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青藏高原人文地理特徵

青藏高原人文地理特徵

發布時間: 2021-01-30 14:29:38

Ⅰ 青藏高原的范圍和特徵

青藏地區的地理位置和范圍
東——橫斷山脈
北——阿爾金山、昆侖山、祁連山
南——喜馬拉雅山
包括: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
青藏高原,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分布在中國境內的部分包括西南的西藏、四川省西部以及雲南省西北部部分地區,東北青海省的大部分地區 、新疆南部以及甘肅省部分地區。整個青藏高原還包括不丹、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的部分,總面積近300萬平方千米。中國境內面積257萬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極」之稱。是亞洲許多大河的發源地。
青藏高原,被譽為世界屋脊,一向以其獨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觀聞名於世,是科學探險、考察和生態旅遊的勝地。而位於青藏高原地區形形色色的自然保護區,又是世界屋脊上生態環境最奇特、生物資源最豐富的自然資源寶庫,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

青藏高原的特徵:
自上新世末至今大約300—400萬年內,青藏地區大面積大幅度地抬升至現在的高度,經歷了由低海拔熱帶、亞熱帶環境向高寒環境發展的劇烈演變,除受到全球性冰期與間冰期氣候冷暖波動的影響外,海拔高度劇增對自然地理環境所產生的變化也起著主導的作用。因而,在我國形成了青藏高原區、西北乾旱區與東部季風區三大自然區並列的格局,在主要的自然特徵方面表現出十分明顯的差異。

(一)地勢高亢、歷史年輕

青藏高原的形成與地球上最近一次強烈的、大規模的地殼變動——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密切相關,表現為大幅度的近代上升,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且有許多超過雪線、海拔6,000—8,000米的山峰,是世界上最年輕的高原。在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勢總輪廓中有三級階梯,青藏高原是最高一級地勢階梯,是亞洲許多大河的發源地,由此向東逐級下降,最後經由我國東部低地及淺海大陸架沒入太平洋海盆。

第四紀以來,新構造運動強烈,高原南部及東南部是頻繁的地震區,又是強大的地熱帶,抬升運動一直延續至今。在高原邊緣普遍存在著地勢抬升、河流深切的地形,河流縱剖面有幾個顯著的裂點與谷中谷的形態。其它如寒旱化趨勢增強、湖泊消退、水系變遷、內部夷平、外部陡切以及土壤剖面分化簡單、礦物風化程度淺等都顯示出高原自然地理過程的年輕性。

(二)太陽輻射強、氣溫低、日較差大

空氣稀薄、大氣干潔的青藏高原上,太陽總輻射高達130—190千卡/厘米2·年,比同緯低海拔地區高50—100%不等。但高海拔所導致的相對低溫和寒冷是突出的。高原面上最冷月平均氣溫低達—10——15℃,與我國溫帶地區大體相當。暖季,我國東部夏季風盛行,最熱月平均氣溫大多在20—30℃之間,且南北差異不大,唯獨青藏高原成為全國最涼的地區,7月平均氣溫竟與南嶺以南的1月平均氣溫相當,比同緯低地降低15—20℃。與同緯低地相比,高原上氣溫日較差大一倍左右,具有一般山地與高山的特色。因受強烈大陸性氣候的影響,氣溫年較差也不小,或與我國同緯低地接近,表明它與熱帶高山有根本不同的溫度特點。因此,盡管氣溫較低、氣候寒冷,但由於形成低溫的原因不同,加上太陽輻射強和顯著的熱力作用,高原上的溫度條件對自然地理過程及植物生長發育而言,和高緯低海拔區域的相同氣溫數值有著不同的意義。

(三)冰雪與寒凍風化作用普遍

巨大的海拔高程有利於冰川、凍土的發育和獨特的冰緣與寒凍風化作用。青藏高原是世界上中低緯度地區最大的冰川作用中心,現代冰川發育,佔全國冰川面積的五分之四以上。第四紀古冰川地貌遺跡廣布於極高山區周圍,部分地區還成為景觀的重要要素。凍土在高原上廣泛發育,其中多年凍土連續分布於高原中北部,厚達80—120米,成為中低緯巨大的凍土島。據研究,這里的凍土是晚更新世末次冰期寒冷氣候的產物。因此,從冰川凍土發育的角度看,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認為青藏高原的腹地至今沒有脫離冰期。

強烈的太陽直接輻射使高原上地表和近地面空氣白晝強烈增溫,但夜間冷卻迅速,一年內有較長時間出現正負溫度的交替變化。因而,冰緣融凍作用及寒凍風化作用普遍,在高原土壤和微地形的形成過程中有重要意義。

(四)高原動植物地理和生態適應現象

青藏高原上動植物區系分屬於不同的系統,動物方面高原內部屬古北界區系,東南部屬於東洋界區系;植物方面相應地分屬於泛北極區的青藏高原植物亞區和中國-喜馬拉雅森林植物亞區,即歷史古老的喜暖濕成分佔據東南部,而較年輕的耐寒旱種類則分布於高原內部。喜馬拉雅山是南北分布上的明顯屏障,而橫斷山脈的縱向谷地則便於南北交流,且垂直分帶明顯,類型繁多,是世界高山植物區系極豐富的區域,又是第四紀冰期中動植物的天然避難所,保存了許多第三紀以前的孑遺種類,成為現代不少種類的分布中心,如植物中的杜鵑屬、動物中的噪鶥等。

因強烈隆起,高原內部寒旱化增強,具有高原特有的動植物成分。如植物中的墊狀駝絨藜、紫花針茅、小嵩草等;動物中的藏羚是高原上唯一的特化屬,氂牛則是第四紀冰期中冰緣環境下發展起來的種類。從構成自然景觀外貌的植被來說,高原上廣泛分布著高寒灌叢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以及高寒座墊植被等類型,動物則為高地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寒漠動物類群,它們都顯示出高原的獨特性。

(五)垂直變化普遍並與水平地帶緊密結合

青藏高原不僅邊緣高山環繞、高差懸殊,而且高原內部也廣布許多山脈,起伏不小。因此垂直自然帶普遍發育,可以歸納為海洋性系統與大陸性系統兩類性質不同的帶譜。另一方面,范圍巨大的青藏高原受大地勢結構和大氣環流特點的制約,形成了自東南向西北由暖濕至寒旱的水平分異梯度,表現為從森林—草甸—草原—荒漠的地帶性變化。這種區域差異又和垂直帶變化緊密結合,顯示出高原的獨特性,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自然地理區。高原內部以高寒草甸、草原和荒漠為主體的高原垂直帶呈現水平地帶變化則具有強烈的大陸性高原的特色,在本質上異於低海拔相應的自然地帶。可以認為青藏高原上的自然地帶是歐亞大陸東部相應水平地帶在巨大高程上的變體,由地勢和海拔引起的水熱條件的不同是變異的主導因素。

(六)人口密度小,人為因素對自然環境的影響較弱

受自然條件的限制,青藏高原上人口稀少,平均每平方公里不及4人,相當於全國平均人口密度的二十五分之一。在歷史時期內,高原自然環境的發展演變過程中,人為因素的作用和影響不僅不能與我國東部季風區相比,而且也遠較西北乾旱區微弱。有些地方還保留著天然的原始狀況,特別是在高原內部腹地,往往人跡罕至,因而自然地域分異規律等可以從天然植被類型特徵得到清楚的反映。青藏高原是我國開發程度較低的區域,自然資源的利用仍處於初期階段,土地利用方面以畜牧業為主,農林業次之。但是在近代由於經濟開發、交通改善,人為因素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逐漸增強。如雅魯藏布江中游谷地,墾殖歷史較長,農田基本建設較好,耕地大多有水利設施,是農業較發達、經濟較繁榮的地區。另一方面這里人口密度較大,燃料缺乏,居民大量砍伐冷季牧場的灌木充作薪柴,不僅影響冷季草場的數量和質量,還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和風蝕現象。在高原東南部森林區域內由於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和經營管理,導致森林的破壞、乾旱河谷灌叢帶的擴大,引起自然環境的進一步惡化,應當予以密切的關注。

Ⅱ 青藏高原有哪些特徵

青藏高原位於我國西南站,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它包括西藏、青海、四川西部和新疆南部山地等廣大地區,面積約為230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有「世界屋脊」之稱。青藏高原實際上是由一系列高大山脈組成的高山「大本營」,地理學家稱它為「山原」。高原上的山脈主要是東西走向和西北—東南走向的,自北而南有祁連山、昆侖山、唐古拉山、岡底斯山和喜馬拉雅山。上述山脈海拔通常都在五六千米以上。因此,我們說「高」是青藏高原在地形上的一個最重要的特徵。

說到地形,青藏高原的另一個重要特徵就是湖泊眾多。高原上有兩組不同走向的山嶺相互交錯,把高原分割成許多盆地、寬谷和湖泊。高原上的這些湖泊主要依靠周圍高山冰雪融水補給,並且多數都是自立門戶,獨成「一家」。

具有代表性的青海湖位於青海省境內,為斷層陷落湖,面積為4456平方公里,高出海平面3175米,最大湖深達38米,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還有就是西藏自治區境內的納木湖,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高出海平面465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湖。這些湖泊大多是內陸鹹水湖,盛產食鹽、硼砂、芒硝等礦物,有不少湖還盛產魚類。通常在湖泊周邊、山間盆地和向陽緩坡地帶生長著很多綠草,因此這些區域也是僅次於內蒙古、新疆的重要牧區。

青藏高原不僅湖泊分布多,更是中亞、南亞和東南亞的很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水力資源很豐富。高原的地勢高、面積廣,從太陽那裡獲得的光熱資源很充足,在某些程度上彌補了「天高地寒」的不足,為生物的生長、人類的活動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有利條件。在當地,只要天氣晴朗,大多數地區日照都在12小時左右。全年日照總時數通常是2500~3200小時,比它東面的長江流域、四川盆地和江南丘陵地區多50~100%。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也強,這里地面每平方厘米面積上每年得到的太陽輻射能通常達到140~180千卡,也比上述3個地區高出50~100%。所以,這種光能源的開發利用會是青藏高原的一項非常珍貴的自然資源。

青藏高原上有一條非常長的山間河谷盆地,這就是藏南谷地。此外在高原的東南部,由於河流切割形成了一系列南北走向的深切峽谷。祁連山也有一系列與山脈走向一致的縱向河谷。這些河谷盆地,地勢比較低平,氣溫較高,而且大部分河谷氣候也比較濕潤,因此成為青藏高原的主要耕作區。有些河谷兩側山坡還會有森林,尤其是高原東南邊的峽谷地區,可以說是中國西南林區的主要組成部分。

青藏青原,特別是它的邊緣地區廣泛分布的「谷中谷」(河谷里的河谷)及河流兩岸的階地、山前的洪積扇疊置等現象,都顯示了青藏高原現仍在不斷上升。這個地區頻繁發生的地震和眾多的地熱泉,又反映了導致青藏高原隆起的地殼內部一系列復雜的地質過程還沒熄滅。通對金沙江的精確測量顯示,在1956~1966年期間上升幅度最大的是有30~50毫米,最小的要有幾毫米。伴隨著高原的逐漸隆起,自然環境同時也會不斷發生變化。

Ⅲ 簡要描述青藏高原的自然環境特徵

  1. 自然環境一般主要分為兩個方面考慮:地形,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地形.氣候,典型的高原山地氣候,氣候垂直分布十分顯著

  2. .世界上海拔最高,溫度最低,氣候最寒冷,自然條件最為嚴酷的草地分布在我國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我國第三個地形階梯,其海拔高度都在3000米以上.這里溫度低,氣候寒冷,太陽輻射強,尤其是紫外線輻射高,風大、風多,植物生長期很短.土壤被強烈風化,且土層淺薄.在這種條件下生長的植物必定能適應這一惡劣的生態環境,蒿草等植物就具備這一能力.在青藏高原有大面積的以蒿草為主的草地.如西藏東部、青海東南部、以及阿壩等比較濕潤地區.而構成這一草地的植物,除蒿草外,還有高禾草、苔草及雜類草等,蒿草高寒草甸草叢平均高度低於20厘米,產草量較低,但地下部分生物量很高,而且植物地下部分根系縱橫交錯,密集成網,十分發達.這類草地由於溫度低,故有機物質分解很慢,土壤有機質含量很高,但有效養分常很缺乏.青藏高原的這種高寒草甸由於草質柔軟,營養豐富,食口性強,是很好的牧場,家畜也很具特色,氂牛、藏羊是其代表.同樣由於長期以來的重農輕牧,以及重家畜而輕草場的觀念與政策,所以青藏高原高寒草地也同樣面臨著嚴重的退化問題.

Ⅳ 青藏高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屏障作用

自然地理上,青藏高原主要特點就是「高」「寒」,它阻擋了夏季來自印版度洋的西南季風的權深入,導致我國整個西北內陸地區基本上是荒漠和草原,這個是最主要的。
人文地理上,還真的不太清楚,大概是地勢比較險峻,能抵擋外來侵略嘛?(滑稽臉)這個不確定

Ⅳ 與青藏高原自然地理特徵與人文地理特徵相似的地方

青藏高原地勢高,氣候寒冷,並因此形成獨特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徵,,,,我感覺南極大陸符合

Ⅵ 青藏高原獨特的自然環境特徵是什麼

世界上海拔最高,溫度最低,氣候最寒冷,自然條件最為嚴酷的草地分布在我國的版青藏高原權。
青藏高原是我國第三個地形階梯,其海拔高度都在3000米以上。這里溫度低,氣候寒冷,太陽輻射強,尤其是紫外線輻射高,風大、風多,植物生長期很短。土壤被強烈風化,且土層淺薄。在這種條件下生長的植物必定能適應這一惡劣的生態環境,蒿草等植物就具備這一能力。在青藏高原有大面積的以蒿草為主的草地。如西藏東部、青海東南部、以及阿壩等比較濕潤地區。
而構成這一草地的植物,除蒿草外,還有高禾草、苔草及雜類草等,蒿草高寒草甸草叢平均高度低於20厘米,產草量較低,但地下部分生物量很高,而且植物地下部分根系縱橫交錯,密集成網,十分發達。這類草地由於溫度低,故有機物質分解很慢,土壤有機質含量很高,但有效養分常很缺乏。
青藏高原的這種高寒草甸由於草質柔軟,營養豐富,食口性強,是很好的牧場,家畜也很具特色,氂牛、藏羊是其代表。同樣由於長期以來的重農輕牧,以及重家畜而輕草場的觀念與政策,所以青藏高原高寒草地也同樣面臨著嚴重的退化問題。

Ⅶ 青藏高原的人文地理特徵

以畜牧業為主,種植業分布於雅魯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人口稀少.

Ⅷ 什麼是青藏高原自然環境的主要特徵

青藏高原是我國第三個地形階梯,其海拔高度都在3000米以上.這里溫度低,氣候寒冷,太陽輻射專強,尤其屬是紫外線輻射高,風大、風多,植物生長期很短.土壤被強烈風化,且土層淺薄.在這種條件下生長的植物必定能適應這一惡劣的生態環境,蒿草等植物就具備這一能力.在青藏高原有大面積的以蒿草為主的草地.如西藏東部、青海東南部、以及阿壩等比較濕潤地區.而構成這一草地的植物,除蒿草外,還有高禾草、苔草及雜類草等,蒿草高寒草甸草叢平均高度低於20厘米,產草量較低,但地下部分生物量很高,而且植物地下部分根系縱橫交錯,密集成網,十分發達.這類草地由於溫度低,故有機物質分解很慢,土壤有機質含量很高,但有效養分常很缺乏.青藏高原的這種高寒草甸由於草質柔軟,營養豐富,食口性強,是很好的牧場,家畜也很具特色,氂牛、藏羊是其代表.同樣由於長期以來的重農輕牧,以及重家畜而輕草場的觀念與政策,所以青藏高原高寒草地也同樣面臨著嚴重的退化問題

Ⅸ 青藏的人文地理環境

青藏高原的形成與隆升問題是個十分復雜、倍受地球科學家關注的問題。它被認為是岡瓦納大陸與歐亞大陸長期相互作用的結果。青藏高原是由6個地體相繼增生到亞洲大陸上的一個組合,這些地體之間的邊界被5條縫合帶所限定。造山作用自北向南相繼變年輕。青藏高原是特提斯的主要范疇,它可以分成3個區域,分別代表了3個階段主洋盆位置。特提斯北區位於昆侖山和祁連山,它的遺跡是第五縫合帶,在大陸基底上於震旦紀形成裂谷,奧陶紀閉合。特提斯中區位於可可西里-巴顏喀喇,古生代晚期以來在弧後盆地基礎上繼續破裂、擴張,典型的洋殼形成於石炭-二疊紀,這個時期的洋稱古特提斯,它的遺跡為第三和第四縫合帶。特提斯南區位於青藏高原南部,雅魯藏布江縫合帶代表了它的主洋盆遺跡,班公-怒江縫合帶代表了它的弧後盆地。青藏高原的隆升以多階段、非均勻、不等速為特徵,大體上可分成4個階段,即45~38,25~17,13~8和3~0Ma。雖然到目前為止已經提出了多種模式來解釋高原的形成與隆升,但是這一問題迄今仍然沒有解決。文中筆者根據多年來地質。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研究成果和新的實驗研究結果,提出了疊加壓扁熱動力模式來解釋青藏高原的形成與隆升機制。
它東連雲貴高原和四川盆地,西達萬山之宗的帕米爾高原,北鄰中國內陸沙漠地帶,南眺熱帶亞熱帶風光的印度大平原。它雄奇高峻、傲視四方,以奇異的地理構造和地貌景觀,以及獨特的文化積淀和歷史皺褶,堪稱世界一絕。

Ⅹ 青藏地區成為一個獨特地理單元的原因和特點

1.青藏地區獨特地理單元的原因:青藏地區位於橫斷山以西、昆侖山——祁連山以南、喜馬拉雅山以北的地區,由於有這些高大山脈把青藏地區與南方、北方、西北地區隔開,交流少,導致人文地理特點與其他地區明顯不同;青藏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徵(海拔高、山地垂直分異特徵明顯,高原山地氣候、高寒、位於亞歐與印度洋板塊的交界地區,地質條件復雜等等)也與南方、北方、西北地區截然不同,所以成為一個獨特的地理單元。
2.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因為各地區的自然條件不同,導致人們的生活習慣生活方式的不同、農業生產不同。(給你一個鏈接:http://tieba..com/f?kz=327546212)
3. 自然地理特點 人文地理特點
北方地區 濕潤、半濕潤 主食麵食,傳統民居特點注意防寒保溫
溫帶季風氣候
南方地區 魚米之鄉 主食:大米,民居特點:注意通風散熱
亞熱、熱帶季風氣候 以南北朝向為主,瓦房屋面較陡
西北地區 草原到荒漠的景觀變化 食:牛羊肉和乳製品。
溫帶大陸性氣候 住:用羊毛氈搭成易於拆卸的氈房
青藏地區 降水稀少 日較差大 食:青稞面作的糌粑,焦烤煮熟牛
高原缺氧 晴天多 羊肉。住:牧區一般居住在可以自
日照時間長 由移動的、厚重的氂牛氈搭成的帳
太陽能豐富 篷中;非牧區大多數在用石頭和土
坯砌成的牆體厚實的房屋中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