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知識體系
㈠ 怎樣學好初二地理
初中學習科目相比小學來說,多了很多很多的其他科目,比如屬於文科範疇的政治、歷史、地理等,屬於理科範疇的物理、化學、生物等,這些都是我們進入初中後逐步增加的科目,他們的重要性和語文、數學一樣,都是需要認真對待的。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科目,如果以後想選文科的同學是一定要學好地理的。那麼怎樣學好初中地理呢?
一、明確內容
明確學習的內容。是地形、氣候等自然地理內容?是人口、城市等人文地理內容?或者是一個區域或是一個國家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綜合情況?這個是在學習地理的時候一定 要明確的,之後明確了這個內容,才能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好的學習地理。
二、把握地理規律
我們要知道地理是有規律的,地形地貌的形成、白天黑夜的變遷以及其它各種自然現象,都是在物理規律的支配下進行的。把握好了這些規律,雜亂無章的自然地理理解就會變得清晰起來。
三、每天騰出一定時間復習。
每天一定要給自己制定復習地理的計劃,沒有制定計劃的同學,對於自己的學習是很迷茫的,對地理學科的學習也是有很大影響的。
四、綜合運用
任何學科,學習的目的不止是為了應付考試,更重要的是,通過所學的內容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我們學習地理之後,不僅要多練題,把所學的知識靈活運用,還要用所學的地理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和地理問題。
㈡ 高中地理要怎麼復習
因為不了解你的實際情況,無法提出針對性建議,我是教高三地理的,只能就高中地理方面簡要說明一些共性原則,希望能夠幫到你。 首先注意觀念上的改變:高中地理不像初中地理,決不是考前突擊背一下就能取得好成績的,因此要改變主副科的沉舊思想觀念。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條。 其次明確中學地理的特點:高中地理更注重地理要素的因果關系、優劣評價及發展方向,因此注意以下細節。(1)建立完整的要素框架有益於知識的記憶:地理要素分為自然要素與社會經濟要素,自然要素主要包括地形、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社會經濟要素主要包括資源、能源、農業、工業、交通、商業貿易、旅遊、人口、民族、城市、市場、科技等。(2)復習過程中特點關注地理各要素之間的影響關系,如地形如何影響氣候、氣候如何影響水文、水文如何影響地形、自然條件如何影響經濟活動、人口的變化受哪些地理因素影響..........(3)多總結各地理要素變化對人類的影響(有利與不利),人類發展中應該如何盡量克服不利因素,發揮有利影響..........(可持續發展觀) 第三在知識記憶過程要注意:1、毅力與決心是最關鍵的。2、知識記憶過程中,多進行歸類、對比。例如,復習中國北方地區的時候,不要只記憶零碎的知識點,而要將北方的各種自然、人文背景知識做系統記憶,而且可以將北方與我國另外三個地理區域做個對比,如果能總結出表格式的內容綱要最好。世界知識同理。3、知識記憶過程中,注意課本教材描述中使用的專業術語,在答題過程中,如果能夠有效使用教材術語,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建立空間、時間概念,地理要素均存在一個時空變化的問題,因此記憶過程中頭腦中一定要有清晰的時空概念,最基本的方式就是結合地圖記憶。5、多練習審題,現在的高考中,許多解題的信息都或明或暗地儲存在題目中的文字、圖表等資料中,一定要善於信息的提取和加工,這方面一要靠知識的熟練度和理解深度,二要靠勤加練習即多做題。 最後,祝你成功。加油吧!
㈢ 跪求學完人文地理後的感受2000字。
一、人地關系的和諧美
地理把人地相關性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為我們揭示出: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與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人與自然平等、共生、共存,人和自然的關系是和諧的關系。強調人地關系的和諧發展。通過對地理人地相關性的學習,使我們能夠理解到人與自然間的正確關系,理解尊重自然,才能和諧共處的理念,從而體味出一種和諧美。
二、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多樣美
地理以區域環境為研究對象,具有廣闊的空間性,上及天,下達地,藍天、白雲、大海、森林、草原、日月星辰、花鳥魚蟲、沙漠、冰川、城市、鄉村……山水之間,陰陽相配, 冥冥之中剛柔相濟。宇宙的神秘與詭譎,萬物的多樣與和諧。面對一幅幅絢麗的世界圖景,無不為大自然的和諧美麗而震憾!「智者樂山,仁者樂水」,「靈性出萬象,風骨自高潔」,窮極於山水間,盡享世界的和諧與美麗。
三、地理倫理道德美
古人有「天人合一」的觀念,其中就含有啟蒙的人地關系的合理內涵,而儒家主張「禮樂合一」、「美善相樂」又把「仁」當作審美理想的核心,強調人類社會中人與人間的和諧,含有更多的人倫成分和濃厚的封建、政治色彩,因而缺乏對環境、對生命的廣泛關注。道家主張「游於自然之道」、「返樸歸真」、「清靜無為」,試圖在人與自然間建立起混沌的和諧。因其處世消極最終被排斥到主流社會之外。
地理學則要求我們在處理好社會關系的同時,還應處理好人與自然的一系列關系,對自然講倫理道德,特別是要處理好人與其他生命的關系。因而,在一定的層面上也包含著豐富的環境倫理和生命理性。強調在人與人、人與其他生命之間建立起平等、公平的秩序,因而具有一定的倫理道德美。有人預言:生態文化必將成為未來社會的主流文化,一場群眾性的環保運動正在世界各地興起。
四、地理智慧美
地理智慧主要指:人與自然相處的智慧和人類自身生存的智慧。學習地理,重要的是可以給人們裝上一個「地理頭腦」,教會人們用地理的思想和方法來看待世界,更科學地選擇、安排生活和生產,指導人類理性地生產和消費。在對物質資源的消費方面,呼籲人類改變舊的思維方式和生產、生活方式,放棄高消耗、高增長、高污染的粗放型生產方式和高消費、高浪費的生活方式。
地理智慧要求人們在消費時,盡可能多地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率,盡量減少對廢物的排放,以保持人地復合系統結構和功能的良好狀態。在人的自身生產方面,主張人口的增長要與社會經濟發展適應,與生態環境保護和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相協調。傳統發展模式是以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為特徵的,常常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增長,把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資源對立起來。地理對人地復合系統開放性和戰略性的研究,為我們建立了正確的人口觀、環境觀、資源觀等,從而樹立一種觀察、處理當代事物的整體觀和系統觀,教給人類與自然相處的智慧和生存的智慧。
五、地理人文精神美
地理「把地球作為人的世界來研究」(J.O.M.克羅克《地理學的范疇》),主張給人以及其他生命更多的人文關照。人文素質的核心是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的重點在情感和價值觀。地理能賦予我們更高的人文精神。在價值觀方面地理能幫助我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人口觀、種族觀、環境觀和資源觀。在情感方面,通過地理國情教育能增強我們的國家意識,培養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在世界地理的學習中,利用綜合、分析和比較的方法去解釋空間效應,展現全球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結構和特徵,展現與之相關的不同民族的文化、文明、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特別是在此差異基礎上形成不同的文化景觀。在欣賞豐富多彩的文化景觀時,幫助我們形成對他人他物和異質性、多樣性的寬容心。地理能強化我們的全球意識,教會我們用全球視野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世界現實,並將本國、本地區、本鄉、本土置於國際大背景下加以思考和分析,從而學會尊重與理解、競爭和合作、關心和交往。理解並增進與其他國家、其他民族及其他文化間的交往交流,用以培養和平共處並具有世界大家庭、不同膚色、不同種族、不同語言文明為一體的人。
地理教育目的的重點是實現「從能力到責任感的轉變」。強調關心他人、關心集體、關心人類面臨的共同的問題,注重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不僅重視對他人、對民族、對國家的責任感,也重視對世界、對人類的責任感。地理使我們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人。
六、地理規律美
地理的規律可分為地理事物分布規律、地理事物的演變規律等。地理的規律美表現為秩序美、節奏美、數學美等。想像是分析,也是綜合(波德萊爾:《想像力》)。分析和綜合是地理重要的思維方法。聯想是知覺和想像的基礎(朱光潛:《美感與聯想》)。地理規律的認識,離不開高度的想像,在想像中體味到地理的規律美。面對精美的地圖,在欣賞一件藝術品的同時,張開自由想像力的翅膀,與之展開極富情趣的對話。跨越時空,縱橫馳騁,於是一個富有色彩、聲音、輪廓、香氣和生命的世界便活躍於眼前。
在認識太陽系中九大行星的運動規律時,使人聯想到一張巨大的光碟,它們同向、共面、近圓,彷彿在演奏著一曲壯美的宇宙樂章。在認識非洲氣候分布規律時,我們聯想到了對稱。在認識城市中心學說時,不禁使人聯想到蜂房構造。在學習農業區位論中的杜能環時,會使人想到水中的漣漪。在認識海水鹽度的緯度分布規律時,使我們聯想到如「M」形的山峰。高度的想像,總是與熱情同在。「一個冷淡、淺薄的、尖刻的人是不常具有堅強雄厚的想像力的」(郁達夫:《想像的功用》)。
學習地理需要熱情,在熱情中產生豐富的想像,在不斷地創造、聯想、解釋中,在對地理事物的分析、比較、歸納、演繹中,必將感受到地理規律美的無窮魅力。通過對地理規律美的認識,能賦予我們更多理性,使我們從中不斷向自然界學習、模仿和借鑒,以此創造美的環境、美的生活。從一個小的盆景,一座假山,一座山水城市,大到建設一個寬敞、富裕、干凈、安全的地球,都體現了人類對大自然的學習和模仿。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目前我國正在建設小康社會,在庭院經濟的發展、小流域的治理、農業生態模式的建立、小城鎮和工業小區建設等方面,都需要進行科學決策,而地理在各種決策中會提供廣泛的人文咨詢、人文設計和人文論證。並用美的地理規律去創造和諧而美麗的世界。
七、地理科學知識體系的球狀結構美
褚大健先生對復雜的科學知識體系進行梳理,獨具慧眼,發現了科學知識體系具有的球狀結構。認為:地球的內部結構從外向內,由地殼、地幔和地核組成,與此相似,科學知識從內到外,由知識內核、知識幔層和知識外殼組成。知識外殼由事實性知識組成,重點說明「是什麼」。知識幔層由定律性知識組成,側重說明「怎麼樣」,知識內核由原理性知識組成,側重說明「為什麼」。地理科學知識體系也是如此,對地理科學知識體系的探討,我們會感到地理科學知識體系的球狀結構美。
席勒說過:「若要把感性的人變成理性的人,惟一的途徑是先使人成為審美的人」。地理的審美能賦予我們對地理更多的學習熱情,更重要的是通過地理審美能陶冶我們的情操,並用地理美去創造和諧而美麗的世界。
㈣ 孩子高中選擇了文科,文科的成績要怎麼才能突破
其實文理科想要提高成績,都有一些基本法則的。比如說,首先你的孩子得認真學習。聽起來像是一句廢話,但是就是這么一句廢話,能做到的人,卻少之又少。
幫助這樣的孩子,你付出十二分的努力,未必能收獲一分。關鍵還是厚積薄發,不能心急,要多鼓勵。就算最後,還是沒有進步,也沒有什麼,人生也不只只有讀書啊。最後分享兩句我鼓勵自己的孩子的話。
「首先,要承認,自己不如那些成績好的孩子聰明,然後你要知道,聰明的孩子成績好是應該的,沒有什麼了不起。不如人家聰明,還能取得好成績,那才是真本事。」
「努力過了,但是成績還是不如人家,那也沒有關系,因為你在努力的過程中,學到的東西,遠比他的成績重要的多。
㈤ 與區域地理相對的是系統地理還是理論地理
高考備考中的復習是一項極富挑戰意義的學習活動,是對高三師生心智的考驗。面對8本地理書,面對雜亂無章的地理知識,如何在緊張的地理復習中取得最佳的效果,在前人的經驗總結的基礎上,結合本人的教學思考,筆者談談個人粗淺的看法,以拋磚引玉。
一、以本為本,以綱為綱。
在第一輪復習過程中應以本為本,注重圍繞課本,通過復習全面深入掌握課本中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概念,形成記憶,為高考時准確表述,合理答題提供知識基礎、理論依據、技能准備。認真分析知識的前後聯系,以時間為線索整合知識、以問題為中心整合知識、以區域為范圍整合知識,來構建知識體系,形成知識網路。爭取既能把書從厚讀到薄,又能把書從薄讀到厚。
以綱為綱是要深入分析地理考試大綱,把握高考的出題動向,重點研究考綱的要求和變化情況,這樣復習才有針對性。這往往也是高考體現的考點,如05年的考試大綱在等高線後加了一個字(深)。結果在05年高考就考了蘇門答臘島東側海域等深線的相對高差問題。06年考試大綱雖變化不大,但也特別值得我們關注。研究考綱不但要注重對考點增減的研究,更要研究考核目標與要求,題型示例等方面的變化。研究這些變化可以幫助我們弄清教學與考試的辯證關系,溝通命題、考試、教學等各方面的思想,尋找試題的生長方向。
二、著眼於知識重組
在第一輪復習的基礎上進行的專題復習,是將學過的知識和已經具備的基本技能和方法運用於解決問題的一種復習。因此,專題復習不應再追求知識結構的先後次序或學生認知結構的邏輯要求,應該本著問題的提出、分析和解決的思路,去尋找所需要的有用知識以及恰當的方法和技能。為達到這一目的將知識進行拆分、加工和重組,形成有助於解決問題的有用知識和技能,最終加以運用解題。
教師在復習策略的把握上,切忌簡單的機械重復和平面化的專題復習,要精心設計,打破知識和技能的固有結構,讓學生形成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思維狀態是這一階段復習的目標。
教師應選擇高考實戰題進行評析講解,力求強化學生的知識重組意識和思維線索的形成,從而在思維水平上逐步接近高考的要求。
三、構建心理地圖
在心中構建必要的經緯網圖,以實現在心中准確定位世界、中國某區域的目的。換句話說也就是建立完整的空間概念,空間概念的形成從地理學習的一開始就是最基本,也是最關鍵的,專題復習要讓學生的頭腦中形成結構化的空間概念。
地理學要求學生在腦海中具有基本的地球模型,即由經緯網構成的、易於定位和描述相互位置關系的模型;在自然地理的研究中,地球的自轉、公轉及姿態成為影響地球表面自然地理事物成因的關鍵,此時地球模型不再是孤立單獨存在的,而是運行在一定的系統中的天體;對地球上海陸的分布和各個圈層的認識,要促使學生將地球模型進一步完善,在學生腦海中建構出以經緯網為基礎的地球表層面貌;區域地理復習,使學生不僅要關注地表的地理要素,還要關注在這些自然地理要素(氣候、地形、河流、土壤、生物)影響下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如一個地區的礦業、工業、農業、城市、交通、人口等問題,從而使自然、人文地理要素的關聯成為學生地理思維的主線之一。當一個經緯度坐標點出來的時候,關於這一點的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特徵會源源不斷地通過表象展現出來,甚至進一步的相關分析和預測也會形成。此時學生頭腦中的地球模型已經極大地豐富了。
教師在復習設計中,要千方百計地調動學生的思維。專題圖訓練、區域圖訓練、套疊圖訓練、拆分圖訓練都是很好的復習方法。
四、實際聯系理論
理論聯系實際是任何一個學科復習的基本原則,在專題復習中,要特別注意思維的邏輯次序。在學習新知識後進行基本復習時,思維邏輯次序是正向的,即復習完一定的理論、知識和技能後,到生產生活實際中去尋找實際的例證,加以剖析和驗證,從而強化對知識的理解、對原理的認識,以及對技能應用的檢驗。這一理論聯系實際的過程,在理論的運用上往往具有相對集中性,所涉及的內容會限定在某一特定的認識范疇內。這一過程對於活化書本知識是至關重要的。
然而,必須指出的是,高考中對學生理論與實際聯系能力考查,在思維邏輯的次序上是逆向的,即通過題目設置了新情景、新問題,首先給出實際,要求學生在讀懂題目的基礎上(了解實際),再去聯系理論。現在的地理考題是先給材料,結合材料來解答問題,材料是實際,我們必須到課本中找到理論基礎來解答問題。而此時所要聯系的理論就不一定是相對集中的,某一特定知識范疇內的理論,甚至有可能是跨學生的多種理論的綜合。在一貫的理論聯系實際的復習中,老師和學生都習慣於例證式的思維模式,這與考試中的實際要求存在思維水平方面的差距。由此可見,高考對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或解釋實際問題的能力要求實際上是實際聯系理論的要求。
第二輪專題的復習設計,必須有案例分析。綜合性試題的選材設計在這個階段所選擇的材料必須能承載多個學科的學術信息,以訓練學生可以聯系不同學科的知識理論來解題。
五、關注主題與主幹熔點
在專題復習中,教師如何處理主幹重點的再復習成為值得注意的問題。應該說,從高考命題的角度學科主幹知識絕對不是迴避的內容,關鍵是對學科主幹知識如何認識以及通過何種方式考查。事實上,主幹知識的考查更多表現在對學科主幹思維方式的考查上,透過一定的情景,考查學生是否具備本學科最主要的學科技能和研究方法。可見,主幹知識的再復習不是浮在眾多知識表面上的重點,而是要挖掘沉澱在知識背後的學科思維主幹。
從綜合學科考試命題角度,題目的選材和題目的選材和題目主題的確定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理想的設計應是:既不為服從主題而犧牲學科的主幹知識,也不為服從學科主幹知識而肢解主題。這就提示我們每一位綜合科的教師,在本階段的復習選材和挖掘知識主幹時注意尋找主題與主幹的熔點。
在這一階段的綜合集體備課中,教師之間熱點材料的討論交流是尋找熔點的前提。每一位教師從本學科的基本思維品質和基本技能訓練的方法角度去考慮和審視這些熱點材料,加工成本學科專題復習的熔點材料。
六、形成成熟思維體系和思維方法
通過復習要使學生能夠在心理、思維、體力等方面保持穩定,從容應對各種題目,最終取得優異成績。高考中的題目是新穎的、未曾見過的,考查的知識又是復習過的。因此,對大多數學生來講,考試制勝的關鍵是做到心理穩定、思路清晰。在專題復習過程中,教師有責任設法讓學生形成成熟的學科思維體系和穩定的解題思維方法,使學生在第一輪復習的基礎上獲得考試思維的主線,從而在心理上和思維上更加貼近高考。
近幾年,文科綜合能力測試試卷已基本形成試題提供大量新素材、新情境以考查考生獲取和處理信息、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的特色。題目往往要求考生全面、系統地收集試題信息,並能夠對信息進行整合,在綜合信息的基礎上,對信息進行理性認識和合理的發揮。
在區域地理專題復習中、應引導學生面對新情景、新問題時,從空間定位入手,進行有用信息的提取,然後根據題意認定解題所需要的原理、方法和技術、分析、判斷事實,最後進行結論的評價與反思。這樣訓練的目的,是使學生在准確理解題意的基礎上,迅速提取有效信息,對原有的知識結構進行整合,包括知識的遷移、轉化等,構成新的知識系統,並經過判斷、分析、評價等一系列思維過程,完成對問題的解答。在具體復習策略上,老師應要求學生用語言描述思維過程,加以強化。
七、動態、思辨、反思的原則
復習的後期階段,要提倡學生對復習內容的深入思考,體驗方法的運用,回味知識的描述,反思已有的結論。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地制宜這些原則真正活用到實踐中和考試中是不容易的,它依賴於平時的點滴和積累,依賴於日常思維習慣的養成。因此,作為專題復習原則之一,動態、思辨、反思的訓練就必須進行。
討論、一題多解、交叉答疑和述評等是訓練的好方法。教師要捨得拿出時間讓學生思考、表述、甚至爭論,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和創新慾望。這樣做,會使復習的效果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