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時期的中國地理歷史現象
Ⅰ 為什麼說唐宋時期是中國歷史的大變革時
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了分析:
從中國古代土地產權制度變革的過程來看,唐宋時期土地產權制度的變革具有重要的意義。如果說商鞅「廢井田,開阡陌」是第一次承認了土地私有制的合法性的話,那麼,唐宋時期則是土地私有制確立起了自己的主導地位。這表現在,⑴使土地資源的配置趨向市場化,從而使土地越來越具有純粹的經濟意義;⑵使土地所有權自上而向下移動。從古代到近現代,我國的土地所有權經歷了從國家下移至地主再下移至農民的過程。唐宋則處於這個下移過程的中間階段。將其置於當時的歷史背景下來看,地主土地私有制主導地位的確立及其發展,應該是當時重要的歷史進步。
土地產權制度的變革,首先是土地私有製得到重要發展,確立起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威,這突出地表現在整個社會已公開承認了土地所有者身份的合法性。明清之際,顧炎武總結道:「漢武帝時,董仲舒言:或耕豪民之田,見稅什五。唐德宗時,陸贄言:今京畿之內,每田一畝,官稅五升,而私家收租有畝至一石者,是二十倍於官稅也。降及中等,租猶半之。夫土地,王者之所有;耕稼,農夫之所為,而兼並之徒,居然受利。望令凡所佔田,約為條限,裁減租價,務利貧人。仲舒所言則今之分租,贄所言則今之包租也,然猶謂之豪民,謂之兼並之徒,宋已下,則公然號為田主矣。」①而翻檢宋代史籍,「田主」一詞頻見於各種文獻,表明這一稱謂確實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從「豪民」、「兼並之徒」到「田主」,稱謂的變化反映了了巨大的歷史變化。「豪民」、「兼並之徒」,顧名思義,是指他們對土地的佔有主要是巧取豪奪,並非合法,而「田主」強調的則是田地的主人,即承認其對土地的合法所有。同時,這段話還反映出,漢唐時期土地的配置主要依靠政治強權,即要豪取、強奪和兼並,而宋代則已經有很大不同了。
土地私有產權確立起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威,還表現在人們對地租的認識上。「地租的佔有是土地所有權藉以實現的經濟形式。」②漢唐時期,人們更多地是將「租」與「稅」混在一起,無法明確地區別開來。這實際上是土地私有產權還不太明晰,還沒有完全確立起主導地位的一種反映。到了唐宋,人們不只是在字面意思上對這二者作不同的表述,而且從性質上對「租」與「稅」進行界定。根據上引顧炎武話中所引陸贄之言,「稅」是土地所有者向國家繳納的部分勞動所得,「租」是土地租佃者向土地所有人繳納的部分勞動所得。到了宋代,人們對此作了更為精練的概括。《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記:「自己之田謂之稅,請佃田土謂之租。」①誰佔有土地,誰就應該向國家繳稅,誰租佃土地,誰就應該向土地所有者繳租。無論是「稅」還是「租」,都要以對土地明確的所有關系為前提。
科舉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選拔官吏的主要途徑,也是士子躋身官場的主要階梯。它自隋開皇年間創立,到清光緒三十一年廢止,在我國歷史上延續了1300餘年。在這漫長的歷史時期中,它在不同階段對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早期的科舉制度對於維護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促進封建社會向前發展,曾起過積極的作用;明清時期,採用八股取士的考試形式,使科舉制度成為反對社會改革,抵制進步思想,阻礙社會發展的一種工具。八股文雖然內容空洞、形式僵化,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用八股文取士也有其內在和外在的原因。總之,我們對科舉選官和八股取士不能採取簡單的否定態度,而應該實事求是地進行具體分析,明其得失。
我國選拔人才的制度,從漢代的「賢良方正」到唐朝的「詩賦取士」,其實質是以科舉考試制度代替了推舉選拔制度,這在歷史的發展上無疑是進步的。
科舉制度本是官僚帝國實現普遍化權力的手段、皇權擴張的工具。均田制崩潰之後,中華帝國出現了掌握經濟資源卻沒有穩固政治地位的紳士階層。由於遭到紳士集團的抵制,宋朝試圖通過科舉制度的改革進一步擴張國家權力的企圖失敗了。儒家學者擴張自身文化權力的學校取士方案不能被帝國採納,最終放棄了主導文化教育和推舉官員的要求,僅提議通過科舉理學化提升紳士集團的政治地位,為科舉制度發展「功名身份的終身制」指明了方向!
品位性官職進一步發展,就形成了散階制,這在唐宋時期尤為突出。以唐制為例,其時文武散階分別由文武散官構成。文武散階都是29階,分別以「大夫」、「郎」或「將軍」、「校尉」等為名。粗通古代史的人都會知道,這些大夫、將軍等已不再是官職了,只是標志等級的階號,好像近代的軍銜。散階和職事官階並不一致,為此還發展出了「行」、「守」等術語以規范之。在入仕之初,官員首先獲得的是散階;在任滿解職的時候,散階依然維系著官員品級;在授予職事官時,散階高低是必須考慮的因素。曾有眾多待遇從屬於散階,例如薪俸、給田免課、刑罰、班序、車輿、衣服等,此外還涉及致仕、封爵、置媵、營繕、喪葬、謚議等方面的待遇。北宋前期一度以「寄祿官」為階官。唐宋的敘階及進階制度,繁復得讓人眼暈。 唐宋的散階制,上承魏晉南北朝的制度余緒。由於士族門閥政治東風送暖,魏晉以來官制中的品位因素百花爭艷。秦漢的領兵武職「將軍」,很快就虛銜化為軍階。各種冗官、名號、榮銜的滋生如雨後春筍。散官大夫在漢代只是沒有固定職事,卻經常承擔臨時差使,魏晉以下則幾乎就是冗散或榮銜。漢代加官本來具有的職能意義,在此期也明顯淡化。南北朝時形成了東西省體制,兩省文武散官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入仕初階、遷轉階梯及用作加銜。此外秘書著作之官、東宮侍從及府官僚掾,也因優游無事、主要用於起家遷轉而大為「品位化」了。在著名的九品中正制下,中正依門第而定品,士人在入仕之初甚至之前,就先已擁有了一種作為官資的「門品」了。相關的各種選例,包括清濁有別、士庶有別、文武有別、官吏有別,都具有強烈的品位性質。後代好些品位性設置,都是此期發展起來的,例如重文輕武之制、流內流外之制等等。唐代的文武散階就來自南北朝的文散官和將軍號,而且與東西省散官呈沿革關系。
唐代的邊疆民族政策帶來的歷史結果,是北宋立國的艱難。強盛時,唐王朝作為東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以和平的方式,帶動著文化的交流和文明的共同進步。一當中原政權在晚唐五代變得衰弱時,那些早就享有較高自治權力的邊地民族,則乘機內遷建立起自己的國家。北方的遼、西北的夏無不如此。兩漢時邊地民族的內遷是以部落的形態雜居,而北宋建國時,發育於唐代的北方異族政權已經在那裡等著與它較量。西晉邊地民族的舉事。是因為政府措置失當;北宋則另有難題,它必須面對歷史的結果,北宋開國規模前比不上漢唐,後也比不上明清,它的邊疆壓力卻十分沉重。為防禦北方政權的南下,它必須建立一支龐大的常備軍隊,養兵開支的耗費前所未有。但養兵千日,未必能用在一時,對付北國兵馬,宋軍幾乎是屢戰屢敗。因為北宋建軍思想過分借鑒了唐代藩鎮割據的教訓而陷入嚴重的局限。唐代之所以有藩鎮的尾大不掉,也是起源於它的邊疆政策。唐玄宗因受奸相李林甫的愚弄,執迷不悟地信任雜胡出身的安祿山,以致造成安史之亂及隨後的藩鎮擁兵自重。這給北宋開國者印象太深了,致使皇帝對將領極端猜忌。北宋一建國,馬上「杯酒釋兵權」地解除戰將的指揮權。平時是兵不知將,將不知兵,打起仗來,將軍得照著由皇帝事先制定的方案作戰,沒有不失敗的道理。
忌諱武人,北宋王朝轉而大力任信文臣。宋代基本延續了隋唐科舉制度,並多加改進,使之日趨嚴密。每次開科取士的人數較盾代大大增加,考試及格馬上錄用,不及格者,則可以由皇帝「恩賜」進士出身。對士大夫的優禮,也空前隆重。首先是俸祿優厚,在職及退職的官員都有厚祿;其次文臣到一定級別的都可以享有丁孫補官的特權,稱為「蔭子」之制,不僅「蔭」同姓子孫,也可以「蔭」異姓親戚。凡此種種,造成了一個待遇豐厚、養尊處優的龐大的官僚階層。外有並立的敵對政權,北宋不得不大量養兵;忌諱武將,又養就了一個龐大的利祿階層。兩者及其他奢侈浪費,造成北宋財政的極度困難。這又引發了改革的浪潮並激起士階層劇烈的黨派之爭。這一切,追溯其源,都與唐朝開放的邊疆政策有著直接的鏈條般的聯系。現實上,北宋不能不面對唐朝崩潰後的局面;觀念上,又不能不注意唐朝的經驗教訓。兩方面都促成著——種情況,就是北宋立國艱難。大唐文明是開放的、浪漫的,宋代文化則顯得內在而含蓄。有唐的開放浪漫,就有宋的含蓄內在,其間存在著必然的歷史因果。
唐宋之際社會的變革及經濟文化的高漲
中唐以後到北南兩宋社會方面的變革,首先是南北朝以來舊門閥貴族衰落以至從歷史上銷聲匿跡。其原因長期以來人們以為是科舉制度造成的,實則很難說明問題。科舉只是為中下層知識分子的上進開了門路,但舊貴族也一樣可以經由科舉致身通顯,這樣的冢族很多。有人說是武則天以科舉打擊舊關隴勢力所致,更不足以說明問題。一個勢力強大的階層,不是某一位皇帝打擊就垮得掉的,充其量也只是抑制一下而已;況且武則天大力打擊關東、關隴舊勢力別有內情呢?舊貴族衰落的原因應當從中唐以後整個社會制度特別是兩稅法實行造成的變化尋找答案。兩稅法以財產等級徵收賦祝的規定,極不利於大家族的存在,勢必造成大家族的分門析戶的趨勢。這可以從史書所記得到印證。其次,兩稅法造成農民人身依附關系的松動,也不利於大家族經濟。失業的農民可以轉而做小商人或租賃地主土地,不會去依附到大家族那裡。此外,唐末農民大起義的打擊和五代時北方民族的入侵,都給這個垂死的階層以致命的一擊。看史書,唐代的讀書人總好以自標郡望來顯示一下家世,到宋代文人,這樣的習氣基本消失,人們更願意表明的是自己如何努力。 唐宋間另一個重要的社會變化是市井因素的大增,繁榮的城市遍布全國,附麗於市井新的文化現象層出不窮。這都是社會經濟特別是南方經濟持續高漲的結果。
Ⅱ 關於地理因素對於中國歷史變遷的影響
一、地理環境
我們所說的地理環境,是指生物、特別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球表層。地理環境包括兩個方面: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又分為經濟地理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
自然地理環境,是指地形、地貌、氣候、水文、植被、海陸分布等,從總體上來說,發展變化的速度比較緩慢,人們往往難以覺察。但在某些階段和某些局部地區,它的變化可能發生得非常迅速,非常劇烈,會造成巨大的影響。如地震、海嘯、火山爆發之類。
人文地理環境,是指疆域、政區、民族、人口、城市、交通、農業、牧業等方面,發展變化的速度要比自然地理因素發展變化的速度要快得多。
這兩種環境各有其特定的內容,但兩者之間又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開的。
在人類產生之前,地理環境就已經存在,不過那時只有自然環境。在人類產生以後,完全單純的自然環境就不再存在,因為人類的活動總會或多或少地改變自然環境。但在人類漫長的早期,人們對自然的影響畢竟是極其有限的。所以,地理環境主要的應該還是自然環境。特別是當我們研究地理環境對人類文化的影響時,更主要討論的是自然地理環境。隨著人類生產力的發展,人文地理環境逐漸形成,並且越來越起作用。到了近代,就更難以將這兩者嚴格區分開來了。
二、地理環境對人類和人類社會的影響
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當然也是人類的意識或精神的基礎。它對於人類文化的產生和走向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地理環境對人類或人類社會的影響,則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不能簡單地歸結為決定或不決定,而應該作全面的認識。
從總體來說,地理環境對人類和人類社會所起的作用是具有決定意義的。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為人類的生產、生存、發展、消亡或離開這個環境提供了物質基礎。人類是自然的產物,人類的生存取決於自然環境,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在這一特定的自然環境中進行的,人類的任何歷史階段特別是遠古階段,都離不開這一特定的地理環境;
2、決定了這一自然環境中的一切生物及其活動(包括人類及其活動),都不可避免地有一個產生、發展以至消亡的過程。如許多生物物種的滅絕;關於人類消亡的話題:核武器的威脅、金字塔等早期人類文明的來源、佛教關於劫的說法。
3、在這個環境中的一切物質和由物質產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會減少,只能是各種形式的轉化或傳遞,除非受到這一環境之外(例如其他星球)因素的影響,或者離開這一環境。
4、人類的一切活動必須順應這一環境的內在規律。只有在這一前提下,人類才能夠更好的利用、開發這一環境,使它向著有利於人類自身發展的方向轉化。
從具體的地理環境來說,在具體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在具體的人和物上,地理環境一般只起著加速或延緩的作用,而不是決定性的作用。只要對地理環境的開發利用還遠沒有達到它的極限,人類的發展就擁有相對廣泛的自由。
自然生態環境是人類創造文化的載體。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工業化的加深,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自然環境存在著可供利用的最後限度,而現在的發展已經接近了這個限度。人類雖然通過適應環境、改造環境而改造自身,但成為環境的主人後,便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環境的制約。這也就是說,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相互的,人通過改造自然獲得發展文化的機會,但畢竟要受到自然環境的制約。教材認為,盡管地理環境提供給人類的資源是有限的,但只要人類還沒有超越這一限度,就能夠擁有相對無限的活動餘地(第25頁)。這是一種理想的觀點。
因為:
1、它並沒有規定人類從生產到消亡的具體過程、方式和時間。
2、它並沒有確定物質和能量的轉化和傳遞的具體過程、方式和時間。如現在核武器已經威脅到人類的存亡。
3、人類只要不違背它的內在規律,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利用這一環境,實現對自身有利的物質轉化和能量傳遞。如控制核武器,發展核電站,和平使用和能量。
地理環境在對人類及人類社會具體地發生作用的時候,由於受到其它的諸多因素的影響,即使是相同、相似的地理環境,所起作用的程度也是不同的。
從縱向的角度看,在人類的早期,即人類基本上還只能被動地適應現成的環境時,地理環境對人類各方面的活動幾乎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但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生產方式的多樣化,人們開始能動地利用地理環境,因而地理環境對人類具體活動的決定作用就逐漸減弱。
從橫向的角度看,不同地區的人,對相同、相似地理環境的利用程度也存在著相當懸殊的差異,因而地理環境對人類或人類社會所起的作用也就有很大的不同。生產力水平低,生產條件差,人們利用地理環境的程度就低,那麼,地理環境對人類以及人類社會所起的決定作用就大。反之,生產力水平高,生產條件好,人們利用地理環境的程度就高,地理環境所起的作用相對來說就低。
但是,不管是縱向的還是橫向的分析,都是以地理環境所提供的條件為前提的,並且是以不違背它的內在規律為限度的,正如教材所說,是在人類對地理環境的利用還遠遠沒有達到極限的前提下來說的。
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人們對地理環境的利用程度、利用方式存在著相當懸殊的差異,這也正是為什麼人類的歷史和文化會如此豐富多采、千差萬別的緣由所在。
Ⅲ 中國地理事件在中國歷史中有哪些事情是有
約 170 萬年前 元謀人生抄活在雲南元謀一帶
約 70-20 萬年前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帶
約 1.8 萬年前 山頂洞人開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約 0.5-0.7 萬年前 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約 0.4-0.5 萬年前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約 4000 多年前 傳說中的炎帝、黃帝、堯、舜、禹時期
公元前 2070 年 禹傳予啟,夏朝建立
公元前 1600 年到公元前 1046 年 公元前 1600 年 商湯滅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 1300 年 商王盤庚遷都殷
Ⅳ 唐宋時期的中國 是什麼樣子的
綜述唐朝在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是世界歷史上最強大的國家,而宋朝的由於軍事實行積弱政策,屢次被少數民族入侵,軍事上對外不能稱上強大,而經濟文化發展與繁榮也是世界規模空前的朝代。唐宋的影響力度在國人知識分子的心目中非常突出,國內有家知名的互動廣告營銷公司就是取名為唐宋中國。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李淵於618年建立唐朝,以長安(今陝西西安)為首都。其鼎盛時期的公元7世紀時,中亞的沙漠地帶也受其支配。在690年,武則天改國號「唐」為「周」,遷都洛陽,史稱武周,也稱「大周」。705年唐中宗李顯恢復大唐國號,恢復唐朝舊制,還都長安。唐朝在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後日漸衰落,至天佑四年(907年)梁王朱溫篡位滅亡。唐歷經21位皇帝(含武則天),共289年。唐在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有輝煌的成就,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時代,根據首都及疆域的變遷,可再分為北宋與南宋,合稱兩宋。宋朝開國為了避免唐代末朝以來藩鎮割據和宦官亂政的現象,採取重文輕武的施政方針,一方面在軍事上積弱,1127年徽、欽二帝受金人擄去,迫使宋室南遷;1276年,忽必烈破宋都臨安,宋朝亡國。但宋朝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經濟與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之一,儒學復興,社會上彌漫尊師重教之風氣,科技發展亦突飛猛進,政治也較開明廉潔,終宋一代沒有嚴重的宦官亂政和地方割據,兵變、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著名史學家陳寅恪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而西方與日本史學界中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的也頗有人在。宋朝的經濟文化發展與繁榮是規模空前的,農業,手工業,制瓷業,造船業等都十分繁榮。
Ⅳ 中國歷史時期發生了什麼地理事件
鯀禹治水 女媧補天 1626年明朝北京大爆炸, 什麼彗星墜落等!
Ⅵ 中國的地理歷史
1.秦朝;2.元朝成吉思汗時期,最遠到達今天土耳其附近;3.這個問題本身好像就不內准確,不知道你容是以什麼時期的版圖最為標準的。簡單說下,清朝時尼布楚條約將外興安嶺附近地區割讓給俄國
4,抱歉不清楚。應該是在同一個時區里
Ⅶ 概括我國唐宋時期城市發展的特點歷史
從中國城市發展階段看:以宮殿城池階段為城市主體的秦漢時期,以坊市制度為標志的隋唐時期,以坊市合一、臨街設店為特徵的宋以後時期。從中國都城史角度看:中國都城在兩宋時期開始由中原型向近海型轉移。從城市規模看:以隋唐兩宋時期為界限,中國傳統城市規模達到頂峰。城市人口達到一二百萬。從城市布局、重心分布看:唐宋時期城市重心發生了由北向南的轉移。從城市觀念看:宋以後,突破牆的觀念界限,很多城市雖然人口增加使得城外居住了大批居民,但不再僅以擴建外城的方式把他們擴進來。南方市鎮、草市的興起,已經沖破圍牆的桎梏。從城市人口構成看:兩宋時期,市民階層逐漸興起,城市工商業人口比重加大。從城市文化結構看:市民文化是否成為宋以後城市文化的主流?主導?宋以後新興的文學藝術——說話、話本、元曲、雜劇、小說、曲藝、戲劇,都是因市民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的,士大夫也因城居而更接近市民階層。從不同角度審視唐宋城市變化,對研究中古時代城市應有很多啟發。
唐宋時期是中國古代商品經濟發展的又一個高峰期,城市變化是社會發生深刻變化的集中表現,城市的數量、空間分布、職能和類型、人口數量和結構、人口流動、人口文化結構、城市網路體系、城市市場商品流通和商品結構的變化是城市變化乃至社會變化的集中反映。
唐宋時期也是城市歷史上人口流動頻率較高的時期,大量、頻繁的人口面向城市的單向流動是這一時期城市發展的顯著特徵。從考察商品經濟發展與城市變遷的互動關系人手,能進一步了解唐宋城市變遷過程的特點以及與城市生活各個層面及周邊生態環境變化之間的關系。
以都城社會為中心的研究,為不少學者所重視,以筆者管見,對研究進程影響比較大的有幾個代表性研究:1.以加藤繁《中國經濟史考證》為代表的城市社會經濟研究;2.以楊寬《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為代表的都城制度綜合研究;3.以史念海「古都學」創立為起點的歷史學與歷史地理學的學科交叉研究;4.以妹尾達彥系列研究為代表的都城研究新空間(全球視野、禮儀空間、宇宙都城等)體系。此外,李孝聰的城市地域研究,榮新江的長安研究及綜述,辛德勇的歷史地理文獻釋讀考證等的多視角研究,閻文儒、李健超、楊鴻年等人對城市文獻考實性著作,城市史比較研究等,也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績。
從近幾年的研究側重點看:1.都城研究長盛不衰,新的研究熱潮不斷涌現。2.城市比較研究更為寬泛,不僅包括相關時代城市的比較,還從研究者的立場出發,關注城市研究的新課題。3.城市史研究已經全面展開,近幾年更重視對地下遺址遺跡的考察,諸如城池、宮闕、墓葬、窖藏等。文物與文獻的結合,考古與實地探察的結合,城市社會的研究成為關注熱點。
Ⅷ 中國地理對中國歷史的影響
地域因素決定生產作物種類,生產作物種類決定生活條件,生活條件決定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決定民眾性格,民眾性格決定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決定歷史走向、決定自身命運。
Ⅸ 為什麼說唐宋時期是中國歷史的大變革時期
我個人覺得樓上說的很好,我只能就我所有的資料,瞎補充下,希望對你有幫助:
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了分析:
從中國古代土地產權制度變革的過程來看,唐宋時期土地產權制度的變革具有重要的意義。如果說商鞅「廢井田,開阡陌」是第一次承認了土地私有制的合法性的話,那麼,唐宋時期則是土地私有制確立起了自己的主導地位。這表現在,⑴使土地資源的配置趨向市場化,從而使土地越來越具有純粹的經濟意義;⑵使土地所有權自上而向下移動。從古代到近現代,我國的土地所有權經歷了從國家下移至地主再下移至農民的過程。唐宋則處於這個下移過程的中間階段。將其置於當時的歷史背景下來看,地主土地私有制主導地位的確立及其發展,應該是當時重要的歷史進步。
土地產權制度的變革,首先是土地私有製得到重要發展,確立起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威,這突出地表現在整個社會已公開承認了土地所有者身份的合法性。明清之際,顧炎武總結道:「漢武帝時,董仲舒言:或耕豪民之田,見稅什五。唐德宗時,陸贄言:今京畿之內,每田一畝,官稅五升,而私家收租有畝至一石者,是二十倍於官稅也。降及中等,租猶半之。夫土地,王者之所有;耕稼,農夫之所為,而兼並之徒,居然受利。望令凡所佔田,約為條限,裁減租價,務利貧人。仲舒所言則今之分租,贄所言則今之包租也,然猶謂之豪民,謂之兼並之徒,宋已下,則公然號為田主矣。」①而翻檢宋代史籍,「田主」一詞頻見於各種文獻,表明這一稱謂確實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從「豪民」、「兼並之徒」到「田主」,稱謂的變化反映了了巨大的歷史變化。「豪民」、「兼並之徒」,顧名思義,是指他們對土地的佔有主要是巧取豪奪,並非合法,而「田主」強調的則是田地的主人,即承認其對土地的合法所有。同時,這段話還反映出,漢唐時期土地的配置主要依靠政治強權,即要豪取、強奪和兼並,而宋代則已經有很大不同了。
土地私有產權確立起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威,還表現在人們對地租的認識上。「地租的佔有是土地所有權藉以實現的經濟形式。」②漢唐時期,人們更多地是將「租」與「稅」混在一起,無法明確地區別開來。這實際上是土地私有產權還不太明晰,還沒有完全確立起主導地位的一種反映。到了唐宋,人們不只是在字面意思上對這二者作不同的表述,而且從性質上對「租」與「稅」進行界定。根據上引顧炎武話中所引陸贄之言,「稅」是土地所有者向國家繳納的部分勞動所得,「租」是土地租佃者向土地所有人繳納的部分勞動所得。到了宋代,人們對此作了更為精練的概括。《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記:「自己之田謂之稅,請佃田土謂之租。」①誰佔有土地,誰就應該向國家繳稅,誰租佃土地,誰就應該向土地所有者繳租。無論是「稅」還是「租」,都要以對土地明確的所有關系為前提。
科舉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選拔官吏的主要途徑,也是士子躋身官場的主要階梯。它自隋開皇年間創立,到清光緒三十一年廢止,在我國歷史上延續了1300餘年。在這漫長的歷史時期中,它在不同階段對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早期的科舉制度對於維護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促進封建社會向前發展,曾起過積極的作用;明清時期,採用八股取士的考試形式,使科舉制度成為反對社會改革,抵制進步思想,阻礙社會發展的一種工具。八股文雖然內容空洞、形式僵化,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用八股文取士也有其內在和外在的原因。總之,我們對科舉選官和八股取士不能採取簡單的否定態度,而應該實事求是地進行具體分析,明其得失。
我國選拔人才的制度,從漢代的「賢良方正」到唐朝的「詩賦取士」,其實質是以科舉考試制度代替了推舉選拔制度,這在歷史的發展上無疑是進步的。
科舉制度本是官僚帝國實現普遍化權力的手段、皇權擴張的工具。均田制崩潰之後,中華帝國出現了掌握經濟資源卻沒有穩固政治地位的紳士階層。由於遭到紳士集團的抵制,宋朝試圖通過科舉制度的改革進一步擴張國家權力的企圖失敗了。儒家學者擴張自身文化權力的學校取士方案不能被帝國採納,最終放棄了主導文化教育和推舉官員的要求,僅提議通過科舉理學化提升紳士集團的政治地位,為科舉制度發展「功名身份的終身制」指明了方向!
品位性官職進一步發展,就形成了散階制,這在唐宋時期尤為突出。以唐制為例,其時文武散階分別由文武散官構成。文武散階都是29階,分別以「大夫」、「郎」或「將軍」、「校尉」等為名。粗通古代史的人都會知道,這些大夫、將軍等已不再是官職了,只是標志等級的階號,好像近代的軍銜。散階和職事官階並不一致,為此還發展出了「行」、「守」等術語以規范之。在入仕之初,官員首先獲得的是散階;在任滿解職的時候,散階依然維系著官員品級;在授予職事官時,散階高低是必須考慮的因素。曾有眾多待遇從屬於散階,例如薪俸、給田免課、刑罰、班序、車輿、衣服等,此外還涉及致仕、封爵、置媵、營繕、喪葬、謚議等方面的待遇。北宋前期一度以「寄祿官」為階官。唐宋的敘階及進階制度,繁復得讓人眼暈。 唐宋的散階制,上承魏晉南北朝的制度余緒。由於士族門閥政治東風送暖,魏晉以來官制中的品位因素百花爭艷。秦漢的領兵武職「將軍」,很快就虛銜化為軍階。各種冗官、名號、榮銜的滋生如雨後春筍。散官大夫在漢代只是沒有固定職事,卻經常承擔臨時差使,魏晉以下則幾乎就是冗散或榮銜。漢代加官本來具有的職能意義,在此期也明顯淡化。南北朝時形成了東西省體制,兩省文武散官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入仕初階、遷轉階梯及用作加銜。此外秘書著作之官、東宮侍從及府官僚掾,也因優游無事、主要用於起家遷轉而大為「品位化」了。在著名的九品中正制下,中正依門第而定品,士人在入仕之初甚至之前,就先已擁有了一種作為官資的「門品」了。相關的各種選例,包括清濁有別、士庶有別、文武有別、官吏有別,都具有強烈的品位性質。後代好些品位性設置,都是此期發展起來的,例如重文輕武之制、流內流外之制等等。唐代的文武散階就來自南北朝的文散官和將軍號,而且與東西省散官呈沿革關系。
唐代的邊疆民族政策帶來的歷史結果,是北宋立國的艱難。強盛時,唐王朝作為東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以和平的方式,帶動著文化的交流和文明的共同進步。一當中原政權在晚唐五代變得衰弱時,那些早就享有較高自治權力的邊地民族,則乘機內遷建立起自己的國家。北方的遼、西北的夏無不如此。兩漢時邊地民族的內遷是以部落的形態雜居,而北宋建國時,發育於唐代的北方異族政權已經在那裡等著與它較量。西晉邊地民族的舉事。是因為政府措置失當;北宋則另有難題,它必須面對歷史的結果,北宋開國規模前比不上漢唐,後也比不上明清,它的邊疆壓力卻十分沉重。為防禦北方政權的南下,它必須建立一支龐大的常備軍隊,養兵開支的耗費前所未有。但養兵千日,未必能用在一時,對付北國兵馬,宋軍幾乎是屢戰屢敗。因為北宋建軍思想過分借鑒了唐代藩鎮割據的教訓而陷入嚴重的局限。唐代之所以有藩鎮的尾大不掉,也是起源於它的邊疆政策。唐玄宗因受奸相李林甫的愚弄,執迷不悟地信任雜胡出身的安祿山,以致造成安史之亂及隨後的藩鎮擁兵自重。這給北宋開國者印象太深了,致使皇帝對將領極端猜忌。北宋一建國,馬上「杯酒釋兵權」地解除戰將的指揮權。平時是兵不知將,將不知兵,打起仗來,將軍得照著由皇帝事先制定的方案作戰,沒有不失敗的道理。
忌諱武人,北宋王朝轉而大力任信文臣。宋代基本延續了隋唐科舉制度,並多加改進,使之日趨嚴密。每次開科取士的人數較盾代大大增加,考試及格馬上錄用,不及格者,則可以由皇帝「恩賜」進士出身。對士大夫的優禮,也空前隆重。首先是俸祿優厚,在職及退職的官員都有厚祿;其次文臣到一定級別的都可以享有丁孫補官的特權,稱為「蔭子」之制,不僅「蔭」同姓子孫,也可以「蔭」異姓親戚。凡此種種,造成了一個待遇豐厚、養尊處優的龐大的官僚階層。外有並立的敵對政權,北宋不得不大量養兵;忌諱武將,又養就了一個龐大的利祿階層。兩者及其他奢侈浪費,造成北宋財政的極度困難。這又引發了改革的浪潮並激起士階層劇烈的黨派之爭。這一切,追溯其源,都與唐朝開放的邊疆政策有著直接的鏈條般的聯系。現實上,北宋不能不面對唐朝崩潰後的局面;觀念上,又不能不注意唐朝的經驗教訓。兩方面都促成著——種情況,就是北宋立國艱難。大唐文明是開放的、浪漫的,宋代文化則顯得內在而含蓄。有唐的開放浪漫,就有宋的含蓄內在,其間存在著必然的歷史因果。
唐宋之際社會的變革及經濟文化的高漲
中唐以後到北南兩宋社會方面的變革,首先是南北朝以來舊門閥貴族衰落以至從歷史上銷聲匿跡。其原因長期以來人們以為是科舉制度造成的,實則很難說明問題。科舉只是為中下層知識分子的上進開了門路,但舊貴族也一樣可以經由科舉致身通顯,這樣的冢族很多。有人說是武則天以科舉打擊舊關隴勢力所致,更不足以說明問題。一個勢力強大的階層,不是某一位皇帝打擊就垮得掉的,充其量也只是抑制一下而已;況且武則天大力打擊關東、關隴舊勢力別有內情呢?舊貴族衰落的原因應當從中唐以後整個社會制度特別是兩稅法實行造成的變化尋找答案。兩稅法以財產等級徵收賦祝的規定,極不利於大家族的存在,勢必造成大家族的分門析戶的趨勢。這可以從史書所記得到印證。其次,兩稅法造成農民人身依附關系的松動,也不利於大家族經濟。失業的農民可以轉而做小商人或租賃地主土地,不會去依附到大家族那裡。此外,唐末農民大起義的打擊和五代時北方民族的入侵,都給這個垂死的階層以致命的一擊。看史書,唐代的讀書人總好以自標郡望來顯示一下家世,到宋代文人,這樣的習氣基本消失,人們更願意表明的是自己如何努力。 唐宋間另一個重要的社會變化是市井因素的大增,繁榮的城市遍布全國,附麗於市井新的文化現象層出不窮。這都是社會經濟特別是南方經濟持續高漲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