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古代中國地理變遷

古代中國地理變遷

發布時間: 2021-02-06 03:33:20

『壹』 地理變遷

1、青藏地區在數億年前原來是海洋,由於印度板塊的頂托擠壓而隆起,成為版今天的青藏高原。權
2、廣州市在數十萬年前是珠江口、珠江三角洲的海灣,今天淤積填高為陸地。
3、台灣海峽在數萬年前原來是陸地,由於斷裂下沉陷入海中。
4、黃土高原在數億年前並沒有黃土,來自蒙古、西伯利亞等地乾燥地區的黃土微粒被風吹到這里堆積,成為今天的黃土高原。
5、四川盆地在數億年前原來沒有紫紅色砂葉岩,由於青藏高原的隆起、四川盆地下陷,四周高山的沙土被水沖積到四川盆地中間,在高溫炎熱的天氣影響下形成紫紅色砂葉岩。
……

『貳』 古地理學的發展簡史

中國古代學者很早就對自然地理環境的變遷有所認識。東晉葛洪在《神仙傳》中寫道:「東海三為桑田」。唐顏真卿﹑宋沈括等都以山頂﹑山崖中所見的螺蚌殼為證據﹐闡述了海陸變遷的觀念。科學古地理學的產生和發展﹐是與地質學和自然地理學的發展過程一致的。17世紀﹐歐洲一些學者根據岩層中的化石﹐對古地理環境作了一些推測﹐並試圖對環境演變的原因作出解釋。18世紀後期﹐英國J.赫頓在《地球的理論》一書中提出了均變論的思想。其後﹐英國C.賴爾在《地質學原理》中﹐發展為均變論學說﹐成為古地理學的研究原則﹔賴爾在重建歐洲第三紀古地理環境方面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並探索自然環境演變的原因。
19世紀上半葉﹐冰期學說得到承認之後,人們對第四紀古地理的演變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自然地理學范疇的古地理研究得到了比較全面的發展。德國彭克,A.和E.布呂克納對阿爾卑斯山冰川沉積的研究和對第四紀冰期的劃分(1909);奧地利A.L.韋格納匯集大量古地理材料提出大陸漂移學說(1912);南斯拉夫M.米蘭科維奇提出對冰期-間冰期變化天文成因的理論(1920)等,對古地理學研究都有深遠影響。20世紀50年代以來,古地磁測量、放射性同位素測定﹑氧同位素分析﹑深海岩心的采樣和分析等新技術﹑新手段的採用﹐美國H.H.赫斯﹑R.S.迪茨在1960~1962年間提出的海底擴張說﹐以及美國W.J.摩根﹑D.P.麥肯齊﹑R.L.帕克和法國X.勒皮雄於1967~1968年提出的板塊構造說﹐都使古地理學以全新的面貌出現。1968~1983年完成的深海鑽探計劃等成果﹐已能勾畫出近2億年以來古海洋演變的基本輪廓。多方面的研究成果表明﹕自堊紀以來氣候有變冷的趨勢。深海岩心的氧同位素(18O/16O)測定指出﹕90萬年以來可劃分出23個18O階段和10個完整的冰川周期。G.J.庫克拉對中歐黃土的研究表明﹐黃土層序中的古氣候旋迴與海洋18O的23個階段有對應關系﹔中國學者劉東生等對陝西洛川剖面的研究也得到了相同的結論。

『叄』 簡述中國歷史上疆域的變遷

歷史上的中國(中國疆域的變遷)
【內容介紹】

本書是著名歷史學家葛劍雄教授學術研究精華的總結,該書本著「面
向大眾,要讓普通讀者能夠讀懂,感興趣」這一原則,深入淺出,用一種
通俗的方式介紹中國疆域的變遷以及關於疆域的歷史掌故。閱讀本書,它
帶你了解歷史上中國疆域的沿革,體會人口遷移、民族融合的內涵,感受
歷朝歷代疆域掌故的驚心動魄。作者嚴謹的學風,睿智的眼光,廣闊視野
以及生動鮮活的撰述方式,一定會帶給你一個全新的中國疆域文化讀本。

【本書目錄】

序言:中國的歷史、疆域與歷史地圖
「疆域」與「領土」
了解歷代疆域變遷與學習歷史的關系
秋海棠與雄雞
疆域變遷和歷史地圖
歷史地圖的編制:裴秀、杜預、賈耽和稅安禮
清代楊守敬集古代地圖研究之大成
中國歷史地圖的里程碑??《中國歷史地圖集》
「中國」的來歷和變化
中國古代疆域的類型
1.走向統一國家的漫長歷程:先秦
從部落聯盟到王朝??三皂五帝到夏
盤庚遷殷
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周的疆域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
弦高犒軍和春秋戰國諸侯兼並
2.中原王朝疆域的擴大和穩定:秦漢時期
第一個統一的中原王朝的建立
郡縣制的形成和鞏固
西漢初的困境
漢武帝的開疆拓土
匈奴和其他邊疆政權
東漢的疆域
邊疆諸族的內遷和擴張
3.長期的分裂與短暫的統一:三國至南北朝
三國鼎立的形成
亂世群雄的角逐:十六國的興衰
對峙中的穩定:北方的統一和再分裂
北方的局部擴張的南方的退縮
4.從大統一到大分裂:隋、唐、五代時期
隋朝行政區域的擴大
空前的開拓:唐朝前期的疆域
強盛後的衰落:唐朝中期以後的疆域
邊疆政權的消長
大分裂時期:五代十國
5.分裂的延續和結束:宋、遼、金、元時期
「黃袍加體」不再重演
北宋和南宋的疆域
遼、金和其他政權的疆域
牧業民族一統天下:元帝國的建立
6.退縮中的中原王朝:明時期
奴爾干都司的設置和撤銷
北方和西北諸衛所的內遷
南方和西南的退卻
對西藏主權的延續
其他政權的疆域
7.統一中國疆域的最終形成:清朝時期
東北地區的統一
從人關到平定台灣
擊敗噶爾丹,蒙古歸一統
對西藏主權的確立
天山南北路歸入版圖,極盛疆域最終形成
帝國主義入侵使疆域變形
侵奪中國領土最多的是沙皇俄國
結語:統一的中國疆域的形成是歷史的必然
各族人民的共同奮斗
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統一
順應歷史潮流的政策鞏固了中國疆域
落後腐敗導致國土淪喪
為實現祖國統一大業而奮斗

『肆』 關於地理因素對於中國歷史變遷的影響

一、地理環境
我們所說的地理環境,是指生物、特別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球表層。地理環境包括兩個方面: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又分為經濟地理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
自然地理環境,是指地形、地貌、氣候、水文、植被、海陸分布等,從總體上來說,發展變化的速度比較緩慢,人們往往難以覺察。但在某些階段和某些局部地區,它的變化可能發生得非常迅速,非常劇烈,會造成巨大的影響。如地震、海嘯、火山爆發之類。
人文地理環境,是指疆域、政區、民族、人口、城市、交通、農業、牧業等方面,發展變化的速度要比自然地理因素發展變化的速度要快得多。
這兩種環境各有其特定的內容,但兩者之間又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開的。
在人類產生之前,地理環境就已經存在,不過那時只有自然環境。在人類產生以後,完全單純的自然環境就不再存在,因為人類的活動總會或多或少地改變自然環境。但在人類漫長的早期,人們對自然的影響畢竟是極其有限的。所以,地理環境主要的應該還是自然環境。特別是當我們研究地理環境對人類文化的影響時,更主要討論的是自然地理環境。隨著人類生產力的發展,人文地理環境逐漸形成,並且越來越起作用。到了近代,就更難以將這兩者嚴格區分開來了。

二、地理環境對人類和人類社會的影響
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當然也是人類的意識或精神的基礎。它對於人類文化的產生和走向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地理環境對人類或人類社會的影響,則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不能簡單地歸結為決定或不決定,而應該作全面的認識。
從總體來說,地理環境對人類和人類社會所起的作用是具有決定意義的。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為人類的生產、生存、發展、消亡或離開這個環境提供了物質基礎。人類是自然的產物,人類的生存取決於自然環境,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在這一特定的自然環境中進行的,人類的任何歷史階段特別是遠古階段,都離不開這一特定的地理環境;
2、決定了這一自然環境中的一切生物及其活動(包括人類及其活動),都不可避免地有一個產生、發展以至消亡的過程。如許多生物物種的滅絕;關於人類消亡的話題:核武器的威脅、金字塔等早期人類文明的來源、佛教關於劫的說法。
3、在這個環境中的一切物質和由物質產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會減少,只能是各種形式的轉化或傳遞,除非受到這一環境之外(例如其他星球)因素的影響,或者離開這一環境。
4、人類的一切活動必須順應這一環境的內在規律。只有在這一前提下,人類才能夠更好的利用、開發這一環境,使它向著有利於人類自身發展的方向轉化。
從具體的地理環境來說,在具體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在具體的人和物上,地理環境一般只起著加速或延緩的作用,而不是決定性的作用。只要對地理環境的開發利用還遠沒有達到它的極限,人類的發展就擁有相對廣泛的自由。
自然生態環境是人類創造文化的載體。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工業化的加深,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自然環境存在著可供利用的最後限度,而現在的發展已經接近了這個限度。人類雖然通過適應環境、改造環境而改造自身,但成為環境的主人後,便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環境的制約。這也就是說,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相互的,人通過改造自然獲得發展文化的機會,但畢竟要受到自然環境的制約。教材認為,盡管地理環境提供給人類的資源是有限的,但只要人類還沒有超越這一限度,就能夠擁有相對無限的活動餘地(第25頁)。這是一種理想的觀點。
因為:
1、它並沒有規定人類從生產到消亡的具體過程、方式和時間。
2、它並沒有確定物質和能量的轉化和傳遞的具體過程、方式和時間。如現在核武器已經威脅到人類的存亡。
3、人類只要不違背它的內在規律,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利用這一環境,實現對自身有利的物質轉化和能量傳遞。如控制核武器,發展核電站,和平使用和能量。
地理環境在對人類及人類社會具體地發生作用的時候,由於受到其它的諸多因素的影響,即使是相同、相似的地理環境,所起作用的程度也是不同的。
從縱向的角度看,在人類的早期,即人類基本上還只能被動地適應現成的環境時,地理環境對人類各方面的活動幾乎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但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生產方式的多樣化,人們開始能動地利用地理環境,因而地理環境對人類具體活動的決定作用就逐漸減弱。
從橫向的角度看,不同地區的人,對相同、相似地理環境的利用程度也存在著相當懸殊的差異,因而地理環境對人類或人類社會所起的作用也就有很大的不同。生產力水平低,生產條件差,人們利用地理環境的程度就低,那麼,地理環境對人類以及人類社會所起的決定作用就大。反之,生產力水平高,生產條件好,人們利用地理環境的程度就高,地理環境所起的作用相對來說就低。
但是,不管是縱向的還是橫向的分析,都是以地理環境所提供的條件為前提的,並且是以不違背它的內在規律為限度的,正如教材所說,是在人類對地理環境的利用還遠遠沒有達到極限的前提下來說的。
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人們對地理環境的利用程度、利用方式存在著相當懸殊的差異,這也正是為什麼人類的歷史和文化會如此豐富多采、千差萬別的緣由所在。

『伍』 古代中國的行政區劃是如何演變的

中國古代行政區劃演變概況
行政區劃是國家對所轄領土進行分級管理的區域結構,是中央集權出現後的產物。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隨著朝代的更迭,其最明顯的變化特徵莫過於行政區劃的變化。從行政區劃的定義可知,其變化過程是和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同步的,因而地方的行政區劃和中央政府便會產生分權和集權的矛盾,而這也是推動行政區劃變動的主要動力。可以說,中國行政區劃的變遷史也就是中央和地方權力的調整史。
那麼行政區劃的劃分又是以什麼為標準的呢?由於行政區劃的作用是統治和管理土地和人民,因此其劃分和管理的決定性因素是政治。在中國歷史上政區的劃分是以政治為首要因素,同時顧及到自然、經濟等相關因素。在中央政權穩定的情況下,最理想的是三者的兼顧。
具體從政區地理的角度來看,行政區劃基本上遵循四個要素,即中央到地方分幾個層次進行管理;行政區面積范圍;國家內部政區間的界線;行政中心的選擇。
每一次改朝換代都意味著行政區劃的變遷,而這種變遷也在很大程度上綜合反映了我國人文地理面貌的變化。
中國歷史上出現最早的地方行政單位是縣,至春秋早期其含義已與邑類似,並多見與各類文獻中,而秦和楚更是最早勢力含有行政區劃意義的縣的國家。
較之縣稍晚出現的是郡,大約在春秋中晚期,初期郡的地位較低,地理位置也較偏遠。此時郡與縣的出現已經開始慢慢打破西周以來的分封制度。
至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廢分封,行郡縣,使郡縣二級製得到正式的實行。初分天下36郡,後增加桂林、南海、象郡等至46郡。
至漢初實行郡國並行制,是由於秦末農民起義中六國舊貴族的要求,也是鞏固新生政權的需要。盡管後來漢高祖陸續廢除異姓王而分封同姓諸侯,地方和中央集權的矛盾還是無法避免。這就出現了從景帝開始的削藩策略,至漢武帝時期推行推恩令等措施,使漢代王國靈帝大為縮小。至此漢又回歸至郡縣二級制。西漢初繼承秦41郡,至漢平帝時中央政府所轄103郡,而東漢時達到105郡,但此時由於刺史制度的實行和演變,郡的行政級別已將為二級,州則升至以及行政區。
從東漢開始至魏晉南北朝,實行的是州郡縣三級制。其發展經歷了東漢的十三州到三國的十九州再到西晉時的二十一州。西晉後,由於僑置郡縣的泛濫,行政區劃開始變得異常混亂,州的數量也大大增加,從劉宋的二十一州到陳的六十四州(公元580年),而在公元581年,北方的州的數量已達到二百一十一。此時州郡縣三級制已混亂到極致,行政區劃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至隋唐五代,都府制代替了州郡縣三級制,隋至唐初設總管府,唐武德七年改為都督府,又由於少數民族政權對唐邊疆的壓力,遂開始設置節度使,掌一州或數州之軍政大權。而節度使的權力過度膨脹導致的結果便是安史之亂,唐代也由此由盛轉衰。
至兩宋,開始實行道路制,其中,北宋保持時間最長的是二十三路,即北方十路,南方十二路,外加京畿路共二十三路。至南宋由於領土大為減少,只有十六路。宋代為了防止地方專權,尾大不掉,在同一層級設置多為長官分管各項事務。如轉運使(漕司)掌管財政,提點刑獄使掌管司法、監察、安撫使掌管軍事等。
至元代實行源於魏晉時期行台制度的行省制,由行省、路、縣三級政區組成。行省為中央的派出機構,全稱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公元1790年,確立十三個省級行政區。包括中書省直轄區,宣政院轄區和是一個行省。至元末,行省制趨於混亂。
至明代,省級行政制度日趨完善,洪武九年,該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行省取消,但習慣上仍稱省。明代的省份是都指揮使司轄一省衛所年戶。明代共十六都司,五行都司,二留守司。
至清代,總督、巡撫成為地方實官,實行省、府、縣的三級行政區劃。而邊疆地區則實行不同於內地的行政區劃,如東北設奉天、吉林、黑龍江三將軍,外蒙古設烏里雅蘇台等。
至民國時期,增設四特區,即熱河、察哈爾、綏遠、川邊四地。在北京政府時期全國共二十九個省級行政單位。在南京政府時期,該行政區劃為省、行政督察區、縣三級。
總結中國古代的行政區劃變化,可以看出在兩千多年間,我國行政體系經歷過幾次重大的變化。其表現為以下特點;首先以監察區劃或軍事區劃轉變而來;其次隨著時間的推移,行政區劃層級呈下降趨勢;第三,歷史時期的行政區劃以三級制為主;最後,地方首長多由中央派出官轉變而來。

『陸』 誰影響了中國歷代都城地理位置的興衰變遷一個基

我國古代王朝的都城地理位置的變遷大致經歷了一個由西向東和由北向南的過程。影內響我國古代都城選容擇的因素主要有:戰亂、少數民族的威脅、地理因素、邊疆問題、經濟中心的轉移等。一般來講,中國古代都城的政治功能大於經濟功能。

中國古代都城的規劃發展演變唐及唐之前是封閉式棋盤型,宋及宋之後是開放式的。

在夏商時期主要建在黃河支流,如商朝的殷(河南的安陽)位於黃河的支流洹水之濱。西周的鎬京,地處灃水和渭水的交匯之處。這里是關中平原中央,是關中平原最為開闊的地帶,享有水上交通的便利,可以與諸侯國進行便利的經濟文化往來。

大約從西周末年開始到唐末,都城逐漸由西向東遷移,形成東西兩京制度與東西文化軸心帶。如鎬京、咸陽、 長安、洛陽。這局面前後經歷了2000多年。這一經濟文化軸心帶的建立,也完成了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兩件大事:一是中央集權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建立;二是諸夏的融合與漢族的形成。

『柒』 中國古都的地理分布變遷規律

主要隨著農業發展水平的提高有所變化,而在古代,農業水平的發展程度和平原、水源有很大關系,所以中國古都大部分多分布在平原地區、交通便利、黃河和長江流域。

『捌』 中國古代歷史地理學的概念

歷史地理學是研究歷史時期地理環境及其演變規律的學科,它是地理學的年回輕分支學科,又與傳統的沿革地答理研究有密切關系。沿革地理主要研究歷代政區和疆域的變遷,在中國已有悠久的歷史,內容十分豐富,在西方也有類似的研究。然而,歷史地理學作為現代地理學的組成部分首先是在西方發展起來的。
中國古代歷史地理學萌芽於遠古時代,於春秋戰國時期在地形、物候、水文、土壤地理、植物地理、地圖和地理區劃方面取得了傑出的成就,在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則出現了不少精彩的論述。
歷史地理學的發展大致可劃分為三個階段:古代沿革地理的起源和發展;沿革地理向歷史地理的演變;現代歷史地理學的形成和發展。
沿革地理研究在中國起源很早,東漢班固於公元一世紀撰寫《漢書·地理志》已開其端。此後歷代相繼,至宋代已形成一項獨立的研究,代表性著作有王應麟的《通鑒地理通釋》;到清朝早期,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晚期楊守敬的《歷代輿地圖》,代表了封建時代中國沿革地理研究的最高成就。

『玖』 中國古都地理分布以及變遷

最早的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直到宋朝長江利於的農業等超過黃河流域,整體是由北往南。

『拾』 中國古代地理學發展過程

給你個地址吧,你去哪裡可以看到更詳細的 http://tieba..com/f?kz=91840680
人類對地理環境的認識,依賴於人們的物質生產活動。至今我國發現的 最早的原始文化,直立人的代表是屬於舊石器時代的雲南「元謀人」。新近 測定其絕對年代應不早於距今 73 萬年前。(1)他們生活在亞熱帶草原過渡到 森林邊緣的地理環境中,選擇依山濱湖的地方生活與活動。這里果實豐富、 野獸出沒,具有採集和狩獵的優良環境。他們選擇堅硬的岩石、打制粗糙的 工具,產生了萌芽狀態的感性地理知識
以後經過漫長的歲月,在距今 50—20 萬年前,北京周口店龍骨山一帶居 住著「北京人」。這里山前有寬而淺的河流,水源豐富、湖沼眾多,森林、 草原交匯,各種動物來往頻繁。人們對地理環境的選擇,表明他們較前已具 備了更豐富的感性地理知識。
至 1 萬 8 千年前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已進入新石器時代。他們已 能磨製石器、骨針,穿孔海蚶殼等。(2)他們用獸皮縫制簡單的衣服,抵禦寒 冷的天氣。海蚶殼的發現,證明他們的活動范圍已遠及東海之濱。
「仰韶文化」距今 6—7 千年前。這里定居農業已出現,萌芽狀態的文字 符號也出現了。人們已能選擇地形和利用土壤、氣候資源。並且聚族而居, 其居住區、墓地、窯場已有地理布局的觀念。(3)他們還能測定和辨認方向。
80 年代中葉,在遼寧西部東山嘴村和牛河梁村一帶發現了距今 5 千年前 的紅山文化遺址。人們看到,「祭壇遺址內有象徵『天圓地方』的圓形和方 形祭壇,建築布局按南北軸線分布,注重對稱」。(4)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當時的天地觀和地理學思想。
此後,在山東大汶口文化層中出土的陶器上刻有「■」和「■」圖形, 描繪了太陽、雲氣和山崗,(5)反映了當時對自然地理現象的認識與記錄。
龍山文化已進入到父系氏族社會,私有制逐漸確立,為保護財產,標志 著中國傳統城市特徵的城牆,在山東龍山鎮城子崖村被發現。它是夯築泥土 而成的,周長約 2 公里,平均厚 9 公尺,高約 6 公尺,略呈矩形。(6)河南安 陽後崗也發現此期的夯土圍牆遺跡。(7)它們都是最早萌芽狀態的城址,是當 時城市地理知識的反映。龍山文化時期還發明了鑿井術。這是當時人們利用 地理環境資源的一大進步。從此人們可以遠離江河、湖泊,開辟淺層地下水 為生活水源與灌溉水源,於是相應的尋找地下水源的地理知識也必然豐富起 來。龍山文化分布的地理范圍遠及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蘇北、 皖南、湖北以及內蒙河套地區和遼東半島等地。這反映了當時同一種文化類 型所達到的地理范圍。它與夏文化的疆域范圍差不多,表明了其間的親緣關 系。
二、夏、商時期的地理知識
夏、商(公元前 21 世紀—前 11 世紀)是我國農業蓬勃發展的時期,同
時手工業興起、城市出現、宮殿建造等技術大為提高。這時期專門從事科學、 文化活動的專業文化人的出現,又使得文字成熟、科學萌芽、造型藝術得到 發展,地理知識也取得了與過去漫長石器時代不可比擬的突出成就。
傳說約 4 千多年前的夏代,曾發生洪水,禹繼父業治水,曾命諸侯百姓
「興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他們爬山涉水進行野外作業,
「左准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並「相 地宜所有以貢」。(8)因治水直接推動了地理考察、測量和制圖的發展。「准」 是測量方向與物體平直距離的工具;「繩」是測量距離的工具;「規」是校 正圓的工具,「矩」可以構成直角,是畫方形的曲尺。這表明當時已經出現 了最早的地理定向、定位和量度數據的方法。(圖 1)漢畫像石上繪出了禹 的使臣,拿著繪圖與測量的儀器「規」和「矩」。在測量的基礎上,使地理 概念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發展。
歷法是早期人們對地理環境認識的集中體現。《尚書•堯典》記載遠在 帝堯時代已專門設置觀察天象和時令的官。堯曾派人到當時認為極遠的「暘 谷」(山東東部)、「南交」(長沙南)、「昧谷」(甘肅境內)、「幽都」
(北京附近)觀察鳥、火、虛、昂四恆星在黃昏時刻的天象,用以確定一年
366 天和四季。(9)今人根據歲差計算,證明此四星的位置確實是四千多年前 夏代初年的天象,證明了遠古文獻的可靠性。當時人們已認識到了南方熱, 北方冷,冬日短,夏日長的自然現象,並用之與一年四季鳥獸生長、發育、 交配、繁殖的狀況相對應,說明其間的緊密聯系。商代進一步認識到鳥星、 火星是測定春分、夏至的重要標志,有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的知識。 這時以干支紀日,用月亮的朔望周期紀月,太陽的四季變化紀年,用閏月調 整年、月、日之間的分配。這就是商代的歷法,它的平年有十二個月,大月 三十日,小月廿九日,十二月為歲首。(10)當時已能根據草、木、鳥、獸等 物候現象及一些天文現象來確定與之相對應的農耕、收割、蠶桑、畜牧等農 事活動。《禮記•夏小正》就是後人整理的總結夏、商、周時期物候知識的 著作。
城市的出現是地理知識發展的結果。河南偃師二里頭上層發現了一處迄 今所見到的最早的大型宮殿基址。河南登封王城崗與淮陽平糧台發現的城 址,都有可能是夏代的建築。由於城內僅有高級建築區遺址,沒有發現手工 業與商業區,說明當時的城市僅具有城堡性質,這與夏代進入私有制社會是 吻合的。
經考古發掘與文獻印證,考古工作者目前找到的最早國都是鄭州商城遺 址。其地在今鄭州市二七廣場以東。人們在這里發掘出周長約 7 公里的夯土 城垣及其它遺存。城牆基本上為正南北方向,約在 25 平方公里的范圍內,斷 斷續續分布著許多作坊、房基、地窖、水井、壕溝、墓室等。(11)那裡的街 道、宮殿區、居民區、作坊區都有一定布局。夯土牆內由炭 14 測定為 3570
±135 年。有人認為,這里就是《史記•殷本紀》中「帝中丁遷隞」的隞都。 城內發現熱帶象牙,原產於我國西北的綠松石,產於華南、西南的錫以及來 自祖國各地的銅礦石、玉石、金、海貝、海蚌、鱘魚甲等。這些都標志著商 代人們的地理知識水平和活動的地理范圍。
商代的甲骨文是一種古老、成熟的文字。現已出土有字甲骨片 16 萬多 塊。其中記錄了不少城市、河流、聚落的地名,以及狩獵區、民族居住區的

地名等。其中也記錄了豐富的氣象、氣候現象,如晴、曇、陰、霾、霧、雷、 電、霜、雪、暈、虹等天氣現象以及連續一旬的氣象實況。甲骨文中還記錄 了當時所見到的動物名稱 70 余次,代表 30 多種動物。(12)甲骨文從字形結 構上反映了當時動物分類的知識和動物地理的知識。
在殷人的地理概念中,殷是個城市,商是居於四方、四土的天地之中的 中心區域。由於商代奴隸制國家的建立,領土觀念逐漸明確。當時商朝統治 者對於中心區之外的四周,是按部族、氏族的分布來分區統治的。殷商時期 的政治勢力所及,包括今河南全境,山東、河北、山西、安徽等省的一部分。 周圍又有大大小小的許多屬國環繞著。這些就構成了殷人的地理思想。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