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地理之父
❶ 1840年之前中國經濟地理的分布與結構
我國1949年前的產業結構和布局的變化,可以1840年鴉片戰爭為分界點,之前為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時期,之後為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
一、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時期的產業結構與布局
早在五六千年以前,中華民族就開始了農耕和畜牧業生產,黃河流域是我國最早最大的農業生產中心,也是世界古代史上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早期漢族活動中心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從春秋戰國時期到東漢,農耕生產向西擴展到青海湟水流域、甘肅河西走廊和新疆的少數綠洲,向西南擴展到成都平原,向南擴展到江淮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兩漢以後到兩宋時期,在中華民族的內部融合過程中,曾有幾次人口的大批南移,不僅長江中、下游地區人口和經濟有較快發展,而且,移民也湧入珠江流域,全國的經濟重心隨之由黃河中、下游地區南移到長江中、下游地區。明代,從黃河下游地區向東北南部地區的移民大量增加,遼河流域的農墾因之也有較大發展。
中國古都曾多次變動,從西安到洛陽、開封、杭州、南京、北京,這一歷史順序既標志著政治中心的轉移,更標志經濟重心的轉移,也是古代中國產業布局變化的重要標志。
在漫長的歷史中,從世界的角度看,中國是一個封閉性的國家,一個神秘的大國。盛極一時的「絲綢之路」,曾是漢、唐通往中亞的重要商道,也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通道。唐代以來,特別是明代,我國東南沿海的泉州、福州、溫州、明州(寧波)、廣州、揚州港口城市的出現,曾打開了海上門戶,都起到了與國外交流的作用。但是,封建社會的封閉性限制了它們應起的作用,與東方大國的地位不相適應。指南針、造紙、印刷術、火葯等重大技術發明,對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但並未引起西歐那樣的產業革命。古代歷史充分證明,凡是比較開放的時期,經濟與文化的發展就比較快。
在封建經濟的長期發展歷程中,漢、滿、蒙古、藏、回、壯、維等50多個民族共同開發了祖國大地。絕大多數少數民族分布在邊疆地區,以牧業為主,兼有漁、獵、耕種等經營;漢族則以種植業為豐,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及內地平原和盆地。各民族的消長和融合,形成了統一的中華民族,同時也是在經濟上形成統一整體的過程。在經濟上、文化上以及人口數量上,漢民族是先進的主體民族,是形成東方大國的重要基礎,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由於各地自然條件的不同,各民族的發展歷史不同,各民族地區的產業類型和經濟發展水平也極不相同,產業布局的地域差異是相當明顯的。漢族地區面積較大,自然條件又比較優越,經濟發展的水平最高。
大運河、都江堰等大型水利工程,煉銅、煉鐵、陶瓷、刺綉、製糖、制茶、造紙等手工業生產,糧食、蠶桑、水果的集中產地等,多出現在漢族地區。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和三角洲、四川盆地、珠江三角洲均為農業和手工業都相當發達的人口密集的地區。但是,盡管地域經濟差異如此鮮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是全國各地產業的共同特點,商品經濟不發達,自產自銷為主。
進入封建社會末期,約在明代中葉以後,資本主義開始在我國萌芽,農業和手工業的商品生產也有相當發展。手工業方面出現了紡織、制茶、製糖、碾米、陶瓷等生產中心,如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養蠶業、絲織業,長江中下游和華北平原的植棉業、棉紡織業,粵、閩、台的甘蔗製糖業,湘、贛、皖、浙的制茶業,景德鎮、宜興、醴陵的陶瓷業等,均馳名國內外,標志著農業專業化區域的開始形成。但是從全國來看,仍以自給自足的經濟為主,商品經濟並不佔主導地位,以商品交換為基礎的勞動地域分工仍處在萌芽階段。閉關自守的政策限制了資本主義因素的發展和產業布局的變革。地區之間聯系主要是「官馬驛道」,交通工具是「南船北馬」。內地雖已建成北京、南京、洛陽、開封、西安、成都、武昌、長沙、杭州等一批古老城市,但大的經濟中心並未形成,多半是政治、文化中心。沿海港市雖已出現廣州、泉州、福州、明州、溫州等處,但受明末清初「封禁」政策的影響,盛衰起落不定,發展遲緩。
二、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的產業結構與布局
當世界進入到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帝國主義時期,中國要長期孤立於世界之外是不可能的。幾百年的閉關自守政策,使中國落後了。當帝國主義列強瓜分勢力范圍的矛頭都指向中國的時候,國門被沖開,中國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產業發展和布局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中國產業在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下,雖然出現了現代工業與交通運輸業,農業商品化也加深了,但發展速度遲緩,對外依賴性極大,產業結構極不協調,再加連年戰爭的破壞,產業發展很不穩定。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個特點:
(一)產業發展的遲緩性
中國現代工業的出現是從「洋務運動」開始的。從19世紀60年代起,先後在沿海和少數內地城市出現了一批機械、煤礦、冶鐵、石油、銅銀鉛礦、繅絲、印刷、織布、造紙、火柴、麵粉等「官辦」、「官商」合辦和「商辦」企業。帝國主義也紛紛在沿海及內河港口投資設廠,控制我國的現代工業,受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競爭與消極影響,國內的不統一和軍閥混戰、抗日戰爭和國內革命戰爭等影響,我國現代工業的發展極為遲緩。l949年,我國主要工業產品中,除原煤產量僅佔世界1.98%以外,其餘都只佔1%以下。
在農業方面,我國雖然出現了棉花、大豆、桑蠶、煙草、茶葉、禽蛋等商品專業化地區,但又受國際資本主義市場競爭的影響,生產極不穩定,農村經濟水平非常低下,糧食產量在歷史最高年(1930年)不過l50O億公斤,1949年更降到1132億公斤,人均僅209斤,每年都需要進口糧食和棉花等農產品。
我國現代化交通運輸的發展也是緩慢的。從1876年在上海修建第一條鐵路淞滬鐵路,到1949年的73年中,全國只修建了21800千米鐵路,鐵路密度不到O.23千米/百平方千米。內河通航里程僅7.36萬千米,有一半以上的縣不通汽車。民航航線僅有1萬千米左右。原始的木船、牛車、馬車、手推車,甚至肩挑背馱仍是中國廣大地區主要運輸方式。
現代工業和港口的出現促進了城市的發展。上海、天津、青島、大連、漢口、沈陽等城市都迅速的發展,成為新的經濟中心。但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僅為10.6%,城市化的水平是非常低的。
(二)產業的對外依賴性
這既表現為帝國主義對我國經濟命脈的控制,也表現為對資本市場的依附。l936年,英、法、德、日、美等帝國主義國家在華投資總額佔全國工交投資總額的70%以上。外資壟斷了全國生鐵產量的86%,鋼產量的88%,煤產量的56%,發電量的76%。到l944年,外資幾乎壟斷了所有工業部門。現代交通運輸業,一開始就在外資的控制之下。1931年,外資控制的鐵路佔全國鐵路長度的84.3%,1937年更增至9.7%。農業雖仍以小農經濟為主體,但由於商品化的加深,帝國主義對我國農業進行掠奪性和強制性種植,農業也處於外資控制之下。
世界市場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控制更為明顯。一方面,帝國主義國家的工業產品和農業產品充斥市場,每年進口的工業品,從洋釘、洋火(火柴)、洋布到機器設備無一不有,其中糧食嚴重依賴進口,占抗戰前的10年間年均進口總值的1/5;另一方面,中國又是帝國主義的原料供應地和廉價的勞動力市場,中國經濟受世界資本主義市場束縛,處於依附地位。
(三)產業結構的片面性
這主要表現在工農業之間、農輕重之間以及各部門內部的比例失衡。在工農業總產值中,農業占很大比重,作為國民經濟主導部門的工業十分薄弱。1949年中國工農業總產值,農業佔70%,工業僅佔30%。在工業總產值中,輕工業佔73.6%,重工業佔26.4%。農、輕、重三者的比例關系為70:22:8。這種比例關系說明,中國仍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家。
農業、工業的內部結構也極不協調。從農業看,盡管我國有面積廣大的山地、草原和遼闊的江河湖海水面,但在農業的部門結構中,林、牧、漁、副業的比重很小,僅佔1/10土地面積的耕地產值,種植業則占農業的極大比重。1949年農業總產值中,種植業佔82.5%,牧、林、漁、副業各佔12.4%、6%、和4.3%。
從工業的內部結構看,1949年重工業產值僅占工業總產值的26.4%,其中主要是採掘工業原材料初加工業,而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物質技術裝備的機器製造工業產值則微乎其微。汽車、拖拉機、手錶等產品都不能製造,僅能為進口機器的裝配和維修服務。
(四)產業分布的不平衡性
舊中國工業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區,而在沿海地區內又集中在幾個外國資本控制的大城市及其周圍地區,這也是舊中國工業布局的特點之一。
在日本帝國主義控制下,我國東北形成了包括沈陽、鞍山、撫順、本溪、大連等城市的南部工業區,其1943年幾種主要工業產品中,原煤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50%,生鐵產量佔88%,鋼材產量點93%,機械佔95%,電力佔78%,水泥佔66%。以上海為中心,包括無錫、鎮江、南京、南通、杭州等城市的長江三角洲是全國輕工業最集中的地區,集中了佔全國半數以上的紡織、麵粉、卷煙、火柴、蛋品加工等工業。在華北,以天津為中心,包括北京、塘沽、唐山、秦皇島的北寧鐵路沿線;以青島為中心,包括博山、濰坊、濟南的膠濟鐵路沿線也都建立了紡織、食品、煤炭、鐵礦等企業,初步形成兩個工業地帶。南部沿海的廣州一直是重要的商業城市,也是絲織業和手工業工藝品的製造中心。
內地僅有武漢、重慶、太原、昆明等幾處規模不大的工業城市,以冶金、機械和紡織為主。
東部與西部或沿海與內地產業布局的不平衡,以及生產地域類型的分異,有著多方面的成因,包括自然條件、經濟、政治、民族以及歷史等等許多方面。
從舊中國近百多年的產業布局變化來觀察,社會人文的原因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正是因為帝國主義的侵略主要是以沿海地區為橋頭堡和根據地,同時對外依附性極大的中國資產階級也主要以沿海地區為活動中心,開商埠、建工廠、修鐵路、發展商品化農業區,這就形成了沿海與內地產業布局的極端不平衡。
另外,由於歷代統治階級對少數民族實行經濟上掠奪和政治上壓迫的政策,也阻礙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的正常發展,因而更加重了產業布局的不平衡性。改變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產業布局畸形狀態,則是新中國成立後的重大歷史任務。
絕對不是從復制的
❷ 歷史 經濟 (人物傳記)
父母的教養對兒童成長的關系很大,學堂的教育則影響著少年未來的發展。
毛澤東童年時代的大部分時間是在湘鄉唐家坨的外婆家度過的。外祖父家雖是務農的,但有一個舅舅在開館教讀,毛澤東有時也在那裡聽聽。直到一九○二年八歲時,父母把他接回韶山入私塾開始讀書。十六歲前,中間曾停學兩年在家務農,其餘時間內他先後在韶山一帶的南岸、關公橋、橋頭灣、鍾家灣、井灣里、烏龜井、東茅塘六處私塾讀書。毛澤東後來把自己的私塾生活概括為「六年孔夫子」③。在上學期間,他早晚還要放牛拾糞,農忙時也參加收割莊稼。
這時,科舉已經廢除,新式學堂已經開設。西學東漸、赴東瀛求學已成時代風氣。就在毛澤東八歲接受啟蒙那年,後來對他影響很大的恩師楊昌濟和他欽佩的文化巨人周樹人(魯迅)先後去了日本。在韶山,私塾仍是兒童們求學的唯一選擇。父親供他念書,沒有多大的雄心,無非是略識幾個字,便於記帳或打官司等。毛澤東照例從《三字經》、《百家姓》、《增廣賢文》、《幼學瓊林》這些普及讀物入門,去接觸他從小註定要接受的儒家文化傳統。隨後是點讀「四書」「五經」。韶山毛澤東紀念館至今還保存著他小時候讀過的《詩經》和《論語》。
毛澤東不大喜歡這些枯燥難懂的經書,但他有著過人的記憶力和理解力,仍然學得很好。自幼爛熟於胸的知識,是很難抹去的,成年後常會自然地使用。以後,讀了《左傳》,使他對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六年「孔夫子」的教育,培養了他「鑒古知今」的愛好,幫助了他後來的「古為今用」。
少年時的毛澤東很相信孔孟之道,而老師照本宣科的教法對他沒有吸引力。一九○八年在井灣里私塾就讀時,他最愛讀被塾師稱為「閑書」和「雜書」的《水滸傳》、《西遊記》、《三國演義》、《精忠岳傳》、《隋唐演義》等舊小說。在學校里,老師不讓讀,他用課本擋住偷著讀;在家裡,父親不讓讀,他就用布把窗戶遮住,使父親看不見燈光。
毛澤東讀了這些故事,他就和小朋友乃至村裡的老人們互相講述。他後來回憶說:「有一天我忽然想到,這些小說有一件事很特別,就是裡面沒有種田的農民。所有的人物都是武將、文官、書生,從來沒有一個農民做主人公。」作為農民的兒子,毛澤東對這一點納悶了很久。他開始分析小說的內容,發現這些小說的主人公「是不必種田的,因為土地歸他們所有和控制,顯然讓農民替他們種田」④。他覺得這樣是不平等的。
農民們自然常要反對這種不平等。《水滸》里匯聚在梁山造反的人物,便成了毛澤東心目中的英雄。這種影響是意味深長的,在後來艱難備嘗的革命生涯中,《水滸傳》一直是他放在手邊常常閱讀的書。
毛澤東在舊小說里關注的事情,在現實社會中也發生了。一九一○年四月,長沙發生了飢民暴動。起因是荒年糧價飛漲,有人率全家投塘自盡。飢民們涌到巡撫衙門請願,反而遭到槍擊,當場打死十四人,打傷的更多。他們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放火燒了巡撫衙門,搗毀了外國洋行、輪船公司、稅關。清政府派兵鎮壓,暴動者的鮮血染紅了瀏陽門外的識字嶺(二十年後,毛澤東的妻子楊開慧也是在這里犧牲的),被殺者的頭顱高高掛在南門外示眾。
幾個賣蘭花豆的湘鄉小販逃出長沙,把飢民暴動的消息傳到了韶山。大家憤激地議論了好幾天。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人對這件事逐漸淡忘了,毛澤東卻久久不能平靜下來。他覺得那些參加暴動的人都是善良的老百姓,只是被逼得走投無路才起來造反,結果無辜被殺。這使他很痛心。幾十年後,他感慨地說:這件事「影響了我的一生」⑤。
第二年,青黃不接的時節,韶山一帶又鬧糧荒。飢民們組織起來「吃大戶」,劫走了毛順生准備運往縣城糶出的一批大米。毛順生氣得要命,毛澤東並不同情父親,「又覺得村民們的方法也不對」⑥。
一個叫李漱清的維新派教師從外地回到韶山,毛澤東很欽佩他,常去聽他講各地見聞,特別是維新變法的故事。這期間,讀到一本十幾年前出版的叫《盛世危言》的書,作者是鄭觀應,書里講社會要改良,毛澤東非常喜歡。這樣,他開始知道一些發生在山外的當今中國的大事,感到中國不能守著老樣子不變了。毛澤東也不願再守著老樣子不變了。
他十六歲了,足跡所及只限於韶山沖和唐家坨。父親本來打算送他到湘潭縣城一家米店當學徒,可是他到外面繼續求學的願望更迫切。恰好在這時,表哥文詠昌告訴他,離韶山五十里的湘鄉縣立東山小學堂在講授新學。他聽了很動心,便先後請八舅文玉清、堂叔毛麓鍾和表哥王季范勸說父親。毛順生聽後,覺得兒子進洋學堂也許是件有利的好事,就同意了。
一九一○年秋天,毛澤東離開閉塞的韶山,走向外面更廣闊的世界。這是他人生歷程中的第一個轉折。他的激動心情是可以想像的。臨行前,他改寫了一首詩,夾在父親每天必看的帳簿里:「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東山小學堂在湘鄉縣城附近的東台山下。同舊式私塾相比,它除了傳統的經籍外,還有些自然科學和地理、英語等新科目。在這里,毛澤東才知道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已經死了,新皇帝宣統已在朝兩年。他依然認為皇帝和大多數官吏一樣,都是善良和聰明的人,只是需要有康有為、梁啟超這樣的人來幫助他。毛澤東這時較多地接受了維新派思想,特別喜歡梁啟超那些筆端常帶感情的文章。康有為、梁啟超成了他崇拜的人物。他並不知道,此時孫中山主張的推翻清政府的民主革命思潮,已代替康、梁的維新變法思想而成為時代的主流。但革命派把主要精力放在聯絡會黨和新軍發動武裝起義上面,沒有在思想啟蒙上下很大工夫。革命派所辦的刊物在內地也不能公開流傳。而梁啟超在戊戌變法失敗後在日本刊印《新民叢報》,廣泛介紹西方資產階級的學術和政治思想,在國內風靡一時。湖南又是維新運動的重要基地,梁啟超曾主講於長沙的時務學堂。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主要從維新派那裡接受政治啟蒙是很自然的事情。
《新民叢報》已經在一九○七年停刊。毛澤東在東山小學堂時,表哥文詠昌曾借給他一套自己保存的合訂本。他讀了又讀,上面的一些文章差不多能背出來,還寫下一些批註。在第四號上的《新民說》第六節「論國家思想」處,他寫道:「正式而成立者,立憲之國家,憲法為人民所制定,君主為人民所擁戴;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專制之國家,法令為君主所制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悅誠服者。前者,如現今之英、日諸國;後者,如中國數千年來盜竊得國之列朝也。」
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毛澤東最早的政論文字,表明他當時對君主立憲和封建專制兩種國家體制的理解。從相信孔孟到崇拜康梁,從贊同鄭觀應的《盛世危言》到主張以英、日為楷模進行立憲變法,是毛澤東早期思想發展的第一個梯階。更重要的是,梁啟超的《新民說》深入接觸到民族文化心理結構,主張從「變化民質」入手來尋求社會改革的途徑。這個思路開五四時期主張改造國民性的先河,對毛澤東的影響也持續了較長時期,他以後組織的新民學會的會名顯然就是從這里來的。
❸ 還有哪些中國( )之父
中國原子之父:錢三強
中國航天之父/導彈之父:錢學森
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中國激光照內排之父:王容選
中國環保之父:曲格平
中國3G之父:李世鶴
中國博客之父:方興東
中國石油之父:孫健初
中國海帶之父:曾呈奎
閃盤之父:鄧國順
中國的氫彈之父/中子彈之父:於敏
中國鑽探之父:劉廣志
中國營銷之父:劉永炬
中國民法之父:佟柔
中國汽車業之父:饒斌
中國並購之父:王巍
中國幼教之父:陳鶴琴
中國流行音樂之父:黎錦暉
中國交響樂之父:李德倫
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
中國Internet之父:錢天白
中國搖滾之父:崔健
中國兒科之父:諸福棠
中國人造石油之父:趙宗燠
中國紅軍之父:朱德
中國楊樹之父:陳章水
中國酒店業之父:盧鴻炳
中國蘋果之父:李善祥
中國炮兵之父:朱瑞
❹ 誰是什麼之父
中國原子之父:錢三強
中國航天之父/導彈之父:錢學森
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中國激光照排之父:王選
中國環保之父:曲格平
中國3G之父:李世鶴
中國博客之父:方興東
中國石油之父:孫健初
中國海帶之父:曾呈奎
閃盤之父:鄧國順
中國的氫彈之父/中子彈之父:於敏
中國鑽探之父:劉廣志
中國營銷之父:劉永炬
中國民法之父:佟柔
中國汽車業之父:饒斌
中國並購之父:王巍
中國幼教之父:陳鶴琴
中國流行音樂之父:黎錦暉
中國交響樂之父:李德倫
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
中國Internet之父:錢天白
中國搖滾之父:崔健
中國兒科之父:諸福棠
中國人造石油之父:趙宗燠
中國紅軍之父:朱德
中國楊樹之父:陳章水
中國酒店業之父:盧鴻炳
中國蘋果之父:李善祥
中國炮兵之父:朱瑞
原子彈之父——(美)奧本海默
火箭之父——(蘇)齊奧爾科夫斯基
氫彈之父——(匈)愛德華·特勒
現代航天之父——(美)布勞恩
火車之父——(英)斯蒂芬遜
汽車之父——(德)本茲
地質學之父——(英)賴爾
力學之父——(古希臘)阿基米德
激光之父——(法)卡斯特勒
電波之父——(英)麥克思韋
近代化學之父——(俄)門捷列夫
近代心理學之父——(西班牙)比維斯
科幻小說之父——(法)儒勒·凡爾納
悲劇之父——(古希臘)埃斯庫羅斯
戲劇之父——(古希臘)阿里斯托芬
交響曲之父——(奧)海頓
圓舞曲之父——(奧)施特勞斯
現代戲劇之父——(挪威)易卜生
現代藝術之父——(法)塞尚
革命文學之父——(蘇)高爾基
瓦 特——工業之父
鄧稼先----兩彈之父
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
巴斯德——微生物之父
蒲蟄龍——生物防治之父
雷納德·阿德勒曼——生物電腦之父
德格雷——理論生物老化之父
伽利略——近代物理學之父
愛因斯坦——現代物理學之父
牛頓——經典力學之父
麥克斯韋——經典電動力學之父
普朗克——量子論之父
波爾——量子力學之父
愛因斯坦——相對論之父,近代光子學說之父 法拉第——實驗電磁學之父
圖靈——計算機科學之父
幾何之父——歐幾里德
❺ 我大學該學什麼 文科生! 對地理 人文比較感興趣 有追加!! 會加到200
導游
對外漢語
國際貿易
經濟學 > 經濟學類
國際經濟與貿易
財政學
金融學專
應用氣象學
社會學
人力資源屬學
旅遊管理學
各種語言類,英日法德等語種也是文理生都比較喜歡的。
這些與個性無關,即使有關也只能是某些性格更適合而已。
如果你是外向性格當然是與人交際方面有關的適合你,反之則不適合。
當然更重要的還是興趣問題。
❻ 關於武漢大學人文地理學專業的一些問題
去武漢大學網站上看看
❼ 想問一下學地理專業的同學們
我是地理專業畢業的,大學學的是地理科學。
整個大學四年所學習的課內程有:地球概論容,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氣象與氣候學,土壤地理學,植物地理學,水文學,土壤地理學,地貌學基礎,地質學基礎,經濟地理學,世界地理,中國經濟地理,中國自然地理,地圖學,旅遊地理學,遙感概論,GIS概論,區域經濟學,人口地理學,世界經濟地理,綜合自然地理學。
你要考地理方面的研究生的話,要看你考哪個方向,然後選擇性地學習大學的基礎課程,這樣對你的考研和考上研究生以後的研究工作都是很有幫助的。畢竟我們是花了四年的時間學習的東西,你不可能全部去學啊。
我覺得地質學基礎,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區域規劃,旅遊地理學,GIS你是必須得看的,這是地理學的入門級別的科目。
❽ 新經濟地理學核心內容
新經濟地理學又名空間經濟學。由於世界經濟全球化與區域一體化的發展,主流經濟學理論在解釋現有經濟現象時遇到越來越多的問題。因此,以克魯格曼( Paul Krugman) 為代表的西方經濟學家又重新回歸到經濟地理學視角,以邊際收益遞增、不完全競爭與路徑依賴為基礎,拓展分析經濟活動的空間集聚與全球化等經濟現象,藉此開創了「新經濟地理學」。
中文名
新經濟地理學
外文名
New Economic Geography
定義
地理學發展中的一門邊緣性分支學科
學科
地理學
快速
導航
產生背景興起原因研究傳統理論背景理論基礎研究內容模型類別理論含義學科局限學科創新學科發展
內容簡介
本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讀者全面介紹了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的理論、思想及其巨大影響。
克魯格曼通過建立各種模型將規模經濟、不完全競爭市場結構引入國際貿易,指出規模經濟是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從而成功解釋了戰後國際貿易發展變化的新格局,建立了國際貿易新理論。同時,克魯格曼考慮了運輸費用問題,突破了傳統國際貿易理論運輸成本為零的假定,提出了經濟活動的區位問題。克魯格曼以規模經濟和產品差異為出發點,將國際貿易模式和經濟活動區位分析結合起來,創造性地提出了新經濟地理學理論,開創了經濟地理學研究的新時代,被譽為「新經濟地理學之父」。
本書把高深的理論進行通俗解釋,使讀者能輕松領略經濟學大師的思想理論,同時學會用大師的智慧來觀察和指導生活,藉助巨人的肩膀,站得更高,看得更遠。[1]
產生背景
20 世紀80 年代以來,西方社會科學進入了一個相互交叉與互動的新時期,各學科在理論互動中對區域與空間產生了濃厚興趣。特別是20 世紀90 年代以來,經濟地理學與經濟學研究領域的交織更加明顯,以克魯格曼等為代表的主流派經濟學家重新審視了空間因素,以全新的視角,把以空間經濟現象作為研究對象的區域經濟學、城市經濟學等傳統經濟學科統一起來,構建了「新經濟地理學」。
新經濟地理學
主流經濟學以往常常對空間置之不理,除了城市經濟學和區域經濟學以外,其研究基本上是非空間的,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經濟學家們知道無法把空間因素模型化,所以不去研究經濟的空間問題。然而,在現實中,如果忽視空間因素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很多經濟問題的研究就難以得到理想的答案。因此,新經濟地理學的發展,為經濟學家研究區位提供了一種新方
❾ 華中 華南,中的那個華指的是怎麼區分他們
華中包括湖南湖北河南,華東包括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華北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
❿ 中國經濟地理題,中國六大資源是什麼
鎢、銻、稀土、鉬、釩和鈦等的探明儲量居世界首位。煤、鐵、鉛鋅、版銅、銀、汞、錫、鎳、磷灰權石、石棉等的儲量均居世界前列。
中國幅員廣大,地質條件多樣,礦產資源豐富,礦產171種。已探明儲量的有157種。中國礦產資源分布的主要特點是,地區分布不均勻。如鐵主要分布於遼寧、冀東和川西,西北很少;煤主要分布在華北、西北、東北和西南區,其中山西、內蒙古、新疆等省區最集中,而東南沿海各省則很少。
這種分布不均勻的狀況,使一些礦產具有相當的集中,如鎢礦,在19個省區均有分布,儲量主要集中在湘東南、贛南、粵北、閩西和桂東—桂中,雖有利於大規模開采,但也給運輸帶來了很大壓力。為使分布不均的資源在全國范圍內有效地調配使用,就需要加強交通運輸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