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媧皇廟
㈠ 女媧真正的故鄉在哪啊
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
「媧皇故里」使人們對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的美譽。秦安縣隴城鎮位於甘肅省秦安縣城東45公里的清水河(古名略陽川水)流域,地域開闊,氣候宜人,有源自隴山的略陽川水經略陽城(古名龍城)、略陽道古城北,東向西流,相傳人文始祖伏羲、女媧就誕生在這里。
距今約8000年前的大地灣先民就在這里繁衍生息,隴城是遠古文明的源頭,又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享有「媧皇故里」之稱。
(1)中國地理媧皇廟擴展閱讀:
酈道元《水經注》在講到渭河支流葫蘆河時特別提到該地古老的女媧祠。在葫蘆河畔,與大地灣相距不遠的秦安隴城鎮,有女媧洞,又有女媧廟,祭祀女媧,隴城又稱「媧皇故里」。女媧也以風為姓,其地有風台、風瑩、鳳尾村等地名,均與女媧氏有關。
女媧是中華民族遠古時期的部落首領,也是引領中華民族由野蠻時代走入文明時代的人文世祖,秦安縣的許多鄉村都流傳著與女媧有關的傳說。
從秦安縣城出發,沿著新修不久的葉蓮公路,前往隴城。葉蓮公路基本上沿著葫蘆河河沿修建,傳說伏羲女媧兄妹成婚的故事就發生在葫蘆河河谷的顯親峽中。在車上王文傑先生介紹說,大量的史籍記載、民間傳說,證明以秦安為核心的古成紀地區是伏羲、女媧的主要活動地域。
㈡ 中國女媧之鄉在哪
中國女媧神話之鄉:河南省濟源市小溝背景區。
基本介紹:
中華創世文專化生態旅遊區小屬溝背景區,位於河南省濟源市西北部晉豫交界的邵原鎮境內,東與王屋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毗連,西與山西省垣曲縣接壤,南傍小浪底黃河三峽與古都洛陽相望,北依太行山原始森林與山西省陽城縣為鄰。這里既是王屋山世界地質公園精華所在,又是國家命名的「中國女媧神話之鄉」,中華創世神話群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距濟源市區55公里。
㈢ 《女媧補天》《大禹治水》《精衛填海》《誇父追日》的內容
1、《女媧補天》
中國上古神話傳說之一,創世女神女媧是華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相傳女媧摶土造人,並化生萬物,使天地不再沉寂。女媧氏,開世造物,因此被稱為大地之母,她是一位美麗的女神,身材像蛇一樣苗條,以致有些神話學家堅稱她根本就是蛇身。
女媧補天的故事和女媧造人的故事一樣,都是中國人家喻戶曉的。女媧時代,隨著人類的繁衍增多,社會開始動盪了。後人將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在不周山大戰,結果共工氏因為大敗而怒撞不周山為由,銜接女媧熔五彩石以補天等一系列轟轟烈烈的動人故事。
在中國民族所有的古代神話傳說人物中,有些都是有其原型人物的,都是遠古時期為人類做過特別重大貢獻的部落群體和首領。後人為了紀念她們的功績,而將其神話。
2、《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鯀禹治水)是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傳說。他是黃帝的後代,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泛濫,鯀、禹父子二人受命於堯、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斗爭,最終獲得了勝利。
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體現出他具有帶領人民戰勝困難的聰明才智;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置個人利益於不顧,"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於完成了治水的大業。
3、《精衛填海》
精衛填海,是中國上古神話傳說之一。相傳精衛本是炎帝神農氏的小女兒,名喚女娃,一日女娃到東海遊玩,溺於水中。死後其不平的精靈化作花腦袋、白嘴殼、紅色爪子的一種神鳥,每天從山上銜來石頭和草木,投入東海,然後發出「精衛、精衛」的悲鳴,好像在呼喚著自己。
4、《誇父追日》
《誇父逐日》是中國上古時代神話傳說故事,故事出自於《山海經·海外北經》。相傳在黃帝王朝的時代,誇父族其中一個首領想要把太陽摘下,放到人們的心裏面,於是就開始逐日。
(3)中國地理媧皇廟擴展閱讀:
中國神話反映了早期華夏兒女淳樸的思想以及古代人們對自然現象及社會生活的原始幻想,並通過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來表現的故事和傳說,是「通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
神話通過以神為主人公,它們包括各種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神話的情節一般表現為變化、神力。神話的意義通常顯示為對某種自然和社會現象的解釋;有的表達了先民征服自然、變革社會的願望。
㈣ 女媧故鄉在哪裡
1、有關女媧出生地是古城紀(秦安)的文獻記載。
《史記.補三皇本紀》記載:「女媧出生於成紀,亦姓風,蛇身人首,有神聖之德,代宓羲立,號曰女胥氏,無革造,惟作笙簧,故易不載,不承五遠。」
《水經注》第63頁就明確標出了女媧風台的確切地址是古城紀治附近的隴城鎮。
據《春秋世譜》、《獨異記》記載:「華胥氏生男伏羲、生女女媧。」「昔宇宙初開之時,只有兄妹二人在昆侖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議以為夫妻,又自羞恥,兄即與妹上昆侖山,咒曰:天若譴我二人為夫妻,而煙悉合,若不使煙散,於煙即合,其妹即來就兄。」
《秦州直隸州新志》載:「路史曰:女皇氏媧,雲姓。一曰女希,太昊氏之女弟,出於承匡……承匡不知何地,注發任城縣承筐山當之,然既為伏羲女弟,不應兄妹異產。」
秦安縣舊志稱媧皇為三陽川人也,或雲:「生於秦安隴城之地。」清道光年編《秦安縣志》還有隴城鎮有「媧皇故里」牌坊的記載。《甘肅敕封修通志》載:「相傳女媧氏風姓,生於風台,長於風谷,葬於風塋。」
近年來著名區域地理學家,蘭州大學教授馮繩武撰寫的《甘肅旅遊資源分區》中,稱秦安為「兩皇故里」,兩皇即伏羲、女媧。
2、有關女媧出生地是古城紀(秦安)的神話傳說。
在天水民間傳說中的伏羲女媧兄妹二人在神人指點下乘葫蘆避洪水的「葫蘆夫妻」的故事。洪水過後,二人明知是兄妹,但要承擔重建家園的重任,便從北葫蘆 河邊的一座山頂上(今天水市秦安縣顯親峽山巔)約定滾磨成婚,讓上天來做媒證,如兩扇石磨在溝底合而為一,便成婚,如不合,便不成。滾磨成婚的故事與《獨 異記》的記載有異曲同工之處。經過大地灣古人遺址,貫穿秦安縣南北,在麥積區三陽川匯入渭河的渭河一級支流被先民們叫葫蘆河,並跟葫蘆救人造人的故事一同 流傳至今。「此河流經秦安縣山川時形成中間小兩頭大,呈葫蘆狀,河床上古時曾出土一塊巨大的青石,石上天然形成「白蛇、青蛇交尾圖」,(遺跡尚存)影印著 伏羲女媧二位原始部落的首領形象,是大自然的造化,也是上古人類留給世界的一塊寶藏。印證著傳說之據。葫蘆河沿秦安廟咀村出境,至北道區川陽川與卦台山下 向東流來的渭河交匯,形成清濁分明的「八卦太極圖形(陰陽魚),又印證著伏羲、女媧無極生有極之妙。」引自天水文史專家王耀先生的《隴上巾幗春秋.伏羲女 媧姻緣傳奇》。在大地灣一期文物中的大量陶壺,其形狀極象葫蘆,說明在當時存在葫蘆圖騰或葫蘆崇拜,跟伏羲女媧創造人類的神話傳說有著內在聯系,葫蘆圖騰 有存在的客觀人文條件,葫蘆崇拜和蛇圖騰一樣同伏羲氏族和隴上其他部落有割不斷的文化淵源。
天水民間還傳說女媧生於風峪、長於風台、葬於風塋。秦安縣隴城鎮確有此三址,在風峪西崖有一天然洞穴,據說是女媧居住過的,當地人稱「女媧洞。」隴城 鎮曾有「媧皇故里」的傳說。相傳自漢以來,在隴城鎮的風台山上建有過女媧廟,後因山體滑坡而毀,到宋時重建於龍泉寺內,明代遷建於東山寺,後搬至城皇廟 內,毀於「文革」時期,現在的女媧廟是原基礎上「文革」後重建的。在天水市城區西北的鳳凰山麓,渭水之南山,亦有女媧廟。近些年在天水城西十里的老君廟後 面的山坡上,由天水鄉民捐資重修了一座女媧廟。這些都表明,天水是女媧的故鄉,故鄉人民歷來對女媧十分崇敬,無比懷念和非常愛戴。
摒除史料上記載和神話傳說的不實之處,可歸納出女媧一生的生活區域和活動范圍。女媧氏生母華胥氏,燧人氏之後,生活於雷澤周區,生子伏羲,生女女媧於 古城紀雷澤一帶,三陽川卦台山為伏羲創畫八卦的地方,後女媧與伏羲成婚後,隨伏羲徙治陳倉(今寶雞),建都於陳(今河南淮陽)。明代周遊《開辟演義》則 雲:「伏羲氏崩,群臣推女媧氏即位,號為女皇,建都於中皇之冊」。這表明,上古時期,當第一個統一中華民族各部落的帝王伏羲去世之後,女媧被諸侯推為帝 王,繼承伏羲帝位,並建都於當時的中皇山,號媧皇。
㈤ 請問媧皇宮的歷史背景和地理位置
媧皇宮,當地俗稱「奶奶頂」,是位於冀南涉縣鳳凰山(古中皇山)的一處古跡。它依山就勢,巧借天然,前人稱之為「天造地設之境」。這里不僅建築宏偉獨特,而且還較為完好地保存了國內罕見的摩崖刻經,是一處不可多得的自然和人文景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涉縣媧皇宮是我國最大、最早的奉祀上古天神女媧氏的古代建築,是北齊文宣帝高洋往返鄴城至晉陽所建的又一離宮,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媧皇宮初開三石室,雕數尊神像。後經歷代修茸、續建,現有建築房屋135間,佔地面積76萬平方米,分山上山下兩組建築。山下有朝元官、停驂宮、廣生宮和碑坊等,向上繞行十八盤石徑,便可到達最高處的媧皇宮。
媧皇宮,是為祭祀中國古代著名神話傳說中的女媧而修建的。據《淮南子·覽冥訓》、《路志》、《獨異志》等典籍記載,傳說女媧曾摶土造人,送子繼嗣,「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從此人類和萬物才得以生息和繁衍,贏得人世間對她的崇敬與懷念。對於以人倫道德為核心的封建文化統治下的漢民族,便視女媧為有蓋世之功的女性神聖,於是為之建宮立廟,永世享受人間的崇拜。
媧皇宮古跡始建於北齊,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為文宣皇帝高洋在位時(公元550—560年)所建的途中憩息之行宮。據這里碑文記載,此處古跡最早創建於漢文帝時,但當初規模很小,僅有「神廟三楹」。另據《涉縣志》記載,北齊文宣帝高洋,以鄴為都城(鄴,今河北臨漳縣西南鄴鎮),以晉陽(今山西太原)為陪都,文宣帝高洋自鄴至晉陽,往來於山下,「遂起離宮,以備巡幸」。文宣帝高洋「信釋氏,喜刻經像」,在這里較大規模地修建了媧皇宮,並在山麓開鑿石室,內刻佛像,以後又將佛經「勒之岩壁」。到明代又陸續修建了不少宮宇,清代又曾大規模重修。累經歷代迭次修建,這里漸而成為佔地1.5萬多平方米的一組建築群。
媧皇宮的建築布局,充分利用了原有地形,依山就勢,匠心獨運。它由四組建築組成,每一組都各具神韻,自成一體,又和整體格局和諧統一。山腳三處建築,自下而上,依次為朝元、停驂、廣生三宮。朝元宮(十方院),因其為山前首廟,遂名朝元(1938年被日寇焚燒),停驂宮(歇馬殿)是一行宮,為聖駕及香客休憩處,每年農歷三月十八媧皇誕辰之日,民間在此宮舉行眾神慶壽之儀。這個宮(歇馬殿)的山牆上,畫有媧皇宮全景和一幅壁畫:「伺輦圖」。一輛華貴的車輦上坐著女媧,神龍牽車,仙女陪伴,天兵護衛,騰雲駕霧,馳騁萬里長空,是一幅珍貴的藝術品。廣生宮(子孫殿),為一座神廟,乃神話傳說中求子之場所。停驂、廣生二宮,各有正殿、配殿,分別為懸山、硬山式建築。由山腳向上繞行十八盤後,過廣生宮便是「奶奶頂」即媧皇宮所在。
媧皇宮是最後最高的一組主要建築,於鳳凰山崖險峻陡峭之處就勢築台而建,媧皇閣(三閣樓)居中,梳妝樓、迎爽樓分立左右,鍾鼓二樓南北對峙,還有六角亭、靈官閣和題有「媧皇古跡」的牌坊等,各選其位,呈點綴之態,全部建築布局合理,既和諧對稱,又不拘一格,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築的獨特風格。
媧皇閣(三閣樓),坐東面西,為媧皇宮主體建築,古有「倚崖鑿險,傑構凌虛」之稱,它懸空而立,高達23米,為歇山斗拱硫璃瓦頂。該閣建在北齊大石窟的洞頂上,以條石拱券為基,上建三層樓閣,分別名之為「清虛」、「造化」與「補天」。各層均三面設廊,背倚懸崖,用鐵索將閣與崖壁所鑿八個「拴馬鼻」相系,若遊客盈樓,鐵索即伸展,綳如弓弦,樓體前傾,因而又被稱作「吊廟」、「活樓」,構思奇巧,為建築史上動靜結合的傑作。縱觀媧皇閣,嵌於絕壁,雕梁畫棟,登樓遠眺,太行群山涌翠,漳水如帶,堪稱「天造地設之境」。
千百年來,媧皇宮歷經數代,屢遭焚毀,今日所見,多為明清建築,而北齊遺跡,僅留石窟與摩崖刻經。崖壁現留石窟三處,除媧皇閣底基石窟外,其右側另有「眼光」、「蠶姑姑」二窟,窟內石像已遭破壞,殘缺不齊,惟內壁環刻經文較為完好。在媧皇古跡之文物中,當首推摩崖刻經最為珍貴,為此處古跡之精髓。摩崖刻經,共分五處鏤於崖壁,總面積為165平方米,共刻經文13.74萬余字,最大的一處,面積54.18平方米,字數也多達4.1萬有餘。字體全為魏碑書法,「銀鉤鐵畫,天下絕奇」,堪稱藝術珍品。所刻經文內容,均屬大乘佛教之經典,這對研究佛教和北齊文化,提供了十分珍貴的歷史標本和資料,在國內也屬罕見。從國內現存的北齊石刻看,內容多與佛法有關,在當時雕佛刻像之風較盛,但以巨大的工程來摩崖石刻藏經,還很少見,可以說,無論在石刻建築、藝術價值和藏經內容上,媧皇宮的摩崖刻經均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它也是北齊文化的一個縮影。同時也可看出,媧皇古跡始於崇佛刻經,而後才立廟拜神,這也體現了漢民族文化心理的特點,即崇佛與崇神並舉的多種崇拜的宗教觀念,所以,從摩崖刻經到媧皇古建也是中國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相結合的一個形象的見證。
媧皇閣亦稱三閣樓,坐東面西,建在北齊大石窟的洞頂上,從下向上依次名之為"清虛"、"造化"、"補天",通高23米,建築式樣為歇山頂,七踩三下昂斗拱,龍形要頭,屬典型的清式建築,是媧皇宮的主體建築。它玉宇懸空、瓊樓聳翠,上臨危岩、下設深壑,猶如桂殿蘭宮嵌於絕壁,故有"倚崖鑿險,傑構凌虛,重碧燦然,坐若霞蔚"之贊。其天然獨特的地勢妙不可言,巧奪天工的建築風格堪稱一奇。各層均三面設廊,背依懸崖,以九根鐵索將樓體系於崖壁,據傳遊客盈樓時,鐵索即啷啷作響,故素有"話樓"、"吊廟"之稱。
在媧皇古跡之文物中,當首推摩崖刻經最為珍貴。摩崖刻經共有六部,分五處鏤於崖壁上,刻經總面積為165平方米,刻石1187行,共刻經文137400餘字,字體為魏碑字法,"銀鉤鐵畫,天下絕奇",堪稱藝術珍品,是我國乃至全世界佛教典籍中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也是媧皇古跡之精髓,它是北齊文化的一個歷史縮影,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被譽為"天下第一壁經群"。
我自己坦白,這是復制粘貼的,但希望可以幫到樓主
㈥ 現在女媧娘娘塑像在什麼地方
在目前中國,有以下幾個地方都在宣傳女媧的歸屬:
1.陝西平利縣:多部史專書中記錄的屬女媧的故里,生態縣。當地也保留大量關於女媧的傳說和足跡,有女媧山和女媧廟。出士了大量的遠古時期的陶片。
2.河北省涉縣:宣傳起步早。
3.甘肅天水秦安:傳統說法上的「女媧故里」
4.山西晉城澤州:宣傳較弱,建有「華夏女媧文化園」
5.河南周口西華:有個女媧捏土造人的女媧城
這些地方應該都是有女媧娘娘塑像的…
㈦ 中國有幾個女媧故里
「又有作道,九君摶土作人處」劉林註:「作道」在今陝西平利縣東。
00——東晉常璩《華陽國志·漢中志》(公元354年)
00西城縣有女媧山、伏羲山:「拋錢之山,焚香氣泌合於此山」。
00——唐《十道要錄》(公元801年?)
00房州上庸界有伏羲女媧廟,雲是摶土為人民之所,古跡在焉。
00——五代杜光庭《錄異記·卷八》(公元960年?)
00平利,中下,武德元年以故吉安置,大歷六年省入西城,長安初復置。有女媧山、
00——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四·地理志》(公元1060年)
00西城、五鄉、衡口、平利二鎮。有伏羲山、女媧山古跡。西城本為媯虛之地,伏羲山、女媧山,上有女媧廟。
00——宋王存《元豐九域志卷一·金州》(公元1080年)
00女媧氏乃立為女皇氏,治於中皇山之原,所謂女媧山也,山在金州之平利。伏羲山在西城。女媧山在平利。
00——宋羅泌《路史·卷一·後記二·女皇氏》(公元1170年)
00女媧山,在平利縣東三十里。舊有女媧氏祠,灌溪河發源於此山。
00——明《明一統志·卷三四·漢中府》(公元1580年)
00乾隆元年,平利縣令古灃奉詔敕修女媧廟並刊立《中皇山女媧氏廟碑》(公元1736年)
00清咸豐三年,陝西鹽法道文海奉旨刊立中皇山女皇氏聖皇之墓碑。(公元1853年)
00清光緒12年,頭品官哈元祥奉欽命修女媧山女媧廟國道。(公元1887年)
00乙酉年清明節女媧山舉行公祭女媧始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