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地理中國中國大地板塊

地理中國中國大地板塊

發布時間: 2021-02-13 19:21:18

1. 學習任務大地構造分區和中國古板塊的劃分

【任務描述】 ①了解槽台學說的主要內容;②理解板塊學說;③掌握中國的古板塊劃分;④認識中國的地貌圖及大地構造分區圖。

一、槽台學說

槽台學說即傳統大地構造學說。它認為地殼以垂直運動為主,一個地區地殼持續上升可成為陸地或山脈,反之可能成為海洋,其位置是固定不變的,所以槽台學說即固定論。槽台學說把地殼分為較穩定的地台區和活動的地槽區兩種基本構造單元。

◎地台:地殼上巨大的構造穩定區(術語來源於東歐俄羅斯平原)。地台具有雙層結構,即下部前古生代變質基底和上覆古生代開始的未變質沉積蓋層,其間被明顯的區域性角度不整合面所分割(圖6-6)。地台上缺失沉積蓋層、變質基底直接出露地表的部分稱為地盾;沉積蓋層發育巨厚的斷陷帶稱為裂陷槽。

圖6-6 地台的雙層結構

(據ЛеоновГП,1980,簡化)

◎地槽和褶皺帶:地殼上垂直沉降接受巨厚海相沉積,最後又回返褶皺並上升成山系的巨型槽狀凹陷帶。以北美阿巴拉契亞山脈和南歐阿爾卑斯山脈為典型代表。兩者由於當前在大陸上的位置不同,區分為阿巴拉契亞陸緣型和地中海陸間型兩種類型。

地槽兩側的穩定地塊稱為前陸。地槽內部又可區分出次一級的地向斜(凹陷帶)和地背斜(隆起帶)。接近前陸的地槽外帶不含大量火山岩,稱為冒地槽。遠離前陸的地槽內帶含大量火山岩,稱為優地槽(圖6-7)。

◎地槽旋迴:地槽的發展過程可分解為地殼下降和接受沉積(含基性火山岩噴發)為主的早期階段,以及回返褶皺、酸性岩漿侵入和山脈升起的晚期階段。由於在上述過程中無論在沉積作用、岩漿活動、構造變動和成礦作用等方面,都存在一定規律性的巨型旋迴現象。所以,把一個地槽發展的全過程稱為地槽旋迴。

圖6-7 優地槽、 冒地槽和前陸的主要特徵

(據Aubouin J,1961)

二、板塊學說

板塊構造學說歸納了大陸漂移、海底擴張的重要成果,及時吸收了當時對岩石圈和軟流圈所獲得的新認識,從全球整體的角度,系統地闡明了岩石圈活動與演化的重大問題。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思想是:在固體地球的上層,存在比較剛性的岩石圈及其下伏的較塑性的軟流圈;地表附近較剛性的岩石圈可劃分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塊,它們可在塑性較強的軟流圈上進行大規模的運移;海洋板塊不斷新生,又不斷俯沖、消減到大陸板塊之下;板塊內部相對穩定,板塊邊緣則由於相鄰板塊的相互作用而成為構造活動性強烈的地帶;板塊之間的相互作用控制了岩石圈表層和內部的各種地質作用過程,同時也決定了全球岩石圈運動和演化的基本格局。

三、大地構造分區和中國古板塊劃分

大地構造分區主要是根據構造活動程度及歷史分析的原則按不同的構造階段進行的。一級構造分區有穩定的板塊區和板塊間的構造活動帶兩類。二級構造分區包括穩定板塊區內較活動的裂陷槽、陸內的碰撞帶、板塊間相對穩定的地塊和微板塊等。

根據地縫合線的分布及古生物、古地理、古氣候分析,可將我國古大陸分為不同的古板塊。它們以若干古縫合線相隔,這些古縫合線包括:華北-塔里木板塊北部邊界的艾比湖-居延海至索倫-西拉木倫線,分隔華北-塔里木板塊、柴達木板塊、秦嶺微板塊、揚子板塊的修溝-瑪沁-勉略線、北祁連線、丹鳳-信陽線,揚子板塊、義敦微板塊、昌都-思茅微板塊、東南亞板塊、羌塘微板塊、岡底斯微板塊、印度板塊之間的甘孜-理塘線、金沙江-藤條河線、北瀾滄江-昌寧-孟連線、班公錯-怒江線及雅魯藏布江線,分隔揚子板塊與華夏板塊、南海板塊的江紹-欽防線和瓊州海峽線等。

四、技能訓練——現代地理、地貌及大地構造分區識別

(1)閱讀中國地形圖,熟悉中國行政區劃;對照高原山區至深海底地勢剖面圖(圖6-8)及太平洋海底地貌圖,了解中國地形、剝蝕區與沉積區的地勢及空間分布特徵;熟悉中國主要河流、山系和大型盆地的名稱、位置及延伸方向(圖6-9)。

圖6-8 高原山區至深海底地勢剖面圖

(據劉本培,1996)

1)中國的主要山脈,其走向大致有三種類型:①近東西向(陰山山脈、秦嶺、大別山、南嶺、天山、祁連山、昆侖山、喜馬拉雅山);②近北北東向(大興安嶺、太行山、呂梁山、雪峰山、龍門山);③近南北向(橫斷山脈、賀蘭山)。

2)我國及亞洲東部主要地貌形態:①高原山區(青藏高原,剝蝕為主);②內陸盆地(塔里木盆地、柴達木盆地、准格爾盆地、四川盆地、鄂爾多斯盆地);③近海平原(松遼平原、華北平原、江漢平原);④陸表海(渤海);⑤陸棚海(黃海、東海、南海大部);⑥火山島弧帶(日本、琉球列島、台灣島及菲律賓群島);⑦邊緣海(日本海、東海東側、南海大部);⑧海溝(日本海溝、馬里亞納海溝、菲律賓海溝等)。

(2)對照三大洋海底地貌圖了解大陸邊緣的基本類型及其特徵。

◎被動大陸邊緣:亦稱大西洋型大陸邊緣(圖6-10)。主要特徵是位於板塊內部,與大洋之間沒有海溝和俯沖消減帶。

圖6-9 中國及鄰區造山帶與盆地分布圖

(據車自成等,2 0 0 2)

圖6-10 大西洋型大陸邊緣示意圖

(據趙錫文等,1983)

◎活動大陸邊緣:亦稱主動大陸邊緣。包括兩種類型,安第斯型(圖6-11),具海溝、火山山弧體系;西太平洋型(圖6-12),具海溝、火山島弧、邊緣海,簡稱溝、弧、盆體系。

圖6-11 安第斯型大陸邊緣示意圖

(據趙錫文等,1983)

圖6-12 西太平洋型大陸邊緣示意圖

(據趙錫文等,1983)

(3)閱讀中國構造分區圖(圖6-13)。

圖6-1 3 中國構造分區圖

(據程裕淇,1 9 9 4)

2. 中國大地構造板塊構造歸屬

中國大陸系由6大板塊在不同時期拼結而成。以塔里木-華北板塊、華南板塊和藏滇板塊為主體,回包括西伯利亞板答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一部分。第一次拼接於新元古代中期,塔里木陸塊與華北陸塊拼接,並與揚子陸塊和華夏陸塊匯合形成原始中國古陸;第二次拼接於晚古生代後期,西伯利亞板塊南緣與塔里木-華北板塊北緣連為一體,形成了天山-興安活動帶;第三次拼接於中生代早期,塔里木-華北板塊南緣與華南板塊北緣、西緣,以及華南板塊西緣與藏滇板塊北緣連為一體,同時形成了橫貫中國東、西部的昆侖-秦嶺活動帶,第四次拼接於新生代早期,印度板塊北緣與藏滇板塊南緣連為一體,形成了川滇青藏活動帶,至此,統一的中國大陸形成(圖2.1)。

中國大陸的基本構造單元,主要為以陸塊(地台)為代表的穩定區和以陸緣(地槽)為代表的活動帶。主要穩定區有:華北陸塊和塔里木陸塊、揚子陸塊。主要活動帶有:天山-興安活動帶,昆侖-秦嶺活動帶、川滇青藏活動帶、南華活動帶、台灣活動帶。

3. 中國地理的地勢和地形

一、山脈

大興安嶺、長白山、陰山、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秦嶺、大巴山、橫斷山脈、祁連山、阿爾泰山、昆侖山、天山、岡底斯山、喜馬拉雅山、巴顏喀拉山、阿爾金山、唐古拉山。

二、四大高原

1.青藏高原(雪山連綿)

2.內蒙古高原(平坦開闊)

3.黃土高原(支離破碎)

4.雲貴高原(多山、地表崎嶇)

三、四大盆地

1.准噶爾盆地

2.塔里木盆地(最大)

3.柴達木盆地

4.四川盆地

四、三大平原

東北平原:1.松嫩平原 2.三江平原 3.遼河平原

華北平原(黃淮海平原)

長江中下游平原:1.洞庭湖平原 2.鄱陽湖平原 3.江漢平原

五、東南丘陵

1.浙閩丘陵 2.兩廣丘陵 3.江南丘陵

六、三大階梯

第一階梯:青藏高原 >4000m

一、二階梯分界線: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橫斷山

二、三階梯分界線: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1000m-2000m

第三階梯:平原、丘陵 <500m

4. 中國大地構造位置位於哪兩個板塊之間,它們之間的活動方式各是什麼

中國大地構造位置位於亞歐板塊與印度洋兩個板塊之間,它們之間的活動方式接觸碰撞。

5. 中國地理重要的概念

中國地理概況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公里,東部和南部大陸海岸線1.8萬多公里,內海和邊海的水域面積約470多萬平方公里。海域分布有大小島嶼7 600個,其中台灣島最大,面積35 798平方公里。我國同14國接壤,與8國海上相鄰。省級行政區劃為4個直轄市,23個省,5個自治區,2個特別行政區,總人口有14億人,首都北京。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陸地面積的67%,盆地和平原約占陸地面積的33%。山脈多呈東西和東北—西南走向,主要有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喀喇昆侖山、喜馬拉雅山、陰山、秦嶺、南嶺、大興安嶺、長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灣山脈和橫斷山脈等山脈。從南到北有珠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遼河、松花江、黑龍江等水系河流。

幾百萬年前,青藏高原隆起,地球歷史上這一重大地殼運動形成了中國的地貌。從空中俯瞰中國大地,地勢就像階梯一樣,自西向東,逐漸下降。受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撞擊,青藏高原不斷隆起,平均海拔4 000米以上,號稱「世界屋脊」,構成了中國地形的第一階梯。高原上的喜瑪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瑪峰高達8 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第二階梯由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四川盆地組成,平均海拔1 000~2 000米。跨過第二階梯東緣的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向東直達太平洋沿岸是第三階梯,此階梯地勢下降到500米至1 000米以下,自北向南分布著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平原的邊緣鑲嵌著低山和丘陵。再向東為中國大陸架淺海區,也就是第四級階梯,水深大都不足200米,蘊藏著豐富的海底資源。

6. 中國地理及地形分布情況

我國的四大盆地指塔里木盆地、准葛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四川盆地。
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系維吾爾語,意為「無韁之馬」。塔里木盆地地處天山、昆侖山和帕米爾高原之間,東西長1500公里,南北寬 600公里,面積約53萬平方公里,約占自治區面積的三分之一。盆底平均海拔為1000米左右,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盆地。盆地具有明顯的環狀地理帶、高山帶、山麓礫石(戈壁)帶、沖積平原帶(綠洲帶)和沙漠帶。中部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面積近33萬平方公里,為我國最大的沙漠。

准葛爾盆地
准噶爾盆地位於新疆北部,介於天山和阿爾泰山之間,呈不等邊三角形,面積約38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500米左右。盆地中部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面積約5萬平方公里,是我國第二大沙漠。盆地西端有阿拉山口和額爾齊斯河谷,大西洋水由此進入北疆,對氣候有很大影響。盆地南緣的沖積扇平原廣闊,是新開墾的農業區。

柴達木盆地
柴達木系蒙古語,意為「鹽澤」。柴達木盆地位於青海省西北部,是由阿爾金山、祁連山和昆侖山環繞的巨大的內陸盆地,面積約20萬平方公里,海拔為2600—3000米。其西北部有小片沙漠,東南部分布著許多鹹水湖和鹽沼澤,其中察爾汗鹽池面積為1600平方公里,儲鹽量達250億噸,可供全國人民食用8000年左右。此外,這里還盛產石油和各種金屬礦藏,人們贊美柴達木盆地是一個「聚寶盆」。

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位於四川省東部,在巫山、大巴山等山脈的包圍之中,地形封閉。盆地底部海拔400—800米,盆地西北部為成都平原。盆地內的岩石、土壤呈紫色,有「紫色盆地」之稱。長江橫貫南緣,氣候終年溫暖,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礦產豐富,有「天府之國」的美譽。

黃土高原(Loess Plateau)
在中國北方,長城以南、日月山以東、太行山以西、秦嶺以北,主要包括山西、陝西、以及甘肅、青海、寧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區,面積40萬平方公里,為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黃土厚50—180米,氣候較乾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黃土高原礦產豐富,煤、石油、鋁土儲量大。
北風送土

關於黃土的來源,長期以來,中外學者有過不同的爭論。其中,以「風成說」比較令人信服。認為黃土來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肅、寧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亞等廣大乾旱沙漠區。這些地區的岩石,白天受熱膨脹,夜晚冷卻收縮,逐漸被風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塊、沙子和粘土。同時這些地區,每逢西北風盛行的冬春季節,狂風驟起、飛沙走石,塵土蔽日。粗大的石塊殘留在原地成為「戈壁」,較細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區,聚成片片沙漠,細小的粉沙和粘土,紛紛向東南飛揚,當風力減弱或迂秦嶺山地的阻攔便停積下來,經過幾十萬年的堆積就形成了浩瀚的黃土高原。根據黃土堆積環境的不同,可將我國黃士發育分為三個時期:早更新世,相當於第一次冰期,氣候比新第三紀干寒,發生午城黃土堆積;中更新世,發生第二次冰期,氣候進一步變干,堆積了離石黃土,范圍廣、土層厚;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氣候更加干寒,堆積了馬蘭黃土,厚度雖小,但分布范圍更廣,南方稱下蜀黃土。進入全新世,氣候轉為暖濕,疏鬆的黃土層,經流水侵蝕,形成了溝壑縱橫、梁、峁廣布的破碎地表。
地貌類型
山、原、川三大地貌類型是黃土高原的主體。聳峙在高原上的山地,猶如海洋中的孤島。例如六盤山以西的隴中高原上的屈吳山、華家嶺、馬銜山,隴東陝北高原上的子午嶺、白於山、黃龍山等。原(或塬)是指平坦的黃土高原地面,著名的有甘肅東部的董志塬,陝西北部的洛川塬。塬面寬闊,適於機械化耕作,是重要的農業區。但是塬易受流水侵蝕,溝谷發育,分割出長條狀塬地,成為山樑,稱為「梁」地。如果梁地再被溝谷切割分散孤立,形狀有如饅頭狀的山丘,當地稱為「峁」。由「梁」和「峁」組成的黃土丘陵,高出附近溝底大都在100~200米左右,水土流失嚴重,是黃河泥沙來源區。川是深切在塬面下的河谷平原。在梁峁地區地下水出露,匯成小河、河水帶來的泥沙在這里沉積,在兩岸形成小片平原,稱它為「川」。川兩旁還有階地,即「掌」、「杖」地。掌是川地上源的盆地狀平原,與條狀分布的杖地不同。
水土流失
主要由暴流溝谷沖刷疏鬆黃土所致。黃土顆粒細小,質地疏鬆,具有直立性並含有碳酸鈣,迂水容易溶解、崩塌。地面坡度較大,植被稀疏,夏季又多暴雨,造成奇峰、陡壁、溶洞、陷穴、天生橋等微地貌,更助長了溝壑擴展,加速水土流失。同時也與近代地殼上升有關,使得溝床不斷下切和側蝕,溝谷溯源侵蝕加劇,相應地谷坡又不斷地擴展,於是溝間地日益破碎。除上述自然因素外,與人類活動,特別是濫墾濫伐,破壞天然植被等社會因素有密切關系。新中國成立後,對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採取了一系列綜合治理措施,植樹造林、種草,將坡耕地改為水平梯田,以及水利工程等措施,黃土高原發生了可喜的變化。
地貌差異

根據地貌的形成過程和特點,可分為以下幾個部分:①隴中高原。一稱隴西高原。位於六盤山以西,是一個新生代的拗陷盆地,屬盆地型高原,海拔1500~2000米。地形破碎,多梁、峁、溝谷、壟板地形。②隴東、陝北高原。包括六盤山以東,呂梁山以西,渭河北山以北,長城以南的地區。也是一個盆地型高原,海拔800~1200米。經強烈侵蝕,除少數殘留的黃土塬(董志塬、洛川塬)外,大部地區已成為破碎的梁峁丘陵。其間只有少數基岩低山突起在高原之上,狀似孤島。③山西高原。包括五台山、恆山以南,伏牛山以北,太行山以西,呂梁山以東的地區。它由一系列褶皺斷塊山與陷落盆地組成。山地有呂梁、恆山、五台、中條及太行等山,盆地有大同、忻縣、太原、臨汾、運城等。除河谷平原外,大部地區海拔在1000~1500米,石質山地構成高原的主體,黃土堆積僅限於盆地及山間谷地,分布范圍約佔全區面積的40%。④渭河平原,一稱關中平原。位於渭河北山與秦嶺之間,西起寶雞。
內蒙古高原
內蒙古高原位於中國北部,是中國的第二大高原。
內蒙古高原開闊坦盪,地面起伏和緩。從飛機上俯視高原就像煙波浩瀚的大海,古人稱之為「瀚海」。
高原上既有碧野千里的草原,也有沙浪滾滾的沙漠,是中國天然牧場和沙漠分布地區之一。
內蒙古高原氣候十分乾燥,沙漠分布面積要佔全國沙漠總面積的37.8%。較大的沙漠有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和庫布齊沙漠等。
黃河流經內蒙古高原中部的這一段,有的地方河谷緊縮,成為峽谷;有的地方河谷寬展,泥沙堆積成肥沃的沖積平原,這就是著名的河套平原。
河套平原自古就有「塞上江南」之稱,這是勞動人民在這里修建渠道,引黃河水灌溉農田的結果。
內蒙古高原一般海拔1000~1200米,南高北低,北部形成東西向低地,最低海拔降至600米左右,在中蒙邊境一帶是斷續相連的乾燥剝蝕殘丘,相對高度約百米。高原地面坦盪完整,起伏和緩,古剝蝕夷平面顯著,風沙廣布,古有「瀚海」之稱。地質上古生代末期華力西運動使蒙古地槽褶皺隆起,燕山運動只發生廣泛而和緩的撓曲和斷裂。喜馬拉雅運動和新構造運動使高原普遍抬升,並有大規模的玄武岩噴溢,填充了低窪處形成熔岩台地,廣布於高原東部,台地呈階梯狀,檯面略有起伏。
高原上普遍存有5級夷平面,形成層狀高原。燕山運動撓曲下陷地區,第三系湖相沉積層堆積甚厚,擴大了平地面范圍。新生代以來,氣候雖有冷溫干濕的交替,但均屬半乾旱和乾旱氣候,高原面分割輕微,過去形成的剝蝕夷平面大部得以形成平坦而較完整的高原。
內蒙古高原戈壁、沙漠、沙地依次從西北向東南略呈弧形分布:高原西北部邊緣為礫質戈壁,往東南為砂質戈壁,高原中部和東南部為伏沙和明沙。伏沙帶分布於陰山北麓和大興安嶺西麓,呈弧形斷續相連;明沙主要有巴音戈壁沙漠,海里斯沙漠、白音察干沙漠、渾善達克沙地、烏珠穆沁沙地、呼倫貝爾沙地等。
內蒙古高原 :
nèi ménɡ ɡǔ ɡāo yuán
中國四大高原之一。東起大興安嶺,西至馬鬃山,南沿長城,北接蒙古。為蒙古高原的一部分。海拔1000~1400米。地面坦盪,起伏和緩,多寬廣盆地。草原遼闊,為中國重要牧區。西部沙漠分布廣。
雲貴高原
位於我國西南部,包括雲南省東部,貴州全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和四川、湖北、湖南等省邊境,是我國南北走向和東北—西南走向兩組山脈的交匯處,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它大致以烏蒙山為界分為雲南高原和貴州高原兩部分。西面的雲貴高原海拔在2000米以上,高原地形較為明顯。東面的貴州高原起伏較大,山脈較多,高原面保留不多,稱為「山原」,海拔在1000—1500米之間。雲南高原和貴州高原相連在一起,分界不明,所以合稱為「雲貴高原」。雲南高原位於哀牢山以東的雲南省東部地區,因其在雲嶺以南,故稱為雲南高原。高原面保存良好。雲南高原上的山地頂部多呈寬廣平坦地面,或呈和緩起伏地面,有「高山頂上路寬大」的說法。連綿起伏的山嶺間,有許多湖盆和壩子。雲南有1200多個壩子,佔全省耕地三分之一,低陷的成為盆地,有的積水成湖。如以昆明為中心的高原面上,分布著滇池等許多大小湖泊,被稱為「滇中斷陷湖區」。湖盆四周由於湖水外泄和四周山地沙泥淤積,大多數已發育有湖岸平原。這里土壤肥沃,土層深厚,是高原的主要農業區。貴州高原位於多雨的季風區,雨量充足,因此有「天無三日晴」的說法。由於多雨,高原上的河流水量大,許多河流長期切割地面,形成許多又深又陡的峽谷。貴州高原的地貌可以大致分為三級地形面:山原、盆地和峽谷。高原上最高的一級是山原,以貴州西部最明顯。高原面因長期受河流切割而呈山原形態。在這個高原面下,分布著一些盆地(壩子),最大的是貴陽盆地,是高原上的主要農耕地帶。峽谷是河流長期下切形成的,如烏江河谷深達300—500米,在這里「對山喚得應,走路要一天」。北盤江打幫河上源的黃果樹瀑布,寬約20米,從50多米高的陡崖上直瀉犀牛潭,水花飛濺,氣勢磅礴,是我國最大的瀑布。雲貴高原最大的特色之一,是個被溶蝕的高原,喀斯特地形顯著。雲貴高原上石灰岩厚度大,分布廣,經地表和地下水溶蝕作用,形成落水洞、漏斗、圓窪地、伏流、岩洞、峽谷、天生橋、盆地等地貌,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最發育的典型地區之一。雲貴高原面上有一層固結的紅色土層(又叫風化殼),表示地面是個久經風化的地面。當它被剝蝕去後,就出露石灰岩,形成大片石芽地。路南石林就是石芽地中發育得最好的一片。這里奇峰兀立,如柱如塔,如筍如菌,高的10米以上,矮的5—10米。人們在望峰亭或獅子亭眺覽,就可欣賞40多萬畝石林的奇景。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的介紹:
青藏高原舊稱青康藏高原(北緯25°~40°,東經74°~104°)是亞洲中部的一個高原地區,它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極」之稱。它的邊界,向東是橫斷山脈,向南和向西是喜馬拉雅山脈,向北是昆侖山脈。它包括中國西藏自治區全部、和青海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甘肅省、四川省、雲南省的部分,不丹、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總面積250萬平方公里。
青藏高原的形成
青藏高原有確切證據的地質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億年前的奧陶紀,其後青藏地區各部分曾有過不同資料的地殼升降,或為海水淹沒,或為陸地。到2.8億年前(地質年代的早二疊世),現在的青藏高原是波濤洶涌的遼闊海洋。這片海域橫貫現在歐亞大陸的南部地區,與北非、南歐、西亞和東南亞的海域溝通,稱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當時特提斯海地區的氣候溫暖,成為海洋動、植物發育繁盛的地域。其南北兩側是已被分裂開的原始古陸(也稱泛大陸),南邊稱岡瓦納大陸,包括現在的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亞、南極洲和南次亞大陸;北邊的大陸稱為歐亞大陸,也稱勞亞大陸,包括現在的歐洲、亞洲和北美洲。
2.4億年前,由於板塊運動,分離出來的印度板塊以較快的速度向北移動、擠壓,其北部發生了強烈的褶皺斷裂和抬升,促使昆侖山和可可西里地區隆生為陸地,隨著印度板塊繼續向北插入古洋殼下,並推動著洋殼不斷發生斷裂,約在2.1億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進入構造活躍期,北羌塘地區、喀喇昆侖山、唐古拉山、橫斷山脈脫離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萬前,印度板塊繼續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強烈的構造運動。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區急劇上升,藏北地區和部分藏南地區也脫離海洋成為陸地。整個地勢寬展舒緩,河流縱橫,湖泊密布,其間有廣闊的平原,氣候濕潤,叢林茂盛。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地質學上把這段高原崛起的構造運動稱為喜馬拉雅運動。青藏高原的抬升過程不是勻速的運動,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經歷了幾個不同的上升階段。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進。距今一萬年前,高原抬升速度更快,以平均每年7厘米速度上升,使之成為當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

7. 中國的地理

參見:中國地理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陸地面積的67%,盆地和平原約占陸地面積的33%。山脈多呈東西和東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喀喇昆侖山、喜馬拉雅山、陰山、秦嶺、南嶺、大興安嶺、長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灣山脈和橫斷山等山脈。
西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為世界第一高峰。在此以北以東的內蒙古、新疆地區、黃土高原、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是中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巫山一武陵山一雪峰山一線以東至海岸線多為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級階梯。海岸線以東以南的大陸架,蘊藏著豐富的海底資源。
幾百萬年前,青藏高原隆起,地球歷史上此一重大地殼運動形成了中國的地貌。從空中俯瞰中國大地,地勢就像階梯一樣,自西向東,逐漸下降。受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撞擊,青藏高原不斷隆起,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號稱「世界屋脊」,構成了中國地形的第一階梯。高原上的喜瑪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瑪峰高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第二階梯由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四川盆地組成,平均海拔1000—2000米。
跨過第二階梯東緣的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向東直達太平洋沿岸是第三階梯,此階梯地勢下降到500米至1000米以下,自北向南分布著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平原的邊緣鑲嵌著低山和丘陵。再向東為中國大陸架淺海區,也就是第四級階梯,水深大都不足200米。
特點 地形多種多樣。在中國遼闊的大地上,有雄偉的高原、起伏的山嶺、廣闊的平原、低緩的丘陵,還有四周群山環抱、中間低平的大小盆地。陸地上的5種基本地形類型,中國均有分布,這為中國工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多種多樣的條件。
山區面積廣大。通常人們把山地、丘陵和比較崎嶇的高原稱為山區。中國山區面積佔全國總面積的2/3,這是中國地形的又一顯著特徵。山區面積廣大,給交通運輸和農業發展帶來一定困難,但山區可提供林產、礦產、水能和旅遊資源,為改變山區面貌、發展山區經濟提供了資源保證。
地勢是地表高低起伏的總趨勢。 平原、盆地、高原、丘陵、山脈 中國有三大平原,它們分布在中國東部地勢第三級階梯上。由於位置、成因、氣候條件等各不相同,在地形上也各具特色。以上三大平原南北相連,土壤肥沃,是中國最重要的農耕區。除此以外,中國還有成都平原、汾渭平原、珠江三角洲、台灣西部平原等,它們也都是重要的農耕區。 中國有四大盆地,它們多分布在地勢的第二級階梯上,由於所在位置不同,其特點也不相同。此外,著名的吐魯番盆地也分布在地勢第二級階梯上,它是中國地勢最低的盆地(-155米)。 中國有四大高原,它們集中分布在地勢第一、二級階梯上。由於高度、位置、成因和受外力侵蝕作用不同,高原的外貌特徵各異。
中國丘陵眾多,分布廣泛。在東部地區主要有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東南丘陵。有些丘陵地區林木茂密,礦產豐富;有些丘陵被辟為梯田,或蘊藏水能,還有的丘陵峰巒競秀,為著名的旅遊勝地。
山地延伸成脈狀即為山脈。山脈構成中國地形的骨架,常常是不同地形區的分界,山脈延伸的方向稱作走向,中國山脈的分布按其走向可分為5種情況。東西走向的山脈主要有3列(主要包括5條山脈):北列為天山一陰山;中列為昆侖山—秦嶺;南列為南嶺。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多分布在中國東部,主要也有3列(主要包括7條山脈):西列為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列為長白山—武夷山;東列為台灣山脈。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主要分布在中國西部,著名山脈有兩條:阿爾泰山和祁連山。南北走向的山脈主要有兩條,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分別是橫斷山脈和賀蘭山脈。弧形山系由幾條並列的山脈組成,由基本上東西走向轉為南北走向而與橫斷山脈相接,其中最著名的山脈為喜馬拉雅山,分布在中國與印度、尼泊爾等國邊界上,綿延2400多千米,平均海拔6000米,其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為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 河流 中國河流湖泊眾多,這些河流、湖泊不僅是中國地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還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中國的河湖地區分布不均,內外流區域兼備。 河流中國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國家之一。中國有許多源遠流長的大江大河。其中流域面積超過1000平方千米的河流就有1500多條。中國的河流,按照河流徑流的循環形式,有注入海洋的外流河,也有與海洋不相溝通的內流河。 湖泊 中國湖泊眾多,共有湖泊24800多個,其中面積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就有2800多個。湖泊數量雖然很多,但在地區分布上很不均勻。總的來說,東部季風區,特別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分布著中國最大的淡水湖群;西部以青藏高原湖泊較為集中,多為內陸鹹水湖。外流區域的湖泊都與外流河相通,湖水能流進也能排出,含鹽分少,稱為淡水湖,也稱排水湖。
中國著名的淡水湖有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等。內流區域的湖泊大多為內流河的歸宿,湖水只能流進,不能流出,又因蒸發旺盛,鹽分較多形成鹹水湖,也稱非排水湖,如中國最大的湖泊青海湖以及海拔較高的納木錯湖等。中國的湖泊按成因有河跡湖(如湖北境內長江沿岸的湖泊)、海跡湖(即睸湖,如西湖)、溶蝕湖(如雲貴高原區石灰岩溶蝕所形成的湖泊)、冰蝕湖(如青藏高原區的一些湖泊)、構造湖(如青海湖、鄱陽湖、洞庭湖、滇池等)、火口湖(如長白山天池)、堰塞湖(如鏡泊湖)等。 原始社會以氏族部落構成。後來逐漸出現中央政權。堯、舜、禹時代採用禪讓制繼承統治權。史學家認為禹的兒子啟建立夏王朝,是中國第一個世襲王朝。夏商周都採用分封制,諸侯貴族的權力很大。秦朝將行之已久的郡縣制正式成為中國行政區域的主體架構,皇帝取代天子,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自秦以後,中國主要採用 宗法制、郡縣制和中央集權制(各個朝代又有較多差別,如西漢的中央集權在很多時候並不是主流)。通常的情況是一個王朝在建立的初期可以勵精圖治,國家處於上升階段。之後開始守成,社會矛盾逐漸積累。在王朝的末期,國家政治腐敗,社會矛盾激化,最終通過大規模的戰爭結束舊王朝,建立異姓的新王朝。或者是大規模的外族入侵,導致舊王朝的覆滅。
古代中國的政治是人治與法治並行。古代法治與現代法治在概念上有所區別,古時法治是公民必須守法,現代法治是政府必須首先守法。
宗法制和政府中央集權強化了統一的國家觀念。「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描述了國家在統一和分裂的狀態間不斷循環的歷史。
三公中國古代朝廷中最尊晏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周代己有此詞,西漢今文經學家據《尚書大傳》、《禮記》等書以為三公指「司馬、司徒、司空」。古文經學家則據《周禮》以為「太傅、太師、太保」為三公。秦不設三公。西漢初承秦制輔佐皇帝治國者主要是丞栩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軍事長官太尉,但不常置。從武帝時起,因受經學影響,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稱為三公。
九品中正制是繼漢代察舉制和徵辟制之後發展起來的一種人才選拔制度,大體上應該是在東漢末年曹操家族掌政的時候萌芽的。曹操在漢末群雄割據,不拘一格起用人才成為一個迫切的課題。同時,曹操也從漢代的選人制度中發現了察舉不實和過分注重品德的弊病,因此提出「唯才是舉」的主張。曹操曾數次發布求賢令,他明確指出,即使是「不仁不孝」之人,只要是「高才異質」,只要有「治國用兵之術」,就可以起用他們來治國安邦。這無疑是對當時用人標準的一次有力糾正。這一指導思想的改變,帶來了「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從而為建立新的選人制度創造了條件。
九品中正制的初期,確實包含了「唯才是舉」的精神,但由於中正官大多由享有政治和經濟特權的豪門大族人士擔任,於是品評的標准逐步轉向由家世(門第高下)來決定,豪門大族把持了人才選拔的大權,漸漸形成魏晉時期的「門閥制度」,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腐敗現象。
三省長官共議國政,執宰相之職,他們議政的場所叫政事堂。尚書令位高權大,自隋以來,基本不設(煬帝曾封楊素為尚書令),加之唐太宗曾任此職,故此後,唐朝不再授人以尚書令之職。左、右僕射代領尚書省事,亦職為宰相。
從隋唐開始,對中央行政機構中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的總稱。又稱「六曹」。發端於秦少府尚書,經後漢尚書台諸曹演化而成。
六部的職務在秦漢時為九卿所分掌,魏晉以後,尚書分曹治事,由曹漸變為部,至隋唐始確定以六部為尚書省的組成部分。以吏、戶(隋稱民部)、禮、兵、刑、工六部比附《周禮》中的六官,秦漢九卿的職務大部並入。元代六部改屬中書省。明太祖廢宰相不置,以尚書任天下事,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地位更加提高。清末,新設外務等各部,六部之名遂廢。
軍機處作為清代最重要、存在時間最長的中央最高輔弼機構,在成立時間上,學術界尚有分歧,有雍正四年、七年、八年、十年說。大部分學者認為,雍正七年(1729年),清廷對西北准噶爾用兵,為方便皇帝隨時召見大臣研究軍政大事並能保守軍事機密,在隆宗門內設置「軍機房」,作為臨時軍事指揮機構。雍正十年(1732年)軍機房正式改稱「辦理軍機處」,簡稱「軍機處」。 清朝末期,清朝統治者受到內外壓力,中國出現了立憲與保皇之爭。清朝統治的結束後,中國告別了兩千多年的帝制。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成立,開啟了共和的大門。民國初期,軍閥混戰。北伐結束後,時任東北領導者的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中華民國在形式上得到了統一。
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實際控制了一些地區,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國共內戰後,中國共產黨最終取得大陸地區的控制權,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

8. 地理上有什麼板塊的界限在中國,都在什麼城市

中國位於亞歐板塊邊緣:且位於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我國東南沿海一帶的城市都在該邊界地帶
以及位於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界限在青藏高原喜馬拉亞山一帶.

9. 中國哪個地理板塊氣候比較好

地理板塊是那六大板塊。中國都是在亞歐板塊里。南極洲板塊不說了;非洲、美洲板塊比較濕熱(適合動植物);太平洋和印度洋板塊差不多都是水;亞歐板塊總體來說最適合人類居住。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