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中國地理文化傳承

中國地理文化傳承

發布時間: 2021-02-07 02:44:01

『壹』 中國的文化為什麼能夠傳承五千年

在人類進化的早期時代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在一段相當長的時間里人類還不具備改造自然的能力,所以只能適應自然,選擇適合人類生存的環境去求生存和發展,正是這樣相同的選擇使當時的人類普遍集中在北緯37度線左右,在這個緯度上氣溫相對溫暖,並且降雨充沛能夠形成一些較大的河流,這些大河在雨季經常會泛濫成災產生沖擊平原,當洪水退去後就會留下大面積的肥沃的土地,給最早期的農業文明提供了物質上的保證,並且這些河流四季均有水可以飲用,這樣就具備了生存的基本要素,有水可以飲用,氣候溫暖又使食物不致匱乏。在這種背景之下就產生了黃河流域、印度河域、二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泥羅河流域的四個世界主要的文明。

這就是華夏文明與其它文明產生時的相似之處,但黃河流域又與其它文明有著完全不一樣的地理環境,黃河流域東面、南面均臨大海,在遠古時代航海水平低,所以大海就成了一個天然的屏障隔斷了與其它文明溝通的渠道,北面是蒙古那裡氣溫相對較低又深入大陸腹地氣候較為乾旱,不具備產生早期文明所需要的大河,所以也沒有可溝通交流的文明,西面是黃河文明唯一可能與外界文明溝通的方向,但是世界上最高的青藏高原就橫亘在這西通之路上,唯一能與中亞和西方文明溝通的道路就剩下異常艱險的絲綢之路,以當時的交通工具想要通過絲綢之路與西方進行大規模的交流根本不可能。

再就是六七千年前的黃河文明根本就沒有任何必要和想法與外界進行溝通,就是科技發達的現代想跨越青藏高原也是非常不易的事情,在六七千年以前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也正是因為青藏高原的存在使得黃河流域的文明失去了早期與其它文明溝通的渠道。

『貳』 中國的地理特徵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1、文化與地理環境、
黑格爾認為地理環境對文化有著深刻的影響,他將世界按地理特徵區分為三大類型:乾燥的同廣闊的草原和平原;巨川大江流過的平原流域;與海洋相連的海岸區域。所以,地理環境對文化的形成起著很大的作用。它為活動在它的范圍內的人們提供了有別於其他地域的條件,提出了不同的挑戰,也就提供了不同的世界,因此就會產生不同的文化性格。試想,愚公的精神不就成就於太行王烏二山嗎?

地理環境作為人類生存的自然基礎,當然會對人類文化產生很大影響,尤其是在人類社會發展初期,可以說有著決定性影響。隨著人類征服自然能力的不斷提
高,地理環境的作用就會越來越小,不再會有挖土搬山的當代愚公。但人作為自然體,決不會脫離自然,也不會完全不要地理環境,因此地理環境和人類始終關系密
切。象我們現在的生態平衡,就是如此。
2、中國的歷史地理環境

中國疆域遼闊,從最東的黑龍江流域與烏蘇里江會合處到最西的帕米耳高原間約有5200公里,從最北的漠河以北的黑龍江江心到南海的曾母暗沙約有5500公里。在這遼闊的土地上,呈現出西高東低的地形走勢,以明顯的階梯狀分布;同時又有很多東西走向的山川,把中國疆域自然分割成不同的區域。這些區域在歷史上,也就形成了地域文化,象蜀文化,楚文化,秦文化等。
中國的疆域有一個歷史演變的過程,地理環境也發生著變遷。象「中國」一詞,最早就是指中原的諸侯國家,隨後就以中原建立的國家政權向外延伸。在地理上,中原古時多湖泊,上海在宋朝時還未出現。黃河是向東南入東海。

中國的地理位置優越,大部分處於中緯度,氣候溫和,又位於全球最大的陸地——歐亞大陸的東部和全球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不遠,季風
氣候發達,溫度和水分條件配合良好。為發展農業提供了適宜的條件。象河南古時氣候溫暖,有大象在此生活,所以為「豫」,同樣,蒙古高原上是「風吹草低見牛
羊」。沙塵暴、黃泛區只是以後的事情。
3、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1) 遼闊的疆域和特殊的地形使中國傳統文化內向、穩定。

中國地理兩大特點:一、以黃河流域特別是中下游為發祥地的中華文化與外部世界相對隔絕。北有難以逾越的蒙古戈壁和西伯利亞原始森林,西北萬里黃沙,西南是最高、險、峻的青藏高原,東南是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形成了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二、疆域內迴旋餘地大,跨緯度長。南北遷移的空間大,無論是自然災害,還是社會動亂,都有著廣闊的緩沖迴旋餘地。這樣就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深刻影響。相對封閉的內陸區域使文化有著內向性特徵。中國古人喜歡山,對大海很少了解。哲學家很少有出海的經歷,水的概念僅限於江河。

例如:象老子,孔子都沒出過海。孔子「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還有人寫水「黃河遠上白雲間,孤帆一片日邊來」,「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相反,對山崇拜有加,拜五嶽。皇帝祭泰山。絲綢之路多為外國商人,唐宋對外貿易也是如此。所以,以自我為中心,四海為天下的天朝王國、中央帝國就是我們古人的中國形象,蠻夷是不屑與交往的,也就沒必要到外面去。迴旋餘地大,是中國文化相對穩定。

(2) 地理環境使中國傳統文化有很強的延續性。

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使外部世界很難對中國文化產生重大影響。不僅我們很難出去,外面的也很難進來。絲綢之路之所以偉大就是它是中國古代通向外面的極少數通道,並且從這個通道上來的外人畢竟還是少數。外來民族的征服也是由於自然屏障的作用很難湊效。所以,中國文化沒有遭遇古埃及、古巴比倫等文明古國的厄運。這從客觀上保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連續發展。


中國地域遼闊,跨緯度大,氣候的波動一般隻影響農業區的南北界限,而不會減少它的面積,使中國的農業的到了相對穩定的發展,使中國文化的經濟基礎有了穩定保障,從而使文化發展呈現出穩定延續的特徵。中國至今仍然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問題仍然重中之重。

(3) 地理環境使中國傳統文化內容有著相對多樣性。

中國疆域遼闊,地形駁雜,由大江、大山、沙漠、沼澤、森林而形成了內部相對不同的區域。地勢西高東低,山脈河流多東西走向,所以東西行易,南北行難。長江、黃河成為天險。大運河就是因此而鑿。三國鼎立就是劃地而立,分江而治。因此而形成了眾多不同的「小王國」,相對有別的區域文化。也就使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多樣起來。秦國有虎狼之喻,荊楚有披發左衽之風,魯宋有禮樂之俗等。因此,長江流域,山東半島,四川盆地嶺南地區都形成了不同特徵的文化,也成為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叄』 中國文化傳承與中國地理之間的關系;

中國傳統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條件下形成和發展的,具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底蘊、豐富的內容和廣泛的影響。在中華民族不斷走向世界的今天,探討中國傳統文化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就顯得非常有價值。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徵

中國傳統文化誕生在中國這一特定的地理環境里,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性,地理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徵產生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1、具有連續性和持久性
在數千年的人類文明進程中,中國文化是唯一不曾中斷的、具有連續性的文化,這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這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歸功於中國擁有一塊完整而廣闊的地理環境。中國傳統文化在對周邊外來文化進行潛移默化中,始終保持著自己完整的風格和日趨完善的系統,長期綿延不絕,使中國文化具有較強的自信心和穩定的發展過程。
中國與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同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但不同的是:中國文化的發展從一開始便依託黃河、長江兩大流域,內部擁有廣闊的迴旋餘地。歷史一再表明,當北方強悍的游牧民族揮師南下,中原王朝在失去黃河流域時,還可以以長江流域及珠江流域為依託延續著自己的文化。因而在中國歷史上,西晉、北宋滅亡,隨後還能在東南一隅分別建立了東晉、南宋,並且都延續一百多年。正是因為擁有這種迴旋餘地較大的空間,使得中國文化不像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等古文化在後來的歷史進程中,或是被取代而中斷了,或是湮滅、消失了。

2、具有多樣性和包容性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內生文化, 內部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 使生息於黃河流域的漢民族率先發展了自己的文化, 隨後便不斷融合了中國境內其他的地區及民族的文化,中國少數民族如匈奴、鮮卑、羯、契丹、遼、金等最終自覺或不自覺的接受了中華文化並融入她的血脈之中, 沒有這種融合, 就沒有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國文化的這種融合力和同化力正是一個獨立的古文化系統得以保存和延續的先決條件。

3、具有保守性和封閉性
中國文化是在三面陸地、一面臨海,四周較為封閉的地域里發展起來的。自然障礙將古代中國人與外界隔開,形成了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這樣很容易造成一種隔絕機制,阻斷了中國同外部世界更多的交往。加上內部優越的自然條件,幾乎完全可以自給自足,再加上因早熟的農業文明,周邊地區的相對落後,使一向以「天朝自居」的中國人更不願主動與外部世界打交道。在中國歷史上,雖有張騫開辟「絲綢之路」、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但大多數朝代基本上都是奉行閉關自守的對外政策,與外部世界交往較少,到了近代更是採取愈發嚴重的閉關鎖國。由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保守性及封閉性,使得中國在近代沒能及時地吸收和受容外來的優秀文化,導致中國近代歷史上出現屈辱。

二、中國歷史地理環境的基本特徵

中國文化產生和發展的地理生態環境,是指中國進入文明社會以來的整個歷史時期的地理環境,即歷史地理環境。地理環境包括兩個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一般說來,自然地理環境,如氣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陸分布等,發展變化的速度比較緩慢,有時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為人們所覺察。但在某些階段和某些局部地區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也可能發生得非常迅速,非常劇烈,造成巨大的影響。人文地理環境,如疆域、政區、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農業、牧業等方面,發展變化的速度比自然地理因素發展變化的速度要快得多。當然,這兩方面的是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開的。

1、疆域、政區
自秦至清的疆域范圍,以鴉片戰爭前的清疆域為極盛。秦漢實行郡縣制,唐朝逐漸演變為道-州-縣三級制,宋朝主要為路-州-縣三級制,元朝實行行省制,明清沿襲,基本形式為省-府-縣。

2、民族、人口
中國歷來是多民族國家,各族共同締造中國,中國領土也由各民族共同開拓和鞏固。公元初已有6000多萬人口,幾經起落,至19世紀中葉達4.3億。人口分布極不均衡,遷移頻繁,移民眾多。

3、地形、地貌
一些湖泊消失,或發生巨大變化;水道、水系的變遷,如黃河改道,海河水系形成;海陸變遷,一些沿海地區陸續成陸,另一些地區又淪入大海;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地貌破碎;沙漠擴大或范圍變動等。

4、氣候
溫度變遷,有過多次反復,由寒轉暖,又由暖轉寒;濕潤狀況的變遷,由濕潤而逐漸乾燥,旱情增加。

三、地理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1、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形成和延續的影響
中國是一個素稱「以農業立國」的國家,各朝統治者都是高度重視農業的發展。究其原因,地理環境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以農業立國」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古代文化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文化。
中國有極為廣袤的疆土,其內部平原廣闊,特別是黃河,長江兩流域平原毗連,沒有明顯的天然的屏障,因此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軍事上都易於統一,所以歷史上強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國縱使喪失了首當其沖的黃河流域,仍有廣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區淪亡於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獨中國能對邊族潛移默化,始終保持著自己文化的獨特風格和完整系統,並使之綿延不絕。

2、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影響
中國復雜的地形和多樣的氣候,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緣文化和區域思想觀念。早在先秦時代就形成了各具特色、對後世影響深遠的齊魯文化、燕趙文化、三秦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巴蜀文化及嶺南文化等。中原地區由於對農業的重視而養成重土安遷的觀念;東南沿海一帶由於耕地有限,重視海外貿易,思想觀念開放,西北的綠洲地區因土地限制和地處交通要道,商業發達較早;北方游牧民族由於環境惡劣,不得不以頻繁的遷徙和戰爭來對付環境的壓力。中國的區域文化雖然表現出明顯的差異,但又並存於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體多元結構。隨著中國農耕經濟向周邊的擴張,中國傳統文化固有的包容性又促使區域文化的相輔相成、漸趨合一。儒、道、佛三教的並行而立,盛唐時的胡漢交融,都充分的說明了這一點。正是由於這種多樣性及包容性,中國傳統文化始終保持著生機與活力。

3、地理環境對開放和封閉的影響
地理環境的開放與封閉是相對的,不能一概而論,不同生產力對環境有不同要求,也會產生不同結果。中國有較易於隔離的地理環境。東面臨海,西北橫亘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絕地帶,給予農業民族無法突破的限制。這種一面臨海,其它三面陸路交通極不便利,而內部迴旋餘地又相當開闊的環境,形成一種與外部世界半隔絕的狀態,使中國沒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養成了獨自經營,和平溫順的國民性格。所以,中國文化大體上是在本土獨自醞釀成長,雖偶有外來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傳入,皆能雍容消納,使中國文化的發展穩定而富於自信。

四、結束語

中國傳統文化上下數千年,歷史悠悠不絕,不僅包含豐富的內容,覆蓋了遼闊的國土,還一直影響到今天的現實生活。現在,在整個世界連成一體、世界文化不斷交融的新形勢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要求下,我們必須努力建設自己的新文化。既要結合自己的國情,引進一切優秀的、有價值的世界文化遺產,始終保持開放的心態,善於吸收外來的新鮮的文化成分,更要充分發揮、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自身的傳統文化資源,使中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長期延續,並用其解決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問題,避免西方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暴露出來的許多弊病,使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健康向上的、積淀深厚的精神文化做保證,並使各國在世界文明的進程中分享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貢獻。
探討中國傳統文化與地理環境關系的意義,在於充分吸取和利用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人與自然關系的有價值思想,加深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強化對文化環境的熱愛和保護,在強調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同時,更要注重區域文化的建設與協調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產生和發展於中國這一特定的地理舞台,它已經而且必將在這一舞台上、甚至在整個世界舞台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肆』 根據中國文化傳承與中國地理相關知識,請思考:

這個太難,要貫穿中國的古代史和中國地理,還牽涉到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間的關系,不能一言而概之

『伍』 中國的地域文化包括哪些文化

中國抄地域文化包括敦煌學、藏學和徽學。

中國地域文化區包括新疆荒漠-綠洲文化、內蒙古草原文化、東北黑土地文化、青藏高原文化、黃土高原文化、華北平原文化、四川盆地文化、江南水鄉文化、雲貴高原文化、華南媽祖文化。


(5)中國地理文化傳承擴展閱讀

在我國,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區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是特定區域的生態、民俗、傳統、習慣等文明表現。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與環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獨特性。

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范圍可大可小。地域文化中的「文化」,可以是單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

『陸』 1.中國地理對中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有何影響 2.中國文化與中國地理之間有何關系。

  1. 西面北面的高原荒漠,東面南面的大海,造就了中國封閉的地理環境,所內以文化幾千年來都能很好容的傳承(雖然曾經有幾次外族入侵,但是中國文化太過於強勢所以入侵文化最後都是被同化),並且由於與西方文化較少交流所以自成一體。

  2. 北方的大平原廣闊造就了中國的大一統文化。而適宜的氣候(東亞可以說是亞洲的最好的地方)使中國產生了農耕文明。


暫時只想到這么多了orz

『柒』 中國的文化為什麼能夠傳承五千年啊

中國文明與歐亞大陸上的其它文明均不約而同的出現在六七千年前,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巧合呢?其結論應該只有一個,就是:全人類是有著共同部落祖先,後來經過人口的增加導致部落分化成多個部落,為了擁有足夠生存的領地,其中的一部分先民或主動或被動的遷徙到新的地方,因為他們是從相同部落分化出來的,所以在文明的進程上應該是相差不大的,從而非洲、歐洲、亞州在六七千年前同時出現了各種文明的發展。

然而時至今日卻只有華夏文明輩輩傳承、生生不息,給現代的人們留下了百思不得其解的問號?難道中華文明比其它的文明更優秀?還是上天獨厚炎黃子孫?也有很多人思考過,有過一些答案,但均難以給出合理令人信服的答案,經過長時間的思考我對此有了一些獨立的見解,認為中國之所以能五千年來生生不息,最主要的還是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也就是說華夏文明確實是一個幸運兒,因為有著自己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所以在歷史的長河裡不但沒有消失,而且還代代相傳繁衍昌盛,但事物都有兩面性,這一點上中國也不例外,正是這種地理的優越性又讓中國在百年近代史上落後於西方,以至於割地賠款、屈辱求和,飽受西方和東方列強的欺凌,下面就此問題展開必要和充分的討論。

在人類進化的早期時代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在一段相當長的時間里人類還不具備改造自然的能力,所以只能適應自然,選擇適合人類生存的環境去求生存和發展,正是這樣相同的選擇使當時的人類普遍集中在北緯37度線左右,在這個緯度上氣溫相對溫暖,並且降雨充沛能夠形成一些較大的河流,這些大河在雨季經常會泛濫成災產生沖擊平原,當洪水退去後就會留下大面積的肥沃的土地,給最早期的農業文明提供了物質上的保證,並且這些河流四季均有水可以飲用,這樣就具備了生存的基本要素,有水可以飲用,氣候溫暖又使食物不致匱乏。在這種背景之下就產生了黃河流域、印度河域、二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泥羅河流域的四個世界主要的文明。這就是華夏文明與其它文明產生時的相似之處,但黃河流域又與其它文明有著完全不一樣的地理環境,黃河流域東面、南面均臨大海,在遠古時代航海水平低,所以大海就成了一個天然的屏障隔斷了與其它文明溝通的渠道,北面是蒙古那裡氣溫相對較低又深入大陸腹地氣候較為乾旱,不具備產生早期文明所需要的大河,所以也沒有可溝通交流的文明,西面是黃河文明唯一可能與外界文明溝通的方向,但是世界上最高的青藏高原就橫亘在這西通之路上,唯一能與中亞和西方文明溝通的道路就剩下異常艱險的絲綢之路,以當時的交通工具想要通過絲綢之路與西方進行大規模的交流根本不可能。再就是六七千年前的黃河文明根本就沒有任何必要和想法與外界進行溝通,就是科技發達的現代想跨越青藏高原也是非常不易的事情,在六七千年以前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也正是因為青藏高原的存在使得黃河流域的文明失去了早期與其它文明溝通的渠道。

在早期不同文明之間溝通的方式大部分是通過戰爭來掠奪其它文明的物質財富並向其它文明傳播自己的文字和信仰,也正是青藏高原的存在使得黃河文明能夠在早期獲得一個相當長時間的獨立發展空間,這對中華文明的代代相傳是必不可少的客觀環境。正因為如此,中國在夏、商、周這些早期的奴隸制國家時就已經有了一個大致國家范圍的概念,並且以後輩輩相傳疆界不斷拓展形成了幾千年來中國大致不變的版圖,正因為這種區域的限制使得國內的戰爭形式主要是在一個文明之內改朝換代的戰爭為主,中國的農民起義戰爭在世界戰爭史上就其規模和數量上是絕無僅有的。而出現在中亞、非洲、歐洲的古代戰爭則多以不同文明國家之間的戰爭為多。

再看中亞、非洲、歐洲的文明,最早出現的文明之間由於沒有天然的地理屏障就決定了那裡是一個四戰之地,各種文明之間的交流和征戰沒有什麼太大的困難,這些文明在北緯37上所佔據土地總合要遠遠大於黃河流域,當其中的一個國家興盛的時候可以在很大面積上建立帝國,但當帝國出現危機時就會有其它文明的異族國家單獨或聯合起來將其推翻,並隨後建立起新的完全不同文化為基礎的帝國。這樣的興替在這里不斷的上演,所以我們在外國經常可以在一個城市裡看到不同的文明和文化背景下的建築,就是因為他們的國家經常會被不同文化的力量所統治並且上一朝代與下一朝代經常是沒有傳承關系的,往往是一種文化占據統治地位之後便會否定前朝的文化,原因就是他們是不同文明所產生的不同背景的文化。

『捌』 1.中國地理對中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有何影響

中國地理對中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的影響:
1、疆域遼闊完整 ———中華凝專聚意識與穩定屬綿延的文化形態
中華民族棲息在北半球的東亞大陸 ,太平洋西岸。作為歐亞大陸的一部分 ,中國地理面積差不多與整個歐洲一樣大 ,廣大的疆域 ,縱深的腹地 ,為中華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廣闊的天地。中國疆域完整 ,黃河、長江兩流域毗連 ,沒有明顯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 ,其勢宜合而不宜分 ,因此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軍事上都較海洋諸島易於統一。在數千年的人類文明進程中 ,中國不曾中斷的、具有連續性的文化 ,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不歸功於中國擁有一塊完整而廣闊的地理環境。
2、多樣的地形氣候 ———多元格局的文化形態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環境與物質條件 ,使人們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復雜的地形地勢和氣候使中國文化的發生發展表現出明顯的地域差異。

『玖』 中國各地域間文化形式的差異 中國文化與中國地理之間的關系 中國文化傳承與中國地理之間的關系

一,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人就有一方文化;二地大物博,各個文化相互摻雜,影響;三,同宗但是卻衍生出很多派系,不會因為一個派系的滅亡而是文化的傳承段帶。

『拾』 中國文化傳承與中國地理相關知識

中國文化特徵及其與地理環境的關聯

中國傳統文化誕生在中國這一特定的地理環境里,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性,地理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徵產生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1、中國文化的特徵
(1)具有連續性和持久性
在數千年的人類文明進程中,中國文化是唯一不曾中斷的、具有連續性的文化,這是人類歷史的奇跡,這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歸功於中國擁有一塊完整而廣闊的地理環境。中國傳統文化在對周邊外來文化進行潛移默化中,始終保持著自己完整的風格和日趨完善的系統,
長期綿延不絕,使中國文化具有較強的自信心和穩定的發展過程。
(2)具有多樣性和包容性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內生文化, 內部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 使生息於黃河流域的漢民族率先發展了自己的文化, 隨後便不斷融合了中國境內其他的地區及民族的文化,中國少數民族如匈奴、鮮卑、羯、契丹、遼、金等最終自覺或不自覺的接受了中華文化並融入她的血脈之中, 沒有這種融合, 就沒有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國文化的這種融合力和同化力正是一個獨立的古文化系統得以保存和延續的先決條件。
(3)具有保守性和封閉性
中國文化是在三面陸地、一面臨海,四周較為封閉的地域里發展起來的。自然障礙將古代中國人與外界隔開,形成了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這樣很容易造成一種隔絕機制,阻斷了中國同外部世界更多的交往。加上內部優越的自然條件,幾乎完全可以自給自足,再加上因早熟的農業文明,周邊地區的相對落後,使一向以「天朝自居」的中國人更不願主動與外部世界打交道。由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保守性及封閉性,使得中國在近代沒能及時地吸收和受容外來的優秀文化,導致中國近代歷史上出現屈辱。
2、地理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1)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形成和延續的影響
中國是一個素稱「以農業立國」的國家,各朝統治者都是高度重視農業的發展。究其原因,地理環境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以農業立國」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古代文化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文化中國有極為廣袤的疆土,其內部平原廣闊,特別是黃河,長江兩流域平原毗連,沒有明顯的天然的屏障,因此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軍事上都易於統一,所以歷史上強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國縱使喪失了首當其沖的黃河流域,仍有廣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區淪亡於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獨中國能對邊族潛移默化,始終保持著自己文化的獨特風格和完整系統,並使之綿延不絕。
(2)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影響
中國復雜的地形和多樣的氣候,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緣文化和區域思想觀念。早在先秦時代就形成了各具特色、對後世影響深遠的齊魯文化、燕趙文化、三秦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巴蜀文化及嶺南文化等。中原地區由於對農業的重視而養成重土安遷的觀念;東南沿海一帶由於耕地有限,重視海外貿易,思想觀念開放,西北的綠洲地區因土地限制和地處交通要道,商業發達較早;
北方游牧民族由於環境惡劣,不得不以頻繁的遷徙和戰爭來對付環境的壓力。中國的區域文化雖然表現出明顯的差異,但又並存於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體多元結構。隨著中國農耕經濟向周邊的擴張,中國傳統文化固有的包容性又促使區域文化的相輔相成、漸趨合一。儒、道、佛三教的並行而立,盛唐時的胡漢交融,都充分的說明了這一點。正是由於這種多樣性及包容性,中國傳統文化始終保持著生機與活力。
(3)地理環境對開放和封閉的影響
地理環境的開放與封閉是相對的,不能一概而論,不同生產力對環境有不同要求,也會產生不同結果。中國有較易於隔離的地理環境。東面臨海,西北橫亘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絕地帶,給予農業民族無法突破的限制。這種一面臨海,其它三面陸路交通極不便利,而內部迴旋餘地又相當開闊的環境,形成一種與外部世界半隔絕的狀態,使中國沒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養成了獨自經營,和平溫順的國民性格。所以,中國文化大體上是在本土獨自醞釀成長,雖偶有外來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傳入,皆能雍容消納,使中國文化的發展穩定而富於自信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