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人文地理
⑴ 成渝經濟區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徵
成渝經濟區是以重慶、成都兩市為中心,包括成都、綿陽、德陽、內江、資陽、遂寧、自貢、瀘州、宜賓、南充、廣安、達州、眉山、樂山14個市;重慶則包含主城9區、潼南、銅梁、大足、雙橋、榮昌、永川、合川、江津、綦江、長壽、涪陵、南川、萬盛、武隆等地。經濟區幅員面積15.5萬平方公里,2005年GDP近9000億,常住人口8000多萬,分別占重慶和四川總量的25%、55%、65%。成渝經濟區是西部唯一具備突破省市界限、在更大范圍內優化配置資源的地區。
目前成渝地區經濟總量約佔全國5%,人口、城市、資源密度在西部絕無僅有將改變整個西部以至更大范圍的經濟格局。這是西部最有希望的區域。
2007年4月2日,四川省省長蔣巨峰和重慶市市長王鴻舉在成都共同簽署了《重慶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推進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經濟區的協議》經濟區范圍:四川14市重慶23區縣。
依託資源條件和產業基礎,承接悠久的合作淵源,重慶、成都兩地特大城市將成為經濟區的龍頭,成渝經濟區的范圍包括成都及綿陽等14個沿高速公路、快速鐵路、黃金水道的市和重慶1小時經濟圈的23個區縣。
該經濟區的定位則是要共同爭取成渝經濟區列為國家重點開發區、共同爭取國家編製成渝經濟區發展規劃,努力將成渝經濟區建成繼長三角、京津豫、珠三角之後的中國第四個增長極。
建西部最大的城市連綿帶,在充分發揮成、渝兩大中心城市的核心帶動作用下,分別構建和完善成、渝兩個單核城市群基礎上,加快培育綿陽、德陽、內江、資陽、遂寧、自貢、瀘州、宜賓、南充、廣安、達州、眉山、樂山、永川、江津、合川、涪陵、長壽、銅梁、榮昌、大足、南川、綦江、璧山、雙橋、潼南、萬盛等若干緊密相連的大中小城市,共同構建西部最大的城市連綿帶。
《協議》中的第一個共建重點就是基礎設施建設。經濟區成立後,重慶市和成都市之間的快速客運專線鐵路等點對點快速通道、區域環型快速通道建設將得到進一步發展,「上午到重慶辦事,下午回成都吃晚飯」將不再是夢想。同時,還將完善公路、鐵路、內河航運、民航、管道綜合交通運輸網路,暢通對外交通,共同加強電網通道、水利、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互相支持、合作共享。
雙方協議,要建立開放、規范、競爭、有序的商品市場,破除行政壁壘,加強交通、物流合作,降低產品跨區域銷售成本。為了建立有利於人口合理流動的勞動力市場,將取消兩地的就業戶籍限制,建立流動人口「便參保、易轉移」的社會保障體系。同時,要在經濟區內促進價格管制產品的互惠貿易,構件要素無障礙流動機制,促進產業互動、利益共享。構築企業合作的綠色通道,進一步放寬民營經濟投資領域,消除民營經濟進入市場的障礙。
經濟區建成後,兩地將立足現有產業基礎,共同培育和建設國家重大裝備製造業基地、高技術產業基地、清潔能源基地、國防科研產業基地,優勢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在區域內產業整合,優化產業布局,構建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加強互相協調,共同爭取國家重大產業項目的布局將是經濟區產業分工協作的重要任務。
兩地將共同實施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按資源承載力和環境容量進行產業和重大項目布局,共同建立長江上游聯防聯治的水環境管理機制。開展環境檢測合作。共同爭取國家生態環境建設投入和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在長江上游長期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防護林體系建設等工程。
成渝經濟區是以重慶、成都兩個特大城市為龍頭,包括成都及綿陽等14個市和重慶「1小時經濟圈」內的23個區縣。成渝經濟區集聚了兩省市1/4的幅員面積、一半以上的人口,積聚了兩省市經濟總量的六成多。
以重慶、成都兩個特大城市為龍頭,以成都及綿陽等14個沿高速公路、快速鐵路、黃金水道的市和重慶1小時經濟圈的23個區縣為載體,共同爭取成渝經濟區列為國家重點開發區,共同爭取國家編製成渝經濟區發展規劃,將成渝經濟區建成國家新的增長極。重點發展成渝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意志,被明確寫入《西部大開發「十一五」規劃》。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這無可爭議的三大增長極,在過去20多年引領著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但這三大增長極,無一例外地落在東南沿海。在遼闊的西部,誰能承擔起「引擎」重任,成為國家新的增長極?成渝經濟區是西部唯一具備突破省市界限、在更大范圍內優化配置資源的地區。這里,每萬平方公里有1.73座城市,比西部平均水平多1.49座,比全國平均水平多1.03座;這里,每平方公里產出350萬元,比全國高出227萬元,比西部高出316萬元。成渝經濟區經濟密度是西部平均經濟密度的14倍,是西部最發達區域。成渝經濟區目前佔全國經濟總量的5%左右,通過5-10年的跨越式發展估計能佔到全國經濟總量的10%左右。達到10%或更多的時候,這個經濟區域就將成為保證國家經濟安全的新的增長極。
2007年6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出通知,批准重慶市和成都市設立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國家發改委要求重慶市和成都市要從兩市實際出發,根據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實驗的要求,全面推進各個領域的體制改革,並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率先突破,大膽創新,盡快形成統籌城鄉發展的體制機制,促進兩市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也為推動全國深化改革、實現科學發展與和諧發展發揮示範和帶動作用。
大量的資金流以及優惠政策,使上海浦東新區和天津濱海新區,迅速成為令人矚目的經濟「新特區」。而成都,也已加入「新特區」的行列,並將成為中國當下改革開放進程中最耀眼的明星。昨(9)日,成都市政府新聞發言人、成都市政府秘書長毛志雄宣布,成都市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已獲國務院正式批准。這是繼上海浦東新區和天津濱海新區之後,又一個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今後,成都將成為中西部地區發展的前沿陣地。
6月7日,國家發改委下發《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批准重慶市和成都市設立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通知》(發改經體20071248號),明確:國務院同意批准設立成都市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今後,成都和重慶將成為中國新的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並率先對中國重大政策先行試點。
此次設立成都市配套改革試驗區,根本目的在於逐步建立較為成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形成強化經濟發展動力、縮小城鄉區域差距、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確保資源環境永續利用以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理論架構、政策設計、體制改革及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的綜合模式,走出一條適合中西部地區的發展道路。
之前,為了推進上海浦東新區和天津濱海新區的經濟發展,有關方面為其量身訂作了金融、土地、稅收等經濟優惠政策。而成都和重慶試驗區,不僅要制定經濟政策,還要制定相關的社會、文化領域的配套政策方案,根據國家發改委的要求,成都要將制定好的方案上報國務院審批。下月,四川省、成都市以及重慶市的有關負責人將聚集北京,參加高層論壇,共同探討方案。
具體的實施方案中,統籌城鄉規劃、建立城鄉統一的行政管理體制、建立覆蓋城鄉的基礎設施建設及其管理體制、建立城鄉均等化的公共服務保障體制、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制、建立城鄉統一的戶籍制度、健全基層自治組織、統籌城鄉產業發展等將是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廣東深圳、上海浦東、天津濱海三大經濟改革實驗區都在東部沿海地區,由此帶動了東部沿海地區的快速發展。而中西部地區是我國相對不發達地區,在中西部選擇具有重大影響和帶動作用的特大中心城市設立國家統籌城鄉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對重大政策措施先行試點,是國家在新的歷史時期加快中西部發展,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
而成都市作為中西部地區最大的都市經濟區成渝經濟區的重要中心城市,也將迎來重大的歷史發展機遇。這次國家設立成都市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對於進一步發揮成都特有的經濟優勢、科技優勢、市場優勢和生態優勢,強化成都的帶動功能和輻射作用,加速與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三大經濟區相呼應的成渝經濟區的崛起,完善國家發展戰略的空間布局,促進區域間的協調發展,都將起到重大作用。
⑵ 眉山的旅遊景點與詳細資料!!!
眉山,作為一個地級市,眉山市屬於四川省,位於成都平原西南部,岷江中游和青衣江下游的扇形地帶,成都--樂山黃金走廊中段。眉山市人文旅遊資源有東坡文化、長壽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竹文化、水文化等。歷屆眉山東坡文化節、彭祖壽星節、青神竹編藝術節、丹棱嗩吶節等。名人有西晉文學家李密,宋代大文豪蘇氏三父子,有長安畫派創始人,被譽為「東方梵高」、「畫壇怪傑」的石魯和中國著名書畫家、詩人、美術教育家馮建吳。 眉山市主要旅遊景點:三蘇祠、三蘇紀念館、瓦屋山國家森林公園、黑龍灘水庫、彭祖山(仙女山)、彭山江口漢崖墓、牛角寨大佛、中岩寺、中國竹藝城、東坡湖公園、龍鵠山。
三蘇博物館
三蘇博物館--眉山三蘇祠是北宋時期(960年-1127年)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的故居。位於四川省眉山城西南隅紗彀行內。元代改宅為祠,祭祀三蘇。明代洪武年間擴建,明末毀於兵火,僅存五碑一鍾,清康熙四年(1665年)在原址按明代規模重建,爾後歷代均有增益補修,現佔地面積56800平方米。於1980年7月7日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4月成立「眉山三蘇博物館」。三蘇祠自元代建祠以來,幾興幾衰,一直是文人墨客和廣大民眾拜祭聖賢的聚集場所,經數百年的營造,整個祠堂紅牆環抱,綠水縈繞,古木扶疏,翠竹掩映,形成了「三分水二分竹」的島居特色。三蘇祠總建築面積有11500平方米,主要建築有正門,前廳,正殿,啟賢堂,來鳳軒,東西廂房,雲嶼樓,披風榭,瑞蓮亭,百坡亭,碑亭,抱月亭,快雨亭,式蘇軒,景蘇樓,綠洲亭,半潭秋水一房山,彩花舫,南堂,疏竹軒,綠筠軒等。殿堂部分由三進四合院組成,雖按軸線處理,但兩邊卻運用了均衡而不嚴整對稱而有自由變化的手法,有收有放靈活多致。園林景觀形成和保持了濃郁的清代四川傳統園林自然,古樸,典雅的顯著特點,屋宇堂廊,布局有序,點線呼應,疏密有致,匾額對聯,繽紛耀彩。整個祠堂具有歷史文化名人故居庄穆典雅氣氛,使人賞心悅目,流連忘返,被當代中外文化名人,古典園林專家稱譽為中國四川古典園林的典範。
洪雅瓦屋山
瓦屋山國家森林公園是中國生態旅遊重點森林公園,國家AAA景區,距成都160公里,峨眉山36公里,樂山大佛98公里,與樂山大佛、峨眉山構成川西南旅遊"金三角",處於大香格拉旅遊圈的外圍地帶,一直以來是自駕車愛好者及旅遊團體前往休閑、觀光的理想之地。中國歷史文化名山——瓦屋山最高海拔3522米,古稱居山、蜀山、老君山,早在唐宋時期就與峨眉山並稱「蜀中二絕」,系太上老君升天之地,道教發源地,青羌民族最後留居之地。由於地質作用,瓦屋山形成了向東西兩側略傾的屋脊狀地形,從任何角度望去,此山整體上都狀若瓦屋,因此得名"瓦屋山",被有關地質專家認定為中國最高、最大的"方山"。瓦屋山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空氣濕度,風向等條件,極易出現雲海,日出、佛光、聖燈、三個太陽等神奇的天象景觀。山頂象爾岩是觀景的最佳位置。岩下有時雲海千里,白浪翻湧,峨眉、貢嘎彷彿兩只小船在雲浪中沉浮。清朝詩人何紹基對此有形象的描繪:"須臾白霧起,如綿如浪。溶作一天雲,匿盡千重嶂"。天色將明未明之時,一輪紅日在"海"天一線之處冉冉升起,噴薄而出、霎時霞光萬道,氣象萬千,景象頗為壯觀。在晴空萬里的午後,風輕雲涌,虛空中出現七彩光環,其中人影幢幢,令人心醉神迷。公園面積104萬畝,森林覆蓋率高達96.1%。公園每年定期舉辦「瓦屋山杜鵑節」和「瓦屋山冰雪節」。瓦屋山頂上1.5萬畝原始森林聳入雲天,是整個森林公園內面積最大、景觀最為豐富的景區。區內原始植被保存完好,有植物3900種,喬木200餘種,葯用植物有213科952屬2200多種,屬國家瀕危、珍稀重點保護的有紅豆杉、珙桐等84種。瓦屋山40多種杜鵑分布面積達60萬畝,珙桐分布有30萬畝,被譽為「世界杜鵑花的王國」和「中國鴿子花的故鄉」。有460多種野生動物,其中有熊貓、羚牛、黑顴、綠尾虹雉等6種一級保護動物,小熊貓、猴等17種二級保護動物。 1993年3月被國家林業部批准為國家森林公園。隨後,在玉屏山與瓦屋山兩個景區修建了玉屏森林度假村、瓦屋山金花橋、古佛坪、象耳山莊和光相山莊、瓦屋山大酒店等幾個旅遊服務點和古佛坪至代國槽的景區公路等。1996年瓦屋山客運索道也投入運營。1997年瓦屋山國家森林公園被評為「全國森林公園十大標兵單位」,1999年被列為「全國重點生態旅遊景區」,且為國家林業總局定點聯系的三個國家森林公園之一。 目前景區日接待能力達1500人,隨著連接峨眉山、瓦屋山、周公山「三山環線」公路的通車,相信瓦屋山將成為人們進行生態旅遊、休閑度假、科普研究、探險考察、攝影寫生以及舉辦會議的理想場所。
丹棱老峨山
老峨山是峨眉山的姊妹山。位於丹棱縣城西張場鎮、王場鄉、順龍山轄區內,海拔1142米,幅員面積11 .8平方公里。其中,林區面積1.3萬畝,突兀一峰獨峙,雄踞於成都平原西南邊緣,時有煙去在半山飄浮,尉為壯觀。山形酷似峨眉,雄秀奇險幽,頗有峨眉山的架式。山中名勝古跡如金頂、捨身崖、九老洞、萬年寺、伏鶴寺、一線天等,皆與峨眉山「同名同姓」。民間傳說先有此山,後有峨眉山,故名「老峨山」。
據地方史志載,老峨山佛教盛行,香火旺盛,建寺於隋,興盛於唐、宋、元、明、清,山中共建有72座寺廟,僧侶最多時竟達千人。唐代開元年間,道教傳入老峨山,先文在山中建了36庵堂,有近400名道士修道山中。著名道教人物杜光庭、清代文學家彭端淑等名人雅士曾游覽此山,留下許多贊美詩篇。老峨山著名的自然景觀和風景名勝,既有堪與峨眉山媲美的日出、雲海、佛光,更有獨具特色的華頭懸空、美女曬羞、摩崖石刻造像等等,文物古跡和神秘傳說故事等文化積淀豐富。 歷史悠久的老峨山每年「六月六」(農歷)傳統朝山會盛況空前。80年代初,文化部門組織文藝工作者挖掘整理加工,編排出嗩吶、龍燈、獅燈、花燈、蓮簫、高樁平台等優秀節目,把游山文體活動與經濟貿易活動有機結合,促進了地方經濟、文化、體育、雍游等各項事業的發展。連續舉辦了六屆的老峨山游山文化經貿交易會,每屆都有數十萬省內外客商、旅遊觀光都和參加交易會,經貿成交額近千萬元,老峨山區出產的雲霧毛峰、炒青綠茶、紅茶系列產品和總崗特液、業牌液系列名酒獲國家、部、省精品獎和優質獎,暢銷10多個國家和地區。
⑶ 眉山市風景區有哪些
黑龍灘
黑龍灘水庫是建國以來四川省修建的第一座大型蓄水灌溉工程,主要依靠四川都江堰引水充灌,水庫始建於1970年,於1972年竣工。渠系工程先後經過八年建設,七年整治,歷時十五年竣工。黑龍灘水庫是群眾投勞,國家補助,以民辦公助的形式修建的,總投資20266萬元,其中國家補助10153萬元,群眾投資加投勞折價10113萬元,基本上各佔一半。為修建水庫仁壽人民出了大力,流了大汗,甚至有的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總計因工犧牲的有133人,因工緻殘的有1205人。
水庫位於成都平原的東南邊緣,龍泉山脈的二峨山西麓,仁壽縣城西北16公里處,是都江堰灌區的一個囤蓄水庫。湖岸線長310公里,南北長25公里,水面23.6平方公里,大壩高53米,長271米,最大蓄水3.6億立方米,正常蓄水3億立方米。被譽為「西蜀第一海」。湖中7峽7壩85座群島星羅棋布,似水上盆景,碧波萬頃,水天一色,回環掩映,如夢如幻。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景區年平均氣溫14.4℃,森林覆蓋率90%,1986年被省政府審定為四川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1527米長的輸水隧洞將每秒39.4個流量的龍灘碧水送越805座隧洞、644座渡槽、1144座暗拱、3690多公里的大小渠道,澆灌仁壽、井研、簡陽三縣的106.06萬畝土地。
景區內有10處各具特色的景點:大壩、三大灣、蓬萊島、青龍嘴植物園、龍岩摩崖造像和石刻書畫、陳姑山、七星照月、八一群島,韓家壩、白果壩和雙燕子。蟠龍島上建有游山道、馭龍亭、觀景亭、書畫院、猴園;刻有著名書畫家馮建吳先生的手跡「蟠龍島」。報恩寺,位於景區第一峰陳大山。三大灣,位於景區腹心地帶,大型島嶼之一,被省林業廳命名為「省級森林公園」。青龍咀,位於主航線上,島上有省林科院試驗場引種世界各地300多種珍稀林木花卉。太乙壩,位於景區北端,由龍岩、大佛、五里橋和大梁子組成。傳說太乙真人斬惡龍岩駐足於此而得名「太乙壩」。臨水岩壁上刻有長10餘米無頭巨龍,有明萬年間鐫刻的「龍壁」二字,旁有唐代鐫刻的彌勒佛像和碑文;佛像兩旁石上分別是潑水現竹和潑水現字奇觀。
黑龍灘優越的地理位置、優良的生態環境、優美的湖光山色、優質的物產資源、優異的開發成果,已成為旅遊觀光、休閑度假、開展會議商務和文經活動的理想場所。
彭祖山
彭祖山屬國家AA級風景旅遊區,是養生術創始人、八百八十餘壽商賢大夫彭祖修煉和陵寢之地,被尊為中華養生文化第一山。
彭祖山是國內唯一以長壽養生文化資源為特色的風景名勝區。其深邃悠遠的文化底蘊和國內獨特、唯一的彭祖養生長壽文化,閃爍在彭山這塊古老而美麗的土地上,廣為傳播,潤澤千秋。彭山百歲老人比例高出全國平均比例5.8倍,為我國第一個經過多學科專家鑒定的「長壽之鄉」,長壽品牌,聲名遠揚。尤其是中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第一位養生家——彭祖,他不僅是中華養生文化的創始者,還是中華廚界的祖師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性學大師。他系統地研究了人和自然的關系,飲食和健康的關系。他獨創的膳食術、導引術、調攝術、房中術四大養生術博大精深,光照世人,對現代生活有著深遠的指導意義。
目前,開放的彭山正以彭祖養生長壽文化為靈魂,全力打造中國養生長壽旅遊勝地——彭祖山。縣委、縣政府已與劍南春集團為代表包括雲南泓昱投資有限公司、成都維多利貿易有限公司、四川志惠實業有限公司的合夥投資人簽署了綜合開發框架協議。開發目標是5年內總投資10億元人民幣以上,按國家4A級旅遊景區標准完成項目建設並通過認證。
中岩寺
青神歷史悠久,古跡眾多,自然風光優美,旅遊資源豐富。中岩寺、德雲寺、漢墓群以「古」揚名;中國竹藝城以「特」叫絕;平羌三峽以「幽」迷人;仙姑湖以「秀」著稱。青神被譽為蠶叢故里、南方絲綢之路、岷江古航道、小峨眉、中國椪柑之鄉、中國竹編藝術之鄉,蘇東坡初戀的地方。中岩是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初戀的地方,被范成大譽為「西川林泉最佳處」,陸游贊為「川南第一山」,現為國家AA級旅遊區、省級風景名勝區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城東11公里的黃金旅遊線上,隔岷江與思蒙河口相對,主景區為上、中、下三寺(岩),面積26平方公里,遊程10華里,頂峰海拔高度為616米。景區蜿蜒起伏十里許,青峰冥壑、流泉響石、風光絢麗、景色怡人,適於常年旅遊。是成都─青神─樂山─峨眉水陸旅遊環線上一顆璀燦的明珠。
槽漁灘
槽漁灘旅遊風景區位於有雅山雅水之稱的四川省洪雅縣,東臨峨眉山,西接雅安碧峰峽,南面與瓦屋山、柳江古鎮為鄰,距成都約160公里,距縣城30公里,省道305線、樂雅高速、遂資眉高速、青衣江貫穿景區。景區規劃面積18平方公里,核心區域6平方公里,淡水面積3.7平方公里,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夏季長無酷暑;冬無嚴寒少霜;年平均氣溫15℃~16℃,日照1080小時,降雨量1493.6毫米,無霜期304天,海拔520—600米。
景區人傑地靈,人文並秀,民風淳樸,雅自天成。唐熹宗親賜「悟達國師」稱號的唐朝高僧悟達,范仲淹、蘇東坡著文贊頌「天下正人」的宋代著名諫官、兵部尚書田錫均出生於此。五月台會、蚌殼燈、牛兒燈等青羌民俗文化歷史悠久,譽滿巴蜀。
景區自然環境優越,歷史悠久,薈萃儒、釋、道歷史文化,依山傍水,素有「小三峽」之稱,境內林木茂盛、植被豐富,山青、水碧、峽雄、石奇、林茂,更有飛瀑銀泉,令人美不勝收。綿延6公里的桫欏峽,隨處可見古生孓遺珍稀植物—桫欏樹;800米大壩攔江截流,3.7平方公里淡水湖面波光粼粼,水天一色,野鴨成群; 「千塔佛國」薈萃全國各地108座名塔,長45 .3米、高12.5米的巨型卧佛枕江面卧;80多幅描繪雕刻了釋迦牟尼生平佛傳故事和岩造像壁畫沿路可見;古代南方絲綢之路通道之一的"竹箐關"古棧道、眾多明清時代遺留的古石刻、觀音寺等寺廟千姿百態;恢復重建的「奎星閣」、「雅雨樓」與群山相伴;傳說中二郎神斬妖治水留下的"砍斷山"、"龜都府"飲水江中。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加以人工藝術建造,使景區具有較高旅遊觀賞和考察研究價值。
⑷ 10月底去川西自駕游合適嗎
不建議這個時候去,10月底川西氣候已經開始惡劣了,高原的天氣也開始變專的無常。有些地方已經開屬始下雪,比較冷,容易感冒,高原地區感冒是大忌,容易引起肺氣腫。如果不是有多高原生活經驗的話,不建議這個季節去,希望對你有幫助
⑸ 四川眉山有什麼風景名勝和人文景觀要詳細
槽漁灘風景區
槽漁灘風景名勝區位於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境內青衣江上游,景區面積平方公里。風景區內,古老的桫欏樹群影映著碧綠的水面,秀麗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文化歷史交相輝映,構成獨特的江峽風光,飲譽中外。是雲嶼樓、披風榭、瑞蓮亭、百坡亭、碑亭、抱月亭、快雨亭、式蘇軒、景蘇樓、綠州亭、半潭秋水一房山...三蘇祠博物館
三蘇祠位於四川省眉山市城西,是我國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的故居,原為約五畝的庭院,元代改宅為祠,明末毀於兵燹,清康熙四年(1665)在原址模擬重建。現成為佔地100畝的古典園林。庭院紅牆環抱,綠水縈繞,古木扶疏,翠竹掩映,形成三分水二分竹的島居特色。樓台亭榭,古樸典雅;匾額對...彭祖山省級風景區
彭祖山,海拔高度610米,垂直高差158米,因是養生術創始人、八百八十餘壽商賢大夫彭祖修煉和陵寢之地,而聞名四海,被尊為中華養生文化第一山。 彭祖山風景區,是國內獨有、世界唯一以長壽養生為特色的文化旅遊風景名勝區。景區沿府河、岷江岸邊,北起凈皇九股泉,南到縣城關刀山公園,總面積約...中岩山風景區
中岩,唐代建寺,川南佛剎叢林之一,素以「川南第一山」、「西川林泉最佳處」著稱。現坐落在上寺翠微峰下的「中岩書院」曾培育出大文豪蘇東坡。系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四川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級旅遊區。中岩在青神城東黃金旅遊線上,北距成都120公里,南抵樂山大佛37公里,水陸交通非常...老峨山風景區
老峨山是峨眉山的姊妹山。位於四川省眉山市丹棱縣城西40公里張場鎮、王場鄉、順龍山轄區內,海拔1142米,幅員面積11.8平方公里。其中,林區面積1.3萬畝,突兀一峰獨峙,雄踞於成都平原西南邊緣,時有煙去在半山飄浮,尉為壯觀。山形酷似峨眉,雄秀奇險幽,頗有峨眉山的架式。山中名勝古跡...瓦屋山國家森林公園
瓦屋山國家森林公園是中國生態旅遊重點森林公園,國家AAA景區,距成都160公里,峨眉山36公里,樂山大佛98公里,與樂山大佛、峨眉山構成川西南旅遊"金三角",處於大香格拉旅遊圈的外圍地帶,一直以來是自駕車愛好者及旅遊團體前往休閑、觀光的理想之地。 中國歷史文化名山——瓦屋山最高海...
⑹ 中國地圖全圖大圖
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來對中國地源圖的圖面范圍、國界線、重要島嶼的繪制等有著嚴格的規定。
不僅是正式出版的地圖作品,普通網民製作和傳播的(尤其是在互聯網上傳播的)中國地圖也應該嚴格遵循這些規定,以保持中國疆域領土的完整性。
中國地圖指著重展示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以及疆域內各類地理要素的分布的地圖。
按照地圖的一般分類方法,中國地圖分為政區地圖、地形圖、自然地理地圖、人文地理地圖、衛星影像地圖等類型。
(6)眉山人文地理擴展閱讀:
中國地圖必須遵守下列規定:
1、准確反映中國領土范圍。
(1)圖幅范圍:東邊繪出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交匯處,西邊繪出噴赤河南北流向的河段,北邊繪出黑龍江最北江段,南邊繪出曾母暗沙(漢朝以前的歷史地圖除外);
(2)中國全圖必須表示南海諸島、釣魚島、赤尾嶼等重要島嶼,並用相應的符號繪出南海諸島歸屬范圍線。比例尺等於或小於1:1億的,南海諸島歸屬范圍線可由9段線改為7段線,即從左起刪去第2段和第7段線,可不表示釣魚島、赤尾嶼島點。
2、正確表示中國國界線與地貌、地物、經緯線、色帶等要素之間的關系,正確標注國界線附近的地理名稱。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地圖
⑺ 我想了解四川中江縣的人文地理,悠久歷史,風土人情,生活習慣,衣食住行等等.要祥細點!
其實中江沒什麼特來別。真的。
和其他源城市差不多,最近幾年貌似比較算發展的,嗯,算好吧(?)
到處建樓房修路,(怎麼說起來我們這么土- -)
好吧,
我們的口號有一個,英雄故鄉和諧中江。= =
,
我們老師說這里是丘陵,中江掛面和中江柚還有八寶油糕很出名。
倉山鎮的舞龍獅在這里很出名。
我們又不是少數民族所以沒什麼特別的風土人情生活習慣,
衣食住行和其他城市的人差不多。
呵,你要來這幹啥呢,
中江人真的有點好吃好耍,哪裡開飯店人應該最多了- -
【不是我貶低我們這里啊,其實住久了你覺得還不錯啦,要大不小不會迷路,走到哪有可能都碰得到熟人,而且現在貌似說要修直通成都的公路。以後十多二十分鍾咱們就可以到成都了。不要坐那麽久的車了= =。還有好像廣東的中江人很多是吧,以前我也在那邊耍過一個暑假。】
⑻ 仁壽的地理人文
仁壽縣位於四川盆地南部,成都的中南部,川中丘陵地區,隸屬於眉山市,居中國第六大縣,是四川第一人口大縣。建縣於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89年),面積2606平方公里,人口162萬。
⑼ 眉山什麼特產
眉山十大特產
眉山市位於四川盆地成都平原西南緣,眉山市人文旅遊資源有東坡文化、內長壽容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竹文化、水文化等,是北宋大文學家美食家蘇東坡的故鄉。
青神竹編
青神竹編是四川省青神縣傳統手工藝品,其工藝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並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展出。青神竹編工藝歷史悠久技藝高超,被宮廷選作貢品,產品從竹製品生活、生產用具到竹編畫都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該縣被評為「中國竹編藝術之鄉」。「國際竹手工藝培訓基地」。
十大眉山特產
青神竹編
青神縣竹資源十分豐富,農家房前屋後,溝邊山坡遍布慈竹、斑竹等幾十種竹子,具有竹筒長、節稀、纖維長、拉力好、韌性強、易於啟篾絲以及耐水、耐酸、耐鹼、在冷熱驟變時也不起化學反應等特性,多年來,群眾在不斷實踐中形成了多種類型的竹編藝術產品。
⑽ 成都的人文地理
成都市,簡稱「蓉」,別稱「錦城」、「錦官城」,自古被譽為「天府之國」,位於四川省中部,是中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成都市還是西南地區科技中心、商貿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樞紐,全國率先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試點城市、金融對外開放城市、行政副省級城市。2003年《中國城市發展報告》成都綜合實力位列第九位。 先後榮獲「國家園林城市」「中國最佳旅遊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稱號;並被《財富》(中文版)雜志評為「中國最佳商務城市」。[編輯本段]城市概述 經緯度
市中心位於北緯30.67度,東經104.06度。 新天府廣場 凌空轄區
成都市共轄9個區、6個縣、4個市,一個國家高新技[1]術產業開發區。
主要領導
現任市委書記李春城,現任市長葛紅林。
城市面積
</B>12390平方公里(中國直轄市和副省級城市第8名)。中心城區建成面積598平方公里。市轄區面積1418平 安順廊橋 方公里。
海拔
平均海拔500米。全市海拔最高處為大雪塘峰,海拔5364米。
人口
2008年末全市戶籍人口1125.0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2.7萬人。常住人口1270.6萬人,增加12.7萬人。市區人口497.15萬,自然增長率為2.1%。
民族
成都市擁有中國56個民族中的54個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為漢族。少數民族總人口60538人。2/3的人居住在市區。
時間
</B>北京時間(中國標准時間,UTC+8)。成都市所在的時區為UTC+7。
市花
芙蓉 成都市花芙蓉花
市標
太陽神鳥,從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金箔圖樣代表成都 成都市標太陽神鳥
市樹
銀杏
成都市樹銀杏樹</B> [編輯本段]氣候特點 一、氣候概況
成都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無霜期長、雨量充沛、日照較少。多年年平均氣溫為16.2℃,年最高氣溫為37.3℃,年極端最低氣溫為-5.9℃,最熱月出現在7~8月,月平均氣溫為25.4和25.0℃,最冷月出現在1月,,月平均氣溫為5.6℃;年總降水量為918.2毫米,雨量主要集中在7~8月,月降雨量分別為225和229毫米,降雨最少月份為12和1月,月降雨量分別為6毫米左右,暴雨期普遍出現在5~9月,常年暴雨出現的始終期分別在6月底7月初和8月下旬。 二、各季的主要氣候特點
春季:氣溫回升較早,對林木和小春作物生長有利,但忽升忽降不穩定,易出現持續低溫或「倒春寒」,影響大春作物適時播種或造成爛種爛秧。
初夏:溫度適中,日溫差較大。
盛夏:夏熱多雨、光照強。
秋季:秋短陰涼多綿雨的天氣和秋長秋高氣爽的天氣都有出現。
冬季:冬無嚴寒,對小春和畜牧生長有利,連續的多霧天氣對交通航運影響較大,冬干、寡照比較明顯。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市名來歷
解放前的成都 成都歷史悠久,有「天府之國」、「蜀中江南」、「蜀中蘇杭」的美稱。據史書記載,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中葉的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將都城從廣都樊鄉(今雙流縣)遷往成都,構築城池。關於成都一名的來歷,據《太平環宇記》記載,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取周王遷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因此得名成都。五代十國時,後蜀皇帝孟昶偏愛芙蓉花,命百姓在城牆上種植芙蓉樹,花開時節,成都「四十里為錦綉」,故成都又被稱為芙蓉城,簡稱「蓉城」。2001年出土的金沙遺址,已經將成都建城歷史從公元前311年提前到了公元前611年,超過了蘇州,成為中國未變遺址最長久的城市。 歷史沿革
成都是我國西南開發最早的地區,是全國第一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從有確切記載算起。成都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但在21世紀出土的金沙遺址把成都的建制歷史提前到(約前1200~前650)。已經超過蘇州的建城時間。早在公元前四世紀,蜀國開明王朝遷蜀都城至成都,取周王遷岐「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因名成都,相沿至今。秦漢時期,成都經濟文化發達。公元前316年,秦國吞並巴蜀。公元前311年,當時鎮守成都的張儀、司馬錯著手修築成都城牆。傳說張儀築城時屢築屢垮,後來「有大龜浮於江」,張儀根據巫師的指點,沿著龜爬行的路線築城,果然成功,所以成都又叫龜城。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在全國設13州剌史部,在成都置益州剌史部,分管巴、蜀、廣漢、犍為四部。秦末、漢初成都取代中原而稱「天府」。西漢末年,公孫述稱帝,定成都為「成家」。東漢末年,劉焉做「益州牧」,移治於成都,用成都作為州、郡、縣治地。西漢時期,成都的織錦業已十分發達,設有「錦官」,故有「錦官城」即「錦城」之稱;其他手工業如巢絲、織綢、煮鹽、冶鐵、兵器、金銀器、漆器等手工業也很發達。秦漢成都的商業發達,秦時成都即已成為全國大都市,西漢時成都人口達到7.6萬戶,近40萬人,成為全國六大都市(長安、洛陽、邯鄲、臨洮、宛、成都)之一。「少城」為成都商業最發達的城區,那裡商品堆積如山,商店、貨攤櫛比。此外,漢代成都的文學藝術也達到很高的水平,司馬相如、揚雄、王褒是為時全國最有名的文學家,成都出土的漢代畫象磚和畫象石,繪畫精美,內容廣泛。
隋唐時期,成都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佛教盛行。成都成為全國四大名城(長安、揚州、成都、敦煌)之第三位,農業、絲綢業、手工業、商業發達,造紙、印刷術發展很快,經濟地位有所謂「揚一益二」(即揚州第一,成都第二)。「蜀綉」為全國三大名綉之一,「蜀錦」被視為上貢珍品,產量全國第一。成都是中國雕板印刷術的發源地之一,唐代後期,大部分印刷品出自成都。成都除了有全國重要的菜市、蠶市外,還有「草市」,即分布在鄰近地區的鄉鎮集市。唐代成都文學家雲集,大詩人李白、杜甫、王勃、盧照鄰、高適、岑參、薛濤、李商隱、雍陶、康術等短期旅居成都。唐代成都開發了開摩河池、百花潭等旅遊勝地,貞觀年間在城北修建了建元寺,唐朝大中年間改名為昭覺寺,稱「川西第一叢林」。
宋朝時期,成都鼎興,經濟文化更加發達。絲綢業規模擴大,品種增多,蜀錦花樣由唐時的10多種發展到宋朝時期的40多種,能織出天馬、流水飛魚、百花孔雀、如意牡丹等新花樣,每年成都上交絲綢商品,佔全國各地上交總數的70%以上。成都造紙水平很高,唐朝廷曾規定,國家圖書館的書必須用成都造的麻紙來抄寫。唐宋之時,成都城東西南北都設有專門的蠶市、葯市、花市燈會。由於商業發達,成都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北宋仁宗時,在益州(即成都)設官辦交子業務,由官府公開印刷,發行「交子」。
宋元以後,成都為四川乃至整個西南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明在四川設立布政使司,設所在成都。公元1654年,清順治將四川布政使司改為四川省,四川省名在歷史上正式出現。辛亥革命後的1914年,北京政府通令廢除成都府設治所,改稱西川道,領成都、華陽等31縣,1921年,成都、華陽兩縣合並為市,成立市政籌備處,處以下設總處、文牘、法治、會計、調查、庶務六科。1922年,市政籌備處改名為市政公所。1928年,設市政公所為市政府,國民政府置成都市為省轄市和四川省省會。1949年12月27日,成都解放,始為川西行署所在地。1952年,撤銷行署,恢復四川省建制,成都市一直為四川省省會。1989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成都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享有省一級經濟管理許可權,成為全國14個計劃單列城市之一。 載入史冊
世界第一:始建於公元前250年左右,歷時2000多年一直效益不衰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公元前61年在臨邛開采深井天然氣,用於制鹽、煮飯和照明;成都的蜀錦,又稱「錦綉緞」,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的錦緞絲織品,東漢(公元25-220年)年間的足踏織錦機又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織機;到漢代(公元前202-公元220年),成都成為了世界漆器工藝的中心和茶文化的誕生地;到唐代,成都在世界上最早發明和使用雕版印刷術,成都的卞家《陀羅尼經咒》、西川過姓金剛經殘頁、成都樊賞家歷殘頁為世界現存最早的一批印刷品、北宋(公元960-1126年)年間這里的商人聯合發行了世界最早的紙幣「交子」,官府在這里設立了世界最早的管理儲蓄銀行「交子務」。
中國第一:公元前250年左右李冰造石人作測量都江堰水則,這是中國最早水尺;公元前141年蜀郡太守文翁在這里建立了中國最早的地方官辦學堂「文翁石室」;西漢(公元前202-公元8年)時的司馬相如、枚乘、賈誼、楊雄、王褒奠定了漢賦的基礎;後蜀主孟昶(公元943-965年)親筆書寫了中國第一幅春聯「豐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公元355年之前,常璩編纂了中國現存最早的地方誌書《華陽國志》;後蜀人趙崇祚編輯了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部詞集《花間集》;公元1082年前後北宋名醫唐慎微撰寫了中國現存最早的葯典《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公元10世紀,成都畫家黃筌開創了中國工筆花鳥畫派先河,雅好丹青的後蜀主孟昶特創「翰林圖畫院」,成為中國最早的皇家畫院;需要著重指出的是,早在漢代,成都的俳優百戲就很突出,在成都出土的漢代說唱俑,造型活潑,在中國同類文物中無出其右者。這是成都獻給世界的珍貴禮物,也是成都文化的精華所在。 [編輯本段]地理環境 方位
成都市區圖 成都位於成都平原中部。介於東經102度54分至104度53分,北緯30度05分至31度26分之間。東北與德陽市、東南與資陽市毗鄰,西南與雅安市相接,西北與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南與眉山市相連。東西最大橫距192公里,南北最大縱距166公里,轄區總面積12390平方公里,市區面積598平方公里。現轄成華區、武侯區、青羊區、錦江區、金牛區、龍泉驛區、青白江區、新都區、溫江區、雙流縣、郫縣、大邑縣、金堂縣、蒲江縣、新津縣等9區6縣,代管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邛崍市4市,另有一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地理
成都位於四川盆地西部的岷江中游地段,境內海拔387-5364米,東界龍泉山脈,西靠邛崍山。西部為縱貫南北的龍門山脈。平原面積佔36.4%,丘陵面積佔30.4%,山區面積佔33.2%。平原地區西北高、東南低,平均坡降0.3%。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氣溫16.7℃。年平均日照時數1071小時,年平均降雨量945.6毫米。成都市區位於成都平原東部,平均海拔約500米。成都平原是我國西南地區最大的平原。位於岷江幹流上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其灌溉渠網呈扇形展開在廣闊的成都平原上,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飢饉」的「天府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