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述圖中A城世界遺產的文化特色。(2分)藏佛教寺廟版;古宮。(2分)
(2)根據權該地區聚落分布特點從自然條件角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6分)
河谷(或山谷)溫暖;取水方便;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任答三點得滿分,共6分,其它答案酌情賦分)。
(3)簡析該區域「一年無四季,一日見四季」的原因。(8分)
該地區夏季因地勢較高,故氣溫較低;冬季因緯度較低;地勢高,寒潮影響較弱,氣溫並不是特別低,這導致該地區終年氣溫較低,氣溫年較差較小。所以「一年無四季」。(4分)該地區地勢較高,空氣稀薄,白天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較小,白晝氣溫較高;夜間大氣逆輻射弱,保溫作用差,夜間氣溫較低,導致晝夜溫差大,所以「一日見四季」。(4分)
㈤ 給我一些關於與西藏的地理知識
西藏地理知識歸納
一、自然地理 1.位置西藏自治區位於中國的西南邊疆,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它北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青海省毗鄰,東連四川省,東南與雲南省相連,南邊與西部與緬甸、印度、不丹、錫金和尼泊爾等國接壤,形成了中國與上述國家邊境線的全部或一部分,全長近4000公里。 西藏自治區南起北緯26度52分,北至北緯36度32分;西自西經78度24分,東到東經99度06分。南北最長約1000公里,東西最寬達2000公里。 2.地形以西藏為主體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稱(有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4.43米的珠穆朗瑪峰)。氣勢磅礴,景象萬千。多種多樣的地形地貌,反映了西藏高原自然條件的復雜和自然資源的豐富。青藏高原大體可分為3個不同的自然區。藏北高原:位於昆侖山、唐古拉山和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間,佔全自治區面積的三分之二。藏南谷地:在岡底斯山和喜馬拉雅山之間,即雅魯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經的地方。藏東高山峽谷區:是一系列由東西走向逐漸轉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系著名的橫斷山脈的一部分。西藏地面以遼闊的高原作基礎,高原面是低山、丘陵和寬谷盆地的共同組合體。總的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海拔從平均5000米以上漸次遞降至4000米左右。西藏自治區的地貌基本上可分為極高山、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等6種類型,還有冰緣地貌、岩溶地貌、風沙地貌、火山地貌等。西藏地貌大致又可分為喜瑪拉雅山區,藏南山原湖盆谷地區,藏北高原湖盆區和藏東高山峽谷區。 3.氣候 西藏氣候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⑴空氣稀薄,氣壓低,含氧量少 ⑵太陽輻射強,日照時間長 因西藏高原海拔高、空氣稀薄、塵埃和水氣含量少、透明度高,故陽光透過大氣層時能量損失少,則輻射較強。西藏是全國太陽輻射能最多的地方,拉薩市總輻射為195千卡/平方厘米·年,而緯度相近的成都僅為88千卡/平方厘米·年,上海為113千卡/平方厘米·年。西藏高原的日照時數也遠比我國同緯度的其它地區多,如拉薩全年日照時數3021小時,而成都是1186小時,上海1932小時。 ⑶氣溫偏低,日溫差大 由於西藏高原地勢高,氣溫比同緯度的長江流域地區低得多,且日溫差大。 ⑷全年分為明顯的乾季和雨季在冬季西風和夏季西南季風的交替控制下,西藏乾季和雨季的分別非常明顯,一般每年10月至翌年4月為乾季,5月至9月為雨季。 ⑸氣候類型復雜,垂直變化大 西藏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由5000米左右下降到幾百米。氣候類型也因此自東南向西北依次有:熱帶、亞熱帶、高原溫帶、高原亞寒帶,高原寒帶等各種類型。在藏東南和喜瑪拉雅山南坡高山峽谷地區,由於地勢迭次升高,氣溫逐漸下降,氣候發生從熱帶或亞熱帶氣候到溫帶、寒溫帶和寒帶氣候的垂直變化。「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在這里得到了最真實的體現。 4.河流、湖泊 河流主要東部的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南部的雅魯藏布江等。 亞洲許多著名的大河,如長江、湄公河、薩爾溫江、伊洛瓦底江、恆河、印度河等發源於此或流經這里。 西藏中部的納木錯是我國第二大鹹水湖,也是我國最高的大湖泊,成因為構造湖。西藏是我國湖泊最多的地區,湖泊總面積二萬三千八百平方公里,約佔全國湖泊總面積的30%,大小湖泊有一千多個,其中面積超過一千平方公里的有那木錯、色林錯、扎日男木錯三個。高原上絕大多數湖泊海拔在4000米以上,為地球上最高的湖區。 高原湖泊除東部地區的鄂陵湖、扎陵湖等為外流淡水湖外,其餘多為內陸鹹水湖和鹽湖。 這些湖泊大都是在地殼陷落和冰蝕作用形成的。大約在二三百萬年前開始的第四紀中,青藏高原上曾有過幾次冰川活動,造成的一個個窪地在後來氣候轉暖的情況下,冰川融化,聚水於窪地。如藏北地區地形起伏,寬谷和窪地相間排列,使得水不能外流而成湖泊。還有一些湖是由於冰磧物或泥石流堰塞了河道貌岸然造成的。如本世紀初才形成的易貢錯,便是1900年因特大泥石流堰塞而成,這個湖可謂是年輕的湖了。 5、地質 青藏高原是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碰撞形成的高原,它的活動方式至今沒有改動,高原至今仍然在上升。據大地測量等資料,喜馬拉雅山每年約上升1厘米。所以,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大、最年輕的高原。 6.植物、動物 西藏是一個巨大的植物王國,有高等植物5000多種。雲杉、冷杉和鐵杉組成的針葉林帶分布最廣;西藏長葉松和西藏白皮鬆是特有樹種,已被列為國家保護樹種。 青藏高原是中國一些特有珍貴動物的產地。藏羚羊、野氂牛、野驢、盤羊等系青藏高原特產珍稀動物,均屬國家保護動物;白唇鹿為中國特有,也是世界珍稀動物之一。鳥類中的黑頸鶴、藏馬雞等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7.自然資源復雜的地質地貌,多種多樣的氣候,賦予西藏自治區豐富的自然資源。在12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河流縱橫,水利資源潛力巨大;連綿的雪山峽谷和藏北高原,蘊藏著各種礦產;藏東、藏南分布著大片原始森林,森林中有珍禽異獸,奇花異木。 西藏已發現的礦產約有60餘種。其中鉻、剛玉的儲量居全國首位,銅居第2位,硼居第3位。鋰的蘊藏量居世界前列。西藏自治區水能蘊藏量約達2.0億千瓦, 佔全國的29.7%。地熱資源豐富,僅次於雲南省,居全國第2位。太陽能資源居世界第2位。草場資源西藏是全國四大牧區之一,草場面積12.4億畝,各類牲畜存欄2300萬頭,年產羊毛9000噸,牛羊絨1400噸,牛羊皮400萬張。約佔西藏面積二分之一的藏北草原,是西藏主要的草原,它的面積約為60萬平方公里,當地人稱為「羌塘」,藏語「羌塘」即是「北方草原」的意思。二、人文地理 1. 人口、面積、民族全區土地面積為120萬多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2.8%,居全國第二位。西藏自治區是中國人口最少、密度最小的省區。西藏全區總人口為261.61萬,人口密度為平均每平方公里不到2人。在西藏總人口中,藏族人口243.6萬,占總人口的96.4%;漢族人口 6.6萬,佔2.8%;其它少數民族人口1.8萬,佔0.8%。西藏是全國藏族居民最集中的地區,佔全國藏族人口的45%。 2.農業 高寒牧業:氂牛(高原之舟——氂牛)、藏綿羊、藏山羊河谷農業:農業區:雅魯藏布江谷地農作物:青稞、小麥、豌豆、油菜等主要葯材有藏紅花、蟲草、貝母、大黃、黨參、秦艽、丹參、天麻、胡黃連、雪蓮、靈芝、麝香、羚羊角、鹿茸、熊膽等。 3. 工業工業基礎比較薄弱西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優勢資源為依託,大力發展特色工業。(輕紡工業、民族手工業)水能資源豐富,主要集中在藏南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藏南雅魯藏布江谷地區地熱資源豐富,目前建有國內最大的羊八井地熱電站。重要工業城市和工業區-拉薩(皮革、毛毯)、林芝(毛紡) 4. 交通以拉薩(拉薩是西藏經濟、政治、文化和公路交通的中心)為中心的公路網和航空網、主要有青藏、川藏、新藏3條公路大幹線;青藏鐵路;拉薩、林芝機場。 5. 旅遊 旅遊業發展將成為西藏最重要的特色支柱產業之一。西藏旅遊資源主要包括以下幾類:高原地理奇觀,歷史文化遺存,宗教文化藝術,民俗風情景觀。西藏旅遊業雖然擁有良好的旅遊資源,但是由於各種客觀條件的限制,1978年以前西藏的旅遊業幾乎是一片空白。1979年西藏旅遊局成立,揭開了西藏旅遊業快速發展的序幕。20多年來,隨著西藏交通條件的改善,以及對外宣傳的不斷加強,以高原自然地理生態觀光和民族宗教文化體驗為主要內容的旅遊項目已受到國內外遊客的青睞。目前,西藏旅遊業已初步形成了以拉薩為中心、各地市為依託的旅遊觀光接待網路,旅遊服務體系初具規模。主要景點有:布達拉宮、珠穆朗瑪峰、茶馬古道、西藏聖地游等國內知名旅遊品牌。 6. 宗教在西藏自治區全部人口中,多數人信仰藏傳佛教(布達拉宮);信奉伊斯蘭教的約有2000人,另有約600人信奉天主教。 7. 環境問題 ⑴水土流失:西藏的土壤侵蝕主要包括水力侵蝕、風力侵蝕和凍融侵蝕三種類型,此外,在一些地區重力侵蝕和泥石流也很發育。 ⑵草地退化:草地退化是當前草原生態系統面臨的主要問題,全區退化草原面積已達11萬平方千米,占草原面積的13.93%,而且退化日趨嚴重。 ⑶土地沙漠化:西藏沙漠化土地與潛在沙漠化土地面積佔全區總土地面積的18.17%,這一比例比全國沙漠與沙漠化土地佔國土總面積15.9%的比例高出2.3個百分點。 ⑷地質災害:西藏是我國地質災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主要地質災害類型有泥石流、崩塌、滑坡、凍脹融沉、碎石流和冰湖潰決等。
㈥ 西部地區的人文地理
中國西部地區包括重慶、四川、貴州、雲南、廣西、陝西、甘肅、青海、寧夏、西藏、新疆、內蒙古等十二個省、市和自治區。其土地面積538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國土面積的56%;目前有人口約2.87億,佔全國22.99%。西部地區疆域遼闊,人口稀少,是我國經濟欠發達、需要加強開發的地區。全國尚未實現溫飽的貧困人口大部分分布於該地區,它也是我國少數民族聚集的地區。
我國西部地區地域遼闊,礦產資源豐富,經地質勘查探明有儲量的礦產有161種,探明礦產儲量潛在價值在全國總值中佔50.45%,其中45種主要礦產潛在價值佔全國總值的50.8%,比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探明儲量潛在價值之和還多。西部是我國的資源富集區,也是我國工業化發展的能源基地。中國已探明的天然氣儲量居世界第16位,而西部地區的儲量佔全國總儲量的64.5%。中國的水力資源蘊藏量居世界第1位,而西部地區的蘊藏量佔全國的82.5%。此外,許多礦藏資源的大部分儲量集中在西部地區。在西部大開發中,西部用資源去支撐中國的經濟增長,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
但是在西部資源的開發中,我們也要注意不能走傳統的開采道路。在過去數十年的西部開發中,雖然西部地區的經濟有長足的發展,但同時環境與生態被破壞的現象也十分嚴重,各種環境與生態危機都主要發生在西部地區。所以,雖然西部地區有了一些發展,但是西部地區在環境與生態方面付出的代價是十分沉重的。在長期形成的國內分工格局中,西部地區工業結構很不合理,表現為能源和原材料工業比重大,粗加工工業比重大,其中大多數傳統企業技術落後、設備陳舊,既無法與東部先進企業相競爭,還造成大量的環境污染。西部地區萬元產值排放的污染物,要比東部地區高出1至5倍。西部地區傳統的粗放式資源開采與加工方式,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和生態環境的巨大破壞。西部是我國生態環境最脆弱的地區,據有關部門統計,全國有一半的生態脆弱縣和60%的貧困縣在西部。西部地區土地侵蝕面積達410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侵蝕面積的83.3%和西部地區國土面積的60.6%。西部地區每年因生態環境破壞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1500億元,占當地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13%。因此,在新時期西部開發戰略中,要注重發展與資源的協調、開發與環境的協調。
西部地區的自然資源特別豐富。其水能蘊藏總量佔全國的82.5%,已開發水能資源佔全國的77%,但開發利用尚不足1%。其礦產資源的儲量十分可觀。依據已探明儲量,西部地區的煤炭佔全國的36%,石油佔12%,天然氣佔53%。 全國已探明的140多種礦產資源中,西部地區就有120多種,一些稀有金屬的儲量名列全國乃至世界的前茅。該地區的旅遊資源得天獨厚,秦兵馬俑、莫高窟、九寨溝等均位於西部地區。
㈦ 求:關於西藏的人文地理,風土人情,氣候一系列,不要百度的,那個我可以自己尋
你到布宮廣場,西邊是吃的,東邊是買東西的,從布宮廣場到大昭寺廣版場之間有步行街購權物有電影城,再向東有清真寺,過路口有李嘉誠的五星飯店;別墅有一座叫羅布林卡,以前西藏老大的別墅,在布宮西邊現在是公園;冬天來西藏把北京的冬裝和春秋裝都帶上,早晚冬裝,白天春秋裝,四季溫差不大,但是一天溫差很大。公路方面林芝日喀則公路是盤山,那曲阿里沒有危險路,尤其阿里沒有路隨便開,基本沒有危險路段,前提是開車不要睡覺。 開車來西藏路上小心牛羊,拉薩到機場的高速上也有放生的牛
㈧ 有誰知道關於西藏墨脫的人文地理資料
墨脫縣 在祖國西南邊陲,西藏高原的東南部,鑲嵌著一顆耀眼的綠色明珠――墨脫。在這約一 萬平方公里的地域里發育、繁衍了豐富多彩、千姿百態、氣象萬千的自然資源。進入墨脫縣,在幾小時內便可領略到從高山寒帶到熱帶雨林那千姿百態、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觀,真是「 一山顯四季,十里不同天」。墨脫縣位於西藏自治區東南部,雅魯藏布江下游。總面積31394.67平方千米。總人口1萬人(2003年)。縣人民政府駐墨脫鎮,郵編:860700。代碼:542621。區號:0894。拼音:Motuo Xian。 墨脫縣轄1個鎮、7個鄉:墨脫鎮、甘登鄉、加拉薩鄉、達木珞巴族鄉、幫辛鄉、格當鄉、德興鄉、背崩鄉。共有60個行政村。 墨脫,在喜馬拉雅山脈南麓,與印度毗鄰,意為「隱秘的蓮花」,「墨脫」一詞在藏文中是花的意思。可見,很早以前就有人把墨脫比作「花」了。的確,墨脫不僅資源豐富,而且景色秀麗,四季如春,氣候宜人。這里到處是莽莽林海,山花怒放,高山湖泊,飛流急瀑,被譽為西藏的「西雙版納」。過去墨脫也稱 「白瑪崗」,是蓮花聖地之意。由於處在喜馬拉雅斷裂帶和墨脫斷裂帶上,地質活動頻繁,地震、塌方、泥石流不斷,加之氣候潮濕多雨,使得這里成為全國惟一不通汽車的縣。 風景照(20張) 墨脫又名白馬崗,是西藏最具神秘性的地方之一。西藏著名的宗教經典稱:「佛之凈土白馬崗,聖地之中最殊勝。」這些受到信徒頂禮膜拜的聖地,給眾多西藏人的心靈播下無限的誘惑,墨脫的門巴人、珞巴人說他們居住的地方叫「白隅欠布白馬崗」,意思是「隱藏著的像蓮花那樣的聖地」。在佛教的觀念里,蓮花是吉祥的象徵。 墨脫的這種宗教神秘色彩,直接滲透到門巴人的心靈里。記得一個名叫曲尼的墨脫門巴族宗教畫師曾繪聲繪色地講到:墨脫的地形像女神多吉帕姆仰天平卧的聖體――聳立在雅魯藏布江大拐彎的那座白雲繚繞、難以一睹風採的南迦巴瓦雪峰,就是這位女神俊俏的容顏;東部一帶密布的森林和地勢平緩的沃土,是她柔軟的腹部;修竹遍野、江水碧藍的仰桑河流域是她的下身,總之,墨脫的山山水水,都是這位女神軀體的組成部份。 朵尼拉繪聲繪色的述說,使我們這些外來人深切地感到,墨脫是個神秘的地方,難怪在這里有著許多可供信徒朝拜的聖地,其中著名的就有仰桑河、布達切波雪峰和宮堆頗章。清澈味甜的仰桑河。 仰桑河位於墨脫南部,是一條從東流向西注入雅魯藏布江的河流。那裡曾經是波密王設立的嘎朗央宗的縣治之所,專門管理珞巴族的行政事務,如今已為印占區。據墨脫人講,由於那裡是女神的下身,河水實是她的尿液,水色特別美麗,清澈發藍,略帶甜味,素有牛奶河之稱。在這婀娜的河流旁,有一塊被稱為「甲窮」的巨石,活像一隻威武的雄雞。每當夜色降臨,常發出喔喔的叫聲,使人如臨仙境;這巨石周圍的綠林叢中,鳥兒的鳴唱格外悅耳動聽;有時清脆婉轉的鳥聲像是在呼喚眾神的名字,召請神明的降臨,為遠道來的朝拜者賜福。正是這些美妙的傳說,吸引著廣大藏區的信徒到此朝拜。這些虔誠的朝聖者認為,人若在有生之年到此地朝拜一次,可保此世幸福平安,死後靈魂升入天堂。如果虔誠的信徒,在朝拜聖地途中遇有不測,在彌留之際,亦要面對仰桑河的方向默默祈禱,以了卻平生之願。 墨脫的另一著名聖地布達切波坐落在該縣西北方向的氣勢磅礴的雪峰之中。雪峰周圍有眾多低矮石山,狀如羅列的犬馬牛羊,或跪或立,其頭均朝向神山,恰似供奉的祭品。布達切波雪山的下面,還有一個巨大的溶洞,內有暗流,淙淙作響。暗流兩岸是白色泥土,氣味芬芳。據說在這香味四溢的泥土上面,一些有幸的朝聖者能看到仙童留下的腳印,或聽見他們嬉鬧的笑語聲,當然見不到仙童的影子。這時人們就要向河裡投食物、錢幣和裝飾物品作為獻祭,並求神賜福。凡來這里的朝聖者,均取此地之白泥土帶回家鄉,饋贈親友,以避邪消災。 宗教的神秘吸引著眾多的善男信女,而這里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又成為全國乃至世界的人們嚮往考察探險的寶地。聞名於世的雅魯藏布江蜿蜒千里,像溫順的少女,流至米林派村的時候,她卻一反常態,變成一條奔突不羈的巨龍,沖破南迦巴瓦和拉加白壘兩座大雪峰的層層堵截後,調頭向南呼嘯而去,形成了舉世無雙的馬蹄形大拐彎奇景,縱貫墨脫全境,直抵印度阿薩姆平原。由於雅魯藏布江的萬世劈山奔突之功,造就了南北走向的大峽谷,為強勁的印度洋季風穿越喜馬拉雅山的巨大屏障打開了大門,形成了西藏高原別具一格的氣候和自然景觀。 清朝末年到這里安國定邊的清兵首領劉贊廷對此深有感觸,對墨脫說了這樣的一段話:「森林彌漫數千里,花木遍山,藤蘿為橋,誠為世外之桃源……」對此地高山峽谷的亞熱帶雨林作了精要的描述。 到了本世紀30年代,英國植物學家華金棟亦潛入墨脫在山谷探險,並在白馬狗熊(地名)一帶的江面上發現了一個壯麗的瀑布,每遇麗日藍天,飛瀑蒸騰,形成無數七色彩霞,因而被稱為「虹霞瀑布」。到了90年代,中國科學院對墨脫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考察,以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和科學數據對當地的自然生態作了全面研究,獲得許多重要發現――雅魯藏布大峽谷無論在深度或長度都居世界第一,最深處即在南迦巴瓦岸和加拉白壘峰之間,深度達5382米;長度即派村至巴昔卡,長度達494.3公里,這使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和秘魯科爾卡大峽谷自愧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