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理恐龍
① 什麼是皮爾唐事件
20世紀30年代,古人類學界發生了一件遺臭萬年的「皮爾唐事件」,一些為了沽名釣譽內的人把一個人頭安上了猿類容的下頜,塗上看起來像化石的顏色後埋在英國的皮爾唐附近。然後,他們欺騙了一位苦於尋找人猿過渡類型證據的古人類學家,使他因發表了這一騙人的「古猿人」而蒙羞。「皮爾唐事件」被揭穿以後遭到了科學界和廣大公眾的唾棄,也成為提醒科學家的警鍾。
② 恐龍與鳥類有關系嗎
中國地質博物館館長季強認為,鳥類是由恐龍演化來的已經不成問題。
現在成問題的是,鳥類究竟是由哪種恐龍演化而來的。
中華龍鳥從其公諸於世起便成了古生物學界的明星,並再度引發了有關
鳥類起源的激烈爭論。中華龍鳥頭頸部和尾部的「毛狀構造」引起了有關它
的分類地位的爭論。不少古生物學家認為,中華龍鳥的發現,對鳥類起源於
小型獸腳類恐龍學說是一個有力的支持。圖為陳丕基所得到的中華龍鳥標本
及復原圖。 圖片引自《2000科學發展報告》
中華龍鳥等重要化石的發現,為解決世界上爭論已久、懸而未決的鳥類
起源問題提供了有力的證據,震撼了整個國際古生物學界。近來,「遼寧古
盜鳥」的「發現」,也同樣震撼了整個國際古生物學界。不過,後者的「發
現」與前者的發現截然不同,在「盜鳥」的背後存在著盜名之嫌。在這個時
候,筆者采訪了季強博士,請他發表看法。
中華龍鳥之爭塵埃落定
當筆者問及中華龍鳥之爭現在還存在不存在時,季強自信地說:「中華
龍鳥經過4年多的激烈爭論之後,現在已畫上了圓滿的句號。我對中華龍鳥
的命名及其看法,已經無可非議。首先,名稱確定為『中華龍鳥』,這是誰
也更改不了的;其次,中華龍鳥是從龍到鳥的過渡類型,似龍似鳥正是它的
可貴之處;再次,它是目前發現的第一個長有原始羽毛的恐龍;還有叉骨和
腳趾等方面的獨特特徵,也是很難得的。我開始命名時,就考慮到了這些特
征。拉丁文名稱為『中國長羽毛的恐龍』。」
季強博士和中國地質博物館的科技人員告訴筆者:自從發現了中華龍鳥
等化石之後,地質博物館就門庭若市。大量的外國科學家前來參觀訪問,幾
十人組成的代表團一個接著一個,當今鳥類研究的兩派「掌門人」、古生物
學界的世界高手都來了。這些人各有意圖,有的既感興趣而又抱著懷疑的態
度,不太相信中國有這種能改變教科書的發現;有的是來見識中國的重大發
現。總之是來者不拒,他們願意與各國科學家進行學術交流。
那末,舉世矚目的中華龍鳥化石究竟有多少塊呢?季強透露:中國地質
博物館保存3塊,南京地質古生物所保存2塊,一共5塊。其中有兩塊是非
常珍貴的,它們同為一隻中華龍鳥化石的陽、陰模。中華龍鳥化石陰模是季
強博士發現並命名的。在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的陳丕基得到第一塊化石之後,
1996年8月,一位農民將找到的中華龍鳥化石陰模賣給了中國地質博物
館。季強當時對那位農民說:「我們不能做買賣。你可以捐獻給國家,國家
給你發獎金。」於是,季強代表博物館收下了化石,並發給那位農民6000
元人民幣的獎金。筆者問:如果現在有人開價買這塊化石,值多少錢?季強
說這是國寶,一千萬也不會賣,而這塊化石的科學意義是無法估價的。
鳥類演化過程正在研究
到目前為止,在遼西地區已經發現了中華龍鳥、原始祖鳥、尾羽鳥、北
票龍等覆蓋有毛狀構造的恐龍。
左圖為今年2月在遼西新發現的長「羽毛」的奔龍化石。
右圖為中國地質博物館所得到的中華龍鳥陰模標本。
既然中華龍鳥等化石的發現與命名已成定局,那末,中華龍鳥在鳥類進
化中扮演什麼角色?恐龍如何演化成鳥類?這是人們日益關心的問題。
筆者請季強博士作一個簡要而又系統的回答。他說:目前發現的化石表
明,恐龍演變成鳥類有一個過程。在1.45億年前的侏羅紀晚期,最早是
不長羽毛的華夏龍,接著是第一個長有羽毛的中華龍鳥。以後依次為:長有
5至6厘米長原始羽毛的北票龍,翅膀上長有飛行羽毛、尾巴上長有羽毛的
尾羽鳥、中國鳥龍(屬奔龍),翅膀略短於後腿的原始祖鳥,翅膀與後腿等
長、飛行羽毛不對稱且長著光滑牙齒的始祖鳥,尾巴縮短形成尾綜骨、飛行
羽毛超過身體、沒有牙齒但有角質喙的孔子鳥,類似孔子鳥的長城鳥。中華
龍鳥的重要意義在於,它是緊接著華夏龍之後第一個長有原始羽毛的似龍似
鳥的生物,是鳥類的始祖。尾羽鳥是最早長有飛行羽毛的生物,是目前發現
的最古老的鳥。始祖鳥會滑翔,但不會飛行。孔子鳥以後的鳥類才會飛行。
由於鳥類與恐龍的關系太密切,我們很難在鳥類與恐龍之間劃一條清楚的界
線。
季強談到上述恐龍演化成鳥類的一系列化石時說:「除了孔子鳥、北票
龍、中國鳥龍為北京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所發現之外,其他均為中國地質博
物館所發現。中國地質博物館的科研人員還先後發現了原始鳥類、魚類、兩
棲類、龜鱉類、蜥蜴類、鸚鵡嘴龍類、原始哺乳類和翼龍化石等等,這些化
石是研究地層、古生物的難得的實物證據。目前,中華龍鳥等化石的研究工
作已告一段落,我們正在進行的新的研究課題是:鳥類是哪種食肉性恐龍演
化而成的?」
筆者注意到,在季強這位具有獨創精神的科學家身上,一定有不可多得
的新聞材料。於是再三問他,他不得不說在今年晚些時候,等他的論文在國
際權威學術刊物上發表後,再向媒體公布,假如現在就公布,會影響其在國
際權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後來,季強經不起筆者的糾纏,告訴筆者:鳥
類是由哪種恐龍演化而成的,目前有兩種觀點:一種是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
研究所周忠和博士為代表的觀點,認為鳥類是由樹上生活的恐龍演化而成的。
另一種是他本人的觀點,認為鳥類是由陸地上奔跑的小型食肉性恐龍演化而
成的。據地質博物館目前掌握的最新資料來看,最接近鳥類的是一種小型奔
龍。他說他不知道哪種恐龍是樹上生活的恐龍。他注意到要找生物進化的祖
先,應先找其近祖而不是遠祖。今年2月發現奔龍化石後,他經過認真研究
得出了上述觀點。
「遼寧古盜鳥」騙局中有騙局
近來,一件由恐龍和鳥的化石拼接而成的人工產品——「遼寧古盜鳥」
標本,在國際古生物學界引起軒然大波,中國大陸和港台地區的新聞界的報
道則鬧得沸沸揚揚,甚至出現報道失實、以訛傳訛的現象。為了還事實真面
目,以正視聽,季強博士撰寫了《「遼寧古盜鳥」事件的始末與真相》一文,
將事實的全過程及秘聞在有關媒體上公布。他說,有些年輕科學家急於表現
自己,先捲入騙局,後又進行打假,戳穿所謂「古盜鳥」騙局。其實,騙局
中還有騙局,一般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是了。
季強博士告訴筆者:「遼寧古盜鳥」由三部分拼接而成:一個孔子鳥的
身體、一個爬行類的頭部和一條恐龍的尾巴。去年11月,美國《國家地理》
雜志發表了一篇題為《霸王龍長羽毛了嗎?》的文章,認為「古盜鳥」是連
接恐龍和鳥類的「缺失環節」,為鳥類恐龍起源說提供了最為直接的依據。
有報道說,是從事古生物研究的某青年科學家指出了「古盜鳥」為假化石,
糾正了《國家地理》雜志的錯誤。
事實上,這位青年科學家正是參與了「古盜鳥」化石的中美合作項目研
究,雙方商定於1999年10月在美國華盛頓國家地理學會總部專門為此
「重大發現」召開隆重的新聞發布會,並將此消息刊登在《國家地理》雜志
上。另一方面,美中科學家加緊撰寫學術論文,並將論文投送英國《自然》
雜志(該青年科學家為論文第四作者)。然而,從英國傳來一個不幸的消息,
《自然》雜志拒絕發表他們的學術論文,原因很簡單,就是在論文評審過程
中,有兩位專家發現該化石標本是拼湊而成的。令人迷惑不解的是,有些人
既然已深深地捲入了「古盜鳥」騙局,怎麼又成為戳穿「古盜鳥」騙局的人
呢?
談到這里,筆者禁不住插話:「你揭穿騙局中的騙局,不怕人家打官司
告你嗎?」季強回答說:「國際合作項目、新聞發布會和學術刊物均有據可
查,外國專家也將事件經過告訴了我,我已經做好了足夠的思想准備。我敢
於挺身而出,用真名實姓在媒介上揭開真相,正是為了維護科學的尊嚴。」
季強博士還告訴筆者:早在1998年6月,遼寧錦州的一位化石販子
想將假化石賣給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陳丕基研究員。陳丕基觀察後,認
定這是一塊假化石標本,斷然拒絕了那位化石販子。當他經過觀察發現為人
工做假化石標本時,就拍下了照片。季強說,「今年6月,陳丕基研究員還
向我展示了當時拍攝的『古盜鳥』化石標本照片。我將其與美國《國家地理》
雜志上刊登的圖片進行對比驗證,證明就是走私到美國的『遼寧古盜鳥』化
石標本。因此,真正發現 『古盜鳥』假化石的是陳丕基研究員。」
1999年2月,該化石走私到美國,在「圖桑礦物和化石交易會」上
被美國猶他州布蘭丁博物館的一位工作人員花8萬美元買去收藏了。近年在
鳥類的起源問題上,中國和加拿大有發言權,美國沒有發言權。得到了「古
盜鳥」化石標本之後,美方如獲至寶。1999年3月,美國國家地理學會
發函給季強博士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張彌曼院士、邱鑄鼎研
究員,邀請美中科學家合作研究該化石。由於季強對化石的處理意見不符合
美方的利益,因而就不再找他了,而單方面與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接
觸。季強說:「以美方為主來進行研究,說穿了是一場交易。我認為原則歸
原則,交易歸交易。」
季強指出:當前商業交易捲入了科學研究,化石造假和走私販賣對科學
研究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③ 鳥類是不是由恐龍進化來的
中國地質博物館館長季強認為,鳥類是由恐龍演化來的已經不成問題。
現在成問題的是,鳥類究竟是由哪種恐龍演化而來的。
中華龍鳥從其公諸於世起便成了古生物學界的明星,並再度引發了有關
鳥類起源的激烈爭論。中華龍鳥頭頸部和尾部的「毛狀構造」引起了有關它
的分類地位的爭論。不少古生物學家認為,中華龍鳥的發現,對鳥類起源於
小型獸腳類恐龍學說是一個有力的支持。
中華龍鳥等重要化石的發現,為解決世界上爭論已久、懸而未決的鳥類
起源問題提供了有力的證據,震撼了整個國際古生物學界。近來,「遼寧古
盜鳥」的「發現」,也同樣震撼了整個國際古生物學界。不過,後者的「發
現」與前者的發現截然不同,在「盜鳥」的背後存在著盜名之嫌。
中華龍鳥之爭塵埃落定
當筆者問及中華龍鳥之爭現在還存在不存在時,季強自信地說:「中華
龍鳥經過4年多的激烈爭論之後,現在已畫上了圓滿的句號。我對中華龍鳥
的命名及其看法,已經無可非議。首先,名稱確定為『中華龍鳥』,這是誰
也更改不了的;其次,中華龍鳥是從龍到鳥的過渡類型,似龍似鳥正是它的
可貴之處;再次,它是目前發現的第一個長有原始羽毛的恐龍;還有叉骨和
腳趾等方面的獨特特徵,也是很難得的。我開始命名時,就考慮到了這些特
征。拉丁文名稱為『中國長羽毛的恐龍』。」
季強博士和中國地質博物館的科技人員告訴筆者:自從發現了中華龍鳥
等化石之後,地質博物館就門庭若市。大量的外國科學家前來參觀訪問,幾
十人組成的代表團一個接著一個,當今鳥類研究的兩派「掌門人」、古生物
學界的世界高手都來了。這些人各有意圖,有的既感興趣而又抱著懷疑的態
度,不太相信中國有這種能改變教科書的發現;有的是來見識中國的重大發
現。總之是來者不拒,他們願意與各國科學家進行學術交流。
那末,舉世矚目的中華龍鳥化石究竟有多少塊呢?季強透露:中國地質
博物館保存3塊,南京地質古生物所保存2塊,一共5塊。其中有兩塊是非
常珍貴的,它們同為一隻中華龍鳥化石的陽、陰模。中華龍鳥化石陰模是季
強博士發現並命名的。在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的陳丕基得到第一塊化石之後,
1996年8月,一位農民將找到的中華龍鳥化石陰模賣給了中國地質博物
館。季強當時對那位農民說:「我們不能做買賣。你可以捐獻給國家,國家
給你發獎金。」於是,季強代表博物館收下了化石,並發給那位農民6000
元人民幣的獎金。筆者問:如果現在有人開價買這塊化石,值多少錢?季強
說這是國寶,一千萬也不會賣,而這塊化石的科學意義是無法估價的。
鳥類演化過程正在研究
到目前為止,在遼西地區已經發現了中華龍鳥、原始祖鳥、尾羽鳥、北
票龍等覆蓋有毛狀構造的恐龍。
既然中華龍鳥等化石的發現與命名已成定局,那末,中華龍鳥在鳥類進
化中扮演什麼角色?恐龍如何演化成鳥類?這是人們日益關心的問題。
筆者請季強博士作一個簡要而又系統的回答。他說:目前發現的化石表
明,恐龍演變成鳥類有一個過程。在1.45億年前的侏羅紀晚期,最早是
不長羽毛的華夏龍,接著是第一個長有羽毛的中華龍鳥。以後依次為:長有
5至6厘米長原始羽毛的北票龍,翅膀上長有飛行羽毛、尾巴上長有羽毛的
尾羽鳥、中國鳥龍(屬奔龍),翅膀略短於後腿的原始祖鳥,翅膀與後腿等
長、飛行羽毛不對稱且長著光滑牙齒的始祖鳥,尾巴縮短形成尾綜骨、飛行
羽毛超過身體、沒有牙齒但有角質喙的孔子鳥,類似孔子鳥的長城鳥。中華
龍鳥的重要意義在於,它是緊接著華夏龍之後第一個長有原始羽毛的似龍似
鳥的生物,是鳥類的始祖。尾羽鳥是最早長有飛行羽毛的生物,是目前發現
的最古老的鳥。始祖鳥會滑翔,但不會飛行。孔子鳥以後的鳥類才會飛行。
由於鳥類與恐龍的關系太密切,我們很難在鳥類與恐龍之間劃一條清楚的界
線。
季強談到上述恐龍演化成鳥類的一系列化石時說:「除了孔子鳥、北票
龍、中國鳥龍為北京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所發現之外,其他均為中國地質博
物館所發現。中國地質博物館的科研人員還先後發現了原始鳥類、魚類、兩
棲類、龜鱉類、蜥蜴類、鸚鵡嘴龍類、原始哺乳類和翼龍化石等等,這些化
石是研究地層、古生物的難得的實物證據。目前,中華龍鳥等化石的研究工
作已告一段落,我們正在進行的新的研究課題是:鳥類是哪種食肉性恐龍演
化而成的?」
筆者注意到,在季強這位具有獨創精神的科學家身上,一定有不可多得
的新聞材料。於是再三問他,他不得不說在今年晚些時候,等他的論文在國
際權威學術刊物上發表後,再向媒體公布,假如現在就公布,會影響其在國
際權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後來,季強經不起筆者的糾纏,告訴筆者:鳥
類是由哪種恐龍演化而成的,目前有兩種觀點:一種是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
研究所周忠和博士為代表的觀點,認為鳥類是由樹上生活的恐龍演化而成的。
另一種是他本人的觀點,認為鳥類是由陸地上奔跑的小型食肉性恐龍演化而
成的。據地質博物館目前掌握的最新資料來看,最接近鳥類的是一種小型奔
龍。他說他不知道哪種恐龍是樹上生活的恐龍。他注意到要找生物進化的祖
先,應先找其近祖而不是遠祖。今年2月發現奔龍化石後,他經過認真研究
得出了上述觀點。
「遼寧古盜鳥」騙局中有騙局
近來,一件由恐龍和鳥的化石拼接而成的人工產品——「遼寧古盜鳥」
標本,在國際古生物學界引起軒然大波,中國大陸和港台地區的新聞界的報
道則鬧得沸沸揚揚,甚至出現報道失實、以訛傳訛的現象。為了還事實真面
目,以正視聽,季強博士撰寫了《「遼寧古盜鳥」事件的始末與真相》一文,
將事實的全過程及秘聞在有關媒體上公布。他說,有些年輕科學家急於表現
自己,先捲入騙局,後又進行打假,戳穿所謂「古盜鳥」騙局。其實,騙局
中還有騙局,一般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是了。
季強博士告訴筆者:「遼寧古盜鳥」由三部分拼接而成:一個孔子鳥的
身體、一個爬行類的頭部和一條恐龍的尾巴。去年11月,美國《國家地理》
雜志發表了一篇題為《霸王龍長羽毛了嗎?》的文章,認為「古盜鳥」是連
接恐龍和鳥類的「缺失環節」,為鳥類恐龍起源說提供了最為直接的依據。
有報道說,是從事古生物研究的某青年科學家指出了「古盜鳥」為假化石,
糾正了《國家地理》雜志的錯誤。
事實上,這位青年科學家正是參與了「古盜鳥」化石的中美合作項目研
究,雙方商定於1999年10月在美國華盛頓國家地理學會總部專門為此
「重大發現」召開隆重的新聞發布會,並將此消息刊登在《國家地理》雜志
上。另一方面,美中科學家加緊撰寫學術論文,並將論文投送英國《自然》
雜志(該青年科學家為論文第四作者)。然而,從英國傳來一個不幸的消息,
《自然》雜志拒絕發表他們的學術論文,原因很簡單,就是在論文評審過程
中,有兩位專家發現該化石標本是拼湊而成的。令人迷惑不解的是,有些人
既然已深深地捲入了「古盜鳥」騙局,怎麼又成為戳穿「古盜鳥」騙局的人
呢?
談到這里,筆者禁不住插話:「你揭穿騙局中的騙局,不怕人家打官司
告你嗎?」季強回答說:「國際合作項目、新聞發布會和學術刊物均有據可
查,外國專家也將事件經過告訴了我,我已經做好了足夠的思想准備。我敢
於挺身而出,用真名實姓在媒介上揭開真相,正是為了維護科學的尊嚴。」
季強博士還告訴筆者:早在1998年6月,遼寧錦州的一位化石販子
想將假化石賣給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陳丕基研究員。陳丕基觀察後,認
定這是一塊假化石標本,斷然拒絕了那位化石販子。當他經過觀察發現為人
工做假化石標本時,就拍下了照片。季強說,「今年6月,陳丕基研究員還
向我展示了當時拍攝的『古盜鳥』化石標本照片。我將其與美國《國家地理》
雜志上刊登的圖片進行對比驗證,證明就是走私到美國的『遼寧古盜鳥』化
石標本。因此,真正發現 『古盜鳥』假化石的是陳丕基研究員。」
1999年2月,該化石走私到美國,在「圖桑礦物和化石交易會」上
被美國猶他州布蘭丁博物館的一位工作人員花8萬美元買去收藏了。近年在
鳥類的起源問題上,中國和加拿大有發言權,美國沒有發言權。得到了「古
盜鳥」化石標本之後,美方如獲至寶。1999年3月,美國國家地理學會
發函給季強博士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張彌曼院士、邱鑄鼎研
究員,邀請美中科學家合作研究該化石。由於季強對化石的處理意見不符合
美方的利益,因而就不再找他了,而單方面與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接
觸。季強說:「以美方為主來進行研究,說穿了是一場交易。我認為原則歸
原則,交易歸交易。」
季強指出:當前商業交易捲入了科學研究,化石造假和走私販賣對科學
研究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