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中國文化形成的歷史地理條件

中國文化形成的歷史地理條件

發布時間: 2021-02-13 20:11:28

A. 歷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過較

1、黃河中下游一來帶是是中國歷源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適宜地區,在中國佔主導地位的傳統文化,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的,它們形成於農業區,也隨著農業區的擴大而傳播。農業文明對中國文化的延續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地理障礙對人類活動、特別是交通運輸的影響。不同的地理環境與物質條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與思想觀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來文化影響。
3、地理障礙對文化的傳播有很大的影響,也使中國的不同地區所受的外來文化影響和影響程度各不相同。
4、地理環境對開放與封閉的影響是相對的,首先,不存在絕對的開放或封閉的地理環境;其次在不同的生產力條件下,影響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環境也不是決定開放與否的唯一條件,海洋並不是開放的唯一途徑。
5、中國歷史上確實長期缺乏開放的動力,但從某種意義上說,根本的原因並不是地理阻隔,而是中國的地理條件過於優越。

B. 影響中國文化形成四大條件

中國文化的基礎是源於伏羲體系的文化後來分成以炎黃為代表的黃河文化、以蚩尤為代表的三苗文化和以大禹為代表的長江文化。夏、商、西周、春秋時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貧富分化和階級的產生。尊王、大一統等思想觀念;禮樂、宗法、分封等制度形成。這些都影響了中國文化數千年,流風余韻至今猶存的巨大文化建樹,標志著中國傳統文化形成。
中華民族自古就是一個禮儀之邦,"禮"乃中國文化的精髓。古代的"禮射"不僅貫穿與融合了華夏數千年璀璨的歷史文明,而且深度影響了世界,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為維系和發展優良的社會秩序與生態和諧而共同遵守的道德規范;是人類文明與智慧的結晶。"禮"和"射"分別為中國古代六藝之一,包括"禮、樂、射、御、書、數"。
古代中國的《禮記·射義》思想傳入日本,孕育了日本射箭中的"文射"儀禮。日本現代的弓道正是將《禮記·射義》和江戶時代的《射法訓》一道兒奉為國之經典的。
所謂文射,也叫禮射。《禮記·射義》中對射禮的性質、目的、做法之規定,就是以文射為指導思想的。 "射者,所以觀盛德也";"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諸己,己正而後發,發而不中,則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就是告訴射手調心靜氣,從身心兩方磨練來提高技藝,而不是怨恨超過自己的強手。這樣,對手就不再是仇敵,而是推動自己長進的"另一隻手。 《射義》還引用《論語·八佾》的一段話,說君子沒有什麼可爭的事情,如果有所爭,一定是比箭。當射箭的時候,相互揖禮而後登高;射畢走下堂來,再作揖飲酒。強弓精箭,曾是漁獵為生的古代日本人最具殺傷力的兵器。但當這樣一個頗具殺傷力的利器遭遇中國的《禮記·射義》之後,日本卻出現了不以殺伐為目的的"文射",射箭從此而演繹成了張弓搭箭、競射飲酒的娛樂文化,日本的社會從此誕生了君臣之義、長幼之序。中華古代禮儀與《禮記》對世界的影響不勝枚舉。"禮"乃中華文明與傳統思想的精髓。
中國文明是土生土長的獨立的原生文明。中國文明的經濟基礎是農業。與農業有關的科學技術得以發展。中國文明起源和文化社會誕生之間,經歷了大約三千餘年。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同步發展。商、周是中國早期文明社會的繁榮時期,以宮廟為主體的城市和以玉器、青銅器為禮器的出現,是中國早期文明社會的標志。中國從氏族社會進入文明社會時,並未削弱氏族社會的血緣關系,卻以血緣關系為紐帶,與政治相結合,構成了西周的宗法分封制,實行血緣政治統治。祖先崇拜是牢固的血緣關系的反映,從商周以來便成為中國宗教的主要形態,而且一直影響到後世。秦始皇統一,改血緣政治為地緣政治,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帝國,這對中國歷史文明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中國自古東臨太平洋,北接荒蕪人煙的西伯利亞,西北是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西南為喜馬拉雅山,在這樣一個封閉的環境之內生存,養成了國人含蓄內斂、保守中庸、消極忍耐的農耕性格。故歷朝政府皆重農抑商,重倫理文采,輕科技實用;如夏政權在陝西、商政權在河南;西周政權在陝西、東周政權在河南;秦、西漢政權在陝西、東漢政權在河南;隋、唐政權在陝西、北宋政權在河南。五千年文明,有四千年歷史皆在農耕最發達的中原地區上演,由此可見,中國一直都是以農耕為主的黃色文明。直到異族蒙古入主中原,定都北京,明清政權才隨之坐落於此,中國的農耕地位才逐漸為之動搖。

當政權東西對峙時,西強而東弱;南北對峙時,北強而南弱。原因也正是在於西和北更接近於游牧民族,兩種文化的交融,自然比東南單純的農耕文化多了一些強悍。然而,每一次異族依靠武力的入侵,又都會被漢文化迅速地同化。
中國文化並非單純的漢民族文化或者黃河流域文化,而是在漢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吸收了中華各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形成具有豐富內涵的中華文化。中華各民族人話都融匯於中國文化的血脈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

C. 地理環境與中國文化的關系是怎樣的

我國許多聚落都位於河流或山脈南北,因此就會以「陰」或「陽」命名,如貴州內省會貴陽,境內容貴山之南而得名;湖南的衡陽市,在衡山之南;四川的綿陽市,位於綿山以南得名;河南省南陽市,位於南山以南;山西的山陰縣,因縣境在佛宿山之陰得名。此外河南的洛陽,位於洛水以北;河南的汝陽,位於汝水以北;湖南省益陽市,位於益水之北而得名。

D. 中國的地理特徵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1、文化與地理環境、
黑格爾認為地理環境對文化有著深刻的影響,他將世界按地理特徵區分為三大類型:乾燥的同廣闊的草原和平原;巨川大江流過的平原流域;與海洋相連的海岸區域。所以,地理環境對文化的形成起著很大的作用。它為活動在它的范圍內的人們提供了有別於其他地域的條件,提出了不同的挑戰,也就提供了不同的世界,因此就會產生不同的文化性格。試想,愚公的精神不就成就於太行王烏二山嗎?

地理環境作為人類生存的自然基礎,當然會對人類文化產生很大影響,尤其是在人類社會發展初期,可以說有著決定性影響。隨著人類征服自然能力的不斷提
高,地理環境的作用就會越來越小,不再會有挖土搬山的當代愚公。但人作為自然體,決不會脫離自然,也不會完全不要地理環境,因此地理環境和人類始終關系密
切。象我們現在的生態平衡,就是如此。
2、中國的歷史地理環境

中國疆域遼闊,從最東的黑龍江流域與烏蘇里江會合處到最西的帕米耳高原間約有5200公里,從最北的漠河以北的黑龍江江心到南海的曾母暗沙約有5500公里。在這遼闊的土地上,呈現出西高東低的地形走勢,以明顯的階梯狀分布;同時又有很多東西走向的山川,把中國疆域自然分割成不同的區域。這些區域在歷史上,也就形成了地域文化,象蜀文化,楚文化,秦文化等。
中國的疆域有一個歷史演變的過程,地理環境也發生著變遷。象「中國」一詞,最早就是指中原的諸侯國家,隨後就以中原建立的國家政權向外延伸。在地理上,中原古時多湖泊,上海在宋朝時還未出現。黃河是向東南入東海。

中國的地理位置優越,大部分處於中緯度,氣候溫和,又位於全球最大的陸地——歐亞大陸的東部和全球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不遠,季風
氣候發達,溫度和水分條件配合良好。為發展農業提供了適宜的條件。象河南古時氣候溫暖,有大象在此生活,所以為「豫」,同樣,蒙古高原上是「風吹草低見牛
羊」。沙塵暴、黃泛區只是以後的事情。
3、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1) 遼闊的疆域和特殊的地形使中國傳統文化內向、穩定。

中國地理兩大特點:一、以黃河流域特別是中下游為發祥地的中華文化與外部世界相對隔絕。北有難以逾越的蒙古戈壁和西伯利亞原始森林,西北萬里黃沙,西南是最高、險、峻的青藏高原,東南是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形成了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二、疆域內迴旋餘地大,跨緯度長。南北遷移的空間大,無論是自然災害,還是社會動亂,都有著廣闊的緩沖迴旋餘地。這樣就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深刻影響。相對封閉的內陸區域使文化有著內向性特徵。中國古人喜歡山,對大海很少了解。哲學家很少有出海的經歷,水的概念僅限於江河。

例如:象老子,孔子都沒出過海。孔子「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還有人寫水「黃河遠上白雲間,孤帆一片日邊來」,「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相反,對山崇拜有加,拜五嶽。皇帝祭泰山。絲綢之路多為外國商人,唐宋對外貿易也是如此。所以,以自我為中心,四海為天下的天朝王國、中央帝國就是我們古人的中國形象,蠻夷是不屑與交往的,也就沒必要到外面去。迴旋餘地大,是中國文化相對穩定。

(2) 地理環境使中國傳統文化有很強的延續性。

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使外部世界很難對中國文化產生重大影響。不僅我們很難出去,外面的也很難進來。絲綢之路之所以偉大就是它是中國古代通向外面的極少數通道,並且從這個通道上來的外人畢竟還是少數。外來民族的征服也是由於自然屏障的作用很難湊效。所以,中國文化沒有遭遇古埃及、古巴比倫等文明古國的厄運。這從客觀上保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連續發展。


中國地域遼闊,跨緯度大,氣候的波動一般隻影響農業區的南北界限,而不會減少它的面積,使中國的農業的到了相對穩定的發展,使中國文化的經濟基礎有了穩定保障,從而使文化發展呈現出穩定延續的特徵。中國至今仍然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問題仍然重中之重。

(3) 地理環境使中國傳統文化內容有著相對多樣性。

中國疆域遼闊,地形駁雜,由大江、大山、沙漠、沼澤、森林而形成了內部相對不同的區域。地勢西高東低,山脈河流多東西走向,所以東西行易,南北行難。長江、黃河成為天險。大運河就是因此而鑿。三國鼎立就是劃地而立,分江而治。因此而形成了眾多不同的「小王國」,相對有別的區域文化。也就使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多樣起來。秦國有虎狼之喻,荊楚有披發左衽之風,魯宋有禮樂之俗等。因此,長江流域,山東半島,四川盆地嶺南地區都形成了不同特徵的文化,也成為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E. 歷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有

1, 黃河中下游一帶是是中國歷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適宜地區,在中國回佔主導地位的傳統文化,答無論是 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的,它們形成於農業區,也隨著農業區的擴大而傳 播。農業文明對中國文化的延續性起了很大的作用。2,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地理障礙對人類活動、特別是交通運輸的影響。不同的 地理環境與物質條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與思想觀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來文化影響。3, 地理障礙對文化的傳播有很大的影響,也使中國的不同地區所受的外來文化影響和影響程度各不相同。4, 地理環境對開放與封閉的影響是相對的,首先,不存在絕對的開放或封閉的地理環境;其次在不同的生 產力條件下,影響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環境也不是決定開放與否的唯一條件,海洋並不是開 放的唯一途徑。5, 中國歷史上確實長期缺乏開放的動力,但從某種意義上說,根本的原因並不是地理阻隔,而是中國的地理條件過於優越。

F. 中國傳統文化產生的歷史地理環境

地理環境能給人類文化的創造提供物質材料,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文化的發展趨向和類型。

中國地處亞洲東部,是一塊半封閉的大陸。亞洲大陸以帕米爾高原為界,東部為我國的新疆和河西走廊地區,盡管漢代已經形成絲綢之路溝通西域,但中國和西亞的聯系仍受到沙漠戈壁和山路的制約;西部是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脈,中國與東南亞地區之間的交往受到橫斷山脈的大江大河與熱帶叢林的阻礙;北部地區從黑龍江沿海到東南沿海的海岸線長達兩萬余公里。中國盡管從唐宋以後形成了比較發達的海上交通,但諸多因素的綜合作用並沒有因此使中華民族向海洋縱深發展。總之,中國這種三面環陸、一面臨海的地理環境,造成了中華民族與外部世界的相對隔絕,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首先,半封閉的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形成和延續很重要。人類文明的發源地是北半球的溫帶地區,中國傳統的農業社會也是從這里開始的,因此,中國很早就產生了農業文明,並形成了一整套相對完善的人文哲學思想。由於相對封閉,再加上這塊土地的富饒,使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中國人很少為了生存而走上海外殖民掠奪的道路,因而形成了中華民族相對溫和的性格和缺少競爭的性格。正如梁啟超所說:「以地理不便,故無交通,無交通故無競爭,無競爭故無進步。亞洲所以弱於歐洲,其大原在是。」①

梁啟超的看法盡管有失之偏頗的地方,但也說明了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上,多次出現過人類文明因異族入侵而中斷的情況。但綜觀中國的文明歷史,由於這種半封閉的地理環境,中國文化幾乎沒有中斷過。相反,周邊的少數民族在入主中原後,常常被中原文明所融化。這也是中國文化歷經數千年、持續至今的原因之一。

G. 歷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

歷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過較大的影響?舉版例說明。
1 黃河中下權游一帶是是中國歷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適宜地區,在中國佔主導地位的傳統文化,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的,它們形成於農業區,也隨著農業區的擴大而傳播。農業文明對中國文化的延續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地理障礙對人類活動、特別是交通運輸的影響。不同的地理環境與物質條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與思想觀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來文化影響。
3 地理障礙對文化的傳播有很大的影響,也使中國的不同地區所受的外來文化影響和影響程度各不相同。
4 地理環境對開放與封閉的影響是相對的,首先,不存在絕對的開放或封閉的地理環境;其次在不同的生產力條件下,影響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環境也不是決定開放與否的唯一條件,海洋並不是開放的唯一途徑。 5 中國歷史上確實長期缺乏開放的動力,但從某種意義上說,根本的原因並不是地理阻隔,而是中國的地理條件過於優越。

H. 論述中國傳統文化形成和發展的自然社會歷史條件及其重要特徵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地理環境 任何文化的生成和發展,總是在一定的環境下進行的,地理環境分為兩個方面的內容: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是不同的文化類型和不同的文化特性產生的內在物質基礎。考察中國傳統文化,首先應該對中華文化賴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環境,有一個總體性的把握和了解。 一、地形、地貌和近萬年以來的環境變遷 中國地處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地勢走向總的趨勢是西高東低,依次遞降,呈現出三大階梯式的地形地貌。青藏高原為第一階梯,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許多山峰都超過海拔7 000米,號稱世界屋脊,著名的亞洲大河——長江、黃河、瀾滄江.怒江,都發源於此。在青藏高原以北.以東和東南一帶,有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和塔堅木盆地,惟噶爾盆地、四川盆地相間分市,地形極其復雜,海拔高度下降到2 000—1 000米以下,形成第二階梯。第二階梯以東,北起大興安嶺,中經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線以東以及雲貴高原以東的中國東部地區,平均海拔高度低於500米,其中僅少數山峰高達3000米以上,是為第三階梯。海拔低於200米的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黃淮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以及江南紅土層丘陵盆地,都分布在這一區域。 落差如此顯著的三大階梯.像一把巨大無比的躺椅,西北背靠歐亞大陸.東南面向太平洋。由於幅員遼闊,地形復雜,決定了中國復雜多變的氣候環境。就干濕度而言,中國大陸以距海遠近形成了從東南向西北由濕潤、半乾旱到乾旱逐漸遞變的明顯趨勢。東部低階梯濕潤多雨,中部第二階梯除雲貴高原以外,一般為半乾旱和乾旱氣候,特別是西北內陸,由於遠距海洋數千里之遙,加上關山阻隔,東方從太平洋,南方由印度洋吹來的濕暖季風鞭長莫及,因此成為中國最乾旱的地區。而青藏高原,則以高寒為基本氣候特點,這種氣候大勢,斜向把中國分為東南和西北兩大部分,出現了東南以農耕為主,西北以畜牧為主的人文地理景觀。就冷暖度而言,中國大陸由南而北,以山川河流為天然分界,呈現出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的漸次遞變。;大體上說,台南、瓊西及滇南河谷一線以南為熱帶;自此以北至秦嶺、淮河及白龍江一線為亞熱帶;秦嶺、淮河以北至秦漢長城以南為暖溫帶;秦漢長城以北,以西為中溫帶;大興安嶺北端.黑龍江—線為寒溫帶。這是當代南北氣候的基本情況-同世界上其他事物都在運動、變化一樣,人類文化賴以生存發展的地理、氣候環境,也隨時都在運動變化著。自從直立人在中華大地上出現直到如今,數百萬年間,中國大陸地理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正所謂;。滄海桑田」。這里僅就與中國傳統文化形成和發展關系較為密切的近萬年以來,中國大陸的環境變遷,略作敘述·近萬年以來,中國大陸的地形、地貌變化.主要發生在第二階梯和第三階梯范圍內,明顯表現為: 1.海陸變遷。由於受到全球氣候冷暖變化以及地質條件變化的影響.此間曾經經歷了數次海進和海退的變化,從遼東灣到杭州灣之間,大部分沿岸地區都是在最近二三千年以內陸續成陸的,但也有部分陸地重新淪落,沒人大海。2.水域變遷。在數千年的漫長歷史發展過程中,許多河流都曾經歷過多次的決溢和改道,從而發生丁多次渚多河流。水系的變遷。其中,尤以遼河,海河,黃河.淮河的改道最為頻繁。同時,許多著名的湖泊都發生了改變形狀、面積縮減以至消亡的變化。 3.高原變遷。土地的過度開墾使高原地帶出現了日趨嚴重的水上流失,地形破碎的結果導致可耕面積的日益減少和生態環境的口趨劣化。同時,在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一帶,由於降雨量的漸趨減少和載畜量的日漸增加,使得草原地帶的生態條件也日趨惡化。4.沙漠變遷。由於人類與自然活動的交互作用.沙漠面積日漸擴大,吞沒丫許多綠洲和城市。近年來.隨著中國人民環境意識的日益增強,治理沙漠取得了重大成果,也出現了沙漠後退,風沙消減的新的景觀。 關於氣候條件的變化,近萬年以來,我國氣候總的發展趨勢是由暖濕轉向涼干。距今8000年前,氣候乾燥的遼河上游一帶,與全國大部分地區一樣,曾經是溫暖濕潤地帶。「到了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大陸的亞熱帶分界線也還北達今華北平原,燕山以南一線。』據竺可楨先生的研究成果:我國在距今5000年前至距今3000年前這2000年間,大部分時間的年平均溫度要高於現在2C左右。近3000年以來,我國的氣溫曾經出現了一系列上下擺動的變化,在公元前1000年,公元400年.公元1200年和1700年,曾經出現四次溫度最低期,溫度的擺動范圍為l。一2℃。在此期間,在每一400至800年的期間里,可以分出50—100年為周期的小循環,溫度擺動范圍是1。一0.5℃二-R宰先秦典籍都追記我國在夏朝建立之前,曾經有一個漫長的蜒水時吶所謂「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昔上古龍門未開,呂梁未發,河出盂門,大溢逆流,無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盡皆滅之,名曰鴻水,」水災泛濫,對古人的生存構成了長期的威脅。而在最近的500年間,旱災明顯多於水災。當今的中國,普遍面臨著地下水位下降,導致諸多水源乾涸,從而造成全局性缺水的嚴重局面。二、地理.氣候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地理,氣候環境是人類生存發展並且依以創造文化的物質基礎。·不同的地理、氣候環境,對於不同文化類型的生成及其發展趨向,具有重大影響。由於人類對地理環境的利用從來沒有達到極限,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人類,對地理環境的利用程度和利用方式並不一致,所以,在大致相同的地理環境中的活動結果也會不一致,因此產生不同的文化類型。中國大陸在中國傳統文化形成發展過程中,客觀上存在著方方面面的影響,其中主要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1.文化的多樣性與多元一體格局中國幅員遼闊.氣候多樣.地形復雜,國土范圍內部,客觀上存在著縱橫交織、特徵各異的自然地理區域。由於受季風氣候影響,我國的降雨量由東南至西北依次遞減,而地勢則由東南向西北依次增高,因此出現了東南低平而溫潤.西北高亢而涼乾的地理、氣候差異。根據這一特點,1933年,我國學者胡煥庸提出自東北的黑河至西南的騰沖劃一條直線,把中國分為東南和西北兩個部分,直線東南為南方,佔地面積為42.9%,人口卻為全國總數的94.4%;直線西北為北方,佔地面積為57.1%,人口僅佔5.6%。這便是國際學術界著名的「胡煥庸線。。研究結果表明,唐宋以來1 000年間,我國東南農耕區與西北畜牧區的人口.佔地面積基本上保持著三十年代統計的比例數字。即地理,氣候條件優越的東南農耕區,佔地面積約為40%,而人口比例一直保持在90%以上;地理、氣候條件較差的西北畜牧區,佔地面積約近60%,產業結構以畜牧業為主,穿插分布著小塊河谷.綠洲農業區,近千年以來,人口比例一直在總人口的10%以下。同時,由於中國的地理環境客觀上存在著由南到北的溫度和濕度的漸次差異,因此決定了淮河.秦嶺以南的中國南方,產業結構以稻作農業為主;淮河、秦嶺以北至秦漢長城沿線以南的中原一帶,產業結構以粟作農業為主;而在秦漢長城沿皺以北的北方地區,產業結構則以游牧業為土。中國境內地理.氣候環境的區域性差異,客觀上構成了多民族共居,多種經濟成分互立.多種文化類型並存的物質基礎。同時,由於中原地區環境相劉優越,因此形成了各民族內聚,多文化類型融合的歷史趨勢,從而出現了中華文化形成發展過程中的多元一體格局。2.中國傳統文化的開放與封閉中國的西部和北部連接亞歐大陸,東部面向太平洋來,中國就是世界的中國,與外部世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考古界的最新研究結果認為,早在舊石器時代,中國的東半部文化就與環太平洋地區的文化有聯系,美洲新大陸的土著居民,很可能就是東北金牛山人的後裔。新石器時代以來,中國文化與東業.東南亞以及環太平洋文化帶的聯系表現在共同存在的有谷石錛和以突出眼睛為特徵的神人獸面紋飾造型等方面。在西半部,河西走廊和北緯40。至50。之間的狹長草原地帶,是連接中華大地與歐亞大陸的紐帶。周秦考古成果表明,源乾草原地帶的周、秦文化都帶有鮮明的西方色彩,琉璃器,三棱銅箭頭和屈肢葬等中亞、西亞一帶的文化因素是通過周人和秦人傳播到中原地區的。唐代的首都長安.遼代前期首都遼上京.元代的上都和中都.都是因為西北通道的客觀存在,而成為國際性都市的。至—f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陶瓷之路等國際通衢的存在,更是古代的中國與外部世界有著密bJ的,多種渠道的聯系的有力證明。然而,毋庸諱言,古代的中國也長期以來一直缺乏對外開放、向外進取的動力。相對優越的地理環境加上巾華先民的勤勞和智慧,使古代的中國在西方近代文明興起之前,長期成為世界東方乃至整個世界最富足.最強大的國度,因而產生了「中華帝國,無求於人」的自我陶醉,自我封閉觀念.所以,在古代中外交通史上,不避艱險、不遠萬男來到中國的各色外國人遠較走出國土范圍以外的中國人為多。 當迫切要求發展的西方人千方百汁地尋找通向中國的航路時,老大的中華帝國卻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連早巳開辟的對外航路也不肯利用。一面臨海、三面環山的地理環境,使中國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中國人從很早的時代起,就習慣於以「天下」和「四海」概念來構想自己生活的世界的格局。中國古人設想自己生活在四海之內,天下之中,由中而外的順序是:京師、諸夏、四夷。在「華夏-四夷」的天下模式中,所有的外族都被包容在四夷之內,而四夷又可以通過用華變夷、由夷變夏的過程,被納人中原華夏的母體之中。這種構想,是中國能夠長期維持大一統局面的思想基礎,也是中華民族能夠在長期復雜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像滾雪球一樣不斷獲得發展,壯大的原因之一。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度,秦漢以降的2000年間,人口數字大致保持在世界總人口的1/3以上。受地理氣候環境影響,中國龐大的人口分布很不均衡。秦漢之際,60%%以上的人口都分布在中原一帶;淮河以南的南方,長城以北的北方,均屬地曠人稀地區。魏晉以後;隨著北方民族的南下和江南地區的開發,人口的分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至唐宋以後,形成了東南部農耕區人口稠密,西北部畜牧區人口稀疏的分布局面。由於長期以來,絕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分布在東南農耕區域,造成了人口的增長和可耕土地面積日益不足的矛盾。人們只能在所能得到的十分有限的狹小地塊上,早出晚歸,精耕細作,對土地實行最經濟的利用,藉以維持生存。時日既久,養成了中國人安土重居、樂天知命、安份守己的民族性格。同時,經濟上對土地的過分依賴,一方面限制了中國古人的視野,從而影響了對外的擴展與開放;另一方面,也培養了中華民族對鄉上的無限眷戀和對故國的深切情懷,從而產生了蘊藏在中華民族內部的巨大的凝聚力。

I. 中國的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形成有什麼影響

我國許多聚落都位於河流或山脈南北,因此就會以「陰」或「陽」命名,如專貴州省會屬貴陽,境內貴山之南而得名;湖南的衡陽市,在衡山之南;四川的綿陽市,位於綿山以南得名;河南省南陽市,位於南山以南;山西的山陰縣,因縣境在佛宿山之陰得名。此外河南的洛陽,位於洛水以北;河南的汝陽,位於汝水以北;湖南省益陽市,位於益水之北而得名。

J. 中國歷史文化形成的主要地理環境特點是什麼

A對,「文」與「化」並聯使用,較早見之於戰國末年儒生編輯的《易·賁卦·回象傳》:(剛柔交錯答),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B錯,狹義文化在邏輯上從屬於廣義文化,與後者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12、ABC 錢穆和梁啟超都是近代史上影響力巨大的文化名人,對於民族文化深入的研究和同情地理解,使他始終站在維護中國傳統文化的陣營,錢鍾書是中國文學研究家,在文學研究和文學創作方面的卓越成就。
13、AB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多元化的。傳統中國社會,儒、道、佛等多種派系並存,這就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匯集百川優勢、兼容八方智慧的顯著特點。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各民族在生活方式和文化理念上存在很大的差異。 c錯;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中華文明是唯一延續時間最長、未曾中斷的文化系統。中華民族自夏代進入文明社會,歷經各朝代,傳統文化代代相傳,經久不衰,這都展現了它所具有的頑強生命力和應變能力,這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d錯。
10、ABCDE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