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人文地理心理公開課
㈠ 跪求一篇(人文地理專題講座學習心得) 字數500以上 最好在1000字左右
人文地理專題講座--文化景觀 2005-4-29 10:29:28 433
1、文化景觀在人文地理學中的地位與意義:
文化地理學是人文地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研究人類各種文化現象的空間分布、地域組合及文化區形成、發展、演變規律(李慕寒等,1995,第2頁),探討文化事物和現象的形成及發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喬丹和羅文垂(Jordan&Rowntree)認為文化地理學有五大主題,即文化源地與文化擴散、文化生態、文化整合、文化區和文化景觀。
2景觀內涵的嬗變與豐富:
宗教題材繪畫的背景(陪襯)到風景畫(主角)到建築到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借鑒、引入,賦予其新的豐富的內涵,如地理學家、文學家等。
景觀一詞來源於德文landschaft,指風景畫,指景物、景色。後被引入地理學,表達地域綜合體。基於地理現象有兩大類:自然現象與人文現象,景觀相應分為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
7.2.人文景觀(文化景觀)
景觀的研究始於德國近代地理學。德國地理學家拉采爾首次注意文化景觀的研究。美國人文地理學家索爾(蘇爾)主張文化景觀是人文地理的核心。對其概念索爾、李旭旦等給出了不同的解釋,本書做一綜合(43頁)。
2、景觀與文化景觀研究的歷史發展
景觀一詞來自德語,原意是指風景、景物。自從景觀一詞被引入地理學後,就被賦予了特殊含義,即指地球表面各種地理事象的綜合體。景觀可以分成兩大類,即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也稱人文景觀)。自然景觀指完全未受直接的人類活動影響或受這種影響的程度很小的自然綜合體。文化景觀是指居住在地球上的人類集團為滿足社會經濟需要所創造的景觀,如農田、城市、荒漠中的綠洲等。
早在1885年,溫默(Wimmer,J)在《歷史景觀學》一書中指出,應把注意力集中於景觀的全貌。拉采爾(Ratzel,F,1844-1904)在《人類地理學》、《民族學》等著作中第一個系統地說明文化景觀概念(他較多地稱為歷史景觀)。把景觀作為地理概念在1906年以後就被普遍採用了。施呂特爾(Schluter,O,1872-1952)於1906年在慕尼黑大學任職演說中提出,地理學者應著眼於地球表面可以通過感官覺察到的事物,著眼於這種感覺——景觀的整體;把景觀作為地理學的主題將給地理學一個合乎邏輯的定義;探討人類創造的景觀(即文化景觀)的變化過程是地理學的主要任務(詹姆斯和馬丁,1989,第219頁)。帕薩格(Passarge,S,1867-1958)不僅在小區域的詳細考察方面,並且在全球范圍內對景觀學作出了貢獻(詹姆斯和馬丁,1989,第224頁)。他反對把景觀作個別的描述,認為必須把景觀看作一種類型;把一種景觀類型看作一種空間體系,即相關要素的集合體;主張劃分景觀類型的最好指標是植被,他據此劃分了地球上的景觀帶(《地球景觀帶:自然與文化》);1913年他創立了「景觀地理學」一詞;於20年代出版了《景觀學基礎》(3卷本)、《比較景觀學》等巨著,提出了城市景觀、空間景觀等概念,成為著名的景觀地理學家。
本世紀20年代,「文化景觀」一詞在地理學中已經被廣泛使用,這與蘇爾(Sauer,CO,1889-1975)創立的文化景觀學派是分不開的。他的「景觀的形態」繼承了施呂特爾和帕薩格的思想,主張用實際觀察地面景觀來研究地理特徵;他在1927年發表的「文化地理學的近今發展」一文中給出了一個簡單而容易使人誤解的文化景觀定義,即文化景觀是「附加在自然景觀上的各種人類活動形態」(DeBlij,HJ,1986,P142)。1931年蘇聯著名景觀學家貝爾格(Berg,LS,1876-1950)發表了《蘇聯景觀地帶》一書,認為景觀「是佔有一定地域並相互聯系的一組環境要素(地方氣象、地形、土壤、植物和動物)所組成的統一體,並認為景觀是地理學的主要研究對象。1939年生物地理學家特羅爾(Troll,C)提出了「景觀生態學」概念,把景觀學與生態學結合起來,推動了景觀理論的發展。
二戰以後,德國地理學者重視研究社會地理學,認為社會地理學的目的在於解釋文化景觀,明確主張景觀變化的主力是人類集團的態度、目的和技能。1964年勞滕扎克(Lautensack,H,1886-1971)在研究伊比利亞半島時,對作為一個連續統一體(半島)的各地段的景觀變化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半島的連續性景觀變化是緯度、高度、距海路程以及最近海岸的方向4個變數的函數。這種「更為精確的分析方法為景觀學提出了新的方向」,「就是這種創新的方向使得區域地理(景觀學)成為大多數德國學者的中心旨趣」(詹姆斯,1989,第230頁)。
在美國,斯賓塞(Spencer,JE,1907-)和霍華斯(Horvath,RJ)、喬丹(Jordan,TG,1938)、德伯里(DeBlij,HJ,)等人分別從農業、文化、行為角度研究了文化景觀。1986年德伯里在《人文地理學:文化、社會與空間》一書中給出了文化景觀的廣義定義,即「文化景觀包括人類對自然景觀的所有可辨認出的改變,包括對地球表面及生物圈的種種改變」(DeBlij,HJ,1986,P142)。沃姆斯利(Walmsley,DJ)和劉易斯(Lewis,GJ)把景觀看作是人們周圍能見到的連續平面,它是人類利用環境的一種產物。我國已故著名人文地理學家李旭旦教授認為,「文化景觀是地球表面文化現象的復合體,它反映了一個地區的地理特徵」(李旭旦,1984,第223頁)。
2文化景觀在人文地理學中的地位及研究內容
喬丹等人認為,由於文化景觀反映了創造景觀的獨特文化,因而景觀是文化的一面鏡子。文化地理學者通過觀察、研究某地的文化景觀,可以獲得關於該處人類集團的許多有用信息。基於這一原因,有的地理學者把文化景觀研究看成是地理學的核心,地理學的中心課題;國內有人把文化景觀研究看成是人文地理學的三大支柱之一。[15]由於蘇爾等人的努力,創立了地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流派——景觀學派。文化景觀之所以會成為人文地理學特別是文化地理學的一個研究主題,也許部分原因就在於文化景觀較形象地反映了人類最基本的需求,即衣、食、住、行和娛樂。文化景觀也反映了人類集團改造世界的態度。此外,文化景觀還包含著有關文化起源、文化傳播和文化發展諸方面有價值的證據。因此,研究文化景觀不僅要對文化景觀的演變過程作全面分析,而且要對景觀的形態、構成、特徵及其反映的文化特徵進行探討,甚至還要探討如何引導文化景觀建設,使之向和諧的方向發展。由於文化景觀是地球表面各種文化現象所組成的統一體,它的構成非常復雜,既包括景觀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又包括景觀構成的主體,即人文因素。景觀的物質外貌,如聚落的形態與格局、土地利用劃分的現狀與配置、建築物的式樣風格、人類活動的形式等,是表現文化景觀的最重要因素。
目前,國外大多數學者對文化景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即聚落型式、土地利用類型和建築。研究聚落型式時,文化地理學者描述並解釋當地居民建造的房屋、道路及其它建築物布局的空間差異。土地利用類型反映了人們劃分土地的方式,人們把土地劃分成經濟用地和社會用地等。從全球來看,土地利用類型的地區差異極大,包括從綜合經營的大農場,到僅有成百上千塊相互隔離、規模很小土地的家庭經營農場,也包括美國郊區私人擁有的、用籬笆圍起來的一塊塊土地、到城市的公共廣場。在文化景觀中可以區分出兩大類建築,即民間建築和職業建築。前者指沒有職業建築師的幫助而建成的所有建築物,其建築風格和建築方法來源於民間文化。後者則在不同的技術水平上反映了其文化特徵,如職業建築師設計的摩天大樓和大量的可移動房屋的存在反映了北美的物質文化和生活方式。
3文化景觀的主要研究方向
31文化景觀構成
文化景觀存在於地球表面,並占據一定的地理空間。自然因素為人類物質文化景觀的建立和發展提供了各種條件;自然因素本身的獨特組合能構成奇特的自然旅遊景觀,在此基礎上形成獨特的文化景觀;自然環境具有地帶性特徵,使文化景觀中的許多人文要素(如民居等)具有明顯的地帶性。構成文化景觀的自然因素包括地貌、動植物、水文、氣候和土壤等,各種因素在景觀形成中的作用中不相同。地貌條件常常對景觀的宏觀特徵產生巨大的作用,影響到景觀的人文化程度。岩石圈是文化景觀的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場所,是文化景觀賴以存在的基礎。而在森林景觀、草原景觀、鄉村田園景觀、園林景觀中,生物因素是文化景觀中最鮮明的要素之一。
文化景觀構成中的人文要素包括兩類,即物質因素和非物質因素。物質因素是指具有色彩和形態,可以被人們肉眼感覺到的有形的人文因素,包括聚落、人物、服飾、街道、交通工具、栽培植物、馴化動物等。其中聚落最顯而易見,是文化景觀的核心。農村聚落的規模和密度反映了農村地區人口密度及人口分布特徵,也反映了民族的生產生活習慣、區域文化特色、經濟發展水平、土地利用狀況和農業生產結構。依據物質因素的活動性程度可將其劃分為活動性因素和相對穩定因素。活動性因素主要包括人、馴養的動物、交通工具等;相對穩定因素則主要指文物古跡以及其它具有固定位置的建築物。非特質因素不被人們直接感知的、無形的,但對景觀的發展有重大作用的人文因素,包括思想意識、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審美觀、道德觀、政治因素、生產關系等。對這些因素進行研究,可以透過文化景觀的物質外貌,深入文化景觀內部,探究「景」中之「意」、「景」中之「情」,並與具體物質景觀相呼應,使文化景觀的研究不斷深入。
除此之外,文化景觀還有一種凌駕於各物質因素和非物質因素之上、可以感覺到但難以表達出來的「氣氛」,它象區域個性一樣是一種抽象的感覺,是文化景觀構成的非物質成分。英國的哥德曼(Gottmann,I)教授在《歐洲地理》(1969)一書中寫道:「……一個區域要和它的四周區別開來,除了需要突出的山水、語言和技藝外,還必須有一種基於某種宗教教義、社會觀念、政治模式(有時是三者的結合)的強烈信仰。因此,區域化必須以景象作為基礎,每一個社會都有它的特有景象,一種和它的鄰區稍稍不同的標記……」。
32文化景觀的發展
文化景觀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其發展變化服從於其自身的發展規律。文化景觀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每一個時代都對文化景觀有所貢獻,當然每個時代的人都是按照其文化標准對景觀施加影響的。由於民族遷移等因素,一地文化景觀往往並非由一個民族創造的。美國地理學家惠特爾西(Whittlesey,DS,1890-1956)在1929年曾提出「人類佔用說」,認為地理學不應是研究人類對環境的適應,而是要去描述和解釋人類的居住空間,研究一個地區人類社會佔用的歷史演變過程,並稱為「相繼佔用」。文化景觀源於農業,人類農業最早發展的地區成為文化源地,全球五大古文明中心莫不如此。斯賓塞(Spencer,JE)和霍華斯(Horvath,RJ)1963年在《農業的起源》一書中研究了三個近代農業區——美國玉米帶、菲律賓椰棕區和馬來西亞橡膠區——的發展與文化變遷,得出了形成這些農業文化景觀的六個要素:心理要素(對環境的感應與反映)、政治要素(對土地的配置與區劃)、歷史要素(民族、語言、宗教與習俗)、技術要素(利用土地的工具與能力)、農藝要素(品種與耕作方法的改良等)、經濟要素(供求規律與利潤等)。對這些要素進行綜合分析,就可以劃分出農業文化區。
33文化景觀類型的劃分
對於文化景觀類型劃分的原則尚未取得一致的看法,國內一些學者對此作了探討。金其銘等於1985年在劃分江蘇省高淳縣的文化景觀類型時,採用的劃分原則有:文化景觀產生的基礎(自然環境、人口密度與分布等)具有相似性;具有基本相同的發生發展過程;文化現狀特點相似;經濟和社會文化的今後建設方向大致相同。董新於1990年提出劃分鄉村文化景觀的五條原則,即相關原則、同質原則、外觀一致性原則、共時原則、發生演化一致原則。由於文化景觀的構成復雜,分類的方法很多。如根據可視性可以把文化景觀分為物質文化景觀和非
物質文化景觀;根據人口密集程度、就業構成、建築物密集城市等可以把文化景觀劃分為農村聚落景觀、人口景觀、政治景觀、語言景觀、宗教景觀、建築景觀、流行文化景觀、城市景觀等較具體的類型。筆者認為,在劃分文化景觀類型時應注意以下幾點。首先,不能把劃分自然景觀的方法套用到文化景觀上。雖然文化景觀與自然景觀有密切的發生學關系,且都屬於地理綜合體,但在組成要素上前者以人文因素為主,後者為純自然要素,故不可能相互套用,文化景觀應該有其獨特的劃分方法。但是,由於人們對文化景觀概念的認識有差異,對文化景觀的劃分原則和劃分方法存在不同的看法。
其次,文化景觀的劃分必須採取定量和主觀感知相結合的方法。景觀的劃分本身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因此,必須採取定量與主觀感知相結合的方法,即把影響區域文化景觀的主要組成要素以量的規定性來加以限定,結合主觀感知,從而劃分出不同的文化景觀來。再次,劃分文化景觀要注意景觀要素在組合上的相關性。文化景觀是自然因素與人文因素的綜合統一體,在空間上應視為一個整體。盡管聚落是文化景觀最顯而易見的部分,但它並非孤立存在,它必然與景觀的其它要素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在農村地區,農村聚落與另一種文化景觀要素土地利用結合成一個統一體。在我國農村地區,山區與平原的文化景觀迥異,耕作區與牧區、林區的文化景觀也截然不同。江南水鄉磚瓦結構住宅,屋旁有雜樹竹林、村前有河溝池塘,小村莊散布在一望無際的稻田之中,拱橋……構成了特有的統一的水鄉農村文化景觀畫面。這種畫面如果沒有水網、拱橋、稻田,就不是水鄉農村文化景觀了。
34文化景觀的解釋
對文化景觀進行解釋是文化景觀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盡管文化景觀是由作為整體的人類的影響而產生的,但它卻可以由單獨的人以其特有的方式加以解釋。例如,可以賦予景觀以象徵性的評價標准,而這種評價標准又能依次產生一些令人信服的結果。與此類似,如何解釋景觀也反映了有關人員的評價標准和態度。例如,資本家可以從金錢角度解釋景觀,藝術家可以從美學角度解釋景觀,科學家可以從生態角度解釋景觀,社會活動家可以從混亂和非公正解釋景觀。[14]目前,對文化景觀的解釋主要有四種模型。1畫家式模型。它擅長於描述世界,且這種描述具有相當真實的政治後果。但該模型僅局限於歐洲。2民間景觀起源模型。其長處在於它能提供詳細的描述和景觀的歷史,但它難以揭示社會再生產和變革時景觀是如何被利用的。3書本模型。在該模型中,文化被看作是一系列相互聯系的交流符號,景觀被看成是文化的、政治的價值觀得以交流的許多文化書本的一本。該模型的長處在於,它既保持了景觀是一種物質現象的定義,又看到了景觀得以產生和變遷的社會過程。但在許多情況下,該模型所假定的復雜的書內聯系很難探索。4劇本作法模型。它把景觀解釋成劇院,它在捕捉市民宗教儀式的可見的、常規的性質上很有作用,但建立在戲劇比喻上的人類動力模型可能因戲劇腳本和角色表演的固有概念而受到局限(Duncan,1995,P414-415)。GJ劉易斯假定,所有的人均以類似的方式體驗環境且對環境的反應可由社會和文化進行傳輸。之後,他提出了景觀解釋和研究的七條原則[14],即1景觀是文化的線索,可以提供占據景觀的人的類型的證據;2景觀的所有要素都反映文化,從這個意義上講,所有要素同等重要;3通常被看作理所當然的普通景觀很難通過傳統的學術方法進行研究,因而需要新方法,如人文主義觀點所提供的那些方法;4考察景觀的意義需要考察該景觀的歷史;5某一文化景觀的各要素只有放在其地理背景中進行研究才有意義;6因為絕大多數文化景觀與自然環境關系密切,所以景觀的解釋依賴於對該處自然景觀的認識;7景觀中的幾乎全部客體都可以傳輸某種信息,盡管不一定以明顯的方式傳輸。
35文化景觀的應用研究
本世紀70年代以來,全球性的生態惡化、資源短缺、人口激增等問題日益嚴重,景觀生態研究受到重視。美國、荷蘭等國在景觀生態設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1]我國的景貴和、傅伯傑等學者在景觀生態和生態規劃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16,17]此外,文化景觀的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受到了相當的重視,在旅遊開發、區域規劃與城市規劃、農業發展、環境保護等領域已經得到開發利用,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國內外學者對文化景觀的保護已經達成了共識,尤其是在城市規劃中。我國著名生態學家馬世駿等提出的復合生態系統[18]及生態工程理論為城市景觀規劃提供了新的思路。宗躍光把文化景觀論、景觀生態應用於城市規劃,認為城市景觀規劃將實現四種轉變,即由物理規劃向生態規劃的轉變,土地利用規劃向景觀功能單元規劃的轉變,由點線規劃向景觀網路規劃的轉變,由靜態規劃向動態規劃的轉變。
7.文化景觀
7.3.關於文化景觀含義的拓展與解釋
7.3.1.聚落是最重要的文化景觀。
包括生產與生活設施,內容豐富,反映的人地關系全面。是文化景觀的典型、縮影、載體。
7.3.2.自然條件、自然景觀是基礎。
自然條件對文化景觀的物質內容的基礎作用,同時對文化景觀的形成的潛移默化的背景影響。
7.3.3.人文因素是文化景觀主體(自然是被動的,人是主動的;自然變化慢,人文變化快)
7.3.4.文化景物(物質因素)是文化景觀軀干(形),非物質因素是血肉(神)
文化景觀的外在形式、物質原料組成、裝飾色彩等,是物質的,而其所反映的價值趨向、折射的追求等內在的含義與意義,是文化景觀的神、氣所在。
文章閱讀:
文章1
讀者2002、23期《風格與耐性》、劉元舉《我的家在哪裡》灕江出版社。
文章2
2002、22期《大師的敗筆》、梅資《新華日報》 2002年8月31日
評價:城市規劃專業的優勢,或者說要塑造的優勢的城市軟體、內涵的側重,以及在此基礎上的軟硬並舉、兼施和整合。
7.3.5.文化各因素要個別分析,又要綜合考慮;既有獨立性,又有依賴性,形成景觀綜合體
7.3.6.文化景觀反映人地關系
7.3.7.文化景觀有地域分異,又有時間變化。
美國地理學家惠特爾西的「文化史層」(sequent occupance)。景觀的時空動態變化要求景觀生態、景觀保護、景觀規劃。如果說,文化景觀反映人地關系,那麼,「文化史層」反映動態人地關系,反映人地關系的動態變化。有時,文化景觀由於演進的連續性,形成了很集中的景觀動態變化,如廣州市的「千年古道」、不同時代的北京城,但共多的時候,研究「文化史層」,形成「文化史層」,或者說,從「文化史層」角度研究文化,可能要進行跨時空聯系、集中,如聚落、城市的縱向演進。(詳細內容見最後一章的第三節 文化景觀研究與文化景觀建設)。
從文化景觀到文化史層,從靜態人地關繫到動態人地關系,從瞬間、或時代性的「照片」到歷史「連續劇」,從文明的碎片到文明整體,反映人地關系的演化與組合,反映文明的演進,社會的「進化」。
以下資料來源:徐州師范大學淮海發展研究院 徐州市規劃設計院 豐縣縣城舊城區人口容量與結構調整研究
㈡ AP心理學,AP環境科學,AP人文地理,這三科哪一科最適合自學
人文地理最簡單,不像自然地理那麼復雜,沒有公式定理和難懂的理論。把握脈絡,人文地理都是人文活動對自然的影響,貼近生活也很好理解
㈢ 地理學科公開課——主題「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為什麼說「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地理環境影響人類容貌
大家知道,按照膚色地球上分三種人: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膚色是色素積淀的多少決定的。低緯度光照強烈,黑色素積淀得多,因而是黑色人種;高緯度地區的白種人因為陽光微弱,黑色素積淀得很少,故為白色人種;中溫帶介於中間,故膚色為黃色。白種人的眼睛是藍灰色的,其原因是白色人種的源地是陽光高度角很低的北歐地區。大家注意過老鼠的眼睛沒有,藍灰色對吧?也就是說藍灰色的眼睛適應光線的微弱,大家不要忘了人也是動物。如果你生活在同樣暗的地方,你與動物的眼色也一樣,這就反映了地理環境對人的影響。
大家注意過黑人的頭發嗎?他們蓬鬆的黑色卷發可以對頭皮起很好的保護作用,不至於遭遇過熱陽光的灼烤。白種人的頭發適應潮濕的氣候,是橢圓截面的,故自然捲曲;黃種人介於中間,頭發的截面是圓柱形的。我們現代女孩把自己的頭發弄成黃色的卷發,這完全是違背自然狀態的。
對於鼻子,歐洲人鼻子的典型特點,一個是長,一個是前端帶鉤,因為那裡緯度高,氣候冷,要把冷空氣預熱一下,否則進入肺部不舒服,帶點鉤可以阻擋過量的冷空氣進入。非洲人的鼻子寬大,是為了把熱量及時交換出去,包括東南亞地區,可見這是典型的生物學特徵。
我們再說中國,北方姑娘臉色比較紅潤,來自於冷空氣的刺激,北方寒冷天氣,使得人的臉部毛細血管增多,隨著血流量的加大,臉部皮膚得到較多的營養,加速了新陳代謝,使其紅潤。江浙地區的南方人臉色偏黃,缺乏強烈的冷熱季節調節,使臉部毛細血管減少所致。
地理環境對人類容貌的影響,古人早就總結出了「依山生偉男,臨水產嬌娃」的規律,當然大家最為關注的是「秀山麗水出美人」。「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渾源的女子不用挑」就是大家的總結。前者來自農耕民族和草原民族血緣的混交,後者來自山水的秀美。
人類身高———高緯高於低緯,牧區高於農區,沿海高於內地,低海拔高於高海拔,城市高於農村,發達國家高於發展中國家。
東北人的身材較高,而且塊頭也大。這是因為高大身材單位體積對應的表面積小,利於禦寒。
■為什麼東北人高,四川人矮?地理環境影響人類身高
人類身高的地域差異主要是「高緯高於低緯」。大家知道,東北人的身材較高,而且塊頭也大。這是因為高大身材單位體積對應的表面積小,利於禦寒。因此大自然篩選出了一批高大的東北人。同樣的道理,身材矮小的人單位體積對應的表面積大,利於散熱,這也就是生活在低緯度的人身材矮小的原因。按照這個道理,我國海南島的人應該身材最為矮小,但事實是四川人、貴州人最矮,為什麼呢?萬物生長靠太陽,四川、貴州的光照都少,首先骨骼發育不良,再加上食物以營養比較低的大米為主,而且又因氣溫較高而消耗比較多,所以四川、貴州人身高最低。
有意思的是,人類食物的營養價值也是高緯高於低緯的,如蒙古高原的主食以肉和奶為主,黃河中下游地區的主食以小麥和雜糧為主,長江中下游的主食以稻米為主,嶺南和東南亞地區的主食以稻米和薯類為主。
最後從人的生長素分泌來說,生長素的分泌有兩個特點,一是晚上睡熟了生長素才會分泌,二是深夜一兩點分泌最旺盛。低緯度地區終年炎熱,晚上一兩點還難以入睡,生長素分泌較少。高緯度地區則不存在這樣的問題。
中國人的特徵:北高南低,北胖南瘦,北白南黑,這些基本上都和地理環境有關。
歐洲多海洋性氣候,地面常年濕漉漉的,貴婦人的長褲腳經常被打濕,因而有人發明了高跟鞋。
■為什麼大理那麼熱人卻戴帽子?地理環境影響人類服飾
先說帽子和頭飾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最有意思的是大體處在同一緯度帶上的陝西、山西、河北、山東的帽子和頭巾的變化。陝北地區,男人用一條羊肚子毛巾包頭,打結在前額頭;到山西、河北南部男人把羊肚子毛巾包在頭上,在後面系結;到了山東沿海,女同志把一塊方巾對折,內套一截鐵扎片或封存箱帶,使頭巾在額前挺括,伸出一段距離,系結在嘴巴下面。
陝北地表缺乏植被,冬春風速很大,人們用羊肚子毛巾包頭,是為了防止塵土弄臟了頭發和禦寒。山西中南部,人們用毛巾包頭系結在腦後,比較寬松舒適,是因為晉中南多盆地,風沙小一些,氣溫稍高的緣故。冀中南、魯西北位於太行山脈與魯中南山地丘陵西北角之間的狹窄地區,是冬夏季風的通道,「狹管效應」使這里風速較大,塵土較多,故這里的人們也用毛巾包頭且系結在腦後。
山東沿海女人頭巾的功能是防曬、防風、防沙。沿海地區大氣較潔凈,太陽輻射強,女人的頭巾可以遮住陽光保護臉部。瀕海地帶多海陸風,女人包上頭巾,以免風吹亂了頭發,也可以防止沙塵弄臟了頭發。
還有一個典型的案例是大理。「下關風、上關花、蒼山雪、洱海月」是該地的四大勝景。下關又名「風城」,風大來自於山「海」的組合。洱海呈南北走向,西面是蒼山,東面是窮山,下關位於洱海的南面。長達40公里的洱海的「狹管效應」,加之湖面阻力很小,使得洱海及岸邊的風速很大,其中的下關最甚。大理的氣候四季如春,按理說人們不用戴帽子或頭巾禦寒,但因風大,男子多用白布包頭,而女子的頭圍則護住了最易受冷的額頭,更是適應了這里的環境特徵。
再說袍子、鞋子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身穿長袍,足蹬靴子是草原民族的服飾特色。高寒大風地區的人穿上袍子,再繫上腰帶,上下空氣不易對流,十分保暖。最有意思的是藏族人穿袍子露出一隻胳膊,這是因為高原晝夜溫差太大所致。相反,日本人的和服、東南亞的紗籠、阿拉伯人的黑袍確是因為寬鬆散熱所致。
穿靴子不僅是禦寒和上下馬利索,更重要的是靴子適應穿行在戈壁、沙漠上,有利於保護腿腳。木屐是為多雨地濕而備,在日本和中國的南方尤其多見,在塑料鞋沒有出現之前,浴室內均備有木板鞋,典型的木鞋則出現在低地之國的荷蘭。歐洲多海洋性氣候,地面常年濕漉漉的,貴婦人的長褲腳經常被打濕而顯得不雅,因而有人發明了高跟鞋。
最後說說裙子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裙子是典型的炎熱氣候和天氣的產物。地理環境豐富多彩的地方,裙子十分艷麗。中國廣西、泰國等地的女人經常要涉河而過,故多穿筒裙,邊向河中走,邊往上卷裙子,過了河中心之後又逐漸放下來,十分有趣。
大家想過為什麼山西人愛吃醋?原因是黃土高原土壤含量鈣太多。
■為什麼東辣西酸南甜北咸?地理環境影響人類食物
下面要講的是東辣西酸南甜北咸。我們先說西酸,西酸大家首先會想到山西醋,其實整個黃土高原上大家都愛吃醋。據說閻錫山的士兵以前交槍不交醋葫蘆,山西女孩陪嫁必須要陪幾個醋壇子。大家想過
為什麼山西人愛吃醋?原因是黃土高原土壤含量鈣太多,食入過量的鈣,易得膽結石等疾病,因而人們就選擇了醋來中和。
另外特別能吃醋的地方是雲貴高原。貴州在北京開的酸菜魚館有這樣的招貼畫,說貴州人「三天不吃酸,走路老打竄」就特別說明問題。雲貴高原是石灰岩地貌,石灰岩的化學成分是碳酸鈣,水和食品中含有眾多的鈣,所以要用酸來中合。顯而易見,是地理環境導致了黃土高原和雲貴高原的人特別愛吃醋。
第二個是東辣。中國有個順口溜,講「江西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可見四川人是最能吃辣的。其實辣是潮濕氣候的產物。過度的潮濕,毛孔閉合,人體內需要排泄的物質難以排出,多陰雨的天氣,也使得人的情緒低落,吃上一次麻辣火鍋,冒一身大汗,身體和情緒都得到排解,十分舒服。四川是蜀犬吠日的地方,江西和湖南各有一個大湖,均是氣候過度潮濕的地方。
至於南甜北咸是南方的主食為大米糖分較少,人們需要補充糖分;北方的氣候導致蔬菜較少,要多放些鹽來彌補蔬菜的匱乏。
曲阜的孔廟東面的商店月收入是西面的幾百倍。原因在於遊人在進入孔廟後按逆針向運動,先到東面商店。
■為什麼打撲克、搓麻將、跑步、賽車、賽馬都是逆時針運動?地理環境影響人類心理行為
地理環境對人類的心理和行為的影響十分廣泛。
首先,我們來講人類的逆針向行為。大家回想一下,農村的推碾、拉磨,我們的打撲克、搓麻將,還有傳統游戲擊鼓傳花是逆時針轉圈還是順時針轉圈?再想一想體育運動:跑步、賽車、賽馬是否也是逆時針運動?更有意思的是:過去農村的「鬼打牆」,人的轉圈也是逆針向的,我們用右手夾食物往嘴裡送是逆針向運動(故大家不習慣左撇子),以及攀援植物按逆針向向上生長,老柏樹的扭曲也是逆針向等等。
人類的逆針向行為是因為地球的自轉方向造成的,大家知道,北半球地球的自轉方向是逆針向的,那麼地球上的生物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是在地球這個搖籃中逐步被「搖」大的,人類的神經系統、血液系統吻合了逆時針向的運動。
人類的逆針向行為是有應用價值的。最典型的案例是曲阜的孔廟,為了滿足遊人購物的需求,孔廟在前半部東西對應的兩個小房間內開設了商店。有意思的是,東面的商店每月的收入是西面商店的幾百倍。原因在於遊人在進入三路布局的孔廟後按照逆針向運動,先到達了東面商店。依此原理,如果商店(背靠商店)左面的入口對著車站、影劇院、體育場就會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另外,古代的陣法、迷宮,都是利用人類的逆針向行為,它們的共同特徵是,一會兒順針向轉,一會兒逆針向轉,干擾你的神經系統,使你暈頭轉向。
第二是人類性格的地域差異。
地域性格差異大的當數我國的東北人和西北人。他們的性格特點是:如果認為你是朋友,可以為你肝腦塗地,兩肋插刀,如果認為你是敵人,他將與你不共戴天、白刀子進去紅刀子出來。南方人則不這樣,為什麼有這樣的差異?其實,主要是因為季相變幅大造成的,東北和西北按照候平均氣溫,基本上沒有春秋二季,尤其是新疆,山頂上白雪皚皚,山麓下是滾燙的黃沙。這樣的變化,對人類進行經常性的啟發式教學:要麼寒冷,要麼火熱;要麼冰涼,要麼滾燙!致使東北人和西北人的性格具有典型的季風氣候特點。雷鋒同志的「對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溫暖,對待敵人要像秋風掃落葉一樣的無情」是季風性格的典型寫照。
所以有人說東北人只打不吵,上海人只吵不打,武漢人是既打又吵(冬天濕冷,夏天火熱)。四川女人,說話像機關槍點射,為什麼?散熱,因為實在太熱,沒有辦法。還是那句話,人也是動物。
性格的地域差異還反映在犯罪的類型方面。中國犯罪的地理規律是:喝白酒的能殺能搶,喝米酒的能詐能騙。
如東北罪犯中為什麼暴力型犯罪比較多?首先是東北人身材高大,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也往往是發揮「優勢」,深層次的原因是狩獵民族的基因,狩獵民族見到血不是恐怖,而是興奮!另外,後來闖關東的人中有不少是在山東等地犯了事而逃過去的,這些人也有不怕事的行為特徵。而矮小的江浙人肯定是打不過北方人的,因此那裡的不法之徒只好另闢蹊徑,曲線救國,進行詐騙。
地理環境對人類行為影響還有一個特典型的案例,就是美國阿拉斯加州最北部巴洛鎮的離婚率和自殺率均為世界第一。其原因是這里有漫長的極夜。每當極夜快要來臨時,當地的人都要通宵達旦地跳舞,以驅除心中的恐懼。在漫長的極夜裡很多人實在熬不住無聊和無奈,就選擇了更換配偶的方式,極少數人選擇了自殺。
第三是中國人的方向感。
北方人方向感強,南方人方向感差是大家都知道的特徵。北方人一直生活在大平原上,白天都能看到日出日落,晚上看到高懸在天上的北斗星,不管白天黑夜,確定方向非常容易。這樣的地理環境導致了北方人方向感和方向意識特別強。南方就不一樣,多丘陵地貌,曲折水網,山丘的阻擋,往往看不到太陽從哪出來,又從哪落下,晚上的北斗星也不見得看得到。所以南方人就不管方向了,只好按照前後左右來確定方位。地理環境導致了北方人確定好方向再走,南方人不管咋走,走出去就行。因此,長時間的積淀,導致了北方人直來直去不轉彎,南方人見風使舵轉向快。這是南方比北方發展快的深層次原因。
㈣ 有什麼好看的關於人文地理的紀錄片
現在最火的就是《舌尖上的中國》。是國產的,但是製作很精良,非常棒,堪比進口大片。
㈤ 人文地理和心理學哪個更好考
學感興趣的,不過話說回來,可以作為第二專業。就機會而言,你搞旅遊還是人文地理好了
㈥ 中國地理講公開課講什麼好
講中國南北東西的差異,以各地的風景民俗為切入點,這樣大家既感興趣,您可以講的東西也多。
㈦ 有什麼好的人文地理網站
這些網站不如去看紀錄片來得好。電視的上CCTV的那些紀錄片、海南旅遊衛視的旅專游紀行片、美國國屬家地理頻道這些都很好呀,人文地理樣樣不差走遍世界風格各異而且也是很有營養和質量的節目。
當然了,人各不同。你若只喜歡雜志的書本文字的,那我確實沒什麼好的推薦,本人偏向視頻紀錄片類的。雜志也不錯,美國《國家地理雜志》本人很鍾愛啊
網站的話,各個國家的國家地理網站貌似也算吧,挺不錯的
㈧ 怎麼學好人文地理
學好人文地理就是要多看一些書籍
切實的了解一些民族文化
還有就是可以旅遊去感受文化
㈨ 如何上好人文地理復習課
1.抓核心,構建知識體系
人文地理知識理解並不難,但內容分散,不容易抓住重點,因此在復習方法與策略上,應抓住核心知識.人文地理是以人口、經濟和社會活動為核心,揭示人類活動的地域空間形態,包括三方面的內容:區位、地域類型及可持續發展,而區位理論是人文地理學的核心,該內容理論聯系實際的特點突出,能夠有效考查獲取信息、分析遷移、解決問題等的能力,所以學會運用區位理論去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是人文地理學習的主要目標.人文地理類在教材上包括高中地理(必修下);高中地理(選修一、選修二),其中,有一條明顯的線索貫穿其中,這就是「區位」.從農業、工業、城市、交通、商業、到旅遊景點、地緣政治區位,把人文地理各章節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成為人文地理部分的「靈魂」.
2.掌握人文規律和原理
人文地理規律和原理主要包括農業、工業、城市、交通、商業、旅遊點等布局原理;區域合作與競爭關系原理、環境變化與可持續發展原理等,理解、掌握和運用這些規律、原理對人文地理學習來說是極為重要的.
3.時間上合理安排
人文地理復習的時間安排宜放在後階段.一般先復習自然地理、區域地理,然後再復習人文地理,因為對於人文地理問題的分析往往是綜合性的.
4.總結試題的解題規律
(1)人文地理試題應重點分析基本思路和方法
如對於工業問題要注意原料產地、工廠、市場三者之間的關系,注意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在分析環境問題時,要注意環境問題主要分為兩大類: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主要思路包括分析其現狀、成因、危害及解決措施等方面.
(2)對所給材料進行歸納、提煉信息
一般而言,高考題中所給的任何一個文字都是有用的,切不可輕易放過,對於總量較多的文字,也應認真閱讀,找出這段信息到底是為了說明什麼問題,其中哪些信息是解題必不可少的,甚至於本身就是試題答案;還要注意題中的關鍵字或隱含信息;其次要正確地進行圖文轉換,對於題目所給出的各種圖示信息,要能夠結合圖名、圖例、圖中所標注的文字等獲取有效的信息.
5.強化訓練
通過人文地理練習整理知識體系、進行強化訓練是人文地理學習的一個重要方法;選取高考原題和好的模擬試題進行訓練具有舉一反三的作用,當然人文地理練習最好提供新的材料和新的情境,在做練習時切忌僅僅滿足於知識答案,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融會貫通,從一道題中摸透出題者的用意和規律.
㈩ 《人文地理》哪本教材比較好
我們用的湘教版,整體來說還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