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宋朝末年人文地理

宋朝末年人文地理

發布時間: 2021-01-27 15:34:31

㈠ 北宋末年距今幾年

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至三年,宋江聚眾梁山泊(又名梁山濼。今山東省梁山、鄆城間)起義,反抗官府,抗擊官軍鎮壓的作戰。

距今888年。

㈡ 給一張南宋末年的形勢地圖

南宋末年,指金被滅後,忽必烈時期,南宋與蒙古相對持的地圖。

㈢ 宋朝末期歷史簡要

宋咸淳七年十一月十五日(1271 年 12 月 18 日),忽必烈改蒙古國號為
元,以示正統,是為元世祖。次年二月,遷都大都大興府(今北京)。
早在宋咸淳三年(蒙古至元四年,1267)十一月,劉整「奏攻宋方略,
宜先從事襄陽」①。如攻佔襄陽浮漢入江,則宋可滅。次年七月,忽必烈命劉
整協同阿術圍攻襄陽,宋將呂文德艱苦拒守。咸淳五年十二月,呂文德病死
後宋軍繼續抗擊。宋咸淳九年(元至元十年,1273)正月,樊城在被圍 4 年
後失陷。二月,宋襄陽守將呂文煥降元,歷時 5 年的襄樊保衛戰結束。
元軍佔領襄陽後,次年六月決定大舉伐宋,以伯顏領河南等路行中書省,
並晉升為統帥,會師於襄陽,分軍為三路侵宋。七月,度宗死,子趙■即位,
年僅 4 歲,是為恭帝,理宗皇後謝道清以太皇太後垂簾聽政。
宋德佑元年(元至元十二年,1275)初,元軍已順流東下,宋沿江城邑
紛紛敗降。二月,宋相賈似道以戰艦 2500 艘、戰士 7 萬,抗擊元軍於丁家洲
(今安徽貴池北),伯顏命左右翼騎兵夾江而進,炮聲遠震百里,宋軍大敗,
賈似道逃往揚州,江東及淮西諸郡相繼敗降。
同年十一月,伯顏分軍三路直奔南宋首都臨安,阿剌罕率西路軍從建康
出廣德,東路董文炳率舟師向澉浦(今浙江海鹽南);伯顏從中路節度諸軍,
定期會於臨安。
元軍長驅直入,宋將王安節保衛常州達兩月之久,十一月中旬常州破,
死者無數,鄰邑望風奔潰,遂迫臨安。次年正月初八日(1276 年 2 月 4 日),
伯顏進至皋亭山(今浙江杭州東北),宋遣使迎降,但還求保留宋朝。次日,
勤王抗元的文天祥被宋任命為右丞相兼樞密使,並奉命與伯顏交涉,文天祥
因堅持不降而被元軍扣留。二月初五,南宋恭帝降。五月初,恭帝及生母全
太後等被押至大都,6 歲的宋恭帝被降封為瀛國公,元至元十九年(1282)
被遷往上都(開平府,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後為僧,元至治三年(1323)
死。
從 1235 年窩闊台汗對宋用兵至 1276 年伯顏入臨安,南宋恭帝降,共約
40 年之久。

㈣ 宋末的詳細歷史資料

靖康之變

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金將宗望率軍匆匆北撤以後,一面繼續在黃河以北攻打尚未佔領的州縣,一面作再次大舉攻宋的准備,宋朝卻恢復了文恬武嬉的故態。宋徽宗趙佶被接回了東京。宋徽宗、宋欽宗趙恆父子以為,天下從此太平了,一頭栽進了酒肉聲色之中。

在宗望率金兵渡黃河退卻時,老將種師道向宋欽宗建議發動一次襲擊,將金兵消滅。宋欽宗不但不採納種師道的建議,反而還撤了他的職。

宋朝統治者不作任何防禦金兵再次進攻的軍事准備,各路勤王軍隊也被下令遣還。他們想入非非,企圖暗中聯絡在金朝的遼降將耶律余睹等人,里應外合搞垮金朝,以求獲得意外的成功。於是,金朝以此事和宋朝不履行割讓太原、河間、中山三鎮的諾言為口實,於靖康元年八月,再次出兵南侵。金太宗命令宗翰為左副元帥,宗望為右副元帥,分東西兩路進軍。

宗望率領的東路軍從保州(今河北保定市)出發,連續攻陷真定、慶源,並經恩州(今河北清河縣),由大名府魏縣(今河北魏縣西南三十里)取李固渡渡過黃河。宗翰率領的西路軍繼續圍攻太原。北宋朝廷一再破壞河東的抗金部署,太原外無援兵,內無糧草,被圍困250多天後,終於在九月間被金兵攻破。接著,宗翰率軍越過無宋兵守衛的險隘南北關(在今山西靈石縣),直逼黃河北岸的河陽(今河南孟縣)。守衛河陽對岸的宋軍有12萬人,金軍不敢渡河。金軍將許多戰鼓集中起來,敲了一夜,宋軍嚇得連夜潰逃。西路金兵順利渡過黃河,進佔西京(今河南洛陽市)、鄭州。兩路金兵同時進逼東京。

金統治者對宋朝採取的是「以和議佐攻戰」的策略,一面加強軍事進攻,一面又不斷派使者同宋朝磋商議和條件。金軍渡過黃河以後,宗翰派使臣到宋朝,提出劃黃河為界,河北、河東(今山西省)的地方全部歸金國。宋欽宗對金國提出的要求百依百順,他立即派門下侍郎耿南仲和開封知府聶昌去辦理割地事宜。欽宗還下詔給河北、河東的軍民,令他們開城降金。

河北、河東的人民異常憤怒,立即掀起了反割地的怒潮。聶昌走到絳州(今山西新絳縣),被絳州人民殺死。耿南仲和金使臣到衛州(今河南汲縣),衛州人民要捉拿金使臣,金使臣嚇得倉惶出逃。耿南仲再也不敢提割地的事了。

靖康元年十一月底,金兵東、西路軍會師汴京城下。金兵再次包圍了宋朝京城。這時京城危在旦夕,宋欽宗還在幻想與金求和。汴京雖然還有7萬宋兵,但宋欽宗根本不組織這支軍隊進行有效地抵抗。汴京城中的百姓堅決要求抵抗金兵,自動起來殺死抵抗不力、有奸細嫌疑的東壁統制官辛康宗。宋欽宗一夥害怕京城百姓造反,在殺死辛康宗的事發生後,趕忙把參加守城的汴京百姓趕下了城頭。

宋欽宗不讓汴京百姓抗金,卻想依靠汴京的市井無賴,組織所謂「六甲正兵」、「六丁力士」、「北斗神兵」來保衛汴京。閏十一月二十五日,自稱懂得「六甲法」的郭京命令由一幫無賴組成的7777個「六甲正兵」,大開宣化門出戰。這幫「神兵」一出城就被金兵擊潰。郭京見勢不妙,推說下城「作法」,帶領殘兵南逃。洞開的城門還未來得及關閉,金兵就蜂擁而入。汴京失守了。

汴京城破後,宋軍將士和城中百姓紛紛要求與敵人進行巷戰。他們宣誓:人在城在,誓與京城共存亡!宋欽宗嚇得面無人色,哪裡敢抵抗。他狠狠地說:「巷戰巷戰,無異於加速死亡。君不見精通『六甲法』的郭京也被打敗了?金勝宋敗,這是天意!」欽宗派宰相何栗去金營求和。何栗嚇得連馬背都爬不上去,手中的馬鞭一連落下來三次。

何栗到了金營,宗翰、宗望對他說:「我們不想滅掉宋朝。請宋朝皇上前來商議割地。談妥了,我們立即退兵。」宋欽宗帶領幾個大臣趕到金營,向宗翰、宗望交了降表。欽宗交了降表,可金兵還是不撤退,他們提出要廢除宋欽宗的帝號,另立一個宋國的國君。欽宗回到京城,痛哭一場,覺得一切都完了。接著,金軍派人進城,查封府庫的金銀財物,搶去金1000萬錠,銀2000萬錠,絹1000萬匹。宋欽宗還派出24名官員幫金兵在皇親國戚、官吏、和尚道士等家裡前後查抄了二十多天,金兵除了搜去大量金銀財寶之外,把珍貴的古玩文物、全國州府地圖檔案也一搶而空。

靖康二年(1127年)正月,宋徽宗、宋欽宗被拘押在金營。金太宗下令廢掉了宋徽宗、宋欽宗。四月初一,金兵把欽宗父子連同後妃、宗室、朝官3000多人俘虜北去。北宋王朝覆滅了。

這次事變是在北宋靖康年間發生的,所以歷史上稱作「靖康之變」。

金兵退走前,立宋朝投降派頭目張邦昌做傀儡皇帝,國號楚。
南宋的滅亡

宋咸淳七年十一月十五日(1271 年 12 月 18 日),忽必烈改蒙古國號為
元,以示正統,是為元世祖。次年二月,遷都大都大興府(今北京)。
早在宋咸淳三年(蒙古至元四年,1267)十一月,劉整「奏攻宋方略,
宜先從事襄陽」①。如攻佔襄陽浮漢入江,則宋可滅。次年七月,忽必烈命劉
整協同阿術圍攻襄陽,宋將呂文德艱苦拒守。咸淳五年十二月,呂文德病死
後宋軍繼續抗擊。宋咸淳九年(元至元十年,1273)正月,樊城在被圍 4 年
後失陷。二月,宋襄陽守將呂文煥降元,歷時 5 年的襄樊保衛戰結束。
元軍佔領襄陽後,次年六月決定大舉伐宋,以伯顏領河南等路行中書省,
並晉升為統帥,會師於襄陽,分軍為三路侵宋。七月,度宗死,子趙■即位,
年僅 4 歲,是為恭帝,理宗皇後謝道清以太皇太後垂簾聽政。
宋德佑元年(元至元十二年,1275)初,元軍已順流東下,宋沿江城邑
紛紛敗降。二月,宋相賈似道以戰艦 2500 艘、戰士 7 萬,抗擊元軍於丁家洲
(今安徽貴池北),伯顏命左右翼騎兵夾江而進,炮聲遠震百里,宋軍大敗,
賈似道逃往揚州,江東及淮西諸郡相繼敗降。
同年十一月,伯顏分軍三路直奔南宋首都臨安,阿剌罕率西路軍從建康
出廣德,東路董文炳率舟師向澉浦(今浙江海鹽南);伯顏從中路節度諸軍,
定期會於臨安。
元軍長驅直入,宋將王安節保衛常州達兩月之久,十一月中旬常州破,
死者無數,鄰邑望風奔潰,遂迫臨安。次年正月初八日(1276 年 2 月 4 日),
伯顏進至皋亭山(今浙江杭州東北),宋遣使迎降,但還求保留宋朝。次日,
勤王抗元的文天祥被宋任命為右丞相兼樞密使,並奉命與伯顏交涉,文天祥
因堅持不降而被元軍扣留。二月初五,南宋恭帝降。五月初,恭帝及生母全
太後等被押至大都,6 歲的宋恭帝被降封為瀛國公,元至元十九年(1282)
被遷往上都(開平府,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後為僧,元至治三年(1323)
死。
從 1235 年窩闊台汗對宋用兵至 1276 年伯顏入臨安,南宋恭帝降,共約
40 年之久。
另一說
南宋滅亡的真正原因在於統治者上層出現了嚴重的問題,朝政上吏治腐敗,使得民不聊生。加之在外交措施方面失當(南宋與蒙古結盟滅掉金朝,頓失防禦屏障,並將自己的實力暴露於蒙古貴族面前,實屬重大失策),導致內外交困所致。像賈似道在政治腐敗、國運衰微的南宋末年,由一個浪盪子弟迅速爬到了右丞相兼樞密使的高位,充分體現了南宋統治集團的腐朽沒落。在元軍大舉攻宋的時候,作為前線指揮,他一面封鎖軍情,一面向敵人稱臣請降,這種兩面派的作風是無法長久的。君臣上下,不思進取,既沒有北定中原的雄心,也沒有積極防禦的打算,只是一味搜括民脂民膏,貪戀奢華的生活,所謂「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就是形象的寫照。南宋後期的政治可用皇權旁落、大臣擅權、皇後干政、朝政混亂和民怨沸騰來概括。如此以來,國家豈有不滅亡之理?!所以,當南宋統治者選擇了逃避甚至是投降政策時,實際上就意味著選擇了一條註定滅亡的道路!

㈤ 北宋末年形勢問題

1、北宋末年的西夏一度被大宋西軍壓制,掙扎在滅國的邊緣。1066年,宋軍於大順城擊潰西夏軍,作戰中宋軍發現西夏軍不擅長攻城,且後方補給壓力很大,遂採用經濟制裁與碉堡作戰的手段對西夏領土進行蠶食。如果不是北宋突然滅亡,西夏很可能滅國。05年寧夏固原還挖出了當年宋軍所築的京觀,證實了史書中記載的北宋軍隊追殺西夏潰兵的路線。
2、宋朝境內幾乎沒有沙漠,現代中國的五大沙漠地區都是在宋代之後形成的。而且宋朝大概是中原王朝中唯一一隻從未見識過北方草原、沙漠的王朝了。如果非要寫沙漠,那隻能描寫與西夏接壤地區的西北荒漠了。
3、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女真首領阿骨打建立金,隨後屢敗遼兵。宋徽宗等認為遼有必亡之勢,決定聯金攻遼,乘機收復燕雲。雙方簽訂了「海上之盟」:宋金各自進軍攻遼,其中金軍攻取遼上京(今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林東鎮南)與中京大定府(今遼寧昭烏達盟寧城縣天義鎮大明鄉),宋軍攻取遼的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 宋答應滅遼後,將原來於澶淵之盟輸給遼的歲幣轉輸給金。 金則答應將燕雲十六州還絡宋。 結果宋攻遼失敗,而金軍順利攻下遼上京、遼中京及遼南京。金方事後指責宋未能兌現承諾「攻陷遼南京」,而拒絕還燕雲。金宋雙方經交涉後,北宋允以二十萬兩銀、三十萬匹絹給金,並納燕京代租錢一百萬貫,金才交還燕雲六州(景、檀、易、涿、薊、順)及燕京。金軍撤出城前還將燕京城內財物和人口搜刮一空,宋接收的只是一座「城市丘墟,狐狸穴處」的空城。宋改燕京為燕山府。

㈥ 誰知道宋朝末年的歷史

要研究這段歷史,主要需要研讀《三朝北盟會編》。此書為宋代史學名著。二百五十卷。作者徐夢莘(1126~1207),江西清江人。二十九歲舉進士,一生大部分時間居家著述,至紹熙五年(1194)六十九歲時才撰成《三朝北盟會編》一書。「三朝」,指宋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宋高宗趙構三朝。該書會集了三朝有關宋金和戰的多方面史料,按年月日標出事目,加以編排,故稱為「北盟會編」。宋金和戰是北宋末南宋年間頭等大事,宋人據親身經歷或所聞所見記錄成書者,不下數百家。但「各說異同,事有疑信」。因此,徐夢莘將各家所記,以及這一時期的詔敕、制誥、書疏、奏議、傳記、行實、碑誌、文集、雜著等,凡是「事涉北盟者」,兼收並蓄,對記述的異同和疑信,也不加考辨。書成之後,慶元二年(1196)實錄院取進,作為編修《高宗實錄》的參考。其所引用的資料也因史館缺少,錄進了一百多種。為此,宋廷特除徐夢莘為直秘閣。此後,徐夢莘又繼續編纂了《北盟集補》五十卷,但早已失傳。由於徐夢莘痛感「靖康之禍」,靖康史事也就成為該書的一個重點。該書自政和七年(1117)宋遣使與金訂「海上之盟」開始,至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海陵王完顏亮被殺,次年宋金恢復和議止,共書四十五年事。靖康為時不過一年半,卻佔了七十五卷,幾乎佔全書的三分之一,而且敘事亦極細致。作者通過大量事實和細致的敘述,以揭示自「海上之盟」到「靖康之禍」的原委終始。《三朝北盟會編》徵引的文獻材料達二百多種,而且所引用的全錄原文,因此保存了文獻材料的原貌。這種引用方法,在過去編年史著作中是不多見的。該書徵引的史料,有許多後來散失,賴該書得以保存,為後來的研究者提供了方便。此外,有些史冊,諸如《建炎通問錄》、《順昌破賊錄》、《靖康小雅》、《偽齊錄》等,多與《會編》所載文字相同,當系從該書輯錄出來的。《三朝北盟會編》史料豐富,記述詳贍,為研究遼、宋、金史的基本史籍之一。

我有《三朝北盟會編》的電子版,需要的話,可以發到你郵箱。

㈦ 北宋末年到底有多亂,即便沒有金兵南下,宋朝也要滅亡

金兵沒有南下也總能拖個10年20年 金兵南下加速了北宋的滅亡

㈧ 宋朝末期

宋朝
一、劉宋
劉裕建立,420年立國,479年亡國,為南朝之一。權臣蕭道成廢專宋順帝劉淮而自立屬,建立南齊,劉宋滅亡;最後一個皇帝劉淮;當時社會以白面小生為美,男子喜脂粉,應該流行男風。
二、趙宋
趙匡胤建立,960年立國,1279年亡國。北宋因靖康之變而亡,北方新崛起的金政權攻陷北宋首都開封,廢北宋末代皇帝欽宗趙桓,北宋亡;南宋為蒙元所滅,1276年元朝攻陷南宋首都臨安,宋恭帝出降,南宋大臣先後擁立恭帝的哥哥趙昰、弟弟趙昺為帝,1279年崖山之站,南宋殘余軍隊全軍覆沒,末帝趙昺投海而死, 宋亡。北宋末代皇帝是宋欽宗趙桓,南宋末代皇帝是趙昺。沒有資料表明當時社會流行男風。
三、韓宋
元末農民起義領袖韓林兒所建,韓林兒是紅巾軍首領韓山童之子,國號宋,韓林兒稱小明王。朱元璋在起麾下受封吳王。後朱元璋迎接其到南京,中途打翻其乘坐的龍舟,溺水而亡。唯一一個皇帝是韓林兒。

㈨ 關於歷史和地理的相關問題!

歷史:上下五千年(中國和世界的)
地理:中國地圖冊,世界地圖冊。那上面有各個地方詳細的情況。

㈩ 南宋末年的歷史

宋末年,蒙古軍隊大舉南侵,先後攻佔了建康和臨安。宋度宗之長子恭帝被俘。朝臣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等人擁立度宗另一兒子益王為帝,是為端宗,其弟被封為衛王。但凶捍的蒙古大軍並未因此而放棄,依舊窮追不舍,兩個末代皇兄弟被迫流亡。在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等人護送下,他們經海路先後途經泉州、潮州、惠州、廣州等地,最終至九龍官富場(即今九龍城附近),在此建立行宮。

可惜,殘酷的蒙古大軍死纏不放,追逐到底。因此,他倆和隨行官員經淺灣(即荃灣)、秀山等地再次逃亡。途中,端宗遇颶風,沉溺得病,結果在碙州駕崩。衛王隨即繼位,是為帝昺,轉至新會崖山。元兵追至,宋軍大敗,陸秀夫負帝昺投海殉國,南宋結束。

其間,宋末兩帝曾在香港暫居有半年多的時間,後人為了紀念他們,在九龍城土爪灣築了一座石台。為何在此築石台?傳說帝昺被蒙古大軍追至此山崗時,走投無路。正當千鈞一發之際,山崗上的一塊大石突然一分為二,帝藏於其中,逃過大難。雖然這是傳說,但也表現出時人對宋帝忠愛之情。不少人猜疑為甚麼宋王台中的碑文用「王」字,不用「皇」字。不少史學家認為這是故意。南宋亡國,元朝繼承統治中國。碑文刻鑿者為免得罪元朝的統治者,故將「皇」改為「王」。今天,宋王台公園旁的小道已命名為「宋皇台道」,已肯定了兩帝是屬於正統。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