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市榆中縣人文地理介紹
⑴ 蘭州在那裡
蘭州在中國甘肅省 蘭州是甘肅省的省會
⑵ 簡單介紹蘭州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
蘭州,始建於公元前86年。據記載,因初次在這里築城時挖出金子,故取名金城,還有一種說法是依據「金城湯池」的典故,喻其堅固。兩漢、魏晉時在此設置金城縣。十六國前涼時又移金城郡治於此。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廢郡置州,在此設立蘭州總管府,「蘭州」之稱,始見於史冊。後來雖然州、郡數次易名,但蘭州的建置沿革基本固定下來,相沿至今。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蘭州一帶屬隴西郡地。
西漢初,依秦建制,蘭州仍為隴西郡轄地。到了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率軍西征匈奴,在蘭州西設令居塞駐軍,為漢開辟河西四郡打通了道路。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在今蘭州始置金城縣,屬天水郡管轄。
西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又置金城郡。宣帝神爵二年,趙充國平定西羌、屯兵湟中後,西漢在金城郡的統治得到加強,先後又新置七縣。東漢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並金城郡於隴西郡。安帝永初四年(公元110年),西羌起義,金城郡地大部被占,郡治由允吾遷至襄武(今甘肅隴西縣),十二年後又遷回允吾。東漢末年,分金城郡新置西平郡,從此,金城郡治由允吾遷至榆中(今榆中縣城西)。
西晉建立後,仍置金城郡。西晉末年,前涼永安元年(公元314年),分金城郡所屬的枝陽、令居二縣,又與新立的永登縣(在今蘭州市紅古區窯街附近)三縣合置廣武郡,同年,金城郡治由榆中遷至金城,從此金城郡治與縣治同駐一城。
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改金城郡為蘭州,置總管府。因城南有皋蘭山,故名蘭州。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改子城縣為金城縣,復改蘭州為金城郡,領金城、狄道二縣,郡治金城。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金城校尉薛舉起兵反隋,稱西秦霸王,建都金城。不久遷都於天水,後為唐所滅。
唐統一中國後,於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復置蘭州。八年置都督府。顯慶元年(公元656年),又改為州。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復改為金城郡。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又改金城郡為蘭州,州治五泉,管轄五泉,廣武二縣。
寶應元年(公元762年)蘭州被吐藩所佔,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河州人張義潮起義,收復隴右十一州地,蘭州又歸唐屬。然而此時的唐朝已經衰落,無力西顧。不久就被黨項族占據。
清初依明建制,蘭州隸屬臨洮府,衛屬陝西都指揮使司。順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裁衛歸州。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復設蘭州衛。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陝甘分治,設甘肅行省,省會由鞏昌(今隴西)遷至蘭州。從此, 蘭州一直為甘肅的政治中心。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臨洮府治由狄道移至蘭州,改稱蘭州府,又改州為皋蘭縣。當時蘭州府轄管狄道、河州二州;皋蘭、金縣、渭源、靖遠四縣。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陝甘總督衙門自西安移駐蘭州,裁減甘肅巡撫。
辛亥革命後,於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廢府(州)設道,並蘭山、鞏昌二府為蘭山道,轄管皋蘭、紅水、榆中、狄道、導河、寧定、洮沙、靖遠、渭源、定西、臨潭、隴西、岷縣、會寧、漳縣等十五縣。道尹駐省會皋蘭縣。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改道為區,變蘭山道為蘭山區。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劃甘肅省為七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皋蘭、榆中屬第一行政督察區(專署駐岷縣)。民國三十年,即公元1941年7月1日,將皋蘭縣城郊劃出,新設置蘭州市,與皋蘭縣同治今蘭州城關區。市區面積16 平方公里,人口17.2萬餘人。民國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市區擴大,東至陽窪山,西至土門墩(不含馬灘),南到石咀子、八里窯、皋蘭山頂,北至鹽場堡、十里店,面積達146平方公里。
1949年8月26日,蘭州解放。從此,蘭州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建國以來,蘭州市建置曾幾度變更。蘭州市現轄城關、七里河、安寧、西固、紅古五個區和榆中、皋蘭、永登三個縣
蘭州位於甘肅省中部,是甘肅省政治、經濟、文化和商貿中心,也是西北地區的交通樞紐和旅客集散地。在古代,它是中國與亞、非、歐各國友好往來的交通孔道。古代「絲綢之路」唐僧玄奘(見西安大雁塔玄奘介紹)西去印度,馬可·波羅探險游歷,成吉思汗南征北戰都從這里經過。現轄城關區、七里河區、安寧區、西固區、紅固區五區,及皋蘭、榆中、永登三縣,總面積13,086平方公里,有人口283萬,其中城市人口148萬。
蘭州地處中國地理版圖的幾何中心, 有「陸都心臟」之說。屬溫帶 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溫差大,降雨少,年平均氣溫6-9攝氏度,年均降雨量327.7毫米,無霜期168天。蘭州盛產瓜果,有「瓜果城」之稱,鮮桃、白蘭瓜、黃河密瓜、麻皮醉瓜、籽瓜等二十多種瓜果都久負盛名。
蘭州市是沿絲綢古道尋古訪勝旅遊的熱點和重要集散地, 文物古跡眾多,風景名勝各異。市內有黃河穿境而過,可沿濱河路綠色長廊欣賞黃河、水車園、黃河母親雕像,並參觀白塔山、中山鐵橋、省博物館、五泉山等景點;郊縣有興隆山、魯土司衙門、吐魯溝等景點。遊客來蘭州,也 可去中轉永靖炳靈寺、夏河拉卜楞寺、青海塔爾寺及天水麥積山去旅遊。蘭州市內的甘肅省博物館文物豐富,很有地方特色。
蘭州市交通相對便利。中川機場辟有通往全國主要城市的二十多條航線;312國道穿境而過;隴海、蘭新、蘭青、包蘭四大鐵路干線交匯於此。蘭州旅遊接待設施與服務已配套成龍,現有涉外旅遊飯店13家,國際旅行社10家,國內旅行社30家,旅遊車船公司3家,定點旅遊商店15家,形成了完整的旅遊接待網路。蘭州也是西北重要的工業基地、科研教育中心和商貿中心。
⑶ 關於蘭州興隆山的詳細資料
位於蘭州市榆中縣城西南五公里處,距蘭州市60公里。古因「常有白雲浩渺無際」回而取答名「棲雲山」。早在西周時已成為道人鑿洞修行之地,清康熙年間取復興之意,改名「興隆山」。本世紀五十年代,全山亭台樓閣以及廟宇就達70多處,景點24處,成為佛、道勝地。
興隆山為距蘭州市最近的國家級森林公園。主峰由東西二峰組成,東峰「興隆」海拔2400米,西峰「棲雲」海拔2500米,二峰間為興隆峽,有雲龍卧橋橫空飛架峽谷。現棲雲峰有混元閣、朝雲觀、雷祖殿等殿閣;興隆峰有二仙台、太白泉、大佛殿、喜松亭、滴淚亭等景點。史載,公元1227年,成吉思漢的靈柩運至興隆山,密藏於大佛殿內;1949年8月才遷往青海塔爾寺;1954年,由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迎回,安放在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新建的成吉思汗寢室。興隆山因這段歷史而更加著名。
⑷ 請問下蘭州的詳細情況
蘭州挺好的,人熱情好客,美女漂亮,烤羊肉和牛肉麵好吃又便宜。繁華地段在廣場和西關。蘭州地理狹長,盆地地形,在黃河2畔,東邊繁華。
氣候乾燥,污染嚴重,但基本沒有很大影響。比較緊密的城市,也很繁華。
⑸ 求甘肅有名人文景點 急急急急
甘肅慶陽慶陽市位於甘肅省東部,俗稱「隴東」。東接陝西省,北接陝西和寧夏,西與寧夏相連,南鄰平涼市和陝西。轄慶陽縣,華池縣,環縣,合水縣,正寧縣,鎮原縣,寧縣和西峰區,總面積2.7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44萬,有漢、回、蒙、滿等20個民族,其中漢族佔98%以上,少數民族主要是回族。全市北部為黃土丘陵溝壑,東部黃土丘陵區,中南部為黃土高原溝壑。慶陽市屬內陸性季風氣候,冬寒較短,夏少酷暑,秋季多雨。
慶陽,一名系沿用古「慶陽府」名稱,最早取自於宋代政和年間。後設環慶路,又設「慶陽軍」節度。慶陽之名,方見於史冊,並沿用至今。北宋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曾任「環慶路經略撫緣邊招討使」,與其子駐防慶陽,駐城練兵,保境安民。慶陽市有著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早在20萬年前這一帶就有人類生存。五六千年前,先民就在此農耕,養殖,制陶。據《史記》載:黃帝軒轅氏在這一帶和醫祖歧伯合著《內經》。夏代,周祖不出失官率部族赴此,駐城拓荒,安邦定居。今慶陽縣城據傳就是建於此時的「不出城」,故有「周舊邦」之稱。慶陽市也是陝甘寧革命根據地的主要部分,俗稱「隴東老區」。
慶陽市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地區。是有名的烤煙生產基地,作物以半乾旱的小麥、玉米等為主。
慶陽市乃「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活動區域。「周道之興自此始」,也是周人的發祥地。曾為陝甘寧革命根據地的主要部分。遺存於區內的歷史文物古跡十分豐富。舉世矚目的「古象黃河」化石、「環江翼龍」化石和我國第一塊打制石器就出土在這里。周祖陵殿、公劉殿、秦直道、秦長城、北石窟寺,古墓葬、古城堡、烽燧、陝甘寧邊區政府舊址、抗大七分校、南梁紀念館等文化遺產,是祖先遺留下來的重要的人文旅遊資源。被專家稱之為「華夏文化的縮影,民族文化的結晶,起源最早的造型藝術」的農耕文化、民俗文化、黃土文化、遺產是祖先遺留下來的另一種重要的旅遊資源。被譽為民間「四絕」的刺綉、剪紙、皮影、道情就是這些文化的藝術再現。
甘肅隴南隴南位於甘肅省東南部,毗鄰川、陝兩省。現轄成縣、徽縣、兩當、西和、禮縣、康縣、武都、文縣、宕昌等9縣,佔地面積2.79萬平方公里,有人口250多萬。
地處秦巴山區,是甘肅境內唯一的長江流域地區,氣侯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區,境內高山、河谷、丘陵、盆地交錯,氣候垂直分布,地域差異明顯。獨特的自然景觀,既含南國之靈秀,又具北國之雄奇。遠在新石器時代,隴南就有先民們繁衍生息的足跡。人文初祖伏羲出生於西和縣境內的仇池山。
《路史》載:「伏羲生於讎夷,長於成紀」。讎夷即仇池,成紀即天水。 隴南既是秦人的發祥地,又是我國古代西部氏、羌等民族活動的核心。 秦先祖曾在西犬丘(今禮縣紅河、鹽官)牧馬立國;從漢高祖劉邦兵發漢中、「還定三秦」到東漢光武帝占據天水後的「得隴望蜀」,取道隴南,平定巴蜀……歷代兵家必爭。禮縣祁山堡武侯詞內,漢丞相諸葛孔明仁立千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隴南的旅遊資源良好,祁山武候祠、仇池國遺址、西峽頌摩崖、雞峰山秀色、張果老仙洞、萬象洞奇觀、杜甫草堂、三灘勝境、洋湯天池、陰平古道、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等,如顆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隴南的秀美山川,與天水的麥積山、陝西的張良廟、四川的九寨溝、黃龍寺遙相輝映,是旅遊觀光的極佳勝地。
禮縣祁山堡位於隴南地區禮縣城東23公里的祁山鄉,北距天水市70多公里,是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統帥三軍,揮師北上進攻曹魏的營堡,因諸葛亮「六齣祁山」而聞名。成縣西狹頌,位於成縣西10公里處,俗稱黃龍碑,是漢代書法三頌之一。全是漢隸真跡,是古代摩崖石刻碑之珍品,在國內外書法界和史學界享有盛譽。武都萬象洞原名仙人洞、五仙洞。因洞中有洞,乳石遍布,琳琅多姿,宛如包羅萬象的閬苑仙宮而得名。萬象洞形成於千萬年至三億年前,屬典型的岩溶地貌。洞內深不可測,是目前我國開發的最大的地下天然藝術宮殿。石乳、石筍、石柱、石幔、石花等自然景觀千姿百態。
甘肅敦煌敦煌位於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的交匯點,南枕氣勢雄偉的祁連山,西接浩瀚無垠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東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面積3.12萬平方公里。
在這個群山擁抱的天然小盆地中,黨河雪水滋潤著肥田沃土,綠樹濃蔭擋住了黑風黃沙;糧棉旱澇保收,瓜果四季飄香;沙漠奇觀神秘莫測,戈壁幻海光怪陸離;文化遺存舉世聞名,人才輩出……美麗的敦煌,是塊富饒、神奇、誘人的土地。
甘肅嘉峪關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中段,地處酒泉盆地西緣,南臨祁連山,北依馬鬃山,地勢險要,景色雄偉,是以明代萬里長城西端起點——嘉峪關命名的城市。市域南北界於文殊山和榆樹溝山之間,兩山之間是一長15公里的峽谷,為「河西第一隘口」,乃兵家必爭之地。地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平均海拔1500-1800米,文殊山海拔2228米,黑山為本市最高峰,海拔2799米。
嘉峪關城建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距今已有600多年。起初,只有關城,無樓。後於明代補建。當年,嘉峪關的修建,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在古代簡陋的建築設備條件下,能建起如此雄偉的關城,實在不易。於是,便演繹出了定城磚、冰道運石、山羊馱磚、擊石燕鳴等動人故事。昔日的古嘉峪關,如今已發展成為西北地區新興的城市:雄偉的高爐直指藍天,巨大的建築群錯落有致,一排排白楊濃蔭蔽日,眼前鋼城流光溢彩,滑翔基地盛況空前……象徵中華民族精神的萬里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迄嘉峪關,至此,終於在這里打了個漂亮粗實的句號。
1958年隨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全國重點項目酒泉鋼鐵公司的建設,逐步發展而成一座新型工業城市、旅遊開放城市,亦是西北地區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基地,有「西北鋼城」之稱。市域東西最長40公里,南北最寬35公里,總面積2935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60平方公里,已建成27平方公里。市轄五一、新華、前進、勝利、建設、鏡鐵山礦區6個街道辦事處,和嘉峪關、新城、文殊3個鄉。總人口 13萬人。全市有漢、回、蒙、藏、滿、東鄉、裕固、朝鮮、壯、土、保安和維吾爾等12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3. 47%。嘉峪關是個以移民為主的城市,居民來自全國各省區,以祖籍山東和東北者居多。
工業、旅遊業和農業為嘉峪關市經濟發展的三大支柱。全市有鄉以上工業企業八十餘家,其中有西北地區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酒鋼公司。
嘉峪關市是絲綢古道上重要的旅遊城市。有聞名中外的嘉峪關城樓、萬里長城第一墩,懸壁長城、明代長城烽墩遺址、長城博物館、新城魏晉壁畫墓、七一冰川、大漠戈壁風光、文殊山石窟。黑山石刻、國際滑翔基地等豐富多採的旅遊資源。
甘肅酒泉位於河西走廊西端,西漢設郡,為河西四郡之一。因傳說霍去病倒御酒於金泉,與將士共飲而得名,隋曾置肅州。 酒泉地區北接蒙古國,東接張掖,南連青海,西鄰新疆,東西約680公里,南北約550公里,轄酒泉、敦煌、玉門三市,安西、肅北、阿克賽、金塔四縣。總面積19.12萬平方公里,有85萬人口。
酒泉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目前保留有莫高窟、榆林窟等古代石窟寺7處,敦煌古城、瓜州城、橋灣城、陽關、玉門關、鎖陽城等古城關遺址27處,保存完好的漢長城13段,烽燧100餘座,古寺廟建築30餘處,旅遊資源豐富。酒泉屬溫帶乾旱區,年均降水量85.3毫米,年均氣溫3.9-9.3℃。境內有疏勒河、黑河、哈勒騰河三大水系,綠州農業發達。
酒泉市為西北地區行署駐地,「北通沙漠,南望祁連,東迎華岳,西達伊吾」,交通地理位置獨特,312國道和蘭新鐵路橫貫全境,交通便利,酒泉市已成為絲綢之路河西之旅的重要一站。
甘肅蘭州蘭州位於甘肅省中部,是甘肅省政治、經濟、文化和商貿中心,也是西北地區的交通樞紐和旅客集散地。是歷史上的軍事要塞,又是絲綢之路上的重鎮之一,距今已有1400年歷史。古代蘭州,是中國人民與亞、非、歐三大洲人民友好往來的交通要道,是長安進入西域的黃河三渡口之一,也是河西走廊的起點。古「絲綢之路」,唐僧玄奘(見西安大雁塔玄奘介紹)西去印度,馬可·波羅探險游歷,成吉思汗南征北戰,蘭州都是必經之路。
蘭州現轄城關區、七里河區、安寧區、西固區、紅固區五區,及皋蘭、榆中、永登三縣,總面積13,086平方公里,有人口283萬,其中城市人口148萬。
蘭州地處中國地理版圖的幾何中心,有「陸都心臟」之說;蘭州盛產瓜果,有「瓜果城」之稱,鮮桃、白蘭瓜、黃河密瓜、麻皮醉瓜、籽瓜等二十多種瓜果都久負盛名。
蘭州市是沿絲綢古道尋古訪勝旅遊的熱點城市,文物古跡眾多,風景名勝各異。市內有黃河穿境而過,可沿濱河路綠色長廊欣賞黃河、水車園、黃河母親雕像,並參觀白塔山、中山鐵橋、省博物館、五泉山等景點;郊縣有興隆山、魯土司衙門、吐魯溝等景點。遊客可以在蘭州當地參觀游覽,也可從這里中轉到永靖炳靈寺、夏河拉卜楞寺、青海塔爾寺及天水麥積山旅遊。
甘肅武威又稱涼城,是武威地區行署駐地,位於甘肅省西部河西走廊東端。武威屬冷溫帶乾旱區,年平均降雨量約160毫米,年平均氣溫為7.8度。石羊河由南向北流經全境,物產豐饒,古稱「銀武威」,有「涼州不涼米糧川」之說。
武威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旅遊資源豐富多彩。主要有中國旅遊標志銅奔馬出土地雷台漢墓、號稱「隴右學宮之冠」的武威文廟、絲路名剎海藏寺,勘稱石窟之祖的天梯山石窟及沙漠公園等。武威是絲綢之路汽車旅遊線的必經之地,312國道和蘭新鐵路復線橫貫全境,交通相對便利。武威旅遊接待與服務設施已配套成龍,初具規模。
又稱涼城,是武威地區行署駐地,位於甘肅省西部河西走廊東端。武威屬冷溫帶乾旱區,年平均降雨量約160毫米,年平均氣溫為7.8度。石羊河由南向北流經全境,物產豐饒,古稱「銀武威」,有「涼州不涼米糧川」之說。
武威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旅遊資源豐富多彩。主要有中國旅遊標志銅奔馬出土地雷台漢墓、號稱「隴右學宮之冠」的武威文廟、絲路名剎海藏寺,勘稱石窟之祖的天梯山石窟及沙漠公園等。武威是絲綢之路汽車旅遊線的必經之地,312國道和蘭新鐵路復線橫貫全境,交通相對便利。武威旅遊接待與服務設施已配套成龍,初具規模。
甘肅天水位於甘肅東南部,東接關中,南通巴蜀,北扼隴坻,西倚定西、甘南,是隴東南地區最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貫通陝、甘、川三省的交通要道。天水市區海拔1100米,年平均氣溫10.72度,降雨量500-600毫米,四季分明,氣候宜人,有甘肅「小江南」之稱。現轄秦城、北道二區,秦安、甘谷、武山、清水、張家川五縣,總面積1.43萬平方米,人口300萬,其中天水市城市人口30萬人。
天水是絲路重鎮,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得名於「天河注水」的傳說。人文始祖伏羲氏誕生於此;新石器時代的大地灣氏族在此創造了中國最古老的新陶文明;秦代先祖非子因在此為周孝王牧馬有功,被賜姓為「贏」,封地為秦,成為秦國的開業基地,遂有「秦州」之稱;漢武帝始建天水郡,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天水著名的旅遊景點以麥積山、仙人崖、伏羲廟、玉泉觀、卦台山、禮縣祁山堡、甘谷大像山、武山水簾洞、秦安大地灣為主,資源文化品味高,觀賞性強。天水旅遊接待設施已配套成龍,初具規模。
甘肅平涼位於甘肅東部,地處隴東高原,西鄰定西,北接寧夏,東壤陝西,慶陽,南連天水,現轄平涼市及涇川、靈台、崇信、華亭、庄浪、靜寧六縣,全區總面積11,141平方公里,人口近200萬。
平涼地處六盤山東麓,涇河上游,是古長安西進北上的要塞,又依六盤三關之險,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公元358年,前秦王符堅欲討前涼,於高平鎮設平涼郡,取平定涼國之意,由此得名。境內屬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7.8度,年均降雨量511.2毫米,平均海拔1873米。
平涼曾是「絲綢之路」東段的重鎮之一,名勝古跡眾多,旅遊資源豐富。主要有崆峒山、南石窟寺、王母宮山、雲崖寺、石拱寺、柳湖、龍隱寺等景點。
甘肅臨夏
位於甘肅省西南部,東臨洮河與定西地區相望,西倚積石山與青海省毗連,南靠太子山、紫松山與甘南州相鄰,北瀕湟水與蘭州市接壤。戰略位置險要,有「河湟雄鎮」之稱。
自治州下轄臨夏市及臨夏、和政、康樂、廣河、永靖、東鄉七縣,全州總面積7983平方公里,總人口166.16萬, 全州共有22個民族,以回族為主,共中東鄉族和保安族為甘肅省特有民族。
臨夏州平均海拔2000米,黃河穿流而過,境內屬大陸性半乾旱、半濕潤氣候,年均氣溫6.7度,年均降雨量500毫米。
臨夏歷史悠久,具有豐富的馬家窯文化遺存。秦漢以來歷為絲綢之路要道。有劉家峽水庫、炳靈寺石窟、紅園、東宮館、南關清真大寺、蓮花山、松鳴岩、二郎山等旅遊景點。
臨夏是穆斯林聚居區,伊斯蘭文化和穆斯林風情獨具特色,現已開展穆斯林風情專項旅遊活動。
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位於甘肅省西南部,地處甘、青、川三省交界處,是全國10個藏族自治州之一。
全州幅員面積4.5萬平方公里,現轄合作市和碌曲、碼曲、夏河、舟曲、迭部、卓尼、臨潭七縣,總人口66萬,其中藏族佔48%。
全州平均海拔3000米,平均氣溫1.7度,年降雨量400-800毫米,是甘肅省降雨量最多的地區之一。
甘南州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民族文化。遠在新石器時代,在甘南的洮河、白龍江和大夏河流域就有人定居,是古羌民族的發祥地。
境內有聞名遐邇的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名寺之一拉卜楞寺,建於清康熙49年,寺內存有大量的歷史文化古籍,是國家一級保護單位。
還有建於1205年的卓尼禪定寺和被成為「虎穴仙女」的郎木賽赤寺等100多處佛教寺廟,有八角城、明洮州衛城、明代邊牆等歷史古跡,有舉世聞名的紅軍長征經過的臘子口戰役、俄界會議、臨潭蘇維埃舊址等多處革命歷史遺址。
⑹ 興隆山的詳細信息
興隆山來是距蘭州市自最近的國家級自然森林保護區,位於蘭州市榆中縣城西南五公里處,距蘭州市60公里,海拔2400米。古因「常有白雲浩渺無際」而取名「棲雲山」,向有「隴上名勝」之稱,被譽為「隴右第一名山」。
棲雲山因清代高道劉一明的《棲雲筆記》而聞名天下,劉一明(公元1734--1821),號悟元子,別號素樸散人。山西平陽曲沃縣(今山西聞喜縣東北)人。全真道龍門派第十一代宗師。也是繼王重陽、王常月後的乾隆嘉慶年間全真龍門派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精通內丹、《易》學,兼通醫理,撰著有《周易闡真》《悟真闡幽》《修真辨難》《象言破疑》《修真九要》《陰符經》注等,以發揮內丹之道,後被輯為《道書十二種》,流傳頗廣,為清代內丹學一大家。又撰有《道德經會要》、《心經解蘊》、《金丹口訣》、《棲雲筆記》,及醫書《經驗雜方》、《經驗奇方》、《眼科啟蒙》、《雜疫症治》、《沙脹眼科》等行世。
⑺ 甘肅蘭州人有哪些傳統文化
蘭州簡介:
中文名稱: 蘭州
外文名稱: Lanzhou,Lanchow
別名: 金城
行政區類別: 地級市
所屬地區: 中國西北
下轄地區: 城關區,七里河區,安寧區等
政府駐地: 城關區
電話區號: 0931
郵政區碼: 730000
地理位置: 甘肅
面積: 13085.6平方公里
人口: 322.28萬
方言: 蘭銀官話金城片
著名景點: 中山橋,五泉山公園,白塔山公園
機場: 蘭州中川機場
車牌代碼: 甘A
市花: 玫瑰
市樹: 國槐
中共市委書記: 陸武成
市長: 張津梁
時間: (中國標准時間),UTC+8
蘭州是甘肅省省會,是全省政治、文化、經濟,金融,交通,教育中心,位於中國陸域版圖的幾何中心,是中國七大軍區之一的蘭州軍區本部,中國18個鐵路局之一的蘭州鐵路局本部,市區南北群山環抱,東西黃河穿城而過,具有帶狀盆地城市的特徵,地處黃河上游,屬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適宜人居。年平均降水量360mm,年平均氣溫9.3℃,全年日照時數平均2446小時,無霜期180天以上
觀光游覽
蘭州是古「絲綢之路」重鎮,歷史和大自然為蘭州留下了許多名勝古跡。全市擁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6處,文物點500多處,古遺址250處,古城12處,古建築50餘處。國家級森林公園有徐家山、吐魯溝、石佛溝、興隆山;市區有五泉山、白塔山、白雲觀、白衣寺等名勝古跡,還有蘭山公園、南湖公園、西湖公園、濱 河公園、水上公園等風格各異的景點。蘭州是馳名中外的瓜果名城,夏秋季節更是具有避暑和品瓜果的旅遊特色。
1、黃河風情線
蘭州是一個東西向延伸的狹長型城市,夾於南北兩山之間,黃河在市北的九州山腳下穿城而過。經過城建部門的規劃建設,沿黃河南岸,已開通了一條東西數十公里的濱河路。因路面寬闊筆直,兩旁花壇苗圃,星羅棋布,被譽為綠色長廊,現已成為全國最長的市內濱河馬路。遊客游覽濱河路,可以欣賞黃河風情,參觀沿途點綴的平沙落雁、搏浪、絲綢古道、黃河母親、西遊記等眾多精美的雕塑;並參觀中山鐵橋、白塔山公園、水車園等景點。在旅遊旺季,可看到古老的皮筏擺渡,體驗「吹牛皮,渡黃河」的古韻;也可乘坐橡皮艇在黃河上漂流。濱河路被譽為蘭州的「外灘」,已成為老年人晨練和年青人浪漫的場所。外地遊客來蘭州旅遊,必先到濱河路,從東到西一游。
2、白塔山公園
位於蘭州市黃河北岸的白塔山上,因山頭有一元代白塔而得名。白塔山山勢巍峨起伏,蟠結城郊,有拱抱金城之勢。白塔原為紀念去蒙古謁見成吉思汗而在蘭州病故的一西藏薩迦派喇嘛而建。現存白塔系明景泰年間(1450-1456年),鎮守甘肅內監劉永成重建。清康熙54年(1715年),巡撫綽奇補舊增新,擴大寺址,起名「慈恩寺」。白塔七級八面,高約17米,下築圓基,上著綠頂,各面雕有佛像,檐角系有鐵馬鈴。塔外通塗白漿,如白玉砌成。白塔山1958年辟為公園,總建築面積8,000多平方米,分為三台建築群,依山而築,飛檐紅柱,參差有致,各建築以亭榭迴廊相連,四通八達。山上原有象皮鼓、青銅鍾、紫荊樹,古稱「鎮山三寶」,現紫荊樹已枯死。白塔山經過多年綠化,樹高林密,曲徑通幽。公園三台大殿內獨特的「黃河奇石館」藏石豐富,獨具風格。山下為中山橋,二者已連為一體,成為蘭州旅遊的必游之地。
蘭州市白塔山東約1公里處有元代的王保保城遺址。相傳明初,大將徐達、馮勝奉命攻打元軍王保保,久攻不破,恰至元宵節,徐達命軍士做成又粗又長的鼓,扮成社火隊混入城內,以大旗為號,里應外合,終於攻破了王保保城。為紀念這場戰斗的勝利,這種鼓被命名為「太平鼓」,並成為蘭州社火的主要表演形式。從此,王保保城和太平鼓更加聞名。
3、八盤峽旅遊度假區
八盤峽旅遊度假區位於蘭州市黃河上游最西端的八盤峽水庫。這里有雄偉的電站大壩,環境優美的廠區,寬闊的庫區水面。廠房內發電機組轟鳴,廠房外樹木成蔭,百花盛開,鳥語婉轉,風景如畫。溯河而上,沿岸棗林蔥郁,蘆葦搖曳,水鳥翔集,是工業旅遊及休閑度假的絕佳勝境。
八盤峽庫區水面廣闊,黃河與湟水河匯合口環境條件優美獨特,非常適合於開展水上體育運動及娛樂。可容納100人乘坐的游輪,是目前蘭州市最大最豪華的游輪。您乘坐在裝飾雅緻的客艙中品茗,或者登上二層觀光甲板遠眺,總令你心曠神怡。您如果想體會撲面的河風,可以乘坐快艇,高速掠過如鏡的庫區水面,享受風馳電掣般的快感。龍舟--只有在江南水鄉才能看到的景緻。
庫區岸邊50畝果園內已經是果滿枝頭了。您可以在石子鋪設的道路上悠閑地徜徉,也可以坐在樹下的石桌旁,與友人娛樂聊天,享受炎熱夏日裡的清涼。汽車愛好者的最愛--卡丁車場即將建成,面積有9300平方米,您在這里可以盡情地感受飛車的刺激。請您密切關注開業的日子!在建面積為1680平方米的植物園,冬暖夏涼,四季如春,您既可在其中觀賞奇花異草,又可休閑娛樂。
清澈見底的游泳池是按照正規比賽標准建設,設有8條泳道,可承辦游泳比賽,是游泳愛好者一展身手的場所,也是您夏日消暑的絕佳選擇。
八盤峽水電廠是目前唯一一座坐落在百萬以上人口城市中的水力發電廠,裝有三台國產機組和三台瑞典機組,總裝機容量22萬千瓦。參觀電廠,您能夠了解水力發電的全過程,豐富和拓展您的知識面,也是對青少年進行電力生產認識教育的良好場所。
4、吐魯溝國家森林公園
位於蘭州市西北160公里處的永登縣連城林內,屬祁連山脈的東麓, 是一以奇山秀水為主體的自然景觀旅遊區,被譽為「神話般的綠色山谷」。吐魯溝1984年8月1日正式對遊人開放,1992年被林業部批准為國家級森林公園;1997年被評選為國家森林公園十大標兵,已成為蘭州市森林生態旅遊的理想目的地。「吐魯」是古代蒙語,意為「大,好」,或「美好的果園」。吐魯溝曾為多民族雜居地區,這里受山地氣候影響,降雨豐沛,溝內峰巒疊嶂,林木蒼翠,曲徑通幽,吐奇納秀,成為一毫無人工雕鑿的原始自然風景區。區內有發源於俄博峰的吐魯河由西北向東南流過,至三岔匯合後,經前溝匯入大通河。沿河谷修有公路直通
溝內,兩岸步移景異,氣象萬千。吐魯溝自然風景區海拔1,998-3,165米,總面積6,157公頃。
遊客跨越大通河橋,即進入前吐魯溝森林風景區。從大橋至三岔旅遊村6公里,便分成大小兩溝,左側是大吐魯溝,全長14.7公里,是以奇特地貌風景為主的公園主要賞景區,共計有24處景點,峰、巒、崖、石,千姿百態,絕壁飛瀑,石崖瀉珠,雖自天作,宛如人開。再上行,便到溝掌草原,為迷人的草原游覽區。從三岔右行即進入小吐魯溝林區。溝長7公里,有12處景點。小區內有1,600多種樹木花草,棲息著麝、跑鹿、藍馬雞、猞猁、石羊等數十種珍稀動物,一片茫茫林海,古木參天,溪流淙淙,到處鳥語花香,儼然一自然畫廊。
5、興隆山公園
位於蘭州市榆中縣城西南五公里處,距蘭州市60公里。古因「常有白雲浩渺無際」而取名「棲雲山」。早在西周時已成為道人鑿洞修行之地,清康熙年間取復興之意,改名「興隆山」。本世紀五十年代,全山亭台樓閣以及廟宇就達70多處,景點24處,成為佛、道勝地。興隆山為距蘭州市最近的國家級森林公園。主峰由東西二峰組成,東峰「興隆」海拔2400米,西峰「棲雲」海拔2500米,二峰間為興隆峽,有雲龍卧橋橫空飛架峽谷。現棲雲峰有混元閣、朝雲觀、雷祖殿等殿閣;興隆峰有二仙台、太白泉、大佛殿、喜松亭、滴淚亭等景點。
史載,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在攻打西夏時,病逝於興隆山,其衣冠和兵器用物安放於此。1939年,成吉思汗的靈柩運至興隆山,密藏於大佛殿內;1949年8月才遷往青海塔爾寺;1954年, 由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迎回,安放在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新建的成吉思汗陵寢室。興隆山因這段歷史而更加著名。
6、八路軍辦事處
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期,我黨在蔣統區設立的公開辦事機構。1937年5月開始籌建,1943年8月撤銷,時間長達6年之久。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謝覺哉、彭嘉倫、伍修權等曾在這里領導過「八辦」工作。「八辦」於1963年被批准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78年在互助巷2號的舊址籌建了「蘭州八路軍辦事處紀念館」,並於1981年1月正式開放。共有革命文物150餘件,照片170餘幅,成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辦事處另一處舊址在今酒泉路157號。
7、五泉山公園
五泉山海拔1600多米,佔地26萬平方米,因有惠、甘露、掬月、摸子、蒙眼五泉水而得名,史有鞭響泉涌傳說。蒙、惠東、西二泉,在五泉山兩側,有水從縫中流出,形成瀑布,俗稱東、西"龍口"。五泉山中峰高處為古建築群,廟宇建築依山就勢,廊閣相連,錯落有致。游五泉山最好由西路而上。
蘭州的傳統文化
在蘭州這座山河為城的城市裡,山就像一個鐵桶,而河就像是鐵桶上的一個透氣孔。正因為這種原因,蘭州這座位於祖國幾何中心的城市,有了自己極具封閉性的緣由,幾千年來近於獨特地守望著被一些學者戲稱為「土匪」的西部文化,進而具備了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因為這個,在許多城市年的老習俗悄然淡去偽民俗大肆泛濫,人們大呼過年無聊時,蘭州的過年卻仍然保持著其厚且濃的傳統文化味兒。
A、蘭州實際上一座移民的城市,這里的年是從農歷臘月初八開始的,這天上班,人們會打電話相互問:"你吃臘八飯了嗎?哎,又過年了!"過了"臘八"年就要來了,年其實已經來了
蘭州的年實際上是從農歷臘月初八開始的,這一天蘭州人都要吃臘八飯。蘭州人把這叫"臘八",在這前一天下午,郊區一些村子裡的熱心人就會挨家挨戶,收集煤塊、煤磚、柴草,村民們也都量力而行,或多或少拿出一些柴和煤,交給村裡的熱心人。晚上,人們把風箱、小煉鐵爐以及一整套的煉鐵補鍋的家什都預備齊全,燒旺炭火後,把生鐵和銅熔化在煉鐵的小爐子中。人們玩的時候,用長長的火鉗夾著一個小勺子,舀出一點點熔化的鐵水,放在木板上的一個小坑裡,迅速向空中拋灑,此時光芒四射,極為壯觀。人們把這叫做"臘八火",這是一個伴隨著臘八粥而誕生的民俗,除了蘭州之外,在甘肅的許多地方都流行。這樣鬧騰大半夜,人們便各回各家。第二天中晨便要吃"臘八飯"了,這是一種用五穀雜糧做成的類似於粥的東西,裡面小麥、豆子、玉米、土豆等應有盡有,有些難吃,但卻包含著人們對來年各類莊稼豐收的期盼。而且,人們要把這些"臘八飯"給院子或者頂上放一些,給天上飛的鳥兒吃,意思是讓天上的鳥兒在這天吃飽了,來年少吃自家裡田的莊稼。奇怪的是,這頓飯人們吃得非常早,聽上了年齡的老蘭州人說,五穀雜糧是人的命根子,誰先早吃誰有福氣,但究其原因到底是否如此,記者不得而知了。如果說如今的蘭州城郊還流行"臘八火"這一習俗的話,那麼在蘭州城裡每戶老蘭州人都吃"臘八飯"則是一種必然。
B、有句話說說蘭州逢事必吃,逢吃必喝,逢喝必大,更何況年關呢。並不富裕的蘭州人是很會想受"光陰"的,快過年了,得把大堆小堆往家裡抱,得大吃大喝。吃飽了,喝足了,蘭州人更可愛了
有人說,在蘭州文化里,有一個關鍵詞:光陰。它的基礎含義是時光,但在本地方言里,它確鑿地定義為:金錢。小偷的工作是找光陰;機關幹部們混光陰;爆發戶們挖光陰;小姐們在撬光陰;一般的老百姓則是拾個光陰……此乃蘭州的浮世繪。過了"臘八"這一天,蘭州的世浮會就顯得更加生動了起來。除了大包大包地向家裡抱東西(年貨)之外,人們開始享受"光陰"了。這時,蘭州的街上"醉鬼"多了,飯館酒店裡的生意空前熱鬧,人多勢眾,一股股的猜拳行令聲如西北風彌漫在蘭州的上空。女人們看著自己的男人劃拳心裡高興,當男人喝醉了爬在她們的肩膀上說一些醉三倒四的溫柔話,她們心裡就更高興了。因為女人的支持或者說是放鬆管理,蘭州人常以自己的喝而牛氣沖天,你若是外地人他們會自豪地對你宣稱:"在我們蘭州,一年能喝到好幾個牌子的酒呢!"酒使蘭州男人更像男人,他們在酒桌子上是那樣的豪邁,彷彿不"放翻"或者"擺平"你,他們就是是男人。
酒,在人類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它已不僅僅是一種客觀的物質存在,而是一種文化象徵。有人說,它是一個變化多端的精靈,它熾熱似火,冷酷象冰;它纏綿如夢縈,狠毒似惡魔,它柔軟如錦緞,鋒利似鋼刀;它無所不在,力大無窮,它可敬可泣,該殺該戮;它能叫人超脫曠達,才華橫溢,放盪無常;它能叫人忘卻人世的痛苦憂愁和煩惱到絕對自由的時空中盡情翱翔;它也能叫人肆行無忌,勇敢地沉淪到深淵的最底處,叫人丟掉面具,原形畢露,口吐真言。西北天寒,人多愛飲酒。平日里朴實的蘭州人雖然不善言辭,沉穩,甚或顯得有些木訥,但也沒有更多的虛偽、矯飾。酒不但保持著西北人民的豪爽,體現出不排外的包容性,同時也非常友善。
酒壯男兒膽,蘭州的酒場如戰場,在酒桌上蘭州的男人用的茶杯,身上顯盡"匪氣"。有學者曾經形象地把這種文化稱為"土匪文化"。正因為如此現在好多城市的人都說蘭州人野蠻,因為過去蘭州人喜歡打架,有時很血腥。說這話的人還附帶上了一首在蘭州以前很是流行的詩:"每個街角都藏著懷揣利器的小夥子∕每個姑娘都操著方言"。
事實是蘭州的確是這樣一個地方,從歷史上講蘭州匪文化盛行,一直是漢民族與西北少數民族征戰搏殺的戰場,所以就養成了一種彪悍好武的民風。蘭州地區是中國遠古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早在數萬年前,這里就有先民繁衍生息。黃河橫貫蘭州,山脈分布兩側,黃河支流大通河、湟水、庄浪河、阿干河、苑川河等穿越群山,相繼注入黃河,形成大大小小的河谷盆地和階地。階地背依高山,瀕臨河流,厚土肥沃,草木繁盛,動物出沒,魚翔淺底,適宜先民棲息生存。蘭州地區馬家窯文化的先民們主要從事原始農業,創造了黃河上游輝煌的馬家窯文化,將絢麗多彩的彩陶藝術推向了巔峰。但這里也是中國青銅的發源地。在5000年前的東鄉林家遺址中,曾出土了全國最早的鋼刀,而在永登的蔣家坪遺址中出土的鋼刀,也已有4300多年的歷史。因此,記者的理解是蘭州小伙懷揣利器也許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更何況現在早已不是這樣的了。
天津出混混,北京出青皮,蘭州出夯客,夯客就是鹵莽,好拚命嘛。翻開史書,我們不難看到,蘭州在過去一直是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一個交融點。遠的不說,就是元代與宋代發生在這里大大小小的戰爭就不計其數,而所有的戰爭不過都是文化沖突的一種表面現象罷了。漢武帝的屯田移民,使中原的漢民族進入蘭州乃至河西與新疆,而且還是它的"農民兵團"完成了一個文化傳承與交融的使命。
社火:一般由龍燈、宮燈、春官、彩旗、七巧燈、鐵芯子、高蹺、秧歌、鑼鈸、筒子鼓、旱船、獅子、後台(戲)等組成,人數多則500左右,少則不上10人,有的只有2鼓1鈸1鑼。多在臘月三十「點蠟」,正月十六七「歇將」。
筒子鼓,鼓形如簡,鼓幫本質,鼓面蒙有牛皮。鼓身外塗有油漆,多為黑紅相兼,繪以牡丹、龍風等圖案,鼓面中心繪太極八卦圖案。表演者多為青壯年男子。表演時隊形多變,鑼、鈸、號伴音,為社火主體。
鐵芯子,由清末山、陝商人引入,城關、青城的杜火中,表演方式為桌上嵌以鐵棍,把棍彎曲成所需形狀,將3-8歲兒童妝成戲劇角色固定於鐵棍一定部位,由壯漢抬行。
旱船,是以竹子紮成船形,船亭糊以彩紙,船身圍有彩布,狀似船。由一男扮的少女撐船,兩手抓提船沿,腰部系有羅圈、以轉動船體。
揖子,頭用紙漿做成,身子罩有布,用塗色大麻辮作獅毛。舞時一人撐獅頭,一人撐獅尾,多由會拳術的青年手執綉球引領。舞獅以登桌山表演為優。
馬社火 是甘草店社火的獨特形式,除鼓鈸樂隊外,全員著戲裝騎騾馬表演,社火進村、進街時,騎在騾馬上的人手執兵器等道具,擺出各種姿式。
1950年「五一」國際勞動節,敷十支社火隊進城表演,歡慶解放。「文化大革命」期間社火停演。從1984年起,每年元宵節縣政府選拔社火隊進城表演,規模最大的隊於有近千人。
廟會
興隆山六月六廟會 是縣內最大的廟會,每年農歷這一天,興隆山各廟道士齊集一堂,致祭各仙。善男信女上山祈子還願。
苑川七月神會 解放前後,每年農歷七月初十,苑川一帶舉辦神會,主供白馬爺和扒蠟爺。神會從過店子開始,依村舉行,最後到寺隆溝歇駕。表演程序為:秉燭、招亡、迎盤、玩氈、帶簽、跑五皇、壓龍馬、討卦等。每逢神會,各村男女老少爭相迎神,火炮震天,鼓樂齊鳴,祈禱來年吉慶有餘,百姓安康。
甘草店泰山廟會 每年兩次,春杜為農歷三月二十八日,相傳這一日是泰山爺黃飛虎的生日;秋社為農歷十一月中旬,是黃飛虎出府射獵的季節。廟會期間,請陝西或蘭州戲班唱會戲,敬神還願。有時會戲長達一月左右。
民歌
榆中民歌種類較多,有以生產勞動為內容的勞動號子、夯歌、船歌、伐木歌;有喜慶宴會的祝酒歌、猜拳歌;有表達哀思、勸善的祈禱歌;有描敘悲歡離合的敘事歌;有寄寓對太平生活嚮往的太平歌;有表達男女情感的愛情歌等等。 (摘自《榆中縣志》)
彩繪雕塑
彩繪畫工有四大世家。縣城張海源,曾為興隆山太白泉、天王殿、百子宮、北關金龍廟娘娘殿塑神像與泥娃娃,形象生動,裱制的獅子頭遍及各地社火隊。甘草店施澤衡,師承四川胡氏,善雕塑、壁畫、紙工,曾為乾草店甘白衣寺、四龍廟繪制《火燒憲書》,神形兼備寫意花卉、山水、工筆人物也為好家所愛,子侄熟人均為畫匠。金崖魏畫世,以彩繪和壁畫見長,在金崖及北山地區畫、繪棺材。北關梁瘸爺,微雕祖先堂斗拱重檐、層門花窗,清末興隆山廟宇木建精雕多出其手,所修金龍廟山門三遷而不能拆卸。
蘭州的飲食
蘭州人大多喜歡吃羊肉,而且喜歡本地的羊肉,在外人眼裡很有名的青海羊肉和新疆羊肉,他們基本上不吃。距蘭州不遠的靖遠,可以說是蘭州肉羊的供應基地。那個地方和蘭州一樣位於水草豐美的黃河之濱,古代曾是羌、戎等少數民族的游牧地,現存新石器時代的吳家川岩畫中就有大角羊和無角羊的形象。因為縣城附近的山裡生長著柴胡、車前子、益母草、薄荷、甘草等多種中葯材,山泉中含有多種礦物質,放牧在那裡的灘羊食葯草飲泉水,因此肉質含有很高的葯用滋補價值,而且沒有腥膻味,深受蘭州人的歡迎。蘭州羊肉的吃法,如黃燜、清湯、爆炒、手抓、燒烤等,有人說是當地回族群眾發明的,也有人說是古時曾經在這里作戰或者駐守的軍人發明的。事實上,這今天的人們來說似乎已經不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了。無論是過去還是今天,人們殺羊而後食之,既能填補物質的匱乏,又可調整身體的營養結構,甚至會避免因為食物不足而保全生命。黃燜、清湯、爆炒除了這些,蘭州還還喜愛吃羊雜,如果你在攤邊坐下來,他蒙著黑色蓋頭的妻子會拿起一個小碗,從熱氣騰騰的鍋里舀起一些色澤不一奇形怪狀的東西(羊雜碎或叫羊下水或叫羊內臟),配上清清的原湯,撒點蒜苗,放點辣椒,下面就該你發揮了--再買個蘭州大餅,一頓美味就此解決。而蘭州的羊肉泡饃更是一絕,這里的羊肉泡饃與西安羊肉泡饃是大不相同的。
首先是饃,西安是死面(沒有發酵的面)餅,而蘭州的是當地一種發面餅,它採用一種特殊的發酵工藝,保持了麵粉的原始香味,任何佐料不放時都很可口,放進姜黃(一種食用色素)和苦豆(一種有淡淡苦味的香草晾乾磨碎使用)就更不得了,而且做法也不一樣,西安泡饃需自己掰碎(現在有了掰饃機〕然後回鍋做好,蘭州泡饃只管做好湯給你放好肉,然後塞給你一個大餅,然後你就自便了,你可以盤起腿,或一鼓腦將餅放進湯里,或一口湯一口餅。有人說,西安泡饃和蘭州泡饃無孰優孰劣,前者屬於細膩型,後者則屬於粗獷型。
牛肉麵:牛大碗,大碗牛,紅綠黃白顏色秀,寬薄細厚品種多,酸辣鮮香真可口。"年關之時,蘭州人在大碗大碗喝酒、大塊大塊地吃肉之餘,並沒有忘記本土的小吃,吃完了肉喝足了酒蘭州人一定要吃上一碗地道的牛肉麵
年關之時,蘭州人在大碗大碗喝酒、大塊大塊地吃肉之餘,並沒有忘記本土的小吃,吃完了肉喝足了酒蘭州人一定要吃上一碗地道的牛肉麵。記者曾到過全國不少城市,也償過那裡各種種樣的小吃,但沒有發現一樣小吃像蘭州牛肉麵這樣有名而且便宜的。而不管是蘭州人還是吃過蘭州牛肉麵的處地人,都這樣評價蘭州牛肉麵:"牛大碗,大碗牛,紅綠黃白顏色秀,寬薄細厚品種多,酸辣鮮香真可口。"一個只有兩元錢的小吃能有如此大的名氣,真可謂小吃帝國里的平民皇帝了,難怪人們對面他如此喜歡!
據說蘭州的拉麵師每拉一碗牛肉麵都有相當的長度,如果要人按這個長度去走得要幾分鍾,於是就有了這樣的一幅漫畫:牛肉麵從天飛流直下,中間端著碗的少女張大了嘴,然後面從其口中延伸至秀發,直至垂地。整個畫面畫家把牛肉麵與少女的秀發巧妙地結合起來,並運用了大膽的誇張和奇特的聯想來表現蘭州的名小吃牛肉拉麵。
2、灰豆和甜醅
兩者均屬於甜食。灰豆是由豌豆和大棗文火慢煮出來的。這種棕褐色食品口感極好,因為豌豆燉得很軟,由於原料的關系,灰豆是營養豐富的小吃,特別適合於冬天食用。甜醅的製作原理和醪糟(南方叫酒釀)相似,但原料卻是小麥。用酒麴將蒸過的小麥發酵後,配以涼開水,就有了可口的甜醅,它保持了小麥的原樣,卻是既酸又甜,難以言表的美味。不過別吃太多,因為它含有酒精。它很適合於夏天食用,但蘭州人冬天也吃。二者每碗價格都在1元以內。
蘭州的民族
甘肅自古以來就是個多民族的聚居區,全省總人口為2237.11萬人,其中,漢族人口2051.5萬人,佔全省總人口的91.7%,少數民族人口185.6萬人,佔8.3%,在少數民族中,世居本省、人口在千人以上的有回、藏、東鄉、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薩克、滿等10個少數民族。此外,還有30個少數民族。東鄉、裕固、保安為甘肅省特有的少數民族。
其他參考:
http://ke..com/view/5140.htm?fr=ala0_1_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89c0100100besx.html
⑻ 甘肅省有14個地州市,各地市各有多少個縣各縣人口分別有多少地域特徵是什麼離蘭州的大概距離是多少
全省轄12個地級市、2個自治州,17個市轄區、4個縣級市、58個縣、7個自治縣。
縣級以上行政區劃一覽
蘭州市轄5個市轄區、3個縣。市政府駐城關區。
城關區 七里河區 西固區 安寧區 紅古區(海石灣鎮) 永登縣(城關鎮) 榆中縣(城關鎮) 皋蘭縣(石洞鎮)
金昌市轄1個市轄區、1個縣。市政府駐金川區。
金川區 永昌縣(城關鎮)
白銀市轄2個市轄區、3個縣。市政府駐白銀區。
白銀區 平川區(寶積路街道) 靖遠縣(烏蘭鎮) 景泰縣(一條山鎮) 會寧縣(會師鎮)
天水市轄2個市轄區、4個縣、1個自治縣。市政府駐秦州區。
秦州區 麥積區 武山縣(城關鎮) 甘谷縣(大像山鎮) 清水縣(永清鎮) 秦安縣(興國鎮)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張家川鎮)
嘉峪關市
武威市轄1個市轄區、2個縣、1個自治縣。市政府駐涼州區。
涼州區 民勤縣(三雷鎮) 古浪縣(古浪鎮) 天祝藏族自治縣(華藏寺鎮)
張掖市轄1個市轄區、4個縣、1個自治縣。市政府駐甘州區南環路。
甘州區 民樂縣(洪水鎮) 山丹縣(清泉鎮) 臨澤縣(沙河鎮) 高台縣(城關鎮) 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紅灣寺鎮)
平涼市轄1個市轄區、6個縣。市政府駐崆峒區西大街。
崆峒區 靈台縣(中台鎮) 靜寧縣(城關鎮) 崇信縣(錦屏鎮) 華亭縣(東華鎮) 涇川縣(城關鎮) 庄浪縣(水洛鎮)
酒泉市轄1個市轄區、2個縣、2個自治縣,代管2個縣級市。市政府駐肅州區倉門街。
肅州區 玉門市(玉門鎮) 敦煌市(沙洲鎮) 瓜州縣(淵泉鎮) 金塔縣(金塔鎮) 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紅柳灣鎮) 肅北蒙古族自治縣(黨城灣鎮)
慶陽市轄1個市轄區、7個縣。市政府駐西峰區長慶北路
西峰區 慶城縣(慶城鎮) 鎮原縣(城關鎮) 合水縣(西華池鎮) 華池縣(柔遠鎮) 環縣(環城鎮) 寧縣(新寧鎮) 正寧縣(山河鎮)
定西市轄1個市轄區、6個縣。市政府駐安定區中華路。
安定區 岷縣(城關鎮) 渭源縣(清源鎮) 隴西縣(鞏昌鎮) 通渭縣(平襄鎮) 漳縣(城關鎮) 臨洮縣(洮陽鎮)
隴南市轄1個市轄區、8個縣。市政府駐武都區城關鎮。
武都區(城關鎮) 成縣(城關鎮) 禮縣(城關鎮) 康縣(城關鎮) 文縣(城關鎮) 兩當縣(城關鎮) 徽縣(城關鎮) 宕昌縣(城關鎮) 西和縣(漢源鎮)
臨夏回族自治州轄1個縣級市、5個縣、2個自治縣。州政府駐臨夏市。
臨夏市 臨夏縣(韓集鎮) 康樂縣(附城鎮) 永靖縣(劉家峽鎮) 廣河縣(城關鎮) 和政縣(城關鎮) 東鄉族自治縣(鎖南鎮) 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吹麻灘鎮)
甘南藏族自治州轄1個縣級市、7個縣。州政府駐合作市。
合作市(合作鎮) 臨潭縣(城關鎮) 卓尼縣(柳林鎮) 舟曲縣(城關鎮) 迭部縣(電尕鎮) 瑪曲縣(尼瑪鎮) 碌曲縣(瑪艾鎮) 夏河縣(拉卜楞鎮)
⑼ 白銀市白銀區人文環境介紹,包括人口數量,民族等。還有白銀區的地質狀況,如岩層、斷層、地殼構造。
白銀區,位於黃河中上游、甘肅腹地,是白銀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是中國重要的有色金屬基地之一和甘肅省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素以「銅城」聞名遐邇。區域總面積1372平方公里。現轄王峴、強灣、武川3鄉、四龍、水川2鎮和人民路、公園路、工農路、四龍路、紡織路5街道,有45個行政村,31個社區,總人口27.78萬人。
白銀區位於甘肅中部、白銀市西部,黃河上游中段,地理坐標介於北緯36°14′38
〃至36°47′29〃、東經103°54′24〃至104°24′55〃之間。西與蘭州市皋蘭縣接壤;南臨黃河,與榆中縣青城鄉及靖遠縣平堡鄉隔河相望;東與靖遠縣劉川鄉毗鄰;北與景泰縣中泉鄉為界。轄區東西長約47公里,南北寬約60公里,總面積1372平方公里。地處隴西黃土高原西北邊緣,地形總趁勢西北高,東南低,平均海拔1946.5米。
銀區屬中溫帶大陸性乾旱、半荒漠氣候區,總的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乾旱多風,降雨稀少。多年平均氣溫8.07℃,日極端最高氣溫37.3℃,最低氣溫-26℃。年均降水量198毫米,年均蒸發量1997.1毫米。太陽年均輻射量141千卡/平方厘米。累年平均大風日數51.6天。年均無霜期183.8天。
境內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已探明的金屬和非金屬礦藏有銅、鉛、鋅、金、銀、錳和石灰石、石英石、長石、芒硝、沸石、麥飯石等30多種。鳳凰山有色金屬開采業,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追溯到宋代。600年前的明代,白銀廠采礦工人最多時達3000多人,有"日出斗金"之說。"白銀"這個響亮的名字,那時已傳遍整個西北。
白銀區
白銀區水電資源充足。黃河流經境內38公里,總裝機容量180萬千瓦的黃河"小三峽"工程進展順利,其中裝機容量30萬千瓦的大峽水電總廠建成並網發電。
白銀區交通極為便利。南鄰蘭州,北通寧夏、內蒙,西經河西走廊直達新疆,東連隴東。包蘭鐵路貫穿境內,3條國家級公路、2條省級公路和鄉村公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白蘭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市區距蘭州中川機場僅70公里。
人口民族
白銀區是漢族聚居、少數民族散雜居的地區,有漢、回、滿、蒙、土家、苗等22個民族,總人口27.78萬人,其中城市人口20.92萬人,農村人口6.86萬人。除漢族以外的21個少數民族人口4817人 ,佔全區總人口的1.73%。區內有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個宗教,除道教之外,其他各教均系國際性的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