800~3200小時;多大風,日數在40~100天/年,可發電。土地資源豐富,牧草生長良好,是中國最主要的畜牧業基地。草原上還盛產中草 葯,如甘草、黃芪、黃芩、赤芍、麻黃等。高原上高鹽湖有鹽、鹼、芒硝等資源。礦產資源豐富,有煤、鐵、鈮、稀土礦等70多種。
狹義的內蒙古高原指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的高原。它深處內陸,氣候乾燥,草原、沙漠、戈壁廣布。防風固沙、保護草原、改良草場、合理放牧是本區資源合理利用與自然環境改造的主要任務。http://ke..com/view/913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