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靈武人文地理

靈武人文地理

發布時間: 2021-01-20 07:12:39

❶ 關於寧夏自然及人文地理情況地方特色

寧夏位於「絲綢之路」上,歷史上曾是東西部交通貿易的重要通道,作為黃河流經的地區,這里同樣有古老悠久的黃河文明。早在三萬年前,寧夏就已有了人類生息的痕跡,公元1038年,黨項族的首領元昊在此建立了西夏王朝,並形成了獨特的西夏文化。

寧夏,位於北緯35°14~39°23,東經104°17,~107°39,之間,處在中國西部的黃河上游地區。寧夏東鄰陝西省,西部、北部接內蒙古自治區,南部與甘肅省相連。自古以來就是內接中原,西通西域,北連大漠,各民族南來北往頻繁的地區。

寧夏疆域輪廓南北長、東西短。南北相距約456公里(北起石嘴山市頭道坎北2公里的黃河江心,南迄涇源縣六盤山的中嘴梁),東西相距約250公里(西起中衛營盤水車站西南10公里的田澇壩,東到鹽池縣柳樹梁北東2公里處),寧夏是中國面積最小的省區之一,總面積為6.6萬多平方千米。

在中國自然區劃中,寧夏跨東部季風區域和西北乾旱區域,西南靠近青藏高寒區域,大致處在我國三大自然區域的交匯、過渡地帶。在中國國土開發整治的地域劃分上,寧夏位於中部重點開發區的西緣或西部待開發區的東緣,是以山西為中心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和黃河上游水能礦產開發區的組成部分,北部和中部系「三北」防護林建設工程的重點地段,南部屬於黃土高原綜合治理區和「三西」地區的范圍。

【地理概貌】

寧夏地處我國地質、地貌「南北中軸」的北段,在華北台地、阿拉善台地與祁連山褶皺之間。高原與山地交錯帶,大地構造復雜。從西面、北面至東面,由騰格里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和毛烏素沙地相圍,南面與黃土高原相連。地形南北狹長,地勢南高北低,西部高差較大,東部起伏較緩。

南部的六盤山自南端往北延,與月亮山、南華山、西華山等斷續相連,把黃土高原分隔為二。東側和南面為陝北黃土高原與丘陵,西側和南側為隴中山地與黃土丘陵。中部山地、山間與平原交錯。衛寧北山、牛首山、羅山、青龍山等扶持山間平原,錯落屹立。

北部地貌呈明顯的東西分異。黃河出青銅峽後,塑造了美麗富饒的銀川平原。平原西側,賀蘭山拔地而起,直指蒼穹。東側鄂爾多斯台地,高出平原百餘米,前緣為一陡坎,是寧夏向東突出的靈鹽台地。

地貌復雜,山地迭起,盆地錯落,大體可分為:黃土高原,鄂爾多斯台地,洪積沖積平原和六盤山、羅山、賀蘭山南北中三段山地。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按地表特徵,還可分為南部暖溫帶平原地帶,中部中溫帶半荒漠地帶和北部中溫帶荒漠地帶。全區從南向北表現出由流水地貌向風蝕地貌過渡的特徵。

根據自然特點和傳統習慣,一般把銀川市、石嘴山市、中衛市和吳忠市的利通區、青銅峽市的引黃灌溉區稱為寧夏北部;把吳忠市的鹽池、同心兩縣和靈武市、中衛市的山區以及中衛市海原縣的北部稱為寧夏中部;把固原市的原州區、西吉縣、隆德縣、涇源縣、彭陽縣及中衛市海原縣的南部山區稱為寧夏南部。

【地理特點】

寧夏地處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地帶,地勢南高北低。從地貌類型看,南部以流水侵蝕的黃土地貌為主,中部和北部以乾旱剝蝕、風蝕地貌為主,是內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境內有較為高峻的山地和廣泛分布的丘陵,也有由於地層斷陷又經黃河沖積而成的沖積平原,還有台地和沙丘。地表形態復雜多樣,為經濟發展提供了不同的條件。據2004年初統計數據顯示,寧夏地形中丘陵佔38%,平原佔26.8%,山地佔15.8%,台地佔17.6%,沙漠佔1.8%。

(-)天然屏障與高原「綠島」

寧夏有名的山地有賀蘭山和六盤山。

賀蘭山綿亘於寧夏的西北部,南北長200多公里,東西寬15~60公里。山地海拔多在1600~3000米,主峰達3556米。古人稱之為「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山勢巍峨雄偉,既削弱了西北寒風的侵襲,又阻擋了騰格里沙漠流沙的東移,成為銀川平原的天然屏障。山中有豐富的煤炭等礦產資源。山麓部分,1500米以下為荒漠草原帶;1500米以上出現覆蓋度較大,草本植物生長較高的山地草原及旱生灌叢帶。大約2000米以上,有以雲杉、油松等為主要成分的森林。森林帶以上,有一定面積的高山灌叢草甸帶,是較好的夏季牧場。賀蘭山的山脊是我國荒漠草原與荒漠、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外流區域和內流區域的分界線。山嶺中間,也有一些較低矮的山口,成為東西交通要道。其中三關口是銀川通往內蒙古阿拉善盟的重要通道。

六盤山古稱隴上,位於寧夏的南部,聳立於黃土高原之上,是一條近似南北走向的狹長山脈。主峰位於和尚輔以南的美高山,海拔2942米,山勢高峻。山路曲折險狹,須經六重盤道才能到達頂峰,六盤山因此而得名。山腰地帶降雨較多,氣候較為濕潤,宜於林木生長,有較繁茂的天然次生闊葉林,使六盤山成為突起於黃土高原之上的一個「綠島」,也是寧夏重要的林區之一。

(二)被譽為「塞上江南」的寧夏平原,海拔1100~1200多米,地勢從西南向東北逐漸傾斜。黃河自中衛入境,向東北斜貫於平原之上,河勢順地勢經石嘴山出境。平原上土層深厚,地勢平坦,加上坡降相宜,引水方便,便於自流灌溉。所以,自秦漢以來,勞動人民就有這里修渠灌田,發展了灌溉農業。2000多年來經勞動人民的辛勤開發,這里早已是渠道縱橫、阡陌相連的「塞上江南」。現為寧夏的商品農業基地。

寧夏平原以青銅峽為界,分為南北兩部分。青銅峽口以南叫衛寧平原比較狹窄,寬僅2~10公里。坡度較大,不僅有利於灌溉,排水也比較方便。地面徑流及地下水均可順利排入黃河。地下水位較低,土壤鹽漬化現象較少。青銅峽以北的銀川平原,地形開闊,有的地方竟達40公里以上。尤以黃河以西的地區。平原面積較廣。這里坡度較小,引水雖便,排水欠佳,過去缺乏良好的排水系統,積水匯集於注地。人為地增加了許多湖泊。由於排水不暢,地下水位抬高,土壤的鹽漬化現象嚴重。建國後加強了排水措施,鹽鹼灘被改造成為沃土,很多湖泊被排干,墾為農田。現在平原上還有不少湖泊,這些湖泊已成為今日發展淡水養魚的重要場所。

(三)丘陵起伏的黃土高原區

寧夏南部為黃土高原的一部分,其上黃土覆蓋,厚的地方可達100多米,大致由南向北厚度漸減。六盤山主峰以南,流水切割作用顯著,地勢起伏較大,山高溝深。六盤山以北的地區,由於降水少,流水對地表切割作用較小,除少數突出於黃土瀚海之上、狀如孤島的山峰之外,一般為起伏個大的低丘淺谷,相對高度在150米左右。凡有河流流過的地方,經河流的沖積,形成較寬闊的河谷山地,宜於發展農業生產,是重要的糧油產地。許多低丘緩坡也多開墾成農田。丘陵坡下,開挖一排排窯洞,是勞動人民因地制宜建造的住房,是這里普遍的、具有自然地理特色的人文景觀。在人們對黃土丘陵地區長期墾殖過程中,由於認識能力的限制,使這里的生態環境逐年惡化,破壞了植被,水土流失嚴重,農作物產量下降。根治的出路在於大力植樹種草恢復植被,保持水土,廣辟水源。

(四)風沙侵襲的靈鹽台地

在黃土丘陵區以北、銀川平原以東,即靈武市東部和鹽池縣北部的廣大地區,為鄂爾多斯高原的一部分,是海拔1200~1500米的台地。檯面上固定和半固定沙丘較多。西部,低矮的平梁與寬闊谷地相交錯,起伏微緩。谷地里散布有面積不大的鹽池、海子,生產食鹽、芒硝等鹽類礦點。

台地區降水少,地下水埋藏深。水質差,水分條件不好。風沙侵襲嚴重,沙荒多,農田少。天然植物主要是早生草類和低矮的灌木叢,這里是生態比較脆弱的天然牧場

在寧夏不大的版圖上,包含了類型多樣的地貌:山脈、高原、平原、丘陵、河谷一應俱全,使寧夏呈現出豐富的自然景觀。

【寧夏交通】

航空:已建成的有銀川河東機場,位於銀川市東南(黃河東岸),從這里有民航班機可直達北京、香港、上海、廣州、深圳、南京、沈陽、天津、昆明、重慶、武漢、煙台、成都、西安、太原、烏魯木齊、武漢、濟南、杭州、鄭州、青島、長沙、敦煌等城市。中衛和固原機場正在籌建。

鐵路:包蘭鐵路穿越本區,縱貫銀川市區南北,東接華北重鎮包頭,與京包鐵路相連;西接西北古城蘭州,和蘭新、蘭青、隴海三條鐵路銜接。寶中鐵路北起中衛,南至陝西寶雞,橫跨陝甘寧三省區。干武線自中衛干塘至甘肅武威。太中銀鐵路正在建設中。

公路:寧夏境內有6條國道,以銀川汽車南站和銀川旅遊汽車站(北站)為中心有幾十條長途汽車線路,可通達全區各市縣所在地和京、陝、甘、蒙、浙、閩等地。此外,固原、吳忠、石嘴山汽車站還有三十餘條中途線路通向區內外各地,各縣汽車站均有開往鄉村的短途車。

平羅縣位於寧夏平原北部,明珠般鑲嵌於巍巍賀蘭山與滔滔黃河水之間,古為朔方之天塹,清朝雍正三年(公元1726年)改平虜為平羅。獨特的地理位置,豐富的歷史內涵,綺麗的黃河文化和民族風情,造就了平羅濃厚的回、漢、蒙文化底蘊。生活在1568平方公里土地上的29萬回漢人民,世代和睦相處,休戚與共,創造出燦爛而久遠的輝煌。

「若說良田無限好,風光誰亞小江南」--清代詩人法海的名句,逼真地描繪出平羅縣山河之間,一片沃野,水草豐盛,資源富饒的勝景。78萬畝良田,使其成為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縣;山麓、河灘上寬闊的天然牧場,使得畜牧業發展勢頭強勁森林蓄積量達9.3萬畝。礦產資源極其豐富,品種與產量在寧夏首屈一指,尤以煤、鋁土、硅石、鐵礦石、黏土、碳岩、石英砂等最為可觀。是國際市場冠譽的「煤王」太西煤的產地,已探明儲藏量6.55億噸。電力資源豐富,年供電量11億千瓦時。

平羅縣土地和農副產品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黃河過境流程達41公里,農業倚黃河之利,水資源充足,加之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農作物種類多、產量高、質量好、是寧夏優質小麥、大米、油料、蔬菜、瓜果和淡水魚的重要產地之一。土地面積廣闊,土質深厚,現已開發耕地78萬畝,宜農、宜林待開發荒地70.83萬畝,山麓、沙灘面積13.63公頃。

❷ 寧夏的地形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有哪些影響

寧夏地處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地帶,地勢南高北低。從地貌類型看,南部以流水侵蝕的黃土地貌為主,中部和北部以乾旱剝蝕、風蝕地貌為主,是內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境內有較為高峻的山地和廣泛分布的丘陵,也有由於地層斷陷又經黃河沖積而成的沖積平原,還有台地和沙丘。地表形態復雜多樣,為經濟發展提供了不同的條件。據2004年初統計數據顯示,寧夏地形中丘陵佔38%,平原佔26.8%,山地佔15.8%,台地佔17.6%,沙漠佔1.8%。 天然屏障與高原「綠島」 寧夏有名的山地有賀蘭山和六盤山。 賀蘭山綿亘於寧夏的西北部,南北長200多公里,東西寬15~60公里。山地海拔多在1600~3000米,主峰達3556米。古人稱之為「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山勢巍峨雄偉,既削弱了西北寒風的侵襲,又阻擋了騰格里沙漠流沙的東移,成為銀川平原的天然屏障。山中有豐富的煤炭等礦產資源。山麓部分,1500米以下為荒漠草原帶;1500米以上出現覆蓋度較大,草本植物生長較高的山地草原及旱生灌叢帶。大約2000米以上,有以雲杉、油松等為主要成分的森林。森林帶以上,有一定面積的高山灌叢草甸帶,是較好的夏季牧場。賀蘭山的山脊是中國荒漠草原與荒漠、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外流區域和內流區域的分界線。山嶺中間,也有一些較低矮的山口,成為東西交通要道。其中三關口是銀川通往內蒙古阿拉善盟的重要通道。 六盤山古稱隴上,位於寧夏的南部,聳立於黃土高原之上,是一條近似南北走向的狹長山脈。主峰位於和尚輔以南的美高山,海拔2942米,山勢高峻。山路曲折險狹,須經六重盤道才能到達頂峰,六盤山因此而得名。山腰地帶降雨較多,氣候較為濕潤,宜於林木生長,有較繁茂的天然次生闊葉林,使六盤山成為突起於黃土高原之上的一個「綠島」,也是寧夏重要的林區之一。 被譽為「塞上江南」 被譽為「塞上江南」的寧夏平原,海拔1100~1200多米,地勢從西南向東北逐漸傾斜。黃河自中衛入境,向東北斜貫於平原之上,河勢順地勢經石嘴山出境。平原上土層深厚,地勢平坦,加上坡降相宜,引水方便,便於自流灌溉。所以,自秦漢以來,勞動人民就有這里修渠灌田,發展了灌溉農業。2000多年來經勞動人民的辛勤開發,這里早已是渠道縱橫、阡陌相連的「塞上江南」。現為寧夏的商品農業基地。寧夏平原以青銅峽為界,分為南北兩部分。青銅峽口以南叫衛寧平原比較狹窄,寬僅2~10公里。坡度較大,不僅有利於灌溉,排水也比較方便。地面徑流及地下水均可順利排入黃河。地下水位較低,土壤鹽漬化現象較少。青銅峽以北的銀川平原,地形開闊,有的地方竟達40公里以上。尤以黃河以西的地區。平原面積較廣。這里坡度較小,引水雖便,排水欠佳,過去缺乏良好的排水系統,積水匯集於注地。人為地增加了許多湖泊。由於排水不暢,地下水位抬高,土壤的鹽漬化現象嚴重。建國後加強了排水措施,鹽鹼灘被改造成為沃土,很多湖泊被排干,墾為農田。現在平原上還有不少湖泊,這些湖泊已成為今日發展淡水養魚的重要場所。 丘陵起伏的黃土高原區 寧夏南部為黃土高原的一部分,其上黃土覆蓋,厚的地方可達100多米,大致由南向北厚度漸減。六盤山主峰以南,流水切割作用顯著,地勢起伏較大,山高溝深。六盤山以北的地區,由於降水少,流水對地表切割作用較小,除少數突出於黃土瀚海之上、狀如孤島的山峰之外,一般為起伏個大的低丘淺谷,相對高度在150米左右。凡有河流流過的地方,經河流的沖積,形成較寬闊的河谷山地,宜於發展農業生產,是重要的糧油產地。許多低丘緩坡也多開墾成農田。丘陵坡下,開挖一排排窯洞,是勞動人民因地制宜建造的住房,是這里普遍的、具有自然地理特色的人文景觀。在人們對黃土丘陵地區長期墾殖過程中,由於認識能力的限制,使這里的生態環境逐年惡化,破壞了植被,水土流失嚴重,農作物產量下降。根治的出路在於大力植樹種草恢復植被,保持水土,廣辟水源。 風沙侵襲的靈鹽台地 在黃土丘陵區以北、銀川平原以東,即靈武市東部和鹽池縣北部的廣大地區,為鄂爾多斯高原的一部分,是海拔1200~1500米的台地。檯面上固定和半固定沙丘較多。西部,低矮的平梁與寬闊谷地相交錯,起伏微緩。谷地里散布有面積不大的鹽池、海子,生產食鹽、芒硝等鹽類礦點。 台地區降水少,地下水埋藏深。水質差,水分條件不好。風沙侵襲嚴重,沙荒多,農田少。天然植物主要是早生草類和低矮的灌木叢,這里是生態比較脆弱的天然牧場 在寧夏不大的版圖上,包含了類型多樣的地貌:山脈、高原、平原、丘陵、河谷一應俱全,使寧夏呈現出豐富的自然景觀。

❸ 寧夏靈武和大武口比較哪個地區好

靈武比較小,最近幾年因為寧東發展比較快,從環境上來說應該風沙稍稍小於大武口,但從城市發展上要比空間小,因為主要發展也在寧東了,靈武也就是個縣級市么

❹ 寧夏的名勝古跡有哪些

寧夏西夏王陵簡介:

西夏王陵是我國現存最密集的帝王陵區,被世人稱為「東方金字塔」。分布著九座帝王陵和140 多座王公大臣的殉葬墓。西夏王陵不僅吸收了秦漢以來,特別是唐宋皇陵之所長,同時又受到佛教建築的影響,使漢族文化、佛教文化與黨項民族文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構成了我國陵園建築中別具一格的形式。西夏陵規模宏偉,布局嚴整,每座帝陵由闕台、神牆、碑亭、角樓、月城、內城、獻殿、靈台等部分組成。
寧夏中衛沙坡頭簡介:

寧夏中衛沙坡頭位於騰格里沙漠腹地,是一處富有濃郁西部特色的著名沙漠旅遊區。高山、黃河、沙漠、長城和綠洲在此匯聚一地,形成了獨特的自然地理人文景觀。奔流的黃河,無際的沙漠,神奇的沙漠草原,蒼涼的明代長城,造型雄秀的古水車,吸引了眾多遊客。在此可騎駱駝遨遊沙海,乘坐古老羊皮筏子漂流黃河,咫尺之間領略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的奇異景觀。
寧夏平羅沙湖簡介:

沙湖位於寧夏平羅縣,距銀川市區56公里。沙湖擁有萬畝水域、五千畝沙丘、兩千畝蘆葦。沙湖盛產魚、鳥。有數萬只鳥在這里棲居,可稱得上是大自然中的一處奇觀。沙湖的魚類十分豐富,不僅有鯉、鰱、鱅、鯇、鯽魚,而且有北方罕見的武昌魚、娃娃魚。在沙湖的餐館里,專門設有魚宴,烹飪沙湖出產的活魚。湖西賀蘭山磅礴而立、倒映湖中。
寧夏六盤山風景區簡介:

六盤山國家自然保護區位於寧夏南部,這里是北方游牧文化與中原文化的結合部,文化古跡較多,自然資源豐富。 繁茂的森林、良好的植被和生物多樣性使六盤山成為休閑、消夏避暑、森林探險、科考科普和教學實習的理想場所;保護區內有老龍潭、二龍河、鬼門關、涼殿峽、荷花苑、白雲山六大景區60餘個景點。保護區中部有固原古城、戰國秦長城、安西王府遺址
等。 北部有須彌山石窟為中心包的丹霞地貌風景。

❺ 寧夏地理概況有哪些

地理位置寧夏回族自治區簡稱「寧」,位於北緯35′14,~39′23,、東經104′17,~107′39,之間,處在中國西部的黃河上游地區。寧夏東鄰陝西省,西部、北部接內蒙古自治區,南部與甘肅省相連。自古以來就是內接中原,西通西域,北連大漠,各民族南來北往頻繁的地區。

寧夏疆域輪廓南北長、東西短。南北相距約456公里(北起石嘴山市頭道坎北2公里的黃河江心,南迄涇源縣六盤山的中嘴梁),東西相距約250公里(西起中衛營盤水車站西南10公里的田澇壩,東到鹽池縣柳樹梁北東2公里處),寧夏是中國面積最小的省區之一,總面積為5.18萬平方公里。

在中國自然區劃中,寧夏跨東部季風區域和西北乾旱區域,西南靠近青藏高寒區域,大致處在我國三大自然區域的交匯、過渡地帶。在中國國土開發整治的地域劃分上,寧夏位於中部重點開發區的西緣或西部待開發區的東緣,是以山西為中心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和黃河上游水能礦產開發區的組成部分,北部和中部系「三北」防護林建設工程的重點地段,南部屬於黃土高原綜合治理區和「三西」地區的范圍。

地理概貌寧夏地處我國地質、地貌「南北中軸」的北段,在華北台塊、阿拉善台塊與祁連山褶皺之間。高原與山地交錯帶,大地構造復雜。從西面、北面至東面,由騰格里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和毛烏素沙地相圍,南面與黃土高原相連。地形南北狹長,地勢南高北低,西部高差較大,東部起伏較緩。

南部的六盤山自南端往北延,與月亮山、南華山、西華山等斷續相連,把黃土高原分隔為二。東側和南面為陝北黃土高原與丘陵,西側和南側為隴中山地與黃土丘陵。中部山地、山間與平原交錯。衛寧北山、牛首山、羅山、青龍山等扶持山間平原,錯落屹立。

北部地貌呈明顯的東西分異。黃河出青銅峽後,塑造了美麗富饒的銀川平原。平原西側,賀蘭山拔地而起,直指蒼穹。東側鄂爾多斯台地,高出平原百餘米,前緣為一陡坎,是寧夏向東突出的靈鹽台地。

地貌復雜,山地迭起,盆地錯落,大體可分為:黃土高原,鄂爾多斯台地,洪積沖積平原和六盤山、羅山、賀蘭山南北中三段山地。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按地表特徵,還可分為南部暖溫帶平原地帶,中部中溫帶半荒漠地帶和北部中溫帶荒漠地帶。全區從南向北表現出由流水地貌向風蝕地貌過渡的特徵。

根據自然特點和傳統習慣,一般把銀川市、石嘴山市、中衛市和吳忠市的利通區、青銅峽等市縣的引黃灌溉區稱為寧夏北部;把吳忠市的鹽池、同心兩縣和靈武、中衛的山區以及中衛市海原縣的北部稱為寧夏中部;把固原市的固原、西吉、隆德、涇源、彭陽5縣及中衛市海原縣的南部山區稱為寧夏南部。

地理特點寧夏地處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地帶,地勢南高北低。從地貌類型看,南部以流水侵蝕的黃土地貌為主,中部和北部以乾旱剝蝕、風蝕地貌為主,是內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境內有較為高峻的山地和廣泛分布的丘陵,也有由於地層斷陷又經黃河沖積而成的沖積平原,還有台地和沙丘。地表形態復雜多樣,為經濟發展提供了不同的條件。據2004年初統計數據顯示,寧夏地形中丘陵佔38%,平原佔26.8%,山地佔15.8%,台地佔17.6%,沙漠佔1.8%。

天然屏障與高原「綠島」

寧夏有名的山地有賀蘭山和六盤山。

賀蘭山綿亘於寧夏的西北部,南北長200多公里,東西寬15—60公里。山地海拔多在1600—3000米,主峰達3556米。古人稱之為「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山勢巍峨雄偉,既削弱了西北寒風的侵襲,又阻擋了騰格里沙漠流沙的東移,成為銀川平原的天然屏障。山中有豐富的煤炭等礦產資源。山麓部分,1500米以下為荒漠草原帶;1500米以上出現覆蓋度較大,草本植物生長較高的山地草原及旱生灌叢帶。大約2000米以上,有以雲杉、油松等為主要成分的森林。森林帶以上,有一定面積的高山灌叢草甸帶,是較好的夏季牧場。賀蘭山的山脊是我國荒漠草原與荒漠、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外流區域和內流區域的分界線。山嶺中間,也有一些較低矮的山口,成為東西交通要道。其中三關口是銀川通往內蒙古阿拉善盟的重要通道。

六盤山古稱隴上,位於寧夏的南部,聳立於黃土高原之上,是一條近似南北走向的狹長山脈。主峰位於和尚輔以南的美高山,海拔2942米,山勢高峻。山路曲折險狹,須經六重盤道才能到達頂峰,六盤山因此而得名。山腰地帶降雨較多,氣候較為濕潤,宜於林木生長,有較繁茂的天然次生闊葉林,使六盤山成為突起於黃土高原之上的一個「綠島」,也是寧夏重要的林區之一。

被譽為「塞上江南」的寧夏平原。

海拔1100-1200多米,地勢從西南向東北逐漸傾斜。黃河自中衛入境,向東北斜貫於平原之上,河勢順地勢經石嘴山出境。平原上土層深厚,地勢平坦,加上坡降相宜,引水方便,便於自流灌溉。所以,自秦漢以來,勞動人民就有這里修渠灌田,發展了灌溉農業。2000多年來經勞動人民的辛勤開發,這里早已是渠道縱橫、阡陌相連的「塞上江南」。現為寧夏的商品農業基地。

寧夏平原以青銅峽為界,分為南北兩部分。青銅峽口以南叫衛寧平原比較狹窄,寬僅2一10公里。坡度較大,不僅有利於灌溉,排水也比較方便。地面徑流及地下水均可順利排入黃河。地下水位較低,土壤鹽漬化現象較少。青銅峽以北的銀川平原,地形開闊,有的地方竟達40公里以上。尤以黃河以西的地區。平原面積較廣。這里坡度較小,引水雖便,排水欠佳,過去缺乏良好的排水系統,積水匯集於注地。人為地增加了許多湖泊。由於排水不暢,地下水位抬高,土壤的鹽漬化現象嚴重。建國後加強了排水措施,鹽鹼灘被改造成為沃土,很多湖泊被排干,墾為農田。現在平原上還有不少湖泊,這些湖泊已成為今日發展淡水養魚的重要場所。

丘陵起伏的黃土高原區寧夏南部為黃土高原的一部分,其上黃土覆蓋,厚的地方可達100多米,大致由南向北厚度漸減。六盤山主峰以南,流水切割作用顯著,地勢起伏較大,山高溝深。六盤山以北的地區,由於降水少,流水對地表切割作用較小,除少數突出於黃土瀚海之上、狀如孤島的山峰之外,一般為起伏個大的低丘淺谷,相對高度在150米左右。凡有河流流過的地方,經河流的沖積,形成較寬闊的河谷山地,宜於發展農業生產,是重要的糧油產地。許多低丘緩坡也多開墾成農田。丘陵坡下,開挖一排排窯洞,是勞動人民因地制宜建造的住房,是這里普遍的、具有自然地理特色的人文景觀。在人們對黃土丘陵地區長期墾殖過程中,由於認識能力的限制,使這里的生態環境逐年惡化,破壞了植被,水土流失嚴重,農作物產量下降。根治的出路在於大力植樹種草恢復植被,保持水土,廣辟水源。

風沙侵襲的靈鹽台地在黃土丘陵區以北、銀川平原以東,即靈武市東部和鹽池縣北部的廣大地區,為鄂爾多斯高原的一部分,是海拔1200—1500米的台地。檯面上固定和半固定沙丘較多。西部,低矮的平梁與寬闊谷地相交錯,起伏微緩。谷地里散布有面積不大的鹽池、海子,生產食鹽、芒硝等鹽類礦點。

台地區降水少,地下水埋藏深。水質差,水分條件不好。風沙侵襲嚴重,沙荒多,農田少。天然植物主要是早生草類和低矮的灌木叢,這里是生態比較脆弱的天然牧場。

❻ 銀川總共有幾個區

截至2017年底,銀川市轄3個市轄區、2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

興慶區隸屬銀川市,原為銀川市城區,是銀川市1970年設定的縣級市轄區,2002年11月,區劃重新調整更名為興慶區。2003年撤消陶樂縣,將原陶樂縣月牙湖鄉劃歸興慶區管轄。轄區總面積828平方公里,2011年年末,常駐人口69萬。

西夏區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的一個市轄區,位於銀川市西。西夏區東起包蘭鐵路,西至賀蘭山口軸線(寧蒙界),南臨永寧縣,北接賀蘭縣,總面積1129.3平方公里,是銀川市三個市轄區中面積最大的。

鳳區於2002年11月1日成立,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市的市轄區之一,位於市區中部,東到唐徠渠,西到包蘭鐵路,南接永寧縣,北臨賀蘭縣,轄良田、豐登2個鎮,上海西路、北京中路、長城中路、滿城北街、黃河東路5個街道。

(6)靈武人文地理擴展閱讀:

1、歷史

銀川是歷史悠久的塞上古城,早在3萬年前就有人類在水洞溝遺址繁衍生息,史上西夏王朝的首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民間傳說中又稱「鳳凰城」,古稱「興慶府」、「寧夏城」,素有「塞上江南、魚米之鄉」的美譽,城西有著名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西夏王陵。

2、位置

銀川東與吳忠市鹽池縣接壤,西依賀蘭山與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為鄰,南與吳忠市利通區、青銅峽市相連,北接石嘴山市平羅縣,與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相鄰(以明長城為界)。

3、宗教

銀川宗教歷史悠久,有佛教、伊斯蘭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佛教在兩晉時期傳入銀川,主要寺院有:海寶塔寺、承天寺、報恩寺、高台寺、戒壇寺、賀蘭山佛祖院、五台山寺、慈恩寺等。伊斯蘭教於元朝初年傳入銀川,主要清真寺有:納家戶清真寺、中大寺、西關清真寺、南關清真寺等。

❼ 寧夏和銀川地名的由來

寧夏地名源於,元朝統一中國後,祈求西夏安寧,故稱寧夏。
銀川地名源於,銀川地區土壤含鹼多,大水過後,土地一片雪白,像銀子一樣,又是一馬平川,故稱銀川。

銀川市地處寧夏平原中部,東臨黃河、西屏賀蘭山,現為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首府,是全區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全市面積為4467平方公里,全市總人口 87.8萬;回族居民占總人口的 20%左右。

2100年前的漢武帝時代,在今銀川東郊有一座管理屯田事業的典農城,漢族人俗稱呂城,附近的黃河渡口叫呂渡,而匈奴、鮮卑等民族則稱它為飲汗城,這就是銀川的前身。五世紀初,大夏國王赫連勃勃在這里建成「麗子園」,為游樂和屯兵的要地。唐高宗儀鳳三年(公元678年),此地稱懷遠縣。北宋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黨項族首領李德明將其都府遷至銀川,當時的銀川已改名為興州。後李德明之子李元昊在這里建立了西夏國,而興州已易名為中興府,俗稱東京。從此,這座邊塞小城,一躍而為地跨今寧、陝甘、青、內蒙古遼闊地域的西夏國的軍事政治中心。西夏滅亡後,元朝在這里建立寧夏府城。這時,大批波斯人、阿拉伯人、蒙古人來此定居,逐漸形成了回族聚居區。明清時期銀川被稱為「小南京」,城市商賈雲集,市肆繁榮。康熙年間,滿族旗兵連其家屬萬餘人駐扎寧夏,又於城西建造「新城滿營」,即今日的新城。1947年正式將寧夏省城定名銀川市。1958年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為自治區首府,因為民間有鳳凰曾在這里降落的傳說,所以銀川又稱「鳳凰城」。

銀川人文歷史悠久,塞上風情濃厚,地理條件得天獨厚,土地肥沃,稻麥高產,瓜果香甜,被譽為「塞上江南」的「魚米之鄉」。不論從哪個方向進入銀川,在經歷了風沙滾滾的茫茫沙漠或是荒涼破碎的黃土高原之後,看到渠水盈盈、禾苗青青、遍地綠蔭的田園風光,都會被眼前的銀川綠洲所震撼。

銀川市是寧夏最大的土特產品集散市場。此地盛產的枸杞、甘草、賀蘭石、羊裘皮、發菜,是寧夏最具代表性的「紅、黃、藍、白、黑」五寶。做工精細、古色古香的西口地毯,在國內外久負盛譽。

銀川市是國家確定的河套地區商品糧基地的組成部分,也是全國水稻、小麥等農作物的高產地區之一。除盛產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外,還盛產清甜沙爽的西瓜、粒大飽滿的紅黑瓜子、個大甜脆的蘋果及皮薄籽少的葡萄等。

銀川市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我國西北地區蒙、回、藏少數民族風情線上的重要旅遊城市。市境內有古城池、宮苑、寺塔、樓閣、墓葬、長城等多處古代文化遺跡和風景游覽區。比較著名的風景名勝有:海寶塔寺、承天寺塔、南關清真寺、玉皇閣、賀蘭山小滾鍾口、須彌山石窟、青銅峽108塔、鍾鼓樓、南薰門、李俊塔等。

西夏王陵是西夏王國龐大的帝王陵墓群,佔地約40平方公里,共有九座帝陵和七十餘座官僚勛戚的陪葬墓,每座陵園都是一個完整的建築群體。現存的陵台、鵲台、角樓、神牆等,都是當年的建築。特別是黃土夯築的八角塔形陵台高達20餘米,被外國遊客譽為「中國的金字塔」。

❽ 寧夏的歷史文化

漢朝,屬朔方史部。西漢,將北地郡治往今甘肅環縣;固原設安定郡;寧夏分屬北地郡和安定郡。東漢,將安定郡治移至今甘肅鎮原縣,將北地區郡治移至今吳忠市利通區西南。十六國,為匈奴鐵佛部首領赫連勃勃所建大夏國的領土。

北魏、北周,繼續推行移民興屯,再次得到有效開發,寧夏始稱「塞北江南」。唐朝,寧夏全境屬關內道,設6州:原州、靈州、西會州、安樂州、雄州、警州。天寶十四年(755年),唐朝爆發了「安史之亂」,太子李亨在寧夏靈武登基,為唐肅宗。

北宋,寧夏地區屬秦鳳路,後寧夏北部被黨項族李繼遷佔領,北宋只控制寧夏南部,寧夏南部改屬涇原路。元朝,在西夏國故地設西夏中興等路行中書省。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設寧夏府路,寧夏由此得名。

明朝,初在寧夏設府,後改衛。曾增設寧夏左屯衛,中屯衛和前衛、中衛、後衛。後改設寧夏鎮和固原鎮,長城沿線設九個防區,稱九鎮,為明代邊重鎮之二。

清朝,順治五年(1648年),清朝在寧夏設巡撫,屬陝西布政司,下制衛所,寧夏為准省級。後撤,改寧夏府,下設州縣,歸屬甘肅,但又升寧夏總兵為提督,繼增置滿營將軍府於寧夏,仍不失省級格局。

寧夏最有名的地方特產,首推枸杞、甘草、賀蘭石、灘羊二毛皮等種,因顏色分別是紅、黃、藍、白,所以又稱「四寶」。寧夏美食以西北麵食為主,清真特色居多。因為農業發達,蔬菜水果較甘肅地區豐富,而黃河等河流分布於區內各地。

牛羊肉是主要的食用肉類,各個縣城都有大型的市場內現殺活羊,所以各色羊肉菜餚不能不嘗。回族傳統不近煙酒,所以較為傳統的清真餐館不供應酒類飲品。但西北人飲酒者居多,該地盛產的低度白酒、果酒口感純正。

(8)靈武人文地理擴展閱讀:

夏回族自治區,簡稱「寧」,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首府銀川。位於中國西北內陸地區,東鄰陝西,西、北接內蒙古,南連甘肅。

1958年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正式成立,自治區轄2市、1專區、17縣:銀川市、吳忠市、中衛縣、中寧縣、同心縣、靈武縣、鹽池縣、金積縣、固原縣、西吉縣、海原縣、隆德縣、涇源縣。截至2018年底,寧夏回族自治區下轄5個地級市,共有11個縣,2個縣級市,9個市轄區。

❾ 寧夏屬於哪,和銀川是什麼關系

寧夏位於「絲綢之路」上,歷史上曾是東西部交通貿易的重要通道,作為黃河流經的地區,這里同樣有古老悠久的黃河文明。早在三萬年前,寧夏就已有了人類生息的痕跡,公元1038年,黨項族的首領元昊在此建立了西夏王朝,並形成了獨特的西夏文化。

寧夏是中國面積最小的省區之一,總面積為6.6萬多平方千米。寧夏東鄰陝西省,西部、北部接內蒙古自治區,南部與甘肅省相連。自古以來就是內接中原,西通西域,北連大漠,各民族南來北往頻繁的地區。

銀川市是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首府,全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轄三區兩縣一市,即興慶區、金鳳區、西夏區、永寧縣、賀蘭縣、靈武市,總面積9527.31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667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面積100平方公里。2006年末全市總人口144.68萬人,其中回族人口37.27萬人,佔26%。
銀川東臨黃河,西依賀蘭山,三面為騰格里、毛烏素、烏蘭布和三大沙漠所環繞。域內高山、大漠、黃河、草原等多種自然景觀並存,田園如織、溝渠縱橫的水鄉景色與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的塞北蒼涼交相輝映。神奇的自然組合形成了獨特的地貌、獨特的氣候和獨特的物產。銀川屬內陸乾旱型氣候,但境內天然湖泊眾多,自然水面近萬公頃,歷史上曾有「七十二連湖」的盛景。銀川地處緯度較高地區,但日照充足,夏熱較短無酷暑、冬寒漫長無奇冷。銀川平原屬自流灌溉區,自古「天下黃河富寧夏」之說,素有「塞上江南,魚米之鄉」的美譽,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區域內盛產甘草、麻黃素等名貴葯材,境內有煤炭、石灰岩、白雲岩等20餘種礦產,其中寧東煤田探明儲量約270億噸,水、電、煤、土地等組合優勢明顯,被確定為全國13個億噸礦區之一和西電東送電源點。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