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地區人文地理特點
⑴ 東北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徵和人文地理特徵
1.位置:東北地區包括黑、吉、遼三省,位於我國東北部,與朝鮮和俄羅斯兩國接壤,大部分處在中溫帶。
2.地形和氣候: 山環水繞、平原遼闊的地形特徵。氣候特點是:冬季漫長而嚴寒,夏季短促而溫暖。冬季大面積分布的積雪和凍土改變了全年水分的分配,保證了土壤有較好的墒情,有利於農業生產。但熱量條件不足,早霜冷害影響農業收成。
3.重要的農林生產基地: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春、冬小麥,雜糧,春小麥產量居全國第一位。主要經濟作物有:大豆、甜菜、亞麻,東北甜菜產量佔全國的一半以上。遼東半島是國內外著名的蘋果產地。東北平原西部的防護林是我國目前最大的防護林,長達800千米,被譽為「綠色長城」。東北山地有『凍北林海」之稱,森林資源豐富,是目前我國最大的森林採伐基地和世界著名的紅松林區。林區出產的貂皮、鹿茸、人參素稱東北「三寶」。
4.礦產資源:豐富的石油、煤、鐵資源東北是全國生產石油最多的地區。主要油田有大慶、吉林、遼河。大慶油田是我國目前最大的原油供應基地。著名的大煤礦有撫順、雞西、鶴崗。聞名全國的鐵礦有遼寧的鞍山和本溪。
5.以重工業為主的工業體系:東北三省已基本形成了以鋼鐵、機械、石油、煤炭、化學等重工業為主的工業體系。
6.稠密的鐵路網:主要鐵路干線有濱洲線、濱綏線、哈大線。沈陽是東北地區最大的城市。大連港是東北最大的海港。松花江是東北最主要的內河航線。現在已建成我國最長的沈陽至大連的高速公路。
⑵ 東北地區的旅遊地理環境特徵
1.三環水繞、沃野千里,火山岩熔地貌典型
在富饒美麗的東北大地上,有山有水,平原廣布,其地貌類型的分布很有規律。東北地區的中心區域是東北平原,它是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遼河平原組成的大平原。這里的土地油黑色暗(俗稱黑土地),土壤肥沃,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平原的外圍被向南敞開的半環狀低山與丘陵環抱,山地與丘陵的面積大體相當,海拔高度大多在千米以下。如西部的大興安嶺、北部的小興安嶺、東部的長白山地等,它們略呈弧形框架,是我國重要的林業生產基地。本區外圍的北、東、南邊緣地帶被一連串江河湖海所環繞。主要有黑龍江與其支流烏蘇里江、興凱湖、以及流入日本海和黃海的圖們江和鴨綠江、黃海和渤海及遼河等。在規則的環狀地貌背景上,最具特色的旅遊地貌景觀當屬火山熔岩地貌。
東北地區位於世界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的邊緣,其火山形成與板塊的運動有關。由於太平洋板塊向亞歐大陸的俯沖、擠壓作用,造成本區山脈多為東北—西南走向,並且地殼發生一系列東北—西南向的深達斷裂,為地球內部岩漿噴出打開了通道。因此,本區火山排列多是東北—西南走向。
本區共有火山230多座,組成約30個火山群,佔全國總數的30%。這些火山有的丘陵狀分布在大、小興安嶺山麓附近,有的挺立在山地之上,主要集中分布在吉林和黑龍江兩省,是我國火山熔岩地貌類型最豐富、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地區。
本區的火山熔岩景觀既有集中分布的火山群,如長白山區集中了一百多座火山,其中輝南、靖宇縣境內的龍崗火山群是東北區最大的火山群,火山錐共一百多座,又有由於火山作用形成的天池瀑布、湖泊、地下森林等,如長白山天池和瀑布、阿爾山火口湖、五大連池、鏡泊湖、牡丹江地下森林等。
2.冬長嚴寒、夏短溫濕,冰雪旅遊資源得天獨厚
本區占據我國最北與最東兩端點,位於中緯度大陸東岸,是我國緯度最高的地區,其氣候類型屬於溫帶季風氣候,氣候特徵為冬季嚴寒而漫長,夏季暖濕而短促。由於本區緊鄰著亞洲北部寒冷的冬季風源地(蒙古高壓),而山體高度不大,不足以阻擋冷空氣入侵,一月均溫在-12~-30℃之間,是世界上同緯度陸地氣溫最低的地區。素有「中國寒極」之稱的漠河,曾記錄了-52℃的全國氣溫最低值。冬長嚴寒是東北氣候的主要特徵,冬季長達半年以上,積雪期長,積雪可厚達50cm左右。夏季全區氣溫不高,七月平均氣溫,大興安嶺北部低於18℃,基本無夏天,平原南部為24℃,平原北部的哈爾濱僅22.5℃。夏季風於7、8月到來,形成雨熱同期。東北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在600mm左右,降水量雖然不十分豐富,但由於氣溫低,蒸發弱,濕度仍然較高,比鄰近的黃河中下游地區濕潤得多,屬濕潤和半濕潤地區。典型的溫帶季風氣候是本區發展氣候旅遊的有利條件。
東北地區山水兼備,山區山體高度一般不大,外形也比較渾圓,尤其是山地向平原過渡的丘陵地帶,坡度和緩且有變化,又有大量優質積雪覆蓋,雪期較長。積雪厚度平原一般為20cm,山地厚度達40~50cm。哈爾濱平均全年降雪日32.9天,積雪期長達122.5天。適宜的地形條件與積雪條件的結合,使本區成為我國低海拔地區中最有條件開展各種滑雪運動的地區。2003年僅黑龍江省開設的滑雪場有60多家。隨著滑雪旅遊熱的到來,往日寂靜的林海雪原將成為遊人賞雪、戲雪、滑雪的樂園。此外,喜歡冬獵的朋友也可以到這里一顯身手。
本區河湖在冬季普遍封凍斷流,黑龍江封凍期最長,可達6個月,冰厚1.5m左右。哈爾濱附近的松花江封凍期5個月,冰厚將近1m。自然封凍的河、湖冰面上開展各種冰上活動的天然場所,有滑冰、冰球、冰帆、冰橇、冰陀螺、狗拉爬犁及露天冬泳等體育、游樂、健身活動。另外,冰層較厚,堅實如石,一些大型交通工具,如載重汽車可以行駛,往來運輸。
本區除了上述可供遊人進行參與性活動的冰雪旅遊資源外,冰雪藝術作品和霧凇是本區獨具魅力的奇景。冰雪藝術主要有冰燈、冰雕、雪雕等。在冰雪天地中,有一枝奇葩獨秀,這就是被譽為中國四大自然奇觀之一的吉林霧凇。霧凇天氣現象在東北各地時有發生,僅吉林霧凇以其發生頻率高、觀賞價值大等優勢吸引了大批中外遊客。
3.避暑勝地眾多,消夏生態旅遊地域廣闊
全區夏季溫度不高,白天時間長而溫暖,夜晚時間短而涼爽,是本區消夏避暑的基本條件。本區避暑勝地遍布,具有代表性及地域特色的主要有:漠河「北極」特色游、溫帶海濱風光游、森林濕地生態游。
我國北至點所處的行政區是黑龍江省漠河縣,漠河是我國緯度最高的縣份,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旅遊資源的獨特性。由於夏至前後這里沒有真正的黑夜,又常有北極光的出現,因此,它成為我國獨具北極特色的避暑勝地。
本區南部瀕臨海洋,夏季海濱氣候涼爽宜人,是避暑、觀光、度假的勝地,其中以大連最為著名,此外還有興城海濱風景區、庄河冰峪溝風景區等。
本區山環水繞、平原中開的地表結構,在不同程度上加強了氣候的冷濕性。山地形成了寒溫帶明亮針葉林和溫帶針闊混交林。山地的內側、東北中部平原,濕度減低,形成了溫帶森林草原與草甸草原景觀。由於氣候冷濕,適宜林木生產,使森林成為本區主要的自然景觀。其中具有很強觀賞性的森林旅遊資源有:大興安嶺明亮針葉林,小興安嶺挺拔紅松、冷杉,長白山針葉及針闊混交林區,以及別具北國情調的次生白樺林等。在茫茫林海中,蘊藏著不少野生動植物資源,有東北虎、紫貂、熊、梅花鹿、猞猁、狐等,人參、貂皮、鹿茸被稱為「東北三寶」。
此外,廣泛分布的濕地景觀也是本區一個重要景觀特徵。濕地是一種獨特的景觀,是冷濕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標志。我國約70%的濕地分布在本區,其中黑龍江省為沼澤濕地分布最廣、類型最豐富的地區。沼澤濕地為鳥類生息繁育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一些濕地還棲息著丹頂鶴、野天鵝等珍貴美麗的禽類,因而為發展觀鳥旅遊創造了極好的條件。
總之,本區林密物豐,生態旅遊地域廣闊,有待於進一步合理開發、利用。
目前東北已建成的著名自然保護區有長白山、扎龍、蛇島、三江濕地等十餘處。在提倡生態旅遊的今天,這些地方必將成為人們嚮往的勝地。
5.1.2旅遊人文地理環境特徵
本區歷史上的土著民族是長期以游獵為生的少數民族,其中滿族的前身也是游牧狩獵部族,滿族於明末在此建立大清,隨後入關遷都北京。在民族和文化發展的演變進程中,直至明清以前本區始終以少數民族土著文化佔主導地位,其中包括滿族農耕文化、蒙古族游牧文化、鄂倫春、達斡爾的狩獵文化和赫哲族的漁獵文化等。隨著土著文化入主中原和中原人口大量流入東北,中原文化才融入東北當地民族文化,形成具有東北特色的傳統關東農業文化,並成為本區文化的主體。近代由於沙俄、日本入侵及歐美移民的湧入,給關東文化留下了殖民色彩的痕跡,表現在城市建設、宗教、經濟、生活等方面。總之,由於特殊的地域開發歷史,決定了本區無論在民族成份還是在生產方式、文化景觀方面,都體現出典型的多元化特性,從而形成別具特色的人文旅遊資源。
1.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農耕與漁獵文化相復合,透射出具有關東文化特色的民俗風情。最能代表關東農耕文化的民俗,當屬鄉土氣息極為濃厚的「二人轉」。東北「二人轉」是由東北農村民間歌舞「大秧歌」演變而成的一種自娛性的民間歌舞藝術形式,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由於這種民間藝術深深地植根於黑土地,所以最能充分表現關東農民直率、豪爽的性格與氣質特徵。其機動靈活、活潑風趣的表演常常出現在台上台下融為一體的火熱場面,深受廣大群眾,尤其是當地農民歡迎。而獨具特色的游獵和漁獵民族風情則更能人們的好奇和競相體驗。長期生活在大森林中的鄂倫春、鄂溫克民族,吃獸肉、穿獸皮、乘馴鹿拉的雪橇,住宅是用樹木桿搭成的圓錐形架子,上面冬天蓋狍皮,夏天覆蓋樺樹皮,生活充滿了洪荒時代的山野氣息。他們判斷野獸行蹤的能力和捕獵技巧令人稱奇。世世代代依江而居,漁獵為生的赫哲族,是我國北方惟一依靠漁獵為生的民族。他們吃「殺生魚」,穿魚皮衣,乘樺皮舟,男女老少都是捕魚高手,叉魚技術舉世罕見。冬季或狩獵野獸,或於江上鑿冰洞下鈴鐺網捕魚,方法頗具奇趣。
冰雪藝術活動和冰雪娛樂活動是既傳統又時尚的獨具北國特色的關東風情。寒冷漫長的冬季,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一派銀裝素裹、分外妖嬈的北國冬景,吸引著無數未曾領略過冰天雪地的南方朋友。潔白的冰雪是大地的棉被,遊人的地毯,到了這里的人們便會情不自禁地玩耍起來。熱愛生活的東北人民對大自然給予的豐厚恩賜,並沒有熟視無睹,他們積極地投身於大自然的懷抱,藉助冰雪開展各種體育、健身、游樂活動,並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打造出一個個冰晶宮般的奇妙世界。哈爾濱自清代起就有人製作冰燈、冰雕,在1964年舉辦的第二屆冰燈游園會上,開始創作展出冰雕作品,現在每年定期展出壯觀絢麗的大型冰雕藝術群。冰雪藝術不斷豐富發展,繼冰雕後,雪雕成為哈爾濱人為冰雪賦予藝術生命的又一傑作。自1983年起,在舉辦冰燈游園活動期間,哈爾濱又創辦了冰雪節。經過20年的運作,特別是近幾年的精心打造,已與日本的冰雪節、加拿大的冬令節、挪威的滑雪節並稱世界四大冰雪節。
2.受多種文化影響的建築藝術
東北少數民族的發展歷史及中原文化對本區的影響,在各地特色建築中得到了很好的反映。其中明清以前的建築文化遺址主要體現了游牧民族風格,但也可發現其中與中原文化的聯系,如吉林省集安市漢魏時期高句麗古建築、古墓群和壁畫,黑龍江寧安市上京龍泉府遺址及留下來的八寶琉璃井和南大廟等古跡,遼寧省境內現存的多處近代佛塔,黑龍江阿城市金代時期的都城——上京會寧府遺址等。
從明代起,河北、山東農民開始「闖關東」,隨著中原人口的大量遷入,使得中原文化與當地文化進一步融合。滿族人所建的沈陽故宮,是清朝入關前的清室皇宮,獨具滿族生活色彩與藝術風格,是融合滿、漢兩族建築風格的經典之作。
在近代歷史上,由於沙俄和日本以城市為據點對本區進行殖民統治,使本區城市建築風貌出現與關內截然不同的風格,留下了大量歐式及日本式或多種文化融合式的建築,其中最典型的是哈爾濱。1896年沙俄佔據哈爾濱修建中東鐵路,當時俄國在文化上只處於二流地位,歷史上一直崇拜比較先進的法國文化。可以說,沙俄將「東方莫斯科」作為城市的形象目標,將「東方巴黎」作為建築上的藝術楷模。這一時期形成的獨特建築風格,是哈爾濱被稱為「東方莫斯科」和「東方小巴黎」的主要原因之一。該市現今保存下來多達500多座的代表性建築中,絕大部分為歐式建築,其中不乏俄羅斯式聖索非亞教堂、拜占庭式東正教堂及典型的哥特式基督教堂那樣的優秀作品。眾多的歐式建築,構成了哈爾濱「東方莫斯科」的風格基調,而日本式近代建築的出現,為哈爾濱近代建築風貌注入了微弱的現代氣息,給和諧統一的建築風姿增添了多元色彩。可見哈爾濱的城市建築風格多元獨特,西洋式、東洋式、中國古典式及現代大廈交織,是本區不可多得的旅遊資源。
3.快捷便利的交通運輸網路
本地區地形和緩,便於修築鐵路,特別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需要將東北的大量物資運往各地支援建設,所以目前東北有全國最發達的鐵路運輸網,共有鐵路70餘條,總長1.4萬km,形成以濱洲、濱綏、哈大線為主幹,以沈陽、四平、長春、哈爾濱為樞紐的鐵路運輸系統。現在由於鐵路全面提速,大部分中心城市都可以做到朝發夕至,給觀光旅遊帶來極大方便。特別是滿洲里、綏芬河兩端還與俄羅斯鐵路接軌,沈陽、丹東線又是中朝兩國的國際線,為開辟本區對俄羅斯、朝鮮的國際旅遊線路提供了良好條件。此外,近幾年為滿足本地區的交通需要,又修建了很多高等級公路,在彌補鐵路網不足之處的同時,又為人們設計旅遊線路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目前本區有大連、沈陽、哈爾濱三個國際機場,另有長春、佳木斯、齊齊哈爾、牡丹江四個特定機場。在水運方面,主要有黑龍江、松花江的內河航運。海上運輸有全國著名的大連良港,其吞吐量位居全國第二位。
可以說本地區已形成了全國最發達的交通網路,為旅遊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5.2 主要旅遊地
5.2.1黑龍江主要旅遊地
黑龍江省位於我國東北部,以邊境大河黑龍江而得名,其境內物產豐富,山環水繞,平原中開。擁有巍峨連綿的大小興安嶺,沃野千里的三江平原,逶迤茫茫的林海雪原,一望無際的濕地、草原和冬寒夏涼的氣候條件,決定了黑龍江省在冰雪旅遊資源、森林旅遊資源和消夏旅遊資源方面的優勢。黑龍江省還有3000多公里的中俄邊境線,其得天獨厚的對俄邊境旅遊資源如今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另外,黑龍江省境內還居住著漢、滿、朝鮮、蒙古、回、達斡爾、鄂倫春、赫哲等49個民族。其豐富多彩的地方民族風情,又為民俗旅遊創造了較好的條件。
1.哈爾濱
哈爾濱位於美麗的松花江畔。是黑龍江省的省會,以她美麗的城市風光和獨特的冰雪旅遊活動聞名於世,被譽為天鵝頸下的一顆明珠。她是黑龍江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主要景點有太陽島、斯大林公園、兆麟公園、博物館、極樂寺、聖索非亞教堂等。
哈爾濱以消夏旅遊和冰雪旅遊為其旅遊特色。盛夏時節,位於松花江畔的斯大林公園和江北的太陽島上,綠樹成蔭,微風習習,亭台相望,碧草茵茵。是不可多得的避暑療養勝地。開始於1985年的「哈爾濱冰雪節」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已經由單一的冰雪活動發展為集文化、體育、商貿、旅遊、科技等為一體的綜合性活動,在冰雪節上既有晶瑩剔透的冰燈、壯觀絢麗的冰雕、潔白如玉的雪雕可供遊人觀賞,又有新奇刺激、熱鬧非凡的滑雪、滑冰、潑雪、滑雪橇等各種冰上雪上運動娛樂項目供遊人的參與。那五光十色、精彩紛呈的場面使人流連忘返。
哈爾濱市內那充滿異國情調的東正教堂,聖索非亞教堂、天主教堂等歐式建築及具有濃郁的歐洲特色的中央大街,在為它贏得「東方小巴黎」美譽的同時,也為它吸引來大批遊客。
2.五大連池
五大連池位於黑龍江省五大連池市境內,是我國火山地貌及生態系統自然保護區。
風景區由五大連池火山群、五大連池(湖)、礦泉和熔岩組成,具有池、石、泉「三絕」,湖泊、冰洞、石海「三奇」的風景特色。這里不但是風景如畫的旅遊勝地,而且還是研究火山地貌的科研基地。
五大連池火山群由14座形態各異的火山錐組成。其中老黑山和火燒山形成於1719~1720年的火山噴發。由於形成年代較短,火山地貌完整,其形成的狀如海浪、蟠龍、瀑布等的岩流體和藏有大量形態各異熔岩鍾乳的溶洞,都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五大連池(湖)是因為火山噴發阻塞河道而形成的五個碧波盪漾的熔岩堰塞湖。它與寧靜悠遠的14座火山共同組成一幅湖光山色交相輝映的山水畫卷。
由於火山活動的原因,五大連池地下水富含各種對身體有益的礦物質和二氧化碳。因其奇特的理療作用,被譽為「葯泉」、「聖水」。
3.亞布力滑雪場
位於黑龍江省尚志市境內,總面積達220km2。這里山高林立,雪域廣闊,平均積雪厚度達40cm左右。積雪期可達半年,且雪質好,硬度適中,是非常理想的滑雪場地。由於1996年2月第三屆東亞會的滑雪比賽項目曾在此舉行,目前它已成為我國第一家按國際標准設計並為國內旅遊者提供綜合服務的最大旅遊滑雪場地。滑雪場設施齊全,除擁有總長度達30km的初、中、高級滑雪道15條外,還擁有1條長5000m的雪地摩托和氣墊船軌道,1條2680m的世界超級旱地雪橇滑道。
4.鏡泊湖
位於黑龍江省寧安市境內。是8000年前火山噴發所形成的熔岩堰塞湖。該湖四面環山,湖形狹長。面積達90多平方公里。沿湖兩岸山巒疊嶂、林木蒼翠、景色宜人。景區中的吊水樓瀑布、大孤山、小孤山、城牆砬子、老鶴山、白石砬子峭壁、珍珠門雙峰、道士山九龍探水被譽為湖中八景。其中的吊水樓瀑布景緻最好。瀑布寬40餘米,落差20餘米,在豐水的夏季,瀑布下浪花翻滾、水珠飛濺、水聲轟鳴、氣勢磅礴。
在鏡泊湖西面約45km處的張廣才嶺山區,設有火山口國家森林公園,分布著十餘處火山口,最大的直徑約500m,深約200m。其內生長著樹齡多在四五百年的古樹,形成罕見的「地下森林」景觀。
5.扎龍自然保護區
扎龍自然保護區位於黑龍江省西部,距齊齊哈爾市區約27km處,總面積約420km2。區內沼澤濕地遍布,水草叢生,各種魚類嬉戲水底,是水禽最理想的棲息地。這里生活著260種禽鳥,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鳥類35種,最著名的是丹頂鶴,因其體態優美、鳴聲洪亮、數量較多而最有觀賞價值。故扎龍自然保護區還有「丹頂鶴之鄉」的美稱。
6.漠河
漠河是我國最北部的一個邊陲小鎮。冬季長達8個月,最低溫度為-52.3℃,稱為「中國寒極」。漠河由於緯度較高,夏季白天很長,尤其在夏至前後出現白夜現象,是真正的「不夜城」。來此觀光的遊客,可以欣賞白夜,並能看到晚霞與朝暉在北方的天空交相輝映的壯觀景象,運氣好時還可以見到神奇的北極光。因此,白夜、極光、夏季涼爽、冬季嚴寒是這里的旅遊特色。
⑶ 急用:關於東北人文地理詳細介紹
到東北,原始森林、沃野千里是最常用的名詞。確實,幾千年的生物積淀與變異,形成了東北特有的人類生存環境:物產豐富、地勢開闊、四季分明、土地肥沃。
東北地理鑄就了東北人的特徵,體態健壯、高大、豐滿;性格粗獷、外向、豪爽;處世真摯、爽快、利落。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從根本上講,人基本生存條件確定人的思維和生活目標,在忙於衣食住行的著落時,人們的觀念與意識就烙上了地理特徵。
東北人不愁吃。「春天捅一棍,秋天吃一頓」,即使最粗放的耕作方式,照樣可以敞開肚皮吃飯,大口喝酒,大碗吃肉。現在只能當名詞用的打獵,當時是主要生活內容。其他地區,土地貧瘠,人口密集,種地打糧一定要最大化地利用好土地,田埂上、河溝旁充分利用,能種一棵莊稼的角落都不能閑著。民以食為天是我們的古訓,連天的問題都解決了,東北人能不豪爽嗎?
東北一年種一季,春天播種,秋天收獲,今年這塊地種完後,不進行處理(現在叫休耕),就換一塊地再種(產生了大度爽快性格)。隨後就是「貓冬」,「徠大飈(閑侃)」,看戲(二人轉)。南方的人們一年要種二季、三季甚至四季莊稼,全年都要在地里辛苦勞作。這兩種環境下的人思維能一樣嗎?東北人註定不會那樣精心,也就不會那樣細致和細膩。
地方戲曲典型地反映了地方文化,東北的二人轉在東北農村看就特別舒服,王洛賓的歌只有在新疆聽才有味;越劇就應當在蘇州園林內觀賞才陶醉。
東北地理鑄就了東北人的思想和性格,形成了東北的文化,當然舒適的環境往往產生安於現狀、不思進取的思想,現今東北人的形象並不能說明東北人是落後的人群,但考慮改變人的觀念,就要弄懂其思想觀念的形成原因。我敢斷言,當年不論誰來東北都會安於現狀的。生存環境左右人們的思想,。(下圖為長春郊外)
⑷ 東北地區的農業特點,影響因素;
北方地區
農業生產條件:
有利條件:①夏季氣溫高,降水多,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水熱配合較好。東北地區冬季積雪厚,夏季日照長;黃河中下游地區秋季晴天多,華北平原地下水豐富。②平原廣闊,土層深厚。東北地區,黑土肥沃,人均耕地多,宜農荒地多,森林資源豐富。③黃河中下游地區農業生產歷史悠久。
不利條件:①東北地區生長期短,熱量不足,受寒潮影響大;西部風沙威脅大。②黃河中下游地區春旱、夏澇突出;水土流失和土壤鹽鹼化嚴重。
農業活動特點:重要的農耕區,以旱作為主。長城以北一年一熟長城以南兩年三熟。農耕區畜牧業為主。東北林區面積廣大。
農業在全國的地位:①東北平原是我國最大的商品糧基地和林業基地,農業機械化程度高;黃河中下游地區是我國最大的棉麥產區;黃泛區為全國最大水果帶。②商品糧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黃淮海平原;棉花基地:冀中南、魯西北、豫北。
主要農產品:
種植業-小麥(東北春小麥)、玉米、高粱(東北、黃土高原)、穀子(黃土高原)大豆、甜菜、亞麻(東北);棉花、花生、烤煙(華北)
林業-用材林:紅松、落葉松(東北);經濟林:蘋果、梨、柿、桃、棗、板栗(黃河中下游)
畜牧業-黃牛、馬、驢、騾、綿羊、雞。
水產業-海水養殖和海洋捕撈:海帶、對蝦、貝類。
⑸ 區域人文地理特徵
專題二:氣候:
一、 東亞:
1、東部沿海:季風氣候顯著;(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2、西部內陸:溫帶大陸乾旱、半乾旱氣候;
二、 東南亞:
1、熱帶季風氣候;(分布在中南半島大部分、菲律賓群島,北部夏季高溫多雨);
2、熱帶雨林氣候;(分布在馬來半島和馬來群島,常年高溫多雨);
三、 南亞:
1、 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印度半島大部分);
2、熱帶沙漠氣候;(印度中下游;巴基斯坦以熱帶沙漠為主);
四、 中亞:
1、溫帶大陸乾旱、半乾旱氣候;
五、 西亞和北非:
1、熱帶沙漠氣候為主;(770多萬平方千米);
2、小部分為地中海氣候;
六、 撒哈拉以南非洲:
1、熱帶草原氣候 (世界第一);
2、熱帶雨林氣候;
3、熱帶沙漠氣候;
4、地中海氣候;
七、 歐洲:
1、溫帶海洋性氣候為主(西部)→世界最典型;
註:生成原因:①終年西風;②北大西洋暖流增濕增溫;③地形因素;④大陸輪廓破碎,利於西風深入;
2、北部、南部:山地氣候;
3、西班牙、葡萄牙等:地中海氣候;
4、中部溫帶大陸性氣候;
八、 歐洲東部和北亞:
1、溫帶大陸性氣候(俄羅斯);
九、 北美:
1、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
2、狹窄的溫帶海洋性氣候(40°N-60°N);
3、狹窄的地中海氣候;(30°N-40°N);
十、 拉丁美洲:
1、熱帶氣候,雨林、草原氣候為主;
十一、 大洋洲:
1、熱帶為主,呈半環狀:大分水嶺(熱帶雨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
註:熱帶雨林氣候的成因:
① 東澳大利亞暖流增溫增壓;
② 東南信風來自於暖流;
③ 地形因素:處在大分水嶺迎風坡;
2、熱帶草原氣候(受赤道低壓控制);
3、熱帶沙漠氣候(被南回歸線穿過;西澳大利亞寒潮);
4、大陸西岸地中海氣候(30゜-40゜);
十二、 南極:
1、酷寒:
① 緯度高,熱量小;
② 海拔高,降溫幅度大;
③ 冰川對太陽的反射極強;
2、乾燥:
① 緯度高,氣溫低,蒸發小;
② 終年受極地高壓控制,下沉氣流;
③ 陸地面積大;
3、烈風:平均18m/s, 最大達100m/s,一年中8級以上風天達300天以上;
十三、 北極:
1、沒有南極寒冷(海洋面積大,大部分終年封凍);
2、降水比南極豐富(氣溫較高,海洋面積大),年降水量為100mm-150mm;
3、風速沒有南極大;
專題四:世界各大區域經濟狀況:
一、 東亞:
1、東南沿海:經濟發展快,人口稠密區,四個新興工業區(韓國,中國東南沿海,香港,台灣)
2、西部內陸:畜產品加工業;
二、 東南亞:
1、世界上最大的熱帶經濟作物區:
(1)馬來西亞:天然橡膠,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亞:胡椒,金雞納霜(第一);
(3)菲律賓:椰子,蕉麻(第一);
2、糧食作物:水稻(泰國出口第一,世界上最大的水稻出口國);
3、礦產:錫(馬來西亞),石油出口(印尼第一、汶萊);
4、工業發展迅速;
三、 中亞:
1、灌溉農業,畜牧業為主;
(1) 有利因素:
a. 平原、耕地面積大;
b. 光照充足;
c. 溫差大;
(2) 不利因素:水資源缺乏;
2、小麥,棉花,畜產品——主要出口物資;
3、礦產豐富,種類多樣:煤,鐵,石油;
4、工業:采礦業,冶金業,軍事工業(重工業為主);
四、 西亞和北非:
1、出口石油為主,主要向西歐,美國,日本;
2、特產:
(1)土耳其:安卡拉羊毛;
(2)摩洛哥:橄欖油;
(3)阿富汗:紫蓋皮羊毛;
(4)伊拉克椰棗;
五、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熱帶經濟作物;
2、采礦業;
註:二者為單一初級產品出口;
原因:由於移民經濟長期侵略,經濟大國操縱;
出路:振興民族經濟、開展多種經濟;
六、 西歐:
1、資本主義革命最早,大多數為發達國家;
2、工業中心多,形成工業密集帶;
3、旅遊業發達;
4、農業發達:荷蘭,乳蓄業佔65%,挪威:石油業;瑞典:森林業;
七、 北美:
1、農業-高度機械 ┠烈底ㄒ禱 ?/p>
2、工業-現代化程度高,部門齊全,科技含量高;
八、 拉丁美洲:
1、所有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
2、單一產品出口為主,一些熱帶經濟作物產量巨大;
3、糧食以玉米為主,大多數國家糧食自給;
專題五:世界各大區域沙漠分布:
一、 東亞:
中國西北部:塔克拉瑪干沙漠;
二、 南亞:
印度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處:印度沙漠(塔爾沙漠);
三、 中亞:
1、土庫曼境內的卡拉庫姆沙漠;
2、烏茲別克境內中部地區;
3、哈薩克西部與俄羅斯交界處和中東部一小部分;
四、 西亞:
1、西亞以熱帶沙漠氣候為主;
2、沙烏地阿拉伯境內大部分地區:北部內夫得沙漠、南部魯卜哈利沙漠;
五、 非洲:
1、撒哈拉沙漠(世界上最大的沙漠);
六、 大洋洲:
1、澳大利亞西部維多利亞大沙漠;
專題七:世界各區域資源分布:
一、東亞:
1、朝鮮境內有豐富的森林、礦產資源;
2、日本國內森林資源、水利資源、漁業資源豐富;
二、東南亞:
1、礦產以錫、石油為主;
2、種植業發達:(1)馬來西亞:天然橡膠,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亞:胡椒,金雞納霜(第一);
(3)菲律賓:椰子,蕉麻;
(4)泰國:水稻;
三、南亞:
1、印度礦產主要以煤、鐵、錳礦為主,分布在德干高原北部;另外土壤肥沃,耕地面積大;茶葉、小麥等出口;
四、中亞:
1、小麥,棉花,畜產品;
2、礦產豐富,種類多樣,煤,鐵,石油(分布在裏海沿岸);
五、西亞和北非:
1、石油資源豐富:分布在波斯灣沿岸以及伊拉克境內,儲量佔世界的一半,開采量為1/4,出口量第一:
2、特產:土耳其安卡拉羊毛、摩洛哥橄欖油、阿富汗紫蓋皮羊毛、伊拉克椰棗;
3、北非的鐵礦分布在利比亞、埃及與蘇丹境內,磷分布在西部沿海地區;
六、撒哈拉以南非洲:
1、礦產:金剛石、錫、鋼鐵、鋁,銅(尚比亞),黃金(南非)、鐵(利比亞),石油(奈及利亞)鈿礦(南非);
2、水利資源豐富:世界第二;
3、動物資源豐富:獅子,大象,猩猩;
4、生物資源豐富:可可,丁香,劍麻;
七、西歐:
1、礦產:煤(大不列顛島)、鐵(大不列顛島西海岸)、石油(北海);
2、旅遊資源-人文景觀,自然景觀;
八、歐洲東部和北亞:
1、森林資源(第一);
2、水力資源;
3、礦產:石油(西伯利亞平原、東歐平原),天然氣,煤(中西伯利亞高原、東海岸),鐵礦(東歐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有色金屬(錳銅鋁鋅);
九、北美:
1、礦產:煤(美國東北部),鐵,石油,天然氣,鋼金鋁鋅-有色金屬(美國西部);
2、森林(寒帶針葉林,溫帶闊葉林),草場,水力——美國;
3、加拿大——森林(為原料,新聞紙加工),石油,鐵,煤,鎳(佔世界80%),漁業資源豐富;
十、拉丁美洲:
1、礦產:石油(墨西哥東南沿海,委內瑞拉沿海),鐵,錳(巴西高原東部),銅(智利世界最多),銀(墨西哥安第斯山脈);
2、水力:巴西高原;
3、生物:植物-森林(紅木,烏木);
4、經濟作物(咖啡,香蕉,甘蔗);
十一、大洋洲:
1、礦產-鐵(塔斯馬尼亞島),煤(澳大利亞東部沿海);
2、稀有動物-鴨嘴獸;
十二、南極:
1、礦產-煤,鐵,石油,天然氣,生物,淡水;
2、生物-企鵝(鳥類),海豹,鯨,磷蝦;
3、淡水水庫;
十三、北極:
1、豐富生物資源:北極熊,海豹;
2、礦產:煤(30億噸),石油(100-200億桶),天然氣;
⑹ 黑龍江的人文地理現象有哪些
還人家單身問題,底下享有哪些?好講的什麼問題的現象還是比較多的,我覺得你可以上網去行不行不行
⑺ 我國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的人文地理特徵差異
A、西北地區復氣候乾旱,適合發展畜牧制業.故A不符合題意;
B、在降水豐富的平原地區,發展糧食生產.故B不符合題意;
C、西北地區在地形陡峭的山地地區,適合發展林業.故C符合題意;
D、在河網密布的地區,適合發展漁業.故D不符合題意.
故選:C.
⑻ 北方地區區域特徵
1、地形
北方地區地形以平原為主,也有高原和山地。
2、氣候
中國北方地區主要是北溫帶,溫帶季風氣候。氣候特點是一年四季分明,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北方地區年降水量多在400-800毫米,降水集中在 7、8兩月,多暴雨,此時河水暴漲,河流易泛濫成災; 而每年的春季少雨,常有乾旱(春旱嚴重,夏季暴雨)。
1992年以來,除1998年外,其它年份2到4月北方降水量一直在多年平均值以下。這時,在拉尼娜現象影響下,中國北方地區偏北氣流盛行,而東南暖濕氣流相對較弱,再加上冷暖空氣配合不利,此消彼長,一直沒能在北方地區形成理想的降雨條件,由此出現了持續少雨乾旱的天氣。
3、糧食
北方地區氣候雨熱同期,適宜農作物生長。一些省份是產糧大省,如黑龍江(總產最高)、吉林(單產最高)、河南、山東、遼寧等省。
東北地區主要種植玉米、水稻、大豆、高粱、春小麥等農作物,華北地區主要種植冬小麥、玉米、大豆等農作物。
東北地區主食為大米,出產優質的東北大米。華北地區主食為麵食。
北方地區盛產溫帶水果,比如蘋果,梨,桃,杏,柿,棗,葡萄等。地方特產也很豐富,著名的有「東北三寶」(人參,鹿茸,貂皮)、洛陽牡丹、蘭州白蘭瓜等。
4、礦產
北方地區礦產資源十分豐富。東北地區盛產石油、天然氣、煤炭、金屬、木材等等,華北地區則煤炭儲量極為豐富。
(8)東北地區人文地理特點擴展閱讀:
北方地區主要包括東北的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黃河中下游的河北、北京、天津、山東、山西的全部和河南、寧夏、陝西、甘肅的部分地區,以及江蘇、安徽兩省的北部地區。面積佔全國1/5,人口卻佔了近40%。黃河中下游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人口稠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北方地區
⑼ 可不以給我介紹一下東北的人文地理
提到東北,原始森林、沃野千里是最常用的名詞。確實,幾千年的生物積淀與變異,形成了東北特有的人類生存環境:物產豐富、地勢開闊、四季分明、土地肥沃。
東北地理鑄就了東北人的特徵,體態健壯、高大、豐滿;性格粗獷、外向、豪爽;處世真摯、爽快、利落。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從根本上講,人基本生存條件確定人的思維和生活目標,在忙於衣食住行的著落時,人們的觀念與意識就烙上了地理特徵。
東北人不愁吃。「春天捅一棍,秋天吃一頓」,即使最粗放的耕作方式,照樣可以敞開肚皮吃飯,大口喝酒,大碗吃肉。現在只能當名詞用的打獵,當時是主要生活內容。其他地區,土地貧瘠,人口密集,種地打糧一定要最大化地利用好土地,田埂上、河溝旁充分利用,能種一棵莊稼的角落都不能閑著。民以食為天是我們的古訓,連天的問題都解決了,東北人能不豪爽嗎?
東北一年種一季,春天播種,秋天收獲,今年這塊地種完後,不進行處理(現在叫休耕),就換一塊地再種(產生了大度爽快性格)。隨後就是「貓冬」,「徠大飈(閑侃)」,看戲(二人轉)。南方的人們一年要種二季、三季甚至四季莊稼,全年都要在地里辛苦勞作。這兩種環境下的人思維能一樣嗎?東北人註定不會那樣精心,也就不會那樣細致和細膩。
地方戲曲典型地反映了地方文化,東北的二人轉在東北農村看就特別舒服,王洛賓的歌只有在新疆聽才有味;越劇就應當在蘇州園林內觀賞才陶醉。
東北地理鑄就了東北人的思想和性格,形成了東北的文化,當然舒適的環境往往產生安於現狀、不思進取的思想,現今東北人的形象並不能說明東北人是落後的人群,但考慮改變人的觀念,就要弄懂其思想觀念的形成原因。我敢斷言,當年不論誰來東北都會安於現狀的。生存環境左右人們的思想,
⑽ 東北三省人文地理情況
人少地多,機械化水平高,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作物主要有春小麥、玉米、大豆、高粱、甜菜等;煤炭、鐵、石油等礦產資源豐富,重工業發達。鐵路、公路等交通便利,主要鐵路線比如哈大線,京哈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