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石人文地理
㈠ 地理科學專業考研都考什麼課目
地理科學是一級學科,地理科學考研可報考的相關專業為: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
由於我國開設這3個專業研究生教育的院校較多,且不同院校不同專業的考試科目不同。以北京大學舉例:
人文地理學初試科目為:
(101)思想政治理論;
(201)英語一/(202)俄語/(203)日語/(253)法語/(254)德語;
(601)高等數學
(639)城市地理學;
(878)經濟地理學。
自然地理學的初試科目為:
(101)思想政治理論;
(201)英語一/(202)俄語/(203)日語/(254)德語。
(601)高等數學;
(872)自然地理學。
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初試科目為:
(101)思想政治理論;
(201)英語一/(202)俄語/(203)日語/(253)法語/(254)德語;
(301)數學一;
(834)地理信息系統。
拓展資料:
地理科學專業
地理科學專業包括地球概論、地質學基礎、地貌學、氣象與氣候學、地理信息系統、人文地理學、城鄉規劃、城市規劃、植物地理學、土壤地理學、水文學、自然資源學原理、測量與地圖學、中國地理、世界地理、多媒體課件製作、地理教學論、遙感概論等。
本專業以重基礎、重技能、寬口徑的人才培養理念為指導思想,在課程與課時設置上重視地理科學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強化學生的地理實踐與地理教學技能訓練課程的教學、因學生而異開設選修課程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領域。
具體由於各個學校的培養目標不同而不同,詳細可見各學校專業設置介紹。
地理科學專業是一門從各種角度對地質、地表形態等地理特徵進行深入研究,同時也研究地域與人們生活關聯的一門學問。研究大致分為兩大領域,即以地形、地質、氣候、海洋等自然環境為對象的自然地理學和以人口、城市、交通、文化等為對象的人文地理學。
除此之外,還要進行大量地理應用方面的研究,學習者會接觸到有關地質、勘探、地圖繪制、地理信息系統、城鄉規劃等等多方面的知識。
參考資料:網路-地理科學專業
㈡ 地理科學家主要干什麼
1指受地理學訓練、並以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的各種自然和人文的現象,以回及它們之間互相存答在的關系(即地理學)為目的的科學家。。
2但是眾多的地理科學家我表示質疑。
附:中國近現代的地理學家
中國近現代地理學發展迅速,涌現出一批著名地理學家。以下列舉部分:
白光潤
白眉初
白永平
包安明
寶音
保繼剛
鮑覺民
蔡建霞
蔡孟裔
蔡強國
蔡運龍
曹
㈢ 泰山石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泰山石質地堅硬,基調沉穩、凝重、渾厚,多以滲透、半滲透的紋理回畫面而出現,答以其美麗多變的紋理又以年代久遠的風化外形而著名,泰山石以其古樸、蒼勁、凝重的格調名揚海內外。
泰山石外形圓潤渾厚,紋理清晰,對比色調強烈,具母體泰山之壯美,色彩古樸如中國水墨畫之清高淡雅,且具有豐富的精神內涵,較之其他石材,更能顯現現代園林置石藝術的神韻。
泰山石外表多見不規則卵形,結晶顆粒較粗,畫面突出,對比色調強烈,具備陽剛豪放氣概。細品之,則見泰山供石如母體泰山的壯美,絕不以巧秀悅人,色彩古樸如中國水墨畫的清高淡雅。
(3)蔡石人文地理擴展閱讀:
如今泰山石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穩如泰山、重如泰山、安如泰山已成為民間風俗。泰山石寧毀不折、堅貞不屈的高尚情操,激勵著中華兒女為民族大業奮斗不息。人們敬仰泰山,歌頌泰山石,並用泰山石寄託自己的希冀與願望。
泰山石是不可再生的寶貴的自然、文化和旅遊資源,是無價之寶,一塊幾十噸的石頭是經過上億年沖洗形成的,特別是天然形成的原石,其價格更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
㈣ 有格物致知精神 的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現實生活方面,有什麼名人的例子,並簡單描述
格物致知精神編輯本段其基本意思是說:考察事物,獲得知識。
格物致知這個成語家喻戶曉,是中國古代認識論的重要命題,對古代科學發展從思想上有所影響, 這一詞語最早見於先秦經典《禮記·大學》,是該書所提出的儒者求學八階段的初始兩個階段:「古人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這一段話,是儒家學派為實現自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思想而提出的階段性行為目標。這一程序性行為綱領的起始就是格物致知。由此可見格物致知在儒家學說中的確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格」、「物」在古代用法均很廣泛,這一段話,在孔子時代大概並不難解,孔氏本人未做解釋,孔門弟子對格物致知含義亦未闡發,這導致後人在理解格物致知含義時出現很多歧義,每個人都想依據自己的哲學傾向對之做出合乎己意的解釋,這就使得在此問題上,真正出現了百花齊放局面。 由此,我們今天倘要明白格物致知原意,就要把它放在產生《禮記·大學》的時代,參考儒家其他經典,尤其是孔子的認識論思想,綜合加以考察。據後人的研究,《禮記·大學》主要表述了孔子及其弟子曾子之意,而孔子在當時即以博物著稱,知道很多別人不知道的事情,這自然與其治學方式有關。在另一儒家經典《中庸》中,孔子的孫子子思指出了儒家所主張的獲取知識的方式,叫做「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孔子之所以博學,其治學方式不能有異於此。由此,《中庸》的強調可以看做是對格物致知學說的註解。即通過廣泛學習,細致研究某事某物,並身體力行,腳踏實地去實踐體會,就可以獲得真知。所以,格物致知強調的是通過對事物的考察、檢驗或窮究,來獲取正確認識,這可以認為是其本來的含義。 實際上,因為格物致知學說具有研究客觀事物以獲取知識的含義,一些重視研究自然的有識之士也借用這一口號,賦予它新的內涵,用以闡發自己的思想。例如王夫之即曾這樣說過:「密翁(方以智)與其公子為質測之學,誠學思兼致之實功。蓋格物者,即物以窮理,唯質測為得之。若邵康節、蔡西山,則立一理以窮物,非格物也」。(《搔首問》)王夫之所提到的「質測之學」,是方以智的創舉,它的中心內容是要求以實證方法研究自然現象。王夫之認為只有質測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這賦予格物致知學說以嶄新含義,標志著這一術語已經進入自然科學范圍。 隨著明末清初科學技術的傳入,中國人研究自然現象的熱情也高漲起來。這時人們談論格物致知,很多情況下都意味著研究自然以獲取知識。古老的格物致知學說獲得了新生,成了人們從事科學研究的理論根據。清末翻譯的西方科技書籍,有些徑以「格致」名之。格致一詞成了聲光化電等自然科學部門的統稱。魯迅先生在《吶喊自序》中寫道:「在這學堂里,我才知道在這世上,還有所謂格致、算學、地理、歷史、繪圖和體操」。他所說的格致,就是指的這些自然科學。在中國傳統科學與西方科學技術合流過程中,格物致知學說以獨特方法參與並加速了這一過程,從而在科學技術史上取得了一席永久立足之地。
㈤ 駐馬店的人文地理風土人情的小故事
民俗文化和傳奇故事作為生活在古老的天中大地的人們特定文化精神的凝結、載體和象徵,以故事的形式口口相傳、代代傳承,深深地植根於人民群眾之中。它具有豐富的內容、濃厚的地方色彩和鮮明的民俗特徵。
一些故事和傳說,在流傳和傳承中被不斷豐富潤色、加工琢磨,也許有些甚至沒有文獻資料和明確的記載,但卻有著極強的生命力和生動感人、廣泛流傳的藝術形式。
在駐馬店厚重多彩的天中文化中,傳奇文化彷彿一束奇葩、一張品牌,光彩奪目,獨領風騷。
梁祝傳奇
梁山伯,祝英台,埋在馬鄉路兩沿兒。
西邊埋的梁山伯,東邊埋的祝英台。
進汝南,就有歌謠中傳唱的「馬鄉」。
馬鄉鎮,是梁祝傳奇發生的地方,如今已經更名梁祝鎮。
「三載同窗」、「十八相送」、「樓台相會」、「化蝶雙飛」的故事,我們通過影視、戲曲已經耳熟能詳,而同窗三載的書院,十八相送時經過的橋,化蝶雙飛的閣樓,在汝南都能找到對應的地方。
三年的紅羅書院生活,他們是無憂無慮的。
他們在子台寺的綠林里促膝並肩、同窗共讀。
他們在鴛鴦石畔的水井旁投石逗鴛鴦。
他們在書院的後院里,手把手把一棵銀杏樹栽下。
「十八相送」和「樓台相會」,是梁祝故事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也是他們日後悲劇開始的引線。
不知道梁祝的故事是否真的存在,但是,在汝南卻有梁祝各自的故居。
梁山伯的故居,叫梁崗。
祝英台的故居,叫朱董庄。
讀書的紅羅書院,叫檯子寺。
當時的樓台已倒,書院已舊,唯有這目前的白衣閣,見證著那一個傷心唯美的故事。
孔子厄蔡
陳蔡絕糧,講的是孔子被困陳蔡的故事。
絕糧的地方,在上蔡的蔡溝店。
如今的蔡溝店厄台遺址上,只剩下一堆遺址,散落的漢板瓦、筒瓦和漢磚殘片,見證著孔夫子曾經的絕糧落寞及懷才不遇的哀嘆。
據說在尊孔崇聖的漢時,厄台上曾經修建了一座厄廟,文學大家採用甚至還為此撰寫了碑文。
那時的上蔡人彷彿是為了補償孔子第一次來到蔡州時「絕糧七日」頹廢,將厄廟修建的光明華貴,僅佔地就九畝有餘。厄廟的正殿,有孔子坐像,旁伴十哲,啟聖宮、文昌宮、尊經閣,每逢廟會之期,香客雲集。
嫘祖故里
對於西平人而言,嫘祖不僅僅是最先開始育桑養蠶,抽絲織巾,肇造衣飾,讓我們有衣遮體避寒,更大的意義是,她給予他們生活的這片土地一個美麗而又充滿神秘色彩的名字。
且看《水經注》記載:「西平縣故柏國也……漢曰西平,其西呂墟,即西陵亭也。西陵平夷, 故曰西平。」
《史記·五帝本紀》曰:「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
嫘祖出生在上古時期的西陵,即現在的西平縣城西師靈鎮一帶,是西陵氏的女兒,為中華人文始祖黃帝正妃。
嫘祖發明植桑養蠶、繅絲制衣,和黃帝一道開創中華男耕女織的農耕文明。
她與黃帝結合繁衍了華夏子孫,其後裔遍布全國及世界各地,被譽為「人文女祖」。
李斯墓
上蔡,有個叫李斯樓的村,村裡曾住著一位叫做李斯的人。
李斯嫡居上蔡,客居咸陽。前者是他的出生地,後者是他的成名地。
上蔡的李斯墓,孤零零的一座墳,無論什麼季節,都很安靜,不像別處那麼擁擠嘈雜。生前見證和創造了秦王朝的繁華喧囂和起起落落,死後又回到他的出生地,在小小的一坯黃土中見證身後事的落寞。
在李斯的一生中,上蔡是他唯一一處能夠寄情的地方。
在這里,他雖然沒有後來萬人之上鼎盛於世的名利之氣,可是,卻讓他有更多的閑情可以與最親愛的兒子「左牽黃,逐狡兔」,可以更雍容地上馬馳騁,下澗飲馬,更可以閑散地淘井種菜。
李斯墓在李斯樓的東南角,是一個高大的土冢。
墓的四周砌有石階,墓前樹有墓碑,上刻「秦丞相李斯之墓」。
如今的李斯墓,據說將被重新開發了,重建李斯園林,李斯碑林,李斯紀念館。
蔡陵·蔡城
陵,是蔡叔度陵。
城,是蔡國古城。
一個是蔡公叔度生前居住的地方,一個是蔡公叔度死後埋葬的地方。
蔡,是叔度的封地。
萬古臣綱,被封到蔡地的叔度,心懷故國,憂心朝政,最終舉蔡地之兵戈,讓整個大周朝幾乎陷入一場顛覆之中。
《史記·管蔡世家》中說:「管叔、蔡叔疑周公之為不利於成王,乃挾武庚以作亂。周公旦承成王命伐誅武庚,殺管叔,而放蔡叔,遷之,與車十乘,徒七十人從。」
最終,這個由叔度築起的蔡城,成了他自己一生的囹圄。
腳下的蔡城,猶如一塊以歷史為磚、以責任為瓦的大舞台,上演一出人世歷史輪回的畫卷,但最終,這軸畫卷還未展開,就已經收起,收成了一個大大的圈,猶如流放時身上的鐐銬枷鎖,圈住了他一生的亟盼。
歷經千年,蔡公叔度已經不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人,歷經歷史的風塵,他在這個他親手築起的蔡城裡,看慣了雅人的功名幽怨,俗人的雜務俗事,官人的宦海沉浮,散人的江湖牽掛,文人的輕重擔當,目不識丁的人的家長里短……
㈥ 武漢地理特徵
氣候
武漢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其氣候為國內城市所獨有,具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降水集中、氣候濕潤等特點。春季百花盛開、夏季戲水納涼、秋季天高氣爽、冬季踏雪賞梅,武漢氣候四季分明的特點。
㈦ 姓蔡的人物,有那些淵源流長的歷史
蔡 邕:陳留圉(今河南省杞縣南)人,東漢時著名文學家、書法家,他博學多才,通經史、音律、天文,善散文詞賦,又工隸書,曾創「飛白」書,且善畫,是東漢四大畫家之一。
蔡 倫:桂陽(今湖南省郴州)人,東漢宦官,改進了造紙術,他總結西漢以來用汀質纖維造紙的經驗,創造用樹皮、麻頭、敝布、魚網造紙之法。時稱蔡侯紙。被後世傳為我國造紙術的發明人。
蔡 襄:興化仙游(今屬福建省)人,北宋時傑出書法家,工書善畫,其楷、行、草書皆具特色,為「宋四家」之一。著有《茶錄》、《荔枝譜》等。
蔡 鍔:湖南省邵陽人,自幼聰明好學,立志獻身我國民族事業,早年積極參加民主革命運動,反對封建專制,為我國的共和事業奉獻了終生。
蔡 暢:湖南省雙豐人,我國著名的女革命家、中共黨員,早年積極參加民主救國運動,歷任全國婦聯主席、中央政府委員、人大副委員長等職。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陳留圉人,蔡邕之女,東漢時著名女詩人,她天生麗質,博學有才辨,且通音律,有「才女」之稱。其入胡的故事家喻戶曉,作品《胡茄十八拍》尤為著名。
蔡元定:福建省建陽人,南宋著名理學家,自幼學習孔孟和「二程」理學,博學而聰悟,在理學、易學與音律研究等方面均有成就,著有《大衍詳說》、《皇極經世》、《八圖陣》傳世。
蔡元培:浙江省紹興人,早年參加民主革命運動,積極倡導科教育人,實行先進辦學方針,提倡民主、科學,曾先後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司法部長等職。
蔡和森:湖南省雙豐人,中國共產黨早期卓越領導人之一,早年積極倡導並參加革命運動,歷任我黨重要職務,後因被叛徒出賣而壯烈犧牲。
蔡廷鍇:廣東省羅定縣龍岩鄉人,著名的愛國將領,早年從軍,積極投入革命斗爭事業,曾在震驚中外的「一二·八」事變中奮勇抗擊日軍進攻,給予其沉重打擊,在中國人民抗戰史上寫下光輝篇章。
蔡錫勇:清末洋務派。他受張之洞之命,創辦湖北炮廠,織布局 ,馬鞍山煤礦局等。並精通速記術,將速記應用於翻譯,是中國速記的創始人。
蔡姓文化博大精深研究前景廣闊
中華姓氏文化研究從中華民族自有文字記載以來就是研究的熱點課題。姓氏究竟起源於什麼時代呢?大概在母系社會就已經有了。而且隨種族的繁衍,不斷地豐富發展,瓜瓞綿綿,江河泱泱,延續於今,並且還要世代傳承下去。為什麼中華民族會這么重視姓氏文化。班固在《白虎通義》中作了一個回答,他說:「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愛,厚親親,遠禽獸,別婚姻也。故紀世別類,使生相愛,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皆為重人倫也。」班固的話可以歸結為三大方面:(一)姓是「紀事別類」的。(二)氏是姓的發展,周代往往以氏表彰功勛而示男子,「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以字為謚(氏),因以為族;官有世功,則以官族;邑亦如之。」(三)姓氏作用:一是「別婚姻」;二是「崇恩愛,厚親親」;三是區別門第、行業和地位。可見,姓氏文化不僅豐富多彩,而且博大精深。
中華蔡氏是中華民族主源——黃帝族群中周族的重要分支,是我國形成最早的姓氏之一。原始社會以「蔡」為圖騰的族群,進入發達的奴隸社會後,以「封邦建國」、「世食采邑」的方式,建立以蔡氏族為主體的邦國。古籍記載有姬姓和姞姓之說,不論是姬姓和姞姓,都是黃帝族群的後裔。雖然目前姞姓的蔡氏已未見其後世的傳聞,而姬姓的蔡氏後裔的記載見諸史料,肇始了後世的大族系。據《史記》和《蔡氏族譜》記載,黃帝的第二十八代孫,周文王姬昌的第五子姬度封於蔡,建立蔡國,稱姬度蔡叔。蔡叔殉,成王命其子仲踐諸侯之位,傳二十五侯,春秋時為楚所滅。蔡亡國後,在漫長歲月中,蔡氏家族經歷了不斷的播遷、融合、發展,卻逐步形成中華民族中的一支具有鮮明特徵、族群穩定,以獨特的風貌、風姿和風情,屹立於中華民族之林的名門望族。由於以宗族蔡命名遠古,原由曲折,奠基人的研究也就產生了爭論。也演繹了「蔡」以國號為氏;以植物蔡草為氏;以動物龜為氏的不同觀點。
此外,從古籍、考古材料看蔡姓氏文化研究,有姓氏淵源、姓氏播蕃、姓氏演化、民族融合、人文歷史、家族習俗、人物傳記、古籍研究、家族文藝、建築藝術、環境保護以及家族精神等等。包含了民族大團結、大聯合的和諧的博大精神,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縮影,是重要組成部分。研究蔡文化有歷史和現實意義。近幾年來,海內外華人都熱心姓氏文化研究,並且帶動了其他各項工作,也帶來了姓氏文化研究的春天。
蔡姓文化內涵豐富涉及海內外
蔡姓文化內涵豐富,博大精深。蔡亡國之後,衍繹出了許多與「蔡」有關的姓氏,除了蔡氏之外,還分衍出許多的支氏,主要有蔡仲氏,蔡丘氏、歸生氏、聲氏、生氏、朝氏、鼂氏、晁(鼌)氏等等。此外,這些姓氏也會融合,如蔡仲氏和蔡丘氏後來演變融合成為蔡氏。因此現在的蔡氏主流是蔡國的後裔,是由蔡國後裔的子孫的各個姓氏融合產生的,其本身就存在多元性。據《元和姓纂》稱:蔡仲氏出自姬姓,西周蔡國的第二任國君蔡仲名胡,其後有蔡仲氏。戰國時期有趙國大將蔡仲其,就是蔡仲的後裔。還有蔡丘氏,也是源於姬姓蔡國。《姓氏急救篇》中記載了蔡丘欽。蔡丘氏和蔡仲氏後來都與蔡氏歸為一體。所以蔡氏本身是一元演繹多元,多元歸一。
蔡氏在播蕃中不斷進行民族融合,產生了不同的堂號和流派;在不同的地域產生了不同的文化習俗。蔡氏家族在中原孕育,後裔出現了以蔡家苗和濟陽蔡氏兩支最大的分野。蔡國亡國後,蔡族人向西南地區進發的,和當地的少數民族融合形成了「蔡家苗」等少數民族。留在中原的蔡族人,在陳留復興,南渡江南成長,最後形成以閩浙粵等東南地區為中心的是「濟陽蔡氏」,她是蔡氏中最大的一支。濟陽蔡氏是大家族,歷史上人丁興旺,名人輩出,長盛不衰。「濟陽蔡氏」就成為中華蔡氏的總堂號,以表示族出濟陽郡。蔡姓的子孫遷徙到客家地區,形成客家特色的蔡氏族群。客家家族仍然是漢民族的組成部分,由於他們生存的自然和社會條件,使他們具有自己比較獨特的外在形式。他們遷到客地山區,帶來了中原文化,而中原文化影響客地的古越族的山地遺民的經濟、文化和習俗。在共同的生存斗爭中逐步融合、漢化,形成了客家共同體。這個共同體被稱為客家人。融入客家人中的蔡氏家族就形成蔡氏客家家族群。蔡氏家族的海外華族群是中華蔡氏家族的重要組成部分。據有關單位的不完全統計表明,目前全世界華人中蔡氏家族遍布世界1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北美、歐洲、澳大利亞等地。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蔡氏華人有一個突出的特點,這就是牢記自己的根,牢記著自己的中華蔡氏成員的身份,並以各種方式為故國、故土的振興做出努力。他們有強烈的「根本意識」。中華蔡氏在海外定居的歷史悠久,初移民時有帶家眷、也有不攜帶家眷,故在當地的後裔,有的已經融入當地的民族,產生了新的蔡氏華裔家族,但是他們的中華蔡氏的血統是不會變的,他們是中華蔡氏家族的新成員。蔡氏家族創造了燦爛的歷史文化。
蔡氏和其他姓氏一樣存在同姓非親,異姓同源的問題。蔡氏族群嚴格地說存在同姓異源和異姓同源的區分,也正是文字或血統上不同,可謂追溯淵源必須觸及的關鍵問題,認同血緣已成為普遍的共識。蔡氏族譜還有「吳柯蔡同祖」、「柯蔡同宗」、「辛柯蔡同宗」和「吳蔡翁曹周同堂」、「吳蔡翁姬周同堂」等記載,對此,需要作一些必要的探討。同姓異源和異姓同源一樣,也是一個復雜的歷史現象。蔡氏中有一種他姓子弟因為避難、投親、收養、入贅改的蔡姓家族。當他們度過難關以後,子孫後代成為蔡氏家族的成員,為蔡氏增添了不少新鮮的血液。不論他們是同姓異源,還是異姓同源,都反映了中華民族大融合、大團結的問題。
蔡氏是中華民族中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歷史長河中,不斷地涌現自己的傑出代表人物,先秦除了蔡國侯外,在《左傳》中蔡鳩居、蔡洧、蔡朝以及蔡墨行傳;在二十五史中記載了112名蔡氏名人傳記,名列前50名。清陳夢雷編輯的《明倫匯編·氏族典·蔡氏》共收集蔡氏名人151名。民國版《中國人名大辭典》記載192人。我的《中華蔡氏》從眾多的蔡氏族譜、家傳中經過篩選、核實、收集古代名人260多人,近現代名人70多人,海外名人47人,共計380多人。他們中有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科學家、教育家、文學家、藝術家、軍事家,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傑出人物,都是締造中華燦爛文明的不朽功臣。蔡氏歷史上出現的人物許多已經事過境遷,但是仍然有不少是我們學習的楷模,也有不少的經驗教訓值得我們借鑒。此外,蔡姓有很多人文歷史,古典古跡,文化藝術、環境保護這些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蔡姓文化研究與增強中華凝聚力
據不完全統計,蔡氏家族有700多萬人口。蔡氏人口國內552萬,中國人口排名第44位,約佔全國人口的0.46%。我國蔡氏產生的歷史悠久,發展過程迂迴曲折,人口的分布不但地域廣大,在台灣省排名第九同時民族分布廣泛,蔡氏家族不僅是漢姓中的大族,也是回、滿、藏、朝鮮、傣、彝、壯、羌、布依、土家、錫伯、僳僳、柯爾克孜、俄羅斯等少數民族中常見的姓氏。蔡氏家族是中華民族中的名門望族。他們是當地的優秀家族,人才輩出,源遠流長。蔡氏家族的多源性、多民族性決定了蔡氏文化研究的民族凝聚力意義。
蔡氏家族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主要是繼承了漢民族的優良文化傳統,以中國字為主要載體,吸收了漢文化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中的精髓,融合了儒、道、佛思想,同時吸收了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在家族心理上形成和諧與統一的整體文化沉澱,再加上宗法意識在心理上的烙印,從而構成蔡氏家族共同的心理素質和文化素質的主要特徵。因此,蔡氏家族心理文化素質特別重視「天人合一」的「天道」,「政通人和」的大一統國家理念,「家和萬事興」家庭觀念,強調「忠臣出於孝子之門」,家庭與國家的聯系與和諧。一、以忠君愛國惠民為族德的根本。突出孔子的仁禮觀念,是禮教中的孝、悌、忠、恕、知、智、勇、恭、敬、寬、信、敏、惠等內容的濃縮,是人本思想的體現。二、以儒學教育和研究為家學傳承;幾乎所有《蔡氏族譜》多有把儒學作為蔡氏的家學傳承。明文規定:「立家當耕讀」。福建建陽的蔡元定家族,就是理學世家,四代九名儒。把理學作為蔡氏家族的「立家之本」。三、以重教育和崇文藝為素質養成。蔡氏普遍重視教育和文學藝術,祠堂和族譜都大量宣傳蔡氏歷代琴、棋、詩、書、畫等名家名人,這是中華文化與文明在蔡氏家族中的體現。四、堅忍不拔、奮進不息的家族性格;這是蔡氏家族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在多災多難的歷史環境中鍛煉成的。不論在怎樣艱苦的環境和條件下,都能堅持而不動搖、從而表現出超乎尋常的刻苦精神,在烈火中得到新生,戰勝危機,而重新崛起,緊緊地維系著中華民族的血脈,與中華民族的發展同步發展。五、和諧統一大團結大聯合民族心態。六、以「仁義智禮信」作為行為基本規范。七、非宗教性和原始宗教信仰的遺風。蔡氏家族注重人本,注重人文精神。不是神主宰一切,而是以儒學文化為主流,主張積極入世。因而,不會成天崇拜神、崇拜上帝,久而久之,宗教意識比較淡薄。蔡氏是中原移民,長期聚族而居,同時保留了許多遠古、中古的傳統文化習俗和民族禮儀,而且整個族群的民間信仰和風俗習慣比較統一,不容易受外界的影響。歷史已經證明,蔡氏家族研究好蔡氏文化,發揚光大,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構建和諧社會都有積極意義。
蔡姓的文化研究與構建和諧社會
蔡氏家族以漢民族特有的「溫、良、恭、儉、讓」的民族本質陶冶情操,其核心是和諧與統一。她們追求家族的和諧統一,各個家族之間的和諧統一,民族的和諧統一,地方的和諧統一,國家的和諧統一。在「四海皆兄弟」說中「情誼」的博愛觀念的推動下,不論在什麼地方,都能顧全大局、維護和平、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環境。首先,在宗族內「睦宗親」,只要是天下蔡氏都是一家,敦親睦族,互相幫助,尋求共同發展。在國內主張「睦鄰里、息爭訟」是蔡氏家規的重要內容。不僅要把族人團結起來,共同發展,還要和睦鄰里,互相幫助。安徽合肥有「一家大小各安其分,太和元氣,便覺藹然可親。」廣東潮汕的祖訓規定:「不事訴訟,和睦鄉里」。蔡襄家族族譜的《五戒》等等。在多姓氏雜居的地方,也以大家族出面維持社會安定,如福建晉江市青陽鎮現在還保留有「青陽鄉約記」碑刻一方。該碑系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知事張瑞圖會同青陽八名蔡氏鄉賢牽頭與庄、林等各姓記18名鄉賢協商制定的鄉規民約。這種大團結大聯合的觀念為歷代統治階級所利用,成為輔助統治,維護安定團結的手段。在國外居住國,蔡氏家族以中國人故有的自己為正四周為夷的傳統觀念,積極支持和幫助四夷的發展,很早就融入當地的社會文化和經濟生活中。他們和當地人民友好相處,帶去了中國當時的先進手工業、農業技術和文化,為當地的社會發展與經濟建設作出了貢獻。他們參加當地人民民族獨立斗爭和自由民主運動,為居住國的獨立解放作出了努力。聚族而居,必然有比較嚴謹的各種相應的族規家規,才能保持社會的穩定,家族的發展。族規淡化了階級對立,強調血緣關系(九族)和擬血緣關系(天地君親師),所有的族人的各種關系都被掩蓋在宗族甚至民族的整體內部。族規家訓是封建社會各個家族制定的用以規范族人思想行為的文獻條文。宋代以後普遍修了族譜,撰寫了規范族人行為的家法家規家訓,有的還刻印分發族人,有的立碑警戒。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族訓雲:「仁以待人,遇事忍讓,信以立德,一言九鼎。」藉以調整統治階級之間、對立階級之間的矛盾,這在當時為當地的社會安定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如《後漢書》卷九七黨錮傳記載:東漢大臣蔡衍,汝南項人,「少明經講授,以禮讓化鄉里,鄉里有爭訟者,輒詣衍決之,其所平反皆無怨。」在聚族而居的地方,族規往往和鄉規民約是一致的。
中華蔡氏是中華民族中的一支重要家族,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有著絢麗多彩的文化傳承。隨人口的增殖,姓氏成為人口發展、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的信息符號。她是人類社會進步、智力發展的結果,是一種十分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蔡氏和其他的姓氏一樣,都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力量。但是她又有自己的獨特性,而且其人口分布具有多民族性和世界性,是一個極其龐大的宗族,有深刻的歷史背景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其博大精深的歷史、社會、文化內容是中華民族的一份豐富遺產,有著積極的社會歷史意義。通過研究,發掘蘊藏在我們民族之中的智慧和力量的寶藏,對激發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促進祖國統一,為中華民族的復興無疑有著實際作用。
我們研究蔡文化要以滿腔熱情,要冷靜思考,要以歷史的眼光認真研究有關經濟、政治、地理、歷史、哲學、文化、民族等方面的特徵,使自己的觀點不斷豐富和臻於完善。還要花更多的時間認真撰寫蔡氏的族譜和地方誌。使蔡氏文化研究沿著民族大團結大聯合的方向不斷發展,取得豐碩的研究成果。
㈧ 福建泉州人文地理狀況
黃山歸來不看山,泉州歸來不看閩!
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
泉州是一座屬於客人的城市
環城及在巷陌中遍植刺桐,因此別稱刺桐城。
那些橘紅色的騎樓已經泄漏了關於這個城市的過去。
穿行在古老的民居當中
不少樓房的紅牆上都鑲嵌著諸如「江夏衍派」 「九牧傳芳」之類的牌匾
這些似曾相識的地名,讓我頗有幾分困惑
今天的泉州城不少人祖上都是西晉永嘉之亂中南遷的中原人.
古書上曾有記載,「中原板盪,衣冠始入閩者八族」。
雖然千年以降,他們早已經是這個城市的主人
但是他們依然保留著從中原帶來的某些生活習性,還有他們不變的姓氏。
而那些鐫刻在紅房子上的文字正是他們的郡望之所。
老房子精雕細刻非常精美,雖然歲月輪回,但是那些細節依然動人。
這些房屋當年都是那些貴族和望族所有的,但很多也是數易其主了,
那些房子的主人已經不在是那些牌匾的主人了。
所謂「舊時王榭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正是今天泉州古居的真實情境了。
雖然那些牌匾已經失去了承載一段信史的作用,
但是每一個懂得南音的人,依然承擔著這樣一個身分認同的作用。
因為這種獨具特色的樂曲正是源於當年南來的中原人的行囊,
是當年中原宮廷音樂和閩南音樂的一種衍生。
入夜時分,獨自去逛夜市的時候,在泉州文化館邊上看到了唱南音的檯子。
台上有人橫彈琵琶,有人豎拿洞簫,曲調悠揚婉轉,
在泉州並不很明亮的夜晚頗有幾分纏綿的意味
但要一小壺茶,一個人閉上眼睛去感受,從那些咿咿呀呀當中也能夠聽出一些心潮彭湃來。
具體旅遊路線:
一、市區東街(步行街)- 海交館 - 靈山聖墓 - 蔡襄祠 - 洛陽橋 - 惠安石雕 -崇武古城(民俗風情、海灘)
二、九日山 - 清源山風景區 - 開元寺 - 清真寺
三、泉州天後宮 - 石獅姑嫂塔 - 虎岫寺 - 石獅市區購物 - 石獅黃金海岸渡假區
四、晉江草庵摩尼教遺址 - 靈源寺 - 龍山寺 - 東石寨 - 金井「看金門」瞭望台 - 深滬海底古森林遺跡
五、市區 - 高爾夫球場 - 官橋蔡資深古民居 - 鄭成功墓 - 安平橋 - 鄭成功紀念館
六、市區 - 施琅將軍陵園 - 河市俞大猷民俗村 - 馬甲仙公山游覽區 -仰恩水上樂園
七、市區 - 安溪烏龍茶博物館 - 茶園風光 - 茶葉加工、製作 - 安溪清水岩風景區
八、市區 - 魁星岩 - 百丈岩 - 仙洞 - 普濟寺
九、市區 - 九仙山 - 德化陶瓷博物館 - 屈斗宮古窯址 - 陶瓷一條街
十、市區 - 肖厝閩林始祖 - 天湖岩寺 - 沙格靈慈宮 - 福建煉油廠
泉州市轄4個市轄區、5個縣,代管3個縣級市。
泉州市 面積11244平方千米,
豐澤區 面積 132平方千米,
鯉城區 面積52平方千米,
洛江區 面積 382平方千米,
泉港區 面積 326平方千米,
石獅市 面積 189平方千米,
晉江市 面積 721平方千米,
南安市 面積2035平方千米,
惠安縣 面積 762平方千米,
安溪縣 面積2983平方千米,
永春縣面積1452平方千米,
德化縣面積2210平方千米,
金門縣(待統一)
㈨ 能幫我介紹一下武漢市的人文、地理概況嗎
慢慢看哈!
武漢之地理人文
地理方位
武漢市位於江漢平原東部,長江中游與長江、漢水交匯處。東經113°41′-115°05′,北緯29°58′-31°22′。東端在新洲區柳河鄉將軍山,西端為蔡甸區成功鄉窯灣村,南端在江夏區湖泗鄉劉均堡村,北端至黃陂區蔡店鄉下段家田村。市區由隔江鼎立的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組成,通稱武漢三鎮。周邊與湖北省黃州、鄂州、大冶、咸寧、嘉魚、洪湖、仙桃、漢川、孝感、大悟、紅安、麻城等12個市、縣接壤,形似一隻自西向東的彩蝶。在我國經濟地理圈層中,武漢處於優越的中心位置,與長沙、鄭州、洛陽、南昌、九江、合肥、南京等大中城市相距700公里以內,與京、津、滬、穗(廣州) 、渝、西安等特大城市均相距在1200公里左右。特快火車基本10小時左右都可到達
地形
武漢地形以平原為主,兼有少量低山丘陵以及崗地。
分類 平坦平原 壟崗平原 丘陵 低山
百分比 39.25% 42.56% 12.32% 5.85%
平坦平原:位於長江、漢江及其支流兩岸以及湖泊周圍。是棉花和蔬菜產區。
壟崗平原:位於湖泊周圍和丘陵向平原的過渡帶,盛產水稻和魚。
丘陵:分為三列,均被林木覆蓋。
北列:分布在新洲區、黃陂區北部
中列:橫穿城區
南列:分布在蔡甸區、江夏區北部
低山:主要分布在黃陂區和新洲區東北部,海拔在200米~500米以上。黃陂區和孝感市交界的雙尖峰,海拔873米,是武漢最高點。
氣候環境
武漢市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總體氣候環境良好,近幾年30年來,年均降雨量1269毫米,且多集中在6-8月。年均氣溫15.8℃-17.5℃,年無霜期一般為211天-272天,年日照總時數1810小時-2100小時。
水系
武漢境內的長江、漢江、倒水河、灄水河和舉水河等5條河流的水質均達到地面水環境質量標准,郊區縣水質基本達到天然飲用水標准。以城區為中心,以長江為主幹構成的龐大水網,保證了良好的森林植被以及生態環境。長江由漢南區進入武漢市,自西南向東北流,到天興洲又折向東南,在左嶺附近又折向東北,在新洲區大埠出境,流程150.5公里。長江武漢段水量大,年平均7100億m3、汛期長、水位變化顯著。河道比較平直,但有丘陵逼近江岸,控制河道,使河道受約束,產生了天興洲、白沙洲等淤積而成的沙洲。長江武漢城區最窄處位於武漢長江大橋下,寬1100米;最寬處位於青山鎮,寬3880米。漢江從蔡甸區進入武漢市,在南岸咀注入長江,在武漢境內河道彎曲達22處。
自然資源和行政區劃
武漢市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這在國內外大城市中不多見。一是充足的水資源。全市江河縱橫,湖港交織,長江、漢水交匯於市境中央,且接納南北支流入匯,眾多大小湖泊鑲嵌在大江兩側,形成湖沼水網。全市共有水域面積2205.06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25.79%,居全國大城市之首。二是取之不盡的物產及生物資源。全市素有漁米之鄉美譽,糧食作物,共240多個品種;經濟作物,共50種;魚類資源,共11目11科88種,水生動物,共有8目14科45種。三是豐富的礦產資源,我市現已發現38種礦藏,其中已探明儲量的礦種有24種(不含地下水),佔全省已探明儲量礦種的30.38%。累計探明儲量96125.65萬噸,保有礦產儲量79829.75萬噸。非金屬礦產資源十分豐富,主要有建築材料用石英砂岩、磚瓦用粘土、制灰用灰岩、熔劑用灰岩和冶金用白雲岩等,其中膨潤土、冶金白雲岩、玻璃石英砂岩的儲量居全省首位,石膏的儲量規模居全省的第三位。全市已探明儲量的礦產地數384處,其中大型礦產地有4處、中型礦產地有10處、小型礦產地有43處、礦點327處。
㈩ 爸爸姓蔡,媽媽姓石,寶寶取名叫什麼好啊
姓名學是中華民族文化學問學術的脈承之一,是中華民族以姓氏文化與名字文化為根基,是人們以血脈傳承為實用的社會人文標識、交流工具、延續載體的學問學術。是以人為根,表達、傳播、交流、研究人、物、事、業的能量的延續,是以人為本邏輯思想學的分類、來源歷史、型態改變、地理分布、文化意涵等的一門學科,在民間也廣泛...流傳不怕生壞命,就怕取錯名,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教子一藝不如賜子好名的說法。可見姓名對人生的重要性和影響力。姓名對人生的影響可以分成外在影響與內部影響,外在影響表現為名字的讀音形狀,意義。內部影響表現為名字對生辰八字以及命運的損益程度 外在影響: (1)名字讀音要好,名字之間避免諧音,同音,如劉產(流產),范統(飯桶),謝麗婷(瀉立停),這幾個名字雖然表面看起來讀音還不錯,但是由於諧音,所以如果用這樣的名字小時候上學容易被同學當笑話取笑,長大工作也容易被領導,同事取笑,難免會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自卑或是引發同學同事之間的不合。 (2)名字形狀要好,書寫方便,忌用奇形怪狀的名字或是不常用的字,很多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要取獨一無二的名字,如張鬃鞴,這樣的名字不利書寫,由於不是常用字,很多人也不認識,剛入學,老師恐怕還要查字典,長大以後走上工作崗位或是從商,發求職簡歷,在升職,好崗位調動或是尋求商機時,當領導,生意合作夥伴看到兩個實力相同,一個是名字好叫,而一個是叫不出口的,會優先選誰就不用多說了。 (3)名字的意義要好,要有內涵,有實際的意義,避免歧意,藏凶機,例如刁克國,藍克華。由此可見名字的讀音,形狀,意義要是沒選擇好會間接的一定程度或是很大程度的影響到個人的命運。名字應以普通話的音形意為准,不能以各地區的方言來衡量,因為寶寶長大後不可能就一定只在當地,而且在學校,公共的場合,單位也都以普通話來叫。 內部影響: (1)名字的五行要對八字能起到補益作用,要根據八字的五行旺衰程度來取,比如一個八字金旺木衰或是缺木,金克木為財,木就是此八字的財,那就需要補木,可以取五行屬木的名字來彌補八字木的不足,但是如果八字金旺缺土,那就不能補土,因為土是生金的,金本身已經很旺,再補土就是旺上加旺,物極必反,非但對八字無益,還容易多災,破財,疾病。 (2)要根據整個八字指迷算命的陰陽偏枯程度來取,男為乾,女為坤,男為陽,女為陰,一個男命八字如果是全陽或者是陽多陰少的,取的名字就應該以中性為佳,不能太過霸氣,太過陽剛,太過霸氣陽剛的就容易造成性格上的過剛,從而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影響人際關系。男命八字如果是全陰的或者是陰多而陽少的,就應該取霸氣的名字來補八字的柔弱,增加陽剛之氣的不足。女命同理。 (3)要根據三才五格數理五行的吉利數來取,三才是指天、地、人三格數理。三才數理五行相生相剋,決定人的綜合運勢,關系事業成功率之高低,在姓名數理中佔有重要地位。五格是指天格,地格,人格,總格,外格。 (4)民間廣泛流傳的一種根據生肖來取名的,例如屬牛,羊,馬的寶寶名字中要帶草字頭或者是草字旁,生肖屬雞的寶寶名字中要帶米字旁等。 備註:姓名學中字的五行屬性以康熙字典為准,按繁體字的比劃計算字的五行屬性,不是水字旁的字就一定五行屬水,不是火字旁的字五行就一定屬火,具體字具體分析。比如: 忄(心),豎心旁,按心字計,為四畫 氵(水),三點水,按水字計,為四畫 犭(犬),犬字旁,按犬字計,為四畫 礻(示),半禮旁,按示字計,為五畫 王(玉),斜玉旁,按玉字計,為五畫 艹(草),草字頭,按草字計,為六畫 月(肉),肉字旁,按肉字計,為六畫 辶(走),走馬旁,按走字計,為七畫 阝(邑),右耳旁,按邑字計,為七畫 扌(手),提手旁,按手字計,為四畫 阝(卓),左耳旁,按卓字計,為八畫 爿 4劃、牙 4劃、瓦 5劃、甘 5劃、臼 6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