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中國在地理上的南北智慧是什麼

中國在地理上的南北智慧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1-02-09 01:51:09

Ⅰ 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在哪

秦嶺—淮河一線,就是我們常說的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此線南北,無論是自然條件、農業生產方式,還是地理風貌以及人民的生活習俗,都有明顯的不同。
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800MM等降水量線, 傳統意義上南北方分界線, 水田旱地分布分界線,一月份0度等溫線, 水稻小麥種植分界線, 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溫帶落葉闊葉林和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分界線 濕潤與半濕潤的分界線,亞熱季風氣候與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
秦淮以北的大部分地區,河湖冬季結冰,每當冬季來臨,北風呼嘯,大部分的樹會落葉,不落葉的樹葉多呈針狀,叫做針葉樹。由於北方地區年降水量較少,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所以河流的水量不大,水位變化大,只有夏季才形成汛期,時間也比較短,河流的含沙量較大。而在秦淮以南地區則正好相反,冬季不結冰,樹木不落葉,一年四季常綠。河流的水量較大,水位變化不大,汛期時間長,河水含沙量較小。
從農業生產及人們生活習俗來看,秦淮南北的差異就更明顯。北方耕地為旱地,主要作物為小麥和雜糧,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南方則主要是水田,農作物主要是水稻和甘蔗、茶葉等亞熱帶經濟作物。一年兩熟或三熟。人們平常所說的「北麥南稻,南船北馬」是這種差異的真實寫照。
秦嶺—淮河一線經過甘、陝、豫、皖、蘇等省,是中國中東部地區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其南、北在氣候、河流、植被、土壤、農業生產等方面,都有顯著差異。

Ⅱ 中國的地理位置怎麼分東南西北的

中國的地理位置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東西南北之分,一般說的南北是以秦嶺淮河為回界,而東西是沒有界限答的,現在說的西部是國家在提出西部大開放之後才有的。

中國地理的南北分界線

秦嶺淮河一線

秦嶺以北:氣候較為寒冷,為我國北方,耕地以旱地為主,農作物主要種植版小麥,主食權以麵食為主,樹木冬季落葉。

秦嶺以南:氣候較為溫和耕地以水田為主,農作物主要種植水稻,主食以大米為主,樹木大多常綠

秦嶺-淮河一線還是幾個重要的分界線:
暖溫帶和北亞熱帶的分界
中國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線
是溫帶季風氣候區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的分界
是濕潤區和半濕潤區的分界
是水田為主的耕地與旱地為主耕地的分界
糧食作物小麥為主和水稻為主的分界
是河流有無結冰期的分界
一月份0℃等溫線穿過的地方

Ⅳ 中國的地理,東西南北是如何劃分的。具體依據又是什麼謝謝

沒明白你到底指哪一方面的劃分。若要說省份的話,就是:1、第一種:按順序
東北:黑龍江、吉林、遼寧
東部:河北、北京、天津、山東、江蘇、上海、浙江
東南:福建、台灣、香港、澳門、廣東、海南
西南:廣西、雲南、貴州、四川、重慶、西藏
西北:新疆、青海、甘肅、寧夏、陝西
中部:內蒙古、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
2、第二種:按區域
東北:黑龍江、吉林、遼寧
華北:河北、北京、天津、山東、山西、河南、陝西
東部:江蘇、上海、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
東南:福建、台灣、香港、澳門、廣東、海南、廣西
西南:雲南、貴州、四川、重慶、西藏
西北:新疆、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還有就是:中國的南方和北方是按照氣候來劃分的,一般上是以秦嶺、淮河一線來分的,因為這條線以北的地區,一月份的平均氣溫在0度以下,而以南的地區,一月份的平均氣溫在0度以上。如西安和漢中都屬於陝西,但西安在秦嶺以北,一月份的平均氣溫是-1度,屬於北方;而漢中在秦嶺以南,一月份的平均氣溫是0.8度,屬於南方。

東部和西部是按照經濟發展的程度來劃分的,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迅速,而西部地區發展較慢。但由於經濟發展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造成東西部的劃分總在變化之中,如廣西壯族自治區,在1979年的時候被劃歸東部,可現在又被劃歸西部。

Ⅳ 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的意義是什麼呢

中國重要地理分界線

1、 農業活動界線

(1)牧區與農區分界線——從東北松嫩平原西部-遼河中上游-陰山山脈-鄂爾多斯高原東緣(除河套平原)—祁連山脈(除河西走廊)—青藏高原東緣連線。此分界線以東為農區,以西為牧區

(2)水田區與旱作區的界線:秦嶺~淮河。

(3)冬小麥和春小麥種植地區分界線:大致長城—線

2、 行政區界線

(1)南疆與北疆的界線(流動沙丘與固定、半固定沙丘界線):天山。

(2)湖北省與重慶市的界線:巫山。

(3)福建省與江西省的界線:武夷山。

(4)廣東省與湖南省的界線:南嶺。

(5)西藏自治區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界線:昆侖山脈。

(6)甘肅省與青海省的界線:祁連山脈。

(7)四川省與陝西省的界線:大巴山脈。

3、人口分布地理分界線

大體以黑龍江的黑河市和雲南省騰沖市劃一條直線為界,該線東南部人口多,該線西北部人口少。

4、綜合地理界線

(1)秦嶺~淮河一線,這條線的南北景觀有很大的差異;

① 黃土高原的南界

② 大致是1月0℃等溫線、8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通過的地方

③ 亞熱帶與暖溫帶的界線

④ 濕潤區與半濕潤區的界線

⑤ 亞熱帶長綠闊葉林和溫帶落葉闊葉林的界線

⑥ 河流有無結冰期的界線

⑦ 農業水田與旱地、兩年三熟與一年兩熟制、水稻和小麥雜糧的界線

⑧ 長江水系與黃河水系的分界線

(2)大興安嶺,其東西兩側的景觀也有較大差異:

① 4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通過的地方

② 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分界線

③ 內流區與外流區的分界線

④ 內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的界線

⑤ 我國地勢第二級階梯與第三級階梯的界線通過的地方

⑥ 森林景觀與草原景觀界線通過的地方

Ⅵ 中國地理南北分界線

當然就是秦嶺和淮河了

Ⅶ 在地理上來說中國是什麼國家

[編輯本段]【地形的主要特徵】
1.地形 多種多樣在中國遼闊的大地上,有雄偉的高原、起伏的山嶺、廣闊的平原、低緩的丘陵,還有四周群山環抱、中間低平的大小盆地。陸地上的5種基本地形類型,中國均有分布,這為中國工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多種多樣的條件。多種多樣的地形為我國農業生產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也使工業生產的發展有了一定基礎。
2.山區 面積廣大通常人們把山地、丘陵和比較崎嶇的高原稱為山區。中國山區面積佔全國總面積的2/3,這是中國地形的又一顯著特徵。山區面積廣大,給交通運輸和農業發展帶來一定困難,但山區可提供林產、礦產、水能和旅遊資源,為改變山區面貌、發展山區經濟提供了資源保證。
3.地勢 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地勢是地表高低起伏的總趨勢。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階梯狀分布。
地勢的第一級階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北部與東部邊緣分布有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是地勢一、二級階梯的分界線。
地勢的第二級階梯上分布著大型的盆地和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間,其東面的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是地勢二、三級階梯的分界線。
地勢的第三級階梯上分布著廣闊的平原,間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如果通過北緯32°線,自西向東作一幅中國地形剖面圖,從西部的大高原,到中部的盆地,再到東部平原,西高東低,呈階梯狀逐級下降的地勢特點十分明顯。
即使在北方或南方地區內部,在自然環境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編輯本段]【1.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滾滾黃河、滔滔長江,自西部青藏高原發源,向東流經九、十個省、市、自治區後,分別注入渤海和東海。中國主要河流的流向大體上反映了中國西高東低的地形大勢。中國的地形不僅西高東低,而且各種地形類型大致圍繞被稱做「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像階梯一樣作半圓狀向著太平洋逐級降低。由兩條山嶺組成的地形界線,明顯地把大陸地形分成為三級階梯。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 4000米以上,面積達23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之一,也是中國地形上最高一級的階梯。它雄踞西南,在高原上橫卧著一列列雪峰連綿的巨大山脈,自北而南有昆侖山脈、阿爾金山脈、祁連山脈、唐古拉山脈、喀喇昆侖山脈、岡底斯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在高原的山嶺間則鑲嵌有許多牧草豐美、湖光瀲灧的大小盆地。這里還蘊藏著各種豐富的資源,有待我們去開發利用。
越過青藏高原北緣的昆侖山—祁連山和東緣的岷山—邛崍山—橫斷山一線,地勢就迅速下降到海拔 1000~2 000米左右,局部地區可在500米以下,這便是第二級階梯。它的東緣大致以大興安嶺至太行山,經巫山向南至武陵山、雪峰山一線為界。這里分布著一系列海拔在1500米以上的高山、高原和盆地,自北而南有阿爾泰山脈、天山山脈、秦嶺山脈;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准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柴達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等。
翻過大興安嶺至雪峰山一線,向東直到海岸,這里是一片海拔 500米以下的丘陵和平原,它們可作為第三級階梯。在這一階梯里,自北而南分布有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長江以南還有一片廣闊的低山丘陵,一般統稱為東南丘陵。前者海拔都在200米以下,後者海拔大多在200~500米之間,只有少數山嶺可以達到或超過千米。
從海岸線向東,則是一望無際的碧波萬頃、島嶼星羅棋布、水深大都不足 200米的淺海大陸架區。也有人把它當作中國地形的第四級階梯。
從陸地地形來說,兩條界線,三級階梯,自西向東逐級下降,大致可以勾繪出中國地形的總輪廓。而這種階梯狀的地形形勢,從中國東經 89°線的地形剖面和北緯30°線的地形剖面中都可以得到反映。
中國這種西高東低、面向大洋逐級下降的地形特點,不僅有利於來自東南方向的暖濕海洋氣流深入內地,對中國的氣候產生深刻而良好的影響,使中國東部平原、丘陵地區能得到充分的降水,尤其是最多的降水期和高溫期相一致,為中國農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水、熱條件;而且也使大陸上的主要河流都向東奔流入海,既易於溝通中國的海陸交通,也便於中國東西地區之間經濟貿易的交流;同時,這種階梯狀的地形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河流,使之形成較大的多級落差,從而蘊藏著有利於多級開發的異常巨大的水力資源。
[編輯本段]【2.形態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中國的地形類型,無論是從成因來看,還是從形態來看,都是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有被內力推移而高高抬升的高原和山地,也有被撓曲下降的低窪盆地和平原。在溫暖濕潤的東部和南部,有各種各樣以流水作用為主的侵蝕和堆積地貌;在乾旱的西北,有以風力作用為主的沙漠景觀;在西部高山上,有別具風格的冰川作用的地貌;在西南部石灰岩分布地區,則有景色迷人的喀斯特地貌……。
青藏、雲貴、內蒙古和黃土高原,是中國著名的四大高原。塔里木、准噶爾、柴達木和四川盆地,是中國著名的四大盆地。長江、黃河、珠江和黑龍江等大河流,在遼闊的大地上奔流,造成了許多廣大而肥沃的平原。在平原上點綴有蔥郁秀麗的低山丘陵,而在西部更有無數高大崎嶇的山地。多種多樣的地形為中國農、林、牧、副、漁的多種經營和綜合發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據統計,中國的山地丘陵約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 43%,高原佔26%,盆地佔19%,平原佔12%。如果把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崎嶇不平的高原都包括在內,那末中國山區的面積要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2/3以上。山區雖然不利於種植業的發展,也不利於交通運輸以及經濟文化的交流,但卻埋藏著豐富的礦藏,生長著茂密的森林和珍貴的動、植物資源,它們都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不可缺少的寶貴財富。
[編輯本段]【3.山脈縱橫,具有定向排列】
中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不僅山區面積廣大,而且大小山脈縱橫全國,它們的分布規則有序,按一定方向排列,大致以東西走向和東北—西南走向的為最多,西北—東南走向和南北走向的較少。
東西走向的山脈主要有三列:最北的一列是天山—陰山,中間的一列是昆侖山—秦嶺,最南的一列就是南嶺。
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多分布在東部,山勢較低,這種走向的山脈主要也有三列:最西的一列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即前面提到的第二和第三級階梯的分界線;中間的一列包括長白山、遼東丘陵、山東丘陵和浙閩一帶的東南丘陵山地;最東的一列則是崛起於海上的台灣山脈。
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多分布於西部,由北而南依次為阿爾泰山、祁連山。
南北走向的山脈縱貫中國中部,主要包括賀蘭山、六盤山和橫斷山脈。
弧形山脈主要有喜馬拉雅山脈,呈一向南凸出的弧形,平均海拔6000米。位於中尼邊境的珠穆朗瑪蜂海拔8844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上述這些山脈構成了中國地形的骨架,它們把中國大地分隔成許多網格。分布在這些網格中的高原、盆地、平原以及內海、邊海的輪廓,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這些山脈的制約。
橫亘全國的東西向山脈,又是一些大河的分水嶺。秦嶺山脈是黃河和長江的分水嶺,南嶺山脈是長江和珠江的分水嶺。河流的流向明顯地受著山脈的制約,如西南部的雅魯藏布江、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等,它們的流向都受到岡底斯山、唐古拉山、喜馬拉雅山與橫斷山等山脈的控制。長江、黃河總的流向是自西向東,但許多河段也受山脈走向的制約,時寬時窄,時而向東南流,時而向東北流,最後東流入海。
從中國陸地的第三級階梯繼續向海面以下延伸,就是淺海大陸架,這是大陸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一般深度不大,坡度較緩,海洋資源豐富。網路地圖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最新數據為准。

Ⅷ 為什麼中國地理位置習慣稱南北差異,而不說什麼東西差異呢

為什麼中國地理位置差異稱南北差異,而不說東西差異呢,所謂的南北差異就是南方和北方地區的差異,由於呢,南北雙方在氣候,地理位置,氣候特徵,歷史文化以及風俗習慣上去都有不同的定義,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導致南北方養出了性格,外貌不同的人類。從而形成了南北差異,造成了南北方旅遊景地以及文化都不一樣了,所以有人會說南北差異如此巨大。

中國地大物博,分為南方北方,這說法挺好,既可以清晰說明兩方不同,又可以表現自己在文化,地理位置,還有信仰上的區別,有百利而無一害,但是說東西方牽涉國家太多,對自己不利的事就不要提起啦。

Ⅸ 中國東西南北怎麼分

1、華東地區(包括山東、江蘇、安徽、浙江、福建、上海、台灣)。

2、華南地版區(包括廣東、權廣西、海南、香港、澳門)。

3、華中地區(包括湖北、湖南、河南、江西)。

4、華北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

5、西北地區(包括寧夏、新疆、青海、陝西、甘肅);6、西南地區(包括四川、雲南、貴州、西

藏、重慶)。

7、東北地區(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

(9)中國在地理上的南北智慧是什麼擴展閱讀

劃分的由來: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全國先後設立華北、東北、西北、華東、中南、西南六大行政區,簡稱大區。華北由中央直轄,東北設人民政府,其他各大行政區設軍政委員會。大區設人民政府或軍政委員會,是一級地方政府,分別管轄若干省級行政單位。

1952年,六大行政區改設行政委員會,僅作為中央的派出機構監督地方政府,本身不再是一級地方政權。為了加強集中統一領導,1954年,撤銷六大行政委員會,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方、地區改由中央直轄。這一劃分方式影響比較深遠。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